首页 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举报
开通vip

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主编 郑国民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革直接决定着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改革, 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其它学科的教学。最近几年,一些国家开始重视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把识字、 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因此,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革会越来越引起更多人的关 注。反思我国近代以来识字教学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照搬外国母语教学理论多于对我国传统识 字经验的吸收和借鉴,正因如此,识字教学曾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必须对识字与写字教学 的理念进行认...

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主编 郑国民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革直接决定着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改革, 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其它学科的教学。最近几年,一些国家开始重视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把识字、 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因此,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革会越来越引起更多人的关 注。反思我国近代以来识字教学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照搬外国母语教学理论多于对我国传统识 字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的吸收和借鉴,正因如此,识字教学曾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必须对识字与写字教学 的理念进行认真的审视,使识字教学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母语教 育的规律,从而促进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实践探索的不断发展。 一、识字教学内容应该符合但不能等同于学生的语言实际。 清末兴学以后,人们开始注重学生识字的兴趣,以及识字要符合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实际。这 样的原则是正确的,特别是针对传统蒙学教材的弊端进行改革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操作 中,却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的语言实际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实际是什么? 对于刚上学的学生,当然主要是指学生的口头语言,如果这样,教科书的编写就要与学生口头语言 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书面化的口头语言,识的字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中的字。 这样做,最难的是教材的编写,几乎没有现成的作品可以选用,只好自行编写课文,特别是在白话 文运动的初期根本没有很多的白话儿童文学作品可选择。在编写课文时,还要考虑选择字种等问题, 由于受制约的因素很多,又彻底否定、抛弃了传统的作法,没有可供依傍的内容,因此编出来的教 材和实际的教学实践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1920年1月教育部下令将初等小学的国文教学改成国语教学,从此开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学国语教科书的课文基本上都是自行编写的。例如, 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1923)一月出版的新小学教科书《国语读本》第一册第一课“来来来,来看, 来看。”第十一课“这本书是我的,这本书是你的,这本书是他的,这本书是谁的?”世界书局民国 二十二年(1933)出版的新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教科书(第一种)《国语读本》第一册第五课“小弟弟,小妹妹, 来来来。”第二册第一课“我有十个小朋友,五个在左,五个在右。会打鼓,会拍球。这十个小朋友, 就是我的一双手。” 从表面上来看,这样的教材符合学生语言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 学的就是日常运用的,但是这里隐藏了一个巨大的风险,如果学生学习的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基本 平行,甚至还要低于口头语言,就会严重地制约或压制学生语言的发展,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这 样的现象随处可见,例如学生进入小学,有些学生会出现“学生腔”现象,本来在入学前就早已会 说并在口头语言中没有必要说完整的句子,这时一定要坚持把句子成分补齐,在课堂这样说,回到 家里也如此,听起来感觉别扭、不舒服。等到了三、四年级这样的现象又自动消失了,此时学生在 口头表达中不再照搬课本上的话,开始意识到了口头与书面语言的不同。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语文教 材密切相关,主要原因就在于教材中的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平行,教师在教学中又有意识地进行强 化。)因此,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曾对此进行批评,“儿童的课本成了只能说说看看,既浅 得毫无趣味,又干枯得不能琅琅诵读的东西。事实上,当我们还在使用方块汉字的时候,要初识字 的孩子读的东西全然合乎口头语言的需要,那是很难办得到的。‘马来,马来’,‘大狗叫,小狗跳’, 这是什么语言实际!六七岁的,说话早已相当完善的孩子,他们的语言实际何尝是这么一副样子!”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第4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伟大 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科书中大量如“大狗叫,小狗跳,叫一叫,跳两跳。” 的内 1 容认为,这些是“有字有音而没有意义的东西。”应该让学生读一流的语言文字、富有生活意义的内 容,如“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由此引发了值得深思的第二个问题,学生识字仅仅是为了识字吗?从上面列举的课文可以很容 易发现,是为了迁就识那几个字,课文才这样编写。不难想象,学生的实际学习结果也主要是那几 个字。如果说主要侧重识字,这样做还勉强可以。但是,从总体来看,每课出现的生字又不是很多, 识字量也上不去。如果识字量不多,学生的语言发展又受到制约,肯定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从 我国近现代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初等小学识字教学是低谷。由于 当时小学刚刚从文言文教学转变为语体文教学,原来文言文教学的思路和作法不可能套用到语体文 教学,没有现成的答案,人们一时陷入不知所措的茫然与困惑也是必然的。从解放前不同时期国语 教科书和建国后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可以发现,人们一直在努力使识字教学从低谷中走出来,一直到 今天还在做着各种探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小学识字教学思路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延续了几 十年的思路还发挥着作用,从现在的一些语文教材随处可见其现象与痕迹。 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以及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证明,符合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实际不能等同于 学生的语言实际,应该高于学生的语言实际,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识字不能仅仅为了 识字,识字应该与语言发展结合起来,必须为积累语言材料、文章样式等奠定基础。 二、发挥 “分进合击”的优势,规避“齐头并进”的弊端 从清末开始,识字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本带有汉语言文字特色的识字教学思路被 当时认为具有普适性的理念所代替,所谓普适性理念是指当时很多人借鉴外国的经验,识字要作到 认、讲、写、用。促使发生变化的主要根源是西方教育理论开始渗透、落实于微观的教学实际中。 注重学习兴趣,注重理解与运用,强调所学的即是所用的。遵循这样的理论,识字教学必然走认、 讲、写、用齐头并进的道路,即后来人们所熟知的识字“四会”。相对清末发展起来的认、写、讲、 用齐头并进的识字道路,在此之前千百年来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则是分进合击,即不追求认、讲、 写、用的一步到位,而是四者先各走各自的路,到了一定程度才合而为一。众所周知,传统的识字 教学是先让学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开始认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 相远。„„”而开始写的则是“上大人,丘乙己。„„”认和写不是同步的,讲和用也不是同步的, 认、讲、写、用更不是同步的。“为什么有那么一段时间,要各走各的路呢?因为各有各的特点,各 有各的规律、步调。一切从客观事物的实际出发,当分则分,当合则合,别看都是‘字’,认、讲、 用、写可并不是一回事。”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第4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年12月第1版。)如果说这是侧重根据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做出的选择,那么外在的客观推动 力来自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学生开始学习的强烈欲望是尽快能够阅读,但是如果识字速度很 慢,识字量很少,根本无法实现阅读的要求,时间拖得越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要求无法满足,会 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只能是先解决认字问题,尽可能地快一些认识一定数量的字,能够初 步形成阅读能力。根据这样的现实需要,开始阶段以认为主,在讲、写、用方面的速度放慢。这样 做解决了主要矛盾,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讲、用、写也会及时跟上。例如对一个字字义的理解会 在多种语言环境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发展,而试图通过一次学习就完全解决理解字义的问题也是不可 能的。另外学生读得多了,自然有表达的要求,去写去用。与此相反,每学一个字都要达到认、写、 讲、用,其结果必然是相互牵掣,互扯后腿,只能是一齐放慢速度。 近代以来在识字方面走过的弯路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从清末民初的教科书即可窥见一斑。例如 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六月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一课“人”,第十一课“小猫三只四只”, 第二十一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第二册第一课“新书一册,先生讲,学生听。先读字音,后 2 解字义。”从教科书的课文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学习每个字至少是要求认、讲、写。第一课只学一个 字,到二十一课才陆续学完一至十个数字。第二册第一课的课文内容明确地说明了识字教学的思路, 即教读字音,讲解字义,然后再写。(本课的生字是册、讲、听、读音、解义)一共是18个字的课文,生字数是7个。由此可见,认写同步必然造成认字量很少,下面的统计数字也可证明。文言教 科书的生字相对还多一些,二、三十年代的国语教科书第一至四册生字数基本在1000个左右。(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第109页,第10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1月第1版。) 14 教 科 书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总 数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 286 370 338 325 1319 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六月出版 《新体国语教科书》 150 230 320 300 1000 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八月出版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243 260 275 297 1075 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二年二月出版 新小学教科书《国语读本》 273 285 306 306 1170 中华书局民国十二年一月发行 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国语读本》 190 267 289 299 1055 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二年出版 生字数少,每册课文总字数也必然少,只能重复出现原来学过的极其有限数量的字,但是,如 果每课出现的生字数多一些,又会使学生不堪重负。例如上表中的《新国文》第一至四册课文总字 数分别是570、1321、2056、2617,《新体国语教科书》第一至四册分别是450、910、1915、2826。(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第109页,第10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1月第1版。)学过的字在一册书的课文中平均只有2次左右出现机会,(只有《新体国语教 科书》第一册是3次)这样的课文学生读起来必然难度很大,生字太多,肯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 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认、写、讲、用齐头并进的作法曾一度达到极致。如果说前期还侧重认、 讲、写,那么后来不适当地加强用。例如,每学一个生字都要练习组词、造句。大量的组词、造句 练习充斥整个教科书,认为只要学生会用一个字组词并造句就会用这个字。从而大量地占用学习时 间,语文学习效率低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认识和总结齐头并进识字思路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传统语 文教育中分进合击识字思路的局限。一方面看到了有利于学生尽早读书的优势,但是也不能忽视其 中的严重问题,即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认一定量的字,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很难摆脱死记硬背的干系, 不理解当然难免枯燥、无兴趣。为了解决和规避这个问题,既不能照搬“三、百、千”,也不能直接 套用外国的理论,人们一直在积极地探索,尤其是最近二十来年,在这方面进行的各种尝试和实验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尊重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采取认、 写、讲、用分进合击的理念,但是,不是认、写、讲、用各自为政,更不是单独追求单一汉字的字 义理解,而应该在保证互不牵掣、干扰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促进四者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认字的 过程,把字所在语言环境作为对象,能够大致感知、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一句话、一段话的意思, 而很难理解其中的某一个字的字义。随着在不同语言环境的反复出现,学生逐渐会加深、拓展字义 3 的理解。 三、加强写字教学意味着对写字教学功能认识的深入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写字教学不仅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了这个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如果再加上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自然会引发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在中小学教学中加强写字教学?这是一个在现代社 会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愈显重要的背景下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问题。概括起来说,现实的需要和对 写字教学功能认识的变化是引发写字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最近几年,写字教学状况令人堪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计算机迅速地走进家庭,以及信 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写字教学正在逐渐被忽视,主要表现在一些人对写字教学目的的认识发生了一 定的变化。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似乎已经不是像原来一 样重要,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内容比手写更能够体现规范、端正、整洁的要求。现在中小学展示 出来的学习成果,就充分地展示了这样的发展趋势。原来教室墙上或橱窗里的学习成果都是手写的, 现在大多是打印的,中学比小学多,发达地区的学校比落后地区的学校多,有的学校小学低年级展 示出来的内容也都是打印的。在这样的趋势下,一些学校、教师不重视写字教学,一些学生和家长 更是如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认认真真地写字相对而言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并且不象其它的学习 能很快取得显著成效。另外,人们把学生沉重负担也归罪于写字教学。社会和家长批评小学教育的 焦点就是学生回家没完没了地写作业,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是写生字和生词,甚至把学生眼睛近视 等问题也一并迁怒于写字上,一些家长由此认为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关键,字写得怎么样无关紧要, 把字写得差不多也就可以了。因此,这个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呼吁加强写字教学也就 成为必然。 另外,最近几年人们对于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功能的认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写字的过程不能 简单地等同于掌握写字技能的过程,写字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为了有效地 进行书面交流,掌握书写汉字的技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认识,就会在实际教学 中产生偏失,例如为了技能的形成而反复训练,增加学生的负担,甚至有的教师要求把字写多少遍 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或者与此相反,产生轻视的态度。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 民族文化物化的成果,是民族心理积淀的成果。汉字与拼音文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身负载、蕴 涵着丰富的信息。仅以汉字的形体而言就异常复杂。“汉字的构形,从其所以构成的各种要素,到这 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从单个汉字的孤立形态,到成篇汉字的整体构象,都要比其他文字复杂得多。” (刘志基《汉字文化综论》第137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另外,根据汉字的音、形、义 及其相互关系,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 同时也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 文化的理解。另外,写字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字的书写相比较, 汉字的书写无疑是具有最多的讲究,因而也是最需花费心智的一种活动。与此相应,在世界各民族 文字之林中,惟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成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一——书法。”(同上)随着中国的开 放,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越来越得到国际的认可,当然中小学的写字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 但是,必须认识到写字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关系,写字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关系, 而不应该简单地当作一项技能。 4 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具体任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主编 郑国民 一 任何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会注重本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教育,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 中的价值与意义。但是,这些内容不应该简单地作为口号,向学生灌输或强迫记诵,而应该潜移默 化渗透在学习识字、写字的过程中。另外,应该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学习汉字对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重 要性,只有意识到学习汉字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当然,这需要一个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直接感受学习汉字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作用和价值,也要感知汉字本身 的魅力,而这些都是简单地说教不能够奏效的。因此,2001年课程标准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样的目标与原来仅仅注重识字与写字的知识和技能 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其价值本身就异常重要,而不是局限 在为了解决学习汉字的动力问题。 另外,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主动探求识字的方法,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 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体验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增多,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自然形 成和发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因此,不能把识字数量的多少 当作识字教学的全部目的,也不能当作衡量一种识字方法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识字 教学的过程不只是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任务,学生能否自己独立识字才是关键。一些识字教学实 验单纯追求识字数量,并以此作为互比高低的标志,实际上也走入了误区。短时期的识字量是显性 的,而学生识字兴趣、识字方法等则是隐性的,也是一时难以评判的,正是这被忽视的方面却决定 着学生以后识字能力的发展。同时,由于自主识字能力的发展,学生识字的范围得到拓展,不再局 限在课堂和教材,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也能识字。因此,传统的识字教学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观念也需要相应地转 变,在重视学生识字兴趣和方法等方面的同时,要注意学生识字能力发展而产生的差异。随着学生 识字兴趣、方法和能力的发展,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自行拓展识字的范围 和数量,即使同一班级的学生,差异性也会很大。如果全体学生还在一个固定的识字数量范围内比 高低,这种“一刀切”的评价必然忽视了学生识字的个别差异,甚至扼杀学生潜能的发挥。 二、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 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语文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贯要求。但是,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 对识字的要求也不同,主要表现识字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小学低年级应该识多少字,识哪些字,这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2001年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 写。”这样的要求,明确地体现出了认、讲、写、用不是同步发展,而是重在保证一定的认字数量, 使学生在二年级末实现独立阅读成为可能。 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认一定数量的字具有战略意义。信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尽快地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一些国家在这 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例如,为了确保三年级末的学生独立阅读,美国发起“美国阅读挑战” 的行动。为此1997年10月2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作“美国阅读动员报告”,动员全国所有的 资源参加这个行动。这是美国政府为应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在教育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 (郑国民、杨炳 5 除了社会发展需要的因素之外,注重辉《“美国阅读挑战”及其启示》,发表在《学科教育》1999年第10期。)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以提升公民素质也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发展学 生的阅读能力以实现智力开发的突破。从儿童认知发展来说,具备阅读能力为他们打开了另一个世 界的大门。相对于现实世界,阅读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无数新奇、可能的想象、幻想世界。从 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及认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发展。然而,实现独立阅读的前提是识字,因此识字 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小学低年级识字量的确定 这个问题值得很好地进行研究,因为这是决定教学效率的关键,如果学生识字过多会制约其他 方面的发展,过少则不能尽快实现阅读。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长期以来 的语文教学经验,二是根据定量的统计,多少识字量能够覆盖学生的日常读物。 首先,各个时期的识字教学积累的经验值得很好地借鉴。传统集中识字读物《三字经》、《百家 姓》、《千字文》三种合起来的总字数是2700多,剔除重复字得字种1462。(这个数字是作者与两位研究生合作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的结果,与张志公先生的统计有出入。根据张志公先生的研究,他认为是2000左右,并以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是2044个佐证。统计出现出入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1462的结果以“三、百、千”的现行简化字本为底本,而张先生可能是以繁体本为底本;也可能是张先生目测的误差,张先生究竟是以什么工具进 行统计,没有明确说明。见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第2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各个时期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量的要求也不同。新中国前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对识字 量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表述,通过各个时期的小学国语教科书可以发现,从二十年代开始基本上是采 取“四会”的思路。因此,这里主要把新中国以来的语文课程对低年级识字量的要求进行比较。 1954年《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明确提出集中识字的思路,“在一定时期集中教会儿 童掌握必要数量(大约一千五百个到一千八百个)的常用汉字,不单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这里的 “一定时期”是指初级小学的一、二年级。同时,提出了对识字教学方法要进行改革,“不再强求同 时‘四会’,不再离开词来讲字,不再冗繁地对‘词义’‘字源’作多余的讲解,不再对所有的‘词’ 和‘字’作公式化的练习。这就可以减少儿童不必要的负担,识字的数量和速度也就可以增加了。” 不难发现,这是针对“四会”等识字教学的问题提出的改革方案,目的是增加识字数量和速度。但 是两年之后,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发生了变化,识字量降低到1500以下,“在这两年里比较集中地教会儿童认识必要数量的(不超过1500个)常用汉字。”(六年掌握3000至3500个) 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在识字写字的总体要求中建议识字1700多,“为了适应阅读和写作的需要,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应该在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其余半数 的教学在以后四年中陆续完成。”但是,在各年级的教学要求里,提出一年级识字约750个、二年级约850个,两年约1600个。虽然前后有出入,但是至少不低于1600个。(学制是初小四年,高小二 年。) 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在五年学会3000个左右常用字,一年级识字700个左右,二年级1000个左右。 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要求掌握2500个左右。六年制的一、二年级分别要求认识常用汉字650个左右和900个左右。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要求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六年制的一、二年级分别要求学会常用汉字400个左右和750个左右。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 6 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低年级要求认识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左右会写。 各时期的大纲 一、二年级识字量 总识字量 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认识不超过1500个 掌握3000至3500个 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掌握1600多 掌握3500个 (草案) 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识字1700个左右(五学会3000个左右 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年制) 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认识1550个左右,应认3000个左右,掌握 掌握的由教材决定。 2500个左右。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学会1150个左右 学会2500个左右 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认识1800个左右,其认识3000个左右,学会 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中1200个左右会写 其中2500个左右 根据以上各时期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不论要求达到什么程度(认识、掌握、学会),小学低年 级的认字量大多在1500至1800,只有1992年例外,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也基本是这样。另外,根 据一些机构的统计,常用的3500字,其中1000字占当代出版物的88.6%,2000字占当代出版物的97.4%。通过以上的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和统计数字可以发现,学生认1600至1800字,占当代出版物的90%以上,这就为阅读创造了条件,可以基本满足阅读的需要。当然,很多地方和学校也做 了大量的实验,可能远远高于以上的要求,但是,作为国家的文件,应该以普遍性的经验为主。因 此,2001年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为什么采取用弹性的要求,主要的考虑如下。第一,从课程的角度,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教材编写和 各种实验提供空间。第二,认1600字是最低要求,保证学生能够尽快阅读。但是,在小学低年级是 不是认字量多多益善呢?统计结果显示,再多认的字占当代出版物的百分率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花 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所认的字对阅读帮助不是很大,从效率的角度也就不应该这样做。“字频统计结 果显示,最常用的2500个汉字累频已达99.13%左右,这就是说一个人掌握了这些字,在阅读中碰 到不认识的汉字的概率只有大约0.01。” (佟乐泉、张一清《小学识字教学研究》第123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所以,2001年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结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而在第一学段结束要求认1800字。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应该先认哪些字,即字种的选择。这个问题很复杂,取决的因素很多。 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来看,从来都是对字量做规定,对字种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1986年大纲对此作过说明,“认识哪三千个和掌握哪二千五百个常用汉字,可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具体安排, 这次大纲不作统一规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对1999年当时在全国使用的12种小学一年级第一册语文教科书的用字进行统计,结果共选字2026个,都选用了的字只有112个。(王元华《小学一年级汉字教育的字钟、字量、策略、体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1年硕士论文。)可见各 套教材对字种选择的差异非常大。分析原因,这种差异表明字种的选择处于多重矛盾之中。学生心 理词典中的字和常用字的矛盾,课文的选择、安排与选择字种的矛盾,认字和写字之间的矛盾,等 等,正是这些矛盾决定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如果课程标准采取给出字种并安排其分布的话,就 制约着教材编写的多样化,束缚教学实践的探索。但是,太大的差异也不正常,说明教材的科学性 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7 四、为多种识字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为认、讲、写、用不一定齐步走,所以受制约的因素相对地减少,认字的方法也就可以灵活 多样,做各种尝试和探索。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方法或自称识字流派的实验是最 引人注目的,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实验最活跃的领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识字教学 实验发展的过程中,有时会自觉地去构建一种形式化的操作模式,并极力地完善和维护,对其他的 探索进行本能地反对,甚至攻击。为了总结和相互交流经验,也是为课程标准的研制提供基础性资 料,教育部门曾经在2000年邀请识字教学实验的各家各派进行交流和研讨,也请了语言文字方面的 专家做专题讲座。根据会议交流的情况和一些专家的意见,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任何一种识 字方法,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劣势,试图用一种识字方法包打天下,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因 此,应该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识字的特点和所要识的字的特点等因素,灵 活地采用或并用多种识字方法。另外,不顾汉字本身的特点而牵强附会地拆解汉字或者推崇一种方 法而将其不断固定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学生在打基础阶段,采用的方法违背了汉语言文字 的规律,即使一时或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会误导、制约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发展。甚至产 生对其终身学习都有负面作用的影响。“例如‘饿’字中的‘我’,是示音构件,没有表意功能,但 有些人硬把它讲成‘我要吃(食),因为我饿’,把‘我’曲解为表意构件。这样一来,‘俄’、‘娥’、 ‘峨’、‘鹅’的讲解,就会被类推成‘我的人’、‘我的女儿’、‘我的山’、‘我的鸟’,岂不将学生引 入歧途!汉字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示音声符和表义义符都对形声系统起归纳作用,把具有示音功 能的构件讲成表意构件,就会扰乱形声系统,造成讲了一个,乱了一片的严重后果,反而增加了识 字的困难。”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第34页,2000年11月打印稿。) 五、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的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 通过2001年课程标准与1992年大纲的比较,可以发现写字教学的理念和具体要求等方面都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写字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开始写字阶段,应该注重基本功的培养,基础打 扎实后,写字的速度自然会提高。传统写字教学积累的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传统写字教学遵循 自己的程序,开始练习写字先写“上大人,丘(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 作仁,可知礼也。”根据现有的资料(包括敦煌遗籍),一般认为这个专供童蒙练习写字用的教材大 约从唐代就开始流行。之所以流传至今,是有其原因的。“古人先教孩子们写那似通不通的‘上大人, 孔乙己„„’干什么?那是在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练基本功作准备 呢!”(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第4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古 人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积累出行之有效的作法,现在应该很好地进行研究和分析隐含于其中的道 理。写字首先是练习执笔,练习写基本笔画并了解基本结构,这是写字的基本程序。基础打扎实了, 掌握了基本功,到了一定程度,会认的字也自然会写了。“写字教学有了一定的轨道,循序渐进,教 儿童用熟了笔,写熟了笔画,知道了笔顺和结构,会认的字不用再学也就会写了。”(1954年10月 教育部公布《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表明,越是力图把识字的认、写、讲、用同时推进的时候,却恰恰是 在削弱、忽视各自特点和规律。开始练习写字应该注重的是写的质量,要求写字的数量不代表学生 真正会写的字的数量,如果打好基础,学生会写的字可以远远超过要求写的字。否则,急功近利的 思路和作法会产生严重的负作用。1992年大纲一、二年级要求学会1150个字,2001年课程标准只 要求会写800~1000个。会写汉字数量的降低,为学生打好写字的基础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学生可 以摆脱疲于奔命地学习写新学的字,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写字的基本功上。按照2001年课 程标准的要求,如果认字取上限1800个,写字取下限800个,平均每学期认字450个,写字200 8 个,多认少写的理念是鲜明的,多认是为了尽快阅读,少写是为了以后能够写好、写快。 另外,对于低年级写字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地拔高,一方面做不到,另一方面也容易误导实际的教学。 1992年大纲对低年级写字的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 首。”“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这里有三个要求存在问题。第一,要求掌握笔顺规则,容易造 成教师和教材注重讲解笔顺规则的知识。要求学生记住或背诵这些知识,并不等于学生会按照笔顺 规则写字。另外,既然是规则性的知识,相对而言应该严谨,一般的笔顺规则没有问题,但是有些 字的笔顺出现了例外怎么办。第二,掌握间架结构,也容易产生注重间架结构的知识的倾向,同时 汉字的形体结构也较为复杂,要求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是不太容易的,最多也只能是基本的间架结 构。因此,2001年课程标准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 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强调在写字的过程中按照笔顺规则写字,并关注所 写字的间架结构,及其安排、搭配的合理与匀称。注重写字过程中的指导,重在书写行为,而不是 写字知识。第三,明确提出按照田字格的范字写字,会造成所有教材和教师都要求学生使用田字格。 开始写字时让学生有所依傍是可以的,但是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要求只是在田字格里写, 必然会不利于其他方法的探索和实验,从最近几年各地的实验也得到了证明。因此,没有必要对此 做明确的要求。另外,1992年大纲三年级写字要求“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这样的要求也过 高,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对书写单一的字才刚刚开始熟练,还很难照顾到行款问题。为此,2001年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熟练地书写,第三学段才要求“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这样的变化, 也是强调写字基本功的表现。 汉语拼音教学的改革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主编 郑国民 自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后,汉语拼音教学就成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人们对汉语拼音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同,汉语拼音教学在中小学 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曾经盛行的汉字拼音化的呼声,使人们一度迷失了 汉语拼音教学的方向,将其推至极端,以至于到现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学实验还走不出其强大的背影, 仍然沿着这样的思路苦苦地努力着。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汉语拼音教学做了相当 大的改革,如何理解和认识汉语拼音教学要求的变化直接影响、决定着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一、汉语拼音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的因素分析 汉语拼音教学出现和产生问题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清末民初,人们认为汉字的难认、难写 是普及教育的主要障碍。“是故今日欲救中国,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识之字不可。 欲为易识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劳乃宣进呈简字谱录析》(1908年),引自黎锦熙《国语学讲义》下编。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五月初版。)根据这样的逻辑和思路,为了教育救国,就必须有容易识的拼音文字。 因此人们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地探索,从王照的“官话字母”、吴敬恒的“豆芽字母”,以及后来的 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母等,都是在拼音文字方面做出的努力。伴随着国语统一运动的发展以及为 了实现言文一致的目标,有些人认为走拼音文字的道路是大势所趋。另外,一些人所强调的拼音文 字与世界强势文化的关系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到了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与公布以后,人 们还继续沿着在此之前几十年一直努力的方向做着探索也是必然的。以至于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还作这样的说明,“重视和学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为将来实 9 现汉字拼音化打下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我国语言文字发展方向的认识与把握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八十年代以 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儒家文化圈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传统文化已不再被认定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或者二者势不两立。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 视,八十年代的“国学热”以及“新儒家”学者群体在文化研究中的影响与地位等都是这方面的表 现。到了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当推带有官方色彩对传统道德所做的重新整理与阐释。作为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文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特别是 对语言文字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和意义投入了更多地关注。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 程中不断建立和形成的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也充分地反映在对语言文字的态度上。积极地建 设成为主流,人们对汉字不再是简单地否定,走拼音化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而计算机的发展与汉 字处理问题的解决也消除了一些人认为汉字与现代科技无法融合的疑虑。这至少说明汉字与现代科 技不是水火不相融或者阻碍科技的发展。虽然汉语拼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目前大多 数人会认同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汉字拼音化是行不通的。同时,一些学者正在积极地研究汉字的学习 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有人认为汉字在促进思维发展方面具有比拼音文字更多的优势。 另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2年2月20日公布的《世界濒临消失的语种版图》的报告,在联合国登记在册的全球六千种语言中至少有三千种面临消失的危险。语言文字的消失和灭绝对于 人类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因此已经引起注意,相关组织也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世界濒临消失的语种版图》报告说,一个语种的死亡和消失,等于永远失去对人类思想的认知 和理解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语言文字是人类一定群体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保存和发展人类遗产的 最有力的工具,语言文字的多样化意味着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失去了一种语言文字就有可能丧失一 个民族创造的灵感、发展的动力,也意味着断送了一种文明。没有文化的多样化,世界就可能单一 化,如果是这样,将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而语言文字的多样化能够提高人类对世界各种语言和文化 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增进理解和对话,从而促进整个世界的团结和稳定。1999年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倡议的“世界母语日”等都是为保护语种而采取的措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照和理解汉语拼音教学问题,以及对其进行恰切的定位就不至于出现左右 摇摆的现象。本来这个问题很简单,可能就是因为历史背景因素才使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产生了 偏失,以至于混淆了原本清楚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对“汉语拼音方案”的解释是,“给汉字注 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这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并用附加符号表示声调,是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现代汉语词典》修 订本,第496~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由此不难发现,汉语拼音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应该是两个方面,第一,通过给汉字注音帮助学习汉字,即帮助解决字音问题。第二,通 过拼写语音帮助学习普通话。对汉语拼音的界定是“工具”,是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也就是说,不要赋予其太多的附加意义和价值,甚至把它当作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 对于识字而言,汉语拼音仅仅是帮助识字的工具,绝对不能代替识字。在教学中,对于常用字 除了要作到读准字音外,还要理解字义,学会书写和运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借助汉 语拼音读准字音,也可以通过学习环境读出字音,例如根据教师、同学、家庭成员等读出的字音来 实现。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之前的识字如此,我国千百年来传统语文教学的集中识字也如此,即在 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字形和字音的对应问题。另外,汉语拼音也不是完全解决学生在没有学习环境的 帮助下自己能够读出字音问题的唯一途径,学生还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在一定识字量的基础 上总结出来的规律猜测、推想生字的读音。尽管有时难以猜测或规律不严密、存在例外的情况,但 10 是这恰恰是学生实现独立识字必然要走的过程。学生识字,应该紧紧围绕着汉字,尽可能地消除其 它干扰因素。如果不适当地强调汉语拼音的作用,对于汉字的学习有时会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学生 以读拼音来代替读汉字,虽然一时满足了学生阅读的需要,但是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在现代汉 语中,言文一致是主流,汉字表音的功能在强化,但是汉字与拼音文字毕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 字所负载的信息远远地多于汉语拼音。在识字的过程中,如果只是获得语音的信息无疑是巨大的浪 费,或者说走了弯路,不符合汉语言文字的规律。 对于学习普通话,汉语拼音作为“工具”的特点更为明显。我国致力于国语统一、推广普通话 工作已经有上百年的历程,即使不从清朝中叶雍正时期在南方设立正音书院令官员习官话算起,仅 从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和实施的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开始,即把官话教学列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之一,人们也已经努力了近百年。1912年教育部制定、公布《读音统一会章程》,并开始议定注音字母。1918年11月23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同时,1916年10月中华民国国语研究 会和1919年4月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推行国语统一。但是到了今天,推广普通 话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从学习普通话的实践经验来看,语言环境至关重要,尤其是学生在学校的 语言环境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很难控制,值得庆幸的是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 为普通话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作为拼写普通话语音的汉语拼音,其作用与功能是正音。如果是 把读拼音当作了普通话的学习,实际是本末倒置,但是在教学实际中这样的现象却很多。因此,要 准确地把握汉语拼音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的作用,不应该对其盲目地夸大或者过分地忽视。 二、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 1992年大纲对汉语拼音作了这样的说明,“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识字、 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把汉语拼音当作帮助阅读的有效工具,而且在 教学要求中建议,“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1994年对此作了 调整)对大纲中这样的表述,至少可以做出如下的解释。第一,强调汉语拼音的作用和功能。如果 把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作为基本的定位,那么增加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就意味着在小学低学段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都与汉语拼音密切相关。第二,沿着这样的思路,在教 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导致以学拼音代替学汉字。在帮助识字的基础上,如果强调汉语拼音 帮助阅读的作用,只有做到直呼音节才能够真正实现这样的目的。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 通过看字上面的拼音直接读出字音,而不用拼读,从而尽可能减少对阅读的影响。如果仅此而已, 应该说还不至于走弯路。然而遗憾的是,一些人在教材编写和教学中还在此基础上勇往直前。例如, 为了作到直呼音节,要求学生只读拼音进行反复训练,而不重视汉字。甚至在一些语文教材中,为 了训练直呼,用拼音给出一段话,要求学生读出来,或者读拼音写汉字,诸如此类的练习随处可见。 这就违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读的是汉字,不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读 拼音。相关研究也表明,只要作到了能够直呼音节,即使没有要求,面对上下两行,学生在阅读时 关注更多的也是上面的汉语拼音。更为麻烦的问题是,既然可以达到直呼音节和默写声母、韵母这 样熟练的程度,那么在写话时也自然要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直接默写出音节(与抄写音节的要求 自相矛盾)。因此,1992年的大纲六年制小学一年级就要求“写话时可以利用汉语拼音代替没学过 的汉字。”从广泛意义上说,写作时遇到没学过或忘记的字用拼音代替,是可以的。问题就在于小学 一年级本来就没有学会写多少汉字,(一年级结束时可能会认字达到1000,会写达到600就相当不 错。)所以写出来的话大多是拼音。也可能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1994年作了相应地调 整。 (见1994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调整意见》,“‘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 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的提法和大纲规定的‘抄写音节’的要求不很一致,部分学校及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用音 11 节代替汉字,提出默写音节的要求,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故删去‘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 的汉字’”。)也许有人说,这样做不是很好吗?学生很有成就感,阅读和写作能力发展快,尤其是一年级就 能够写一大段话。问题是学生读的和写出来的是什么,如果是汉字,当然值得提倡。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应该学的是汉字,而不应该把帮助识字的工具作为主要学习对象。这样做虽然在短时间内似乎 成效显著,但是代价也巨大,并且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副作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去识 汉字,也能实现尽快进入阅读状态的目的,同时学生识字越多,就越容易意识到汉字的一些规律, 从而增加识字的方法,不再仅仅局限于注音识字。另外,如果过分强调注音识字,学生一旦产生依 赖情结,则不利于学生探索其它的识字方法,以及根据汉字的特点总结识字规律。而这些恰恰又是 语文学习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掌握识字方法,不仅有利于识字,而且会产生深远的作用,如对字 形的掌握、字义的理解、字的运用等,而注音识字仅仅是解决字音问题。 考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历程,对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1992年大纲基本是在1986年大 纲基础上发展而来,不同之处是直呼音节的要求。1986年大纲六年制小学二年级才建议有条件可以逐步作到直呼,在一年级则没有。1980年大纲没有直呼的要求,也没有借助汉语拼音阅读的要求。 1963年大纲一年级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字母,能用来帮助识字。”由此看来,1992年大纲对汉 语拼音的定位是最高的。 2000年修订大纲对汉语拼音的定位是,“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虽然在低、中、 高三个学段都把汉语拼音单独出来,与识字写字、阅读等并列(沿袭了1992年大纲),但是回到了 基本的定位。 2001年课程标准没有把汉语拼音和识字与写字、阅读等并列,而是放在了识字与写字部分,(除 了1992年和2000年大纲之外,其余大纲都如此。)突出帮助识字的作用,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 汉字。”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学段目标中为什么没有对学习汉语拼音与普通话的要求分别做出明 确的表述。其实,虽然在学段中没有说利用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但是并不是忽视这个问题,例如 在评价建议中,就强调借助汉语拼音纠正地方音。课程标准做这样的处理,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把汉语拼音放在识字与写字部分,强调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和查字典,即汉语拼音与 识字之间的关系仅仅如此,同时也避免产生与阅读、写作进行联系的节外生枝的理解。第二,借助 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主要是发挥汉语拼音正音的作用,而纠正方音与认读汉字是密不可分的,这 是最具体和直接的关系。第三,语言环境最重要。随着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应该 为学生创设学习普通话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应把学习普通话的要求贯穿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识 字与写字中,能够借助汉语拼音纠正方音。在阅读中,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这个要求从第一学段一直延续到第四学段。在口语交际中,第一学段要求“学讲普通话, 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交谈。”这些要求,至少保证了在语文教学 中能够形成学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 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 域。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同年7月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这个法规的基础上,确定了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在贯彻和落实这个法规精神的同时,也充分考虑 到了汉语拼音在现代社会广泛应用的因素。因此,更加明确汉语拼音作为工具的使用价值。 12 三、降低要求,减缓难度,突出“工具”的使用价值 根据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相应地对教学要求也要发生变化。另外,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情况来看,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难点,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主要表现在难记, 以及拼读和书写要求高。所以,2001年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作了较大的调整,突出对这个工具 的使用。 1、从“背诵”到“熟记”、从“默写”到“正确书写”,降低记的要求 几十年的要求,如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够默写声母和韵母,(只有1963年大纲没有做出 明确的要求)一直到2000年修订大纲和2001年课程标准才发生变化,要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正确书写声母和韵母。从“背诵”到“熟记”,从“默写”到“正确书写”,降低了对汉语拼音识记 的要求。 发生变化的原因如下。从识、记的角度,小学低年级无论什么时候学习汉语拼音都会比学习汉 字难。首先需要学生认读、记住的声母、韵母,不象汉字音形义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声母、韵母 没有意义,音和形之间也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只能是机械记忆。尽管所有的教材都会在形象性和趣 味性上做文章,但毕竟还是有限。以往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默写声母和韵母,前提条件是在识、记的 基础上背的滚瓜烂熟。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这些要求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语文学习从机 械记忆开始,给学生就是这样的第一感觉和印象。从工具的角度来看,不必要求这样高也可以实现 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帮助阅读和写作的任务,作到正确书写声母、 韵母和音节,熟记字母表就足够了,根本用不着达到默写和背诵的程度。 2、从熟练拼读、直呼音节到准确拼读音节,降低拼读的要求 1992年大纲对拼读的要求是,“学会拼音方法,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 呼音节。”2001年的课程标准要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从熟练拼读直至直呼音节到准确拼读音节, 拼读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降低了两个层次的要求。众所周知,达到直呼音节的前提是熟练拼读, 而只有准确拼读,经过反复多次训练,才可能熟练。尤其是从准确拼读到熟练拼读,绝对不是同一 层次的要求,例如1986年大纲一年级“要求拼读正确并逐步熟练”,二年级要求熟练拼读。从历史 发展来看,1963年大纲到现在,只有1986年和1992年大纲要求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逐步做到直呼音节,在此之前的1963年和1980年大纲都没有这样高的要求。这次课程改革之所以做出 这样大的调整,主要还是基于对汉语拼音作为工具作用的认识。如果说汉语拼音仅仅是辅助认读汉 字和正音,就没有必要达到熟练的程度甚至做到直呼,只要是能够准确地拼读即可实现这样的目标。 如果说要达到利用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目的,首先必须达到熟练拼读的程度,才可以在阅读中有效 地发挥作用。“只有儿童对音节整体的识别不再依赖通过看清声母、韵母、声调,然后拼合出来,而 是能够以音节整体为单位进行辨认操作,这才具备了最基本的阅读条件。” (佟乐泉、张一清《小学识字 教学研究》第128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所以,能够做到直呼音节则是最理想的,因为做到直呼,学生可以通过直接读音节把课文读下来,而不用经过拼合的过程。通过以上的分析,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86年和1992年大纲要求这样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汉语拼音帮助阅 读的要求。基于汉语拼音的作用和对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认识等原因,2001年课程标准对拼读要求 做出重大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读课文时,以读拼音代替了读汉字肯定是不对的,也没有必要让学生 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熟练拼读和直呼音节上,而应该让学生直接去识字和阅读。 3、降低书写的要求 对于书写的要求,从1963年以来的大纲来看,1992年大纲的要求是最高的,“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要求的难度一是默写声母和韵母,二是声母、韵母 13 和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尤其是在四线格书写的要求,除了1992年大纲,1963年以来 的其它大纲都没有这样的规定,基本都如同2001年课程标准的要求,即“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 节。”(除了1980年大纲要求默写声母和韵母)对书写要求做调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语拼音书写 要求太高导致学生难学、厌学。如果从单一笔画书写的相对难度来看,汉语拼音的笔画要比汉字的 笔画难写。学生刚刚入学,大多数学生在写字方面还没有一定的基础,上来就让学生写ɑ o e,肯定 比写横竖撇捺难。同时还要把这些本来就很难写的字母恰当地安放在四线格里,可想而知其难度。 有些老师还严格要求按照四线格的位置书写,例如写j q时,这两个字母的下端一定要写到最下一格 的三分之一,诸如此类的要求,实在是为难学生。要判断出四线格中每个格的几分之几,成人不容 易,刚入学的孩子更难。 令人深思的问题的是,为什么要求学生汉语拼音的书写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写汉语拼音的目的 是什么?从学生的角度,写拼音一方面是帮助记忆,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汉字注音。然而,写拼音与 写汉字的目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除了帮助记忆之外,写汉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体会和认识民 族文化的过程。因此,汉语拼音的书写要求绝对不应该如同写汉字那样,只要能够正确地书写声母、 韵母和音节就可以了。如果要求太高,就需要承担众多的风险。首先,书写要求高必然延长学生学 习汉语拼音的时间,因而占用学习其他内容的时间。其次,书写要求太高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本来 就不合理,为了完成任务,学生要反复训练,必然产生厌烦情绪。仅仅一个“工整”要求,不知要 浪费学生多少时间,并且没有什么意义,后果则是刚入学的学生就厌学。另外,从学到用汉语拼音 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总之,从1992年大纲和2001年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要求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变化。 识、记 拼读 书写 1992年大纲 默写声母和韵母。 熟练地拼读音节,有默写声母、韵母并 背诵《汉语拼音字母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抄写音节,在四线 表》。 直呼音节。 格上写得正确、工 整。 2001年标准 正确书写声母和韵准确地拼读音节 正确书写声母、韵 母。 母和音节。 熟记《汉语拼音字母 表》。 四、为灵活地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提供机会和空间 关于汉语拼音教学时间的安排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多的想法和作法。从民国时期注音字母的教 学,人们就开始了各种尝试和探索,例如二、三十年代的国语教科书,有的是把注音字母单独编写 一册,叫“首册”,这样在教学时可以灵活处理,既可以安排在开始,也可以安排在以后的任何时段; 有的是把注音字母分散在课文生字教学中,给单独列出的生字注音,学生在学习生字时逐渐学习注 音字母;也有的像现在这样安排在教材中集中教学。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在小学一、二年级完成注音字母或汉语拼音的学习已达成共识,但 是具体安排在什么时间是值得探讨的。从课程标准发展看,1941年以前规定在一、二年级完成;从1941年国语科课程标准到1992年大纲,规定在小学一年级完成,有的大纲还明确规定安排在开始 阶段,以后的年级进行巩固;2001年课程标准与1941年以前的作法相同,要求在第一学段完成, 没有规定具体的时间安排。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做出了很多探索, 14 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根据现有的经验,整齐划一的规定不符合地区差异和教学实际情况,尤其是 应该照顾到方言区的特殊性。第二,为各种实验和探索提供空间和条件。从时间安排上,可以是一 年级开学,也可以是二年级开学,或者是其中的任何时段。例如有的教材安排在第三册开始,也有 的安排在第一册中间,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学拼音,把拼音和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拼音辅助识 字的作用充分地体现出来),从而避免如果开始就集中学习而产生的为了学拼音而学拼音的弊端。从 内容安排上,可以集中教学,也可以分散教学,各有优势。例如考虑到汉语拼音教学难点较多,可 以采取分散难点的思路。例如识记、拼读和书写是三个难点,而学会了拼读,就可以达到帮助认读 汉字和查字典的目的,因此就可以把书写的要求往后放一放。等到学生会写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再写 拼音时会感到很容易,原本要花很长时间,但到这时候很快就会写了。既充分发挥了拼音的工具作 用,又节省了时间,分散了难点。还可以借助学生已经识的字教学拼音,这样一方面学生不觉得枯 燥,同时也减缓了难度。无论是记声母、韵母,还是拼读音节,都变得很自然和容易。还有很多类 似这样的探索和实验,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1年课程标准为汉语拼音教学的时间选择和内容安排提供了空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发 展,必然促进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促使教师根据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处理。可以预 见在这方面的探索会越来越多,积累的经验也会更加丰富。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 拼音、识字的设计与教学建议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副主编 陈 铮 一、二年级教材(1~4册教学要点及教学手段一览表 认字母, 抄字母, 较熟练地拼写 大写字母, 拼音节, 抄音节 (不检查) 电脑输入汉字 看拼音读生字 简单的拼写 (不检查) A 看图认字 A看上下文猜字A 分析字形,推知A 借助声旁认字 B 听读认字 (不检查) 字义 B 音序查字 (累积) (问别人) B 部首识字 B 部首查字 —— C 看拼音认字 (30个部首) (40个部首) 基本能独立识字 A 养成良好的写A较熟练地掌握养成揣摩汉字 培养在习作中防止 字习惯 笔画笔顺 形体的习惯,自觉和纠正错别字的习 B主要的笔画、笔B 几个复杂的笔把字写好看 惯 顺 画 A随文(韵文为A 随文识字 A 部首识字 A母体字识字 主)识字 B 部首识字 B 随文识字 B 形近字、同音字辨 B 拼音识字 C部首辨析 析 15 C 字理识字 C 随文识字 1. 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自始至终都是最重要的。 2. 使学生意识到识字的途径很多,有自觉识字的意识。 3. 表中只显示各册要点,每个要点前有渗透,后有复现。 4. 鼓励师生自创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拼音教学的建议 拼音无疑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还不只是在识字方面。这是我们的教材把拼音安排在一年级 第一学期教学,又贯穿在低年级四个学期里教学拼音的原因。 拼音又是难学的,即使是中学生、大学生,一般也都这样认为。对一年级儿童而言,离开母语 环境认字母、看字母准确发音、拼音节都难。“难”的背后潜伏着若干问题:?只能被动地服从老师 灌输。如果一入学就学拼音,那么,一入学就只好俯首帖耳“接受”,而“主动”精神就不容易发挥 出来。 ?产生畏惧心理。 ?学汉字前必先学拼音,使得学生下意识地认为,汉字不如拼音文字。 ?没有汉字等做拐棍(拼音图画并不能像汉字那样,激起字形与字音、字义之间的联想),学起来占 课时多。 如果我们放眼去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拼音并不是识字的唯一方法,“不会拼音就无法识字” 的认识,不符合几千年汉字教学的情况。而研究和实践都证明,认识汉字比认识拼音容易。 这就是我们的教材先教学汉字,再教学拼音的原因。在这个前提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 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学习拼音最合适?这一点还没有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论证。教材放在第五 至第九 单元 初级会计实务单元训练题天津单元检测卷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未必符合所有儿童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有必要强调,这个“序”,是可以由教师自 行调节的。老师可以顺着教材的顺序教学,可以学习完十二单元后再教学,甚至可以学期最后阶段 教学拼音。 关于这个问题,请方言区的领导和教师们注意:方言区的孩子,学习普通话的任务很重,如果 把识字、学习普通话、学拼音一起加在学生头上,那么孩子们的“难”就更大了。须知,学习普通 话是个语音问题,语音的学习,主要靠语言环境,而不是靠语音学的学问。我们的建议是:尽量把 拼音教学往后挪,挪至学生基本上能听懂、会说普通话,又认识了相当数量的汉字后,比如十二单 元后,十五单元后。然后反过来借助拼音帮助进一步纠正不符合普通话发音的方音。近十年来,有 不少学校实验这样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既然是“改革”,方言区的老师不妨试着这样做一做。 第二个问题:本学期教学拼音有什么要求?应当把学生对拼音的学习看作一个“过程”,放弃那 种“只要教,就应教深教透;只要学,就应步步落实”的观念。 所谓“过程”,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它应该贯穿在整个低年级学段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 什么时候该学到什么水平,应该符合儿童的发展需要,以及照顾到适合儿童的能力。其二是,本学 期的教学任务,也应通过本学期来完成,不应只集中在五至九单元。 我们的教材在低年级各学期拼音教学的具体要求是:一年级上 认字母,拼音节,看拼音识字;一年级下 抄写字母和音节;二年级上 练习 学习一点拼音规则;二年级下 大写字母 音序。 有些做法,是否符合《课标》的精神,是否有用,是否一定挤在第一学期里学,值得商榷。比 如写拼音比写汉字难,对刚入学的儿童使用价值不大,为什么“会认”了就非要“会写”呢?比如 《课标》说要“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并没有要求说出谁是声母,谁是韵母, 谁是整体认读音节,那些关于语音学的专门知识留待大学里考是不是更合适? 第三个问题:本学期如何体现完成拼音教学任务的过程? 前期渗透:前四个单元虽然还没有正式学习拼音,但教材中生字和自读课文都加了注音,以使 16 学生先熟悉熟悉拼音的面孔,老师也可以在教学生字时顺带拼读,比如“爸——b-à-bà”,学前已掌握拼音的儿童也可以带大家念。 1. 难点反复出现:比如整体认读音节和“W Y YU”,教材第一次出现后并不要求即时 熟练掌握,后面还要反复出现,通过反复练习达到掌握的目的。 2. 应视第九单元只是拼音学习初级阶段的结束。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学习拼音的状况, 哪些知识点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哪些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在下一个阶段,即后半学期重点补救。 第四个问题:学习拼音和识字如何结合? 前期(第五单元前) 以识字为主,稍稍带一点点拼音。 中期(第五至第九单元) 以熟字带拼音,学拼音带识字。 后期(第九单元后) 运用拼音识字,巩固拼音。 上面已经说明了前期如何渗透拼音教学,在后面的具体说明中将阐述中期如何以熟字带拼音, 学拼音带识字。这里讲讲后期前面实验中出现的两种倾向:一种是紧紧抓住拼音不放,把借助拼音 识字当作唯一的识字途径。这种做法有很大弊端,因为拼音不是文字,更不是母语文字,只靠拼音 识字,将会限制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发展。另一种是学完拼音就把它丢在一边,没有把它当作一件 有力的工具使用起来。这种做法也有很大弊端,因为在未来的生活中,使用拼音的范围并不小,一 减工具弃之不用,就会逐渐生疏起来,甚至需要时得重新学习;再说识字的方法总是掌握得越多越 好,能看拼音识字也有很大好处。 所以,我们主张,在后期既要重视拼音的继续学习,又不要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把拼音看作 识字的唯一方法:课堂上,以听读为主要的认字方法;自读时,要充分利用拼音认字;老师教,以 带读生字为主要方法;学生自学,要充分利用拼音认字;课外,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认字的方 法:有拼音看拼音认字,没有拼音问别人。这个任务集中在第十二单元完成。 第五个问题:贯彻新《课标》,还应注意什么? 关于拼音教学,《课标》总体上把它定位在识字的工具上。以往,学生阅读的对象首先是上面 拼音下面文字,无形中把拼音当作文字或准文字来对待了。这样做,并不能真正解决识字如何把字 音、字形、字义结合起来的问题,而且客观上降低了汉字的重要地位。再说,要求学生看着拼音读 下面的汉字,一目双行,困难不小。 因为《课标》把拼音当作识字的工具看待,所以没有要求学生“学会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没有要求“直呼音节”,没有要求“掌握字母的笔画、笔顺,利用四线格 把字母和音节写得正确、工整”,没有要求“默写声母、韵母”„„这些“没有”,还请老师们特别 注意。应对照以往的教学,理解《课标》为什么这样改,明确自己应当怎么做。(本段引用的内容, 摘自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第一册识字教学 识字,不仅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学校学习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册识字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1. 认字至少350个,写字至少160个。 2. 学习并掌握看图识字、听读识字和看拼音识字三种识字方法。 3. 渗透性识字(没有数量要求)。 本册教材识字从汉字入手,改变了过去一入学先学拼音的路子。关于这方面上面已有说明。 第一单元“字与画”教学生看图识字。教材呈现了三个层次:字与画对应,看图就能认字。— —了解从画是怎么演变到汉字的。——从象形字的字形看是什么字。这一单元,可以使学生对汉字 表义的特点形成初步印象,并不要求学习并掌握很多象形字的字理。字形演变的图示只要求学生观 察、体会,不要求学生掌握。 17 第二至第四单元,通过教学儿歌,教学生认识几十个字,这就是上面提到的“听读识字”。听读 识字的核心,是将汉字(在学生熟悉的语汇中筛选)字形与字音对应起来。具体做法是: 先利用儿童听力强、记忆力强的特点,带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 。然后缩小语境,摘 出词、语、短句认读,如“一头牛”“写字”“我也爱爸爸妈妈”。再把字从这些词、语、短句摘离出 来,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单独识记。 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已经达到“会认”的水平了,还要把单独识记的汉字放回到课文中去认 读,这时学生又会有新的困难。这时,指读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已为心理学家所证实。指读,就 是在读书时,利用手指,把字形与字音对应起来。指读有利于学生专注于一个一个的汉字上。它是 一种帮助识字的方法,在“认读”课文的阶段很有用,与《课程标准》所说的“学习默读??不指 读”是不矛盾的。当学生认字后朗读时,仍然应当把书立起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而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崩。当学生学习了较多汉字,能够一行一行地阅读时,要逐步使他们放弃指 读,这大约在一年级下到二年级上实现。 听读识字是一种分散识字、随文识字的方法。在刚开始教学时,老师和学生都会有一些不适应。 但实践证明,一旦过了初始阶段,它将极大地加快儿童识字的速度。所以,即使在学习了汉语拼音 后,仍然应当以这种方法为主教学生认字。 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的方法也应使学生学会,即,在熟读或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指认某一个 字而不会的时候,把它放回到词、语、句中,读词、语、句,辨认该字的位置,读出该字。比如, 认读“摇”字的同时出现“摇篮”,会认“摇篮”,就能推出“摇”的读音。 从上面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儿童在听读识字时,是整体认读生字的,这符合儿童整体感知事物 的认知心理。我们在第十一单元的“语文天地”中,安排了一个练习:观察提手旁和三点水旁的字, 后面的单元还陆续练习了口字旁、反犬旁等,并且设计了有关汉字结构的知识学习,作一点形声字 的渗透。老师们不必加深教学内容,拆解所有的生字(教材认字和写字不同步);更不要把它作为考 试的内容。二册教材后将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陆续扩展并加深这方面的学习。为了便于教学,课 堂上可以使用“单人旁”“木字旁”“心字底”等词语,但是,也应当作一种渗透性知识处理,不要 讲解概念性的东西,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看拼音认字和听读识字如何配合呢?教材在教学汉语拼音的五个单元中,都安排了课文,并提 出了认字的任务。我们知道,拼音是显示字音的,看拼音识字的本质,与听读识字是相同的,都是 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课堂上有老师,还有许多会认不少字的小朋友,听老师读,问小伙伴,都 是最简便的认字途径。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以听读认字为主要的识字教学方法。但是老师不可 能顾及所有孩子识字的不同情况,在全班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应当引导学生用看拼音识字的方法解 决每个人“自己”认字的问题。课下,老师和同学不在身边,自己要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 音认字就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了。老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如何选择合适的认字方法。 本学期要求学生学会至少两种独立识字的方法:一种是看拼音识字,一种是听读识字。具体讲 就是,遇到不认识的字有拼音就看拼音读,没有拼音就要想办法问别人。第12单元的金钥匙中,专 门对此做了总结。此外,还可以辅以看图识字、拆字(会意字或指事字)的方法。 第12单元是一个开放单元。学生要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到大语文环境中认字。《课标》特别 强调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阔的,我们要培养学生随时注意,处处留心, 做学习的有心人。学校可以办墙报,把学生在课外学习的生字展示出来,定期更换,为学生扩大识 字途径创造条件。 教科书从提高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对传统的写字教学 做了改革。主要是: 写字起步较认字晚。 18 写字数量大大低于认字量。 选字方面,从学生习作(而不是课文)中的常用字里选取一年级儿童写起来不大困难的160字,暂时避开言字旁、走之旁等难写的字。 笔画名称、笔顺都以“严而不死”为原则教学。教科书只提基本的要求,做基本的指导,不再 为每个字示范全部笔顺。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根据基本规则自己探究生字的笔顺。 偏旁变形的问题,从书法的角度而不是从书写正误的角度解决。 小学阶段写字的总目标是“写对、写好、写快”。在起步阶段,“写对”定位于“按照正确的笔 顺和结构书写汉字”,不要求在使用时写对(会用);“写好”通过描红、同时启发学生观察,使学生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而不是规定繁琐的规则。“写快”体现在“能熟练掌握教科书要求的笔 画笔顺独立写字”。 为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在课堂上指导写字,在课堂上监控写字,以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 习惯。 2.分散难点,不要为图省事,把一个单元、一课书的生字集中到一起写,以提高写字效率,使 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写字用具,从小就“不怵”写。 3.教学时,“写对”和“写好”两个阶段的要求应有不同。先使学生“会写”,在“会”的基础 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揣摩怎么写才好看。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习惯的养成,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 坐姿、拿笔的姿势、如何使用橡皮,用具怎样摆放,等等,都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的理念,请老师们特别注意把认字当作一个学习的过程。 从宏观上看,一个人终身都面临识字的任务;学生阶段识字也是分学年段进行的,每个年段都 有各自的认字目标;每个年段的认字目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步步达到的。 从微观上看,认识每个字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在一节课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较长 的时间。我们是随文识字,要求学生学习的,都是最常用的汉字,再现的机会很多,老师不必也不 应当刻意追求“步步落实”,搞得自己和学生都很累,还完不成学期目标。而应当把眼量放长,只要 在本学期内达到要求,就不要追究每个学生学习的轨迹都相同,无论是当堂学会,还是过一段学会, 都值得肯定。《认字表》所列350字,是本学期认字目标的底限。课文里、“语文天地”中,都有相 当数量的生字,出现了,并不要求在本学期内“落实”,只做渗透性学习。 “过程和方法”的观念,也体现在评价方面,请参照《如何使用<成长手册>》一文。 第二册识字教学 第二册认字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 1. 认字430个(底限)。 2. 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综合运用学过的认字方法,能独立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3. 学习30个常用偏旁(部首),能说出它们的名称、表示的意思和例字。 一年级学生认字,与认识其他事物一样,还是整体感知为主。教学方法不当会增加学生的学习 负担。所以,教学认字的主要方法,也应以听读法为主。拆解汉字、剖析字理,对大多数一年级儿 童来说还不合适。 所谓“听读法”,就是直接听别人读出生字的字音,自己跟着读。在课堂上,老师读课文,学生 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的过程,就是听读认字。回家或是在外面,问别人“这个字念什么”,也是“听 读认字”。看拼音认字,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听读认字,只不过读字音的人没有出现,字音通过拼 音写出来了而已。听读法是最古老、最直接的认字的教学方法,听读法也是最简便的学习认字的方 法之一。 19 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是一种学习技能。刚入学的儿童还不会这样做。他们听力强,记忆力强, 很快就能读通背会课文,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认识自己读过的每一个字。所以,我们在一开始 培训时,介绍了指认(指读)的教学方法。具体讲就是:先听老师读,用手指着老师读的每一个字, 随着老师的声音移动手指。读熟或背会课文,然后缩小语境,摘出词、语或短句帮助学生认,再提 出单个的汉字认。回到课文中,再用手指指着自己读的每一个字。大约在练习了2~3个月后,基本 上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这个方法,认字速度将大大加快。(注意这里讲的“指认”是认字的方法,不能 代替真正意义的阅读。) 如果您的学生已经能很熟练地把字形与字音对应起来,手指已经能线形移动,教学本册生字应 当充分运用这一方法,使学生多认字,快认字,并可扩大认字量,而不会增加学习负担。如果您的 学生尚不能自己听读认字,则需认真补上这一课,务必在第六单元以前掌握这个认字方法。 看拼音认字是第一册教学生学会的另一种认字方法。我们曾反复强调,拼音只是一种识字的工 具,不能当文字用来阅读,也不能当学问去教。第一册务必使学生能够学会认(认字母)——拼(拼 音节)——读(读生字),其余的则不必过多涉及。进入第二册的学习,则应注意拼音和认字互相促 进:通过拼音认字,通过学习生字巩固拼音。特别是对那些还不能认——拼——读的学生,更要认 真给他们补课,统筹安排每一课书重点复习哪个拼音的要点,不要空泛地带读。 如何综合运用听读法和看拼音认字的方法,请老师们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每篇课文生字 的情况考虑,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参考用书以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为例,说明了这个问 题,老师们可以参考。 这样,到第六单元为止,每个学生至少能在课堂上(有老师的情况下)独立认字了。 第七单元的金钥匙,开始教学生看上下文猜字。对于已经认识一些字、有阅读基础的人(包括 儿童)来说,看上下文猜字是一种最经常运用的认字方法,虽然它不大可靠。事实上,学生读书遇 到那些渗透性识字的生字,都在“猜”。猜字的过程,是调动已有的知识推知新知识的过程,对促进 儿童的思维能力有益。 第一步是让学生“猜”起来,大胆猜,先不讲究猜得对不对。教学时,可找出一段课文,老师 先不范读,让学生自读,用铅笔画下自己不认识的字(包括回生字),然后看上下文猜,拼音熟的学 生可以把猜的字音标在画出的字上。然后再听老师读课文,看猜得对不对。一开始不要猜太多的字、 太生的字(口语里没有的)。逐渐加大猜字量。学生所猜的字,通常都不在生字表内,老师不要抓猜 的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第十单元的金钥匙,对看上下文猜字的方法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即和“看拼音、听读的方法结 合起来用。”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无论老师强调多少遍,哪怕让学生背下来,也 不能说明学生就“学会”了,需要反复实践,反复练习,真正形成能力。 “拼”和“问”是需要条件的,从人们的实践看,运用这三种认字方法的顺序大体是:先猜, 再拼,还不行就问。老师可教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自己认字:先自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字, 看上下文猜。对猜得没有把握的字,看课文下面生字表的拼音,认读;或者查后面的渗透性识字表, 看注音。也可以猜完后同桌互读,纠正自己猜得不正确的字。实在吃不准,问老师;有的字老师可 以组织全班一块儿学习。整个过程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老师逐步撒手 放开,使学生学会“怎么做”。这个进程大约到第十三单元完成。 有些字,学生自以为认识了,读书时没有画下它们,实际上他并不认识。这些字他也是“猜” 的但没猜对,自己又没有意识到。同桌互读,小组检查读书,可以把它们查出来,由同学纠正错误 的读音。这也是综合运用上述认字方法的学习活动,对查缺补漏、补习回生字、照顾学生差异都是 必要的措施。 第十四单元,是集中识字单元,实质上是开始进入部首识字。学生将学习五个常用偏旁(部首), 20 利用这五个偏旁推知生字。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感知汉字是有规律的。此前从第一单元开始,在“语文天地”中已经积累了约二十个常用偏旁。这些偏旁表示的意思都很明显, 有这些偏旁的汉字,字义大都与它们表示的意思有关。为了避免个例干扰,教材十四单元选的字, 声旁也比较能表示字音。请老师们教学时把握下面几点: ? 这只是“初学”,学生能“感知”即可,不要求学生会运用这些知识,全册认字教学方法仍 以整体听读认字和看拼音认字为主,三册才重点学习根据汉字规律识字。 ? 五个偏旁(以及其他二十几个偏旁)所表示的意思,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 让学生享受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切实对汉字的特点有所“感”,而不只是有所“知”,老师 不要急于把结论给学生。 ? 千万不要把本文讲的内容当知识点传授,不要用强化记忆的办法教学,而应当特别注重学 生的实践,让学生在认字的实践中学会认字。 ? 学生学习字理,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师也不应该追求讲深讲透讲全,要适“度”,要以学生 既能学得会,又不感到很困难为准。本册没有使用形声字、会意字的概念,没有提出“部 首”和“形旁”,没有涉及声旁的内容。务请老师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要任意增加 学习内容和加深学习难度,使师生都感到吃力。当然,如果您的学生基础打得好,悟性也 好,您尽可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放他们展翅飞翔(也不能飞得太高太远)。 评价学生认字,既应检查认字数量,也应检查独立认字的能力,更应评价他们独立认字的兴趣。 还有两点提请老师们注意: ? 认字教学活动(包括游戏)、认字手段(包括电脑课件)、教学方式(全班学?小组学?同 桌学?)的选择,应符合儿童学习心理,适合儿童学习进程的需要,不要在形式上搞花架 子,弄得老师很累,对教学却起不到实际的促进作用,组织不好,还耽误时间,影响学生 学习。教师用书后面,附了一篇《识字教学游戏》,供老师参考。 ? 认字教学可与课文学习、写字及其他语文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不要企图一蹴而就,集中搞。 频繁单调的学习会使学生厌倦。反过来说,写字及其他语文活动也可以渗透认字的教学。 我们让学生认的,都是最常用的汉字,这一课学不会,后面还有机会继续学习。再说,每 个学生认字的心理轨迹是不同的,只要期末时能达到教材后面生字表划定的底限,就都是 学习的成功者。 第三册识字教学 学生升入二年级时,实际上已经认识近1000字(教材划定的底限为770字),对汉字的特点有了比较切实的感性认识,并且已经掌握了至少30个常用偏旁(部首),还掌握了至少三种独立认字 的方法(听读认字、看拼音认字和看上下文猜字)。在这样的基础上,应当适时地比较系统地学习汉 字的规律,加快认字的速度,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故此,本册认字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 认字 个。 2. 继续学习常用部首(累计学习70个),能根据部首推知一部分生字的字义,练习分析字形, 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认写合流。 3. 学习部首查字法,达到熟练的程度(1.5 分钟/字)。 4. 能综合运用所学认字方法,在阅读时能独立认字。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单元复习学过的认字方法。第二、七、十二单元集中识字,学习23个常用部首,这三个单元仍然着眼于汉字表意功能编写,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感悟汉字的主要特点是表意。第十 单元、第十四单元金钥匙中分别设计了对汉字声旁的练习。教学时请注意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老师只应给予简单的提示。只有他们自己发现,才能有切实的体会。 21 从第二单元开始,学习部首查字法。首先明白什么是部首,认识字典上的部首目录、检字表、 正文。第三单元学习部首查字法,第四单元学习使用难检字表,到第七单元时,基本上能在一分半 钟内查到要查的字。以后,部首查字法应当是独立认识生字经常使用的方法,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查 那些生字表以外的生字,只练习查字典的技能,对认字的结果不做要求。 以往的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查字典只停留在一般号召的层面上,顶多考考数笔画等点滴 内容。而我们的教材,则把查字典当作最可靠的认字方法来对待,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具备这个能力,以后也将把使用工具书当作最重要的阅读习惯之一来培养。请老师们特别注意这一点,组织好各种 学习活动,使学生爱查,会查,自觉查。 第六单元的金钥匙,以教小猫认字的形式,向学生做分析字形的示范。开始时只学方法,不能 当作实际解决认字问题的目标要求学生。老师应当挑那些比较典型的生字(比如形旁表意明显、声 旁切实表音;明显的会意字等),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一旦学生达到熟练的水平,加上所学的部 首越来越多,可以适当加大难度,逐步达到大多数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分析字形。 第十一单元的金钥匙对认字方法进行了小结。从这以后,教学进入综合使用学过认字方法的阶 段。每个学生习惯于使用什么方法,老师不必统一要求,但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利弊,确保 他们能独立认字,并且认对。 在教学中,希望老师注意下列几点: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应是语文实践”。(《课程标准》)三册的认字目标,应当靠学生的实践完成,而不能当作知识传授 给学生,学生“知道”了,“懂”了,不等于“会”了,更不等于“熟练掌握了”。要注意引导学生 在实践中“感悟”,体会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之美,实现认字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 导向”。老师单向的灌输,则很少有学生感情的体验,也会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 2.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本学期的教学目标,需要至少半年的努力。教学时也应把它当 作一个过程看待,不要企图一步登天,也不要奢望所有的孩子同时都能掌握。难点越分散,学生学 起来越容易,积极性也越高。比如学习部首查字法,教材安排了七个单元练习。如果一开始就要求 学生不但要学会,而且要查得快,并且运用它完成认字任务,那就会学得十分艰难。老师可以先要 求查一个字用两分半钟,再到两分钟,最后达到熟练的程度。 3.要正确处理认字、识字能力、文字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量”是形成认字能力的基础,文 字知识是为多认字、快认字和培养识字能力服务的,不能成为识字教学的支柱内容。教学中,老师 可以使用“形声字”、“形旁”、“部首”等概念,但不应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现在很多老师信奉字理 教学。字理教学的好处自不待言,但是什么事情做过了头,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第一,我们的学生 是低年级儿童,他们学习字理不是做学问。我们讲的字理能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能让他们自己悟 出汉字的特点,就是适“度”;否则就会教师生灌海塞,学生会失掉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不利于提高 识字教学的效率。第二,即使是那些让学生明白的字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教学。一册点点滴滴, 二册时稍做面上的渗透。三册认识上产生飞跃,但教材也没有一竿子捅到底,比如没有涉及声旁表 音的各种情况;许多部首学了,并不要求学生了解它们的原义;查字典没有要求读正文„„总之, 文字知识应当掌握“精当、好懂、有用”的原则,“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学生在分析字形时,会自己发明一些解释。比如,给“哭”编谜语,说“美”表示“王家的大 姐头戴两朵花很美”,“腮”右下边的“心”字表示一个脸蛋,两点就是两个酒窝,等等。这是一种 记忆术,心理学也讲究记忆术。学生自己发明的方法,通常记忆很牢,老师没必要用所谓的字理知 识纠正他们的说法,以至于阻塞了学生的思路,挫伤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因为你不是在传授系统的 文字学知识。但是,教材里讲的,老师自己讲的,则应该符合文字学的知识。 4.要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实现部分认字与写字的合流。学生学习字理的过程,学生 22 练习分析字形,既是“认字”,也是“写字”的步骤。所以,凡是那些引导学生分析过字形的汉字, 都可以让他们在分析过字形后写写试试,哪怕这些字不在《写字表》内。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分 析字形的益处,也会巩固所认的字,同时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因为超出了必学的范围)。什么是“恰 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呢?“恰当”与否,一要看是否出自学生自愿,二要看是否加重了学生 负担,三要看效果是否好。之所以特别强调“恰当”,是说教材并没有强行让学生必须实现认写合流。 在这方面,老师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教材第四册将继续学习450个左右的生字(底限),统计通过各种渠道所认字的数量;集中识字 将要从声旁入手,引导学生学会综合使用学过的认字方法;要帮助学生掌握独立识字所需要的技能, 基本实现离开老师独立识字的目标;还要教汉语拼音大写字母,教学音序查字法,帮助学生学会选 择查字典的方法。请老师们根据教材的整体安排,正确把握三册的教学目标。 第四册识字教学 第四册识字教学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使学生认字至少436个,写字至少332个;二是使学生基本学会独立识字。两项任务交叉进行,互相促进。 本册识字以三个“丁丁冬冬学识字”为界,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二单元 复习过去学习过的认字方法,做声旁的练习。 ? 第三至第六单元 学习利用形声字声旁认字的方法。 ? 第三至第十单元 学习音序查字法 ? 第十一单元至第十六练习独立识字。 从这样的安排可以看出,学生识字对老师的依赖越来越小,到本册学习结束时,全体学生基本 上可以做到独立识字。 独立识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从基本知识来看,独立识字一是需要掌握相当数量的汉字。二是需要对汉字造字的规律有所感 悟,这种感悟不是答题能表现出来的,而是能针对具体的汉字说明字形和字义的联系。 从基本技能来看,独立识字一是要能够自己找到生字。所谓“生字”并不是课本上《生字表》 统计的,而是“自己的”,包括同形字、异形字、回生字。二是要知道独立识字应该“做什么”。所 谓“做什么”也不是依照课本上讲过的去生搬硬套,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三是要知 道应该“怎么做”。所谓“怎么做”,不是老师说怎么做,而是形成熟练的技能。 上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通过前三册逐步渐次完成的。第四册在前三册学习的基础 上给予补充完善,并进行整合。 是不是从第四册开始,学生就可以完全独立识字了呢?也不是。因为还有许多基本知识、基本 技能需要进一步学习才能掌握,例如阅读字典正文、在使用中区别同音字、在阅读时推知字典上没 有的义项,等等。我们说“独立识字”,从识字全过程来看,是指基本上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 “怎么做”。这个任务,包括差生在内的都应该,也可以实现。 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当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前一阶段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后一阶 段应通过练习巩固前一阶段学习的东西,以使各阶段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融会贯通。 例如,第三单元学习看声旁认字。我们知道,声旁表音是很不可靠的,一个声旁表音有这样几 种情况:完全表音,如胡-糊;表声母韵母,不表声调,如人-认;表声母,如井-讲;表韵母,如见-现;现在已完全不能表示读音了,如卖-读。一般来说,只有前两种情况才能帮助我们认字。单纯 地靠声旁来认字,就会误读、错读。而第三单元只简单地归纳了这种认字方法,真正形成能力,又 能有效地避免读错,还需要在这个单元后做大量练习。 还比如,第七单元学习音序查字法。运用音序查字法有两个条件(或者说是难点),一是要能够 把汉字的音节拆分成声母、韵母和声调,这一项学习以往几乎没有;二是要能够运用部首的知识在 23 同音字中找到自己需要会写而不会写的字。掌握这两个条件仅仅靠第七单元的学习实践绝对是不够 的,需要在前六个单元学习生字时不断练习。另一方面,第七单元学习了音序查字法,如果束之高 阁,并不应用,那么,这一技能很快便萎缩了。应该在后续学习中,督促学生养成习作时运用这一 查字法写生字,使其具有实际意义。 根据以往的经验,三年级是错别字的高发期。考虑到实验教材识字量大、识字速度快,这个错 别字的高发期有可能提前,第四册“金钥匙”有意识地提出检查错别字、纠正错别字的问题,开始 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纠正错别字的习惯,并通过“自检”督促检查落实。在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 问题上,我们这套教材采用了由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式,而没有采取出大量练习 的办法,请老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想一些好办法。因为“写对”的重点已从写对笔 画笔顺转到用对,所以与教材配套的写字本也以词语为单位书写,引导学生在应用中练习书写。 掌握字的间架结构,是写“好”硬笔字关键。以往人们尝试传授许许多多间 架结构的“法”和“规则”,如字的变形规则等。这些“法”和“规则”无意中成为“繁”“难”的 学习内容,加重了师生的负担。吸收前行者的经验教训,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帮助学生把字写“好”: ? 一册重点从笔画笔顺等方面打好基础;二册三册给一点间架结构方面的提示,使学生意识其重要 性。四册通过“金钥匙”引导学生养成揣摩字的形体结构的习惯,自己去探究,体会“感受汉字的 形体美”。(《课标》)前人学习书法基本上走的都是这一途径。四册在第四单元金钥匙中提及这个内 容。教师应当特别注意组织好这方面的学习活动,务必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通过描红进行摹写。 关于拼音的11个问题 1.《课标》对拼音的要求与1992年大纲相比,有哪些不同? 2.为什么刚入学的孩子先学汉字再学拼音? 3.为什么第一册学拼音时不要求写? 4.第一册第五单元前还没有学拼音,为什么课文就注音了? 5.为什么有的课文有注音,有的没有? 6.如何教学生学会“拼”? 7.五~九单元练习少怎么办? 8.如何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 9.方言区普及普通话的任务很重,是否应当先学拼音? 10.能不能自由调换学习拼音的时间? 11.有的地方反映,拼音学得不好,是什么问题?如果在第九单元仍然不会拼读,是否可以延长课 时? 关于识字量的4个问题 1.根据什么确定识字量? 2.各册要求认字写字的数量是否太多? 3.统计学生的识字量应以生字表为主,还是以实际识字量为主? 4.为什么要求会认的字中有次常用字甚至非常用字? 关于识字方法的10个问题 1.怎样把握随文识字和看拼音识字? 2.随文识字适合哪个年级的学生? 3.随文识字后,很快又忘记了怎么办? 4.字理识字(部首识字、部件识字、母体字识字、字族文识字)适合哪个年级的学生? 5.第二册要求学习“看上下文猜字”,学生猜不对怎么办? 6.怎么就算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了? 7.音序查字比部首查字快,为什么教材先学部首查字? 8.如何使学生愿意查字典,会查字典,并且查得快? 9.如何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10.渗透性识字应把握到什么程度? 关于写字教学的15个问题 1.为什么实行“认写分流”? 2.北师大版教材是否不重视写字? 24 3.教材通过哪些措施减轻学生写字的负担? 4.为什么教材没有逐一显示生字的笔顺? 5.如何理解笔画笔顺“严而不死”的要求? 6.为什么教材不显示走之儿等笔画的名称? 7.“会写”的标准是什么? 8.教材如何使学生把字“写对”? 9.教材如何使学生把字“写好”? 10.教材如何使学生把字“写快”? 11.如何防止和纠正错别字,降低错别字率? 12.教师判作业时,是否必须圈出并改正所有的错别字? 13.如何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14.听写的方法好不好? 15.单设写字课好不好? 识字的评价应包括哪些内容?怎样进行评价? 识字教学从目标到内容、序列,到教学方都进行了的改革,评价也应相应地进行改革。评价的 内容,不仅包括会认多少字,会写多少字,还应包括独立识字的能力以及写字的习惯;拼音则依照 《课标》的要求做相应的调整,不再考查掌握汉语拼音方案的情况,而主要考查认读和拼读的能力, 以及借助拼音认读汉字的情况。 如何考查呢?前面推荐了“分项、分步、分批”“上不封顶下保底”的思路,下面结合识字的 评价具体说明。 分别考查借助拼音认字、认字、认字能力、写字等方面的水平,而不是混在一起考查。 各项还可以分小项考查,比如测试掌握汉语拼音的情况,可以把认读拼读和借助汉语拼音认字两项 分开测试。测试认读拼读的能力时再细分,做拼音和熟字(不能用生字,因为只测拼音一项)的连 线题,第一组是一般拼读,后面各组各有拼读的重点难点,分别测试整体认读音节u在声母j、q、 x后面与在其他声母后面的不同读音,ei、ie、ue的读音,iu、ui、un的读音,y、w、和yu的读音„„ 这样,就能明确知道学生哪些方面掌握了,哪些方面还不行。 学生认字的主动精神,学生写字的习惯,笔画笔顺的掌握情况,独立识字的能力,都是 识字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又不大能在期末的试卷中反映出来,这就需要加强平时的评价;再说,这 些学习内容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期识字的质量,应当随着教学的进程及时评价,及时调整,到期末再 算总帐不是好方法。 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允许学生进步有早晚,速度有快慢,鼓励差生奋起直追。比如测 试认字情况,第一次可以在期中进行,一部分学生已经能掌握本学期要求会认的字了。第二次在期 末,重点测试其他同学。如果还有部分学生不能保底,可以跟他们商量,什么时候再测试,希望得 到什么样的帮助。如此还可以测试第三次、第四次,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老师压 着学),达到教学的要求。 可以采用A、B卷的方式测试。A、B两卷内容要点大体相同,学生做过A卷后不满意,可以 要求复习后做B卷,以B卷定成绩。 在实行时,有些老师总愿意只盯着“保底”这一头下工夫,围着教材生字 表打转转。这种做法有点舍本逐末,因为仅仅顾“保底”,就会忽略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的热情,而这种热情,却是最宝贵的。所以,一定要重视“上不封顶”的评价,比如多识字就加分, 完成保底的识字任务为一星极,多识10个字由一星级升到二星级、三星级,此外,送喜报、跳龙门 等,都是鼓励学生上不封顶识字的好办法。 本文所述针对低年级,中高年级评价识字和写字应与阅读、写作的评价结合起来。 25 把握识字教材新特点 探索识字教学新方法 ——1—4册识字教学内容设计特点及教法研究 湖北利川市教学研究室 徐光华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不仅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个人文化素质养成和提高的第一步, 而且识字还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从小发展他们的创新素质和创造才能。《语文课程标准》明 确提出了“低年级识字2000,中高年级大量阅读”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根本上扭转识字 教学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低”的现状,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1—4册大胆创新了识字教材设计思路,着力改革了传统的识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识字教材的新 特点,并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识字教学新方法、新策略和新途径,有利于实现“既快速高效、又 轻松愉快”的识字教学的新目标。 一、把握识字教材新特点 1、字画结合——创新识字启蒙的思路。 北师大教材改变了过去一入学先学汉语拼音的设计思路,而是从识字入手进入语文学习。教材 遵循“两个规律”(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规律;一个象形字就像一幅画的规律),采取字画 结合的方式编排设计,学生一入学就被吸引到生动形象的图和字之中。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个主 题单元“字与画”中,第一课设计的就是借助8幅图画认读“日、月、水、火、山、石、田、土”8 个汉字,通过字与画对应,引导学生看图认字,并了解汉字是从画演变到字的;第二课设计的是利 用9幅图画认读“人、口、目、木、禾、竹、马、鱼、鸟”9个汉字,并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这样,采取字画结合设计的内容作为识字教学的引入部分,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也有利于进行识字的启蒙教育,还有利于学生对汉字表义的特点形成初步印象。 2、拼识互促——加快学生识字的速度。 所谓拼识互促,是指该教材在设计上创造性地体现了《语文课标》的精神,真正把“汉语拼音” 作为“工具”来安排,使学生在利用这个“工具”识字中掌握这个“工具”,从而促进他们更快、更 多、更好地识字;同时在设计识字教学内容时,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对生字的学习来不断地巩固 掌握“汉语拼音”这个“工具”,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拼音识字能力,这就真正体现了“拼音和识字紧 密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识字教学内容编排的新要求。比如,一年级上册1—4主题单元, 在设计以字画结合引入识字、听读方法(将汉字字形与字音对应起来)大量识字的同时,教材通过 给生字和自读课文加注拼音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熟悉拼音的面孔,渗透性地学习拼音这个“工具”; 5—9主题单元,采取“以熟字带拼音、学拼音带识字”的设计思路,既有利于使学生基本实现“能 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这一拼 音教学的基本目标,又有利于不断地巩固和扩大识字,真正“把拼音当作识字的工具来设计,而不 是把它作为文字或准文字来对待”;第9个主题单元以后一直到第一学段结束甚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的教学内容设计,始终都坚持了“把学生对拼音的学习看作一个‘过程’、既运用拼音又摆脱拼音” 的思想,在不断引导学生巩固掌握汉语拼音这一识字的“重要工具”、运用拼音加速识字和规范识字 的同时,逐渐培养起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体现规律——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这里所谓的体现规律,是指该套教材在设计识字教学的内容时,注重充分体现汉字固有的基本 26 特点,综合汉字“音、形、义”三个信息源的内在统一性,努力使识字教学内容符合汉字的构字规 律。大家知道,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在古代就有“六书”造字之说。“六书”分别是指象形、会意、 指事、形声、假借和转注(其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是最基本的构字法),它们体现了汉 字丰富多彩的构字规律。虽然掌握“六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在识字教学内容呈现 和识字教学实施中,适当借鉴一些“六书”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特别有利于学生理 解汉字字义、掌握汉字字形。为此,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在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设计中,就充分考 虑了“六书”造字法的规律,编排了一部分利用“六书”构字法识字的内容。比如,前面分析“字 画结合”特征时列举的一年级上册第一个主题单元“字与画”,在呈现象形字“日、月、火、水、山、 石”等字时,既将这些字在古代的象形字写法(或汉字的演变过程)附在旁边,还把这些字代表的 事物画在了旁边,几种因素有机结合、同时呈现,这就是以创造性地体现象形字的构字规律来设计 识字教材。又如,一年级上册第16个“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是这样提示的:爸爸告诉我,“宀 ” 表示房子,“灾”就表示房子着火了;“灭”字上面的“一”表示把火一盖,火就灭了。有意思!我 觉得“泪”、“哭”、“尖”、“明”这些字都很有趣。很明显,这种设计就是在引导学生运用会意字的 构字规律,来巧妙地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再如,二年级上册第二、第七两个主题单元(丁丁冬冬 学识字一、二)。在呈现“宀、穴、广、厂、身、月、页、耳、目”等偏旁部首及由这些偏旁部首组 成的“宿、窝、库、厢、躯、肝、额、聪、瞄”等形声字时,还在这些偏旁部首的旁边画出了生动 形象的表示这些偏旁部首意思的事物(这些偏旁部首是象形字,用作形声字的形旁表示字的意思), 这就是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编排设计识字教材。从上述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通 过充分体现汉字的构字规律来编排设计识字教学内容,不仅巧妙地凸现了汉字固有的特点,具有科 学性,而且使识字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学生乐学、易学,效率高。 4、创设情境——优化学生识字的过程。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该套教材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角度,采取“主题单元” (每个主题单元不仅设计有2—3篇与主题相关的课内教学篇目,而且还选配了3—9篇与主题相关 的同步课外阅读篇目)编排方法,立体式整合语文教育资源,使语文教育内容(尤其是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育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性、丰富性、生动性;更为可喜的是,这种编排呈现方式, 不仅使生字新词的复现率特别高,而且使生字新词出现的情境也更加丰富多彩,十分有利于引导学 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所学的生字新词多次见面强化、及时复习巩固,从而使学生的识字过程更 为优化、更加生动、更富情趣、更具实效。比如,一年级上册第四个主题单元《家》,课内选编的篇 目有《我的家》、《家》、《给小鸟安家》三篇,还配有同步阅读篇目《我们爱祖国》、《妈妈》等六篇。 从识字教学角度讲,这实际上是创设了一幅幅生动、丰富的识字情境,要求学生学习的生字新词如 “家”、“爸爸”、“妈妈”、“树林”、“祖国”等,重复呈现最多的达到20次,最少的也有3、4次, 这有利于低年级学生运用听读识字方法,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情境中识字学词,使识字教学既轻松愉 快又省时高效。 5、引领拓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所谓引领拓展,是指该套教材在选择和设计识字教学内容时,注重充分体现“语文作为母语教 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在确保课内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为学 生打下扎实的识字基础的同时,通过设计适量而独特的主题单元来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走进生活,自己去发现和利用识字的资源,感受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养成在生活中学习汉 字的意识和习惯,不断增强自主识字的能力。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2主题单元《外面的世界》就是 一个开放性识字单元,其基本内容是从课本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的延伸,其设计 27 意图是引领学生到“外面”去实践、到“外面”去学习,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看拼音识字”和“问 —听—读”等识字方法,自己在“外面的世界”中至少认识15个生字;同时还设计了“我们可以从 哪儿识字?在外面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这一把“金钥匙”,启发引导学生拓宽识字途径。像这 样的开放性识字单元,还有一年级下册的《车的世界》、二年级上册的《书的世界》、二年级下册的 《体育世界》、三年级上册的《集市和超市》等。通过这些独具匠心的主题,不仅架起了儿童、学校 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唤醒了儿童对学习的渴望,而且逐渐引领学生把识字的面扩展到了他们日常所 接触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 二、探索识字教学新方法 1、强化刺激法。 强化刺激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第一次接触某个汉字时,要想方设法将汉字呈现给学生的方式生 动化、情趣化、刺激化,使学生对第一次感知的汉字留下深刻而强烈的“第一印象”、建立清晰而牢 固的“神经联系”。强化刺激的具体方式很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比如,在引导学生“听读识字” 时,不仅要求“琅琅上口,整体感知”,还要训练他们“在变化了的语境中辨认汉字”,使学生能够 “手指字、眼看字、嘴读字”,这样手、口、眼多种感官全部投入,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印 象也就自然会很深刻;又如,教学蔬菜、水果类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字时,可以引导学生对 照实物看标牌,还可让他们边看、边摸、边认读,甚至还可以让他们边看、边认、边尝、边介绍感 受到的特点,由于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记忆就会非常牢固。?利用直观形象手段。比如,教学“日、 月、木、禾”等象形字时,可以出示这些汉字所表示的事物的挂图,这既有利于加强汉字与事物的 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汉字的表象;又如,教学“休”这个会意字,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 夫倚树小憩图,学生既会觉得趣味无穷,又会对字义、字形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再如,教学“飞” 字时,可利用简笔画来表示它的形义联系(画一只飞鸟,并对照提示:横折弯钩像鸟的身躯,弯钩 里的一撇一点是小鸟展开的翅膀)。这样教学既生动有趣又终身难忘。 2、复现巩固法。 复现巩固法是指根据新教材识字速度明显加快、识字数量大大增加的情况,为防止遗忘率的增 高,大面积提高学生识字的巩固率,运用“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遗忘规律作指导,在第一次“强 化识记”后,还要注重采取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地“复现巩固, 温故知新”。具体操作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当堂复现巩固。比如,组织学生 分小组玩字词卡、玩魔方(每一面写上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新词),引导学生做摘苹果、找朋友、开 火车、夺红旗等游戏,读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句子、儿歌、古诗,让每个学生(特别要关注弱势 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参与中要注重保护和培养这部分学生识字的自信心)在生动活泼的识字情境中、 在合作探究的识字活动中,与要认识的字多次见面、当堂巩固,使他们与生字宝宝之间“一回生, 二回熟,多次见面就自然成了好朋友”。?启发学生自主的创新识字方法巩固。比如,针对低年级儿 童认识字形往往只注意大体轮廓,而对细节、隐蔽部分则注意不够,往往把“纸”字多写一点而把 “底、低”少写一点的情况,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创造出了这样的识记办法:把“纸”编成“白 纸一张没有点”这样一句话来记;把“底、低”编成“底、底、低,真淘气,小点坠的它,头都抬 不起”这样一首儿歌来记。又如,我们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组成规律,自己动脑筋、想 办法来记住它们: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辛”(立+十)、用“减一减”的办法记住“衣”(袋- 代)、用“叠一叠”的办法记住“森”(木、木、木)等等。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的, 就会深刻而牢固。?鼓励学生积极的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比如,在阅读中、在口头组词造句中、在 书面作业和习作中,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场合中,教师都要提醒学生留意生字的复现,鼓励 28 学生做巩固识字的有心人。 3、综合创新法。 综合创新法是指为了实现“快速高效、轻松愉快”的识字教学改革目标,根据汉字固有的形、音、义整合统一的基本特点,遵循儿童认知心理的基本规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习借鉴 各家之长、多元结合,又要注重灵活运用、综合创新,探索、总结出最适合儿童的高效、趣味识字 的策略和方法。识字教学方法怎么才能做到综合创新、灵活多样呢?关键有两点:?博采众家之长, 多元结合运用。比如,目前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识字教学方法(流派)达20多种(上世纪50、60年 代主要是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其中,侧重于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等;侧 重于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字根识字、部件识字、字谜识字、成群分级识字等;侧重于从字义 入手的有分散识字(随课文识字、阅读识字)等;侧重于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析形索义 识字等;侧重于从音义结合入手的有听读识字、猜认识字、韵文识字、询问识字等;侧重于从音形 义三方面联系入手的有趣味识字、立体结构识字、科学分类识字、奇特联想识字等;侧重于从识字 与信息技术结合入手的有双拼计算机辅助识字、多媒体电脑辅助识字、四结合(即识字、查字、编 码、打字)识字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势,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灵活运用。?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创 新突破。比如,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的心理特点,为增强识字教学的活动性、趣味性、参与性,我 们可以设计“主题活动识字”形式。主题的内容可从儿童生活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来确定:刚入学的 儿童,互相认识姓名十分必要,就可以“名字里的故事”或“我有一个好名字”为主题开展活动, 让学生认认名字里的汉字、说说名字里的故事,学生还可以制作自己的小名片挂在胸前,相互一看, 多神气呀!中秋节到了,丰富的中秋文化吸引了学生,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中秋佳节”这个 主题,搜集、认识、交流、欣赏月饼的包装,搜集、吟诵有关中秋的古诗,学唱有关中秋的歌曲。 总之,识字活动的主题比比皆是,信手拈来。主题活动后可以把此次“活动识字”的重点内容张贴 在班级识字角中,以便于学生巩固复习、随时识记汉字。 4、培养能力法。 培养能力法是指为实现《语文课标》确立的“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新目标,在努力使识字教学“轻松愉快、快速高效”的同时,要坚持引导学生在识字中感悟识字方法、养成自主识字的 习惯、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使他们在识字上能逐步做到无师自通,从而为学生的自由阅读和习作 交际创造有利条件、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要抓住两个关键:?突出重点,有的放 矢。比如,根据《语文课标》精神和课标教材识字教学内容的设计编排特点,小学低年级(第一学 段)重点培养以下四种基本的识字能力:一是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能力(要求在第一册识字教 学中培养形成);二是认识和分析字形特征结构的能力(要求在第二、三册识字教学中培养形成); 三是用音序、部首查字法了解字义或字音、字形的能力(要求在第三、第四册识字教学中培养形成); 四是在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及语文实践、学习生活中运用所学字词的能力(要求在第一至第四册 识字教学中逐步渗透培养形成)。?先扶后放,循序渐进。比如,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字形特征结构 的能力,我们就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分阶段逐步推进放开:当引导学 生运用看图、拼音、听读等方法学了一批独体字后学合体字时,教师就可改变一笔一画地分析字形 的方法,而是启发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字形,识字教学的速度应快于学习独体字阶段;当学生 掌握了一些汉字的基本构字规律,能基本独立或合作分析并交流汉字的基本结构特征,能创造性地 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把“臭”分析理解为“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这说明他们的独 立识字能力又提高了一大步,这时的教学就可再放手一些、速度也可再加快一些;随后,教学生学 会了查字典词典,能自己结合课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含义、分析字形,教师就不必采取 29 全班同步逐个辨字形、讲字义的方法了,而应该抓重点、破难点,帮助弱势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当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就可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通过合作与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生字难词。 总之,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既不能靠“灌输”,也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要根据学生 识字基础的变化,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由扶到放,逐步把识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5、开放自主法。 开放自主法是指识字教学要努力突破传统的“限于课本、囿于课堂”的闭关自守的教学思想, 在“立足课内,打牢基础”的同时,要采取开放性策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识字资源、 课堂以外的识字渠道,使学生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的识字活动中,既最大限度地提高识 字的数量和质量,又获得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实发挥识字教学的多重功能。开放自主法的具体操作 方式很多:?情境诱导式。比如,儿童天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主体,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 来说更是如此。校园的一切对他们是格外新鲜,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要问,什么都想知道。教师就 可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提供条件,把学生的这种欲望和识字巧妙地联系起来:班级课程表、任课 教师名字、学生名字等,都可以精心设计后贴在教室里;黑板、课桌、墙壁、门窗、教学用具的名 称等,也可以写出来贴在醒目的位置,以便学生随时自主地去猜认、去识记。?迁移拓展式。比如, 学生学了《外面的世界》、《车的世界》等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到课外、校外去观察、阅读, 到他们生活的周围世界去发现、搜集有关的字词,并制成字词卡片或剪贴成册,定期或不定期的在 班上交流,或在“识字园地”中展示,让全班学生共同分享。这样坚持不懈,不仅可以增大识字数 量、加快识字速度,还可以培养起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识字习惯和能力。 识写之路,趣为径 山东青岛市重庆路第三小学 陈 蕾 捧着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老师,共有的感触是——识字量大。虽然识写分流了,但是大量的生 字,还是让刚离开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点招架不住。生字怎么也记不住,常常惹得老师生气、家长叹 气、学生怨气,孩子们幼儿园时对学校的憧憬,不知不觉间已成了一脸的无奈。 “要让学生有识字兴趣还要求掌握这么多字,太矛盾了!”这是许多老师挂在嘴边的牢骚。但是, 细想时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兴趣与识字量之间真有矛盾吗?难道是识字量决定着兴趣,而不是兴 趣决定着识字量?对呀,如果让孩子对识字产生了兴趣,让识字成为学生们主动积极的活动游戏, 那么识再多的字,又有什么困难呢? 我国有句古话:书山有路勤为径。想让学生走进语文殿堂,掌握识字、写字的本领是基本途径。 如何让学生更快、更稳地通过这条“识写之路”呢?经过四年来的教学体验,我深深觉得,有一样 “东西”比“勤”更珍贵,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更能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并体验到作为学习的 主人的自豪感、责任感,它比“勤”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就是——趣!所以我要说:识写之 路,趣为径。 任何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注重本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的教育。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 文化的根,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 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 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样的目标与原来仅仅注重识字与写字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 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其价值本身就非常重要,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学习汉字的动 30 力问题。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主动探求识字的方法,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体验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增多,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和 发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 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探索。 一、归类识字,趣味设计,识字再分流。 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语文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贯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常用汉 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样的要求,明确地体现出了认、讲、写、用不是同 步发展,而是重在保证一定的认字数量,使学生在一年级末实现独立阅读成为可能。新课程创造性 地提出的“识写分流”启发了我,于是我将大量的要求识记的字让学生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和学生 的识记经验,进行“再分流”。让学生将杂乱的生字,进行条理的分类,再在小类别中进行趣味设计, 让学生在“玩”中集中识字。这样的识字方法充分的利用了汉字的规律,学生容易掌握,它既是提 高识字效率的好方法,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1、字配画,学基础,“画”活了象形字。文字是枯燥的书写符号。对儿童来说,识字不像看动画片、听故事那么有趣。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形象化的图片、动作、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迪他们的形象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 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础。在小学阶段, 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是低年级识字的重点。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画画,这样的年龄特点 与象形字的特点自然结合成了在画画中识字的好方法。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一单元就是象形字 的学习。在学习这些字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了“字配画”的游戏,看谁的字与画最像。于是学生 在字形中揣摩画的样子,同时在画中观察字形。学生画的马是高昂着头的;画的太阳(日),中间还 有一道多彩的云;画的鱼是钓在鱼竿上的;画的口,是一张诧异的大嘴巴„„ 2、搜字队,重积累,“搜”活了形声字。据统计,在汉字中,形声字约占74%。利用形声字“图 像”、“符号”、“意义”和“声音”之间的联系,采用形声归类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大部分汉字。 集中识字直接承继启蒙识字教育的经验,在归类识字中,由基本字带字是最主要的集中识字方法。 如,由基本字“青”,带出“清、蜻、情、晴、请、睛”;由基本字“方”带出“房、访、放”。这里 的基本字,是指在字形相近的一组字中共同含有的能够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而带出的字,多为形 声字。由于在一组字中形、音、义有一定联系,易学易记易掌握。此外,基本字带字还采用部首带 字的形式。如“氵”带出“河、滴、洗、游”;“穴”带出“空、窗、穿”。基本字组字,如“禾—火 —秋”“门—口—问”。会意字、反义词归类等也常采用。总之,集中识字主要依据汉字中占有很大 比例的形声字的规律,以字形为中心组织识字。 让学生自由组合“搜字队”,让他们将已学过的生字分类,在积累中巩固识字,效果十分好。(1) 搜集偏旁相同的形声字。有的学生按偏旁分类进行搜索,我就让他们再给相关的偏旁画上图画。如: 学生搜集带虫字旁的字,就在虫字旁旁边画几条可爱的小虫子。学生在书本中、字典里搜集带虫字 旁的字,同时也就会发现这些字词和虫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方式,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形声字, 并扩充了学生的识字量。用这样的方式,学生搜集了王字旁、鱼字旁、木字旁、刀字旁、日字旁、 竖心旁、反犬旁、病字头、爪字头等近40种偏旁的词语,并在图画中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在搜集中积累了大量的生字。(2)搜集部件相同的形声字。除了利用偏旁识字,我还鼓励学生搜集相同小部 件的字,学生们又有了新惊喜,制作表格让学生把这些相似读音的生字再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在 “猜字”中“求证”,培养了查字典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 31 基本字 一声 二声 三声 四声 轻声 其他 伦(伦敦) 论(论语) 仑 抡(抡刀) 抡(抡材) 论(讨论) 纶(涤纶) 轮(车轮) 牲(牲口) 性(性格) 生 眚 胜(胜利) 笙(吹笙) 姓(姓名) 这样的识字方法,能让学生在基本字的基础上,较快的记住新字。而且在学生遇到新字时,以上两 次的搜索经验,也会让他们更快更准的猜字。学生在搜字中理解了形声字“形”与“声”的意义。 3、拼字板,多变化,“拼”活了合体字。学生们喜欢玩拼图,当一个个小零件摆出一幅画的时候,还真的感到小有成就呢!依据学生的爱好,我设计了“拼字板”。一张张卡片上有相同的小部件, 用他们进行组合,学生可以用相同的生字卡片变出不同的魔术来:一个大大的门字框,包住“口”, 就是“问”;包住“心”就是“闷”;包住“日”就是“间”;包住“才”就是“闭”„„学生用“又” 和“鸟”拼成“鸡”,把又换成“牙”就是乌鸦的“鸦”,把又换成“我”就是天鹅的“鹅”;把鸟换 成“又”就是好事成双的“双”„„一个三点水,一个方,一个反文旁组成的字不是“游”,仔细观 察观察,学生们赶紧再做个小部件,拼出一个游泳的“游”字来,这个在别的班学生常犯的小错误, 在我们班却很少出现。与其说学生们在识字、在巩固,不如说学生们在玩字,学习其实不就是一种 增长智慧的游戏吗?拼字板的玩法不只这些,还可以用它打扑克、拼词语、摆句子,至今记忆最深 的还是孩子们用拼字板拼出“我们喜欢学语文”时我内心的激动!真的没有什么比培养起学生对祖 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更能让一位语文老师感到欣慰的了! 二、语文活动,走进生活,识字再扩充。 生活是学习语言文字最好的环境,许多的识字学习其实就在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要比课堂上的学习轻松些,学习的范围也更广阔。设计形形色色的语文活动,不仅让学生巩固学过 的生字、对容易混淆的生字进行区分,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更多的字、发展语言、开阔视 野„„ 1、古诗诵读,温故如新,教学生提高识字质量。“温故而知新”是很有道理的,我所理解的“温故”并不是机械的反复,而是让生字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以不同的面貌反复出现,为学生创造一个 识字的语言环境。学生每周一首的古诗背诵,我会给他们选择包含这一周最难记的字的古诗。比如 学《小狮子》这一课,学生容易混淆的“懒”和“赖”同时出现在认字栏里。当我把元稹的《离思》 抄在黑板上时,学生们会兴奋的发现“取次花丛懒回头”里有“懒”,于是就再也没有出错了。学生 每周背诵过的古诗,我都会用彩笔抄在纸上,贴在班里,为的是让学生在背诵中拓展识字,现在我 们班学生平均古诗背诵量已近百首,而且大部分同学认识其中的字,并能理解。 2、填充识字盒,生活中拓展,让学生学会积累与交流。其实就识字量来说,诗不过是其中的一盆水,即使是教科书也称不上是一个池塘,识字的海洋是——生活。想让学生识字,我们必须让他 们在海洋中起航!我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识字盒,最初,我鼓励他们在生活中找一找今天刚学习 的生字,找到了就剪下来请他们回“家”。孩子们却一下子来了兴趣,“老师,有些字我早就认识了, 书上还没有出现,我可不可以把他请到家里去?”“老师,我昨天不认识这个字,但是我问我妈妈我 记住了,可不可以让他回家?”“老师,我同位识字盒里的字我也学会了,我可不可以也做一个这样 的生字卡?”从一年级到现在,孩子们已经有了许多个这样的生字盒,有个学生悄悄告诉我,他的 32 心愿,就是把整个《新华字典》装进去!这个小小的识字盒里,不仅装着学生们的字,更装满了归 类、积累、交流、合作等学习的习惯以及对识字产生的浓厚兴趣! 3、文化医院,纠正错别字,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主人翁意识。当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兴趣时——一 年级的寒假——重庆路三小多了一支队伍,他们就是“重三文化医院”的字医生、字博士们。在寒 冷的冬日,我和孩子们快乐的出发,在大街小巷寻找错别字,每个人都怀着消灭城市里的文化垃圾 的志向,带着为社区文化做贡献的热情,用让风吹得几乎睁不开的眼睛在不断地发现,用冻得红红 的小手在不停地记录,然后再将找到的错别字宝宝带到“重三文化医院”的“候诊室”。班级的主治 医师(组长)会和护士(成员)一起对这些字进行改正,并认真填写“病历”。“病历”包括错别字、 错别字出处、发现人、订正依据、订正后的字,以及订正后的区分、应用。这项活动在四方区的社 区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好评,更重要的是,学生更留意生活中的字了,培养 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4、留音板、文学社、书信、周记……使学生在写话中学会字的运用与区分。现在我们班的学生 都非常喜欢文字,喜欢读书、看报,喜欢给老师写卡片,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班教室的黑 板下面的墙壁是一块“留音板”,学生给我写的卡片我都会贴在上面,其中难免有一些错别字,但是 我不直接给学生改正,而是贴在墙上,让学生来发现来改正。学生常把“祝你”写成“住你”,但是 在我们班,这样的错误只犯一次,学生就能牢牢记在心里。2004年3月,我们班级还成立了“丫丫 文学社”,班级同学竞职演讲,投票选举文学社的成员。文学社的成员会定期组织同学举行文学性的 活动。4月份就在班级搞了一期“征文比赛”,并由文学社的同学给他们“审稿”,再聘请学生家长 作为评委评奖。在文学社社长和主编的提议下,4月份出版了文学社的第一份“丫丫文报”,发表了部分同学的获奖文章。学生在用字中学识字,在活动中提高了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班里有位同学 因为搬家转学了,我鼓励学生给他写信,这样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也 在书面表达中规范了遣词用字,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三、写不在多,认真则灵,激发兴趣,指导观察。 通过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与1992年大纲的比较,可以发现在识字、写字教学的理念和具体要 求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表明,越是力图把识字的认、写、讲、用 同时推进的时候,却恰恰是在削弱、忽视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开始练习写字应该注重的是写的质量, 要求写字的数量不等于学生真正会写的字的数量。如果打好了基础,学生会写的字可以远远超过要 求写的字,否则,急功近利的思路和做法会产生严重的负作用。1992大纲一、二年级要求学会1150 个字,2001年课程标准只要求会写800~1000个。要求会写的字数量的降低,为学生打好写字的基础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学生可以摆脱疲于奔命地学写新学的字的状况,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 在写字的基本功上。按照2001年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果识字取上限1800个,写字取下限800个, 平均每学期认字450个,写字200个,多认少写的理念是鲜明的,多认是为了尽快阅读,少写是为 了以后能够写好、写快。从开学不久到现在,不少家长到我这里来要过作业,他们希望老师能布置 学生抄写认字表中的生字。对此,我都一一做了耐心的解释。这不仅是因为课标没有这样要求,更 重要的还是这样做的确是弊大于利。我认为在最初的学习写字的过程中,写字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 良好的写字习惯。一味的让学生练写生字,一方面学生不可能掌握其笔画、笔顺,书写不可能规范, 另一方面学生还可能因为写字任务繁重而形成厌写、潦草等不良的写字恶习。要求写的字少了,才 能使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写字进行指导。 1、摆字、写字考眼力,小组学习同观察。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好方法就是成功的捷径。田字格是学生学字的好助手,所以在教学写字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它。在学写字前除了要让学生有一个 33 良好的写字姿势外,首先要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会分析田字格里的字的位置,能按笔画说出生字从 哪里起笔,到哪里收笔,以及每一个笔画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书写中注意。在学字过程 中,为了不让学生感觉乏味,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自己观察,还让学生在小组中 交流,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从而产生认真观察的动力;让学生当医生,给写的不规范的字 找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还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方式,了解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 书写安排的结构。这样,学字的方式多样了,学生学习时兴趣更浓,收效更大。 2、自评、生评、师评,三评合一共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字本要经过三评考核。因为三评的存在, 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认真书写。(1)自评——每写完一课生字就给自己写评语,谈谈这次写字的感受。 学生可以写今天的写字态度如何,也可以谈自己写完之后的感受,还可以写在写字中遇到的困难„„ 这样的自我评价,既能激励自己,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进行范写, 这对学生的写话、表达也很有好处。(2)生评——在每四个字里面挑一个最漂亮的在下面打对号。 学生写完之后,先让小组的同学评出每四个字中最漂亮的。(生字本上的字要求一个字写四遍)这样 的评价,既让学生在评价中合作学习,又让学生在写字时增加了几分要认真写字的压力,学生会自 觉的希望自己的字一个比一个好,于是学生就会自觉的进行观察。(3)师评——在作业本中教师的评价分两种。我刻了一个小印章,是一个向日葵的形状的,中间是空心的。我在作业本中挑选学生 写得好的字,给他们印上小花,并根据小花的积点作为评选“写字大王”的依据。除了这种方法以 外,我还根据学生的评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也尽量用评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 3、不擦、不撕,保留进步的足迹。在教学中,我提倡让学生精写,既保持住学生的写字兴趣又 让学生在每一个生字的书写中都能够有所收获。我不主张用橡皮擦掉,更不认同一些家长撕作业本。 “写得不太好没关系,在旁边写个更漂亮的,老师同样会喜欢你。”我常用这样的话鼓励学生。我希 望学生在作业本中能够找寻自己进步的足迹,我想那时他们也就找到了写字的乐趣!学生的“题诗 簿”上这样写道:“小小汉字学问大,偏旁部首组成它。一笔一划认真写,妙笔也能生成花!”看到 这首小诗的时候,我很激动。孩子的作业本中的字,不需要有多么遒劲有力,它只要是认真的,它 只要在进步,我想这就是最美的作业。 孩子们带着欣喜、带着兴奋走进校园,因为兴趣使然,他们应感受识字、写字的五彩缤纷。让 我们一起努力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天地吧! 自能识字,主动发展 ——识字教学的几点体会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石卡镇新旺小学 邬肖丽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基础,是儿童由运用口头语言向运用书面语言过渡的重要环节,是阅读和习 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 识的。”可见,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识字教学是低年 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提出,低年级识字2000个左右,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强调多识字,是为了让孩子尽早进入阅读,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 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是大有益处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关 于识字与写字的任务是:识字431个,写字294个,偏旁部首70个。除了复习过去学习过的认字方 34 法外,又出现了查字典识字、利用形声字的声旁认字、根据部首猜字等新的认字方法,目的是通过 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们农村小学生在识字方 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那么如何引导他们自能识字、主动发展呢?下面我以北师大版语文教 材二年级上册为例,谈谈我在识字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在教学中, 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我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在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识记 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识字。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几乎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得不到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 的发展”,就是要求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讨论学习而展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 求学习者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使自身思想、情操受到陶冶,并逐步具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 径。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 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规律。 如何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呢?我是这样做的:(1)“拆件”分析法。所谓“拆件”分析,就是把合体字按组合的“零件”拆成几个部分,再弄清各部分的含义。清代文学家王筠在《文字蒙求》 的序言中,引用友人的话说:“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 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这句话对我们教小学生学习生字很有意义。例如教学“染”字,可以这样“拆 件”:染是由“氵”、“九”、“木”三个“零件”组成的,古代人要把纺织品染上颜色,必须在水中进 行,“氵”表示与水有关;“木”表示所染之色来自一些特有的树木;染东西要经过很多次,用“九” 表示。这样分析,学生理解了字义,记住了各部件,也避免了常见的把“九”写成“丸”的毛病。 (2)利用形声字的形旁、声旁来分析学习。例如:“拦”字,形旁“扌”,即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 关;“兰”表示读音,即“拦”读“兰”音;“拦”意为“阻止”、“阻挡”、“遮拦”。(3)偏旁部首归 类法。《丁丁冬冬学识字一二三》的教学,除了部分字词借助图画来认识外,大部分的都是指导学生 借助偏旁部首来认识。例如:部首“宀”表示房子,故凡有“宀”的字,大多与房屋有关,如家、 室、宫、富;有“月”的字,大多与身体有关,如肤、肩、腿、腰;有“钅”的字,大多与金属有 关等等。运用这些规律,不但可以识字,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字义,避免写错别字。 2、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教学,人们习惯于集中识字和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我们知 道,单纯拼读生字(集中识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学习起来很可能是事倍功半。而在语言环境 中识字(把识字分散到各段中去认识,就是把这段的生字结合句子来认识。)则有可能事半功倍。《王 冕学画》这课生字大部分在第2节,我是这样引导识字和理解词语的:第一步,指定五位同学分句 朗读,想想每句话讲什么?(1)读第一句,说说讲什么?(板书:夏天的傍晚)(2)读第二句,理. 解“忽然”“一阵”的意思,说说这句讲什么?(板书:一阵大雨)(3)读第三句,说说讲什么?(板.书:满湖通红)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从幻灯片上理解“满湖通红”。(4)读第四句,说说描写了什么?.. (板书:荷花、花瓣、清水、滚来滚去),然后朗读,边读边想象美丽的画面。(5)读第五句,说说..... 讲什么?看幻灯上王冕的神态,并抽生动作表演。最后用“出神”说一句话。第二步,读板书的词 语,识记加点的字,把句子连起来反复朗读。第三步,照板书词语复述课文。这样在语言环境中识 字、理解词语比孤立地识字、理解词语效果更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容易识记,也记得牢固。 35 当然,我的做法还不够成熟,还需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 识字的愿望”。如果学生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识记。因此,教 学中让学生自主识字,然后总结方法。在教学《流动的画》时,我是这样引导识字的:(1)请同学 们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3)出示生字字卡(把“呜、腰、纱、 扔、浮、颊、似、脏”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观察这排字,看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 说哪个就说哪个。学生观察后各抒己见:这排字都是形声字,有的可以读半边,如“呜、腰”;有的 可以做换偏旁小魔术,如“纱、扔”;有的可以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来认识,如“似、浮、颊”。接 着,老师小结: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减偏旁、换偏旁或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来认 识它。这样,将生字归类,使学生很容易地发现这些字的特点,并说出识字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识 字的兴趣,培养了识字的能力。 二、让识字与快乐一同飞翔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极易受影响,注意的持续性也不强。教学时必须采用他们感兴趣 的方法。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 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学生只有有了强烈的兴趣,即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的注意力 才能高度集中,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感知教材时,才能有所感悟。因此,识字教学中,我注意方 法的多样化、兴趣化,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促使有意注意的 发展。下面是我曾经用过的几种趣味识字方法。 1、在游戏中识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 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我在“创新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游戏识字”。如“摘 苹果”、“采花”、“猜认生字”、“归类生字”、“读文找字”、“玩玩字卡”、“选难认字”、“抢字卡”、“编 故事巧记字形”、“猜字谜记字形”等。例如“摘苹果”游戏。学习《苹果落地》一课后,我把要认 的字写在红色的苹果形状的卡片上,挂在一棵“树”上,用“摘苹果”的游戏吸引学生,谁摘下“苹 果”后,能读出上面的字,并能组一个词,这个“苹果”就奖给谁,让他们在快乐中、在积极中记 字形。又如,“编故事巧记字形”,就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 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 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如学习“目瞪口呆”这个词语的时候,一连几个学生都问“呆” 字怎么读,我就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木),原来他 在发呆。”还有“选难认字”,这个游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各组组员在认为难认的字的字卡上 打“?”。先请后进生认没打“?”的字,然后请中等生认打两个“?”的字,最后由组长读较多打 “?”的字。游戏中鼓励学生争做“聪明娃”,开动脑筋想办法记忆难认字。例如记“警”字,有学 生说一人违反交通规则,一位警察走过去,向他敬了一个礼,说了一句话,提醒他以后再不要这样 了,所以“警”是“敬”加“言”。马上有学生补充,记“转”字,是“车”加“专”,就是一定要 专心,否则在转弯的时候就有可能出事。采用这些生动形象、趣味无穷的游戏学习的方法,学生兴 趣高昂,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2、在竞赛中识字。低年级的学生都有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所以可有意识地引导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兴趣。“好表扬”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鼓励是促进信心的 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效应,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产生一 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它会有效地支持学生奋发向上,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 36 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学习语文的兴趣。将竞赛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抢答记 分或当场评分表扬等形式进行比赛。如“谁的红花多”,“谁是识字冠军”等等。将各组的慢生定为 该组的“识字代表”,让他们“开火车”比赛读字卡,让他们为自己组争光。这样,既帮助他们克服 了学习困难,又帮助他们增强了学习信心。学习三个单元后,举行一次识字比赛,看谁识字速度快, 就评他为“识字小冠军”。学习“眼、耳、鼻、脖、胸、手、腿、脚”等字时,先让学生见字做动作, 再让学生像接力赛一样,将字卡一边读一边贴到黑板上贴图的位置。表现最棒的,奖励小红花。半 个学期后,进行一次全班性的认字比赛,把半个学期学的生字打印出来,每人一份,然后在你会认 的字下面打“?”,全部会认的就评他为“识字大王”。在激烈的竞赛中,孩子们情绪高昂,主动学 习,记得牢固。 三、多渠道识字 1、生活中识字。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招牌,商店中的各种商品,电视中的广告,教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墙报、宣传栏等,可 以说汉字无处不在。所以,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也是一个课外延伸的好办法。 发还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中认识同学的名字;放学时和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走, 认识他们的名字;节日墙报贴出后,带他们去观看,让他们读一读、评一评;去商店买东西,注意 “找汉字”,诸如“高露洁”牙膏,“雕牌”洗衣粉,“红蜻蜓”皮鞋„„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 活环境中的字时,他们是多么兴奋呀!因此,学生乐此不彼,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 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图”。下课后,互相考一考,真 是“乐在其中”。 2、课外阅读识字。“课外阅读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半壁江山”。因此,无论是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从人文性来讲,都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即让学生博览群书,增加识字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 习《书的世界》后,我把关键句“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写成两条大标语挂在黑板 的两边,目的是鼓励他们多看书。又从学校图书馆借来几十本连环画,叫他们轮流看,不懂的字运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弄懂。鼓励学生记写生字,主动记忆,把识字和周围的事物结合起来,鼓励学 生在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下,广泛搜集字谜,自创字谜,并举行字谜比赛,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在识 字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1、收放自如读字音。初识生字,我们往往放心不下而面面俱到,但生字会读了,有的学生读书时还会有不认识的字,一些后进生表现更甚,怎么办呢?我在指导学生预习初读时,先让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名后进生读课文,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来读,并及时板书学生读错的字词。 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指名后进生读时更能暴露问题,所以,课堂上不能只让优等生读, 要多给后进生机会,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点燃他们的火花。有的生字也许在生活中早已认识,就不 再是生字。相反,有的熟字学生如果不能再认,对他们而言也仍然是“生”字。针对自身情况,读 会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对于连熟字都不认识的学生是一种复习,对已认识的学生是一种巩固,这就 是所谓的“放”。但过度的“放”又会使教学成为一盘散沙,显得杂乱。因而,在认识了的学生中读 错的字词后,我就展示文中的生字,指名读,齐读,这就是所谓的“收”。这样收放自如地学习字音, 重视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了人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2、让后进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上中下之别,我们班就有几个后进生, 他们上课不听课,领会知识能力较差,识字很困难。我把他们插到各组中去,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 得到发展。生字学习时,他们已习惯于“读一读给你的组员听”,“请你的组长帮帮忙”,“找你的朋 37 友一起学”,有了组员的帮助,让他们学到了识字、记字的方法。学习《丁丁冬冬学识字(二)》时, 生字特别多,后进生更难掌握,我发现一位组长这样对差生说:“拜年的拜是左右结构,左边像手不 是手,大家要注意把竖钩变成撇,右边是四横一竖,注意竖不出头。以前人们都用这个动作拜佛(把 两个手掌并在一起),你做几次这个动作就能记住‘拜’字了。”看到这,我表扬他真聪明,既能把 动作、字义和偏旁结合起来记,又可以帮助同学学生字。可见,合作学习创设了一种自我表现的氛 围,便于学生们以宽松的心理状态参与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 都得到发展。 五、循环往复中巩固所学的字 小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所学的东西易记易忘,中下程度学生更为严重,往往学了后面的 生字,又忘了前面学过的生字,复习前面的生字,又忘了后面的生字。心理学告诉我们:短时记忆 如果经过反复重现或进一步加工,就会转为长时记忆。这就是说,只要科学地抓住遗忘规律进行反 遗忘识字教学,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课堂上指导学生扎实地识好字、写好字并不等于圆满完成了 教学任务,还要经历反复识记的过程,才能牢固记忆。在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同时,我采用了 “少写多复现”“循环牢记忆”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感知而牢固记忆。(1)课中循环。每课教完 生字,加强写字训练,在抄写本课生字时,加抄上一课的生字,要求每个只写一遍,数量不宜太多。 通过“少写多复现”达到防止遗忘的教学目的。(2)课后循环。低年级课后作业大多都是抄写生字,学生最厌烦重复抄写相同的字。为了巩固学过的字,我也采用了循环抄写的方法,也就是抄今天学 的生字词前,先抄一遍前面两课的生字。还可以通过填空、组词、说句再现容易认错的字。课后循 环会起到既循环又巩固的作用。(3)周期和单元循环。就是对本周或本单元学的字词一而再、再而 三地复现。我把学过的生字设计成“汉字百花园”专栏,每周换一版或每个单元换一版。让学生每 天一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看、读一读百花园里的字;课外常开展与生字再见面的活动,如“组 词接龙”、“猜字谜”、“排队组字”等。这样,花的时间虽然多一点,但把写字与“循环识字”有机 地结合起来,就能提高识字的效益。 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这还需要 不断探索,还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但不管探索和尝试 的方法如何不同,只要把握住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就能切实地搞好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新方向 ——谈北师大版教材的低年级识字教学 湖南长沙市湖南一师二附小 周伟红 语文新教材的课改实验工作已推开三年多了,作为课改实验教师,三年多来我获益匪浅。记得 刚拿到新教材时,捧着这本厚厚的教科书,我真为孩子们捏了一把汗。新的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 (一二年级)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除了识字量的增加,识字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识字的情感和态度。拼音、儿歌、生字、说话融为一体,增大了老师教学的 难度。但是通过三年多的实验,我感到这些并没有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更多的压力,反而因为实验教 材富含张力和活力的识字编排方式和新的教育理念促使着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提高,使我在教学中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也感悟到了识字教学的新方向,那就是识字教学要更加注 38 重体现文化性、情趣性和开放性。 一、丰富文化性:从淡薄走向丰厚 谁也不会否认,汉字是一种文化,在汉字学家的眼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美丽的文化故事,由 汉字组成的汉语系统更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宝库。因此,识字就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识字,识字的过 程也应该是一个文化学习和积淀的过程。以往我们对这一点关注得很不够,我们只是看到了汉字的 音、形、义,看到了汉字的外表,我们期待学生掌握的也只有这些。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 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会认”这个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上。以前有过 许多识字方式,都各有千秋:注音识字有利于孩子尽快地读出汉字的音,从而会认汉字;集中识字 遵循汉字的造字规律,有利于孩子记住汉字的字形,从而会认汉字;随文识字提供汉字生存的基本 语境,有利于孩子了解汉字的意义,从而会认汉字。但是由于以前对识字提出的要求是“四会”,即 会认、会写、会读、会用等。这种单向度的努力和多维度的要求,导致的教学后果就是识字教学趋 向模式化、机械化。繁琐的部件分析、枯燥的反复朗读、重复的机械抄写,让孩子们渐渐对识字失 去了热情。原因就在我们忽视了汉字所组成的文章所蕴涵的丰富和文化内涵。 现在,实验教材的识字课为我们打开了识字教学的又一扇窗,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机会和一些新 的启示。新教材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接触到琅琅上口的儿歌童谣,每一个单元用贴近儿童生活的主题 串联,是注音识字,是情境识字,也是随文识字,各种识字途径的融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识字方法, 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识字教学理念:开发多通道的识字途径,提倡“多认少写、及早阅读”。它的 意义不仅在于识字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识字的要求,变多维的识字教学要求为单维度的 “会认”,为大量识字和大量阅读做好准备。 朗读这样的识字教材应该不会再觉得枯燥了,那样的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孩子们应该会把它 当作歌来唱的。在这样的识字教材中理解汉字的意义应该是很有趣的,那不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吗? 识字教学中文化性的扩张和丰厚,是整个语文教学文化性的根基,也是一个完全的人发展的根基。 有了这样的认识,使得我们的眼光可以更长远些,我们的识字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许多独立的汉 字,更应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得到启迪,受到熏陶,让学习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使其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精神状态,这样才是“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学啊! 二、增添情趣性:由严肃走向生动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 梦幻的栖息地,但过去我们的课堂过于严肃,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 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语文课本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 想而存在的,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那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 语文,首先吸引儿童的是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回味无穷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操作性很强的语言技 能。识字教学也是一样,今天的识字教学不应该仅仅只是枯燥的识记。识字教学追求情趣,但并不 是纯粹地、盲目地为了趣味而趣味;追求情趣是为了追求更高效的识字,认识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 字。 从教学的操作层面来看,情趣来自灵活多样、独具匠心的教学形式。如《大海》,课文中出现的 词语较少,图片也比较单一,我们地处内陆省份,孩子们对大海的感性认识不多,而大海美丽富饶, 大海深处更是奥秘无穷。孩子们一定充满了向往。是否可以抓住这一点创设教学情景多让学生识字? 为此我设计了一堂交互式的识字课,设计了一个交互式的课件,在电脑室进行教学。课件内美丽大 海的图片、声音、实景都深深吸引住了他们,当孩子们自由点击各种海底动物图片后跟着学习生字 并跟着电脑读出字音时,我分明看见了他们脸上的那种满足和快乐,这节课的识字量也非常大了。 39 更重要的是,这节新颖独特的识字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生字也就掌握得格外牢固扎实。 使课堂走向生动的另一途径是给孩子们提供创造的空间。在识字课上,我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记忆所学的生字。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 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 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 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 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 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又如在教学《壶盖为什么会动》中的“蒸” 字时,我让他们自由发言,“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一位同学站起来这样说:“我要提醒大家不要 忘了四点上面的那一横,这一横就象水壶的底,要是忘了,就象水壶没有底了,就会漏水的!”这样 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是孩子们用纯真的童心让我们的课堂情趣盎 然。 三、坚持开放性:由课堂走向生活 识字教学的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开放识字教学目标,意味着教材的识字量和识字速 度仅仅是一个底限,我们允许和鼓励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识字;开放识字教学的 过程,意味着识字就是一个交流生活经验,打开想象世界的过程;开放识字教学的途径,意味着识 字从生活中来,也一定要回到生活中去;开放识字教学评价,意味着孩子的识字是有差异的,教学 就是要承认这种差异,鼓励这种差异,进而把它看作一种资源,利用这种差异。 1、识字法的开放性,让学生自主识字,感受识字乐趣。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识字。每个孩子 的学前教育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孩子已认识了一些字,而有些孩子却是一张白纸,而且孩子智力发 育也有所不同。因此,应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以往学生识字只能跟着老师走,新教 材提倡识字的方法多样,学生可以通过拼读音节、询问老师或家长、或者根据上下文以及插图来猜 字音、查字典等多种方法识字。教材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一无所 知的,甚至有些生字,一些学生已经会读了,所以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支配,各取所需。哪些 字已认识了,就去考考别人或是做做小老师教教同学;哪些字我还没有认识,借助拼音和语言环境 自学生字,或是与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比比赛赛,这篇课文中哪些字,老师没教过,我已会了,比比 谁认识的多,认识的快。这样,只要学生能够尽快地记住汉字,方法不求统一,学生干自己喜欢干 的事就不会觉得厌倦,而是一种满足,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 2、识字内容的开放性,让生活成为识字的舞台。教学中,我坚持开放识字。我觉得学生识字天 地十分广阔,不能局限于一册课本,也不能局限于小小的课堂,生活是识字的最好课堂,把大小的 课堂结合起来,更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语文是母语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把识字教 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在生活中识字是很方便、很重要的识字途径。很多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 生活。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如路牌名、站台名、商店名,电视节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只要 有一个学生提出,其余学生也能相继回忆起,并在日后自发加强对生活用字的有意注意。比如,在 《车的世界》这一开放性单元识字课上,我除了让孩子们学习教材上的生字外,还在课堂内增加了 “蔡锷路、世界之窗、一师二附小、烈士公园、做文明乘客、请勿吸烟„„”等等与主题有关又与 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生字,设计了“丁丁冬冬游车城”的活动教学,整节课孩子们学习情趣高 涨,识字量非常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也注意在学校里创设良好的识字氛围,教室里开辟 “比比谁的本领大”专栏,学生把自己在课外会认的生字在贴在上面,互助交流,学生有一种成就 感,劲头十足。学校的标语牌也为学生创设了识字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处识字的良好 40 习惯。我还注意自编句子、儿歌、谜语;或者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环境中、从书报上找到刚认的字等, 这样,不仅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而且也是学生触摸汉字、感受语文的绝好机会,通过这样 的方式所认识的汉字,给孩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应该是更亲切,更有生命力吧! 3、评价方式开放性,让所有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促进,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有好效果。我们以往习惯于用一张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现在的评 价方式是开放性的,实行“下保底线上不封顶”的原则,对于较差的学生,我们接受他们较慢的识 字速度,也允许他们偶尔的反复;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多识字,一个微笑、一个鼓励、 一朵“小花”、一个“苹果”,都是对他们的最好奖励。而检测方法则更新鲜,如在学完拼音后,我 们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园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读拼音字母,大声地拼读音节, 感觉就像进入了拼音乐园。又如在“识字”检测中,我们采用了“比一比,夸一夸,谁是我们的识 字大王”的形式,学生争着识字,争当识字大王,识字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阅读测试,让孩子们 读一篇短小的文章,并画出文章中的景物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同学们更是兴奋不已,都捏起小画 笔争做小画家。采用老师评、家长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消除了学生心中惧怕考试的阴影, 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识字教学更加注重文化性、情趣性和开放性,加上教师有意 识地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这一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扩大了识字量,积累了知识,启迪 了智慧,陶冶了情操,更增强了学生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的能力。这一切不正是我们识字教学追求 的新方向吗? 玩中学,学中玩 山东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张兴堂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 发展的过程。青岛实验区的老师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针对一 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努力探索易为学生接受的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少成 果。 1.游戏组织教学。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通过游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课堂上,教师将各种游戏融于教学中,使学生充满新鲜感,爱学乐记,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 李沧区实验小学的臧雪媛老师在执教《字与拼音(五)》时,把同学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皮卡丘引入课堂教学中,一节课都是皮卡丘在带领同学们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拼读关。课堂教学充满 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在玩中很自然的学会了知识。永和路小学丁伟红老师执教《太阳》一课时,借 助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自然地引出识字小游戏——“争当射日小能手”。(画面上有十个太阳, 每个太阳下面藏着一个生字,学生认读正确,太阳会从天上掉下来,学生成为“射日小能手”。)游 戏的设计,是对认读、识记生字的巩固复习。其形式生动活泼,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 的参与性。 2.儿歌组织教学。 ?运用唱诵儿歌形式加强朗读。随着老师依次伸出的手指,全班同学齐声诵唱着:“一头牛, 两匹马,三只小羊找妈妈„„”他们一会儿摆摆手,一会儿耸耸肩,与唱诵的内容形成共鸣。认真 41 研读教材,我们发现北师大语文教材在选材上有独到之处,许多短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童趣, 特别适合学生一边唱诵,一边“表演”。因此,指导学生用儿歌唱诵中的抑扬顿挫来伴奏,用幅度大 小不一的手势、动作来强化短文中描述的不同场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做的。学生在唱诵中 动作节奏感强烈,吟诵有板有眼、字正腔圆,自然沉浸在“表演”的乐趣之中,加强了朗读。 ?运用自编儿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一年级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在这种情况下,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为此,李沧区开始尝试着推广儿歌组织教学。 如:“上课了,快坐好,仔细听、动脑想。”(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男生、女生来比赛,看谁得第一?”(展开男女生朗读、识字等各项小比赛);“眼睛眼睛看哪里?眼睛眼睛看黑板。”“一个 同学没坐好,请你快快来坐好。”(集中学生注意力)等等。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 有节奏感。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不停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自然没了走神的机会,更营 造了良好的激励氛围,唤起了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此外,教师还经常变换儿歌,消除学生厌烦心 理。应该说,师生对儿歌维持了课堂纪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3.音乐进入课堂教学。教师将学生熟悉的小曲调纳入课堂教学中,如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 时,就用这首曲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教学复韵母“an、en、in、un、ün” 时,李沧区上臧小学的王文琼老师在启发学生自编儿歌记忆这五个复韵母的音和形后,就用学生编 的儿歌配上《一只小鱼游来了》这首歌的旋律,让学生来唱一唱,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兴 趣盎然。此外,像配乐朗诵是教师们常常采用的一种激发情感、提高朗读效果的教学方法,也深受 学生们欢迎。 4.丰富多彩的识字游戏。我市实验教师在实践中逐渐总结了多种方法结合的识字途径,即以听 读识字为主,拼音识字、分析字型识字、趣味识字为辅的方法。1~4单元的生字主要运用听读识字法,以游戏的方式让生字多次再现;学了拼音后,借助拼音识字,同时,逐渐渗透一些常用偏旁部 首,让学生分析字型识字。还有些字引导学生猜谜语,编故事来认识。 市南区组织一年级语文教师在开学初到幼儿园观摩了幼儿语言课,对一年级语文课怎样做好“幼 小衔接”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意识到一年级课堂教学,重在活动,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教 师们在课堂上,主动运用幼儿园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方式,使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年级实验教 材,直观形象、图文并茂,贴近儿童,贴近生活,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 地走进课本、走进知识。在教学时,老师们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促使学生动口说、动手做、 动脑想。特别是以游戏为主的听读识字法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师们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 创造了几十种识字游戏,使学生玩得痛快,学得扎实。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我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的 方便有趣的识字游戏。 ?名片交朋友。学生每人一套生字卡片(课前准备),在巩固识字时,就把卡片当成名片用,学生拿着自己的“名片”找到自己的好朋友,问:“请问这是什么字?”或“请你读读这个字。”互相 问答,既巩固了生字,还加强了学生的交往,同时,也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盖楼房。这是一个小组合作的游戏。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楼层”,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把识字卡片(生字砖)准备好,教师读哪个生字,学生就把生字砖贴在“楼”上,哪组先盖好,哪 组就胜出了。这个游戏不但巩固了识字,而且体现了学生合作的精神。 ?拆字合字。把一节课上学习的合体字拆成几部分制成卡片或把独体字的基本笔画用纸剪刻出 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拼拼摆摆中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巩固认读。 ?找朋友。找实物与汉字之间的朋友。(比如:带着不同水果头饰的学生,在拿着汉字“桃、西 42 瓜、鸭梨”等字卡的学生之间找对应的朋友)。 ?编谜语。指导学生根据生字特点编字谜,这个游戏还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学生所编字谜举例——“六”:两只蚂蚁抬根棍,一只蚂蚁棍上困;“美”:大王大王,两眼一瞪。) ?编顺口溜。识字教学中适当打造顺口溜,不仅对学生识字、辨字、记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而且能使学生在识字中逐步感受汉字形体之美。比如教学“鸟”字,师生合作编出顺口溜——“撇 是鸟头一撮毛,点上眼睛明又亮,身体弓来爪子短,站在树枝叫喳喳。”通过顺口溜,学生了解了“鸟” 字的字形特点,诱发了想象。而这一想象又丰富和发展了“鸟”字的本身含义。这样,学生对识字 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丰富了想象。 ?送信。请学得最认真的同学当邮递员,把生字卡片当成信送到同学手中,其他小朋友一起拍 手唱儿歌:“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来送信。不怕风,不怕雨,一心一意为人民。”送完信后, 请拿到“信”的小朋友上台来领读生字。 ?搭火车。教师当火车头,学开火车动作。开至第一小组,说出一个生字,本组学生赶快到自 己的卡片中找到这个字,谁先找到,找得对,就可以搭上火车,和老师一起开往下一组的站口„„ 游戏做完后,教师给火车上的每一个乘客小朋友一个小小的奖励。 ?跨栏。把生字卡片做成跨栏状贴在黑板上(也可以制成活动课件)教师拿一只小兔子说:“小兔子要跨栏,必须读出这些字,你们想帮他吗?”学生站在座位旁边学小兔子样,读出一个字,教师 就让小兔子跨一个栏,学生也跟着跳一下。这个游戏可以解除疲劳,一边蹦蹦跳跳,一边巩固识字。 ?贴字连句子。把学生分成几个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把一些识字卡片组成一句通顺的 话,贴在教师事先发给的大图形上(图形可以是各种水果,也可以是小动物),贴好后,小组同学上台来把组成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例如在学习《早操》一课时,老师安排了用学过的生字摆句子游戏, 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能感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能通过这一情境将注意力和思维都投入到课 堂之中。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下,学生思维积极、主动、活跃,有效地巩固了识字。 ?连故事。教师每出一个字卡,学生说出一句话,字卡不断出示,这些话要连成简单的小故事。 (教师要适时引导)这是一连带想象和表达的识字游戏,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大转盘”:转 盘周围生字字卡连成一圈,转盘指针转向哪个字,学生就抢读哪个字。 探索识字方法,拓宽识字渠道 山东省博兴县第一小学 李红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占六年识字总量的百分之五十还多,仅一年级上册教材就要求至少认识350个生字。针对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努力从探索识字方法、拓宽识字 途径、提高识字效率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探索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识字的过程却往往较枯燥。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注意从识字方法上 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听读识字、拼音识字、看图识字等多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又辅以游戏 识字、谜语识字、多媒体识字、儿歌识字等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 1.游戏识字。一年级学生比较爱动,对游戏情有独钟。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把识字与游戏结合在 一起,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如拼音、图画与生字对号的“找朋友”: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站在教 室的两边,一组拿着写有拼音或画有图画的卡片,另一组拿着相对应的生字卡片,一边唱着《找朋 友》的歌曲,一边向中间靠拢,找对后两名同学分别读一读所拿的生字。再如添笔画组字游戏的“排 火车”:教师出示基础字“十”,让第一个学生加一笔,就可组成“土”或“千”,第二个学生再加一 笔,就可组成“王”,第三个学生再加一笔,就可组成“主”“玉”等字。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享受 到乐趣,也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2.谜语识字。猜谜是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活动,不仅能活跃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是一种比 较好的识字方法。如“王老头,白老头,两人同坐大石头。”(碧);“田字头,人字中,一撇一竖成 大功”(界)。如此一猜,学生易学易记,兴趣盎然。 3.多媒体识字。现代化教学手段介入教学,发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学过拼音后,我们 又尝试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识字,根据输入的拼音认读简单的同音字。如在键盘上输入“yu”这个音 节,屏幕上显示出“玉”、“与”、“语”、“鱼”、“雨”等字,学生知道这些字都读“yu”,再告诉学生 声调的不同,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4.儿歌识字。琅琅上口、生动有趣的儿歌,对一年级的孩子有着无穷的魅力。把一些字编成通 俗易懂的儿歌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教学11单元的“清”时,因“青”的构字率较高,前面也学过了“请”字,所以,我就编了一首儿歌:“山青青,水清清,心头有事情。看东西有眼睛, 出太阳天气晴,说话嘴边带请。”把“清、青、请、情、晴、睛”都编了进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 记住了“清”这个字,复习了“请”,还渗透学习了“睛、情、青、晴”,妙趣横生。 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二、发挥教材优势,增加识字数量。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将生字分为三类,要求会认会写150字,要求会认至少350字,其余生字 进行渗透性学习。这样识写分流,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体现了“课标”在 识字上对学生要求的层次性:确保下限,上不封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体现“课标”精神,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识字下限,也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自主识字。 1.随文识字,确保下限。我们把课本要求认识的生字作为识字重点,做好三步才过关。第一步, 教师或学生带读,初步认识字;第二步,同桌或小组反复认读,逐步熟悉生字;第三步,小组或家 长逐人逐字检查,读熟生字。第一次检查读不过,再检查第二次、第三次,直至熟练。这样一来, 确保课标要求的每个学生识字的最低数量350个,达到了教学目标。 2.渗透性识字,增加识字量。除了要求认识的350个生字外,课文中反复出现的生字还有很多,教参要求作为渗透性识字的内容。实践证明,在一段文字中,做有标记的字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便于学习。于是,我们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学过这篇课文后,除了要求认 识的生字外,你还认识了哪些生字?把这些字用你喜欢的方式在课文中标出来,读给同桌听。这样 一来,给优秀生提供了自主识字的机会,实现了因材施教。 实验教材还特别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语文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与各科的联系尤为密切。开 学发下新书,学生都急于知道每本书的书名,并且此时他们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们就把 开学的第一课,上成了有趣的识字课,认识各科的名称,一节课的时间,学生就认识了“语文”、“数 学”、“美术”、“音乐”、“活动”、“英语”、“自然”等十几个词语。之后,我们把各科中出现频率较 高的生字制成卡片,随着各科进度学习认识,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使学生的有意识记和无意识 记相结合,共同作用于识字教学,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发挥教材优势,充分利用课堂进行识字教学, 44 使学生获得了识字的方法,也为学生课外识字积累了材料,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大语文观,拓宽识字渠道。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参的精神,我们把识字教学从课堂扩展到课外,精心设计了和学生生 活密切联系的各种识字活动。 1.利用学校的文化氛围,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学校是一个文化氛围极浓的场所,处处都会展现出汉字的无穷魅力。首先我们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教室,认识门牌中的“班、级”,然后观察教室内 的板报主题,从醒目的大标题开始认起,由优秀学生领读、带学;再让学生走出教室,认识学校内 各种功能用房的门牌,如:舞蹈训练房、蒲公英画室、微机室、语音室、合唱团、书法家、餐厅、 学生公寓等;最后观察校内的宣传标语,如:学风“文明勤奋、自立创新”、警句“刀不磨要生锈, 人不学要落后”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较熟悉,甚至有一部分已经认识了,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 认读下来。 2.调动家长积极性,使识字教学走进家庭。实验教材非常重视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合而为一的巨大作用。我们是县直学校,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来说比较高,他们对孩子的成长也格外关 注,所以我们利用家长会、家校练习册、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形式,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帮助学生 进行家庭识字。先让家长把家里的各种常用的物品名称制成卡片,分别贴到实物上,然后让学生每 天到家对照实物,读卡片,这样字与物相结合,学生容易记忆。然后再认识父母的姓名、单位等, 最后扩展到认识亲戚朋友的姓名、称呼、家庭住址、单位等。 3.利用母语环境,使识字教学走向社会。学习了教材第12单元“外面的世界”后,我们布置 学生观察从学校到自己家要经过哪些单位,看见哪些广告、标牌,运用学到的“看拼音识字”、“看 图识字”和“问—听—读”等方法,认识生字,回家后自己说一说,并让家长写下来。在这次活动 中有的学生几天认识一百多个字,像“安安超市”、“民生科技”、“雅芳洗化”、“南方小吃”、“特别 特酒家”、“国税局”、“财政局”、“电信大厦”、“博兴一小”等,有些难记的字词,学生却在几天中 认识、记住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这些活动,使师生深深的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从 而逐步建立大语文的学习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建立识字档案,不断积累、总结、提高。 儿童识记后,遗忘也随之开始。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巩固认识的字,才能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把语文课前的五分钟定为识字交流时间,学生先自己读一读昨天认识的 生字,同桌再互相检查,最后小组长检查或教师抽查。识字的最终目的是阅读,为了复习生字并让 学生及早阅读,我们还从课外搜集了一些生字少的儿歌、故事、古诗等,让学生反复阅读。同时, 我们又建立了学生个人和班级的识字档案,把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的生字归类分别放到自己的档 案袋里,一月一次复习、总结,并及时把学生识字数量的变化情况记录下来,放在班级档案袋里, 从而记录学生识字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我们组织了争夺“小五星”、争当“识字大 王”、自办“识字报”等多种活动,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找到自信,在赏识 中更加奋发,给识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45 谈谈农村小学识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山东莒南县十字路镇第一小学 朱新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一学段的规定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级上学期要 求至少认识500个汉字。农村广大地区经济欠发达,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资源相对缺乏,要在 第一学段“使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使语文教学尽快度过识字阶段”,仅靠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 的。为此,我们以“课标”精神为指导,因地制宜,采取“两条腿走路”的识字办法,一方面充分 挖掘校内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利用农村现有资源,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努力探索适合农 村实际的识字教学方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农村小学识字资源的开发、利用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挖掘校内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在农村地区,学校是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地方。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 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摒弃了以往“填鸭式”的被动 识字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合作识字”的尝试。我们的做法是: 1.在课堂上识字。课堂教学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教科书是农村学生最主要的学本,使用好教 科书可确保学生的识字下限。一年级上册教材中,要求会写的字共160个,要求会认的字共350个。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识记这些字作为教学的重点,强调随文识字,实行“识字三步走”:第一步,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指读,初步感知生字,建立字音、字形之间的联系;第二步,同桌、同学合作 学习,熟悉生字;第三步,教师用自制的生字卡片检查或教师读学生在课文中找生字的办法,巩固 学习成果。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汉字的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如在学完《字与画》的时 候,很多学生发现“山、石、田、土、马、鸟、鱼”等字的字形与旁边的图画非常相似,因而得出 了“像这样的字,只要记住它们的字形就能知道读音和意思”的结论。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 又出示了“虫、网、羊、牛、瓜、云”几个字的图片和生字卡片,让学生连线。在前面学习的基础 上,学生做这个练习就显得很从容。 我们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学生对北师大版教材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 欲。开学伊始,我们先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的名称,如:语文、数学、劳动、英语、信息技术等。一 节课的时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十几个字,开学的第一节课成了生动有趣的识字课。更重 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识字并不难,识字很有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2.在交流中识字。刚开学时,同学们彼此比较生疏,为了尽快地使同学们熟悉,我让同学们在 父母、老师的帮助下给自己设计了一张极具个性化的“名片”,与同学交流。每个同学先从自己的同 桌、前后桌、同小组的同学认起,最后扩大到全班。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全班57名同学不仅能准确地喊出同学的名字,而且能全部认识“名片”上的字。在全班57名同学的名字中,共出现了146个不重复的字,这在传统识字环境中是无法想象的。我们还安排每个同学轮流做学习委员,负责收 发作业,使巩固识字的任务渗透到日常活动中。 3.在校园里识字。校园是学生学校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场所,从教室、办公室门牌和各种功能用 房,从校园中的警示语到宣传栏、校务公开栏,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识字资源,如校风“团结、勤奋、 文明、活泼”、学风“立志、奋发、博取、成才”、警示语“多伸手,多弯腰,校园就会更美好”、“知 识改变命运,阅读滋润心灵”等。这些资源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经教师提示,就能引起学生的有意 注意和无意注意,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6 4.在竞赛中识字。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明,在学校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集中在成就动 机上,凡是心理正常的学生都有这种动机。我们帮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识字档案袋”,在父母或哥 哥姐姐的帮助下,同学们把自己认识的字制成生字卡片存放在“识字档案袋”中,每周在班内总结 一次,评选出“识字小能手”,再参加学校每月一次的“识字大王竞赛”。我们还借鉴了其他学校的 成功经验,开展了“美文诵读竞赛”、“故事大王竞赛”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识 字成果。他们在识字竞赛中树立了自信心、进取心,为识字教学铺就了一条阳光大道。 二、开发校外资源,拓宽学生的识字领域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氛围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别,但这样不表示农村就没有识字资源, 相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在识字资源方面有许多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1.利用电视识字。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有线电视已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农村了解外 面世界的重要“窗口”。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动画城、大风车、七色花、阳光快车道等,学生能从 中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我们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不仅“看热闹”,而且要会“看门道”,在看画面、 听声音的同时,注意看字幕。利用电视识字,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提高了学习兴趣。每周的“识 字成果展示课”总能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诸如WTO(世界贸易组织)、釜山亚运会等词语经常出现在学生的卡片上。 2.结合实物识字。在农村,学生家里也有许多识字资源,如报纸、食品袋、化肥袋、说明书等, 我们组织学生收集这些实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成“识字剪报”,张贴在“识字剪报栏”内, 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实践证明,“识字剪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可培养学生的资 源意识。此外,农村学生家里一般都饲养有各种畜禽,如鸡、鸭、猪、牛、羊等,可先让学生制好 生字卡片,然后在识字课上说说自己家里有哪些畜禽,最喜欢什么,它是什么样的,既达到了识字 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利用宣传标语识字。在农村,政府各部门的宣传标语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识字资源。在学习了 《外面的世界》后,我们安排学生走出去搜集、整理各种宣传标语,通过“问-听-读”,回家后在 家人的帮助下整理成生字卡片。在几天的时间里,多数同学都能认近百字,如“为了国家富强、民 族兴旺,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生育不能忘”、“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后世”、“个体经济是农村经济 快速增长的支点”等等。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还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一次政策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 4.利用故事、传说识字。农村有着深厚的故事资源。茶余饭后,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谈古论今, 说一些奇闻轶事,如甲子山战役、英雄山的故事、归山、绣针河的传说等。这些故事贴近学生生活 实际,易于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5.利用“村志”识字。在每个村的村头都有一块“村志”。村志就是这个村的简史,上面刻有村 名及村名的来历和演变等内容。这也是学生识字的好资源。在识字的同时,同学们还了解了家乡的 历史,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农村也有农 村的优势,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乐于发现,识字教学的资源就无处不在。 低语识字教学过程运作例谈 四川双流县永安镇中心小学 黄仲麟 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工具,这种基本工具及早掌握,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 估量的作用。只有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识字”这一工具,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使学生“独立阅读、 47 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因此课标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 1600~1800个,以这样的量满足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需求。事实表明,到二年级学生认识了1800 个字,一般的儿童读物,生活中常见的信息,连同本学段数学、品德、体育等教科书,学生基本上 可以自己读下来。这样的效果确实让人感到欣慰。但同时,识字量的大大增加,这就从另一个角度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间学习的差异也确实越来 越明显:识字能力好的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甚至大大超过目标,对学习兴趣浓厚,感到“学 有余力”、“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识字能力差的学生对如此大量的“生字”往往是望而却步, 根本没有办法及时完成学习目标,今天的识字任务没完成,明天的任务又来了。长此以往,使他们 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是对学习产生恐惧——“识字”成为了阻碍这一部分学生发展的“瓶颈”。 如何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识字教学,提高学生识字效率,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这 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通过对近年来从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工作中汲取的教训 及对教学活动过程作出的反思,笔者对低语识字教学过程的运作有如下体会: 一、初读课文,提取识字对象。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学生对于同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有着不同的认知基 础:识字能力强、识字量大的学生生字障碍相对较小,识字能力弱、识字量小的学生则显得障碍重 重。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各自已有基础,确定识字内容。具体 操作程序为初读课文,找出自己不认识、不熟悉或者是不理解的字、词,而并非一定是本课所列出 来的,要求学生认识的字。运用“圈”、“勾”、“点”、“划”等形式,“不让它们跑掉”。通过这样的 操作,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适合自身识字基础的“对象”,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扫除”生字 障碍,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一刀切”模式下“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促进各层 面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均能有所发展。 二、结合实际,选择识字方法 一个班的学生,因为生活环境、认知水平的不同,使他们对一个汉字的初步感知及理解是有区别 的,这就使他们在认识这些汉字的方法上就有一定的区别。在教学中,我们就当营造一种宽松、民 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自己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识字方法”,以此调 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教 学中,除了我们常用的“看拼音识字”、“随文识字”、“结合上下文猜字”、“请教别人”等识字方法 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我见过——联系生活实际识字。语文教学,作为我们的母语教学,其资源无处不在。无 论是大街小巷的路牌、企业的广告牌、商店的招牌还是报刊杂志、儿童读物、食品包装、产品说明, 甚至是学生钟爱的电视节目中一闪而过的字幕„„这些,都无不使用到汉字。从某种程度上说,一 年级学生所曾见过、接触过的汉字,并不少于他们见到过的其他事物。只是这种“接触”是学生无 意识下的“注意”,学生对其印象不深,仅仅只能算作是学生大脑中的“符号”。只要我们能注意引 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认识、积累这些“素材”,让他们储存在大脑中,等到必要的时候提取出来, 加以运用。相信,“生活”这本大教科书,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同时,在学习时联系生 活,也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运用与积累。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例片段:在教学生字“者”时,考虑到这个字学生平时少见到,于是我就问学生对这个字有 什么要说的。这时,一个小女孩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见到过这个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者”„„我一听,非常吃惊,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她居然知道这句话。于是,我表扬了她 的“发现”,并且追问道:你在哪儿见过呢?她骄傲地说:我在《还珠格格》里见过,是小燕子说的 48 话„„此时,其他同学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是“记者”的“者”,经常在电视里听到、见到;有的 说是读者的“者”, 《读者》是一本书,他爸爸最喜欢看了;有的说是“作者”的“者”„„我的 心中涌起一种激动,为他们的善于观察,同时,也自私地为我曾经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多观察,多 发现,多积累,多联系取得了实际效果。 (二)我知道——结合已有基础识字。随着学习的发展,教师在学习中对识字规律、识字方法 的有机渗透,学生的识字量逐步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们识字的方法也越趋多样化。在教学中,如果 我们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汉字的规律,寻找汉字的奥妙,当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积累到一定程 度时,学生便能很好地结合自己已有基础识字,这样不仅能大大减轻教学生字的难度,而且能加深 学生对汉字的印象,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教例片段:当“绳”字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许多学生举起了小手,一位男同学向同学们介 绍道:绳,是跳绳的绳;这个字要用“绞丝旁”,因为黄老师讲过,绞丝旁的字是和线还有绳子有关„„ 又有许多学生作了补充: 生1:我还知道这个字读shéng而不读shún,以前我老读错,老师给我说了很多次,我才改过 来的„„ 生2:我能用这个字做一个部首变换小魔术,绳—绞丝旁+虫=蝇,是苍蝇的蝇„„ 生3:我知道绳的右边是一个口加一个电字。 (三)我想说——创造性识字。学生的头脑,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百宝箱,其间有着千奇百怪的 主意,即使有的办法略显幼稚,但它也不失为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 想法,创造性识字,不失为一种“巩固个体识字,带动群体识记”的有效措施。 教例片段:在《丁丁和牵牛花》一课生字教学时,学生有了以下几种“创见”: 晚——跟时间有关,所以用“日”,右边是兔子的兔不要点,点是兔子的眼睛,晚上兔子睡着了, 要把眼睛闭上,我们就看不见了,所以没有点„„ 竿——是竹竿的竿,跟竹子有关,所以用竹字头。如果是旗杆的杆的话,就跟木头有关,就应 该用“木”。是心肝的肝的话,老师讲过,与身体的某个部分有关的话就应该用“月”„„ 足——在以前学过的“跑”、“跳”里见过,足字旁就是由这个字变化而来的。当它一个字在那 儿的时候,没有别的字跟它挤,它就会把身体展开一些„„ 实——果实长在枝头,上面有皮把它包住,所以上面用到了“宝盖儿”。 盼——两个朋友分开很久了,经常会在老地方用眼睛在那儿看他来没有,所以就是目+分=盼。 (四)我想问——探究性识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 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动力内容和源泉之一,贡恰连科在文 化发展动力的研究中亦发现,教育的作用在不断增长,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反映着把文化本身,把 人类的历史积淀留下来并传授给下一代。如果把“增长人的才干,保证发挥人的固有天赋”“促进更 合理地利用社会创造潜力”而建立在外压的强制性教育上,必然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优越的保护性和支持性的环境,尽可能的为学生的成功创造尽可 能多的条件。就识字而言,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及知识积累的相对薄弱,对于博大精深 的汉字,他们很多时候会遇到困惑,产生不解。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汉字 产生“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就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 碰撞,会产生出创新的火花。 教例片段:生问:“谢”字很复杂,我记不住„„ (生纷纷举手,要求帮助解决) 生1:可以这样记,说“谢谢”的时候要用到语言,所以这个字用到了言字旁。 49 生2:右边是一个字,读“射”,是《射雕英雄传》的射字。 (另一学生又对“感”产生了疑惑) 问:“感谢”的“感”有点难,不容易记,怎么办呢? (学生们又跃跃欲试,想帮助他) 生3:“感谢”是跟心有关的,所以用心字底啊! 生4:“感”的上面像“成”只是里面不同。 生5:“感”上面的部分可以这样记,你给我一口东西吃,我感谢你,所以里面是“一口”。 生6:上面的那部分是“减法”的“减”的右边部分,数学书上应该见过啊! 三、交流互动,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量的增加,也相应的增加了识字教学的难度。单靠教师的讲解或是集体的识字活动已难适 应识字的要求,对部分“学困生”来说,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合 作中发挥学生个体优势,用各种形式在组内、组际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教师可适时、适量地安排“小 组合作”识字或是巩固识字,运用“教读”、“齐读”、“游戏”、“巧识”、“比赛”等方式进行。这样, 在老师指导下,在小组长组织下,在组员的监督带动下,形成组内、组际、进而是全班的一种良好 的识字氛围,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提高识字的效率。具体操作可分为: (一)组内交流——提高效率,张扬个性。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在自己的小组 内,结合自己预习时对汉字的“印象”,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识这些字。在组内利用较为自由化的 “交流”,让组内成员都谈出自己对某些汉字的了解或是认识方法,或齐读、或教读、或组词、或造 句„„组成内员间互动,取长补短,并且加对学困生的“指导”和“关照”,在宽松、和谐、竞争的 氛围下提高小组所有成员的识字效率,促进整个班级学生识字目标的达成。 (二)组际交流——加深印象,获得方法。通过组际交流,将各组的“优势”展现在全班同学 的面前,让各组的好“点子”为大家所共享,使大家能将这些“点子”内化为自己的识字方法。而 对容易出现的错误,大家也能了解,牢记于心,以后不致出现同样的错误。 四、游戏活动,巩固识字效果 一年级学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游戏、活动”是他们的兴趣所在,“表现欲强”是他们参与的 内驱力。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学生 兴趣被激发,识字的主动性亦随之被调动起来,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也得以满足。当学生对汉字有 了一定的认识后,利用游戏活动,通过对汉字的再现以及学生对汉字的再认识,便能有效地巩固学 生的识字效果。同时,也能让教师较为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的识字效果,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 导。学生对以下几种游戏较为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实际,有针对性、选择性地采用。 “登山”游戏:在题板上用笔勾出山的轮廓,在山顶画一面红旗。沿途置生字,让学生自由选 择线路,尝试成功登顶。 “摘水果”游戏:板画(板贴)果树,上置水果(水果背面置字),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水果采摘, 并正确地读(领读)出汉字,即视为成功。 “找伙伴”游戏:将汉字与其音节错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汉字,帮助它们找到自 己的伙伴(音节)。或是将带有目标汉字的词组拆开,让学生选择生字,找到他的伙伴,组成一个词 组。 “变魔术”游戏:引导学生利用加减笔画、加减部首或是变换部首等方法,让某个汉字变成另 一个汉字。 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符合课文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游戏,以一年级下册为例: 《元宵节》——吃元宵(“元宵”后置字) 《看花灯》——识花灯(“花灯”后置字) 《春天的手》——赏鲜花(“鲜花”上置字) 《大熊猫》——大熊猫考考你 50 《丁丁和牵牛花》——赏牵牛花(牵牛花上置字) 《数星星的孩子》——摘星星(星星上置字) 《问银河》——登飞船(沿途置字)„„ 学生掌握了“识字”这一工具,就能从真正的意义上“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 造性阅读”。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识字教学应是灵活的。在小学低段如何更有效地识字,这无 疑是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应当探讨的一个目标和方向。 纠正错别字的几点做法 安徽桐城市范岗镇中心小学 邱 梅 有关专家经过调查研究表明,以往三年级是错别字的高发期。但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识字速度 的加快,这个高发期已提前到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线老师也发现随着词汇量的不断扩大,二 年级学生的错别字已越来越多了。传统的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是罚写多少遍。这种方法机械枯燥,不 符合“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把学生当成了“打字机”。它不但难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而且扼 杀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关注学生日常识字兴 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在日常教学 中,我摸索了以下几点做法,效果较好。 一、动作演示,游戏记忆法 设计形象生动的改错字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充分享受到“玩”的欢乐,丝毫不感到有学习的负 担。有益的玩就是学习。在改错字时,设置游戏、竞赛的环节,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 子们在玩中学。比如“我是小小啄木鸟医生”、“我来当老师”、“闯关”这些充满趣味与竞争的游戏, 孩子们就非常喜欢。除了游戏外,还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作。如“滋”字有同学少写了右上的 一点。在订正错字时,我故意把一只眼闭起来,问:“大家看看老师现在的样子美吗?”在同学们的 笑声中,这个字的正确写法也就被同学们轻松地记住了。 二、创编故事,轻松记住法 针对低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根据“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种理念,我有时针对学 生写的错别字的特点编小故事。如“帽”字,右边的“冒”字,常有学生把上边的“曰”写成“日”。 我就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马虎先生做了一顶帽子,送给了好朋友丁丁,可是这顶帽子不大 听话刚戴上就掉下,再戴上又掉下。原来呀,马虎先生把帽子做得比丁丁的头还小!大家都知道帽 子比头大,那么“帽”字上面的“曰”(不是“日”)也就应该比下面的“目”大! 三、同音字归类,天天见面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心理学专家研究也表明低中年级儿童尤以视觉记忆占绝对优势。并 且特别强调,在整个小学阶段,凡需儿童识记住的材料,切莫忽视运用视觉通道来接受有关信息。 二年级同学年龄小,拥有知识少,常常把同音字张冠李戴。为了使同学们能区别同音字的用法,除 了运用常规的扩词、造句方法比较外,我在后面的黑板上专门收集了“会变魔术的字”——同音字 并扩词,让它们和同学们天天见面。如果有谁用错了,我就让他回头看看后面的黑板。这样日久天 长,天天积累,写别字的现象也就越来越少了。 四、养成好习惯,以备遗忘法 北师大版教材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册第一单元“语文天地”里的冬冬就手拿“金 钥匙”高兴地说:“我有一个好习惯。我用一个小本子,把自己写的错别字改正,记下来,经常翻看。” 51 新学期伊始,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向冬冬学习人人准备一本改错字的小本子。(格式见下图)每天在课 堂上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检查作业,找错别字,改错别字,填写小本子,翻看小本子;我再 收上来批改,发下去时,评价改错别字的情况,表扬不写错别字和认真改错别字的同学。 附图: 日期 错误 订正 词语(可扩词) 五、生生互动,常常检测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因为如此,我有意识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 的舞台,以满足其表现自己的欲望。我班上人人有一本听写本子,在学完一个主题单元后,马上听 写这一单元的生词,然后人人当老师批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兴趣, 巩固知识。如果有错误,归总到《改错本》上,订正后,同桌一定要再将错的报一遍,直至全部掌 握为止。 无处不识字 四川成都市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杨 婷 清楚地记得,那是孩子们刚入学的第二周。一天下午,我刚从教室走出来就遇到一个聪明伶俐 的小女孩,她拉着我的衣角问:“老师,您是语文老师吧?”我笑了笑,蹲下身子问她:“你好聪明, 你怎么知道?”她立刻得意的用小手指着我胸口的工作牌说:“那上面说的。”我好奇地又说:“那你 读给老师听听。”小女孩一脸正经地用手指着读起来:“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语文教师,杨„„ 唔。”我看着她涨红的小脸,我便带着她继续读:“杨婷,这是老师的名字。”“杨老师,我想去语文 办公室,在哪儿呢?”我领着她,带她到语文办公室门口,教她读“语文办公室”这五个字,叮咛 她记住了,小女孩高兴极了,拍着手说:“记住了!谢谢杨老师!老师说的看见字就打招呼,我和它 就成了朋友了!” 走进办公室,和同事们聊起了这件事,猛然发现这孩子的识字意识来源于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 新教材“上学了”这个单元,当时组织教学时,全年级语文老师都带领孩子们参观了校园区。由于 我们是一所全封闭式的私立学校,设施十分齐备,再加上在参观之前,我们把孩子们分成了丁丁队 和冬冬队,比赛看哪个队在参观之后识字最多。以后每周识字最多的孩子可以成为本周的小班主任。 (对孩子们讲明识字多可以帮老师分发作业本,教其他小朋友识字等好处。)所以在教学参观校园环 节中,孩子们始终保持识字的热情和兴趣,认识了“食堂”、“厕所”、“寝室”、“公用电话”、“消火 栓”、“安全出口”、“医务室”等几十个生活常用字。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识字的习惯和兴趣,又方 便了他们日常生活,使他们尽快地适应这个陌生而新鲜的环境,真是一举两得啊! 由此我联想到最近读到一篇关于北师大教材的文章,文中多次提及“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 中学习运用语文”等。可以说,这正是北师大教材的一大闪光点。它不但重视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 而且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不但重视了课堂上的学习,而且为学生开拓了课外学习 的多种渠道。我认为这就是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走 向生活,这是教育工作者历来向往的教学模式。如今,北师大教材站在了改革的前沿,向着理想的 52 教学方式大胆地摸索和前进着,看到孩子们把书本读活了,把学习搬到了生活中,我们由衷地为这 本教材喝彩! 与此同时,我们也想到我校毕竟是封闭式学校,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内,似乎离现实生活 远了些,怎样才能将校内外识字结合起来呢?我们尝试着将“在生活中识字“改造为”在环境中识 字“,努力为孩子们创设识字环境,培养他们有意识识字的习惯和兴趣。 首先,努力调动一切识字资源,与实际相结合,努力创设识字环境。第一学月认识同学、老师、 父母、亲戚的姓名和街道名称,开展“争当小班主任”的活动;第二学月将孩子的美术作品、图片 照片配以文字小诗出示,并与拼音结合,开展“争当小作家”活动;第三学月将生字组成词语,开 展“识字组词大王”比赛;第四学月进行识字大比拼,将课内外识字结合起来,对学生入学前后识 字量的变化进行统计。同时,开放班级图书室、电脑室,带领他们参观展览馆、风景名胜,阅读学 校的评比栏、展示栏和名人名言等,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资源。 其次,识字与教育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在我们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周四一年级都有一次集体教育的朝会。每个语文老师上去讲话时,都会准备与讲话内容相关的字卡、词卡。我作了一个 统计,仅第二学月,孩子们通过四次集体朝会,认识了“爱护清洁”,“珍惜每一滴水”,“有礼貌”, “离墙半尺保洁净”,“环保章”,“纪律章”,“安全章”等五十几个字。而且现在孩子们还会指着校 园内诸如“爱护草坪”,“轻声慢步靠右行”等警示牌,告诉每一个犯错误的小朋友,真是识字与教 育有效的结合啊! 其三,识字与拼音结合两不误。孩子们自从养成识字的习惯后,见字就认,见字就想学,识字 量扩展很快。到学拼音时,出现了两者似乎不可兼得的情况,家长和老师都十分着急,尤其是一年 级年龄偏小,学前教育几乎为零的孩子的家长特别担忧。后来我们几个语文老师发明了一种随字认 拼音的好方法,把桌子椅子柜子书本电视等教学用具都贴上字与拼音结合的小标识,孩子们身处在 字与拼音结合的环境中,只要一认字便拼起拼音来,这种方式还受到家长的欢迎,都说孩子们把家 也当成了拼音识字王国,学习语文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了! 其四,识字与活动相结合,乐中学,学中乐。孩子们一周五天都在学校里,为了让他们体会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我们为他们精心准备了集体生日会,游艺活动,家长开放日,快乐圣诞夜等活 动。活动中,把一些写有祝福语的标语放大,让孩子们识记,并且不时的将相关的书本中的儿歌当 作节目来表演,比如家长开放日上,孩子们表演的课本儿歌连诵,有声有色,语言生动,动作可爱, 家长大为赞叹,孩子们也深深地爱上了这本新语文书。因为这些知识不仅是书本上的,更是他们能 用在生活上的。孩子们周末回到家,给父母背上一首儿歌,制定一个劳动公约,主动帮父母做家务, 让家长深感孩子不仅学习了语文,更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奇特联想识字法的初步探索 江西鹰潭市上清中心小学 徐建平 汉字是方块形的表意文字,由图形演变而来,字数多,字形复杂,各种笔画、结构差别很细微, 难于辨认;汉字本身不能表示读音,必须一个一个地记,有时一个字还有多种读音。因此,许多人 认为汉字有“三多三难”,即“字多,难记;形多,难写;音多,难读”。但是,如果根据汉字的结 构特点,采用奇特联想法来认识字,不但可以使学习汉字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和思维能力。那么,什么是奇特联想识字法呢?奇特联想识字法就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在识字过程 53 中,通过对字的音、形、义的分析,找出三者之间的特点展开奇特联想,从而在大脑中呈现相应的 物象以增强记忆,然后通过暗示学习加以巩固的一种识字方法。 一、奇特联想识字法的理论依据 1、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虽然量多形繁,音义繁杂,但它也有拼音文字难以企及的优点: 汉字是最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像积木一样,可以灵活地拼形。据统计,汉字中有80%以上是形声字。 形声字是基本字和偏字部首拼合而成的。我们认识了基本字以后,可以很快地认识一大串字。如我 们认识了“令”以后,学习“冷、铃、邻、岭、拎、怜”就很容易了。同时,汉字又是联想的产物。 由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汉字,至今还能反映事物的特征,如“水”、“火”;由指事字、会意字演变过来 的汉字,我们可以从字形推断它的意有飘浮感,“重”一望而沉坠;“傲”自大,“卑”沮丧。这些美 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能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 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学生的思维特 点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 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奇特联想识字法 就是通过离奇的、特别的联想,在头脑中呈现相应的物象,在识字过程中把抽象的汉字变成具体形 象的画面,使学生在观察、联想中发展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对汉字的音、 形、义的印象便更深刻,从而增强记忆。小学生的奇特想象常常将一些成人看上去毫无关系的事物 连在一起,而组成奇异的形象、场面和情节,或者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加以拟人化。因此,小学生在 识字过程中通过奇特联想法来识记是特别有效的。如“滚”字字形较繁,用一般的识字方法往往较 难记,一位学生是这样“奇特联想”的:发大水了(三点水旁),一只大公鸡(公)被大水冲到衣服 里(衣),到处乱“滚”。另一位学生则另有一番“奇特联想”:下大雨了(三点水旁),一位老公公 (公)穿着雨衣(衣)出门,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地上打了个“滚”。于是全班同学在欢笑声中,轻 而易举地记住了“滚”字。 二、奇特联想识字法的课堂操作 1、自学课文,打下基础。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先让学生在听录 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后,自由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拼拼字音,看看字形,想想意思,初步感知 全文,同时为奇特联想识字打下基础。 2、奇特联想常用方法。 (1)图示法。根据汉字的形状,用简笔画画出相关事物的形状,建立字与图画的联想。如识“月” 字,可画出弯弯的月亮;识“水”字,可画出流动着的水。 (2)演示法。用动作来演示,表示汉字音、形、义的关系。如识“看”字,可以用一只手放在 眼睛上遮住阳光,往远处“看”;识“灭”字,可以用一块板在火上一压,火就“灭”了。 (3)会意法。通过分析会意字的部件来识记字形,理解字义,记住字音。如识“囚”字,人关 在牢房里就是囚禁;“灾”字,屋中起火就是灾害。 (4)谜语法。用谜语的形式来分析字形,猜想字义。如学“饭”字,猜谜语,“反复吃的食物”; 识“炸”字,可编谜语“左边有火,怎能放心”。联想时,可根据生字的特点,灵活地运用。 3、放松回忆,加深记忆。汉字是表意义字,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图画,有利于暗示学习法 学习。在让学生用暗示学习法回忆生字时,教师可播放节奏缓慢优美抒情的音乐,学生边听音乐边 慢慢放松,使大脑得到休息,进入最佳记忆状态,然后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读生字,讲字的音、形、 义之间的联系,并注意吸收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奇特联想的实例。学生边听边在大脑中浮现出生字及 有关的物象,以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 54 4、综合运用,事半功倍。用学过的生字说一段话,例如,学了“冻、保、藏、晨、晚、炎、凉、 肉”后,有个学生说:“一天早晨,妈妈把红烧肉藏在冰箱里后,就到保险公司上班去了。”一个学 生说:“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冻得全身哆嗦,奶奶让我快穿上大衣,当心着凉。”开始练习时,可以 要求学生仔细挑选几个生字说几句话,以后可逐步提高要求,尽量把学过的生字都用上。如有位学 生说:“一天早晨,叔叔带着我们几个小朋友一起到郊外玩。一路上,叔叔一直保护着我们,到了中 午,天气非常炎热,我们几个藏在大树底下休息,小伙伴们有的吃牛肉干,有的吃果冻,还有的吃 凉菜。傍晚,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这样既巩固了识字,又练习了说话造句,同时也在习作了。 三、奇特联想识字法的作用 1、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识字负担、提高识字巩固率。由于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通过奇特联想法和暗示学习法,把枯燥的文字联想成一幅幅具体形象的图画或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变机械识记为 意义识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识记字形,理解字义,不但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识字负担,而且印 象深刻,很难遗忘。 2、有效地培养多种能力,促使全面发展。学生在进行奇特联想时,其实就是展开了创造想象。教师在识字过程中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的导师,起着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学生在民主的、 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思考,有所发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奇特联想识字法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看着抽象的文字展 开联想,因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文字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部件的意义推断出整个字的意义,从而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字形展开联想,在脑海中画出一幅幅奇特的画,从而培养 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求学生在联想识字中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识记方法,还要运用生字说一段 话,从而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对“奇特联想识字法”的初步探索,是否恰当,是否科学,请同行和专家 指教。 小议几种记忆字形方法 广西田阳县百峰乡中心小学 阮梅香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如何帮助学生正确、有效地记忆字形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日常教 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基本字记忆字形 学生在学前已经接触了少量简单的汉字,再加上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独 体字,把这些简单易记的独体字当作基本字,利用基本字加一笔、减一笔或合起来的方法帮助学生 记忆字形。例如:“十”加一笔是“土”,是“干”,“土”加一笔是“王”,“王”加一笔是“玉”,“目” 减一笔是“日”,“月”和“半”合起来是“胖”。 2、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记忆字形 课本中的“日、月、水、火、山、石、田、土”这一类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成,这些字 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所以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引导学生识记,就可以水到渠成, 或再让学生画了脑海中相应的图画,更能激发学生认字记字的主动性。 3、利用部首的变化记忆字形 汉字有许多字加上部首、去掉部首或者换另一个部首又能变成新的字,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学 55 过的字进行分类,让学生说一说某一个字是怎样由另一个字加、减或换部首得到的,这可充分挖掘 学生头脑中的迁移、联想功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记忆更为深刻。例如:“圭”加女字旁是“娃”, 加“扌”是挂,加虫旁是蛙,“湾”去掉“氵”是“弯”。“漂”去掉“氵”,换上风字旁是“飘”。 4、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字形 汉字中形声字居多,大部分形声字是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 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大大提高学生记字的效率。例如:“蜻”是蜻蜓的蜻,是一种昆虫,所以用 虫字旁,右边读音,整个字也读“qing”,“清”是三点水旁,跟水有关,“睛”是目字旁,与眼睛有 关,还有“情、请、晴”等,字音都差不多,只要记住形旁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字记住。 5、利用小故事记忆字形 有些字孤立地去记忆确实有些困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字形特点,编成小故事,让学生在 听故事、编故事、讲故事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把字记忆在脑中,不但能牢记生字,还 能挖掘学生编故事、讲故事的潜能。例如:在教“聪明”这个词语时,可以告诉学生,要想“聪明” 必须用“耳”来听,用“目”来看,用“口”来说,还得用“心”来想,这还不行,还要日日月月 坚持不懈,才会变得“聪明”。如此一说,学生不但轻松地记住了这个词语,也学会了一种记字方法。 6、利用形式多样的练习记忆字形 以往生字的记忆方法中,教师总喜欢让学生抄写,每个字写上十遍二十遍。殊不知,学生抄写 二至七遍已是最佳状态。再多了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让学生听、读 和进行一定量的机械抄写之外,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别具匠心的练习来“考考”学生,利用学生喜欢 竞争的心理,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例如:“太阳+月亮=?(明)、芳-草头=?(方)”也可以让学生照样子编题来考考老师、考考其他同学。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看谁的记字方法最高明。另外,还 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反复巩固,灵活运用,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学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采用适当的记字方法,推进识字教学在课堂改革中 的发展。 让我认识你 安徽桐城市东关小学 汪藕花 课间操结束后,我让班长王阿竹帮我把张玲同学叫来,可王阿竹说她不认识张玲,真让我感到 意外。一年级新生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我这个班主任每个学生的名字都能叫出来,学生之间在一 起的机会不是更多吗?怎么会不认识呢?我只好自己去把张玲叫来了。 上课时,我试探着问:“同学们,你们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已有一个多月了,班上的同学你都 认识吗?每位同学的名字你都能叫出来吗?”“不能,还有些同学的名字我不知道。”答案不约而同。 这怨不得孩子们,他们来自不同的幼儿园,上学、放学都由家长接送,单独交流的机会不多,认识 的字又少,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记住全班四十七位同学的名字呢?只能说是我这个班主任兼语文 老师的工作不到位。我又问:“你们想互相认识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灵机一动,何 不在这节语文活动课上让他们记住同学的名字呢?于是,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让我认识你”几 个字。接着,开始了这节语文活动课。 整个活动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写出自己的名字,向同桌介绍。大家刷刷几笔就写完了,正在认真地向同桌作介绍呢! 看,文静的桂毓灵正像小老师一样在教汪敏写“毓”字,左边是“每天”的“每”,右边是“流水” 56 的“流”字的右半边。活泼的汪敏也不甘落后,自豪地说:“我这个‘汪’就是汪老师的‘汪’,‘敏’ 就是‘敏捷’的‘敏’,爸爸妈妈希望我思维敏捷,学习优秀,长大了能为祖国多做贡献。”扎着一 对小辫子的严雨佳正在耐心地向同桌讲解“佳”和“加”的区别„„同学们都在兴致勃勃地交流着, 认识着。 第二步:说出你认识的同学的名字,老师将名字写在黑板上。我的话刚说完,教室里高举的小手如林,同学们踊跃发言。“我知道他叫王维”,边说边用手指着王维,“他和唐朝大诗人王维的名字 一样。” “我知道大张睿和小张瑞的ruì字写法不一样,可我不会写。”“我们班有两个叫‘博文’ 的,她叫戴博文,他叫吕博文。”“还有一对双胞胎,姐姐叫齐欣,妹妹叫齐荣。”„„我将孩子们的 名字全部写在黑板上,孩子们兴奋地读着,记着,还不时用手书空呢。 第三步:说说本节课的收获。班长王阿竹首先站起来说:“我很高兴,今天我认识了全班同学, 还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天真、活泼的王璐说:“今天我又认识了许多字,真开心!”“小马虎”王瀚 森说:“现在我知道了,每位同学的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连天生有点残疾的××也怯怯地说:“许 多同学都帮助过我,今天我终于能把他们的名字叫正确了,汪锐、叶绮欣、华繁„„”听到这儿, 我和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孩子们高兴地走向新认识的同学,牵起了他们的手,说着、笑着。 走出教室,我的心情特别舒畅,这是一节识字课吗?孩子们并没有觉察出来,他们学习的兴趣 是那么浓厚,好像在比赛似的,争先恐后地说着同学的名字。这些名字共有83个字组成,而且有些字还是生僻字,可孩子们都记住了,而且还知道了这些字所蕴含的某些涵义,也感受到父母在起名 字时对孩子的殷切期望。的确,孩子们的潜能很大,只要我们当老师的善于挖掘,善于创造机会, 他们完成乃至超额完成《课标》规定的识字任务不在话下。 谁能说刚入学的新生不善于口语表达?课堂上,他们个个能说会道,把自己的名字清楚地介绍 给同学。彼此认识了,友谊建立了,交流的机会多了,口语表达能力不就更强了吗?其实,口语交 际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当老师的多为孩子们想想,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他们一个个都会是演说家! “指读”识字的具体操作 山东无棣县教研室 李荣芬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 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 ——柳斌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是让人头疼的事情。以致教师上公开课常常避开生字不讲或一带而过。 2003年的秋季,我县成为新课改实验区。我们选用了北师大版本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为搞好课 改实验,我们进行了为期较长的教材培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陈铮老师亲临指导,对教师们的帮 助很大。陈老师提到:就目前研究和实验的情况看,“指读”有利于儿童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帮助他 们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认字方法。我在听课中发现“指读”识字法的运用还 有一些问题。现在以《我家住在大海边》为例,稍作总结提出来,以期在识字教学具体操作的层面 上,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我家住在大海边》是一首富有海边渔村生活气息的诗歌,要求识12个生字。这对于入学才2 个多月的学生来说,识字量是比较大的。课堂上需要教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57 性,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指读”作为一种认字的手段,在具体操作中还应该注意做到下面三 点。 一、适时提出“指读”要求 本课内容深受学生喜爱,所以识字教学不要孤立进行,宜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坚持“生 字从文中来,再到文中去”的识字顺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来感知、理解和掌握。“指读”识字是一种比较初始的方法,以“认字”为终极目的。教师要明确: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一般情况下他们对新接触的课文都有探求的欲望,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 用学生的欲望,适时提出“指读”的要求。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识字学习自然就会投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见过的同学可以给大家讲一讲大海的样子。 生:我见过大海。大海很大很大。(学生举起手,用动作加以说明。) 生:我也见过大海。大海上有海鸥、轮船。 生:大海里还有鲸鱼! 师:关于大海的故事很多很多。你们想知道吗? 生齐答:想! 师:很好。请大家翻到56页,看着课文,用小手指着,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认真读一读这 篇课文。 这里,老师提出“看着课文,用小手指着,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认真读一读”的要求,就很 及时。在上课开始的前几分钟内,大部分同学是精力最集中的时候,老师对生字的字音、字形加以 强化,学生也最容易记住老师的要求,进而在“指读”的过程中落实老师的要求。 在听课的时候,我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提出要求,要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用 手指着生字。老师的想法很好,但必须注意反馈学生的活动结果。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这种 要求是很容易落空的。此时学生最想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老师的范读有声有色,学生只顾听了,就 忘了“指”了,或者是胡乱“指”,老师也不会发现。再说,如果真有不认识的生字,你这么一读, 他也可以“混”过去了,还以为自己学会了呢!离开这个环境就不认识了,这就是假识字现象。所 以,“指读”识字一定要考虑适时操作,提出的要求要及时准确,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才行。 二、“指读”与“圈画”结合 在学生听读、跟读课文时,要训练学生进行“指读”,然后练习将生字按课文的顺序对号入座, 找到字音所对应的字形,手指哪个字,眼睛看着哪个字,手、眼、脑、口综合运用。一年级的同学, 年龄太小,在初次的指认之后,也许会发现很多不认识的生字,但是从课文开头读到结束的时候, 到底有多少生字不认识又忘却了。我认为只是“指”还不够,还要“圈圈画画”,利用多种活动的形 式,强化孩子们对生字的感知。 师:现在同学们就拿出笔,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这一回要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同桌之间要互相帮助,看哪一对小伙伴圈得又对又快。(生读课文,圈生字。) 师:现在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都圈画了哪些生字? 生:我一边读一边圈,圈了“我家住在大海边”的“住、边”。 师:大家能在课文中找出这两字来吗? 通过一段时间的识字,可以再反馈,了解学生还有那些生字有问题,或“指”出来,或“圈” 出来,继续解决。“指读”的方法不但要与“圈画”结合,还要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保证课堂 上学生的学习激情,保证识字的效果。 三、“指读”是一个识字过程 “指读”是一个识字过程,这怎么理解呢?我想,对于识字来说,这是一个发现、研究、解决、 应用、熟练的过程。 58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生字“位”: 师:课文中说船上有位老爷爷,那你知道船上还有位什么人? 生:船上有位小朋友。 师:照着这句的样子,你还能说一句话吗? 生:教室里有位老师。 生:椅子上有位老爷爷。 生:我看见办公室里有五位老师。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说的句子也很好! 这样给学生创设一种识字的氛围,引导学生说出一个个的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又巩固了生 字“位”。 教师要求“指”,学生会学得很被动;学生主动“指”,学生也学得很生硬。“指”是为了不“指”。 最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指读”识字到“自主”识字、快速识字。这样才能保证识字量不断增加, 阅读量不断增加。 总之,识字贵在得法,有了方法贵在应用,熟能生巧,要用得恰到好处,“指读”识字才能最充 分发挥它的作用。随着基本识字方法的掌握,便可开始放手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 识字。 主题单元与识字教学 ——《春天》单元教学设计 山东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 薛连宝 教学目标: 1.教学“春、温、暖、轻、柔、抚、摸、传、拍、肩、膀、泼、健、壮、拉、插、秧、镜、映、 农、乐、民、照、蓝、树、朋、友”27个生字,准确把握音形,大致了解字意,规范书写重点字及 教材要求会写的字; 2.培养识字的兴趣,学习多种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3.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教育。 [集中识字文的编写意图:第三主题单元为《春天》,识字文亦围绕“春天”编写,为学生感受 春天、了解《春天》主题单元做铺垫;打乱主题课文中要识的字的顺序集中到儿歌中,且编排要识 的字在儿歌中多次出现,提高复现率;《春天》单元主题课文生动活泼,充满童真童趣,识字文以儿 歌形式呈现生字,并追求情趣的自然统一,贴近儿童。] 教学过程: 一、集中感知识字文,明确学习目标。 (一)导入新课,感知生字。 [策略:以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活动为内容编写儿歌,把识字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识字与 认识大自然有机联系起来;以儿歌创设识字的情景,以通俗活泼的儿歌体现儿童学习的童真童趣, 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 1.出示自编的含有生字的儿歌:《春天》 春天春天多温暖,风儿轻柔抚摸脸。日照江河传歌声,鹅拍翅膀歌蓝天。 春天春天真美丽,千山万树着绿衣。水映千山水为镜,山水映在蓝天里。 春天春天种希望,农民伯伯乐插秧。小朋友们爱劳动,走进秧田大课堂。 59 春日我们好喜欢,手拉手来肩并肩。天真活泼又健壮,从小立志建家园。 2.自由读儿歌,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读生字,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二)教学生字字音。 [策略:采用自读、指读、范读、跳读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准确地读字音,并在具体的儿歌语言 环境中朗读巩固。] 1.检查生字读音;(先在小组内用识字卡合作学习,再在全班“开火车”抽查) 2.检查儿歌的朗读情况。(在朗读中及时纠正难读的字) 二、集中识记生字,综合学习识字法。 [策略:在具体的儿歌语言环境中教学,按生字所在的诗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和简单理解中 进行识字;根据生字的特点及难易程度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法;引导学生自创识字法;音、形、义 结合,读、识、写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识字趣味,突破难点。] (一)学习儿歌第一小节含有的生字。 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儿歌(背景是古诗《鹅》的图景),指导学生读。 1.学生交流春天的特点,引出“春”“温暖”和“轻柔”。 2.学生谈春日“温暖”、春风“轻柔”的体验,理解字义。 3.用“温暖”、“轻柔”各说一句话。 4.指导书写“春”,记忆字形。 5.出示“暖—爱”,读一读,辨一辨,再组词。 6.观察“抚—摸”,比较字形体会字义,做抚摸自己脸的动作帮助理解,并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字 含有提手旁?进行拓展识字。 7.感情朗读前两句,感悟春光的美好。 8.出示后两句儿歌,根据古诗《鹅》的图景与诗意帮助教学含有的生字,并辅以回忆“曲项向 天歌”帮助体会意境。 拍——与“抚摸”进行比较,做拍翅膀的动作。 照——“一日一口一把刀,下面四点阳光照”。(编顺口溜记字形后,教师示范书写“照”,学生 练写。) 蓝——课件出示“蓝天——摇篮”引导学生读一读,比较字形后,书空练习写“蓝”。 “膀、传”采取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教学,并进行组词练习。 9.想一想,传来的歌声都有谁的?(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热闹情境。) 10.齐读第一小节儿歌,巩固字意。 (二)学习儿歌第二小节中含有的生字。 课件出示第二小节儿歌(背景是春日的山水风光),沉重观察并自由练读,体会春天的美丽。本 小节生字少,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 1.电脑出示“树”字,要求学生说说知道的树的名字,并交流认识的带木字旁的字;引导学生 观察“树”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了解左中右结构的字书写规律。 2.课件出示山水倒影图景,在直观欣赏与诵读中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映”、“镜”二字。 3.引导学生将“映”字与前一段中的“照、暖”字联系记忆;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 方法学习“映、镜”字形。 60 4.说一说春天美在哪里?学生交流后,齐读第二小节儿歌,指导感情诵读。 (三)学习儿歌第三小节中含有的生字。 课件出示第三小节儿歌(背景是南方农村劳动图景),学生观察并自由练读。 1.出示含有生字的儿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记忆“农、民、朋、友、乐、插、秧”几个生字的 方法,会说哪个就说哪个。 2.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记忆“农、民、朋、友、乐、插、秧”字的方法,教师参与小结,及时提 升识字法,如熟字换偏旁、部件组合、编顺口溜、猜字谜等;书空掌握“农、民、朋、友、乐”字 后,教师范写“民、乐”二字,学生练习书写。 3.基于南北方的不同和学生对农村劳动的了解程度,师生交流插秧这一劳动,谈一谈:“农民伯 伯插秧时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交流、朗读,体会劳动的快乐。 出示“秧——映”,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含禾木旁的字,拓展识字。 4.读后两句,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参加的或熟悉的农村劳动,想象自己参加插秧的情境,鼓励学 生到生活中去锻炼,渗透爱劳动的情感教育。 5.感情朗读儿歌,巩固字义。 (四)学习儿歌第四小节中含有的生字。 课件出示第四小节儿歌(背景是小学生在校园里、大自然中活动的场景),学生观察并自由练读, 体会春日的欢快。 1.想一想,小朋友在春天都喜欢干什么?你喜欢春天吗?引导交流。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识生字。 重点指导“健”字的字形结构,书空练习,引导学生注意单人旁与建之儿的写法;“拉、肩、泼” 采取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组一组、描一描的方法识记;出示“抚—摸—拍—插—拉”“肩—膀 —脑—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熟记字形与字义。 3.谈一谈,小朋友(你们)春日里想为家乡做点什么?指导学生读儿歌,读出自豪与欢快。 三、集中巩固生字。 [策略:利用游戏巩固音形义,内化语言;采取生字搬家更换语境的方式巩固生字。] 1.课间游戏——找朋友,巩固识字效果。 2.小结识字情况,出示画面配乐朗读儿歌(课件展示祖国春光图,由南国水乡到北国风光),达 到熟读成诵。 3.出示含有生字的补充短文或短语,引导学生朗读,更换语境巩固。 四、集中应用生字。 [策略:采取自编识字文、朗读主题课文或到生活中找字的形式在应用中巩固;加强识字与阅 读应用的联系。] 1.出示生词: 春天 温暖 轻柔 抚摸 传来 拍手 肩膀 活泼 健壮 拉手 插秧 镜子 倒映 农民 快乐 照耀 朋友 蓝天 绿树 (请学生选词连句,能用多少就选多少,鼓励说话应用。) 2.作业。练习朗读第3个主题单元《春天》中的课文。 61
本文档为【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3KB
软件:Word
页数:17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8
浏览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