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

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

举报
开通vip

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 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述评 肖 崎 :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次贷危机本 质上涉及到“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衍生品。本文对“资产证券化宏观经济效应”的现有文 献进行归纳分析,文章认为从微观层面看,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金融效率;但从宏观层面看,资产证券化可能对金融体系结构、宏观经济稳定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带来潜在冲击。政策当局 应该重视资产证券化可能产生的宏观经济绩效,协调微观效率与宏观稳定之间的冲突,建立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宏观审慎...

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
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 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述评 肖 崎 :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次贷危机本 质上涉及到“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衍生品。本文对“资产证券化宏观经济效应”的现有文 献进行归纳分析,文章认为从微观层面看,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金融效率;但从宏观层面看,资产证券化可能对金融体系结构、宏观经济稳定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带来潜在冲击。政策当局 应该重视资产证券化可能产生的宏观经济绩效,协调微观效率与宏观稳定之间的冲突,建立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10)02-039-05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被誉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最重要、最具有生命力的金融创新 之一”(Leon T. Kendall,1996)。它是将不流动的金融资产转化成流动的资本市场证券。1977年Ranieri首次提出“证券化”的概念,近30年的发展是证券化蓬勃发展时期。从微观层面 看,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具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微观主体收益、价格发现、 分散和转移微观主体风险等功能。这一时期,理论界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其 运作机理和所涉及的技术问题,探讨利用证券化给金融机构、企业带来的正面影响,以及证券化在现实经济中的广阔应用前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曾经“红极一时”的资产证券化 成为“万恶之源”。大家开始注意到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带来的不仅是微观层面的 正面绩效,同时也给宏观经济和政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 本文从金融体系结构、宏观经济金融稳定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果等方面来分析资产证 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期对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推进 有所裨益。 二、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一)改变金融体系结构,提高金融结构效率 Hirshleifer(2001)认为,证券化的发展引起了金融脱媒,关系融资向资本市场转变,银行与公开市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是一个发展趋势。资产证券化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增加,但资本市场融资不能完全取代银行媒介融资。Levis(2001)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完善的, 那么市场将是最好的融资方式。但现实情况是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 称,这导致市场的不完善,在这样的环境中银行能够弥补市场的不完善,从而增加整个金融系统的效率。市场发达的工业国,如美国,其证券化程度就很高,金融系统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 的。而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透明度不高的新兴市场国家,资产证券化还处于探索、起步阶 段,其金融系统是以银行为中心的,这与市场发展程度相适应。目前关于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 系与市场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哪个效率更高,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与经 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应该同时提高银行与市场的效率,从而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2)认为,证券化将借款人和贷款的最终使用者更紧 密的结合在一起,降低了金融体系中银行中介功能的重要性。 (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1. 资产证券化与金融稳定 姜建清(2004)认为,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风险转移给那些数目众多的愿意和能够承担 风险的社会个体,从而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避免由社会全体成员来承担无收益的 风险。另外,投资者、中介机构等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信贷资产的尽职调查、信息披露过程中,相当于将银行信贷过程中一些隐蔽的风险透明化和公开化。这种“风险的外部治理”结构有 助于减少和防范暗箱操作,进一步降低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沈炳熙(2006)认为,资产证券化既是一种融资方式,也是一种分散风险的手段,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有助于解决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相匹配的问题,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这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提高金融稳定。IMF(2006)研究认为,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信用衍生工具的采用,促使银行信用风险在更为多样化的投资者当中分布。这些机构乃至整个银行体系在信贷冲击面前的脆弱性有所减 少,这有助于加强金融稳定。葛奇(2008)认为,证券化实现了从银行融资向市场融资的转变,融资市场化更均衡地分散了银行的风险,避免风险过于集中于具有系统特性的大型银行,大大减少了金融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2. 资产证券化与金融不稳定 最早提出证券化可能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重大隐患的是Kaufman(1999),他指出证券化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导致过度的信用创造、造成流动性错觉、减少储蓄机构的作用、 导致金融机构监督贷款激励的弱化,并且对一国的金融政策造成不利的影响。但由于证券化 出现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所以Kaufman等提出的质疑也就被社会所忽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大家开始 注意到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可能给宏观经济和政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挑战。 (1)资产证券化对金融风险的传递和扩张 金融创新最初本意是通过把风险转移给有承受能力、承受意愿而且能够管理这些风险的 合适的金融投资者,以促进金融体系内风险的有效管理和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但次 贷危机的教训恰恰说明:如果风险没有转移到合适的交易对手那里,那么这种风险还是存在于 金融体系当中,并没有消逝。对于宏观经济来说,风险可能不断累积,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 发。 瑞斯勃格(2007)认为,原则上信用风险转移导致风险更有效地分担,但在这个转移过程中信用风险并没有消失,而且往往是转移到未受监管的市场,透明度反而降低,容易产生新的风险,如交易对手方风险。孙立坚(2007)认为,资产证券化整个过程的细分化带来市场参与者之 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结果是标的资产(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信用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很容易扩散到衍生品市场,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基金公司、个人投资者和 监管部门,甚至不知情的外国投资者等各个利益群体,形成十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标的资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双重危机)。王志刚(2008)认为在逐利动机和市场导向的激发下,基于信贷市场的细分和信用中介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发起—分散”(Originate - distribute)模式。缺乏对整个链条参与者的激励约束,“高回报”成为大家共同瞩目的焦点,其对应的“高风险”几乎被所有的参与者忽略或有意隐去。陈颖等(2008)认为,资产证券化机制一方面提高了金融 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弹性,在更大范围内分散了风险。另一方面导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 金融工具风险计量和定价机制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增强了金融工具对系统性风 险的敏感性,并加速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风险传递,使风险识别与计量更加复杂。在“反 复中介化”(Reintermediation)的金融交易链条中,最终投资者与初始债务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 远,金融工具的索偿权传递链条越来越长,市场参与者更加依赖于通过信用衍生工具来转移风 险,放松了对基础资产的风险控制,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依赖于风险转移机制的有效 性。但在很多情况下,风险转移是不充分的,基础资产质量恶化的系统性影响不仅没有有效分 散,反而在链条式传送过程中被显著放大。杜厚文等(2008)认为,在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利益链条上的各方并不是在充分防范信用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收益,而是企图把风险转移给其他 环节来获得酬金。结果,信用风险分散变成风险防范缺失,出现了危机沿着利益链条节节扩散 的局面。李征(2008)认为,资产证券化仅是一个“风险接力游戏”,其自身不可能减少系统内风险,相反,在单个市场主体风险降低的情况下,由于金融机构对金融创新产品的过分乐观和 对于原始信用风险防范意识的弱化,很可能导致整体的系统性风险增加。所以,证券化过程中的低金融成本是以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为代价。 (2)证券化导致的其他不稳定因素 宏观金融结构失衡,产生资产价格泡沫? 。资产证券化过度发展,使得其价值完全脱离原有的基础,宏观金融结构的倒“金字塔”特征突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严重脱离,导致大量资本从事非生产性投资,加大了经济的波动。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使得一些原来流动性较弱的金融资产在二级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流动 性,逐渐纳入到广义货币的范畴,这将对货币总量和结构产生影响,流动性概念的外延也随之变化。次贷危机爆发前,主要的几个发达经济体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出现过剩,过剩的资金一方面涌入实体经济,抬高物价,较高的通货膨胀不利于金融的稳定;另一方面,资金可能流向金融市场并在其内部形成“体内循环”,引发资产价格泡沫,造成金融的不稳定。Borio和 Lowe(2002)认为资产价格的繁荣与破灭、迅速的信用扩张和超过平均水平的 资本积累等因素增加了未来金融不稳定发生的可能性。全球金融稳定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2003)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性层面分析了资产价格波动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原因,认为激励结构不合理、缺乏稳健的风险 管理、缺乏透明度和市场子结构存在缺陷等因素是使资产价格的波动进一步转化为金融体系 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对金融稳定带来一定的挑战,一个主要负面的影响是使得金融监管的 复杂度和难度提高,尤其是银行的风险更隐蔽,并且银行可能会追逐风险(Jones,2000)。现有的巴塞尔资本协定对各项资产或业务所设定的风险权值与实际的风险往往并不相称,从而给银行提供了“监管资本套利”的空间。银行为了追求利润,会在同一风险权值的各类资产中选 择保留实际风险较高的资产,而将实际风险较低的资产实行证券化,使其脱离资产负债表。这在事实上促使银行追逐风险,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三)资产证券化与经济增长、经济周期 1. 资产证券化与经济增长 资产证券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间接的关系,通过金融体系发挥作用。Goldsmith(1993)指出,金融发展表现为金融结构的变化,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存在、性质以及相 对规模体现了一国的金融结构。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可以描述为:微观金融结构的协调优化?各种金融融资比例的优化?直接间接融资结构体系的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优化? 资源与风险优化配置?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 所以,当资产证券化促进金融体系改革,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时,对经济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张超英(2002)认为,抵押支持证券实现了住宅抵押贷款的流动化,这有利于降低住宅抵押贷款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对银行自有资本消耗的压力,也使得银行回避持有风险,扩大资金来源,从而调节金融支持的潜能和金融运行的效率,最终保持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保中(2005)认为,证券化为非流动资产提供了一个二级市场,流动性增强,形成资产的不断循环,必然会对经济实体的赢利形成倍数效应。 反之,当资产证券化带来金融风险,使得金融体系变得不稳定时,则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典型的实例。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系统性金融危机,是一场与实体经济交互作用的金融危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动荡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 道是:随着金融危机深化,商业银行被迫启动“去杠杆化”过程,产生惜贷行为,信贷收缩笼罩市 场,使企业融资成本快速攀升,甚至导致新增投资来源枯竭;另外,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 大幅度下滑带来巨大的逆向财富效应,抑制了居民消费。最终,金融危机从投资和消费两个角 度导致实体经济下滑,从而完成了“房地产市场下滑导致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逆向反馈循环(徐克恩等2008;张明,2008)。并且由于次贷危机涉 及复杂的利益供应链,投资银行的高杠杆效应,加重了次贷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2. 资产证券化与经济周期 关于证券化与经济周期间关系,主要是研究处于不同经济周期阶段证券化活动的情况。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并没有定论。Stanton(1998)实证研究发现,当经济处于周期性下滑阶段及私 营企业经营不景气时期,证券化增长较快。Kuttner(2000)比较了ABS(资产支持债券)相对增长和商业周期银行贷款,发现如果银行使用证券化来避免货币政策对其贷款供给的影响,那么ABS的规模变化将与货币政策目标发生方向相反的变化。Estrella(2002)指出,家庭住房抵押证券化在经济衰退时期趋于减少。Altunbas, Gambacorta 和Marques(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银行通过大规模的使用证券化,发放更多的贷款,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这种效应会增强。 (四)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结构,进而改变着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和机制。 在货币政策作用效果方面:Feeney(1995)提出,由于货币政策大多是直接通过银行体系发 生作用的,而证券化改变了这个体系结构,因此,证券化影响到货币政策效果。Bernanke 和Mlhov (1995)、Boivin 和Giannoni (2003)等研究发现,在1980 年以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产出或 物价的影响效果,远远低于在1980年以前的影响效果。巧合的是,上述研究所发现的美国货币 政策效果开始减弱的20世纪80年代,也正好是美国资产证券化迅速发展的年代。 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影响主要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即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三方面来分析。 张超英(2003)认为,证券化使得货币需求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提高,并且利率期限结构形成一个紧密联结体系,从而使得央行通过操作短期利率影响长期利率的实际效果提高,利率传导机制变得更有效。 3. 资产价格渠道 金融资产价格渠道一般包括投资与消费两个方面,即托宾q效应和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反映金融资产价格与实际投资之间的联系机制。当利率下降,股票投资活跃,企业市场值增加会推动扩大生产投资。财富效应则是利率变动造成相关资产价格变化,进而影响居民的财富状态,并间接地影响其消费与投资支出。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对政策冲击的反应更快,容易放大资产价格的波动,使得货币政策在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加强。 三、简要述评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镜”,结合以上对于“资产证券化宏观经济效应”现有文献的梳理,得出以下启示,以期对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推进有所裨益。 (一)协调微观效率与宏观稳定间的矛盾,加强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和防范 现代微观资源配置方式与宏观金融稳定之间容易出现矛盾,这有点类似于经济学中的 “合成谬误”,?使得政策当局陷入顾此失彼的两难境地。例如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 创新工具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微观经济主体风险的同时,放大了货币流动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响宏观金融的稳定;金融机构利用财务杠杆,在微观上提高了获利能力,而在宏观上则会扩大信用规模,促使信用膨胀,加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政策主要是针对微观金 融单个机构,从微观层面看是审慎合理的行为,如果成为金融机构的一致行为,可能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特征,放大金融周期的波动。 这一矛盾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带来巨大的挑战,政策当局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这一因素,研究单个市场参与者的集体行为和市场动态之间的相互依存关 系。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减少冲突,提高政策的有效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如系统 性风险监管理论框架应考虑宏观经济理论及政策,特别是关注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后果 的关联性,而不单单把宏观数据加进预警指标体系。 (二)货币政策应关注资产价格,建立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在强调价格稳定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广义 价格的稳定。中央银行应该将“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这两个目标结合在一起,在货币政策中前瞻性地考虑资产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建立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相关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对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后,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应该采取更均衡的政策反应,政策的干预应该是对称的。一方面,在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削弱了金融系统的清偿力时,应该放松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稳定投资者信心,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在资产价格明显不可持续地被抬高时(甚至是逐渐而不是立即伴随着通货膨胀压力时),信贷增长过快,中央银行应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的信用控制。 (三)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创新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充分认识到衍生品的两面性,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金融创新仍需 继续推进,但同时,应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加强监管,严控风险,如严格控制杠杆交易的上限,加强对场外市场交易的监管,加强对冲基金的信息披露等。 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监管体系有必要从过去强调 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 监管和统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同时,进一步完善金融安全网建设,包括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角色、审慎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加强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 管合作,以及增强监管的国际合作与沟通。 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如资本充足率要求)是着眼于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但缺乏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反周期功能,不能有效解决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增强反周期监管能力,将金融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关注金融系统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紧密关系,更多地监测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脆弱环节,改善监管机构的宏观压力测试和风险预警能力。 注: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金融体系顺周期特征与系统性风险管理》(项目批准号09YJC790094)的阶段性成果。 ?这一阶段,国外也有少数学者提出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否存在重大隐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先行者是Kaufman(1999)。但由于证券化出现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所以Kaufman提出的质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内这一时段 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资产证券化理论的引入学习阶段,并探讨资产证券化在中国运用的前景,代表性研究包括:张超英(2000、2001、2002);何德旭(2000、2001);姜建清(2004)、高保中(2005)等。 ?经济学家萨谬尔森在其名著《经济学》中指出,人们常犯的逻辑错误之一就是“合成 谬误(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即简单地把局部结论推广衍生到整体上去。在社会经济生 活中或日常生活中,对个体来讲是正确的事物、事情,对总体来讲则不一定正确。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汇编(中文版,中国人民银行译)[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21. 2.姜建清.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从货币市场走向资本市场[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202-205. 3.高保中.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7-78. 4.李征.美国次债危机与中国资产证券理性[J].经济管理,2008,(3):6-11. 5.孙立坚等.“次级债风险”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警示 [J].世界经济,2007,(12):22-30. 6.张超英(a).对金融资产证券化经济学意义的再认识[J].财贸经济,2002,(1):17-20. 7.张超英(b).证券化的效率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2):42-45. 8.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9-10):12-16. 作者简介: 肖崎 金融学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金融系
本文档为【资产证券化的宏观经济效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40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