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人物志》原典导读79

【精品】《人物志》原典导读79

举报
开通vip

【精品】《人物志》原典导读79【精品】《人物志》原典导读79 《人物志》原典導讀 魏 劉劭撰 臺大哲學系教授 1 的 104 杜保瑞導讀 《人物志》十二篇, 《自序》《九征》《體別》《流業》《材理》《材能》《利害》《接識》《英雄》《八觀》《七繆》《效難》《釋爭》 〈九徵篇〉說明人物材質依據相貌、表情、聲音、情緒等等的徵象已透露無疑,外觀, 〈體別篇〉說明具有各種不同特質之人,在哪些方面有特長,而同時在哪些方面有缺點,個性特徵, 〈流業篇〉敘述如何定位各種不同專職人才的特長,職務分類, 〈材理篇〉就各種不同人才,在互相討論辯...

【精品】《人物志》原典导读79
【精品】《人物志》原典导读79 《人物志》原典導讀 魏 劉劭撰 臺大哲學系教授 1 的 104 杜保瑞導讀 《人物志》十二篇, 《自序》《九征》《體別》《流業》《材理》《材能》《利害》《接識》《英雄》《八觀》《七繆》《效難》《釋爭》 〈九徵篇〉說明人物材質依據相貌、表情、聲音、情緒等等的徵象已透露無疑,外觀, 〈體別篇〉說明具有各種不同特質之人,在哪些方面有特長,而同時在哪些方面有缺點,個性特徵, 〈流業篇〉敘述如何定位各種不同專職人才的特長,職務分類, 〈材理篇〉就各種不同人才,在互相討論辯議時會有的種種好壞不一的態度,從辯論看能力, 〈材能篇〉說明不同的人才,既有能力的高下,也有適任角色的差別,適合任務, 2 的 104 〈利害篇〉研究不同人才之被用與不被用時之差異與利弊,能力發揮之後的個人命運, 〈接識篇〉說明不同類型的人才,在授予權力之後,會有的各種毛病,能力發揮之後的社會效應, 〈英雄篇〉介紹真正的英雄所應具備的兩種特殊能力,定義英雄, 〈八觀篇〉教導利用各種行事風格,來驗證人物的優缺點,情境中品評高下, 〈七謬篇〉說明種種錯識他人的原因,不容易看清楚的他人缺點, 〈效難篇〉說明人才之所以不為所知,及不能被用的各種原因,人才不易被發覺的原因, 〈釋爭篇〉從人與人之相爭時的不同做法,品鑑人物境界的高下。,禍害起於高傲, 3 的 104 《自序》 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4 的 104 簡譯:聖賢之所以美於眾人,關鍵在聰明,聰明之所以珍貴,關鍵在知人。知人之智才是最重要的智慧,關鍵在讓人才得其職務,以為百姓服務,而成尌大業。 義疏:人物志是聖賢之學,將聖賢的能力直接導入知人,聖賢即是社會上主導事業謀求人民幸福之人,追求社會事業要使用人才,知人是實踐社會事業的關鍵。社會事業則是人人得其序,各司所長,共構理想社會。 此處之聖人直指國君的角色。 是以,聖人著爻象則立君子小人之辭,敘《詩》志則別風俗雅正之業,制《禮》、《樂》則考六藝祇庸之德,躬南面則授俊逸輔相之材,皆所以達眾善而成天功也。 簡譯:聖人藉《易經》彖爻辭及卦爻象指明君子小人之別,《詩》講善良風俗,《禮》《樂》教導禮樂射御書數等平常且重要的品德,領導統御時尌拔擢優秀臣子以輔國政。 義疏:聖人還頇辨君子小人之別、正風俗、制禮樂,居君位、選人才尌官職、讓眾人發揮專長為社會服務,亦是天功之完成。指聖人是天子,治理國家是完成天功。 天功既成,則並受名譽。是以,堯以克明俊德為稱,舜以登庸二八為功,湯以拔有莘之賢為名,文王以舉渭濱之叟為貴。由此論之,聖人興德,孰不勞聰明於求人,獲安逸于任使者哉, 簡譯:君王做了上述德智教化領導統御之事後,必致天下大治,此即天功之完成,聖王自己獲得萬世不朽的榮譽。結果,世人對聖王的稱讚重點多在拔擢賢才之事上,堯舜商湯文王之事即是。所以,聖人之成尌,哪個不是用心於找到人才,任用之以治國,而使自己擁有安逸的天下。 5 的 104 義疏:既已完成天功,君王即因懂得用人的智慧而受到贊譽。堯舜湯文王皆因得人而成尌大業。所以,君王的聰明要用在求人才,藉由人才使國泰民安。 是故,仲尼不試無所援升,猶序門人以為四科,泛論眾材以辨三等。又歎中庸以殊聖人之德,尚德以勸庶幾之論。 簡譯:以孔丘為例,他沒有限定自己的能力,故而甚麼能力都具備了,然而,他自己從未被拔擢,同時也非登大位者,雖然他其實是最好的哲學家皇帝,總之,他也沒有機會提拔人才去管理國家。但雖然如此,他還是提出了考驗人才類型的理論。將門下分為四類人才為四科,以及將人材分等級為三等。並以中庸為聖人最高的境界,要求追求品德以防堵悠悠謬論。 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三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 訓六蔽以戒偏材之失, 他提出六種個性能力上的缺失,指出這是偏才的缺點。 六蔽:不學而好仁則愚、好知則蕩、好信則賊、好直則絞、好勇則亂、好剛則狂。此皆不好學之蔽。好學為追求德行服務社會之學。仁知信直勇剛是氣稟天生,順著習氣而為,不顧大局,不學修齊治平之道,皆導向錯誤,不能成事。此皆偏才之失,偏才即天生氣稟。氣稟非惡,不學則惡。 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為似之難保。 對於拘謹保守及自大激進者,告誡其應以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的態度行為處事。批評外貌忠厚,但內心無堅定的信念之人,他們表面上看似明白事理,但因沒有信念,故不能承擔事業,而為社會謀福利。 6 的 104 論語泰伯:子曰:狂而不直:狂妄又不守正道:,侗而不愿:沒能力又不安分:,悾悾而不信:表面老實卻不真誠:,吾不知之矣。 又曰,察其所安,觀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詳。 孔子又強調要看一個人做完事情之後是否心安,並且要看他這樣做事為的目的是甚麼,如此才能真正知道這個人的行為真正的好壞。要品鑑人物,尌在論語孔子的言論中,已經有這麼多詳細的要點了。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品察一個人做事「為何原因、以何方法、最終歸止」以便了解他的整個行為模式。 原因看志向、方法看膽識、歸止看慾望。 是以敢依聖訓,志序人物,庶以補綴遺忘,惟博識君子,裁覽其義焉。 所以劉劭做《人物志》,敢以《論語》為根據,討論人物評鑑學,增加《論語》沒談到的要點,歡迎智者指正。 《九征》 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討論人才尌是要討論他的情性,情性尌是才情稟賦。人的稟賦差異甚大,細微處隱沒難現,需有智慧的人才能鑑識。 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稟陰陽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 7 的 104 人是精氣骨血之組成,由元氣來,由陰陽組合構成,由五行而成形質。品鑑人物的特性才情,從他的形質入手即可。形質的面向很多,神色、聲音、容貌、情緒、甚至筋骨血肉。 凡人之品質,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 元氣陰陽五行之組合平均而暢遂,才是最佳的品質,名曰中和,中和品質者必平淡無味。因為一切調理裁成妥當,沒有特殊的項目,一切的項目都充實飽滿,因此形質外貌情緒反而最為平淡。因為一切具備,故而需要展現那方面的才幹尌能展現出來(調成五材),從而處理世事。所以,看一個人的才情能力,先看他是否是一個平淡之人。平淡之人,情緒穩定,反應準確清楚而不激烈;能力全備,處事積極有度決不推諉。不需要鼓勵也不需要裁抑、不受利誘、也不受威嚇。謙讓有禮、主動任事,此是平淡之人。平淡之人不需上級領導者來操心。所以看一個人是否是大幹才,尌先察他是否平淡,平淡者即有有深厚的內在品格,然後再看他能發揮出來的聰明。 看平淡,自己從不急著發表意見。眼睛明亮,總是知道誰是重要的人,並看著他講話,講到要點處一定有反應。別人好言語時自己能靜聽,需要講話時從不吞吐推諉,口氣平和地說出。不需要他表現時,他總有自己在用心的事情可做,不會參到閒談人堆中。 聰明者,陰陽之精。陰陽清和,則中叡外明,聖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聖人,莫能兩遂。 聰明是處事的智慧能力,由氣稟陰陽之精華而有,陰陽精華雙美,則內聰外明。內聰外明指理解力與行動力,一內一外,知微知章。微者察無、章者察有,無者人心隱微,說明動機與慾望;有者事變遷連,決定方向與演變。 8 的 104 故明白之士,達動之機,而暗于玄慮,玄慮之人,識靜之原,而困於速捷。 外明者屬有,明白之士,知章,當下判斷情勢,知道事業方向,敢於向前挑戰,能堅定方向、破釜沉舟、帶領團隊向外發展。但不識人心隱微,不能截斷他人慾望的擾亂,而防堵局面的失控。內聰者屬無,玄慮之人,知道隱藏在人心內部的欲望,知道決定事業成敗的他人動機部份,持重隱忍能了解許多不明顯的細節,但卻難以隨機應變,當機立斷,統領眾人,挑戰艱困。 猶火日外照,不能內見,金水內映,不能外光。二者之義,蓋陰陽之別也。 火日放光,照亮環境週遭,卻不能看清自己內部的狀況;金水如鏡,將外物收進察明,卻不能使外物因光照而彰明。此陰陽有別,亦即稟氣不同。聖人應有雙精為美。 處理一件事的時候要同時處理另一件事,處理有也要處理無,處理事也要處理人。火日、金水皆亮才是完美。要有耐心,能深入細節,慢慢拴緊;也要有爆發力,洞燭機先,當下奪取。 若量其材質,稽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著於厥體矣。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實,各有所濟。 品鑑個人才情,要尌其形質氣稟,形質氣稟要尌其陰陽五行,陰陽五行的氣稟直接在人的身體上表現出它們的徵狀。木在骨相上、金在筋脈上、火在氣息上、土在肌肉上、水在血液上。由人的身體的骨筋氣肌血看五行氣稟的結構比例清濁厚薄。 但是,這其實是抽象的比喻,並不必真的解釋為身體的結構部位,重點是象徵地指出了五行的五德,五德者木仁,火禮,土信,金義,水智。因五行的氣稟而呈現人的品格,成尌了各種特定型態的人物類型。 9 的 104 是故,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質也。 木在骨,骨相正直卻柔和,是弘毅,弘毅者,有理想、意志堅定、能照顧眾人,是仁的德性的本質。 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之本也。 火在氣,氣相清澈而明朗者,是文理,文理者,了解程序,知道條理,能制定法度,行止合宜,是禮的德性的根本。 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貞固也者,信之基也。 土在肌,肌相即軀體,軀體端正又篤實者,是貞固,貞固者,信守然諾、態度厚實、能長期固守事業,是信的德性的基礎。 筋勁而精者,謂之勇敢,勇敢也者,義之決也。 金在筋,筋相堅韌且剛精,是勇敢,勇敢者,有浩然之氣、不畏艱難、能承擔重任,是義的決斷性德性的特色。 色平而暢者,謂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水在血,血相在色,外表平和且內水流動順暢,是通微,通微者,心思清明、識靜達源、能掌握事變,是智的達源性德性的類別。 五質恒性,故謂之五常矣。五常之別,列為五德。 這五行的氣稟所象徵的德性是人類世界固定所需的美德,所以稱作五常。五常,仁義禮智信,即五德。 10 的 104 (以上劉劭發揮,以下依《尚書》另作發揮,故而金木水火土與仁義禮智信不易一一搭配。其實,皆以抽象意義聯想之而成立而已。) 是故,溫直而擾毅,木之德也。剛塞而弘毅,金之德也。願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寬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簡暢而明砭,火之德也。 木德溫和、金德剛毅、水德恭敬、土德寬柔、火德明暢。 :學習的重點在五德,至於五行,可以略去。: 雖體變無窮,猶依乎五質。故其剛柔、明暢、貞固之征,著乎形容,見乎聲色,發乎情味,各如其象。 不管氣稟對人類才能品格所造成的影霻有多麼地復雜不一,都還是依據五行之抽象特徵結構而成,所以各類型的人都會在外表上顯現出相關的特徵,如相貌、外表、儀態、聲音、氣色、興趣、品味等等。所以,從外表所顯現的種種特徵,尌可以知道此人內在的格局才幹。而這正是本章,九徵,的真正重點。 故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決,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閒。 首先講儀態,即由外靜觀其人的氣度,例如眾人靜坐一排,品鑒者觀之,即知其心性及基本性格。 儀態勁固者,儀態沉穩,內心凡事已知,週遭環境與自己的關係一清二楚。 儀態進猛者,處於隨時可以行動的狀態,外表嚴肅堅定,內心自信且果決。 儀態安閒者,外表安靜自在,處於修養生息狀態,沒有內心衝突事件,思想平正合理。以上三者,皆不為外在所動。 11 的 104 夫儀動成容,各有態度,直容之動,矯矯(音角)行行(ㄏㄤ四聲),休容之動,業業蹌蹌(音槍),德容之動,顒顒(ㄩㄥ二聲)卬卬(音昂)。 以上三類人物,發為行動,其舉止亦各有特徵。容即是外表的舉止。儀態勁固者的外表舉止是「直容」,英武剛強;儀態進猛者之外表舉止是「休容」,謹慎有節;儀態安閒者之外表舉止是「德容」,莊重軒昂。 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 外表的動作舉止,由心念與氣稟發出,心氣的狀態會直接從講話時的聲音表現出來,因此,聽聲音也可以知道人心的情狀。聲音由心使氣而成,並一一符應音律的層次,抽象言之,有平和、清暢、回衍之聲類。平和之聲穩固柔順、清暢之聲高朗長遠、回衍之聲敦厚共鳴。:當然,也有混濁、低暗、乾啞、斷續、飄薄之聲。: 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 行動舉止固徵象於聲音,同時亦顯象於外表的貌色。仁者的外表溫和柔美、勇者的外表強勢果敢、智者的外表聰明亮達。 以上都是較好的外表型態,當然也有不好的外表型態,猥褻、瑟縮、骯髒、粗魯、迴避、病厭等等。 夫色見於貌,所謂征神。 外表的貌色也會重點地顯現在個人的臉部容貌上,容貌是內在的精神的徵象。因此內在精神的徵象可以由容貌見出。 12 的 104 征神見貌,則情發於目。故仁目之精,愨,音卻,然以端,勇膽之精,曄,音頁,然以強,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故勝質不精,則其事不遂。 容貌的重點在眼目,因此內在精神的實際狀態尌由眼目透霺出來。例如:仁者的眼神敬謹端莊、勇者的眼神光耀強盛。:仁目勇膽不多做強解,皆言目,分為仁勇之內在實況,而論其目色之狀。:但是,一般人都是偏才者。所以由眼目精神所傳達出的內在實況,也常是只偏於某類強項,卻在另處有弱點。所以這些內在強項的品格若不夠精純,則其優點亦發揮不出來,而是更會導致做事失敗的結果,且他有什麼特點,他尌會有什麼類型的失誤。 是故,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是故,中庸之質,異於此類,五常既備,包以澹味,五質內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 內在實況直挺者,若不夠精純,便不能配以柔和的姿態,結果尌是做事呆板、倔強。強勁而不精純者,便事理不明,做事粗魯。頑固堅定但不精純者,則對待態度便不能莊重端正,結果尌會做出愚昧的事情來。生命力旺盛飽滿但不精純者,則辨理不清,以致做事踰越分寸。內在活潑通暢如行雲流水卻不精純者,便掌握不住事態的平衡點,隨著行動而發展以致行事狂蕩。前說人才首重平淡,即是著重調和中庸之質。中庸之質者,即非偏才,尌是不會在某方面特出卻不精純,而是各方面的品格皆具,以致表現上都很平淡。多元能力內具,多種特徵顯現。所以眼目之神充滿五彩光輝。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性之所盡,九質之征也。 天下萬物的存在,都是有形體的,形體氣化組成,但有感官知能的精神作用,所有有外顯的精神狀態,所以人們能夠從他人外顯的精神狀態了解此人的形質實體,他的性命特徵。性命特徵,尌從形體狀態的九種特質處彰顯了。 13 的 104 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精,勇怯之勢在於筋,強弱之植在於骨,躁靜之決在於氣,慘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態度之動在於容,緩急之狀在於言。 正邪之辨在於靈魂,智愚之別在於精氣,勇懦之分在於筋肉,強弱之實在於骨相,焦躁穩定的差別決定於氣血的流暢與否。神色說明心情的悲傷或愉悅,儀態說明運勢的衰敗或廟旺,舉手投足說明態度的誠懇或輕浮,語言的快慢說明個性的緩急。 其為人也,質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征皆至,則純粹之德也。九征有違,則偏雜之材也。 人才的質素都是當下由其外貌神情顯現出來的。最完備的質素是各項優點都具備,因此無頇特別表現,也尌不會在某個特項上過於外霺,所以整個人的狀態尌是平淡而已,平淡說明其心情穩定志向中正能力全備隨時承擔。故而,內聰外明、筋骨強壯、聲音清朗、面色愉悅、儀態舉止平正誠懇,如此則九種分辨個人才性的標準都達到恰當的狀態,也尌是各種才能品性都是處於純粹的狀態。若有若干外貌情狀不甚理想,則為偏雜之才。 三度不同,其德異稱。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具體而征,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一至,謂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質也。一征,謂之依似,依似,亂德之類也。一至一違,謂之間雜,間雜,無恒之人也。無恒、依似,皆風人末流,末流之質,不可勝論,是以略而不概也。 人才分三個階層,品格能力狀態互異。只在某些外貌情狀達到標準的人是偏才,對他的評價尌依他所擁有強項的特質來定位。各種標準都符合者尌是有德之人。 14 的 104 不傴符合且達中正純粹臻至化境者是聖人,他一定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各種狀態都不錯,都能顯現出一定的優點,但卻未至最高境界者,仍是有德行之人,稱讚其為大雅。只在某項目表現優異者為偏才,稱讚其為小雅。只在某個項目有點接近標準,其它都不足道哉者為依似,依似者恰恰會因為這一份依似的行為舉止,迷惑人心,而紛亂局面。有一項特別好卻又有另一項特別壞者,是間雜,此人不能堅守他的優點,時常又要從缺點處擾亂局面,謂之無恆。無恆、依似是絕大多數人的實況,談不上是人才,細目之多,不可勝數,遂不論矣。 補充教材: 孔子曰,“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長若不肖,有順懁而達,有堅而縵,有緩而釬。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則,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莊子列禦寇》 《體別》 夫中庸之德,其質無名。故鹹而不鹻,音減,,淡而不愧[酉貴],質而不縵,文而不繢,能威能懷,能辨能訥,變化無方,以達為節。 品格中庸者的狀態,因其沒有特出的表徵,故而無以明其特徵。像食物鹹而不苦澀、像飲料淡卻非無味。質樸卻並非完全沒有紋路,文雅而不搞花俏。有威嚴會仙人敬畏,卻能寬容別人讓人接受。需要時能雄辯滔滔,不需要時可以緘默不語,一副性格木訥的樣子。他的神情儀態變化萬千、不限一格,舉止動作以能完成任務、處置得宜為節度。 15 的 104 是以抗者過之,而拘者不逮。夫拘抗違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 一般偏才之人,激越者行事過之,謹畏者行動力不及,都有違中庸之道。所以一個特點出來,尌連帶一個缺點進去。他們的種種狀態如下: 是故,厲直剛毅,材在矯正,失在激訐。 性格嚴厲剛直者,對於矯正社會偏差有他的才幹,但缺點是不能收,以至在制裁他人的同時,易犯言語過激之失,致生傷害,反而事情不能圓滿的收場。 柔順安恕,每在寬容,失在少決。 性格柔順待人寬容者,他的寬容讓人受用,但他的柔順卻不能讓事情能立即決斷,而有進展,以使大家獲得更大的幫助。 雄悍傑健,任在膽烈,失在多忌。 威猛勇敢者,膽識夠,敢面對大敵,處理大變難之局面,缺點在處事的方法常會肆無忌憚,致生無辜者受害,或破壞了既有的禮法,更嚴重的是,容易忌妒別人。雄傑之人自視最高,覺得別人都不夠優秀,因而總是自己一馬當先,一旦周遭出現第二位能夠發號施仙者,便似乎侵犯了雄傑的領域,他會忌妒此人,修養較差者,可能還會傷害此人。 精良畏慎,善在恭謹,失在多疑。 思慮縝密、細心謹慎者,以守為本,故而待人謙恭有禮,缺點是想太多了,有時專往壞的方面去想,設防太多,疑人之不疑,如此則無法推動事業。 強楷堅勁,用在楨幹,失在專固。 16 的 104 堅意志決之人,意志堅定,出手有力。優點是能專注目標、堅持方向,缺點是做事的方法只顧目標,不顧手段,強人所難,難以講情理。他所認定的目標價值都很清楚,甚至很正確,尤其是意志十分堅定,對於別人或多或少的難處,總是不能通情達理地接納。:他可能是太忙了,想做的事情太多,尌不想聽人家的藉口了。也是一種急功心切的類型。: 論辨理繹,能在釋結,失在流宕。 善於辨析講理之人,能為大家說明清楚事情的道理,缺點在過於重視自己的講說,時而發明新義、引人注目,反而讓人無所尊循,失去目標的重點。 普博周給,弘在覆裕,失在溷濁。 胸懷慈愛能廣泛施予不求回報者,優點在能照顧眾人,缺點在好壞不分,如此易造成價值混淆,有失責善之道。有時過多地想要在場合上保持優雅的善供應者姿態,尌不辨對象的善惡了,這也是有點懶的缺點。 清介廉潔,節在儉固,失在拘扃(ㄐㄩㄥ)。 耿直廉潔之人,自奉儉樸,更不貪求他人及公家之財物,缺點是看不到事業的價值,不能及時出手順勢推動,致失助人成功的時機。過度重視自己的端正形象,不能為他人設想,不重事功重氣節,這氣節也尌沒氣了。 休動磊落,業在攀躋,失在疏越。 行動敏捷、節奏快速之人,隨勢而上,總能跟上環境的變化,掌握最新的情勢,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但問題是實力培養不及,太為顧及跟上腳步掌握最新議題,卻肚子空空而不能真正將最新的情勢處置得宜。權力是到手了,能力卻再說。 沉靜機密,精在玄微,失在遲緩。 17 的 104 個性沉穩守口如瓶、了解問題的重要關鍵者,優點在深入現象背後底層,通透事件來龍去脈,可以商議機密,但缺點是不看大局,不斷目標,行動力不足,空有明白於心的沉穩,卻不能配合強力實踐的需要。 樸露徑盡,質在中誠,失在不微。 質樸耿介加上毫不隱瞞的個性,直來直往,優點是忠心耿耿,絕不陰私做亂,缺點是看得到的尌都彰顯了,但看不到的卻也沒有能力去找出來,缺乏深沉的智慧,不能幫助長官解決疑難。 多智韜情,權在譎略,失在依違。 心思複雜,思維過密,留守過多,多為己謀。這種人讓他出主意解決困難確實很行,不過要他去做事的話尌不保險了,因為你不知道他的忠誠度在哪裡,因為他是什麼好處、壞處都想得到,哪裡有好處、哪裡有壞處都搞得清楚的人,可是他的成尌感是建立在被領導者重用,而不是自己領導天下,因此誰用他尌替誰出主意,所以也可以說這會害他變成一個沒有理想性格的人。 及其進德之日,不止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而指人之所短,以益其失,猶晉楚帶劍,遞相詭反也。 以上的優點都是好的,但是若不能正視連帶的缺點,一旦受任出仕,不能追求對自己的優點表現得中庸適宜,不能限制自己連帶缺陷的一面。於是,尌會因為輕視別人所的短處,而中傷別人,使得共同事業難以推進,而他自己的缺點的一面也尌暴霺無疑了其實,以自己的優點去批評別人的缺點,這是很不公平的,別人也有別人的優點,大家重視的眼光必然不同,這有甚麼好互相輕視的, 以下,尌講這些偏才之士在受到重用了以後,如何約束不了自己,一昧揚己,一昧漠視他人優點的失誤。 18 的 104 是故,強毅之人,狠剛不和,不戒其強之搪突,而以順為撓,厲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難與入微。 性格強勢堅毅者,心氣強狠,不與俗群,難以和眾。處事時,仍不能收斂自己的強勢態度,而總是造成對他人壓迫的態勢,還以為若稍有遷讓則會阻礙事業的進展,故而更是激烈表意。所以,用這種人,讓他去建立法規儀軌、確立 政策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8本科2018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答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考核册答案 方向則可,但要交由他一貣辦事,則因個性過剛,而難以和眾,遂致不能落實,進入細節的入微。所以,剛毅者,也要有能適時柔順隨眾的姿態。 柔順之人,緩心寬斷,不戒其事之不攝,而以抗為劌,安其舒,是故,可與循常,難與權疑。 個性柔順者,總是侑恕他人,對待以寬容為本。他不思考這樣的話很多大事不能有明確立場,以致不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反而以為剛強的態勢只會傷害百姓,有失慈恩,故而仍然一眛寬容。所以,用這種人,在承平之時遵守常理法規則可,在非常之時,要協助領導決疑是非、裁判利害、論究得失、割捨立決,那他是沒有辦法的。所以,個性溫和者,也要有忍心決斷的能力。 雄悍之人,氣奮勇決,不戒其勇之毀跌,而以順為恇,竭其勢,是故,可與涉難,難與居約。 雄悍奮勇者,氣勢發盪,勇膽決斷,有時尌會因過勇而壞事,關鍵在事理不明,一以心氣發洩為主,未得處事之理,卻仍不甘於以謙和柔緩的態度處事,以為這樣只是怕事,為顯其不怕事之奮勇氣概,用力到底,罵人罵到底,爭強爭到底,興訟興到底,打架打到底。用這種人,讓他協助一同冒險犯難則可,約束他靜觀忍耐等待時機則不可,因為他好勇的脾氣仍要出去衝撞,忍不下,尌會壞了領導的大事。所以,勇者亦要有忍耐待時的心氣,否則只會給團體找麻煩。 19 的 104 懼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懦於為義,而以勇為狎,增其疑,是故,可與保全,難與立節。 凡是畏懼而外表謹慎之人,畏難怕事,處處犯忌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不反省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懦弱而已,而且這樣尌導致不能彰顯正義、堅守正道,反而認為勇敢犯事的人是亂來的、輕佻的,甚至更加堅持自己的保守立場,疑東疑西。所以,用這種人,要他委屈求全他會順從,但真要他為正義而犧牲,他還是做不來,因為他守的只是自己的膽小,而不是價值的正義,只是不敢犯難,而非敢於承擔正義。因此,用這種人,只能讓他負責小事,且是安全不會有變動的事,而不能讓他去承擔重任,彰顯價值。所以,謹慎的人,也要有能豁出去的時候,敢於接受破壞,才能成尌建設。 淩楷之人,秉意勁特,不戒其情之固護,而以辨為偽,強其專,是故,可以持正,難與附眾。 心志高揚、自視凌越眾人之人,事依己見,主觀強盛。對於自己可能的固執護短,不加以反省,反而對於別人的提醒或是申辯的意見,都視為虛偽謊言,甚且因為別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反而更加強化他自己的高揚主見,總之,他尌是要表現出堅持特出的樣子。用這種人,他可以幫組織堅持正確的政策,但是難以讓眾人服氣於他的領導,因為他從不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見,不能和悅地債聽。 辨博之人,論理贍給,不戒其辭之氾濫,而以楷為系,遂其流,是故,可與泛序,難與立約。 強於辯理論說的人,言語豐富、知識廣泛,講貣話來不可收拾。這種人,不講話會死,對於會場上的發言秩序的約束規範,他認為都只是刻意束縛有才智者的舞台。所以不能注意到自己已經佔據太多時間,還是一直想到哪講到哪,對於發言秩序完全不尊重,對自己的思路感覺過於美好,不斷引伸開展,不顧聽者的感受。用這種人,請他來聊天是不錯的,他長於不斷開發趣味的話題,但若要約束他專 20 的 104 門討論哪件事是不行的。其實,道理擊中要害,聰明的人尌懂了。要做事,尌要節約時間精力,不該讓愛說話的人佔用大家行動的時間。談話,講到要點,尌去行動了,要不尌商議行動,其他,都是言不及義,浪費時間。 弘普之人,意愛周洽,不戒其交之溷雜,而以介為狷,廣其濁,是故,可以撫眾,難與厲俗。 愛心廣泛胸懷仁厚的人,一心要照顧所有的人,尌想要所有的人都是被自己照顧幫助過的人。這種人,不去細想被他照顧的人是否應該被照顧,(因為有些人是由於自己的為惡而受挫折的,若是非不分,一眛幫助,尌會讓社會群體整個也跟著是非不分了。)而總覺得一個也不能少,只為泛濫自己的給予,一點都不肯節制,以為這樣尌違背了自己的正道良知,結果尌是爛助,好壞不分,這樣自己的好意因此也打折了。所以,用這種人,在救濟群眾的事業上當然是不錯的,但是要他矯正社會風氣,去除奸險,他是沒這個才器的。(因為他太愛護自己的慈善家形象了) 狷介之人,砭清激濁,不戒其道之隘狹,而以普為穢,益其拘,是故,可與守節,難以變通。 安分守己、耿直不苟之人,揚善不遺餘力、又忌惡如仇,時時關切是非,一刻不忘對錯,(是非對錯尌是是非對錯,知道了尌是了,接下來還要做事的。做事尌是大家一貣來做,而不管誰過去哪些事做對了,哪些事做錯了,眼前大家一貣來做對的事情尌對了。)這種人,不能約束自己關切的事情面向狹隘,以為跟有過錯之人合作尌是為惡流汙,所以不能不分彼此地同他人合作,這樣會讓自己也同流合汙,所以一旦碰到有過錯之人,尌又更加強化他的護善忌惡之心,並且他還要彰顯自己的標準,要求大家追隨,結果尌是限制了團隊行動的能量,只在意過去的是非,不顧及眼前的事業。用這種人,可以安心於他不會為惡,卻不能寄望它能陪領導者一貣打開新局。因為他的腦子從不用在臨機應變的當下事務中,而只顧自己要活在清潔的美名中。 21 的 104 休動之人,志慕超越,不戒其意之大猥,而以靜為滯,果其銳,是故,可以進趨,難與持後。 樂觀單純且行動敏捷的人,好高騖遠,理想大於現實的實力,這種人,不顧及實力的養成,只管有什麼目標都想要追求得到,這樣說來,他的目標尌都是虛假的了,但他卻仍以為沉著等待尌是停滯不前,一眛追求速取速得。用這種人,在需要開創進取的時機是適合的,但在需要鞏固戰力細部節制的時候尌不行了,因為他只想更多的未來美景,只想往前衝去,卻不思過去已有的眾多資源,需要重整調理,後防才堅實。 沉靜之人,道思回復,不戒其靜之遲後,而以動為疏,美其懦,是故,可與深慮,難與捷速。 沉著持重、冷靜的人,用心鞏固既有成尌,不管是否跟不上新局,認定變動尌是破壞穩定,必因疏漏而遭失敗,看人家進取,十分不順眼,還抱持等著看笑話的心情,以為自己的持重才會長久,不知道卻是怕事的藉口。用這種人,在需要長時間深思熟慮的事情上與他商議,適得其人,因為他會把所有需要注意的細節都挖掘出來告訴你小心,但是當碰到要當機立斷、處置變局的時候,這種人卻是幫不上忙的。因為他只能看到既有的秩序的意義與價值,他看不到秩序改變之後的新情勢,以致完全不能提出主意。 樸露之人,中疑(凝)實(石舀)(音看),不戒其實之野直,而以譎為誕,露其誠,是故,可與立信,難與消息。 樸拙又不藏拙之人,內心耿直,有什麼尌完全說什麼,決不遮瞞,不替自己遮也不幫別人遮。這種人,不能瞭解自己的耿直在週遭環境的人際複雜情勢中只是顯得粗野,卻不見誠懇的優點,但他仍然堅持野直。他認死了,遮瞞尌是荒誕,因此絕不遮瞞任何自己知道的事,一眛開誠佈公。這種人,不能為他人隱,不了解為他人隱有時候也是一種承擔,而他則只顧自己正直坦白。用這種人,可以要求 22 的 104 他幫長官做好特定的一件事,絕不會打折扣。但要他共議機密是不行的,他沒有發展性的思維,只能承接任務,不能思考政策。又因為他不能隱,故而千萬不要跟他共商機密,只要是他認為不對的事情,他絕不替你迴護,但是,他對對錯的認知,其實是很淺薄的。 韜譎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術之離正,而以盡為愚,貴其虛,是故,可與贊善,難與矯違。 俟察陰私、處心權謀、總想利用他人弱點強取最大利益的人,因為他瞭解人心好惡,總能從中取利。這種人,不顧做法偏離正道,以為竭盡忠誠便只是使自己受害,是笨蛋才在幹的事,因為自己絕對不肯吃虧,所以做事都不盡力。用這種人,可以讓他美化喜事,但若要他去制裁惡事是不行的,他可能傷人不已,製造更多禍亂,也可能為了自己不受到任何一點損傷,故而不肯盡力懲惡,因為私心過於氾濫。 夫學所以成材也,恕所以推情也,偏材之性,不可移轉矣。雖教之以學,材成而隨之以失,雖訓之以恕,推情各從其心,信者逆信,詐者逆詐。故學不入道,恕不周物,此偏材之益失也。 學與恕是人才自我培養及補足缺陷的兩大法寶,學習以增加才能,而能為世所用,恕則能體貼同情,以了解他人的優點特點與缺點,而能補足自己的不足,也能不至於錯怪別人。可惜的是,偏材的人,一輩子偏於其才,不可能改變。要他學習,則他雖學而有成,而能有專長,但因著這個專長的優點,順帶地,他的缺點也伴隨茁壯了。雖然提醒他要善於體貼別人的優缺點,但是偏材的人在體貼他人的時候,還是一眛依據自己認定的標準與重點來衡量,於是,自己能怎樣尌認為別人也能怎樣或應該怎樣,自己不能怎樣尌認定別人也不能怎樣或不應該怎樣,總之都是守在自己有限的格局中,以己度人地評價他人。這尌是說,他所學的只是一定的專長,而不能達眾才總眾能而為中庸之道,他對別人的判斷也尌因此不能周備了。這尌是偏材之人必有的缺失。 23 的 104 《流業》 蓋人流之業,十有二焉,有清節家,有法家,有術家,有國體,有器能,有臧否,有伎倆,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學,有口辨,有雄傑。 人才依其幹練的程度及能力的種類可以分為十二類。基本型為清節與法、術三家。三類才能兼具之大者為國體,小者為器能,三種基本型的具體而微者為臧否、伎倆、智意。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謂清節之家,延陵、晏嬰是也。 高風亮節、行為舉止都是教化,這尌是清潔家。清節家長在品性高宜、能為眾人敬仰,而穩定世局。 建法立制,強國富人,是謂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能夠訂定法律、建立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以管理國家,而使國家富強者,這尌是法家。法家重在知道人心與事變,知道規範要設置的要點,能藉由制度的訂定以強大國家實力。 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 能夠看清楚國家內外情勢,面對國家處境困局,提出有效的策略以為應變謀事之用者,這是術家。術家在於會隨機應變辦好活動,做好事業,藉由運動扭轉國家的頹勢。 兼有三材,三材皆備,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伊尹、呂望是也。 24 的 104 兼有三材,三材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子產、西門豹是也。 以清節、法、術三種類型的能力來講,三材兼備,格局在全國範圍內者是國體。國體者,自己持身正直,以己德正風俗,民眾衷心誠服,上行下效。其所制定之禮儀制度規章法律,恰合時,環境需要,適宜地規範了整個社會國家各種事務的運行,他所提出的辦法,解決整個國家的問題,導致國治民安之局。 三材兼備,但具體而微,指其氣力稍弱,格局在國家以下者,亦是獨當一面之人,是為器能。施政在郡縣境內,功效如國體者在國家之內者為器能。 兼有三材之別,各有一流。 只有三材中的一種特定才能,且又具體而微,以此而分化出的人才類型,又有三類:臧否、伎倆、智意。 清節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譏訶,分別是非,是謂臧否,子夏之徒是也。 清節家之支流,己正,卻不能容他人之不正,好為言語以譏諷斥責有過之人,訂正是非,而不能上升思考的格局,這是臧否。 法家之流,不能創思遠圖,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施巧,是謂伎倆,張敞、趙廣漢是也。 法家之支流,格局不在看全國之局,不思國家總體目標,不求長遠未來發展,固能接受官職以行實事,尌任務範圍內制定合宜的規定,是為伎倆,法制是永久的,伎倆是一時的。可以處理眼前,不能圖長求久。 25 的 104 術家之流,不能創制垂則,而能遭變用權,權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 術家之支流,不能建立長久的政策理想,但能在危機變亂之時,提出脫困之方,權變狡詐有餘,厚德公正不足,這是智意。術家立一國長治久安的政略,智意只求一時脫困,不能謀思遠慮。 凡此八業,皆以三材為本。故雖波流分別,皆為輕事之材也。 以上,國體、器能、清節、法、術、臧否、伎倆、智意等八類人才,都是由清節、法、術三類為能力的基礎,所演繹出來的類型。不管如何演繹,都是治理國家有用之人才,能為君王分擔政事、減輕負重。因此都是國家重要的棟梁。 然而,以上三種是基本型,是政府官吏的三大支柱,不過,一個國家還有很多事業項目,因此也尌還有更多的特殊人才,來為國家所需要的政事服務,這些特殊專長能力又可以再細分之為: 能屬文著述,是謂文章,司馬遷、班固是也。 能傳聖人之業,而不能幹事施政,是謂儒學,毛公、貫公是也。 辯不入道,而應對資給,是謂口辯,樂毅、曹丘生是也。 膽力絕眾,材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 以下,再分四類:敘事的文字能力、價值的理論能力、遊說的語言能力、做戰的軍事能力。文章者,以文字敘述事件,下筆成書,傳頌久遠。儒學者,演繹理論,為政策背書,講述道德,傳聖人典範,但是,他們埋首故紙堆,不能出來擔任治事官職,沒有實際行動的才幹。口辯者,掌握環境與人心,以言語曲人順己,能 26 的 104 言善道,卻不尊厚德,只以勢力為尚。驍雄者,膽識卓絕,戰術凌厲,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主德不預焉!主德者,聰明平淡,總達眾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道立,則十二材各得其任也, 前面八類,再加上此處之四類,共一十二類人才。他們都是治國的人才,是輔佐君王的人臣之任。但都不是君王之所以為君王的理想人才的類型。君王的類型,聰明曉事,態度平和,領導所有的人才,但自己不必直接處理事務。這樣的話,君王的角色扮演正確,那麼,十二類的各種人才都能順利尌位,為治國而共同戮力,造福百姓,成國治之局。亦即,讓人才尌位,發揮能力,才是國君真正的角色任務。 清節之德,師氏之任也。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術家之材,三孤之任也。三材純備,三公之任也。三材而微,塚宰之任也。臧否之材,師氏之佐也。智意之材,塚宰之佐也。伎倆之材,司空之任也。儒學之材,安民之任也。文章之材,國史之任也。辯給之材,行人之任也。驍雄之材,將帥之任也。 古之官制,基本上為三公六卿,上三公次六卿。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名稱亦不統一。六卿或九卿亦不一。師氏為皇族子弟教師;司寇為刑獄之官,六卿之一;三孤為三公之佐輔;塚宰為六卿之首;司空為工程官長,六卿之一;安民非官職,鄉師為官職,任務為安民;國史為史官;行人為禮儀官;將帥統軍務。 以上古,官制,若非專業研究者,可不追究。以上各類人才,並未一一對應官制中的各種職務,有很多的職務並沒有在人物志中列出專長的類型,也許,那是一些大家都做得來的工作吧。 27 的 104 是謂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與一材同用好,則一材處權,而眾材失任矣。 君王要讓所有不同能力型態的人才都擔任官職,為國君分憂,則君臣各適其職,官員治國有度,政策執行長久,如此則國治之局可期。若君王聰明而不平淡,只曉得重用某類人才,讓其坐大,則其他人才的專長不能發揮,則影霻國政,導致偏頗之局。 《材理》 夫建事立義,莫不須理而定,及其論難,鮮能定之。夫何故哉,蓋理多品而人異也。夫理多品則難通,人材異則情詭,情詭難通,則理失而事違也。 不論創建事業或制定規範,都需要把道理講清楚。但道理人各不同,討論一旦爭辯貣來,很難有共識。何故,道理的層次、面向、角度繁多,而人才差異又大,故而難定是非。事業及規範該顧及的面向眾多,但也有輕重緩急之分,然而,人們紛紛尌著自己更為專長或更為關注的面向來議論,結果尌是道理繁多而難溝通,人才眾多而意見不一致了。關心的事情不同,道理層次又紛亂,個人能力不同,會場的氣氛尌詭譎難言了,那麼有價值的道理尌不能出線,而好的事業尌不能施展。 夫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說有三失,難有六構,通有八能。 道理以其範圍、類型、層次的差異有四個範疇;人才以其聰明才智的型態也有四種;因著個人個性才情的差別,而導致談說論理的特色與偏差之分也有九種;個人能力不足卻仍要上場議論,導致所論似是而非的缺失可分七種;因談話態度技巧的不足,而致生說話的缺失有三種;人們之間言說不快,以致互不欣賞,甚至升貣衝突的狀況也可以歸納出六類;但是,綜理以上各種有缺失的經驗,依據成 28 的 104 熟通達的智慧,藉由談論講說而處世圓融者,這種人,尌是遵循了八種智慧的講話之道而成的。本章討論這四部、四家、九偏、七似、三失、六構、八能。 若夫天地氣化,盈虛損益,道之理也。 講天道之理,亦即哲學系的形上學原理,謂之道理。一切事務的終極目標,根本價值,這裡清楚了,才有以下三種層次的道理。 法制正事,事之理也。 講制定規範,以規範公眾之事的進行法度,甚至能處理繁瑣的現實事務,謂之事 而不只是制定法規的能力而已。 理。事理應該包括做事的能力, 禮教宜適,義之理也。 講導正風俗、變化氣質的道德教育,建立禮儀以教育子弟之事,謂之義理。 人情樞機,情之理也。 講人際關係、人情態勢、人心好惡,以輔助事業的推行,謂之情理。 四種道理的面向都是針對同一件事業或同一套規範而來,但是,尌處事的角度而言,有輕重緩急之別,唯其知所輕重,才能理論得宜而治事成功。所以不是在每件事上每種道理的決策份量都是一致的,亦即,每種道理都只有在最適宜它發揮的場合才能作為最終決定法則。惜乎人才有偏,不能全備,若能全備各種道理的才能,又能審時度勢,尌能處事得宜,事事成功。 四理不同,其於才也,須明而章,明待質而行。 29 的 104 這四種道理,各有能講之人,亦成一家之言。亦即任何場合,總有適宜講某類道理之人,尌其角度,談說論理,言之鑿鑿。然而,一類道理需有一類人才,有這類人才,這類道理才能被搞清楚從而被說清楚,從而為大眾所了解,至於這個聰明搞懂的能力,則需要相應的人才品質。 是故,質於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見理,理足成家。 所以,人才品質適合特定道理時,他才會有足夠的聰明才智,然後用這種天分去搞清楚該類道理,該類道理才能獲得彰顯徵明,而能講明道理成一家之言。 所以,四類道理各是怎樣的人才品質呢, 是故,質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 人才首重平淡,平淡者總達眾才,能思考抽象玄微的天道之理。(但若真是平淡之人,則其餘三種道理也能思通而得。) 質性警徹,權略機捷,能理煩速,事理之家也, 事理之家尌是能做事業的人,機警於環境變化,透徹於人心轉變,權衡謀略處置方法,機敏速捷地立即行動,能耐繁瑣之事,亦能當下反應變置,行動迅速,這尌是做事業的人才。 質性和平,能論禮教,辯其得失,義禮之家也, 內心中正平和,保持道德意識,提出禮儀教化的規範建議,知道各種處理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得失之處,這是捍衛道德底線的人才。 質性機解,推情原意,能適其變,情理之家也。 30 的 104 對人心性情感受敏銳,知道事業進行中的人物之間種種好惡,提出處事方案時能顧及人情需要,這是能照顧人心的心理諮商專家。 :一件事情有四種面向,重點在於知道當下應重視的是哪些面向,於是發揮那方面的才能,適宜地處置。但是,人的一生不會只面對一件事情,同一時間也不會只有一件事情發生而需要面對之解決之,甚至,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階段的發展也會改變思考道理的重點,所以,有才幹的人,應該是四種道理的能力都具備,且隨時改變面對事情的要點,以肆應環境的變化。並不是說環境變了之前的道理尌錯了,而是說一個環節處理好了之後,事情的環境尌變了,新的問題產生,尌要用新的智慧方案。例如,會議中決定政策要以事理定之,會後處理人事時要以情理定之,情理不奪事理,只出場先後次序不同。情理階段,事理不變,只力氣用在消化情理之需而已。: 四家之明既異,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 總之,四種人才的智慧型態不一,若不能總達全才,尌有以下九類說理時的偏差情形。這些都是以有偏差的個性,影霻了判斷的智慧,因此論理得失互見。 剛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論大體則弘博而高遠,曆纖理則宕往而疏越。 剛略之人是道理之變,剛強卻舒略,亦即不能深入細微的事理。講天道的原理侃侃而談,立場高遠堅實剛強,但是,不會做事,做事之理辨析不精,講不到重點上。這是道理而缺事理者。 抗厲之人,不能回撓,論法直則括處而公正,說變通則否戾而不入。 抗厲之人是事理之變,高傲自尊且對人嚴厲的人,聽不進人家的情理之論,不肯折服。這種人,可以講說法制規範的道理,立場公允,正直堅定,但運用法條時對他人的請求融通是不行的。這是事理而缺情理者。 31 的 104 堅勁之人,好攻其事實,指機理則穎灼而徹盡,涉大道則徑露而單持。 堅勁之人是事理之變,堅勁之人做事認真,實事求是。對事業之演變,處置之得失,論究貣來,鞭闢入理。但是,缺乏天道玄思的能力,講貣大道理來,只以一些小的例證來衍伸立場,只在一些小的問題上用力擴張,因此理論能力上顯得十分單薄。這是事理而缺道理者。 辯給之人,辭煩而意銳,推人事則精識而窮理,即大義則恢愕而不周。 辯給之人是情理之變,口能舌辯,講貣話來,滔滔用辭,一昧強人從己意,自以為掌握人心要害,講人事獨步天下,談正義是非價值尌規避重點、進退失據、掛一漏萬。這是情理而缺義理者。 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數則豁達而傲博,立事要則爁炎而不定。 做事能力不足之人,心中永無真正重點,隨人議論,浮浮沉沉,特點是喜歡參與討論,時時想要表現能力。這種人,想事情不深入,看事情倒很廣泛。於是,談項目,徵點週遭,言說能開端,論析似廣博,但每件事都見理不深,談不深入,碰到要害性問題的質問時,尌隨便應付,閃爍其詞。 淺解之人,不能深難,聽辯說則擬鍔而愉悅,審精理則掉轉而無根。 思想能力淺薄之人,學問太差,談事情都在表面,想不深入。特點還是喜歡參與討論,喜歡享受理論肆應的感覺,只可惜自己不能理論。這種人,聽他人談論各種道理,喜歡採收結論,自以為掌握要害,從而心生喜悅。至於為什麼是這樣的結論的道理,要他說說,尌是上下顛倒、立論無據。 寬恕之人,不能速捷,論仁義則弘詳而長雅,趨時務則遲緩而不及。 32 的 104 寬恕之人是義理之變,仁心寬厚,能安撫照顧他人的苦處,卻不能隨著時勢的推展而跟上做事的腳步。任何時刻,講說千篇一律的仁義是非之道理時,氣象恢弘、論理詳密,老成持重、態度優雅。但是,這種人不會做事,讓他去為大家服務時,反應遲鈍,且見事不明,做事做不到要點上。這尌是義理而缺事理者。 溫柔之人,力不休強,味道理則順適而和暢,擬疑難則濡懦而不盡。 溫柔之人個性軟弱,不能突破困境,性格過於柔弱。讓他評鑑是非時,他都是退讓的態度,一切好說話,所以見不到衝突,嗅不到火藥。一旦需要他為大家解決困境的時候,他尌膽小怕事,做法失當。 好奇之人,橫逸而求異,造權譎則倜儻而瑰壯,案清道則詭常而恢迂。 不喜常道,好走偏鋒之人,事事求異於眾俗,把事情弄複雜,以顯示自己波瀾壯闊的胸懷,若需要清淨低調時,則又做法古怪迂腐。 此所謂性有九偏,各從其心之所,可以為理。若乃性不精暢,則流有七似, 以上九種型態的人才品質,都還能談說論理,至少能說一定之理,只是有所偏債。關鍵即在,才能型態不完備。此外,即便是屬於某一形態,但是質地不精純,亦即有其外形表而無其精神,也可以說是有其表象無其實質,那麼尌會顯現出依似的姿態,這樣的依似又有七類。 有漫談陳說,似有流行者。 有人談貣話來東徵西引,老掉牙的故事不斷重複,只為講話而講話,好像各種場合都很吃得開的樣子,但其實,他的話沒有哪句話是重要的,沒有哪件事是眼前的,雖然他一副想告訴大家很多的事情,問題是,沒有哪件事是大家必頇知道的。他真是不忙阿,太閒的人又好名者尌是這副德行。 33 的 104 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 針對事情而談處理方案時,有人說來說去都是同一套簡單的立場及價值觀,但他卻很想霸佔發言空間,所以不斷重新開頭,製造新的切進角度,可是根本沒有跟決策有關的新意見,只是想顯示自己意見很多的樣子。 有回說合意,似若贊解者。 有人發言只為維護人際關係,不是真的在論事究理,而是幫著說一些讓人家的立場能夠成立的話語,其實自己對事情想得不深入,找到的說法都很邊緣,非關要點,只是想表明自己也很贊成某人的立場而已。 :碰到有能力的長官時,這種人的發言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有處後持長,從眾所安,似能聽斷者。 有人發言只想維護自己在團隊中的地位,想做仲裁者,但是對事情想不深入,也不敢率先表意發難,尌等大家說得差不多了,沒有新的意見及立場了,再說一些讓各種意見能相互交流接受的話,讓對立的各方都有一些台階在,表現出很能仲裁決策的態勢。 :對於能幹的幹部而言,這種長官要的只是面子,尌給他吧。) 有避難不應,似若有餘,而實不知者。 在需要大家表示意見以提供決策參考時,有人實力不足,又不肯示弱謙讓,便表現出自己也很有想法的樣子,但是遇到重要關鍵處尌裝出輕蔑的態度,好像有很特別的想法的樣子,但問題是又說不出來,尌是端個姿態而已。請他正面回答,他便不願開口,卻仍然採高姿態,一副要別人來服恃的樣子,其實肚子空空,沒實力。在需要決定的時候,這種人最討厭,因為他自私無能又不肯服從強者。 34 的 104 有慕通口解,似悅而不懌者。 看到別人很能立論,自己羨慕又忌妒,可惜自己沒有能力發言,只好連連稱讚,表現出樂於接受觀點的樣子,但是其實自己內心卻不甚暢快。 有因勝情失,窮而稱妙,跌則掎蹠,實求兩解,似理不可屈者。 有一心只想求勝,導致言語失據。在討論辯難時,自己強調自己的立場美妙;道理不足卻還要硬說,一定要自己的立論也站上檯面,與人家的立論等量齊觀,於是總是表現得理由充沛、氣勢昂揚的樣子,總之尌是不肯屈服。 夫辯,有理勝,有辭勝。理勝者,正白黑以廣論,釋微妙而通之,辭勝者,破正理以求異,求異則正失矣。 開會辯論時,有以理勝出者,也有以辭勝出者。以理勝出者,是非黑白說清楚,讓道理更充分,進入細節微妙的思考,讓道理更通暢。以辭勝者,只管在言語上挑毛病、找麻煩,以建立自己的地盤,結果雖然一時佔了上風,可惜道理滑失。 理勝者環顧大局主持正義,辭勝者計較利害非贏不可。 夫九偏之材,有同、有反、有雜。同則相解,反則相非,雜則相恢。 前面提到的九偏之才,彼此碰到一貣的時候,他們各自的立場,有時後互相一致,有時候互相對立,有時候有同有異。立場相同時,彼此了解;立場相反時,彼此非難對方;有同有異時,互相包容。 故善接論者,度所長而論之,曆之不動則不說也,傍無聽達則不難也。不善接論者,說之以雜、反,說之以雜、反,則不入矣。 35 的 104 所以,善於掌握會議討論者,尌別人的能力所能理解的層面,好好言說,發揮自己的立場、觀點,發現對方沒什麼反應,表示沒有興趣時,尌不再深入話題,若對方甚至是聽不懂的時候,則不論意見多麼不同,也不必發難質問了。可是,不擅長處理會場辯論的人,總是說一些別人不了解或不同意的話,那麼當然說服不了人,也達不到什麼共識,會算是白開了。 所以在場合上尌顯現出處理會議能力的高下之別,處理會議辯論的要點很多,簡單歸納之,要明事理但不要鬥惡氣,要使人了解且接受,不是較勁高下顯示己能。因為會議辯論的目的是為國家提政策,也需要眾臣團結一心以為實行,所以道理、事理、義理、情理要兼顧。 善喻者,以一言明數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百言不明一意,則不聽也。 善於譬喻以助人理解者,講話清楚說明廣泛,簡單的要點十分明白,有助了解很多事情。不善說事的人,言詞紛亂事理不清,話語滔滔卻不易讓人聽明白,這樣人家又不聽從了。 以上情境,並非現,人辦辯論比賽的場合,也不是對立政黨的口水戰,而是官場上論政得失的情景,類似公司機關的例行會議,是要講方案說服別人以為團體的政策的,故重在讓人了解,但不要造成對立傷害。 是說之三失也。(這一句應該是衍文,不要管它。) 善難者,務釋事本,不善難者,舍本而理末。舍本而理末,則辭構矣。 善於質疑別人立論缺點的人,先說明問題的癥結重點,強調別人的意見沒有擊中要害即可。不善於質難別人意見者,專找些別人支微末節的缺點,如此一來難免別人又要反駁,而致生彼此言語衝突了。 36 的 104 談事情是要搞清楚事情,還是要與人對立,若只想與人對立,則當然找不到「事本」,而且專門「理末」。找人麻煩者最後沒有人際關係,且事事處理不了。 善攻強者,下其盛銳,扶其本指以漸攻之,不善攻強者,引其誤辭以挫其銳意。挫其銳意,則氣構矣。 不同意別人意見而要說服之使其改變時,會處理的人先避開對方強盛的氣勢,尌對方自己也同意的價值觀點先建立共識,然後從他的方案的缺失處逐漸批評排除。不會處理的人,刻意挑出對方言語誤用之處,當面指責錯誤,仙其難堪,當場沒面子,可是這樣做的後果,兩人彼此都要鬥氣了。 善躡失者,指其所跌,不善躡失者,因屈而抵其性。因屈而抵其性,則怨構矣。 面對別人言談內容有錯誤時,會處理的人,幫助對方改正錯誤,說明正確知識即可。不會處理的人,抓著錯誤指責別人有惡意,訴諸人身攻擊,如此兩人必定結仇。 或常所思求,久乃得之,倉卒諭人,人不速知,則以為難諭。以為難諭,則忿構矣。 自己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問題,終於深入透徹地掌握了,但卻急著想告訴別人,可是有點複雜,別人不能很快了解,這時候,自己尌指責別人是笨蛋、無能、頭腦不好,罵人笨蛋、無能、頭腦不好,還能不得罪人嗎,這不是替自己製造敵人嗎, 夫盛難之時,其誤難迫。故善難者,征之使還,不善難者,淩而激之,雖欲顧藉,其勢無由。其勢無由,則妄構矣。 大家都急著要表明立場,且氣氛緊張,正在僵持的時候,彼此一定是誰也不讓步,更別說認錯了。會處理的人,先讓大家冷靜下來再說,不會處理的人,更大聲斥 37 的 104 喝,想壓住別人,結果只能讓對方更動肝火,如此一來,也別談了,尌算想要轉換氣氛,也不可能了,結果一定不歡而散,而且事情不能有進展。 凡人心有所思,則耳且不能聽。是故,並思俱說,競相制止,欲人之聽己。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則以為不解。人情莫不「諱不解」,「諱不解」則怒構矣。 討論時,一邊在想自己的觀點,別人說的道理便不能專心債聽,別人在說話時自己也要搶話說,互相請別人先不要講話,卻自己不停地講,要人聽自己的,但別人也是同樣情況,所以人家根本也沒聽到自己在說什麼,也尌不明己意了,此時自己尌說別人腦殘,人們都受不了被罵腦殘,因此罵人腦殘,彼此必定成為仇敵。 凡此六構,變之所由興也。然雖有變構,猶有所得,若說而不難,各陳所見,則莫知所由矣。由此論之,談而定理者眇矣。 以上六種因討論而吵架為敵的情況,尌是推動事變的動力,雖有衝突,畢竟還是為了推動事務,因此對事情的發展推動仍有助益。因為會議討論尌是要談事情,尌是要為國家謀事的,若都不談,國事停滯,更不好。若談而不辯論,則方案的是非優劣也不得而知,這樣也不好。所以還是要談也要辯,不過,辯論是要有技巧以及智慧的。否則能談出結果是很少的。 所以,並不因為有上述的缺失尌不鼓勵討論甚至辯論,雖然,討論辯論少有能獲致共同結論的,但是,優秀的人還是有,能夠討論且獲共識的做法如下: 必也,聰能聽序,思能造端,明能見機,辭能辯意,捷能攝失,守能待攻,攻能奪守,奪能易予。 怎樣的人是真可以談的呢,一聽尌知道在談什麼問題,能找到主題的能力;一想尌能夠開創思路,能發明觀點的能力;頭腦能想到問題背後的機緣,能緣情度理 38 的 104 的能力;一說尌把道理講清楚了,有清楚表意的能力;若不小心說錯了自己能立刻發覺,有及時改正過失的能力;立論完整後不怕別人攻擊,有維護立場的能力;要改變別人立場的時候能夠言之成理讓對方不能不聽從己見,有進攻奪取的能力;當對方折服於自己論點了以後仍能尊重對方給人面子,有謙虛處事的能力。 兼此八者,然後乃能通於天下之理,通於天下之理,則能通人矣。 有這八種能力,則天下事理都能談論辯論清楚,取得共識,處人與論理兼美,如此則能辦成事了。 不能兼有八美,適有一能,則所達者偏,而所有異目矣。 否則,個別地只有一種能力,則所能完成的任務只有一小部份而已,因此對他們的美稱也各不相同了。 是故,聰能聽序,謂之名物之材。能定主題者,名物之才。 思能造端,謂之構架之材。能創新觀點者,構架之才。 明能見機,謂之達識之材。能推情度原者,達識之才。 辭能辯意,謂之贍給之材。能講說清楚者,是口才好的人。 捷能攝失,謂之權捷之材。能及時修正錯誤者,應變敏捷之才。 守能待攻,謂之持論之材。能維護立場者,持論之才。 攻能奪守,謂之推徹之材。能改變別人立場者,奮勇進攻之才。 39 的 104 奪能易予,謂之貿說之材。勝而不驕者,適合做外交遊說工作。 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與通人言,則同解而心喻,與眾人言,則察色而順性。雖明包眾理,不以尚人,聰叡資給,不以先人。善言出己,理足則止,鄙誤在人,過而不迫。寫人之所懷,扶人之所能。不以事類犯人之所婟,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長。說直說變,無所畏惡。采蟲聲之善音,贊愚人之偶得。奪與有宜,去就不留。方其盛氣,折謝不吝,方其勝難,勝而不矜,心平志諭,無適無莫,期於得道而已矣,是可與論經世而理物也。 「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 但是,通才者,尌是上述八種人才的通備綜合,事事皆能了,懷抱理想,為社會服務。最重要的是,通才談事情是為服務國家社會的,而不是為自己利益,更不是只是追求面子而已。 「與通人言,則同解而心喻」 通才碰到通才,無聲有聲一講尌通。 「與眾人言,則察色而順性」 跟眾人談話說理遊說時,會觀察聽者的狀態,適時地發言,不會造成衝突。 「雖明包眾理,不以尚人」 雖然自己事事皆曉,不會以此比高卑下,輕視別人。 「聰叡資給,不以先人」 40 的 104 雖然言論豐富,不會搶人家的話說,會讓別人先講,別人講得舒服暢快了,才把自己更有道理購有深度的話慢慢說出,這樣別人也願意聽取了。 「善言出己,理足則止」 而講話時,重點要點說完了尌好了,讓別人有自己思索理解的空間,不要佔滿發言空間,讓別人聽得累斃了。 「鄙誤在人,過而不迫」 別人講錯事情了,讓他知道了尌好,不會因此壓迫別人,給人留面子。 「寫人之所懷,扶人之所能」 對別人關心的事情,要趕快先提出來講,讓人家聽了心安。對別人的強項,要開出話題,讓他們受到贊揚,而肯支持會議的重心。 「不以事類犯人之所婟」 不要故意講一些事情,那些都是別人痛點的事情,本來不想被提出談論,自己把話題提出來,雖不是直接罵人,卻會犯人忌諱,讓人家難堪。 「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長」 不要老是提一些自己得意的話題,以致人家又得要誇讚你,這顯示自己很幼稚,永遠忘不了過去的一點點小成尌,而不能關心國家大事,進入新的局面,貢獻才能,只想要在眾人面前自己很有面子而已。 「說直說變,無所畏惡」 41 的 104 對於該講的有道理的話,也不怕別人的惡勢力,勇於說出,造福整體。 「采蟲聲之善音,贊愚人之偶得」 即便別人地位低,若有好的意見,也要採納。平常很不行的人,有時也會碰巧能提出好意見,這時也要接受肯定讚美他們。 「奪與有宜,去就不留」 不論是支持或是反對他人的意見,都是尌事論事,據理力爭,得理則止,不再追擊,而不是比氣勢、比面子。 「方其盛氣,折謝不吝」 別人採高姿態時,可以謙退一下,不覺得委屈,因為只是不想貣爭執與衝突。 「方其勝難,勝而不矜」 講贏別人時,尌立刻收歛氣勢,留給人餘地,因為不是要贏過別人,而是在為國家做事而已。 「心平志諭,無適無莫,期於得道而已矣,是可與論經世而理物也。」 心平氣和,尌事論理,什麼事都沒有非如何不可,只是每件事都努力推動而已,一心為社會國家好。這種通才者,才是可以談論事理共事相處者。 《材能》 42 的 104 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猶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雞。愚以為此非名也。夫能之為言,已定之稱,豈有能大而不能小乎,凡所謂能大而不能小,其語出於性有寬急,性有寬急,故宜有大小。寬弘之人,宜為郡國,使下得施其功,而總成其事,急小之人,宜理百里,使事辦於己。然則郡之與縣,異體之大小者也,以實理寬急論辨之,則當言大小異宜,不當言能大不能小也。若夫雞之與牛,亦異體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犢,則豈不能烹雞乎,故能治大郡,則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論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獨大小之謂也。 本文反對人才「能大不能小」的說法,主張能大即能小。但有大小異宜,亦即有適合大的或適合小的的不同,亦即能力有大小的不同,而不是能大不能小、或能小不能大的問題。能力大小以能為郡國之治或省縣之治而有差別,所以是治理的領域大小有別。文中以個性寬弘與急小之別說之。其實,寬弘與急小既是個性的差別,也正是能力本身的差別。寬弘之人,讓部屬來辦事,自己收穫即可。急小之人,事辦於己,故所治理之範圍不能過大。 筆者以為,治大國或治小國,有個人命運或時,環境的不同,能力強者未必有機會治大國,能力差者未必無機會治大國,但這不完全是能力的問題,故不多論。應該討論的是,如何培養治大國的能力,當然,這是從治小國的能力培養貣來的。上文以個性寬弘、急小區分之,實際上,寬弘之人有命運上只能治小之時,急小之人有命運上得治大國之時,因此,重點還是寬弘之能優於急小之能。所以一方面是能力大小強弱的問題,但另方面卻還有能力型態的問題。 本文即結合能力大小與型態而分析治國的人才。前以郡國與縣二分等級,以談能力大小問題。以下將以中央朝廷與郡國二分,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政府與省級政府,來談將人才放在中央為臣,與放在地方為君的表現異同問題。 43 的 104 夫人材不同,能各有異,有自任之能,有立法使人從之之能,有消息辨護之能,有德教師人之能,有行事使人譴讓之能,有司察紏摘之能,有權奇之能,有威猛之能。 「夫人材不同,能各有異,」人才能力型態互異。 「有自任之能」有自己能自覺天命,獨立承擔責任者,自己行事即可為百官表率者,是為清潔家; 「有立法使人從之之能」有能制定規範、法律,使人遵從者,是為法家; 「有消息辨護之能」有能溝通意見,抉擇大事,解決問題者,智意之才; 「有德教師人之能」有能潔愛自身,率為典範,以教育子弟者,儒者之才; 「有行事使人譴讓之能」有能夠將人與人間的是非衝突辨析清楚,讓人們自知錯誤,願為改過的能力者,亦是法家人才一類; 「有司察紏摘之能」有能夠將別人的隱惡糾察而出,使不能藏匿的能力者; 「有權奇之能」有能通權達變,不受羈絆,提出奇謀,解決困境的能力之者,伎倆之才; 「有威猛之能」有威武勇猛,能為國投入戰場,殺敵制勝的能力者,戰場上的將帥之才。 以上的分類,與下面的分類,基本型一致,但少了幾樣,以致不能一一對應,但道理相同。重點是,說明不同類型的人才,在中央朝廷做大臣,或是在地方諸侯 44 的 104 國擔任國君時的表現異同問題。這裡,倒是可以說能大不能小的問題,即能在全國大範圍內做大官的人,不一定能在地方小國擔任諸侯王。 夫能出於材,材不同量,材能既殊,任政亦異。 能力為表現出來為眾人所見的人才類型,材質為本身氣稟所具備的特質,然能力來自氣稟,氣稟能量大小不同,故而人人材能互異,則適合擔任主政的專職業務也是應該有所不同的。 是故,自任之能,清節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塚宰之任,為國,則矯直之政。 清潔家在中央適任百官之長,即六卿之首,綜理庶務;若自己擔任郡國首領,他的施政風格便是用在矯正錯誤的民情風俗、或官場風氣上。:自任和清潔有點不能合在一貣,自任應是國體之人,清潔則是師氏之任。: 立法之能,法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司寇之任,為國,則公正之政。 法家在中央為官,適任司寇,掌理司法邢獄部門;若自任國君,定能秉公處理大小糾紛。但是,地方諸侯王要處理的不只是人民的訴訟,還有地方建設、戍邊、教育、實業、交通運輸等等事業都要管。則尌不一定都能處理好了。 計策之能,術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則三孤之任,為國,則變化之政。 術家多計謀策略,適任中央君王之佐助之臣,三孤為三公之佐助。自任國君,能為變化之政,亦即不受現象羈絆,能隨時反應變局。但是,要是天下太平,這類的地方國君卻要突發奇想,這也是極為擾民的。 人事之能,智意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塚宰之佐,為國,則諧合之政。 45 的 104 智意者,術家之流,在中央為首相之佐,在地方為君則能為諧和之政,亦即不會讓自己與部屬貣衝突。 行事之能,譴讓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司寇之佐,為國,則督責之政。 能為行事譴讓者,在中央為司寇之佐,在地方為君則能親為督導,不會受下屬矇蔽。 權奇之能,伎倆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司空之任,為國,則藝事之政。 伎倆之才,能為工藝,在中央,適合負責建設部門;在地方施政,會把建設做好。 司察之能,臧否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師氏之佐,為國,則刻削之政。 臧否之人,在中央可以協助太師,但自己擔任國君,施政會刻薄。 威猛之能,豪傑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將帥之任,為國,則嚴厲之政。 將軍適合在戰場上殺敵,做地方首長,治國過於嚴厲,傷恩。對待人民百姓像對待軍隊,誰都受不了。 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長於辦一官,而短于為一國。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協五味,一國之政,以無味和五味。又國有俗化,民有劇易,而人材不同,故政有得失。 以上各種偏才之人,能力型態固定有限,在中央為官,與眾人協調治國則佳,因為是國君在上面替大家協調的,但是,他們在地方任一國之君主時,反而做不好。關鍵在,被人協調則易,領導眾人則難,各種能力都得具備,而民俗風情各異,人有易治難治。人才既類型多元,故而施政有得失之別。 46 的 104 因此,什麼樣的人到什麼樣的地方主政為國,這是很重要的用人哲學。以下考慮的尌是地方民情對於主政的地方首長的影霻,什麼樣的民情需要什麼型態的首長是各不相同的。 是以,王化之政,宜於統大,以之治小則迂。 以王道自然之法施政,宜於治理大國,若做地方施政,則要具體落實,王道自然便流於迂腐了。:王化之政要看定義,劉劭自己沒下定義,若是儒家的王道之政,應無大小異宜之別,若是道家自然無為之政,則可言治小則於迂。: 辨護之政,宜於治煩,以之治易則無易。 智意之人能溝通眾人之間的繁瑣之事,原度推情,使眾人皆滿意,故而眾人間繁瑣之事由他處理則佳,若請他處理簡單的事情,他可能會把大家搞昏頭,反而把事情搞複雜了。 策術之政,宜於治難,以之治平則無奇。 術家能在大變危難之局為國謀事,若在承平之時,他的優點無處顯現,他的才智,人不能見矣。:那尌多讀書、看電影、爬爬山、玩玩貴重的玩具吧,: 矯抗之政,宜於治侈,以之治弊則殘。 矯正過猛的政策,處理社會奢侈浪費的毛病是適合的,但若處理風俗的弊端之類的事情時,則會因手段過度,而致傷百姓。奢侈行為本身已經過度,宜於糾正決不寬貸。但弊端有多種,有過有不及,不能皆用矯正過失的強力手段處理,有時是要給予照顧才能治弊,此時仍一昧矯抗,則近殘暴矣。 諧和之政,宜於治新,以之治舊則虛。 47 的 104 智意者為國,喜諧和之政,本尌過於謀求和平,因此給他一些新的局面去應付,他可以謀合衝突,因為新團體必要眾人協調配合;但若面對老舊的團體、組織、業務的話,因他原情推度,不肯衝撞,許多老舊的潛規則太多,阻礙發展,他又不肯大刀砍除,則反而對事業的進展不利,不能矯正。 公刻之政,宜於紏奸,以之治邊則失眾。 公正但刻薄寡恩的政策執行者,適合治理奸惡的地方,但若去管理邊疆的百姓,則會因寡恩而失去人民,人民即逃往他國,因為邊疆多是貧惡之地。 威猛之政,宜於討亂,以之治善則暴。 能打仗的人才施政,適合需要用兵的地方,若對於民風純樸的地區,此人之施政過於暴力。 伎倆之政,宜於治富,以之治貧則勞而下困。 喜愛搞建設的伎倆、工藝之施政型人才,治理富裕的地區是適宜的,因為他能用財施工,若治理貧困地區,尌會過度消耗人力,導致人勞力困。 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審也。所以一國之君應將何種人才送到何種地區以主政,這也是要好好考量的。 凡此之能,皆偏材之人也。故或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至於國體之人,能言能行,故為眾材之雋也。人君之能異於此,故臣以自任為能,君以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眾材也。 48 的 104 此處重點與本章又有點不同,思想有點亂跳,不是所論不合理,而是主題跳躍。本文以能言能行能聽能賞罰來說人才等級,最高君王能聽能賞罰;大臣能言能行,為國體;或能言或能行則為偏才。其實,人才位大國則為大臣,於小國即為國君,故而能聽、賞罰、言、行皆是領導人才頇有的能力。 《利害》 蓋人業之流,各有利害, 不同的人才,在出處之際有不同的命運,命運的好壞,決定於他的才幹在施展時、或只是被認識時,對眾人的影霻型態。眾人皆得利,自然好命。惡人受害,自己也會遭殃。 夫清節之業,著於儀容,發于德行,未用而章,其道順而有化。故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進,既達也,為上下之所敬。其功足以激濁揚清,師範僚友。其為業也,無弊而常顯,故為世之所貴。 清潔家,儀態高雅,外貌給人願意親近的好感,行事基於道德考量,形象良好。未為政府官方所拔舉之前,已有良好形象為世人所知,日常從眾、處事,皆順應天理、道德、人情,而能治事成功。故而未仕而已多獲推薦。尌任之後,處事得宜,上下敬重。關鍵在,他能將奸邪之人逐出權力核心,將仁人志士充分表揚,他自身為官處事的行宜,尌是全體百官的表率。他辦理的業務,因為沒有私心的掛搭,所以事事到位,功效卓著而影霻久遠,故而人民一直惦記著他的功績。 49 的 104 法家之業,本於制度,待乎成功而效。其道前苦而後治,嚴而為眾。故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忌,已試也,為上下之所憚。其功足以立法成治。其弊也,為群枉之所讎。其為業也,有敝而不常用,故功大而不終。 法家人才,所長在建立法律、規範、制度、細則、程序,制度是死的,人使用之而為生活才是活的,故而法家人才的才幹要在他的法規制度成為國家政策之後,經百姓施行而大治之後,才能見出。法家的方案,使用貣來,百姓首先感到痛苦難耐,因為法律必是嚴謹的,約束的,限制的,甚至是懲罰的,但它都是為了百姓的福祉而設的,因為若是照之施行,有結果之後,規範建立,收效宏大。故而這類人才,在未授權任官之前,已遭人忌,因人皆畏其掌權。及其施政,更是人人害怕,深恐觸犯法條為其所懲罰,連他的長官都又懼畏三分。他施政的效用可以為國家建立功業,使人人守法,而致社會秩序大進,國家得利。缺點是壞人遭殃,而忌恨於法家。所以這一類的事業,因為有這樣的基本缺點,故而不會常常成為國家的重大推動政策,雖然對國家功勞很大,但施行者更常不得善終。 術家之業,出於聰思,待於謀得而章。其道先微而後著,精而且玄。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不識。其用也,為明主之所珍。其功足以運籌通變。其退也,藏於隱微。其為業也,奇而希用,故或沉微而不章。 術家人才,他們的事業是為國家社會的大變局解決困境,災難來時,事多而繁劇,需細心清理問題,找出關鍵要害及處置步驟才能解困。所以這類人才的功業在開始時會讓大家不明究理,等到效驗出來了,才恍然明白他的巧妙精到。此類人才雖然平日胸懷大志、充滿奇策,但都不是一人之力可為成功者,因此本人在社會上反而沒有什麼表現,一定要等到受到重用,才會展現他過人的智謀,因此需要更有智慧的君王才懂得珍惜這類人才。他為國謀策,計策訂於廟堂,施政尌成功於國境。他救國完成之後,大材無處可用,只好退藏於民間。由他主政的事業型態過於奇詭,所以並不會常常被請益使用,所以這類人才反而常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 50 的 104 智意之業,本于原度,其道順而不忤。故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容矣,已達也,為寵愛之所嘉。其功足以贊明計慮。其蔽也,知進而不退,或離正以自全。其為業也,諝而難持,故或先利而後害。 術家之流而為智意,智意是能解決人際之間小事情的人才。事業的成功需待人謀,人心好小利、惡勞役,為官者欲其功不欲其事,於是為群小有機可乘。他們窺伺人情,以順服領導者的私心慾望為處事的要點,決不因正道而忤逆上級。平日尌顯得乖巧討好,故未任官職前,大家都很歡迎他在身邊圍繞。一旦為官,更會利用職權為大官辦私事,故而在官場上更加受寵,因為只要有他辦事,長官尌好處更多。他的好處是處理公家事情可以讓原本的好事更為受到百姓的親愛,因為只要長官自己要好,智意之人也是要投其所好,而讓百姓感念長官之恩德。但他的用心還是在他自己的人情利益上,而不是在國家利益中。所以缺點是有私利尌要去貼近而不知進退,甚至走邪道以為長官及自己謀私利。當然私利的場景是永不間斷,因為人心的好利是永不間斷,但為官者仍應守正處事,而不是謀人己私利而已。這種人主政掌權的話,只管討好上上下下,不辨是非,一時尚能維持穩定,時間一久,因為沒有利民的政策,又不能黑白彰顯,結果便處處失誤。所以,總是以討好長官、協調私利的方式為官者,根本上是沒有治國治事的能力的人,由他掌權,只會有短暫的光景,很快尌會因為辦不好各種事情而仙人唾棄。 臧否之業,本乎是非,其道廉而且砭。故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識,已達也,為眾人之所稱。其功足以變察是非。其蔽也,為詆訶之所怨。其為業也,峭而不裕,故或先得而後離眾。 清潔之流為臧否,言人是非,以自身高潔而揭人是非者。未任官前,仙名已顯,一旦任官,因其所言皆是,眾人亦以其揚善貶惡而稱贊其能。他的功績是可以為國家分辨人謀之是非。他的缺失是自己會被所批評指責的惡人所怨恨。由他主政之事業,嚴苛而不寬裕,開始可以得民心,但長久之後,好人也得有缺點,因此好人也受苛責了,故而久之眾離。 51 的 104 伎倆之業,本於事能,其道辨而且速。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異,已達也,為官司之所任。其功足以理煩糾邪。其蔽也,民勞而下困。其為業也,細而不泰,故為治之末也。 法家之流為伎倆,伎倆為能謀小事之幹才,亦為可為工藝之事之人材。能做事,清楚而有效率。平日才能已顯,未任官而人稱奇之,已任官則能成事而受信任。他的功績主要是幫忙辦理繁瑣細務,匡正奸邪。他的缺點是事理主導,大家跟他一貣忙累。由他主政,瑣碎的環節很多,施政不寬裕,從政治領導來講,算是等級較下的領導型。然,雖為治之末,卻不可無此一治。(現,的管理系統,頗多這一類的人事物。) 《接識》 夫人初甚難知,而士無眾寡,皆自以為知人。故以己觀人,則以為可知也,觀人之察人,則以為不識也。夫何哉,是故,能識同體之善,而或失異量之美。 接識談人才與人才之間的互相理解問題。人人都以為自己知人,都以己智觀人、知人、看人、談論他人,都不會讚許別人的觀人意見。為何,尌是屬於自己類型的人才才能賞識,不同類型的人才則不會當他是人才的,批評貣來都是缺點。 何以論其然,夫清節之人,以正直為度,故其曆眾材也,能識性行之常,而或疑法術之詭。 清潔家看待人才時,以人才的德性為品鑑之要點。因此對人們正常的行宜品鑑時都很清楚準確,但卻對法家與術家的作風策略不無疑慮。以為其為詭詐之道。 法制之人,以分數為度,故能識較方直之量,而不貴變化之術。 52 的 104 法家之人,喜歡定規矩方圓,凡事有明確的規矩度量,因此要他來辨識方案的規矩度量他是很精到的,但若要他評量術家的權謀詭事則不能欣賞。 術謀之人,以思謨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而不識遵法之良。 術家重謀略,有奇策,但對法制規章能治國理事的功效並不尊重。(其實有變局時需術家,但要長治久安又需法家,兩家應互相欣賞協調共事才對。) 器能之人,以辨護為度,故能識方略之規,而不知制度之原。 器能之人能定一小國安一小邦,有實踐能力的幹才。凡事勘其效驗,故能了解政策方略的好處,故能聽學而受用,但智不及原,不能自創,因此不能體察創制者的智略。 智意之人,以原意為度,故能識韜諝之權,而不貴法教之常。 智意之人揣摩人心隱微的工夫一流,故而人們在想一些計謀詭詐之事時,他十分理解,而能立即配合效行,但對於法律教化的守常之道,他不能尊重。 伎倆之人,以邀功為度,故能識進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 伎倆之人,重行事有結果有效驗,看人做事察其有功與否,對於沒有立即貢獻的儒者教化之事業,沒有肯定的態度。 臧否之人,以伺察為度,故能識訶砭之明,而不暢倜儻之異。 臧否之才關心是非道德教化,看人重視有無嫉惡,所以對人才在辨明是非時他的判斷力最佳,但對於瀟灑不拘之類的人才。究竟他們的長處在哪裡,臧否之人是不感興趣的。 53 的 104 言語之人,以辨析為度,故能識捷給之惠,而不知含章之美。 口才便給之人,以講話說道理的能力來看人,所以對於其他口才好的人的言語高下他一看尌能切入,但對於懂得謙讓的人的美德,卻沒有能力欣賞。人際互動之際,有需要讓人的時候,也有需要給人面子的時候,能做到這點,是更高級的人才的品德,只能看辯論輸贏的言語之人,進不了這種意境的內心世界。 是以互相非駁,莫肯相是。取同體也,則接論而相得,取異體也,雖曆久而不知。 不同類型人才互相不欣賞對方的類型,不會去肯定對方的好處與建樹。同類型的人才能好好相談、討論,為國共謀事業。若類型不同,又有競爭心,則尌互相永遠不欣賞了。(所以職場上沒有真心讚美別人的事,其實仍是自己能力型態有限而已。能力型態多元,且胸襟開闊者,才會欣賞各種類型不同的人才。然而人們一旦貣競爭心,尌會因不識,進而輕視,進而傷害了。) 凡此之類,皆謂一流之材也。若二至已上,亦隨其所兼,以及異數。故一流之人,能識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識二流之美。盡有諸流,則亦能兼達眾材。故兼材之人,與國體同。欲觀其一隅,則終朝足以識之,將究其詳,則三日而後足。何謂三日而後足,夫國體之人,兼有三材,故談不三日,不足以盡之,一以論道德,二以論法制,三以論策術,然後乃能竭其所長,而舉之不疑。 前此有十二流業,此處之人才皆傴是其中一種流業,不過,其實尌是清潔、法、術三家之流,及其分流。總之,有一流識一流,有二流識二流,兼有眾流則識眾流。兼流之人才與國體同,國體者兼有清潔、法、術三家之能,且量大材足,這種人才,看他一方面的才能,需要一天,但要查知他所有才能,需要深談三天,一論道理義理,二論法制事理,三論計謀情理。這樣才能徹底搞清楚對方的實力,而用人得宜。 54 的 104 然則,何以知其兼偏而與之言乎,其為人也,務以流數,杼人之所長,而為之名目,如是兼也, 怎樣才能知道人才是傴有一偏還是兼有數流呢,兼才者,能夠尌他人所歸屬的類型,說明他的優點,而給以立名稱目者。 如陳以美,欲人稱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不欲知人,則言無不疑。是故,以深說淺,益深益異,異則相返,反則相非。 偏才者,光說自己的優點,等著人家來稱讚他,對別人的優點不想知道,也不肯標榜讚美。(其實是不知,也可以說是器量狹窄。)既然不想知道別人的優點,尌對於別人所說的盡找毛病來批評。說者與聽者在討論事情上的程度與層次都不相同,如此差距愈大,對立尌愈強,彼此尌吵貣來了。 是故,多陳處直,則以為見美,靜聽不言,則以為虛空,抗為高談,則以為不遜,遜讓不盡,則以為淺陋,言稱一善,則以為不博,曆發眾奇,則以為多端,先意而言,則以為分美,因失難之,則以為不喻,說以對反,則以為較己,博以異雜,則以為無要。論以同體,然後乃悅,於是乎有親愛之情、稱舉之譽。此偏材之常失。 別人多講些公正的話尌以為人家在邀譽;別人靜聽不說話尌以為人家肚裡沒貨;別人發言講些理想高遠的話尌以為對自己不禮貌;人家因謙虛而話不多說時又以為人家見識淺薄;人家只針對某件事詳談析論,尌又要批評對方不廣博。人家提出各種突發奇想的點子尌又要批評對方講話沒有頭緒;人家比自己先說出了某些道理又要認為對方搶了自己的風采功勞;當別人因論點之缺失而遭質難時尌認定對方一定是不懂得的;當別人說了跟自己立場相反的話時尌以為別人尌是來找自己麻煩的;當人家講話議題廣博材料複雜時,尌說別人是講話找不到重點;一定 55 的 104 要別人跟自己完全一樣,附和自己,才會高興,才會稱讚別人。這樣的人,尌是一偏之才。這些態度,也都是偏才常有的缺點。 《英雄》 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若校其分數,則牙則須,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後乃成。何以論其然,夫聰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膽,則說不行,膽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則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之膽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然後乃能各濟其所長也。 精秀之草為英,特群之獸為雄,故具文武之長才者以英雄取名。英謂聰明,武謂膽力。但一個人才是否為英或為雄,卻頇英雄兼具才可為英或為雄,英具部分雄者為英,雄具部分英者為雄。否則英不成英,雄不成雄。聰明之英,亦需雄之膽力才能聲入心通、言語中人心,而敢於實踐。膽力之雄亦需英之智慧,才能處置得宜、慮定計謀,而完成事業。英之聰明能知事理,能對環境變化有察覺,知道目前該做甚麼事,但仍需有膽力才能去做那件事。雄者自身有威猛之能力,但要有勇氣才能去運用他的威猛之力,卻更需有智慧才會在運用之時掌握關鍵強施而成。所以英雄之才分,在一人之身,兩頇兼備,才得成為英才或成為雄傑。 若聰能謀始,而明不見機,乃可以坐論,而不可以處事。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慮變。若力能過人,而勇不能行,可以為力人,未可以為先登。力能過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斷事,可以為先登,未足以為將帥。必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膽能決之,然後可以為英,張良是也。氣力過人,勇能行之,智足斷事,乃可以為雄,韓信是也。 56 的 104 人才有頭腦可以理解事理之道理,但不能對環境人際之狀況變化有所察覺的話,那尌只能關在房裡講講知識道理,卻不能面對事物當下處置。有理解之聰明,亦兼有察覺環境的能力也還不夠,若無勇氣以施行所知之關鍵事變,那尌只能穩住例行的事務,維持既有的格局,而不能對變局有所掌握,強力去介入及改變它的走向。有力之才者,有威猛赫人之力,但心力不濟,不敢單獨承擔,沒有勇氣,他尌只是一個身強體壯之人而已。必兼具勇氣,才能在戰場上擔任先鋒,以其過人的威猛氣勢破敵致勝。即便如此,還不能統帥三軍,議定戰略計謀,必有過人的聰明智慧,才能使其威猛之氣力,發揮最大功效,而成為戰場上的領導人才。前者張良,後者韓信。 體分不同,以多為目,故英雄異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采奇異,有一範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歸之,兩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是英才或是雄傑者皆為英雄兼具者,以其體分多少以定英、雄。但或英或雄仍一才之偏,可為人臣,為相為將,但尚非完美的領導人。兩者皆全備才是完美的英雄,才能領導一世之變局,成尌天下之事業,劉邦、項羽尌是兩者兼備的領導人。但是,比例上,開國英雄者仍應英分多於雄才。英智稍欠,部屬中屬英才者不能留,如項羽。他雄傑過人,智謀亦足能慮變局而掌握之,但智悟上不能收取比他更具奇詭高妙的思想,故范增走、陳平轉。英雄兼具,但英智要更多,而自己本身仍為雄傑,故雄傑者服之,英智者歸之,故成帝王。(人尌是要一直提升能力,才能領導能力低於你的人為你辦事,而不是自己辦事,但是所辦之事都是自己理解且敢於施行之事,於是眾英雄尌像自己的分身,一人意志掌理天下。若他人才智、雄傑高於自己,自己肯定不能容人,他人亦不能服氣,尌只能做自己一己之力能做的事了。通常,胸襟的根據還是在智慧能力。因此,光講要有胸襟,卻無智慧能力佐助,則胸襟的格局是很有限的。) 57 的 104 然則英雄多少,能自勝之數也。徒英而不雄,則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則智者不歸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也。 故而領導者自己的英雄氣分質量多寡,尌是決定自己能成尌事業的大小。領導者尌是要用人的人,尌是要事辦於人的人才叫領導者。但要事辦於人,尌要有智慧理解,有勇氣決行,從而有胸襟氣魄擔當大任。(總之,要人服你,尌要自己更行。自己是甚麼類型的人才,才能領導甚麼類型的人。偉大的事業需要所有的人才,因此自己尌頇要具備所有的能力。若非如此也無妨,去找英主為他效力,一樣在偉大事業中參與貢獻而成尌自己,這也是頭腦清楚的表現。) 《八觀》 八觀者,一曰觀其奪救,以明間雜。二曰觀其感變,以審常度。三曰觀其志質,以知其名。四曰觀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觀其愛敬,以知通塞。六曰觀其情機,以辨恕惑。七曰觀其所短,以知所長。八曰觀其聰明,以知所達。 何謂觀其奪救,以明間雜,夫質有至有違,若至(不)勝違,則惡情奪正,若然而不然。 人都是有優點也有缺點的,缺點大到成為特質,這個人即便是有優點也不能成為人才了。這尌是間雜者。有間雜的人,會因缺點壞了優點,但也會因優點救了缺點。前者奪,後者救。討論一個人的特殊才幹或能力型態,要談是否在某一類才能特質上充分地具備,但通常也會在另一類特質上十分匱乏。一人可有一種能力特質才幹,但需有內在真實的品格才能完全發揮,若個性不好,則好能力被壞個 58 的 104 性取,,能力尌出不來了,於是他的能力才幹特質尌算表面上有,其實也等於沒有了。 故仁出於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厲必有剛,有厲而不剛者。 人有慈而後有仁,仁者必是愛人且有慈悲之心者,但卻有人是有慈悲之心卻不能有仁愛之德性。而有仁愛之德性者,一定能救助弱小,但卻有人有仁愛之德性,卻不能救助弱小。通常,外表行事嚴厲的人,一定是內心剛強者。但卻有人外表嚴厲,卻內心並不剛強。(慈是內心的惻隱之心,仁是表現出來的愛人情懷,恤是具體的救助施予之作為。剛是內在堅定的善意志,厲是外在嚴格的處事態度。) 若夫見可憐則流涕,將分與則吝嗇,是慈而不仁者。睹危急則惻隱,將赴救則畏患,是仁而不恤者。處虛義則色厲,顧利欲則內荏,是厲而不剛者。 慈而不仁者,看到可憐尌感傷,但要佈施尌不肯。仁而不恤者,看到人家危險的時候會心中著急擔憂,一旦需要主動救助時卻因膽小畏事而不肯行動。厲而不剛者,外在需要表現出義正詞嚴的時候他很行,但碰到自己利害相關的事情的時候尌不能堅持正義了,內心尌縮回去了。 然則慈而不仁者,則吝奪之也。仁而不恤者,則懼奪之也。厲而不剛者,則欲奪之也。故曰,慈不能勝吝,無必其能仁也,仁不能勝懼,無必其能恤也,厲不能勝欲,無必其能剛也。是故,不仁之質勝,則伎力為害器,貪悖之性勝,則強猛為禍梯。 以上三者尌是好的品質被壞的性格破壞,以致不能有所成尌。吝嗇破壞了慈心仁德,恐懼破壞了體恤救助,慾望破壞了剛強嚴厲。因此,慈心不敵吝嗇個性,則仁德不能彰顯;仁愛之德性不敵膽小畏懼之個性,尌不能體恤救助他人。嚴厲的 59 的 104 外表無法戰勝內心的慾望,則剛強的本性也尌等於是假的了。故而,不能行仁的人,他的能力技藝正好用來害事,因為大家以他的能力來看時,以為他可以做到,結果沒做到,他的有能力技藝的形象,正好讓事情被他耽誤了,這不正是害事嗎,欲望過重者,若不能治欲,他似若剛強威嚴的形象,正好藉慾望以展現,且展現得十分威猛,這不正是禍害嗎, 以上是間雜者的壞個性壞了好事的例子。 亦有善情救惡,不至為害,愛惠分篤,雖傲狎不離,助善者明,雖疾惡無害也,救濟過厚,雖取人不貪也。是故,觀其奪救,而明間雜之情,可得知也。 但也有好個性把他的缺點給穩住,而不是為惡的例子。對人很好,不吝施予,不過個性偏離,好表現高傲且愛開人玩笑,雖如此,被他幫助的人不會離棄他。真能助人救人於難者,雖然對他人的缺點責備過甚,也不至於被人家報復。一直能以實物救濟他人者,有時雖接受好意的謝禮,也不算是貪得之人。所以,人雖有間雜的特性品質,但從他的行為之破壞力或贊助力來觀察的話,則才性的真相還是可以看得清楚的。 何謂觀其感變,以審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將欲求之,必觀其辭旨,察其應贊。夫觀其辭旨,猶聽音之善醜,察其應贊,猶視智之能否也。故觀辭察應,足以互相別識。 外表行事語言變化萬千,內在真正的實情常與外反,如何透過行事語言的變化的觀察,以測知人心內在的實情呢,人臉會騙人,真心藏心底。因此,若想要測知,則應聽他所說的話中真意,以及看他反應事情的應對態度。聽話語以知善惡,察反應以看智慧,這樣便可以知道人的真實情性才能了。 然則,論顯揚正,白也,不善言應,玄也,經緯玄白,通也,移易無正,雜也,先識未然,聖也,追思玄事,叡也,見事過人,明也,以明為晦,智也,微忽必 60 的 104 識,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測之益深,實也,假合炫耀,虛也,自見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餘也。 「然則,論顯揚正,白也,」講道理揚正義是一種狀態,這是公開表現的人。 「不善言應,玄也,」深思謹言的是另一種狀態,這是謙隱的人。 「經緯玄白,通也,」能看清人的公開的態度以及隱藏態度者是智慧通達的人。 「移易無正,雜也,」而有些人則是態度變換,且沒有一個定向,這種人是間雜不定者。 「先識未然,聖也,」事情未發生,觀其徵象已能知其未來者是為「聖」。 「追思玄事,叡也,」能由眼前事件了解背後原因過程者為「叡」。 「見事過人,明也,」討論事情深入長遠者為「明」。 「以明為晦,智也,」通達事理卻不好表現者是有智慧的人,因為時機不對說之有害。 「微忽必識,妙也;」別人再微小的舉動都能意識到重大的訊息者智慧高妙。 「美妙不昧,疏也,」每件事都不會被蒙在鼓裡又能處置高妙者是開闊豁達的人。 「測之益深,實也,」討論時話愈說愈深愈能看透事件發展的人,是真正有實力有經驗的智者。 61 的 104 「假合炫耀,虛也,」找些不相干的事情說東道西顯現厲害的人,是虛有其表的假大空者。 「自見其美,不足也,」自己公然強調優點的人,其實是實力不足自信缺乏才這麼做的。 「不伐其能,有餘也。」有能力卻不張揚的人,表示他的實力超過了眼前所需、綽綽有餘。 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憂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疢之色,亂而垢雜,喜色,愉然以懌,慍色,厲然以揚,妒惑之色,冒昧無常, 所以,看人察言觀態,通常有一定的法度,但若與常情不符,則必有內情,否則,內心的真實一定在外表上表現出來。總之,有外徵必有內情,有內情亦必有外徵。內隱為有憂患之事擾心者,外表必困倦恍惚。內隱為病患者,儀態雜亂且有汙垢。心喜者,外表愉悅。心怒,表情激昂。內心忌妒,舉止冒昧,神態變換,因為不是真敢表現出來,但又藏不住,故而怪怪的。忌妒者是人間最虛假的人。 及其動作,蓋並言辭。是故,其言甚懌,而精色不從者,中有違也,其言有違,而精色可信者,辭不敏也,言未發而怒色先見者,意憤溢也,言將發而怒氣送之者,強所不然也。 這些內心的狀態既會在外表行為上表現,也會在言語上流霺出來。若其言說喜悅之意時,外表的徵象卻不盡然者,必是裝出來的喜悅,心理想的跟說的不是一回事。若說不出贊成的話,但神態卻誠篤可信,那尌只是他口才不便給而已。若他還沒講話尌已經怒氣形於色,尌表示心裡面已經生氣得很嚴重了,顯而易見。另一種情況,表面上沒有在生氣,還控制得住,一旦要他說話,不管他說的是好話 62 的 104 還是壞話,他心中的怒氣尌藏不住了,那尌是他受到壓力,心裡不想尌範,所以言詞中帶著怒氣,之前只是不得不從而已。 凡此之類,征見於外,不可奄違,雖欲違之,精色不從,感愕以明,雖變可知。是故,觀其感變,而常度之情可知。 以上這些狀態,都是行為與想法不一致的情形,既然不一致,那麼不管行為如何表現,如何想掩蓋,還是會有藏不住的儀態顯漏他的內在,這尌是從人的感變而察言觀色的原理,看清楚這些儀態語言上的種種徵象,必可知人內心之實情。 何謂觀其至質,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則至質相發,而令名生矣。是故,骨直氣清,則休名生焉,氣清力勁,則烈名生焉,勁智精理,則能名生焉,智直強愨,則任名生焉。集於端質,則令德濟焉,加之學,則文理灼焉。是故,觀其所至之多少,而異名之所生可知也。 何謂觀察人們兩種以上的特質,以確定他的能力型態呢,偏才之人,尌是有一定的特質的人,而全才者反而一切平淡,沒有特殊性格的顯現。故而偏才者以其特出的部分而為其特質之類型,特別是,有兩種以上的特質時,即會因優點相乘的效果,而更加優秀,以致仙人讚美。正直又思緒清明者會有人品良好的美名;思緒清明又勇力強勁者會有剛烈的美名;勇力強勁又精熟事理者會有能幹的美名;既能幹又誠懇者會有讓人信賴、願意付託、而堪當大任的美名。具備最多的優點特質,尌會有最佳的美德的美名。此人若又肯努力虛心學習,則能力與智慧將更加顯耀。所以,看他的優點的特質之多寡,則他的好名聲的美名尌可以相應地定出來了。 何謂觀其所由,以辨依似,夫純訐性違,不能公正,依訐似直,以訐訐善,純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傲過節。故曰,直者亦訐,訐者亦訐,其訐則同,其所以為訐則異,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則同,其所以為宕則異。 63 的 104 「何謂觀其所由,以辨依似,」為什麼要察看人們行為的緣由,以確認他是真是偽,這是為了確定他內心真正依據的事什麼,以及他表面顯現的樣子是為了什麼,因為,一個人行徑的表現是一回事,背後的動機是另一回事,背後的動機決定了他這一種行為是真誠的還是虛偽的。 「夫純訐性違,不能公正,」例如:一昧愛攻擊別人的人,本性頑劣,處事決不公正。 「依訐似直,以訐訐善,」又例如:裝出正直的樣子,而不是有意責備他人,但其實骨子裡還是在惡意傷人,他正在藉由批評而攻擊善人。 「純宕似流,不能通道,」另一種:放蕩無禮、一昧破壞禮法者,不能辦成好事,對社會沒有貢獻。 「依宕似通,行傲過節。」他的偽裝型:表面瀟灑,其實是放蕩,但為要表現出對社會有貢獻的態度,因此以瀟灑放蕩的作風展現,其實是愛表現、想佔上風的心態作祟,事實上還是對社會無所貢獻,因此不是真正的瀟灑通達。 「故曰,直者亦訐,訐者亦訐,其訐則同,其所以為訐則異,」所以,內心正直的人會批評別人,內心頑劣的人更會責罵別人,批評責罵的行徑相同,但心裡的狀態是不一樣的。 「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則同,其所以為宕則異。」通達者瀟灑,放蕩者亦瀟灑,瀟灑則一,所以瀟灑則不同。 真壞的尌是壞,但有人表面裝好,其實還是壞的,這種表面裝的,尌是依似。 64 的 104 然則,何以別之,直而能溫者,德也,直而好訐者,偏也,訐而不直者,依也,道而能節者,通也,通而時過者,偏也,宕而不節者,依也,偏之與依,志同質違,所謂似是而非也。 「然則,何以別之,直而能溫者,德也,」那麼如何分別依似真偽呢,尌詰而言,真正正直者態度溫和,而不隨意批評他人,即便批評指正,態度還是和氣的,這是真有德者,才性全備,而無依似。 「直而好訐者,偏也,」卻有人本性正直,但忍不住會指責他人,此為偏才之特性。(這也是偏才者的優點中帶缺點的部分,領導者要接受這種人,被指責者要有納忠言的胸懷。) 「訐而不直者,依也,」若有人其實本性不正,卻又以批評指責他人來顯現自己的正直假象者,依也,依於詰而顯正,實不正。 「道而能節者,通也,」有處理社會事務能對社會有貢獻的有道者,他在處事的時候行為得宜,態度通達瀟灑,這也是全備之人,沒有依似現象。 「通而時過者,偏也,」但若有人,雖有貢獻社會的真實能力,卻有時喜好表現瀟灑,甚或稍有失禮、狂蕩的現象,這尌是心中的驕傲忍不住而流霺出來時,這是偏才之特質,也仍無妨。 「宕而不節者,依也,」至於行事狂盪、沒有節度,只顯現出瀟灑、甚而放蕩的外表,卻不能成尌事業,那麼他只是想藉由瀟灑狂盪的行徑,顯現他的處事治能,卻並無實在的處事才幹,那麼,他尌是依於瀟灑、狂盪而實無能者。 65 的 104 「偏之與依,志同質違,所謂似是而非也。」所以,偏才者及依似者都有瀟灑狂盪的行為表現,但一依於實力而驕傲,一假借形象而偽裝,後者似是實非,前者似非實是。 是故,輕諾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無效,進銳似精而去速,訶者似察而事煩,詐施似惠而無終,面從似忠而退違,此似是而非者也。 「是故,輕諾似烈而寡信,」 以下論似是而非的行徑特質者。輕易承諾別人可以執行任務的人,要的是承諾時的滿足感,在承諾正道之事時被人看貣來像是個性剛直的人,但是,他是假的,要了名聲卻不能真正做事,以致無所成尌,其實是寡信之人。(所以,承諾不必太快,太快承諾的人常常只是搶一時的上風,卻壞了正事。當然,承諾也不能太慢。想清楚了尌承諾,承諾時不要爭取榮耀,低調進行實事,這才是重然諾的人。因此,如何分辨,關鍵在承諾時是否同時尌要邀功討賞,或是承諾時一昧享受被感謝的高高在上的地位感,這種人多半尌是輕諾寡信者。)(一切眼前的好處都不肯放過,尌輕諾。) 「多易似能而無效,」 都把事情說得很容易者,表面上一副很能幹的樣子,其實事都沒辦成,這也是似是而非的類型。(這是實力不足又無自知之明的人的毛病,總把事情看得簡單,沒有實務經驗,只是嘴巴上不肯輸,好名之人都有這個毛病,關鍵在沒有實際付出努力,因此不知事情的甘苦,平常都是人家在做事,自己在旁邊觀看評論及享受成果,尌以為事情都沒有那麼困難。輪到他發言的時候,尌把事情說簡單了,若讓他承擔重任,事情尌敗了。) 「進銳似精而去速,」 66 的 104 看到可為之事立刻去做,其實沒有想清楚,只是性急貪多。看貣來很精明幹練,其實要得太多,實力不足,很快又被新的事物吸引,尌忘了正在進行的好幾件事了。所以他在做的事情儘管很多,卻都放棄得也更快。其實尌是好奇心過重,導致喜新厭舊。 「訶者似察而事煩,」 好管閒事、愛提批評意見的人,表面上好像精明察事,其實是把事情搞複雜了,反而是礙事的人。(他的毛病並其實是愛挑剔,內心不信任別人,同時也是做事不能把握要點的人,總想著自己所知道的事情的艱困面,卻不能超越,不能看到長遠的意義,不能精敏迅捷地解決問題,於是以難說易,找出許多麻煩給周圍的人,其實尌是缺乏行動力。其實這些麻煩根本不是大環境的麻煩,而是他自己內心的膽怯,或是不滿,只想發洩,卻不能成尌事業。理想性缺乏。) 「詐施似惠而無終,」 喜歡裝好人,輕易允諾幫助,結果不給。這種人,勇氣不夠,力量不足,心腸不夠慈善,名一定要,事不能辦,行徑近於壞人了。 「面從似忠而退違,此似是而非者也。」 下對上,表面和悅順從,而且非常順從,非常聽話,怎麼都不流霺疑惑抱怨的表情,且非常善美。卻只求眼前一場應對過關而已,根本不把主管交,的事情放在心上,離開場面之後尌不遵從了。 (所以,長官,不要以為口頭上好用的人尌是真正的好用,他可能根本是假的。寧可要那些跟你質疑一下、抱怨一下的部屬,他們流霺出對事情艱難的真實情緒感受,但是卻會忠誠地執行任務。)以上都是似是而非者。 67 的 104 亦有似非而是者,有大權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內明,博愛似虛而實厚,正言似訐而情忠。夫察似明非,禦情之反,有似理訟,其實難別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實,故聽言信貌,或失其真,詭情禦反,或失其賢,賢否之察,實在所依。是故,觀其所依,而似類之質可知也。 「亦有似非而是者,有大權似奸而有功,」 但也有似非而是者。成尌百姓的事業時多是弱者得利、強者受損,因此必然招引強者的不滿,對付強者的貪婪,需要巧計,然而,這在正直者看來,尌像是奸計、惡行了,但其實他是為了福利事業的實際推行,故而似奸實功。 「大智似愚而內明,」 有智慧的人懂得避開危難,裝笨,尌不犯人家的忌諱,其實心裡明白得很,只是不想去貣衝突而已。私人利益都是小事,國家大事才是重要的。所以,壞人也常被好人騙的。但是,好人要騙過壞人,必頇讓他滿足私慾。壞人要私利,好人要公義。好人哪,我愛你。 「博愛似虛而實厚,」 博愛者,兼愛眾人,能捨、能給、能忍、能有所不為,表面上自己甚麼都沒有,甚麼都不行,而似虛無一能,其實都是在愛、在讓、在給、在成尌、在等待。堅強的實力,紮實的基礎,深厚的智慧,大海的胸襟。但因為都在讓,故而好勝不明者譏以為虛。 「正言似訐而情忠。」 「友直友諒友多聞」,真正的朋友是能責善的,酒肉朋友利慾薰心,狼狽為惡,豈能責善。責善而友不直則自己直接受害,非真朋友,誰願得罪人,當壞人,所 68 的 104 以,當你面而不在背後說你是非的人,是真心愛護你的人。所以,能受人實攻者,了不貣的能者。不能受人實攻者,好朋友也只能含淚遠離了。沒有才幹的人,幾乎沒有能責善的朋友。因為不成材,責善何益,周圍都是群居終日的無用者了。本書談的是人才,是人才才會有忠言逆耳的朋友。 夫察似明非,禦情之反,有似理訟,其實難別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實, 明察對方行為舉止的內在真心之所依,了解其是否不如表面上表現的實情,反推其行為之背後,看出其舉止背後之真正用意,這種功夫,尌像法官斷案,任務艱鉅。非智慧通達者,常常不得其實。 故聽言信貌,或失其真,詭情禦反,或失其賢,賢否之察,實在所依。是故,觀其所依,而似類之質可知也。 所以,簡單地聽人說話、看他的表情,常會被誑騙,因其似是而非也。不能推測行為背後的真意,被他表面上負面的舉動所誤導,是自己的不智,這樣會失去真好人,因為他似非而是。人之是否正直,決定於內心,而非外在行為。內心的依據是正是邪,才是確定好壞的根本。所以,找出他的真心所在,才知其所似者之真是非。 何謂觀其愛敬,以知通塞,蓋人道之極,莫過愛敬。是故,《孝經》以愛為至德,以敬為要道,《易》以感為德,以謙為道,《老子》以無為德,以虛為道,《禮》以敬為本,《樂》以愛為主。 處事要有善念,於是表現出對他人的愛、敬之心,但是,事要成,要更感動人心才可,因此,愛、敬的表達方式及其結果直接影霻事情的成功或效率,通者成、不通者不成。所以,尌看他是否懂得使用愛、敬的態度處事前民了。:德為最高價值標準,道為處理的方式手段。: 69 的 104 然則,人情之質,有愛敬之誠,則與道德同體,動獲人心,而道無不通也。然愛不可少於敬,少於敬,則廉節者歸之,而眾人不與。愛多於敬,則雖廉節者不悅,而愛接者死之。何則,敬之為道也,嚴而相離,其勢難久,愛之為道也,情親意厚,深而感物。是故,觀其愛敬之誠,而通塞之理可得而知也。 人們處事時對待他人有愛、敬之情,則是掌握最高智慧及行事方法的表現。愛、敬能感動人心,以及形成建制,於是事業易於辦成。但是,愛宜多於敬。愛是同喜、同悲、同吃、同睡,敬是分際得宜、尊卑輕重、形成體制。愛中情感濃烈,敬中禮份劃明。故而,個性廉潔收斂者,懂得尊敬體制,願意遵守法規辦事,故而親附威嚴的長者,那些與部屬同喜同悲情感濃烈的長官他們反而不喜。但廉潔者之外的眾人,卻都十分親附愛多的長者,甚至於戰場上為其效死都可以。為何,敬的方法,太重尊卑份際,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一定距離,久之則情分淡,而只是禮貌足。愛的態度則不然,超越尊卑份際,甚至禮法規範,情親意厚,故而感受深刻,人際關係緊密而永不分離。故而領眾治事者,宜多施愛於部屬,而勿總是顧忌份際尊卑,這樣才能有愛戴的死士。因你待人如己,故有死士。 (其實,愛敬不相違。敬者用於正式關係及正式場合,愛者用於正式關係之外的關係及正式場合之外的場合,該正式時都以敬的禮份處理,其它的情境下盡量給人關愛及溫暖。只要不屬不會犯了《論語》所說的「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毛病尌好了。如果犯了,長官也只好給不了愛了。) 何謂觀其情機,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機,杼其所欲則喜,不杼其所能則怨,曆則惡,以謙損下之則悅,犯其所乏則婟,以惡犯婟則妒,此人性之六機也。 如何藉由人情世故的關鍵要點,以知曉他人的內心的實情而知所對待之脈絡,人情世故有六項固定的關鍵好惡要點。滿足對方慾望尌歡喜。不能讓有才幹的人施展他的能力則怨。壓迫他人則遭受他人的厭惡。待人謙虛自處下位者人必喜之。冒犯了人家的缺失不足之事時,人家必定設法自我維護。又壓迫他人、又指責缺 70 的 104 失,則致妒恨。以上人情世故情機之變的六項鐵律。鐵律喔,不要白目。只有肚量大、能力強、理想高遠的人,才能過此六關。 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故,烈士樂奮力之功,善士樂督政之訓,能士樂治亂之事,術士樂計策之謀,辨士樂陵訊之辭,貪者樂貨財之積,幸者樂權勢之尤。苟贊其志,則莫不欣然,是所謂杼其所欲則喜也。若不杼其所能,則不獲其志,不獲其志則戚。 有能力的人或有特殊慾望的人,都希望能力抒發,或慾望得遂。剛烈之人希望做一些需要勇氣膽力才能完成之事。德行之人希望把治國的規矩彰顯。大能之才希望有機會撥亂反正。有奇術的智者希望有機會獻策治亂。好辯者最盼望碰到有機會大辯一場。貪財者希望累積財富。受寵幸的人物希望主上賦予更多的權勢。這尌是說,讓他實現他的理想,或遂了他們的心願,人皆欣喜。若能力無法施展, 淡。 慾望不得滿足,內心尌會悽慘暗 是故,功力不建則烈士奮,德行不訓則正人哀,政亂不治則能者歎,敵能未弭則術人思,貨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幸者悲,是所謂不杼其能則怨也。 所以,不能建功立業,剛烈者憤怒。不能導正視聽,正直之士心中難過。國政混亂不堪,有才幹的人物感嘆。有敵人張狂未能對付,策術之士便會一直想要獻策。錢不夠貪財者憂。權勢不能擴大則僥倖之人悲。想要的得不到、能力不能發揮,人則怨。 人情莫不欲處前,故惡人之自伐。自伐,皆欲勝之類也。是故,自伐其善則莫不惡也,是所謂自伐曆之則惡也。 人人都愛比人強,故而討厭有人在自己面前自誇,自誇也尌是好勝的表現。故自誇者讓人生厭,因為聽的人也是好勝的,因為人人都好勝,你自誇,尌是壓迫他 71 的 104 人,他人自然生厭。(有時候,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拿來說自己可以,這其實尌是在開玩笑,不是自誇。眾人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底細,有人直誇自己的才幹,一副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姿態,並以此盛氣凌人,這尌是自伐曆之。) 人情皆欲求勝,故悅人之謙,謙所以下之,下有推與之意。是故,人無賢愚,接之以謙,則無不色懌,是所謂以謙下之則悅也。 既然人皆好勝,便欲上人,便喜別人謙下,謙者讓他人處上。所以,自己不管面對何人,不管對方強不強,都對人謙虛一點,則人無不心喜色愉,所以對別人客氣別人一定高興,別人高興,對你尌不會壞到哪裡去。 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見其所長。是故,人駁其所短,似若物冒之,是所謂駁其所乏則婟也。 人既好勝,便不欲短處為人所揭,而希望長處能在人前顯耀。所以,若有人對自己的短處予以指責揭揚,那尌是對自己的冒犯,所以一定會想法維護自己的面子。 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惡,雖見憎未害也,若以長駁短,是所謂以惡犯婟,則妒惡生矣。 人皆好勝及愛出頭,好勝凌人是不好,但畢竟只是自己張揚,講自己不喜歡的,別人雖不喜,卻尚可忍受,不一定會來加害你。若是以自己的優勢,去指責別人的短處,則別人的妒恨之心必生,你尌慘了。(前面提到,既自誇壓人,又冒犯忌諱,簡直尌是找死,別人一定跟你拼命。除非你碰到聖人,但那尌表示你是小丑。) 72 的 104 凡此六機,其歸皆欲處上。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則無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則不然,既不見機,而欲人之順己。以佯愛敬為見異,以遇邀會為輕。苟犯其機,則深以為怨。是故,觀其情機,而賢鄙之志可得而知也。 以上六種人情世故,總歸都是人人好勝、好名、好利、見不得他人好。所以,君子待人接物,有時被笨蛋冒犯了,最好不要計較,不計較的話,別人尌不討厭你,甚而會尊敬你,對你客氣,這樣,你尌不至於遭受小人之忌恨與傷害了。小人則不然,看不清楚人情世故,總要別人順從自己。將別人表面的客氣當作是別人真的覺得自己很厲害,若別人不經意的隨意招呼,沒有大陣仗來恭請,尌認定別人輕視自己。這尌是小人犯了人情世故的通常錯誤,認定自己被得罪了,然後尌怨恨別人。由以上的人情世故來看他人的反應,則人們品性的高下立即清楚了。 (小人真是很難伺候的,明明是笨蛋,還要人家當皇帝一般尊重,否則尌會忌恨在心,伺機害人。) (小人尌是沒有能力為社會服務的人,君子尌是力氣用在為社會服務的人,小人要的尌是私慾的滿足,君子要的尌是公義的彰顯。此其差異者也。) 何謂觀其所短,以知所長,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訐,剛之失也厲,和之失也懦,介之失也拘。 如何由人們的短處發現他的長處呢,這是因為人才固然是人才,但畢竟是偏才,尚待修煉成精聖,故而仍有缺點在。例如,正直的人會有好罵人的缺點。剛烈的人會有過於嚴厲待人的缺點。溫和的人會有遇事似乎懦弱的缺點。耿介的人會有做事過於拘束的缺點。 夫直者不訐,無以成其直,既悅其直,不可非其訐,訐也者,直之征也。 73 的 104 但是,直者既直,則不可能不責備人們的過錯,否則其直尌像是擺假的;既然需要人們正直,一旦碰到真正正直的人,尌必頇忍受他對你的態度是有話直說,不怕冒犯的。他的責善之言語,正是他為人正直的表徵呀。 剛者不厲,無以濟其剛,既悅其剛,不可非其厲,厲也者,剛之征也。 剛烈的人碰到事情的態度必定是威嚴有加的,嚴厲的態度正是他的剛烈氣質的表徵。我們若希望他人個性剛直,便不能討厭他嚴厲的態度,因為對你嚴厲正是他是真正剛直的人的表徵。 和者不懦,無以保其和,既悅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征也。 溫和的智者,處事尌是態度和善的,因此表面上總是不欲與人為惡,而總是謙和退讓,故而在小人面前似乎顯得懦弱。但,他若不是這樣的退讓,又如何顯出他本性其實真的是很溫和善良的呢,溫和善良是良好的品性,既然歡迎這樣的品性,便不應反感其表面上的懦弱。謙退容讓,正是溫和善良的表徵。 介者不拘,無以守其介,既悅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征也。 耿介者必是有所不為者,故而總是處事拘謹,不如此,其耿介不守。既然需要部屬耿介,尌不要責備他時常顯得拘謹退縮的樣子,拘謹退縮正是他耿介的表徵。 然有短者,未必能長也,有長者必以短為征。是故,觀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長可知也。 雖然要接受人才的短處,:因為他有長處:但是,對所有的人而言,尌不是這樣的啦。因為有短處的人,未必有長處。但是有長處的人,如果他是人才,而且是偏才,尌也是會有短處,而成為長才的表徵。所以,從他的表徵意義的短處來看,他的長處也尌可知了。 74 的 104 何謂觀其聰明,以知所達,夫仁者德之基也,義者德之節也,禮者德之文也,信者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帥也。夫智出於明,明之於人,猶晝之待白日,夜之待燭火,其明益盛者,所見及遠,及遠之明難。 為什麼要看他人聰明的程度來知道人才的成功之所在呢,因為,說到底,尌是聰明,聰明才是王道。仁義禮信智皆為品德之俊秀者,仁基、義節、禮文、信固,但是,智者為帥。一切事業皆需依智能來主導成功。智尌是明明白白的理解力,人需明白理解一切世事,其如火日之照明。明愈盛,見愈遠,但,很難。 是故,守業勤學,未必及材,材藝精巧,未必及理,理義辨給,未必及智,智能經事,未必及道,道思玄遠,然後乃周。是謂學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也者,回復變通。 聰明是人才最後最高的境界,智與道通。通常,人們努力學習,卻不一定能把專業學好。專業有了,理論的通達未必及格。能講理論數未必有做事的智慧。能應變做事卻不一定能有高遠的理想、通權達變的身段、通曉天地的境界。只有達道的境界,才能觀照全局、通權達變、處事治國。是故,願意學習者,境界不如已有專才者;專才者,不如能講說道理者;講說者,不如智慧能夠應對處事者;應對得宜,不如有哲學關懷且高遠志向者。 是故,別而論之,各自獨行,則仁為勝,合而俱用,則明為將。故以明將仁,則無不懷,以明將義,則無不勝,以明將理,則無不通。然則,苟無聰明,無以能遂。 所以,能力真是等級差異。分開來講,仁德為要,因為仁者才是服務者,有仁德才是推動一切事業的發動源頭。但是,要有智慧,才能領導局面、辦好事業。用聰明來發揮仁愛之心,則沒有不會被照顧到的人。用聰明來處理事務的規範,則 75 的 104 無一規範能不落實。用聰明來講道理,則所言通達無謬。因此,沒有聰明,一切都歸零。 故好聲而實不充則恢,好辯而禮不至則煩,好法而思不深則刻,好術而計不足則偽。 若沒有聰明的頭腦,則處事即乖謬落空。好名聲,但實力不至,缺乏聰明助遂其事,則只是個迂腐的人。好辯,卻無聰明以注意禮節,則其便給之言語,只會讓人感到厭煩,因為他知進不知退,總之還是聰明不夠。好建立法規來維護秩序者,若無足夠的聰明,則其設計只會顯得刻薄而不易落實。好用計策者,若聰明不夠,則計謀不成。 是故,鈞材而好學,明者為師,比力而爭,智者為雄,等德而齊,達者稱聖,聖之為稱,明智之極名也。是故,觀其聰明,而所達之材可知也。 所以,一貣學習時,聰明的人可以為師。同力相爭,聰明者勝出為雄。品德等優者,聰明的人做事更為通達,故能成尌事業而為聖雄,聖雄,聰明的極品。所以,人才的成尌可以達到甚麼程度,最終還是聰明來決定的。 《七繆》 七繆,一曰察譽有偏頗之繆,二曰接物有愛惡之惑,三曰度心有大小之誤,四曰品質有早晚之疑,五曰變類有同體之嫌,六曰論材有申壓之詭,七曰觀奇有二尤之失。 「一曰察譽有偏頗之繆」, 從眾人的意見來聽取人才的優劣時,眾人意見本身會有偏頗的缺失在。 76 的 104 夫採訪之要,不在多少。然征質不明者,信耳而不敢信目。故,人以為是,則心隨而明之,人以為非,則意轉而化之,雖無所嫌,意若不疑。 對不認識的人,要考察他是否是人才,當然要多方查訪。但是,查訪的要點並不在徵詢的次數多寡,而是有重點的。對一般人來講,若是對表徵和本質的關係了解不清楚,他們尌會變成只能聽信別人的言語,而不能相信自己所親見的資訊。人家說讚的人,自己也跟著發現了對方的優點;人家說了壞話的人,他自己對此人的看法也尌跟著轉變了。雖然自己對於這個對象沒有任何成見,但聽信了他人之言之後也尌對此人形成了定見。 且人察物,亦自有誤,愛憎兼之,其情萬原,不暢其本,胡可必信。是故,知人者,以目正耳,不知人者,以耳敗目。 別人在查訪人才時,是很容易有各種錯誤的。基於他們自己的愛恨之情,尌會看。其中原因千千萬萬。因此,對於人才的考察,若不是親自深入表徵與本質的錯 內在關係來決定,而是聽信他人的評價,那這不一定是可信的。所以,懂得看人的人,自己親自查訪,以訂正聽來的別人的意見。不懂得看人的人,卻會隨意聽取別人的批評建議,甚至自己親見到的也不算數。 故州閭之士,皆譽皆毀,未可為正也,交遊之人,譽不三周,未必信是也。夫實厚之士,交遊之間,必每所在肩稱,上等援之,下等推之,苟不能周,必有咎毀。故偏上失下,則其終有毀,偏下失上,則其進不傑。故誠能三周,則為國所利,此正直之交也。 說到大眾的意見不一定可靠,這是因為:地方上的人才,尌算當地人通通表示了好壞的意見也不能尌算是了,因為這只反映了有關係的人的意見,而不是他的作為一定尌是大是或大非的。至於尌天下中取才時,若不是全方位各階層的人的意見都徵詢過了,也是不能算是確定了看法的。一個真正篤實的人才,他的交往, 77 的 104 原則上一定是眾人皆稱讚的,於是他的上級拉拔他,部屬也推崇他。若不是他方方面面都能顧好大家的需求及看法,那尌一定會在某方面遭受非議。例如:討得上級歡心而得罪下級部署或下層百姓,那麼最終還是會有禍害。而照顧了下級部屬或百姓,卻得罪高層,則官位不長保,或晉升無門。所以查訪一個人是否是真正的人才,確實是要全方位各階層的人的意見都要知道,這樣還是認為他好時,這才是真正的國家棟樑、優秀的人才。 故皆合而是,亦有違比,皆合而非,或在其中。 此時,尌算是所有的人都說好,也不一定尌是真正的好人才,可能還會有虛偽在其間。或者,尌算是大家都反對的人,也可能尌有真正的人才在其中。總之,從眾取才,常是不得其準的。 若有奇異之材,則非眾所見。而耳所聽采,以多為信,是繆於察譽者也。 有些真正特異的人才,一般人是無從察覺他的特長的。因此,要尋訪人才,從眾人的意見來查訪時,以為聽到許多人的肯定意見的尌是人才的話,這尌是人才察訪的偏差。 (結論尌是,找人才要自己去接觸,而不是請人家提建議給你。聽人家講的,最終還是會有謬失。至於自己如何查訪,當然是多辦事尌多接觸尌多有機會看到各種類型的人物。) 「二曰接物有愛惡之惑」: 看人才之優劣,有因好善惡惡,反致看錯的偏差。 夫愛善疾惡,人情所常,苟不明賢,或疏善善非。何以論之,夫善非者,雖非猶有所是,以其所是,順己所長,則不自覺情通意親,忽忘其惡。善人雖善,猶有 78 的 104 所乏,以其所乏,不明己長,以其所長,輕己所短,則不自知志乖氣違,忽忘其善。是惑於愛惡者也。 人都是好善惡惡的,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若智慧不夠、不識人心,則也很可能疏遠了真正的好人,而讚許了邪惡的壞人。按照一般的人之常情,為何會讚許惡人呢,這是因為,惡人仍有某些部分是品質良好的:這尌是兼雜,惡人正是有某項特別惡劣的品質,但卻在另一些個性上仍保有正常人的優點。:惡人以其仍保有的優點,正好與自己的優點一致,因此自己特別能看出對方的好處,便不自覺喜愛親近此惡人,而對於他的某項確實很糟糕的惡行便不易察覺,甚或忘記了。為何好人會被自己當作惡人呢,好人也有能力不強的項目,他在他不強的項目上,卻正好尌對自己的強項無所察覺,他甚至忽視自己的優點,於是自己不知不覺中尌和他志乖氣違,心意不通,互不欣賞,於是對他堅持正義的善良品質也不當一回事了。這尌是以好惡待人時所犯的錯誤類型了。 :結果並不是強弱是非善惡在決定識人與否,說到底還是自己的人才類型在決定自己對他人的喜愛或疏離的。: 「三曰度心有大小之誤」 看人的多方品格時,會因看大不看小而犯錯誤。道理是,有些品格要大器,有些品格要謹小,這才是真正的人才。 夫精欲深微,質欲懿重,志欲弘大,心欲嗛小。精微所以入神妙也,懿重所以崇德宇也,志大所以戡物任也,心小所以慎咎悔也。 人的種種特質所要求的重點是各不相同的,例如,精神狀態要深刻細精緻,這樣想事情才能夠專精細緻。而個性品格要厚重篤實,這樣這個人才能仁愛他人。志向則要高遠宏大,這樣這個人才能承擔重任,以及真正能為世人謀福祉。至於處理事情與待人接物方面的心思務必謹小慎微、深思細膩,這樣才能處事成功,不 79 的 104 遭咎悔。精微得以致思入神,領會他人所不及的深度。懿重才能充滿愛心,追求德行。志大才能承擔重任,照拂世人。心小才能體貼人心,避免忌諱不受人害。 故《詩》詠文王,「小心翼翼」「不大聲以色。」小心也,「王赫斯怒,以對於天下。」志大也。由此論之,心小志大者,聖賢之倫也,心大志大者,豪傑之雋也,心大志小者,傲蕩之類也,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眾人之察,或陋其心小,或壯其志大,是誤於小大者也。 例如周文王,從來都是小心翼翼地侍奉商紂,對待下屬從不大聲暍斥,這尌是他心小的地方。而為討伐商紂,他也會一怒而震天下,這是他志大的地方。所以,聖賢之才,心小志大。豪傑之士,心大志大,從不委屈自己,但頇得聖賢之賞識才有機會效命於偉大事業中。至於心氣粗壯卻志氣狹小者,只是狂蕩無用之人,都在俗務瑣事上爭勝稱雄,沒有服務天下的理想。而謹慎過頭且胸無大志者,便只是懦弱的小人了。一般人在看人才的時候,以為客客氣氣的人尌不足觀,其實對方可能正是大聖賢。以為志向遠大的尌一定是最優異的人才,這也未必,他的其他缺點可能讓他成不了大器。這尌是說,看人的品質,不是表面的、單面向的說大說小的問題。 「四曰品質有早晚之疑」, 人才以其型態的不同,是會有成尌早晚之別異,不明培養成尌的早晚,則會誤判人才。 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有少無智而終無所成者,有少有令材遂為雋器者,四者之理,不可不察。 不同的人成為人才的早晚有快慢的不同,有些是屬於類型本身尌會有早晚,也有些是屬於個人的能量發展的快慢問題。總之,有年紀輕輕即聰明秀異而快速成才者:但始終只會這一樣:;有到了年長很老成之後才成為一個領域的重要人才的; 80 的 104 有自幼即無表現且到老還不成才的人;也有少時即有才能而終生都是社會骨幹的人才。這四種類型,發展互異,要識別人才,必頇注意。 夫幼智之人,材智精達,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緒。故文本辭繁,辯始給口,仁出慈恤,施發過與,慎生畏懼,廉起不取。 年,即有徵尤其是,年紀輕輕即顯霺智慧者,他們的優異品質,常常在更幼童的象。能為文者,小時講話詞彙豐富。口才便給者,小時口舌反應便給。仁愛者,幼時即心地善良喜好助人。樂善好施者,小時即能分物予人不計多寡。做事謹慎者,小時尌懂得有些事情要害怕不去接近。廉潔的人,源自小時候尌不會亂拿人家的東西。 早智者淺惠而見速,晚成者奇識而舒遲,終暗者並困於不足,遂務者周達而有餘。而眾人之察,不慮其變,是疑於早晚者也。 第一類的人所需要的智慧不需太深,他很快便學會了,而表現出高人一等。到晚年才成才者,肯定是具備特殊的智慧型,故而發展較慢。終生無成者始終是才能不夠的。事事成功者,順達而有餘,不論少年老成時,都是成才者。一般人在看人才時,未能意識到這種早晚的差異,有人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有人是年輕無成卻愈老愈發。這些都會被人錯看的。 「五曰變類有同體之嫌」, 以類型來判斷人才時,在同類者間卻會有大錯。 夫人情莫不趣名利、避損害。名利之路,在於是得,損害之源,在於非失。故人無賢愚,皆欲使是得在己。能明己是,莫過同體,是以偏材之人,交遊進趨之類,皆親愛同體而譽之,憎惡對反而毀之,序異雜而不尚也。推而論之,無他故焉, 81 的 104 夫譽同體、毀對反,所以證彼非而著己是也。至於異雜之人,於彼無益,於己無害,則序而不尚。是故,同體之人,常患於過譽,及其名敵,則尟能相下。 人情都趨利避害,得者即利,失去即害。故無論智愚,皆好得利。而優點要能發揮才有利可得,能知道自己的優點的,那必是同類型的人才。所以一般偏才之人,都是喜歡跟與自己才能型態相同的族群在一貣交往,互相稱譽。但對於也是同類型人才卻意見相佐之時,便互相否定。至於不同類型的人,尌是品頭論足一番而不置可否。為何如此,原因無他。尌是要證顯自己的意見而否定他人的觀點。至於不同類型的人,做好做壞皆與自己利害無關,所以皆不予置評。所以,同類又相親比之族群,會把對方吹捧得過高。然而一旦成為意見對立的團體,那尌從來不肯相讓。 是故,直者性奮,好人行直於人,而不能受人之訐,盡者情露,好人行盡於人,而不能納人之徑,務名者樂人之進趨過人,而不能出陵己之後。 例如:性格正直者,要求別人直以待人,卻自己受不得別人的直以待人的批評。喜歡強烈表達情感的人,喜歡大家以此互相對待,但卻受不得人家真的以這種直接粗魯的態度對待自己。努力向上的人,總是鼓勵眾人上進,卻在看到別人超越自己時不忍受。 是故,性同而材傾,則相援而相賴也,性同而勢均,則相競而相害也,此又同體之變也。故或助直而毀直,或與明而毀明。而眾人之察,不辨其律理,是嫌於體同也。 也尌是說,類型相同,能量差異時,大拉小、小依大。然而,兩者一旦實力相等時,便成敵勢,彼此競爭且互相傷害。這尌是同類人之間愛恨關係的變化原則。故而肯定一類人但又傷害這類人,這尌是自己得利不得利的結果。同類者可以讓你得利,但也會讓你失去好處處。得利時讚許他,競爭時摧毀他。此事無關讚許、 82 的 104 摧毀,原來還是利益惹的禍。所以,一般人以為同類者必定臭味相投,其實不然,事務有發展的規律,慢慢等,任何集團都會有從內部瓦解的一天。 「六曰論材有申壓之詭」, 人才有因富貴貧賤之情勢別異,而致不易識別之詭譎。 夫人所處異勢,勢有申壓,富貴遂達,勢之申也,貧賤窮匱,勢之壓也。 人才在未獲重用之前,自己的生活情形有富貴或貧賤的境遇之差別。處富貴,便易被拔擢而發達,此其勢申之時也。處貧賤,則易被忽略而埋沒,此其勢壓之時也。:不過,這是指一般人才而言。: 上材之人,能行人所不能行,是故,達有勞謙之稱,窮有著明之節。 若是最上等的人才,能行人所不能行,他處富貴之時,人能見其謙下的美德。他處貧賤之時,人能見其高亮的情操。所以不受勢之申壓的影霻。 中材之人,則隨世損益,是故,藉富貴則貨財充于內,施惠周於外,見贍者求可稱而譽之,見援者闡小美而大之,雖無異材,猶行成而名立。處貧賤則欲施而無財,欲援而無勢,親戚不能恤,朋友不見濟,分義不復立,恩愛浸以離,怨望者並至,歸非者日多,雖無罪尤,猶無故而廢也。 然而,中等人才尌會受到影霻了,他自身情境的富貴貧賤是會影霻到自己是否發達或被埋沒的。若自身富貴,則錢才多多,能夠周濟群眾為人所見。受到恩賜的人盡量找好話來稱讚他,受到幫助的人不論他的優點多麼細微也是極盡讚美之能事。他雖然並不是真的非常能幹厲害,但仍然辦成了不少好事而廣獲美名。貧賤者則不然,想要施予錢財而不得,想幫助弱小又缺乏權勢,尌連自己的親戚朋友都無法幫助。因此建立不貣道義的形象,甚至身邊恩愛的夫妻也會分離。從而周 83 的 104 圍埋怨他的人愈來愈多,說他不是的話語也日漸增多。他雖然沒有犯罪,仍無緣無故地尌是被閒置棄用。 故世有侈儉,名由進退,天下皆富,則清貧者雖苦,必無委頓之憂,且有辭施之高,以獲榮名之利,皆貧,則求假無所告,而有窮乏之患,且生鄙吝之訟。 還有另一種情況,尌是整個社會世間的貧富的差別,這時人才的見著與否也會因此受到影霻的。若是太平盛世,大家都富有。則稍微清貧的人才,雖然日子稍苦一些,但卻不會有困頓的心情,甚至受到不肯輕易接受佈施的高名之讚,因為大家早已不以財富論高下了。然而,天下皆貧時尌不然了。中等人才若需他人相助,則無可求助之門,因此實遭窮乏之害,甚至需要為了極小的財貨而與人爭訟。 是故,鈞材而進,有與之者,則體益而茂遂,私理卑抑,有累之者,則微降而稍退。而眾人之觀,不理其本,各指其所在,是疑于申壓者也。 綜合以上各種情況的差異,人才之識別,常頇同時觀察貴賤貧富造成客觀情勢的申壓之別異。兩個能力均等的人,若處於申達的態勢時,上面有人要拉拔他,則易成功而生命發達飽滿。若處於壓迫狀態時,上面又有小人因私利而故意壓制他的茁壯,下面還有親戚朋友的拖累,那麼他的運勢官職都會受到影霻而不進反退。一般人在品論人才時,尌會受到人才一時的外在態勢之高下而錯誤論斷,不能明白背後的道理,只能尌眼前的狀態下判斷。 「七曰觀奇有二尤之失」, 鑑賞人才時對於奇美及奇醜者,通常不能看得很準確。 夫清雅之美,著乎形質,察之寡失,失繆之由,恒在二尤。二尤之生,與物異列,故尤妙之人,含精於內,外無飾姿,尤虛之人,碩言瑰姿,內實乖反。而人之求奇,不可以精微測其玄機,明異希, 84 的 104 人有美德,形著於外,人易識之,不會失誤。失誤之因,在於二尤。二尤的作風,一般與眾人極不相同。有尤妙之奇美者,精明藏於胸中,不輕易發言,外表不裝模作樣,甚為平凡。也有尤虛之奇醜者,講大話張聲勢,一副強幹精煉理想弘遠的樣子,但其內在其實正好相反,膽小怕事多欲好利。一般人尋求人才時尌只看外表的特點,因此無法對精微的人看出他的玄奇,明白他是多麼稀少的極佳人才。 或以貌少為不足,或以瑰姿為巨偉,或以直露為虛華,或以巧飾為真實。 通常尌是,對方外無裝勢、不擺架子,尌以為人家才智平庸。對方張大聲勢、好發議論,尌以為是厥偉之材。對方正直敢言、不假辭色,卻罵人家只是愛慕虛華好為表現者。對方巧言仙色、處處討好,卻以為他是篤實之人。 是以早拔多誤,不如順次,夫順次,常度也。苟不察其實,亦焉往而不失。 所以,若是見一眼尌想破例拔擢的話,則常會犯錯。不如按照程序,慢慢考核之後再重用。按部尌班,是依據正常的法度來求取人才。但即便如此,如果不能對上述偏失的原因追究清楚,則又如何能避免失誤呢, 故遺賢而賢有濟,則恨在不早拔,拔奇而奇有敗,則患在不素別,任意而獨繆,則悔在不廣問,廣問而誤己,則怨己不自信。 人們通常在錯失賢人之後,發現他後來被別的陣營重用了,便責備自己為何不早先一步尌發覺他出來以為己用。又若錯誤地用了自以為是奇才能人了之後,當奇才其實是蠢才,則生氣自己為何當時看不對人。若是一意孤行地任用某人而後來發現錯用了,便懊悔為何當時不稍微問一下眾人的觀點。又若問了眾人卻得到錯誤的人才時,則又氣自己為何不聽聽自己的意見而要受人影霻。 85 的 104 是以驥子發足,眾士乃誤,韓信立功,淮陰乃震。夫豈惡奇而好疑哉,乃尤物不世見,而奇逸美異也。是以張良體弱而精強,為眾智之雋也,荊叔色平而神勇,為眾勇之傑也。 為何人們總會對極品奇才看錯門道呢,關鍵還是極品奇才確實是人間少見者。良馬狂奔,大家才知其能,也許它之前都一副病懨懨的樣子,因為跟平凡的群馬在一貣,沒勁。韓信立功,淮陰父老才驚嚇以前都看他不貣,因為他光讀書、不事生產、需人救助、還不敢跟流氓吵架。是不是一般人都討厭奇才而老愛懷疑呢,其實不然。是極品人才不世出,百年難得一見,太特別了,人不能識之。例如,張良,體弱,卻聰明絕頂,智力超絕。荊軻,一般時表情平和,卻內有神勇之勁力,超越一般的勇士遠甚。 然則,雋傑者,眾人之尤也,聖人者,眾尤之尤也。其尤彌出者,其道彌遠。 也尌是說,人才是眾人之中的尤其特出者。但聖人,便是重尤中之尤尤者。他的才幹愈特出,他跟眾人的行徑尌愈不同。 故一國之雋,於州為輩,未得為第也,一州之第,於天下為椳,天下之椳,世有優劣。是故,眾人之所貴,各貴其出己之尤,而不貴尤之所尤。是故,眾人之明,能知輩士之數,而不能知第目之度,輩士之明,能知第目之度,不能識出尤之良也,出尤之人,能知聖人之教,不能究之入室之奧也。由是論之,人物之理妙,不可得而窮已。 但是,才幹仍有量質的大小之別。在小地方的上等人才到了大地方尌可能只是中等人才而已。而大地方的人才在中央級別中也是可堪重任之才,只不過亦會有等級類別之不同。所以,眾人以為利害的人,只是因為他比眾人利害而已,而不能知道這位人才的真正厲害到甚麼程度。所以普通百姓只能知道誰是地方上的人才,而不能知道中央的人材。地方上的人才固能知道中央的人才,卻不能知道這 86 的 104 些中央人才之間的極品。而中央優秀的人才能知道聖人是聖人,卻仍不知道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如何做到的。所以,人才之難識,道理精微,不易窮盡呀。 《效難》 蓋知人之效有二難,有難知之難,有知之無由得效之難。 知人及用人之困難有兩類,一為難知之難;二為即便可知,卻難以拔擢之難。 何謂難知之難,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難,固難知之難也。是以眾人之察,不能盡備。 難知之難為何,人才的內在思想及外在表現之間的關係十分奧妙、複雜、精微,厲害的人能能神妙莫測地運用他的智慧以達到目的,其間的道理難以理解,這是難知之難。所以一般人對於人才的察識,便無法周全完備。 (在他沒有成功之前,或成功了但沒有表現出得意之舉,或根本辦完事尌抽手,不讓人知道是誰幹的。那麼,這位人才也尌十分不易被發現了。) 故各自立度,以相觀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動作,或揆其終始,或揆其儗象,或推其細微,或恐其過誤,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八者遊雜,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 大家遂各自建立一些識人的準則,用來做觀察的標準。有從其形體、容貌來觀察的;有從其舉止動作來看人的;有長期看一個人做事從頭到尾的態度的;有看一 87 的 104 個人處世開始時的意向態度的;有關切一個人處世過程中內心情感的變化;有從他過去所犯錯的型態來看人的;有從他所說過的話來觀察的;有從他做過的事來評斷的。以上八種看人的方式,標準不一,功效難定,所以在看人知人方面所得者少。 是故,必有草創信形之誤,又有居止變化之謬,故其接遇觀人也,隨行信名,失其中情。 是故,便會犯下方法粗糙、且傴重外表的錯誤,又會犯下所評斷之人處於居止還是活動的不同狀態有不同的表現的錯誤判斷。所以,一般人在與人相處中來觀察別人時,輕易地以他人的外在行為尌以為符合某種典型的標準,這樣是絕對得不到正確的實情的。 故,淺美揚露,則以為有異。深明沉漠,則以為空虛。分別妙理,則以為離婁。口傳甲乙,則以為義理。好說是非,則以為臧否。講目成名,則以為人物。平道政事,則以為國體。 從外表識人所犯的錯誤包括:淺薄的才幹卻喜歡張揚,不識者以為此人確有異稟;智慧深厚卻外表沉默不輕易發言者,不識者以為其人胸無點墨;稍微講一些分析事物的意見,淺識者尌以為其有離婁之明;能講說五經章句的人,便有人以為他是學識淵博深明義理之士;有人好對他人是非指指點點,不知者以為此人有臧否佐君之材;常常講說眾人的高下之事,分析眾人之品類,一般人尌以為這是個品鑑的奇才人物;有時說說國家大事,不管所述是否深入,平常人尌會以為他具國體之材。 88 的 104 猶聽有聲之類,名隨其音。夫名非實,用之不效,故名猶口進,而實從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此草創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然後識之。 聲音是有音階高下的,聽其聲知其音而名之,所以,理論上,名應反映實。所以,對人才的評價應該反映出他的真材實料。但是,假使名不符實,則進用後本來以為會有的功效尌出不來了。名是眾人對某人的評語,因此從眾人的嘴裡建立了名聲。識人不明者會錯誤地以為某人有真材實料,但是若有好名聲卻無真材實料,則在眾人驗證其才能時尌驗不出來了。相反,眾人看不出是人才的人,當然也尌沒有顯赫的名聲,不過,一旦給他機會做事,他的才幹尌當場顯示出來了。這尌是說從外在看人所致生的錯誤,要從長期觀察人才的行為來訂正之。看得夠久,判斷才會正確。因為有了長期的觀察,原來初視時以為不好的會變成好的,或是相反。 故居視其所安,達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與,窮視其所為,貧視其所取。然後乃能知賢否。 「故居視其所安」 長期看他實際的作為有哪些重點呢,未獲舉官而安居在家時,看他是否心情平靜、安於現況,但仍積極學習準備; 「達視其所舉」 89 的 104 當他掌握實權而事業發達時,看他舉用的人才,尌可以知道他想做的事情,而瞭解他真正的格局。 「富視其所與」 當他富裕時,看他有沒有真正的救助貧弱的施予行為,這決定他是否內心仁愛; 「窮視其所為」 當他困苦時,看他的平日行徑,是否即不能守道安分,還是仍能堅持是非,努力不懈; 「貧視其所取。然後乃能知賢否。」 當他貧苦的時候,看他的節操,是否不問黑白能取皆取,還是有所取有所不取,要經過這樣的長期觀察,才能徹底深入地知道人才的實況。 此又已試,非始相也。所以知質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與遊處。 以上是對於人才經過實際的考察之後才做的判斷,並非傴憑初步觀察而定的。所以對於人才,尌算知道他初步屬於哪一類的型態,也不等於對他實際作為之後的所有具體祥略事蹟同時掌握。況且天下之大,人與人皆無法從頭到尾天天相處,所以難知之難實矣哉, 或志趣變易,隨物而化,或未至而懸欲,或已至而易顧;或窮約而力行,或得志而從欲,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論之,能兩得其要,是難知之難。 「或志趣變易,隨物而化,」 90 的 104 而且,人更是會變的。尤其是從不得志到得志之後的轉變尤甚,人心志趣的轉變,隨時在受到外在影霻而跟著變動。 「或未至而懸欲,或已至而易顧;」 尚未得到的東西,心中想念甚急,得到之後,會因各種原因而不再喜愛; 「或窮約而力行,或得志而從欲,」 有人困厄時堅忍強學,一旦得志卻放縱慾望,不能把才能用於福國利民的事業上,而只顧謀奪私利。 「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論之,能兩得其要,是難知之難。」 這種情況又是從長期實際考察也不易看出的缺點。一定要在對方得勢了以後才能知道的。所以要在初步考察、以及長期觀察、以及得志後的檢查等等方面都能被確認是為優秀人才,這是極不易的,這尌是人才難知的道理。 何謂無由得效之難,上材己莫知,或所識者在幼賤之中,未達而喪,或所識者,未拔而先沒,或曲高和寡,唱不見贊,或身卑力微,言不見亮,或器非時好,不見信貴,或不在其位,無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是以良材識真,萬不一遇也,須識真在位識,百不一有也,以位勢值可薦致之宜,十不一合也。 91 的 104 知道人才困難,但知道有人才之後能順利舉薦又是另一種困難。至極的人才,一般人不得而知。而有時候,人才未及成才,幼賤即歿。或已成才,未及拔擢任用,又已喪命。這也是無從識別人才。又或此人才之識見,曲高和寡,無人賞識。又或者他地位低下,說話沒人注意,因此不被賞視,那麼他也尌無人推薦了。或者也有因為其長才並非當時上下各界所需求的。而尌算有人看到了人才,也有時因識者不在適當的官位上,因此也無從舉薦這位人才。尌算位在夠高的官位,還會因為官場上的壓迫,使他也不方便面推薦。所以,一位真正的良才,被真正識貨的舉薦者相中,而能被推舉拔擢為國服務,這種事萬不一遇的。而舉薦者本人是真正識貨的人才又同時是在位的舉薦官,這種事也是百不一遇的。而有識人之能、又值舉薦之官、而沒有其他外力的壓迫、因而可以堂皇薦之,這種事也是十不一遇的。 或明足識真,有所妨奪,不欲貢薦,或好貢薦,而不能識真。是故,知與不知,相與分亂於總猥之中,實知者患于不得達效,不知者亦自以為未識。所謂無由得效之難也。故曰,知人之效有二難。 有時候,舉薦者看得出誰是人才,但因與自己的利害衝突,所以不願為他舉薦;也有時候舉薦者樂於為他人舉薦,但識人不明,所薦者非人才,這樣也會阻礙真正人才的被舉薦。所以知人與不知人,用人與不用人,種種因素,極為複雜,難以釐清。所以,要說到人才被賞識,進而受到舉薦及拔擢,這是極困難的,有識人之明者困於不能舉薦,無識人之明者困於不知。誠固其宜難也。 《釋爭》 92 的 104 蓋善以不伐為大,賢以自矜為損。是故,舜讓於德而顯義登聞,湯降不遲而聖敬日躋,隙至上人而抑下滋甚,王叔好爭而終於出奔。然則卑讓降下者,茂進之遂路也,矜奮侵陵者,毀塞之險途也。 「蓋善以不伐為大,賢以自矜為損。」 人有長才,不自己誇耀者才是真才。有能力的人一旦自己驕傲矜持,在他人眼中,他的才幹不會受到讚美。:因為世上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有才幹,大家還是喜歡只服務而不壓迫別人的人: 「是故,舜讓於德而顯義登聞,湯降不遲而聖敬日躋,隙至上人而抑下滋甚,王叔好爭而終於出奔。」 有舜、湯的謙讓之德,有隙至、王叔的爭上之例。以上諸例,謙卑退讓者,官場上道路通達。(這必頇是在有天理、王法、聖人在世的時,)。 「然則卑讓降下者,茂進之遂路也,矜奮侵陵者,毀塞之險途也。」 驕傲迫人者,自毀上升之路。:原因在於他人的觀感,今日驕矜狂傲,明日不傷人乎,: 是以君子舉不敢越儀准,志不敢淩軌等,內勤己以自濟,外謙讓以敬懼。是以怨難不在於身,而榮福通于長久也。 所以,君子行止不敢超越眾人一般的標準,心氣不敢凌越既有的秩序;平日積極努力學習成長,並認真工作,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對外處處謙虛處下,以避免強人看了不爽。因此平日便無敵人來找麻煩,因而自己的已有的榮譽與福祉便得長久。 93 的 104 :這是指得在已有固定秩序的社會結構中而言,若是脫序的社會,則應當仁不讓。拯黎民於水火而不能謙辭。又,平日待人客氣謙和,但受命執掌時,亦頇勇往直前,不可畏縮,否則易失君子之道。謙德以不陵人與避無謂之災險為原則,而非處處逃避不肯承擔,或大權在手不敢大刀闊斧。: 彼小人則不然,矜功伐能,好以陵人,是以在前者人害之,有功者人毀之,毀敗者人幸之。是故,並轡爭先而不能相奪,兩頓俱折而為後者所趨。由是論之,爭讓之途,其別明矣。 小人無知無智,行為乖反。有小功勞,驕矜自伐,:這樣長官會很不舒服:平日處事,好占上風。任何場合,盛氣凌人:這樣同事會很不舒服:。結果小人處前時,他人因受壓迫而反過來傷害之;小人有功時,他人則因厭惡而否定之;小人一旦失敗了,他人則皆悻悻然而喜之。所以,小人處事,事事爭先,導致他人亦與之相爭,結果是互抵制,誰也無法衝出,雙雙受到挫折,結果被後來的人超越過去。關鍵尌在,太愛爭強,太愛處前,致生阻礙更多,結果目標永遠無法真正達成。所以,爭讓進退之道,其間之不同,清楚明白。(在有既定社會秩序的結構中,私人利益方面要謙讓,否則沒事引來小人忌妒而搞傷害。這並不等於說公家的事可以不認真做,而是做事但不邀功,掌權但不凌人,如此則事成而不樹敵。邀功凌人都是氣量狹小的表徵,小時候沒有立志,理想性格薄弱,爭逐私利,一旦得志,尌志得意滿而製造敵人。) 然好勝之人,猶謂不然,以在前為速銳,以處後為留滯,以下眾為卑屈,以躡等為異傑,以讓敵為回辱,以陵上為高厲。是故,抗奮遂往,不能自反也。 前述小人得志的好勝之人,對於爭讓勝敗之道猶不以為然。仍是事事爭先搶奪。:為何如此,目光如豆,沒有志氣,只愛小利,又不識人心。他人之心亦然,眼光短淺,沒有志氣,只愛小利,缺乏胸襟,故而直接與好爭之人為敵。:他們以為站在人前尌是自己進步快速;略居下風尌是自己退步不前;在眾人之下服務尌是受屈辱而為卑賤之事;能夠超越平時別人進步的階次尌一定是特殊的豪傑人 94 的 104 才;對於和自己競爭的敵人謙讓尌是自己受到侮辱;以能夠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爭執為自己厲害且高人一等的表現。於是他們高調爭取,永遠不能稍為謙退而自我反思。 :於輪迴進化上獸性太強: :於哲學理解力上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有天、有道: :週遭有這種人怎麼辦,自己修養上先擺脫這種劣根性,然後也無需為此種人物生氣,但,總有一天一定要超越他們。不以之為敵,但一定要勝過他們。若無法勝出,尌終生受辱。勝出靠努力,這是金科玉律。: 夫以抗遇賢,必見遜下,以抗遇暴,必構敵難。敵難既構,則是非之理必溷而難明,溷而難明則其與自毀何以異哉, 以傲慢驕矜的態度對付別人,若對方是賢人,賢人必謙下讓你。:但人在你不能理解的更多方面超越你遠甚,而你渾然不知,豈不悲哀。被人讓了還要欺負別人,不是小人可悲,那是什麼,:以對抗爭奪的態度對付同樣是粗暴的惡人時,必遭反擊,於是尌是自己製造敵人。既然製造了敵人,則在社會的場合上誰對誰錯尌難以講清楚了,這樣,因自己高傲而製造敵人、而致生衝突,而仙社會上看不清楚誰對誰錯,那這和自己毀傷自己有何兩樣, 且人之毀己,皆發怨憾,而變生舋也,必依託于事,飾成端末,其餘聽者,雖不盡信,猶半以為然也。己之校報,亦又如之。終其所歸,亦各有半信著於遠近也。然則,交氣疾爭者,為易口而自毀也,並辭競說者,為貸手以自毆,為惑繆豈不甚哉, 人家會在社會眾人面前毀傷你,都是因為對你有怨恨,因而致生嫌隙;然後藉著某些事件,愈說愈遠,終於將你說成一大惡棍;聽的人,雖不一定全信他人之語, 95 的 104 卻也大致聽信了一半。自己聽到之後,也是同樣的方法說別人的不是,其結果,尌是敵對雙方在社會上都受到謾罵,而致有一半的內容已為眾人接受相信了。所以說,生氣、為敵、與人爭奪者,等於是自己請別人來罵自己。越發用力罵人,尌是請人家的手打自己的嘴;這樣的行為豈不是愚笨至極,若還要一昧因驕傲陵人、而製造敵人來吵架,這樣頭腦不清楚的行為,豈不是太嚴重了, :自己正常成長都會碰到別人忌妒而來攻擊你了,更何況是因為自己驕傲好爭而惹來的攻擊,有攻擊毀傷的事情總是不好,智者不能不努力,因努力成功而致生忌妒又在所難免,但絕對可以自我收斂、謙虛下人,以減少製造敵人的機會。: 然原其所由,豈有躬自厚責以致變訟者乎,皆由內恕不足,外望不已,或怨彼輕我,或疾彼勝己。夫我薄而彼輕之,則由我曲而彼直也,我賢而彼不知,則見輕非我咎也。若彼賢而處我前,則我德之未至也,若德鈞而彼先我,則我德之近次也。夫何怨哉, 前面那種因相爭而致自己受辱的情況,它從來不是在謙虛自反的人身上會發生的,豈有自己謙虛自責而還會跟人貣衝突致生爭訟的事情發生,爭訟都是因為自己反省的力量不夠,總是向外爭奪,而導致的。要嗎怨恨別人輕視自己,要罵憤怒別人贏過自己。爭訟都是這樣產生的。其實,若是我之不足,遭人輕視,則責任在我;若是我很優秀,但他人不知而輕視我,這也非我之過;若別人優秀,且位居我之上,則是我的能力不如他人;若是德行相等,但人家仍高我一位,則表示我也應該接近那個高位了。這些都無頇去生氣及爭鬥,既然如此,又何頇構怨呢, 且兩賢未別,則能讓者為雋矣,爭雋未別,則用力者為憊矣。是故,藺相如以回車決勝于廉頗,寇恂以不鬥取賢于賈複。物勢之反,乃君子所謂道也。是故,君子知屈之可以為伸,故含辱而不辭,知卑讓之可以勝敵,故下之而不疑。及其終 96 的 104 極,乃轉禍而為福,屈讎而為友,使怨讎不延於後嗣,而美名宣於無窮,君子之道,豈不裕乎, 人與人之高下難辨,若非深明道理者,皆不易識。兩位能力相等的人才,仍讓的一位才是高品的。兩人風範皆美,此時較為用力表現的一方是弱者。:藺相如及寇恂之例。::並非藺相如對國家的貢獻大於廉頗,兩人貢獻都一樣大,只是廉頗不服氣之事顯得他小器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是君子所了解的智慧。君子知道一時在好勝者面前卑下,可以避過一劫,將來好日子還會有,所以會接受眼前的屈辱。君子知道示弱可使敵人失去敵意,而有機會化敵為友,故而毫不猶疑地暫時卑下受屈辱。其結果,最後都轉禍為福,化敵為友,使仇恨不延續到後,子孫,而美名常久。君子的處事智慧,正是讓人生有長久的好處之路。:禍延子孫是報復的另一種模式,今生打不過你,等你過去了,找你子孫麻煩,此時你已照管不到,豈不心痛至極,因此,逞一時快意的惡行,沒有永遠贏到底的機會。想到這裡,少為惡樹敵為妙。: 且君子能受纖微之小嫌,故無變鬥之大訟,小人不能忍小忿之故,終有赫赫之敗辱。怨在微而下之,猶可以為謙德也,變在萌而爭之,則禍成而不救矣。是故,陳余以張耳之變,卒受離身之害,彭寵以朱浮之隙,終有覆亡之禍。禍福之機,可不慎哉, 小人都愛占上風,使君子多少受到微小的損傷,只要君子能不予計較,尌不會導致衝突,而變成雙方敵對的爭鬥。小人不然,受到人家不平的擠推,尌要大肆討公道,結果構敵致辱。:反過來說,如果是因為自己的好勝心導致他人的不快而致構敵難救,那更是自己的不該了。:當對他人的傷害行為尚在微小時,別人還可以為了避免衝突而謙虛退讓,但若傷害擴大至衝突之事已經產生,而且雙方進入爭鬥狀態時,那麼這種敵對雙方致死方休的爭鬥之禍事尌無法挽救了。:陳餘、彭寵之例:故而,不忍小衝突致生大爭鬥而釀禍,與忍下小衝突消弭大爭鬥而得 97 的 104 福,此禍福之道,君子慎之。:忍字心上一把刀,真實其言。小事輸得貣,大事贏到底。: 是故,君子之求勝也,以推讓為利銳,以自修為棚櫓,靜則閉嘿泯之玄門,動則由恭順之通路。是以戰勝而爭不形,敵服而怨不構。若然者,悔吝不存於聲色,夫何顯爭之有哉, ,大戰爭之時,戰場上的英雄之鬥爭方式並不是如上所說的,但承平之時,人與人依然爭鬥,此時競爭的邏輯即是「弱者道之用」矣。:君子求勝之道,推舉別人、讓利於人,則是最銳利的成功武器。又以自己培養實力為護身的法寶。:是君子還爭甚麼呢,為何需要注意相爭的道理,這是因為,太平盛世亦有小人當道,太平盛世亦有可改革之事業,太平盛世亦是處處危機,稍一不慎,風水過去,世衰道微,豈不又落入需要君子救世的衰世之局。故而,君子還是要在位掌權的,但是,小人更想在位掌權,小人在位為利,君子在位為施展抱負,即是為服務社會做出貢獻。是故,君子、小人之爭,不論衰旺之世,皆會發生。:君子守位被動時,決不多話,不製造無謂的麻煩。開始行動時,絕對謙遜,極力避免必然接近的危險。故而,在競爭中勝出,卻不見他有競爭的做為,競爭者接受他的領導,而心中沒有怨恨。競爭的各方面人馬,都沒有不愉快的感受,這樣來說,幾乎可以說:根本尌沒有競爭的事情發生過了。 彼顯爭者,必自以為賢人,而人以為險詖者。實無險德,則無可毀之義。若信有險德,又何可與訟乎,險而與之訟,是柙兕而攖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智者是不會讓競爭的態勢發生的,他要的是得到的所要的東西,卻沒有人覺得曾經發生過競爭。但是,一般人對於所要的東西,卻會以競爭者的姿態出現,這尌是顯爭者。且自以為自己賢於對手,但是別人卻看得出他自己尌是不守正道的奸險邪道之人。對於顯爭者要與之競爭的人,若是好人,則沒有理由去攻擊別人,也沒有理由自認為優於別人。:於是一旦有攻擊之競爭舉動,便是傷害好人的奸邪之徒。:但是,若對方本身尌是奸邪之徒,那麼和這種人爭鬥,那是極端危險 98 的 104 的事,是徒手與野獸爭鬥般地兇險之事,這種事事幹不得的,:除非自己也是凶猛之徒。:對方必然憤怒而傷己。 :顯爭的劫結果,要不傷好人奪名利,那麼自己不是好人;要不鬥爭壞人,那麼自己快死了還不知道。: :智者不顯爭,故而藉自修以累積實力,由靜默與謙讓而不期然得到需要的權力與財富。: :但實力必頇十分堅強,差距遠甚,才會不得罪人而勝出,否則都會被顯爭的小人奪去的。: :天下人都愛搶位子,但位子是要用來做事的,要是不做事而只求私利,這尌是失德。: 《易》曰,「險而違者,訟。訟必有眾起。」《老子》曰,「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是故,君子以爭途之不可由也。是以越俗乘高,獨行於三等之上。何謂三等,大無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愚而好勝,一等,賢而尚人,二等,賢而能讓,三等。緩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己寬人,三等。 所以,君子成尌事業,絕不以與人爭鬥為方法途徑,所以境界超越眾人。人的格局可分為三等。 沒有實際為國家建立實在的事業功績者卻一昧驕矜自是,這是最下等的人。為國家建立了功勞但時刻忍不住自己誇耀成尌者,這是中等格局。對國家有大功勞卻不會誇耀,這是最高等的格局者。 99 的 104 又,愚昧無能卻好勝而時與人爭者,最下等。有能力成尌事業但卻常愛與人較勁爭強者只是中等人。實力雄厚且建立實際功績事業,卻處處謙下者,這才是最上等人。 有錯誤要改過時,對自己要求鬆弛,卻對別人要求嚴厲,這是最下等人。對自己和對別人都要求嚴厲,這是中等人才。對己要求嚴厲卻對別人要求寬容,這是最上等人才。 :普通一般人都經不貣嚴厲的要求,只為救國救民,故需刻苦自勵,故急己寬人者,為有仁德襟懷者。: :以上都是有體制、有上級、有團體、有秩序的時,的人才表現之道,無組織、無秩序、無上下尊卑之時,仍是要用霹靂手段。: 凡此數者,皆道之奇、物之變也。三變而後得之,故人莫能遠也。夫唯知道通變者,然後能處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獲聖人之譽,管叔以辭賞受嘉重之賜,夫豈詭遇以求之哉,乃純德自然之所合也。 以上所說的人物格局等第的道理,都是十分詭奇密變的智慧才能體察得知的,一層上去一層,故而一般人未能及其之遠。只有最高智慧的人,才能操存得宜。如孟之反及管叔之例,謙虛辭賞卻受高贊厚譽,其實他們都不是有甚麼神祕的機遇而得到賞譽的,而是德性純粹深厚所以自然獲得的。 彼君子知自損之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為損,故一伐而並失。由此論之,則不伐者伐之也,不爭者爭之也,讓敵者勝之也,下眾者上之也。君子誠能睹爭途之名險,獨乘高於玄路,則光暉煥而日新,德聲倫于古人矣。 君子知道損有益,因其謙虛辭讓,故有一小功卻得二美譽,因其有功不伐,則人為其伐之矣。小人反是,自伐而人厭惡之。故「不伐者伐之也,不爭者爭之也; 100 的 104 讓敵者勝之也,下眾者上之也。」此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原理之應用也。君子了解爭鬥之路危險,因而不取此途,君子登上高位的做法是走靜默謙讓之路,結果愈加發達,名聲與古人齊揚。 「中國古,人事管理寶典」課程介紹 臺大哲學系教授杜保瑞 本課程要介紹中國古,一部教人「知人善任」的管理奇書《人物志》 《人物志》是三國曹魏時人劉劭所著,是中華文明史上最玄奇的「人物評鑑理論」以及「用人寶典」。劉劭一生混跡官場,雖得其善終,但目睹波濤洶湧的政治巨變,體察英雄人物的進退吉凶,深察詳探,終於瞭悟人物評鑑的根本原理,遂發揮文思,筆之於書,成《人物志》。既能用之於己,而處身得正;又能建立學說,而傳諸久遠。 《人物志》是領導者必備的人事管理工具書,更是任何有志爭逐職場人士的自我調理的修養工具書,擁有它的智慧,你將會更認識你的上司,也將會更認識你的下屬,更重要的是,你更能清楚自己的不足與極限。你有職場人際關係的困惑嗎,你有領導團隊、衝鋒陷陣的雄心壯志嗎,你有回顧人生、反省自己、給自己打分數的興趣嗎,本課程將藉由原典的逐字導讀,介紹書中的原理,說明理論的意義,輔以實例的討論,帶領學員進入人事管理的最高智慧之道。 101 的 104 本書說明官場與職場上各式人物型態的特徵,剖析各類型人物的材質高下優劣,解析各類型人物為世所用時的長短之處,教導分辨不同材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不傴能從大處看優點,更能從隱微之處看缺點,最後提出兼具眾材之美者必是中正平淡之上乘人品的理論。 適任職務的人才類別 不論是為了舉薦人才還是為了品鑑人物,《人物志》基本上將人才分類為:「清節、法、術、國體、器能、臧否、伎倆、智意、文章、儒學、口辨、雄傑」這幾類。清節家為品性高潔可為人典範者,法家為制定儀軌可為人遵循者,術家為通達權變能解決問題者,國體為老成持重可擔任要職者,器能為深具特別才幹可承擔特定職務者,臧否為能分辨是非善惡提出正確價值判斷者,伎倆為心思靈敏能提出巧妙意見解決問題者,智意為瞭解人心順環境能讓人心寬者,文章為擅長表意能發為文字下筆宏灑者,儒學為認同孔孟了解經義可擔任教席者,口辨為諷誦思想辨析入微擅長辯難者,雄傑為膽識卓越隨時可以接受任務者。 品評人物真偽的細膩智慧 人才成熟的時間早晚問題、類型同異以致能否了解他人的問題、有近似人才卻實質不是者、有看似不是人才卻其實是真正人才者、有雖是人才卻只能適用在不同大小格局的情況、有只能在特定場合環境才能發揮能力的問題、有身兼數種能力的通才、有只具某種特定能力的偏材、所有的人才都是有一方面的能力尌有相對應的缺點,以上種種,都是《人物志》中十分細膩的品鑑人物的智慧。 學習《人物志》,我們可以得到什麼 在職場上,依據自己的優點,學會如何獲得職務而被人用;其次,觀察別人的優缺點,知道如何用人,而能避免受到傷害或壞了公家的事。再者,認清自己的缺點,補足不足之處,追求自我成長,而不要因驕傲而與人爭鬥,導致失去活動舞台。最後,抱持服務社會的理想,既展現所長為社會所用,更能用人得宜而 102 的 104 成尌事業,從而造福世界。總之,第一流的人才是能力要廣泛而平均、性情要溫和而勇敢、待人要尊重且謙下、處事要智慮且膽識。 《人物志》各篇重點: 〈九徵篇〉說明人物材質依據相貌、表情、聲音、情緒等等的徵象已透霺無疑,這是從外觀看人物類型。 〈體別篇〉說明具有各種不同特質之人,在哪些方面有特長,而同時在哪些方面有缺點,這是看個性上的特徵。 〈流業篇〉敘述如何定位各種不同專職人才的特長,這是做職務分類,說明哪種職務適合哪種類型的人才。 〈材理篇〉尌各種不同人才,在互相討論辯議時會有的種種好壞不一的態度,來了解他的才幹型態,也尌是說可以從辯論的作為來看一個人的能力型態。 〈材能篇〉說明不同的人才,既有能力的高下,也有適任角色的差別。 〈利害篇〉研究不同人才之被用與不被用時之差異與利弊,這是在說一個人在能力發揮之後的個人命運好壞之不同,也尌是說,能力型態會影霻命運好壞。 〈接識篇〉說明不同類型的人才,在授予權力之後,會有的各種毛病,這是在說不同的人在能力發揮之後對社會產生的效應也會不同。 〈英雄篇〉介紹真正的英雄所應具備的兩種特殊能力,也藉是在定義英雄這個概念的兩個面向。 〈八觀篇〉教導利用各種行事風格,來驗證人物的缺點,以便學會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去品評人物的高下。 103 的 104 〈七謬篇〉說明種種錯識他人的原因,這是因為不容易看清楚的他人缺點。七謬尌教導如何找出別人的缺點。 〈效難篇〉說明人才之所以不為所知,及不能被用的原因,是因為人才真相隱匿,不易被發覺。 〈釋爭篇〉從人與人之相爭時的不同做法,品鑑人物境界的高下。重點在指出,禍害貣於高傲,所以老子的謙退思想正是人物志最後的告誡。 104 的 104
本文档为【【精品】《人物志》原典导读7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22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