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献辨伪学

文献辨伪学

举报
开通vip

文献辨伪学文献辨伪学 第一节 辨伪及其意义 广义辨伪: 就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与物进行考察鉴别,确定其真伪。它的涵盖面不小,举凡古史事、古书籍、古器物、古碑刻、古字画等,只要是有真伪问题的,均在其辨识之列。 狭义辩伪: 指文献辨伪,它是研究、辨别文献真伪的专门性学问,是历史文献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 文献辨伪学: 是对辨伪的历史发展、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并总结辨伪规律的学科。 一、我国伪书的数量及类型 1、伪书数量: 世界文献之最=世界伪书之最 伪书数量大、范围广、起源早 《史记.货殖列传》说西汉初年“吏...

文献辨伪学
文献辨伪学 第一节 辨伪及其意义 广义辨伪: 就是对某些有真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事与物进行考察鉴别,确定其真伪。它的涵盖面不小,举凡古史事、古书籍、古器物、古碑刻、古字画等,只要是有真伪问题的,均在其辨识之列。 狭义辩伪: 指文献辨伪,它是研究、辨别文献真伪的专门性学问,是历史文献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 文献辨伪学: 是对辨伪的历史发展、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并总结辨伪规律的学科。 一、我国伪书的数量及类型 1、伪书数量: 世界文献之最=世界伪书之最 伪书数量大、范围广、起源早 《史记.货殖列传》说西汉初年“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没于赂遗也。” 赵高、李斯之伪秦始皇诏书 张心瀓1957年版《伪书通考》正、续篇统计,有真伪问题且经历代学者讨论过的古书达到1104部。 邓瑞全等《中国伪书综考》统计(包括近代)伪书达1200种。 2、伪书的类型 (1)按形成原因和形式分类(明代《胡应麟〈四部正訛〉概括): 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掇古人之事而伪者;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传古人之名而伪者;蹈古人之名而伪者;惮于自名而伪者;耻于自名而伪者;袭取人而伪者;假重于人而伪者;恶其人,伪以祸之者;恶其人,伪以诬之者;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伪而非伪者;非伪而实伪者;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当时记其伪而后人弗悟者;本无撰人,后因近似而伪托者;本有撰人,以后人因亡佚而伪题者。 (2)按伪书程度及方式分类(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1)全部伪。此类伪书于子部最多,经部次之。例如《鬼谷子》、《关尹子》、《孔子家话》等,完全是他人的凭空编造。 2)部分伪。此类书数量最多,几乎每郡古书都有可疑之处。例如《庄子》、 《左传》、《史记》等,均存有后人窜人之嫌。 3)本无其书而作伪。有些书于历代史志、书日中均无著录,只因某口中提从其人其事,于是便有人借机附会而作伪。例如《亢仓子》、《子华子》等皆是 4)曾有其书图佚而作伪。此类书数量亦不少,例如《列子》在《汉书 ?艺文志》中曾有著录,但后来亡佚,魏晋间人张湛便辑佚若干古书材料,趁机作伪而成书。 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 6)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此类书亦不在少数,例如《管子》、《商君书》等,均为先秦古书,但又非管仲、商鞅本人所著,而系时人采摘其言行,杂之以有关史料而成书,因此书名与作者皆不符。 7)内容及书名皆不伪,而人名为。 8)盗袭割裂旧书而伪。 9)伪后出伪。 10)伪中益伪。 二、伪书伪文的危害 1、危害对文献本身的正确认知。 如:文献的时代、作者、价值等方面 2、危害学术研究。 如学术史、思想史、史料的真实性等 3、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三、辨伪是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 辨伪始于怀疑,其渊源亦可追溯到先秦。如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说过: “纣之下乱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这是对文献记载中有关商纣王暴行的夸大描述表示不满。 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曾说道: “尽信书, 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表明他对《尚书》中有关记载的怀疑比子贡还要深。不过这些还只是疑古的开端,不能算是实际的辨伪。 一般认为,辨伪工作约始于西汉。 司马迁写《史记》, “整齐百家杂语”,又谓“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实际是指斥百家语中有很多伪材料。 西汉来年,刘向在校理群书时所作的叙录,对古书也多有疑辞。如《神农叙录》谓“疑李悝及商君所说”,《黄帝泰素叙录》谓“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都是由对原书作者不能肯定而生疑。 东汉初年,王充在所著《论衡》一书中,则以《书虚》、《儒增》、《艺增》、《语增》四篇,专攻“多不诚实”的“伪书俗文”,提出要“辨然否之实”’ “立真伪之平”。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更留下不少有关辨伪的言论。如所载《文子》九篇下注: “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神农》二十篇下注, “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这一类的文字,在《汉书?艺文志》中约有20余条。 稍晚,经学家马融又写了否定《尚书?泰誓》的文章。他指出“《泰誓》后得,案其文似若浅露”,又列举《春秋》、《国语》、《孟子》、《荀子》、《礼记》历引《泰誓》之文谓“今文《泰誓》皆无此语”,从而肯定此篇为西汉伪作。象这样有理有据的考辨工作,是前人所未尝做过的。东汉末,郑玄在注经过程中,也曾做过考订经书真伪及其年代的工作。如他从时令、观制等方面,证明《礼记?月令》为秦代的作品。 唐代学者对于古书的辨伪,较汉人要自觉得多。刘知几在其所著史评名著《史通》中,撰有《疑古》、《惑经》两篇,指斥“五经”与上古之书真伪不分、 “隐没者多”,主张轻传闻重经历,以杂史、雅言及出土资料与古史相印证。 韩愈在 《答李翊书》中也曾讲到,他平日读书,非常注意“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黑白分矣”。与韩愈齐名的柳宗元,也是一位疑古的学者 ,著专文以辩《鬼谷子》、《亢仓子》、《吴子春秋》、《鹖冠子》、《文子》诸书之伪。所有这些,都对后世文献辨伪的工作产生过一定影响。 两宋是辨伪风气盛行的时期。此时汉学衰落,理学大兴,学者们由不信汉学旧注,进而大胆 怀疑古经典。他们或攻传注,或弃序说,或疑全书为晚出,或疑部分为质品,从而使辨伪古籍开始成为较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工作,并且方法渐密,范围渐广。 如欧阳修辨《易系解》,吴戜辨《古文尚书》,司马光疑《孟子》,王安石考《春秋》,郑樵攻《诗序》,洪迈、汪应辰非《周礼》《孝经》,叶适、黄震不信《管子》、《宴子》等, 都极其有名。尤其是朱熹的辨伪,恣肆汪洋,遍及群经诸子,所指伪书竟达60余种,颇能体现宋人治学的开放精神。 他曾不无感慨地说:“天下多少是伪书,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 又总结自己的经验说: “熹窃谓生于今世,而读古人之书,所以能别其真伪者,一则以义理之所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未有舍此两涂,而能直以臆度悬断之者也。” 这不仅是谈辨伪的途径,也是谈辨伪的原则和方法,非精熟古籍的大家学者不敢出此语。他在《孝经刊误?附记》里还说过想作一部辨伪的专书,可惜未能实现。 明初学者的辨伪,尚承宋人义理考辨的余风。如宋濂的《诸子辨》,辨周秦至宋代诸子之书计44条。 至明代中叶,随着私家藏书的兴盛与鉴别古书的需要,辨伪工作又渐次别开生面。当时在辨伪方面成就最为突出者为胡应麟。他撰过一部48卷的考据名著《少室山房笔丛》,书中收有《四部正讹》3卷,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文献辨伪的专著。在达部书中,他首先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了辨伪的重要性,然后将古籍中的伪书条分缕析,作了相当详尽的辩证;所辨之书达10 4种,范围也扩大到经、史、子、集。 清代考据学大盛,文献辨伪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里首先要说到万斯同和姚际恒。万斯同是清初著名历史学家,他在《群书辨疑》一书中对《易传》、《周礼》、《仪礼》、《左传》等书都提出了疑问,在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姚际恒则是清初勇于疑古的学者,史传称他多“言人所不敢言”,写有《九经通论》其专为辨伪而作的,则有《古今伪书考》。 清末民初,学者们重视对前代辨伪工作的总结,其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检讨前人辨伪的实际,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一套辨伪的方法;二是汇集前人的辨伪成果,编一部总其成的资料性工具书。对于前者,梁启超做了大量工作,最堪称道;对于后者,则以《伪书通考》的问世为一大成就。 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在近世流行行后,先是顾实撰《重考古今伪书考》,专辨姚书的辨伪以正其失误; 又有姚名达综合《诸子辨》、《四部正讹》、《古今伪书考》三书,列成《宋、胡、姚所论列古书对照表》,附于顾颉刚校点的《古今伪书考》后行世。 后来黄云眉以姚、顾二人之书既各证不足,又各是其说,依违之间,尚无确论,乃详征博引以补正之,略仿朱彝尊《经义考》,作成《古今伪书考补正》一书,于30年代韧首次印行。此后张心瀓另起炉灶,又将宋、胡、姚三书拼合补缀,总汇于一编,集结为《伪书通考》一书,于30年代末出版。初版时,全书共收录论辨之书1059部,50年代修订时增入45部,使总数达到1104部,考证丰繁,检索亦方便,为日前所见最完整的一部综合性辨伪工具书。 20、30年代以来,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为廓清有关古文的荒谬传说,继承乾嘉学派的传统,做了大量相当透彻的考辩工作。郭沫若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武挽对先秦文献史料做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批判,力图为这些“仅有的”史料安排一个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时代序列,从而把文献辨伪工作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之:辨僞之學,在先秦已有萌芽。漢代已有了專門的辨僞篇章,唐代辨僞成爲風氣,宋元明清的學者辨僞更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歷代專門的辨僞著作很多,明宋濂《諸子辨》、胡應麟《四部正譌》、清姚際恒《古今僞書考》、今人黃雲眉《古今僞書考補證》、張心澂《僞書 通考》、邓瑞全王冠英《中国伪书综考》是其中的代表。當然,前人已考定爲僞書的並不一定就都要遺棄。 四、辨伪学科体系的构建 1、辨伪学的构建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其理论奠基人是梁启超等。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2、近代科学辨伪方法的产生,为辨伪学作为实证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创造了条件。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顾颉纲:层累地造学说 3、辨伪学的学科位置在文献学中得以确立。 五、辨伪学任重道远 在新世纪的主要任务 1、辨伪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2、辨伪方法需要进一步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 3、历史上遗留的辨伪悬案需要重新审视和解决 4、新出土或发现的历史文献需要辨伪。 1、整理古籍。 2、撰述史书。 3、学术源流。 4、学术价值。 辨伪的学术地位: 第一,整理古籍。整理古籍是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综合运用各面的知识相学问。然而,整理之前,必须审慎辨析,务使真得者其用,伪者另有所归,方能言及其它谨严的学问。 第二,撰述史书。一个良史,除了应具备“不虚美,不隐”恶“的思想品质之外,还要具备辨识史料的能力,才能撰写垂成千古的“信史”。 第三,学术源流。古书真伪与学术源流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某书的成书年代不准确,或者作者为依托,内容为伪造,就不能依据它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了。 《老子》为例。 第四,学术价值。一部古书,只有在其书的作者明确、成书时代肯定,书中是否有附益并得以认知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地评定其价值。 如《尉缭子》 第二节 伪书形成的原因 1(尊古。我国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厚古薄今,迷信古人、圣贤的心态,所以一些人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便采用托古的方法。 《淮南子?修务》: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听之,正领而诵之。”于是儒家借重尧舜,墨家借重禹,道家借重黄帝,医家借重神农、黄帝,都是达一类的典型。《神农本草》、《黄帝内经》即其例。 2(争胜。在学术活动中,有的学者为了争胜,压倒对方,常伪造古书来作为自己的依据。如晋王肃搜集古籍掺杂己意,伪造《孔子家语》即其例。 3(射利。每逢朝廷下令求书、献书之际,总有一些人为求利禄,冒险作伪。如汉张霸伪造《尚书百两篇》、刘炫伪造《连山》、晋梅颐伪造《古文尚书》,都是著名的例子。 4(嫁祸。因为恨某人,就假托某人的姓名伪造一书来陷害他。例如唐代李德裕、牛僧孺二人不和,德裕的门人韦瓘用牛僧孺的名义伪造《周秦行纪》 5.诽谤。为了泄私愤,却又不敢署己名,常常假托他人之名,或以无名氏的方式作伪,此亦代有其人。如宋魏泰托名张师正续《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以个人的爱恶诬蔑前人;又如有人骂欧阳询而作《补江总白猿传》,不题作者姓名,皆属此例。 6(自耻。唐代和凝年少时撰《香奁集》,内容涉及风流香艳,后来做了高官,认为有失庄重,怕人耻笑,就嫁名韩偓。 7(借重。借重与崇古同出一辙,都是借他人的声名来使世人重视其书。所略有区别的是,崇古者是借古圣贤之名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借重者是用名家的声望来提高自己书的价值。如宋王铚撰《龙城录》而托名柳宗元;又如撰《社诗故事》者借重于苏东坡等。 8(好事。一些好事之徒喜造伪书。他们或出于兴趣,如张湛造《列子》;或由于技痒,如明丰坊善篆书,先造《子贡诗说》、《申培诗说》二书,用篆书写就,附以楷书作音注,得以抒发己才而后快;或出于游戏,如明杨慎《杂事秘辛》,本是遣兴之作,谁知后世反以为真。 9(求名。以上数类多为己书托他人之名下,而求名者则是盗窃他人之书占为已有。如郭象窃向秀《庄子注》,宋齐丘窃谭峭《化书》序而传之,何法盛窃郄绍《晋中兴书》,等等。 10(误题。有些古书本佚撰人,后人认为它与古代某人有点关系,遂题某人撰,如《山海经》题大禹;有些书原作者已亡,后人因伪题主名,如《越绝书》、《正训》等,有些书是门人或后学总撮而成,后人误认为本人所作,如《管子》、《宴子》等。 第三节 辨伪方法 一、以历史文献为依据的方法 1、胡应麟的辨伪八法 最早作出系统总结的是明代胡应麟,他在《四部正讹》中提出了辨伪八法: “核之《七略》 ,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现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这是胡应麟对前人及他自己辨伪经验的总结,概括得非常精要。 “核之《七略》,以观其源”,即检查最早的目录书,看该书的来源情况; 核之史《志》,以观其绪”,即检查历代史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看该书在什么时代见于著录,以明了其流传情况; “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即检查与作者同时代人的述作,看有无谈到或称引该书的地方;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即检查后世的载籍,看有无发挥或引申该书的言论; “核之文,以观其体”,即检查该书的文字,它的笔调是否与作者所处时代的文体相合; “核之事,以观其时”,即检查该书的内容,它的记载是否与作者所处时代的事实相符;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即检查该书所标作者的姓名,看它是否出于托古; “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即检查首先传播该书的是什么人。 2、梁启超辨伪的十二条公例 梁启超在胡应麟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与补充,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了辨伪的十二条公例,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者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九皆伪。如明人所刻《古逸史》中有《三坟记》、《晋三乘》、《楚史梼杌》等。” (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十有九皆伪。如抄本《慎子》与四库本、岱山阁本全异,《四部从刊》竞采用之。”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如河内女子所得《泰否》、梅赜所上《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等。”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足以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如《神农本草》,《汉志》无其目,盖蔡邕、吴普、陶宏景等经千年间直到宋代,然后规模始具,实为集体作成。” (5)“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左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如今本《竹书纪年》。” (6)“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如《越绝书》题子贡撰,书中叙及汉以后建制沿革。《管子》书中记西施事。” (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如《史记》今本有太初、天汉以后事,且有宣、元以后事。” (8)“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如刘向《列仙传》自序云, ‘七十四人已见佛经。’佛教输入后于刘向二百年,即此一语,足证其伪。”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伪的。” (10)“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自明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求近,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如《古文尚书》多文从句顺,《关尹子》有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文体。” (11)“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价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报见其鲤略。若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如《神农》二十篇,显错引文有‘石城十仍,场池百步,带甲百万’之语。” (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如今本《管子》有批评寝兵、兼爱之说,显系墨翟、宋钘以后人著作屨入。” 以上十二条公例,梁启超后来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第16章中概括为6条方法,即: (1)从目录传授上检查; (2)从本书所所载事迹制度或所引书上检查; (3)从文体及文句上检查; (4)从思想渊源上检查; (5)从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料上检查; (6)从原书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 梁氏更为系统而详尽的总结和归纳,是在《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一书中,他将辨伪的具体方法总结为32条。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两个方面,10个要点: 一方面从书的传授来历方面辨伪: 自西汉刘歆编写第一部目录书《七略》起,我国历代对书籍均有著录,无论官簿、私录、史 志,书籍的起源、传授情况,都能看得清楚。从这里,我们可以考定书的来历,辨别书的真伪。含三个要点: (1)指为前代著作,而前代不见著录或没有人引用过的书,一般是伪书。如《连山》、《归藏》二易,说是夏、商时代的书,然而,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汉书?艺文志》却没有著录;又如《尚书?孔氏传》,说是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写的,然而,《汉书?艺文志》、《史记》和《汉书》的列传都没有载录,东汉末的马融、郑玄,西晋初的杜预都不曾引用,说明这两部书都是后人伪造的。 (2)前代有著录,但佚失已久,忽然重新出现,又来历不明的,一般是伪书。如《关伊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后来佚失,《隋书?经籍志》已不著录,到唐末宋初忽然出现,而且来历不明,说明《关伊子》也是后人伪作的。 (3)前代有著录,但今本在卷数、篇目、作者诸方面与原著录本不同的,今本一般是伪书或者可疑。 如《鹖冠子》、《汉书?艺文志》有著录,只有一篇。到了宋代,《崇文总目》的著录,就有三十篇。《汉书?艺文志》已注明该书是伪托,《崇文总目》后增的二十九篇,就更是伪作的了。又如《文子》,《汉书?艺文志》著录时,只有九篇,而且没有作者的姓名,唐人马总的《意林》却说有十三篇,而且指名道姓地说,是春秋末年范蠡的老师晋计然写的。不仅前后著录篇数不同,而且汉人不知道作者姓名,六百年后的唐人却知道的很清楚,这不合情理,值得怀疑。 二、从书的本身方面辨伪 这是更深一层的辨伪,主要指书中的称谓、用名、记事、佚文、文字和书的语言风格、思想体系等七个要点: (4)称谓: ?书中引用某人话的,非某人所作。如《系辞》,说是孔子作的,但书中却有许多“子曰”,“子”在古代是有学问的男子的美称、尊称,如果《系辞》是孔子作的,他怎么会在书中自称为“子”。又如《孝经》,有说是曾参作的,有说是曾参的老师孔子作的。可是,《孝经》的一开头就说:“仲尼居,曾子侍。”这就怪了,孔子作,孔子不会尊称学生为“曾子”;曾参作,曾参不能直呼老师为“仲尼”,也不会自称为“曾子”。这说明以上二书,都是后人伪托的。 ?书中称谥者,书的作者必在其后。因为“谥”是人死后,别人给予的名号,只有称谥以后的人才能知道。如《管子》,书中多称齐君为“桓公”。“桓公”是齐君小白的谥号,管仲死在桓公之前,绝不可能知道齐君的谥号,可见《管子》绝非管仲所作。 ?书中有避皇帝讳的,书的作者一般与避讳皇帝同时。因为汉以后的书多避本朝皇帝的讳。如《晋书》是唐人作的。书中就避唐高祖李渊的讳,改陶渊明为陶泉明。照此去看《庄子》,书中明显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改陈恒为陈常,至少说明《庄子》一书,有些是被汉人篡改过的,把它看成庄周一人之作,就不正确。 (5)用名:引用后代地名、朝代名的书,非前人所作。如《山海经》,书中引用的郡县名长沙、成都等,都是秦以后才有的,前代人不可能知道。把《山海经》说成是大禹、伯益作的,就是伪托”。《尧典》也是这样,说《尧典》是尧时人写的,但《尧典》中却有“蛮夷猾夏”的话。称本族为夏,是夏朝以后才用的,尧时的人怎能知道,说明这也是后人伪托的。 (6)记事:书中所记事实是后出的,其书全伪或一部分伪。如《商君书》,记有“长平之战”,而长平之战是商鞅死后七十八年的事。说明《商君书》非商鞅所作,是长平之战以后的人伪托的。又如《六韬》有“帝避正殿”之事。“避正殿”是汉以后才有的,说明《六韬》不是 周初的书,是汉以后的人伪托的。’ (7)佚文:今本内容与原本佚文不符的,今本为伪。 如《孔子家语》,原本早佚,留存下的,只有《左传》正文中的个别佚文。而汉末王肃所注的《孔子家语》,却和这些佚文不符,说明是伪作的。 (8)文字:书中文字,显为抄袭或伪造的,其书不可依据。 如《商君书》的《弱民》篇,“楚国之民齐疾而均速”以下一段,与《荀子?议兵》篇相同。《荀子》是真书,读起来文从字顺,一气呵成,而《商君书?弱民》篇,却文体不合,显然抄自《荀子?议兵》篇。又有《文子》,更与《淮南子》相同,除把篇名稍作改动,像把《淮南子》的第一篇目《原道》改成《道原》外,其余只字不差,显属抄袭。又如《文中子》一书模拟《论语》,把早于文中子(隋王通的私谥)一百二十余年的关朗,也列在他的门下,成了他的学生,明显伪造。这些书都是不足为据的。 (9)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指用词、文体、语法、音韵等。不同时代、不同思想的人,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即使同时代同思想的人,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从语言风格上辨别伪书,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如,班固《汉书?艺文志》注曰“其文似后世语”,“其言非殷时’,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再如《古文尚书》,晚出的《商誓》、《周诰》读起来佶屈聱牙,早出的《夏书?五子之歌》却文从字顺,这不合文体由难到易的发展规律,说明《五子之歌》是后人伪托的。 《庄子》一书,内篇与外篇语言风格不同,肯定不是一个人写的。既然内篇是真,外篇就必定是假了。 还有,词产生于民间,中唐才被文人应用,当时只有单调词,到了晚唐才有双调词出现。李白生在中唐,有人却说他能作《菩萨蛮?忆秦娥》那样工整的双调词,这不合文体发展的历史,是伪托无疑。 (10)思想体系:这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思想体系,二是思想反映着时代,它与时代密切相关。若书中反映出的思想和它的思想体系不合或背离了它的时代,该书为伪。 如《论语》是反映孔子思想最可信的书,其思想是现实主义的,而《系辞》却充满玄学的气味,此与孔子的思想体系不合,说明是伪作。《老子》,有人说是孔子的同时人老聃作的。孔子曾向老聃问礼,说明他是讲究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小节的人,而《老子》则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显然与老聃的思想体系不合,《老子》也是伪作。又如《列子》中讲了许多佛理,佛教是东汉才传入中国的,列子是战国人,战国时代绝不可能产生佛学理论,《列子》一书与列子所处的时代背离,应是东汉以后的人伪托的。 3、顾颉刚的疑古辨伪 方法 层累递地造学说 他的基本观念是认为中国传说的古史系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由不同的时代“层累式地造成的”。 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时期愈长”。例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圣贤是禹,到了孔子时代出现了尧舜,及至战国时代又 出现了黄帝、神农,到了秦代又出现了“三皇”,到了汉代以后则出现了“盘古”;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例如,舜,在孔子时代只是 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了《尧典》就成了“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了孟子时代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 第三,我们对于古史,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真确 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 最早的状况。例如,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 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这个“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历史观的核心思想是:承认传说的古史并非自古皆然,而是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演化而成。 这既是伪造传说古史的过程,也是传说古史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 二、以出土文物为依据的方法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1、以出土文献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器辨伪。 2、以出土文献为直接证据辨伪。 3、以出土文物、文献的相关知识为证据辨伪。 第四节 伪书的价值 1(史料价值。 伪书的史料价值,显然多数不及真籍,但是也有大大超过真籍的。例如《春秋》为真,王安石说它是断烂朝报,而《左传》的作者有真伪问题,它的史料价值却在《春秋》、《公羊》、《谷梁》之上。又如《本草》假名神农,《素问》托名黄帝,但它们在医学上仍有很高的价值。 2(思想史价值。 一些伪书,只要我们将其放回作伪考的时代去考察,仍有很高的价值。例如《列子》,就是研究晋人思想的好材料。又如《庄子》,《内篇》可用以研究庄周思思,而《外篇》、《杂篇》则是研究庄周以后、《淮南子》以前道家的上乘材料。 3(考察学术源流的依据。 先秦两汉时期,古人著书,常常不自署名;一些古书又非成于一时或成于一人之手,最后的署名,多为先师或学派创始人。这样就出现“误编”或“附益’等真伪问题题;这些书业经辨识条别,就是反映学术源流、师承传授的难得史料。上面说的《庄子》一书属于这类情况,其实,《管子》、《墨子》、《商君书》等,都是研究学术源流的重要资料。 4(研究辩伪学和进行其它辨伪的参考。 辩伪是一门基础学问,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伪书和辨伪工作,就成了当然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另外,某一书业经辨识,判明真伪,那么,此书就成了研究同类书或同时代书的最好参照物,同时,还为辨别同类书提供了经验和方法。
本文档为【文献辨伪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8-22
浏览量: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