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结合白沟镇的案例,说明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合白沟镇的案例,说明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举报
开通vip

结合白沟镇的案例,说明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结合白沟镇的案例,说明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篇一:竺乾威《公共行政学》(第三版)课后“案例与思考”讲解 绪论 案例一政府——?掌舵?还是?划桨 1(如何界定政府的掌舵职能, 答:按照现代社会、现代市场对政府的要求,政府主要应该起到一个?掌舵?的作用。 (1)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指出:?‘政府’这个词的词根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操舵’。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直接提供服务就是划桨,可政府并不擅长于划桨。?换言之,在社会经...

结合白沟镇的案例,说明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合白沟镇的案例,说明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篇一:竺乾威《公共行政学》(第三版)课后“案例与思考”讲解 绪论 案例一政府——?掌舵?还是?划桨 1(如何界定政府的掌舵职能, 答:按照现代社会、现代市场对政府的要求,政府主要应该起到一个?掌舵?的作用。 (1)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指出:?‘政府’这个词的词根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操舵’。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直接提供服务就是划桨,可政府并不擅长于划桨。?换言之,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政府要像?舵手?一样,把握全局,协调、整合各方力量,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 (2)具体而言界定政府的掌舵职能,就是要确定好在市 1 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政府在生产角色、提供角色、安排角色之间的比重要进行合理改变,即生产角色比重的降低及提供、安排角色比重的提高。 ?政府应放弃不必要的生产职能。政府角色合理定位的关键在于降低政府生产角色的比重,为市场和社会的生产及市场和社会提供空间。帮助政府放弃生产职能有三种途径,即委托授权、政府撤资以及政府淡出。此外,可以在基础设施领域实行民营化。 ?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政府对公平秩序的维持以法律和规则体系为载体,为各种力量提供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市场和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政府顺利实现各种制度安排的基础。 ?政府管理能力的提高。?掌舵?作用的最主要体现就是管理能力。政府在放弃部分生产职能后,必须能够承担更多的管理和控制责任。为了承担这些责任,政府要能够管理合同、有效促进竞争、进行合理规制、增强风险共担意识、进行有效金融支持。 2、政企分开涉及哪些重要因素, 答:政企分开的含义包括:一是要把政府的行政职能和所有权职能分开;二是政府所有权职能中,要把资产的管理职能和资产的运营职能分开;三是资产运营职能中,要把资本金的经营和财产的经营分开。其涉及的重要因素具体有以下 2 几点: (1)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明确企业的所有权,建立严格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 (2)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能的分开。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实行最彻底的分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应逐步从竞争性生产和经济领域退出,国有企业甩掉不必要的社会职能包袱,通过产权处臵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通过职能分离,压缩国有企业的规模。 (3)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通过贸易自由化,放松准入,停止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方法促使企业更具竞争性,区分开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时的职能与作为一般监管者的职能。以资本为纽带建立起出资关系,实现国有资产由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转变的条件,建立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配套的企业制度和外部环境。 (4)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特别是通过投资改革,使其向更商业化的信贷靠近,限制软贷款的获得等方法,使其有压力和活力。 (5)改善激励机制。这要求改变国有企业管理者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赋予企业经营者以更大的自由权,另一方面引入新的监督机制,如稽查制度、业绩评议、管理合同等。 3 3、你如何理解D市政府职能的转变, 答:由计划经济体制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的各级政府都需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政府职能的转变。 (1)政府职能转变或者说政府角色定位一直是政府管理中的一个难点,D市政府结合本市的具体情况,抓住职能转变的关键和核心,通过界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与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配套的企业制度和外部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有效的措施实现了政企分开,理顺了体制,建立起了良好的政企关系。 (2)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政府职能转变一定要抓住关键,尊重科学发展规律。要通过一系列配套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措施实现政府职能的良好转变,从而赢得地区的良好发展,也为政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只有在变化的行政环境中积极主动作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才能建立一个积极负责、有作为的政府形象。 案例二?花菇事件? 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应当怎样体现,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或政府作用具有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政府管理的一系列新特点。相应的政府职能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应该这样来体现: (1)提供制度,创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政府 4 应当履行好市场秩序的创立者和维护者的职能,下大力气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确立起市场竞争的良好秩序。要建立健全规定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法规(如财产法、企业法、公司法、银行法、破产法等),规定市场活动和市场主体行为方面的法规(如合同法、外贸法、证券交易法、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和规定解决特定经济行为方面的法规(如会计法、审计法、成本法、工资法等)。 (2)培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政府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投入必要的资源,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包括金融、土地、劳动力、技术和信息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市场体系。 (3)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增长。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个最基本的职能。政府要依靠宏观调控手段,尤其是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手段及指导性经济计划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力求同时达成增长、效率和稳定等基本经济政策目标,使国民经济健康高速发展。 (4)参与某些经济领域的资源分配,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转轨时期乃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我国政府必须在某些经济领域发挥资源配臵的作用,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外在效应的消除者,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资源开发所必需的物品与服务,支持基础研究、新兴产业开发、 5 落后地区的开发以及从事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维护治安和加强国防等工作。 (5)制定并实施分配与再分配政策,保证社会公平。政府必须担负起收入和财产分配的调节者的责任,努力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 2、谁应当对?花菇事件?的后果承担责任,政府还是农民,或者两者皆要承担, 答:?花菇事件?所造成的后果,政府与农民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1)就政府而言,项目该怎样引导,该如何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怎么为农户服务,比如,提供原料、菌种,更多地给农民提供及时、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何更科学、有效的投放和管理周转金,如何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都是在政府的职能范围之内的。显然,案例中的政府没有很好的完成其职能。案例中的政府利用行政命令指挥农民种花菇,当问题出现时,也没有实事求是地解决,而是以一纸通知来解决,这是当地政府未能较好地履行其职能的表现。 (2)对于农民来说,面对市场经济,同样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如何才能摆脱对政府过多的依赖,如何树立强烈的市场风险意识,如何使自己掌握更多的规避风险的办法,如何在学会自我保护、争取合理权益的同时,也同样意识到要承担的责任。这些都是在市场经济下,一个市场参与 6 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 3、就政府而言。可以从?花菇事件?中吸取什么教训, 答:就政府而言,从?花菇事件?中要吸取的教训是: (1)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当整个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时,一些政府官员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对新制度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用僵化落后的办法来应对变化了的环境,必然造成脱离实际的结果。因此,思想观念一定要转变到市场体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有魄力,要用新的思维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按照主权在民思想和委托代理理论,政府为人民服务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政府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要有顾客意识,尊重并快速回应民众的要求。项目该怎样引导,怎么为农户服务,怎么给农民提供及时、有参考价值的信息,都是作为一个服务者应该做到的。在当前的形势下,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意识,坚定地履行政府职能,追求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补充资料: 1、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的意义。 (1)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与传统的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 7 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由于严格说来,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一种单一的理论,而只是一种理论思潮,所以我们在此将其称为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理论?。根据西方行政学者的论述,新公共管理主要有如下思想: ?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与在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只是收税和提供服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和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发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划桨型组织机构倾向于不顾任何代价来保住‘他们的’行事之道。?因此,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实行?治理?的政府。 ?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新公共管理从公共选 8 择理论中获得依据,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存在,也在公共部门内部存在。当市场在公共部门出现时,通常称之为系统,如教育系统、职业训练系统、心理卫生系统。但它们都是市场,就同金融系统、银行和保健系统一样都是市场。如果把市场导向的思想应用到公用系统上去,就能取得伟大的成就。?于是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在新公共管理思想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并不是会做生意的人就是企业家。企业家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和产出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企业家运用新的形式创造最大限度的生产率和效率。因此,企业家式的政府应该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需求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的服务质量的提高。因为这将使竞争进一步发展,不是政府管理人员选择服务提供者,而是政府管理人员让公民选择服务提供者。企业虽然以盈利为目的,但受顾客驱使的机制使企业不断寻求新途径使顾客满意。相反,政府是为公民服务的,但在大多数公共组织中甚 9 至弄不清谁是它们的顾客或服务对象,而且服务水平低劣。所以,给公民以更多的选择权,让公民有机会来评价政府工作效果的?顾客驱动?机制将是一个推动政府改善工作的良好机制。 ?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许多层级条块。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层次之间的交流极其困难,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及时作出反应。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快决策的压力猛烈地冲击着政府的决策系统,政府组织需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作出迅速的反应。企业界经理采取分权的办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作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授权或分权的办法来对外界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政府应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家庭、志愿者组织等,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奥斯本和盖布勒说:?当家庭、居民点、学校、志愿组织和企业公司健全时,整个社区也会健康发展,而政府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引导这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健康发展。……那些集中精力积极掌舵的政府决定其社区、州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它们进行更多的决策。它们使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机构行动起来。?这是因为,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基本单元构成健康而有活力的国家。新公共管 10 理认为,与集权的机构相比,授权或分权的机构有许多优点:比集权的机构有多得多的灵活性,对于新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比集权的机构更具创新精神;能够比集权的机构产生更高的士气,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生产率等等。 ?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政府可以把巨大的官僚组织分解为许多半自主性的执行机构,特别是把商业功能和非商业功能分开,决策与执行分开;移植私营部门的某些管理办法,如采用短期劳动合同、开发合作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签订绩效合同以及推行服务承诺制;主张全面的货币化激励,不过分主张传统的道德、精神、地位和货币等因素的混合以及单一的固定工资制的激励机制。特别是主张对高级雇员的雇用实施有限任期的契约,而不是传统的职位保障制。 ?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传统的观念认为,微观经济领域应该由私营企业承担,而公共服务领域则应该由政府垄断。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参与管理不同, 11 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来,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之所以需要引入竞争,是因为竞争有种种好处:竞争可以提高效率,即投入少产出多;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对顾客的需要作出反应;竞争奖励革新,而垄断则扼杀革新;竞争提高公营组织雇员的自尊心和士气。因此,政府为了高效地实现公共服务的职能,应该让许多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有机会加入到提供服务的行列中来。 ?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传统的官僚主义政府注重的是投人,而不是结果。由于不衡量效果,所以也就很少取得效果,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效果越差,得到的投入反而越多。例如当治安工作不利,犯罪率上升时,它们通常会得到更多的拨款。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的资源配臵应该与管理人员的业绩和效果联系起来。在管理和付酬上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目标进行管理,按业绩而不是按任务付酬。在对财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强调采用根据效果而不是根据投入来拨款的预算制度。即按 12 使命作预算;按产出作预算;按效果作预算;按顾客需求作预算。 ?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他们认为,虽然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规章才能运行,但是过于刻板的规章则会适得其反。?我们接受规章和繁文缛节以防止发生坏事,但是同样这些规章会妨碍出现好事。它们会使政府的办事效率慢得像蜗牛爬行。它们对正在迅速变化中的环境不可能作出反应。它们使得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成为组织结构的固有组成部分。?他们认为,企业家式的政府是具有使命感的政府。它们规定自己的基本使命,然后制定能让自己的雇员放手去实现使命的预算制度和规章,放手让雇员以他们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的使命。有使命感的组织比照章办事的组织的士气更高,也更具有灵活性,更具有创新精神,从而更有效率。 ?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在看待公务员与政务官员关系的问题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斗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等。新公共管理则认为,鉴于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公务员与 13 政务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与其回避,倒不如正视这种关系的存在。基于这种看法,新公共管理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在新公共管理者看来,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不应截然分开。正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政治功能,不仅能使公务员尽职尽责地执行政策,还能使他们以主动的精神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公共政策,使政策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这体现了新公共管理者重视激励、鼓励公民参与的价值取向。 (2)纵观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我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权力过分集中,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由于组织机构不合理,机构重叠,从而使得职责不清,互相掣肘、扯皮;由于行政法规不健全,任意增加编制,从而造成机构庞大、臃肿,人浮于事。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14 ?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 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通过将企业管理的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宏观管制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例如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燃气供应等基础设施产业中便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从而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瓶颈?现象。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 15 给,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公共管理从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我国目前尚处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给不足的阶段,建立健全法制,完善规章制度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必须看到,制度毕竟是手段,它是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时,应该同时考虑如何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尤其应该加强的一个方面。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使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再完善,依法行政也是一句空话。 ?新公共管理重视政治对行政、对公务员的影响。这一点的启发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需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绩效与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政治体制不能有效地保证健全的政治责任制度,不能使政府保持一定的政治权威,那么公共行政就有政治失控的危险。在一个缺乏政治权威和政治责任的体制里,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质量是不能得到制度保证的。因此,尽管政府机构改革的直接目标可以是改善行政绩效,但也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要让行政人员认识到行政工作所负有的政治责任,增强对政治的敏感 16 性,保持对政策的自觉响应性,从而达到忠实地履行行政职责的目的。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政府在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某些有价值的见解和做法的同时,也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国情。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制和规章,因而以新公共管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符合其发展趋势的,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法制还不完善,因此对于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只能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而 不能全盘照搬。 我国公共行政在实践中呈现出的特点 ?我国公共行政的根本宗旨和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决定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在我国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这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他们是依照人民的意志并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来从事管理工作的。因此,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利益,更多更好地为人民造福,是我国行政管理的根本宗旨和目的。人民的政 17 府为人民是理所当然的事。脱离人民群众,位居于人民之上作威作福,无视人民利益的官僚主义作风,都是同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根本特点相违背的,必须坚决反对和纠正。 ?我国公共行政全面贯彻和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同对生产资料享有不同形式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一切权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必须而且能够全面贯彻和体现根本性的政治原则。这一方面要使各级国家机关的权力建立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上,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真正成为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另一方面又要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把民主扩展 篇二:行政体制改革案例 行政体制改革案例:回顾八次行政机构改革 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受人民群众尊敬和拥戴的公共服务创新与治理完善的强有力政府,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研究讨论的前沿热点问题。 中国共产党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基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此来推动中国的各项改革开放事业。在此大的背景下,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重点突破的领域,被认为是全面深化改 18 革的关键。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是因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连接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中心环节,可以把全面改革带动起来。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受人民群众尊敬和拥戴的公共服务创新与治理完善的强有力政府,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研究讨论的前沿热点问题。回顾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教训,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战略研究,探索创新思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改革。 前五次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的,从1993年开始的第六次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从改革的目标来看,正在进行的第八次改革目标更加明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行政体制与政府机构改革,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一些问题,缓解了一些压力和矛盾,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有所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前五次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的,从1993年开始的第六次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从改革的目标来看,正在进行的第八次改革目标更加明确。 一、第一次行政机构改革 19 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政务院(即国务院的前身),作为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政务院设置了35个工作部门,管理国家行政工作。1952年,中国开始转向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国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便从1952年底开始,因为从1953年起要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计划中的大型建设项目,而地方缺乏组织管理能力,故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与此相适应,政务院的部门由35个增加到42个。其中经济部门增加到22个。这样,从1949年到1952年,三年的时间内,机构数净增百分之20%。这是一次小膨胀。1954年,为了加强中央对经济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加强省、市、自治区的领导,撤销了各大区行政委员会。同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国务院,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设立部委机构35个、直属机构20个、办公机构八个以及秘书厅共64个部门。这是一次较大的膨胀。1955年和1956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整个经济工作的领导,国务院对所属机构做了较大调整。调整后的国务院,由64个职能部门增加到81个。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趋向单一化,国家直接计划的领域增多,同时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化大生产和 20 专业化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体制中集权过多,统得过死,国家行政机构臃肿庞大,办事效率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逐渐突出出来。同时,机构的膨胀造成中央高度集权,地方失去了自主权,纷纷抱怨,要求中央放权。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们不能像前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于是,从1958年开始,中央向地方下放了由中央集中管理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国务院所属机构也进行了精简合并,经济管理部门由50个减为36个。 二、第二、三次行政机构改革 1959年的精简由于受大跃进等“左”的干扰,引发了中央宏观失控的问题。这一点,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有所察觉。1959年7月2日,他在谈到体制问题时讲:“现在有些半无政府主义。四权过去下放多了一些、快了一些,造成混乱,应该强调一个统一领导,中央集权。下放的权力要适当收回。对下放要适当控制,反对半无政府主义。”按照毛泽东的这个意见,从1960年起,中央重新强调集中统一。1961年,为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原来撤销的机构又相继恢复,而且又增设了新的部门。至1965年底,国务院已有79个工作部门,成为建国以后第二次高峰。其中经济部门的变化最大,数目由36个增加到53个。 21 与此同时,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二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第一次是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机关。这次干部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机构方面,中央各部门司局级机关减少15%,事业单位减少26%;行政机关精简16000余人,事业单位精简65000余人。第二次精简从1962年2月至1964年,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中央国家机关在1961年精简的基础上,又精简了10000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1960年至1965年,第三次改革,精简干部810000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冲击,陷入了动乱之中,处于停顿和半停顿的状况。国务院根据毛泽东指示的,把鞍钢下放给辽宁省的精神和《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的精神,要求各部门在1970年内把绝大多数直属企事业单位下放给地方管理。同时,又在进行所谓“斗、批、改”中,大量裁并原有的政府机构和下放工作人员。1970年底,国务院工作部门只设置了32个,其中包括划归军委办事组管理的国防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机械工业部,划归总参谋部、空军、海军领导的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国家海洋局以及划归“中央文革小组”和中央对外联络部领导的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局、外文出版发 22 行事业局等13个部门。这样,国务院实际只领导了19个部门。 三、第四次行政机构改革 1971年以后,国务院开始整顿陷入崩溃状态的国民经济,从而恢复了一些工作部门。1975年1月,召开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在向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我国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同时,中央决定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对工业、交通、文化、教育、科技等系统进行全面整顿。在这种形势之下,四届人大通过决议,批准国务院恢复建立部、委等52个机构。1976年10月,我国结束了十年动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任务繁重。国务院为了恢复国家行政机关正常工作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在1977年至1981年五年中,先后恢复和增设了48个工作部门,其中,在三中全会前后,即1978、1979两年恢复、增设38个。这些机构属于恢复的,将近一半。新增设的主要有对对外开放加强领导的综合性委员会。有些行业为了建立条条管理系统,设立若干总局,加强司法和计划生育工作。到1981年底共设100个工作部门,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982年,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已定,经济调整取得很大成绩,改革的重点工作有了进展,特别是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在安定团结的 23 局面日益巩固的形势下,国务院为了改变部门林立、机构臃肿、层次重叠、工作扯皮、效率极低的状况,以便更有效地领导经济建设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决定进行机构改革。根据重叠的机构撤销,业务相近的机构合并的原则,撤委并部,大大减少直属机构。经过改革,部委减为43个,直属机构减为15个,办公机构减为3个,国务院共设置61个部门。 四、第五次行政机构改革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不久,1983年和1984年,增设了审计署、国家安全部和国务 院特区办公室,原由国家经济委员会领导的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共增设了4个部门。到1984年底,国务院工作部门共65个。由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机构又出现增多,截至1986年底,国务院工作部门共设置72个。1986年夏,邓小平反复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认为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非搞不可。为了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87年中央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围绕政治体制改革制订方案。1988年4月9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机构改革,提出了要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的长远目标,以及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当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转变职能,精 24 干机构,精简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逐步理顺政府同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减少政府机构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增强宏观调控职能,初步改变机构设置不合理和行政效率低下的状况。按照这个改革方案,适当裁减一些专业管理部门,完善一些综合和行业管理机构,国务院原有机构72个,第五次改革后调整为65个。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1989年春夏之后,进一步的改革暂停下来。1988年的机构改革,到头来成了旧体制的又一次回归。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的工作部门膨胀至86个之多,地方党政部门平均数,省级达70多个、地区达50多个、城市达65个、县级达45个。1991年末,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人员达到920万人,当年全国行政管理开支达370多亿元,加上事业费,共支出1400多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百分之37%。 五、第六次行政机构改革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决策,并提出从1993年开始三年内基本完成机构改革。在解释这次机构改革方案时,当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罗干说:这次机构改革和以往机构改革的不同,就是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改革的目标??改 25 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这次改革方案中引人注目的,一是综合经济部门中组建了国家经贸委,以“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中重大问题的协调”,二是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被分为三类,其中一类由政府部门改为经济实体,另两类改为行业总会。改革后,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由86个减为59个。非常设机构由85个减到30个。原有机关行政编制36700人,改革后核定为29200人,精简达20%。其后,改革继续在省市地方政府展开。 六、第七次行政机构改革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了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与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必须通盘考虑,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订方案,积极推进。”同时,还提出了“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实交给企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中介组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 26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十五大后朱镕基总理抓机构改革,通过研究讨论,大家形成共识:综合部门要加强,专业部门不要太多。1998年3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根据方案的要求,国务院撤销了11个部委,从原来40个部委减少到29个部委,向社会分流一半公务员;接着全国各级政府也进行了相应的大规模改革,全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裁员目标是400万人,比上次机构改革设定的裁员目标(200万)多一倍。改革的具体内容 是:撤并了有关专业和行业部委,比如煤炭部、电力部、冶金部、机械部、邮电部等等;将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重组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组建了信息产业部、国土资源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新部委;根据高效目标,国务院裁员50%,减少行政开支。到1998年4月底,所有国务院更名、新建部委和委管局陆续挂牌完毕。2001年,又撤销了9个国家行业主管局。 七、第八次行政机构改革 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是适应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形势,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为此,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 27 高效的行政体制。根据这一总体要求,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体系,完善了宏观调控机构体系,强化了市场监管机构体系,建立了内外贸统一的大商务管理机构体系。一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授权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二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三是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四是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为适应内外贸业务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促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将国家经贸委的内贸管理,对外经济协调和重要工业品、原材料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国家计委的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以及外经贸部的职能等整合起来,组建商务部。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进一步强化对安全生产的监督,将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督管理和对煤矿的安全监察。在政府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根据决策、执行、监督相 28 协调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了部门职责关系,并开始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搞好乡镇机构改革。 思考题: 1、梳理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脉络,运用行政管理相关原理分析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动因、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1、借鉴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谈谈怎样深化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篇三:社会学概论解答和案例分析 四、简答题(10个里面考2个) 1. 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 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领导者的权力既没有划分,也不受限制,组织的一切活动均由领导者一人决定。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第五,终身制。领导者及其成员的职位都是建立在初级关系基础上,成员利益处于相互制约之中。 2. 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 29 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1)NGO是一种组织,是在有限政府、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元社会结构框架中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2)NGO是通过公民自组织、多元、参与性地管理共同事务,实现社会公益的机制。3)NGO是一种体现了多元社会自治的治理理念。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 四、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 五、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六、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4.如何全面理解越轨的含义, 一般认为,那些为某一个社会群体成员判定为违反其规范、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或行动是越轨行为。对越轨进行全面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越轨行为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第二、越轨行为未必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第三、越轨行为未必总是自愿的;第四、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第五、越轨行为可以是个人干的,也可以是群体和组织所为。此外,越轨行为的后果并不一定仅仅是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危害,有的越轨行为也会自己产生 30 很大的危害。 5. 社会控制有哪些特点, 第一、社会控制的非个人性;它体现的是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集团或社会的一般要求和利益。第二、社会控制的约束性;其目的是为了使社会成员按照社会所认可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三、社会控制的多向性;无论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内容、还是实施主体都具有多向性特征。第四、社会控制的规范性。社会控制的目的是要求社会成员能够遵守社会规范。 6.城市社区有哪些特点, 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居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7.举例说明如何确定社会角色, 在社会舞台上,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首先需要对所担当的角色有一个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 31 等同的。确定社会角色的过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自己到底承担着哪些角色,即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二是确定自己在某一条件下适宜的行为方式,即回答“我该怎么做”的问题。 例如,要扮演好教师这一角色,往往需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反观其身,体验作为学生最想知道什么,最想学习什么。 8.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1)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待和要求。了解社会对角色的要求和期望,是角色扮演的第一阶段。“养不教,父之过”这是我国传统社会对为人父母的角色要求和行为期待。2)角色领悟,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例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对自己的新的社会角色的认识。3)角色实践,它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例如传统社会的父母亲具有很大的权威性,90,以上的父母都有打骂孩子现象,对孩子的要求强调服从、孝顺。 9.家庭的功能有哪些, (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3)婚姻生活功能。(4)社会化的功能。 32 (5)感情交流功能。(6)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10.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般说来,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三个方面。 1)人口数量庞大,育龄人群比重高以及在此基础上人口数量过速增长。2)人口总体质量不高,体现为受教育水平不高,残疾人比例过高3)人口结构不甚合理,体现为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五、案例分析题(四个案例里面考一个) 题目:1、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农民工进城反映了这一现象。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大量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如汹涌的大潮涌入城市。据统计,2006年我国有流动人口1.5亿,其中以农民工为主体。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总数十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各大中城市流动。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这样大规模社会流动现象产生的原因。(提示: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 题目:2、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人的这一本质属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当 33 婴儿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除去本能的条件反射以外,不具备任何技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家人的照顾和抚养下,婴儿逐渐学会说话、走路等一系列的生活技能以及与人交往的技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他又逐渐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和谋生的技能等,为社会所接受。社会化实际上就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或者“生物人”逐渐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请分析说明, 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提示: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 题目:3、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围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个核心,从农村开始,而后推向城市。这场深刻的改革,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同时还有政治、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改革。建国初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前苏联和中国都曾借助于这种体制,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迅速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以大国姿态傲立于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忽视甚至排斥商品和市场作用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机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种深刻而广泛的改革,已经并将继续引起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34 重大转变,也就是说是社会制度的大调整。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提示: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 题目:4、近几年来“国学热”风靡一时。幼儿园开始学习《三字经》,小学生读《论语》,大学生研究《道德经》已经司空见惯,于丹、易中天等学者更是火遍全国。同时也产生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西方人让他们的孩子阅读荷马史诗、阅读圣经,中国的孩子难道一定必须忘记诗经、论语,然后才能做一个现代的、文明的、理性的中国人,通过分析上述两种相反观点,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提示: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 35
本文档为【结合白沟镇的案例,说明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0
浏览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