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历史文化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的皇帝与皇权制度

中国历史文化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的皇帝与皇权制度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历史文化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的皇帝与皇权制度中国历史文化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的皇帝与皇权制度 中国历史文化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的皇帝与皇权制度 一、王朝国号名称由来 历史上,每一王朝所定的国号都有自己的来历。概括起来,历代王朝国号的来历主要有以下 几种: 1.根据原来的部族名称定国号,如商、周、秦等。 2.根据建立者原封地(封爵)定国号,如夏(禹曾封夏伯)、汉(刘邦曾封汉王)、魏(曹丕曾袭封魏王)、晋(司马炎曾封晋王)、隋(杨坚曾袭爵隋国公、封隋王)、唐(李渊曾袭爵唐国公)等。 3.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号,如辽(契丹语“辽”即“镔铁”)等。 4....

中国历史文化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的皇帝与皇权制度
中国历史文化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的皇帝与皇权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中国历史文化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的皇帝与皇权制度 一、王朝国号名称由来 历史上,每一王朝所定的国号都有自己的来历。概括起来,历代王朝国号的来历主要有以下 几种: 1.根据原来的部族名称定国号,如商、周、秦等。 2.根据建立者原封地(封爵)定国号,如夏(禹曾封夏伯)、汉(刘邦曾封汉王)、魏(曹丕曾袭封魏王)、晋(司马炎曾封晋王)、隋(杨坚曾袭爵隋国公、封隋王)、唐(李渊曾袭爵唐国公)等。 3.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号,如辽(契丹语“辽”即“镔铁”)等。 4.根据谶语或流行口号定国号,如齐(“金刀利刃齐刈之”)、明(“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等。 5.根据吉祥文义定国号,如元(取《易经》爻辞:“大哉乾元”)等。 6.根据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号,如陈(南朝陈霸先建立)等。 7.根据建立政权的所在地定国号,如五代十国中的前蜀和后蜀等。 8.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定国号,如清朝原国号为金,史称后金。按五行的五德说,明朝属火 德,火能克金;“清”从水,水克火,故改为“清”(也有人认为“清”与“金”是同音通假)。 二、帝王家族亲属称谓 (一)帝王称谓传说中,我国历史上在夏朝建立以前曾有三皇、五帝。采用司马迁《史记》的 说法,三皇为天皇、地皇、泰皇;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但三皇五帝尚处于原 始公社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此时的皇与帝不过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 首领。 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统治者皆称王(早期也称后),而天子之称则始于西周。 公元前221年,刚刚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决 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所出之命称制,所下之令称诏,并将以往人人皆可 用于自称的“朕”字作为天子的专称。从此,皇帝成为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太上皇也称上皇,用于皇帝对自己父亲的尊封。 (二)皇族称谓 1.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子也称太子、储君、皇储,是皇子中皇位法定继承人的称号。 当皇帝的弟弟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时称皇太弟;以皇孙的身份直接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的称 皇太孙。 2.诸王 多数朝代中,皇帝的儿子除嫡长子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被立为皇太子外,其余的次子、庶 子则被封王。皇子封王,始于汉初,以后历代相沿,遂成制度。 3.公主 公主为皇帝女儿的封号。战国时始有公主称号。汉代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皇帝的姐妹为长 公主,皇帝的姑姑为大长公主。后历代沿袭,遂成制度。清代称皇后之女为固伦公主,妃嫔 之女称和硕公主。魏晋以后公主的丈夫例加驸马都尉官衔,故称“驸马”。清代称为“额驸”。 4.宗室 在封建社会中,凡与皇帝同宗族的人,统称为皇族或宗室,也称天潢宗派、天潢贵胄、金枝 玉叶、风子龙孙等。清代则将皇族分为“宗室”和“觉罗”两类。按清制,凡清太祖努尔哈 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称“宗室”,系黄腰带,故也称“黄带子”;塔克世的父亲景 祖觉昌安的直系子孙(除塔克世一支外)称“觉罗”,系红腰带,故也称“红带子”。 三、帝王的庙号、尊号、谥号、全称、陵号、年号 (一)庙号 庙号为古代帝王死后,其神主奉祀于太庙所用的称号。最早在商朝即已出现,秦始皇弃而不 用。汉代以来,第一代皇帝照例称“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多称“太宗”;自第三代 以后一般也皆称某“宗”。少数民族中,除第一代皇帝照例称“太祖”或“高祖”之外,第 一位在中原地区建立统一政权的皇帝也称“祖”,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但也有例 外,如明代第三代皇帝朱棣先称“太宗”,后改称“成祖”,清代康熙皇帝的庙号则为“圣祖”。 (二)尊号 古代为颂扬皇帝、皇太后、皇后的功德所上名号称“尊号”,也称“徽号”。一般说来,皇帝 初登基或遇重大庆典,朝臣照例要为皇帝(有时也包括皇太后、皇后)上薄号。所以一位皇帝从即位到驾崩,其尊号也是越来越复杂,字数也越来越多,如清乾隆帝的尊号最后定为“法 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竟达22字之多。另外,嗣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前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前皇后为皇太后,也称为上尊号。 (三)谥号 谥号始于周初,为帝王死后,其继嗣者及臣下根据其平生 事迹 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平安创建事迹材料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工会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优秀教师事迹300字 和品行特点所给予的相应称号。 秦废而不用,汉初恢复,以后遂成定制。谥号所用之字多为褒扬溢美之词,包括文、武、景、 惠、庄、烈、昭、敬、英、成等,多数帝王的谥号与其一生的所作所为并不相符,甚至是虚 伪的吹捧。但有的也含有同情或贬损之意,如汉哀帝的“哀”、隋炀帝的“炀”等。古代帝 王的谥号一般不单独使用,多与庙号同称,如朱元璋常被明人称为太祖武皇帝,清康熙帝则 多被称为圣祖仁皇帝。 另外,许多王公贵族或有影响的大臣死后也享有定谥的荣耀。 (四)全称 古代帝王的全称是指其庙号、尊号和谥号的合称。如明永乐帝朱棣全称为“成祖启天弘道高 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其中成祖为其庙号,文为谥号;其余则为尊号。 (五)陵号 陵号指古代帝王死后所葬陵寝的名号。如唐高宗、武则天合葬陵的陵号为乾陵,明万历帝陵 号为定陵,清乾隆帝陵号为裕陵等。 (六)年号 年号为皇帝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定次年为“建元元年”,为皇帝使用年号的开端,以后成为定制。历代皇帝皆在即位时确定自己的年号,以该 年或次年为某某元年。皇帝的年号多为两个字,个别情况也有用四个字的,如北魏太武帝拓 跋焘年号为太平真君,宋太宗赵光义年号为太平兴国。明代以前皇帝的年号常因出现祥瑞或 发生重大事件等原因而更改,因而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皇帝的年号一经确立 一般不再改元,所以除个别例外,一个皇帝通常只有一个年号。 四、君位继承制度 (一)父死子承 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位是通过 “禅让”的办法确立的。禹生前,也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gaoyao)为继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首领之位。从此,传贤改为 传子,世袭制度取代了禅让制度。自夏朝建立,直到清朝灭亡,历代王朝实行的都是君位世 袭制度。所谓世袭制度,就是帝王生前在自己的儿子中挑选一人(西周以后通常为嫡长子,个别也有选弟弟的)作为继承人,死后将君位传给他。如帝王生前未立继承人,死后也只能 由其子继位。可见,父死子承是君位世袭制度最基本的法则。 (二)兄终弟及 所谓兄终弟及也是世袭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由弟弟继承兄长的王(皇)位,多发生于商代。 从商代后期开始,特别是周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以后,兄终弟及已成为个别现象,且多有其 特殊原因。 (三)嫡长子继承制 周初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内容的宗法制度。它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的父系家长 制,经周公进一步补充、完善而最后确立。其主要内容为:天子即周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 者,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为诸侯;诸侯之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余子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之位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为士(下级贵族),士以下则为庶人(一般平民)。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皆要受宗法的制约,形成一个从上至下的宝塔形尊卑等级制度。它既包括君臣关 系,也包括嫡庶长幼次序,各个等级都有相应的政治礼法和伦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任何人都不能违反, 否则即是非理、僭越。宗法制度的确立,建立起一套完整有序的君位继承体系,确保了嫡长 子在君位继承中的优先地位,有利于避免无序继承引起的混乱,从而成为后代君位继承的基 本法则。但是,这种不论才干、纯粹依血缘关系和嫡庶长幼次序确定的继承法具有很大的缺 陷,常常将根本不具备君临天下能力的人推上皇帝的宝座,给国家社稷以及君权本身造成巨 大的危害。 (四)武力夺位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皇帝的特权和地位的显赫,所以常常会引起他人的觊觎。特别是那些具 有相当势力,但因不是皇太子而与皇位无缘的皇族亲贵,更是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地谋夺皇 位,直至武力逼宫。如唐代的“玄武门之变”、明代的“靖难之役”等。此外,历史上皇位 的更替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异姓相代。既未经过大规模战争使旧王朝灭亡,也不是因外族 入侵造成的改朝换代,而是以外戚、权臣、后宫等身份逼皇帝让出皇位。 (五)秘密建储 清朝的雍正皇帝即位之后,鉴于历代王朝多因争夺皇位而导致皇族内部激烈矛盾冲突的历史 教训,特别是为了避免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康熙后期诸皇子为夺取皇位继承权而相互残害的悲 剧重演,精心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一套新的皇位继承制度,即秘密建储制度。雍正元年八月(1723年9月), 雍正将其所选皇太子的名字写成秘诏,一式两份,分别封存于两个匣内。一份命人放于紫禁 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一份另行保存。同时宣布,待他驾崩之后,须由文武大臣 公开将两份谕旨打开,核对无误后,方能生效。雍正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基本上遵循立贤 不立长的原则,有利于保证皇帝对确定接班人的主动权。 五、职官与官吏制度 (一)历代中央官制 秦汉时期,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的要求,确立了以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务和监察司法)、九卿为主的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汉武帝以后,历代皇帝以各种 手段扩大内廷的权力,而外朝(相权)的权力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制度,成 为中央政府机构的主要部门。 宋代设宰相掌行政、枢密使掌军务、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掌财政。三者各有所专,互相牵制,便于皇帝的控制。 明朝官制初袭元代。中央设中书省掌政务,大都督府掌军务。洪武十三年(1380),废除中书 省及丞相,提高六部地位,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洪武十五年又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 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永乐时大学士地位有所提高,准许参与军国重务,并出现内阁之名, 但非正式衙署,官不过五品,职权也不甚重。洪熙时,开始出现以大臣兼任大学士的情况, 阁职渐崇,内阁逐渐成为凌驾于六部之上的最高中枢机构。 清代中央官制基本上承袭明朝。清初最高决策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皆为满洲亲贵, 雍正以后渐无实权,乾隆后期裁撤;依明制设立的内阁,名义上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但实 权已大不如前,特别是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更是形同虚设。清代中枢机构中最重要的当属 军机处。军机处设于雍正七年(1729),置军机大臣若干,皆由皇帝从大学士、尚书、侍郎等 大臣中特简,负责承旨草诏及处理军政事务。军机处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君权绝对的产物。 其管辖范围虽然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军国重务,但完全听命于皇帝,不能擅自对任何事作最后 的决定。 (二)勋、爵、品级、补子 1.勋:也称勋官,始于南北朝,为授予有功者的官号,但无实际职权,如上柱国、柱国、上 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都尉等,共12等。明代分为文勋和武勋。清代废除。 2.爵:古代贵族封号的等级。周代分封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5等。汉承周制,但皇子封爵为王,诸王之子的封爵则只有侯一等;非刘姓贵族在汉初也有封王的,后一律改为 封列侯。凡受封者皆有食邑,即享受若干户的租税,食邑万户者称“万户侯”,食邑数千户 者称“千户侯”。以后历代沿袭,具体规定则不尽相同。 明代宗室封爵分为8等,皇帝之子除皇太子外,其余例封亲王;亲王除嫡长子袭爵外,余子 例封郡王;以下分别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清代宗室封爵分12等,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所有宗室成员是否享有封爵, 各视情况而定,并无一定成例,无封爵者称闲散宗室。宗室以外,仍按公、侯、伯、子、男 5等爵受封。 3.品级:品为古代官员的级别。周代官员级别分为九命,一命最低,九命最高。汉代以官员 所享俸禄代表其级别,自万石至百石不等。从魏晋开始,始将官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 品最低。北朝时又将每品分出正、从两级,从此,官员品级定为九品十八级。 4.补子:是指古代官员所穿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标志其品级的图饰,故 官服也称“补服”、“补褂”。补子在明代出现,清代规定:文官绣鸟, 如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等;武官绣兽,如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等。 (三)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封建国家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创于隋朝,唐宋以后不断发展完善,以 明清两代最为成熟。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先后经历了先秦的世 卿世禄和乡举里选制度、汉代的察举和学校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等几个阶段。 隋初,隋文帝杨坚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度,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正式开科取士。人试者不论出身、门第,但凭考试成绩予以录用。隋炀帝杨广设进 士科。唐代增设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一史、三史及武举等诸科,而仍以进士科 最受重视。宋代增设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明清时期形成一整套自下而上完整的科举考试 制度。参加科考者须通过童试(县、府、院3场,中试者称生员)、乡试(省级考试,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礼部考试,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及殿试(皇帝亲自考试,中者称进士,前3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从而取得做官资格。科举制度自产生至废 止,延续了1300多年。作为封建国家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也确 实选拔出大批统治者需要的人才,特别是科举考试打破了官僚、贵族对仕途的垄断,为普通 知识分子入仕做官提供了机会,因而受到一般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和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 视。但是,科举制度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首先,历代科举考试存在着严重的作弊行为。 其次,考试内容空泛、形式死板,特别是宋朝以后,科举一律考经义,明清时期更进一步规 定必须以<四书》的文句为题,文章格式必须为“八股文”,从而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使科学技术越来越不受重视,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科技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统治者决定推行新的学校制度,科举制度宣告废除。 六、后宫制度 (一)后妃制度 古籍中有关后妃制度的记载,始见于专门记述周朝典章制度的《礼记》:“天子后六宫、三夫 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并分别记述了她们各自的职责。可见,至少在西周 时期,已经形成了人数众多、职掌分明、等级森严的后妃制度。 古代后妃包括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皇后(皇帝的正妻)以及大大小小 的妃嫔(皇帝的姬妾)等。清朝的后妃除皇太后外,设皇后1名,以下设皇贵妃1名、贵妃2 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六宫。各宫分置宫女若干供其 役使。 1.皇太后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后妃中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地位最高。皇帝 每天要晨昏定省,皇后及众妃嫔更是随时承欢侍奉。太后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秦汉以后成 为皇帝母亲的专称。 2.皇后 夏商时期,天子之妻称妃,周朝始称后。秦始皇称皇帝,封其正室为皇后,历代相沿而成定 制。因其所居之处在皇宫中部,故也称中宫、正宫。 3.嫔妃 嫔妃是皇帝诸妾的通称。 4.殉葬制度 古代帝王往往强迫大批妃嫔宫女为其殉葬。自夏商直到明初人殉之事时有发生,直到明英宗 朱祁镇临终前,才下诏将人殉制度正式废止。 5.外戚 外戚也称国姻、外舍、外家,用于指称皇帝的母家、妻族。几乎历代皇帝皆加恩于外戚,赐 予高官厚禄。特别是那些得宠的后妃,往往极力为娘家争权位,以张其势。一些外戚也常常 利用特殊地位干预朝政。 (二)宦官制度 宦官也称太监、阉宦、中官、公公等,专指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用于管理皇宫内部事务, 承担宫中各项役使,侍奉皇帝、后妃及皇族成员的男人。最晚在西周时阉人已用于宫廷,而 作为一种制度则是在秦汉时期,伴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而形成。 历代王朝虽对宦官严格加以限制,其社会地位最为卑下,但由于宦官常在皇帝身边,掌握着 皇帝的生活起居,这一特殊地位使他们常常能够起到一般人起不到的作用,甚至还被委以重 任。所有这一切,使得宦官的权势大为增长,有时甚至威胁到皇权本身。历史上,秦朝、东 汉、唐代和明代都曾经出现过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 七、避讳制度 所谓避讳,指古人在正式场所言谈或写文章时,要避免用及君主、圣人或自己长辈的名字所 使用过的文字。凡帝王及孔子的名字人所共讳,故称“国讳”或“公讳”,避讳自己尊亲的 名字则称“家讳”或“私讳”。在封建社会,无论“国讳”或“家讳”都必须严格遵守,否 则即获重罪。古代常用的避讳之法有改字法(以其他同音或同义字代替)、缺笔法(省缺笔画) 与空字法(空而不写,或写作“某”,或直书“讳”字)以及口语中的字音避讳之法等。一般认为,避讳制度开始于汉代,隋唐以后越来越盛行,两宋以来,特别是清代最为严苛,民国 以后宣布废除。避讳制度给今天的读者阅读古代文献造成诸多不便。
本文档为【中国历史文化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的皇帝与皇权制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