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 “发彼有的”中“的”字之演变

[doc] “发彼有的”中“的”字之演变

举报
开通vip

[doc] “发彼有的”中“的”字之演变[doc] “发彼有的”中“的”字之演变 “发彼有的”中“的”字之演变 2010年8月 总第161期第4期 大庆社会科学 DaQingSocialSciences Aug.,2010 SerialNo.161No.4 “发彼有的”中”的??字之演变 肖甫春 (大庆石化新闻中心,黑龙江大庆163711) [摘要]??的”字最早见于《诗经》,经实词演化成一音多义字,经实词虚化(转声虚化)成多音多义字,一跃而成为最 常用字.”的”字的演变说明了汉字是以形指义标音文字. [关键词】??的”字演变;...

[doc] “发彼有的”中“的”字之演变
[doc] “发彼有的”中“的”字之演变 “发彼有的”中“的”字之演变 2010年8月 总第161期第4期 大庆社会科学 DaQingSocialSciences Aug.,2010 SerialNo.161No.4 “发彼有的”中”的??字之演变 肖甫春 (大庆石化新闻中心,黑龙江大庆163711) [摘要]??的”字最早见于《诗经》,经实词演化成一音多义字,经实词虚化(转声虚化)成多音多义字,一跃而成为最 常用字.”的”字的演变说明了汉字是以形指义标音文字. [关键词】??的”字演变;转声虚化;指义标音 [中图分类号]H0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341(2010)040—0132—05 “的”字是现代汉字中的”最常用字”,据《现代 汉语频率词典》统计:”的”字的频率是4.16489%, 使用频率最高,二十几个字就有一个”的”字.然 而,”的”字在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石鼓文中却 找不到.”的”字最早出现在《诗经》里,那时”的”字 写做”的”,《诗经》有的本子还作”勺”.”的”字在儒 家经典着作中,《诗经》中出现过一次,《易经?说 卦》和《中庸》中各出现过一次;《尚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春秋》三 传中均无”的”字;《论语》,《孟子》中亦无”的”字. “的”字在古文字中根本算不上常用字.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发彼有的,以祈尔 爵.”《朱熹集注》说:”毛氏序日:卫武公刺幽王也. 韩氏序日:卫武公饮酒悔过也.今按此诗意,与大 雅抑戒相类,必武公自悔之作.当从韩义.?{如果 按毛氏序,《宾之初筵》一诗应是卫武公作于西周 末,即使”当从韩义”,最晚也作于东周之初(公元 前770年以后,即春秋初期).而《易经?说卦》是孑L 子所作,”仲尼五十究《易》,作十翼.”(《易纬?乾凿 度》)《中庸》是子思所作,”子思作《中庸》”(《史记? 孔子世家》)子思是孔子嫡孙.二者皆作于春秋末 期.尽管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若丹”,《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不以功用为的”等诗文中也有”的” 字,但那已到了战国时期,所以说”的”字最早出现 在《诗经》里. 我们从古籍中看到:”的”任春秋初期孤零 零地出现在《诗经》里,即使整个春秋战国时期, “的”字出现的次数也寥若晨星,极其有限.可是经 过历史的演变,”的”字后来居上,一跃而独占”一 级字”之鳌头.因此,”的”字之演变具有典型性,研 究”的”字之演变在汉字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的”字之演变具体可分为实词演化和实词虚 化.”的”字的实词演化使它通过”依声托事”变成 了一音多义字;”的”字的实词虚化使它通过”转声 托事”变成了多音多义字,其结果无论分化成副词 还是分化成助词,都不再具有词汇意义而只有语 法意义. (一)实词演化使”的”字变成一音多义字.例 如: 1.《诗经-/J,雅?宾之初筵》:”发彼有的,以祈尔 爵.”毛传:”的,质也.”《玉篇?白部》:”的,射质 也.”“的”字是名词,指箭靶的中心. 2.《易经?说卦》:”其於马也,为善鸣,为算足, 为作足,为的颡.”孑L颖达疏:”白额为的颡.”李鼎 祚集解引虞翻日:”的,白;颡,额也.”“的”字是形 容词,指白色. 3.《中庸》:”小人之道,的然而后亡.”“的”字是 形容词,指明显貌. 由此可见:”的”字仅在儒家经典着作中就一 [收稿日期]2010—06—12 e作者简介]肖甫春(1951一),男,黑龙江绥化人,大庆石化新闻中心编 辑,从事汉字学研究. ? l32? 字三义,但这还不算多,在古汉语中”的”字作为实 词还分化出以下多义: 4.古代妇女面部装饰的红点(名词).汉?王粲 《神女赋》:”税衣裳兮免簪笄,施华的兮结羽钗.” 《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日的.” 5.白额马(名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潍 水》:”刘备持的突围,其处也.” 6.琴徽(名词).《文选?枚乘(七发)》”九寡之珥 以为约.”唐?李善注:”《字书》日:?约亦的字也,都 狄切.?的,琴徽也.” 7.指尖耸的山峰(形容词).南朝?梁宣帝《游七 山寺赋》:”神嚣岩岩而独立,仙的皎皎以孤临.”明? 王志坚《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异录?山川》:”壑之凸凹者日嚣,峰之尖 射者日的.” 8.远(形容词).《玉篇?白部》:”的,远也.” 9.莲中子(名词),同”药”.《尔雅?释草》:”荷, 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郭璞注:”的,莲中子也.” 《集韵?锡韵》:”,芙蕖中子.通作的.”西晋?潘岳 《芙蓉赋》:”丹辉拂红,飞须垂的.”南朝?鲍照《芙 蓉赋》:”青房兮规接,紫的兮圆罗.”唐?李商隐《李 夫人》诗之二:”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宋?王 安石《岁晚》:”携幼寻新,扶衰坐野航.”“药”字 是从”的”字分化出来的形声字. 汉?许慎《说文解字?日部》:”的,明也,从日勺 声,易日为的颡.”段注:”昀者,白之明也,故俗字 作?的?.?朱骏声亦说:”日,可,俗字作?的?,从白.?f暇 玉裁,朱骏声都按《说卦》中”的颡”解作”白”.白色 为形容词;可段氏还说:”的,引伸为射的.”“射日勺” 即”射质也”,”射质”指箭靶的中心,是名词.它与 形容词白色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白色不可能延展 推广为箭靶的中心,必是假借义.如果说《易》之 “的颡”解作”的,白”,”的”的本义是白色,那么只有 《中庸》之”的然”指”明显”之义才是引申义. 在古籍中,”的”字最早出现在卫武公作于春秋 初期的《诗经.,J,雅?宾之初筵》,其”发彼有的”的大 意是:一箭射到箭靶的中心.”的”指箭靶的中心. 可这是假借义.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 托事.”其中”依声”就是”的”字的音不变,”托事” 就是”的”字之义另指箭靶的中心.假借的结果是 借音不借义,或者说假借的成功是以被借字脱离本 义为代价的.因此,本义指白色的”的”字,通过”依 声托事”不仅另指箭靶的中心,还分化出指红点,白 额马,琴徽,尖耸的山峰,远等多义.”的”字虽然假 借成多义,但是”依声托事”,都还读一音,并非多音 字,而是一音多义字.”的”字在上古,中古均属入声 字,《广韵》都历切;到了近代”人派三声”,《中原音 韵》中由人声变作上声,归齐微韵;到了现代声调则 由上声变作去声,读音”d”.其声调由”人声”(上 古,中古)变作”上声”(近代),最后变作”去声”(现 代)的过程,是”的”字本音在发展变化,是一音之流 变,并非分化. “的”字原是”从日勺声”的形声字,本义指白 色,通过”依声托事”的方法变成一音多义字;然而, “的”字之多义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只有《诗经》 “发彼有的”中”的”字之义始终坚守着实词的一隅 之地,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目的”,”无的放矢” 和”众矢之的”等词汇的源头活水;从而不仅分化出 的其他假借义(引申义)被历史淘汰了,甚至连本义 也淡出了.因此”的”字在实词领域又成了一音一义 字,但已从形声字变成了假借字. (二)实词虚化使”的”字分化成副词,读音di. 例如: 1.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崔林传》:”馀国各遣 子来朝,闲使连属,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正字通? 白部》:”的,实也.”“的”字指确实;实在. 2.唐?自居易《出斋日,喜皇甫十早访》:”除却 郎之携一樯,的应不是别人来.”张相《诗词曲语辞 汇释》卷四:”的,定也.”“的”字指必定;一定. 3.宋?苏轼《光禄庵二首》:”城中太守的何人? 林下先生非我身.”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 “的,究也.”“的”字指究竟. “的”字早在晋朝就开始虚化为副词,转音读为 义变成了与”的dl”无关的副词,它不再表示词 汇意义而只表示语法意义. 可是到了现代,”的di”字作为音节构成音译 词,例如:”的士”[英Taxi】,的确良[英Dacron】,的士 高【英Disco],的卡因[英Tetracaine]等等.这些词汇已 融人汉语的主流语言.音译词是以读音相近的字翻 译外族语言而形成的单纯词,虽然单纯词是实词, 但”的”字在这些音译词中只是音节,并非能够体现 基本意义的词根.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士”(出租小 汽车)的大量出现,成了我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之一,于是舶来品”的士”竟然落地生根,在口语中 ? 133? 演绎出了把乘坐出租小车叫”打的”,而在”打的” 一 词中,”的”字不再是音节,而是词根,本义指出 租小汽车.这与古汉语中”持的”之”的”指”白额 马”,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打的”之”的”的读音, 与”的士”的读音,在口语中一般读阴平(di).由此 类推在口语中还演绎产生了出租面包车叫”面 的”,出租摩托车叫”摩的”,出租人力车叫”板的”, 以及”的哥”,”的姐”等词汇.这些词汇不再是单纯 的音译词,而是土洋结合的合成词,这使”的”字由 一 个带有西洋血统的音泽词的音节,变成了一个 能够体现基本意义的词根,具体指出租车.这无疑 是一种音节实化的回潮,或虚词实化现象.在虚词 实化中,”的”字由音译词的一个音节,变成了一个 可以自由组合的词根. (三)实词虚化使”的”字分化成助词,读音de. 例如: 1.敦煌变文《李陵变文》:”烧却前头草,后底火 来,他自定.” 2.敦煌变文《无常经讲经文》:”到家各自省差 殊,相劝直论好底事.” 3.宋?杨万里《夏夜玩月》:”上下两轮月,若个 是真底?”周汝昌注:”真底,真的.” 4.宋?钱俪《赵氏私志》:”则是一个有血性的汉 子.” 5.《宣和遗事》:”虏酋大怒,执傅察而杀之.察 乃傅尧俞的从孙也.” 6.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清秀的容仪比 得潘安,宋玉丑恶.” 7.元?刘致《水仙操》曲:”风流煞斗草的西施.” 8.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此寺是 则天皇后盖造的,后来崩损,又是崔相国重修的.” 9.明?金銮《哪吒令?朱企斋园亭赏大红牡丹》 套曲:”才出的洞房,湿浸浸露凉.” 10.明?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比如 一 边有财有势,那趋财慕势的多只向一边去.” 11.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i回:”郑屠道: „却才精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 1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六卷:”世上之 物,少则有壮,壮则有老,古之常理,人人都免不得 的.” l3.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湖边一带 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 . 134? 吕叔湘在《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 一 文中,通过分析唐宋语料,从归纳现代汉语中助 词”de”的用法类型人手,在此基础上考察出先有 “之,者”的分工,”者”有代替”之”的趋势,然后 “者”再演变为”底”.具体考证”的,底”来源于”之” 和”者”之间,辨别唐宋时期”底”,”地”的不同分 工,最终”底,地”统一于书面”的”等问题.揭示了 唐宋之际是汉语助词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指明 了助词”的”的来龙去脉. “的”字成为结构助词是近代汉语的产物,早 在唐五代时期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作品里出现 了结构助词”de(的)”,最初写作”底”,宋以后的文 献中开始写作”的”.”的”字作为结构助词一经破 茧而出,就开始出现了一个进一步虚化的过程,致 使它在宋元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出复杂多样的语法 意义和句法功能,最终成为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最 高的虚词,其发展趋向大有将结构助词”的”和 “地”通用为”的”,而一统天下之势. “的”字的实词虚化使它音转义变分化成虚 词,早在晋朝时”的”字就由实词虚化为副词,读音 dj;到宋朝又由实词虚化为助词,读音de.二者都属 于六书中的”假借”,但不是许慎所说的”假借者,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是”本无其字,转声托 事”.笔者在《汉字学论稿>J-]一书中明确提出:假借 还存在着”本无其字,转声托事”的一面,即”按有 音无字的词的音来转变所借用文字的标音以表其 词”.”的”字虚化成副词时是这样,它按照有音无 字的副词将借用之”的”字之音”都历切”转变成了 “d”的”字虚化成助词时也是这样,它按照有音 无字的助词将借用之”的”字之音”都历切”转变成 了”de”,读轻声. “的”字作为助词是近代汉语的产物,因为此 前在书面语中没有轻声字,只有在以口语为基础 的白话文作品里才出现了结构助词”de(的)”.吕叔 湘正是用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作品的出现,作 为划分近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界限的依据,他说: “尽管从汉魏到隋唐都有夹杂一些口语成分的文 字,但是用当时口语做基础,而或多或少地搀杂些 文言成分的作品是直到晚唐五代才开始出现的(如 禅宗语录和敦煌俗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建议把近 代汉语的开始定在唐五代1~I19世纪.”(《近代汉语指 代词?序》)近代汉语出现了读轻声的助词,再通过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借用已有的同音字已 无法表示这些有音无字的助词了,因为在古汉语 (书面语)中没有轻声字,所以近代汉语(书面语) 出现的轻声字,只好采用了比”依声托事”更为灵 活的”转声托事”的办法,即按照有音无字的助词 的音来转变所借用文字的标音以表其词.当时出 现的结构助词不止一个”的”字,例如近代汉语 “底”,”地”,”得”三个助词与”的”字一样,口语里 都念de,读轻声,没有区别.这些出现在近代汉语中 的轻声字,都采取了”转声托事”的办法. 1.底,《广韵》都礼切,作为助词时则转声为 “de”,读轻声.a唐?杜甫《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二少 尹》:”文章差底病,回首兴滔滔.”b宋?赵长卿《浣 溪沙》:”先自愁怀容易感,不堪闻底子规声.” 2.地,《广韵》徒四切,作为助词时则转声为 “de”,读轻声.a唐?李白《越女词》之四:”相看月未 坠,白地断肝肠.”b宋?张先《八宝装》词:”此时无 限伤春意.恁谁诉,厌厌地.” 3.得,《广韵》多则切,作为助词时则转声为 “de”,读轻声.a宋?陆游《岳池农家》诗:”谁言农家 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b宋?杨万里《正月晦日 自英州舍舟出陆北风大作》诗:”北风吹得山石裂, 北风冻得人骨折.” 口语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唐 诗宋词能够发展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巅峰的主要原 因之一,就是善于学习和运用口语中生动活泼的 词汇.近代汉语中出现了”底,地,得”等轻声助词, 唐宋诗人不是回避而是积极主动将轻声助词运用 到诗词创作之中,深谙”虚词不虚,传神达意”之妙 用.轻声是又轻又短的调子,有些类似”人声短促 急收藏”,并不符合”平声平道莫低昂”的分四声 法,因而唐宋诗词中多按照仄声用,而没按照平声 用. 近代汉语出现了轻声词,可古汉语没有轻声 字,也无法给轻声注音,因为古时注音方法是反 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注明另一个字的字音.上字 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两者合起来表示被切 字的字音.古汉字都有声调,轻声却没有声调,所 以反切无法给轻声注音.直到1918年发明了”注音 字母”,才制定出给轻声注音的方法.《现代汉语词 典》沿袭了”注音字母”给轻声注音的方法,”一般 轻声,间或重读的字,注音不标调号,但在注音前 加圆点”.(《现代汉语词典?凡例》) 客观上,唐宋之际出现的是一批读轻声的助 词,不仅出现了结构助词”的,地,得”,还先后出现 了时态助词”着,了,过”和语气助词”么,呢,吧, 啊”等等,都读轻声.可是古汉语却没有轻声字,助 词又是虚词,虚词没有词汇意义,造字时无法”以 义构形”,从而要想记录这些读轻声的助词,光靠 实词虚化还不行,还必须采用”转声托事”的办法. 所以我们把这种音变现象称为”转声虚化”现象. 其实,实词虚化不是近代才有的,早在先秦时 期就大量产生了.在先秦的古文字中假借字约占 70%,陈梦家等人据此把殷商以迄战国时期直称为 假借时期,刘又辛则将其称为假借字阶段.虚词是 没有词汇意义的,或者说只有语法意义的虚词是 无法”以义构形”的.而客观上,如果没有表现语法 意义的虚词,就不能”按顺序无遗漏地记录语言”, 就不是成熟的文字.所以古汉字为了能够”按顺序 无遗漏地记录语言”,首要的任务就是实词虚化. 只有通过”依声托事”和”转声托事”等假借的办法 创造大量能够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才能够”按顺 序无遗漏地记录语言”,这是先秦的古文字中70% 是假借字的根本原因.那么,在古文字大规模地实 词虚化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古文字实词虚化为助 词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转声虚化”呢?可以肯定 地说,是存在的. 例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说:”案: 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皆音於愆反.自葛洪 《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音於愆 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 之类是也;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故称龙 焉?,?故称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 焉尔?,?晋,郑焉依?之类是也.江南至今行此分 别,昭然易晓;而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 于今也.]段玉裁注:焉”今未审何鸟也.自借为助 词而本义废矣.”其中”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 反”,这便是古代”转声虚化”的证明. 例二:刘又辛:”如果用音韵变易的知识看上 面的这些声符,每一种变易都可以指出它的变易 规律.例如,?者?字上古音属鱼部,两周金文的?诸 侯?都写作?者侯?,可见那时?者?和?诸?读音相同 或相近,?都?,?睹?,?堵?等字的读音保存了较古 . 135. 的音读.”[,]既然”两周金文的?诸侯?都写作?者 侯”„,就说明了”者,古诸字.”(于省吾语)其实 “者”是”诸”的初文,”诸”是”者”的后起字.上古 “者”与”诸”同音:”章鱼切”,读”zha”;是通过”转声 虚化”才变成”章也切”,读”zh6”.正因为”者”与 “诸”字上古时同音,所以古人才用”者”字作构成 “诸,猪,槠,橥,渚,煮,褚,着,翥,箸”等形声字的 声符,这些形声字的声母都是”zh”和韵母都是”u”. 如此看来,”者”字作为构成这些形声字的声符,无 论声母(zh)和韵母(u),都与形声字的完全一致,只 是声调略有不同而已,可以说在这些形声字中,如 果不计声调其标音准确率达到了100%!从中不难 看出,过去之所以有人看到”者”字作为声符时与 其构成的形声字之读音截然不同而感到疑惑不 解,是因为忽视上古存在着”转声虚化”现象而产 生的盲点. “的”字虚化成结构助词后异常活跃,特别自 1958年《汉语拼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发表推行以来,连书写形 式上都别开生面,由于”的”字的拼音”de”,表音准 确,书写流畅,社会用字中常将”的”字直接写成 “d”,”de”;改革开放后,有时甚至还以其合法的拼 写形式”de”,堂而皇之地跻身到报纸杂志最醒目的 标题之中,大有取代之势.近年来虽然社会上涌现 出大量的字母词,但字母词都是实词,而作为只有 语法意义而没有词汇意义的虚词取代汉字出现在 社会用字之中,”de”是绝无仅有的.如此敢为天下 先,无疑开汉字主动夹用拼音之先河. 归根结底,”的”字的演变通过实词演化和实 词虚化,最终音转义变分化成三个不同的词:(1) 读”d名词;(2)读”d,,,?副词;(3)读”de”,助词. 而这三个词又各有千秋,致使整个演变过程简直 让人眼花缭乱!仅声调上它就曾有和具有过阴平 (现代口语),阳平(副词),上声(近代),去声(现 代),入声(上古,中古)和轻声(助词)等六个声调; 字形上它从正体”的”演变成了俗体”的”等. 针对”的”字的演变,何九盈说:”在现代汉语 中,?的?字的使用频率排在首位,主要是这种表示 语法作用的虚词用法.?的?字还是那个?的?,这是 字和词的矛盾.这种矛盾反映出汉字的局限性,又 ? 136? 说明了汉字具有相当的灵活性,适应性,它有时毫 无规则地以形与音与义脱节来满足语言发展的需 要.踟这段论述非常精辟,但是,”的”字的演变并 非”有时毫无规则地以形与音与义脱节来满足语 言发展的需要”,而是按照”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和”本无其字,转声托事”的方法创造假借字来满 足语言发展的需要.”依声托事”造的假借字是以 形与义脱节;”转声托事”造的假借字是以形与音 与义脱节.之所以认为”有时毫无规则地以形与音 与义脱节”,是因为过去不承认假借还存在”本无 其字,转声托事”的一面.客观上,”的”字无论是分 化成副词(dr)还是分化成助词(de),都不是”依声 托事”,而是”转声托事”,它们都是以形与音与义 脱节.我们把这种音变现象称为”转声虚化”现象, 事实上”转声虚化”现象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上 古就有了.同时,就汉字的性质而言,汉字绝不是 什么表意文字,因为表意文字一个义符只能表示 一 个词义,绝不可能表示j个不相关的词义词, 副词,助词),何况虚词没有词汇意义,根本无词义 可表!汉字也不是什么表音文字,因为表音文字的 一 个音符只能表示一个读音,绝不可能表示三个 不同的读音fdi,dl,de).因此,”的”字的演变说明了 汉字是以形指义标音文字,只有以形指义标音文 字才能够做到”„的?字还是那个?的”„,通过”以形 与音与义脱节”,从而使一个”的”字指多义(多义 字)和标多音(多音字). [参考文献] [1]朱熹集注.诗集传f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2]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fMI.中华书局,1984. [4]吕叔湘.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A】.汉语语法论 文集(增订本)[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肖甫春.汉字学论稿【ME京:学苑出版社,2007. [6]颜之推_颜氏家训全译f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7]刘又辛.汉语汉字答I?~ql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王乐群]
本文档为【[doc] “发彼有的”中“的”字之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6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