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9451946

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9451946

举报
开通vip

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9451946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9451946 中图分类号: 密 级: U D C : 本校编号: 1 0 6 5 2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 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 (1 9 4 5 - 1 9 4 6 ) 研究生姓名: 张 张 张 张 倩 倩 倩 倩 学号: 2 2 2 2 0 0 0 0 0 0 0 0 9 9 9 9 0 0 0 0 3 3 3 3 0 0 0 0 2 2 2 2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7 7 7 7 1 1 1 1 肖 肖 ...

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9451946
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9451946 中图分类号: 密 级: U D C : 本校编号: 1 0 6 5 2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目: 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 (1 9 4 5 - 1 9 4 6 ) 研究生姓名: 张 张 张 张 倩 倩 倩 倩 学号: 2 2 2 2 0 0 0 0 0 0 0 0 9 9 9 9 0 0 0 0 3 3 3 3 0 0 0 0 2 2 2 2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7 7 7 7 1 1 1 1 肖 肖 唐 唐 镖 镖 教 教 授 授 校内指导教师姓名: 肖 肖 唐 唐 镖 镖 职称: 教 教 授 授 校外指导教师姓名: 职务职称: 硕 硕 士 士 法 法 学 学 政 政 治 治 学 学 理 理 论 论 申请学位等级: 硕 硕 士 士 学科: 法 法 学 学 专业: 政 政 治 治 学 学 理 理 论 论 论文提交日期: 2 2 2 2 0 0 0 0 1 1 1 1 2 2 2 2 年 年 年 年 3 3 3 3 月 月 月 月 1 1 1 1 9 9 9 9 日 日 日 日 论文答辩日期: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 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获得 西 南 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 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有关保留 、 使用学位论文 的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 特授权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 并采用 影印 、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抗 战 后 的 重 庆 学 生 运 动 研 究 ( 1 9 4 5 - 1 9 4 6 ) T T h h e e S S t t u u d d e e n n t t M M ove ove m m e e n n t t I I n n C C h h on on gQ gQ i i n n g g A A f f t t e e r r t t h h e e T T h h e e S S t t u u d d e e n n t t M M ove ove m m e e n n t t I I n n C C h h on on gQ gQ i i n n g g A A f f t t e e r r t t h h e e A A n n t t i i - - Jap Jap an an e e s s e e W W a a r r 1945- 1945- 1946 1946 A A n n t t i i - - Jap Jap an an e e s s e e W W a a r r 1945- 1945- 1946 1946 作 者 姓 名: 张 倩 指 导 教 师: 肖唐镖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L a w内容摘要 抗日战争胜利后, 学生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 。 反饥饿、 反内战 、 立足民族主义的反 对帝国主义是这一时期学生运动的主要基调。 作为陪都的重庆学生运动更是引起了全国 的关注, 斗争频率更高 , 声势更为浩大 , 对政府的政策的影响也更大 。 1940 年 9 月国民 政府迁到这里, 重庆成为了一个中国的政治、 外交、 经济、 文化教育和新闻中心 , 与此 同时,战争中全国许多高校迁到了这里,为学生运动积蓄了力量。 据笔者所收集的这一时期重庆学生运动的情况来看, 学生运动这一时期呈现了一定 的特点。 相对于这一时期的其他地方 , 重庆作为陪都 , 更易于被政府所掌控 , 故而其斗 争的过程少流血冲突, 多有序游行, 其行动更为理性且目标也更为明确 。 同时, 国共两 党都在动员学生发动运动上不断做文章, 反内战和反内乱的斗争在学生中 成为斗争的焦 点, 双方所代表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唯一代表政府 、 代表广大学生的, 所以学生运动的 发生在这一时期内带有戏剧性和表演的性质, 其主要目标在于使另外一方在斗争中失去 信任,争取中间学生的支持成为这一时期斗争的一个方面。 相对于五四运动, 战后的学生运动是自动和被动的统一 。 一方面, 它没有完全抛弃 五四运动那种完全自治、 自决和自动的习性 。 这种斗争的精神, 是中国自古知识分子所 拥有的不同于普通人的自我认知和定位决定的 。 在国家分裂 、 民族危亡之时, 学生 “ 读 书不忘救国” 的念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政治斗争 , 并成为运动的领导者。 这一时期的特 殊经济形势以及国民党的政治腐败, 学生的经济处境十分恶劣, 为了生存坏境得到改善 , 学生奋起抵抗, 体现了主动性的一面 。 另一方面 , 抗战胜利后, 国共两党都认识到学生 在 斗 争 中 的 重 要 性 。 国 民 党 政 府 在 坚 持 “ 去 政 治 化 ” 的 大 方 针 下 通 过 “ 党 化 教 育 ” 、 控 制学生自治会、舆论反攻、以及成立组织等方式来抑制中共领导的学生组织的蔓延, 对 于学生运动的态度主要采用了 “软化” 和 “利用” 为主、 镇压为辅的方针, 在学生运动 的过程中主要担任“监护”任务,防止学生游行过程中运动扩大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同 时也利用学生不断的对共产党进行反击, 学生在 “ 被运动” 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动性 。 学生运动因何勃发兴起?据笔者的观点来看, 乃因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学生运动提供 了一个契机。 从社会运动理论的角度来讲, 即是这一时期的政治结构为学生运动提供了 一个机会。 当此之时, 中共的力量不断扩大 , 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 国民党政府对待学 1生运动的态度以及国共两党通过动员学生进行的斗争更加剧了学生运动的发生。 也就是 说,这一时期的学生运动是中国当时独有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关键词:重庆;学生运动;知识分子 2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 A nt i - J a pa ne s e W a r ,s t ude nt m ove m e nt s boom e d a l l ove r t he c ount r y , a nt i - hunge r ,a nt i - c i vi l w a r a nd a nt i - i m pe r i a l i s m on t he ba s i c s of na t i ona l i s m be c a m e t he m a i n t one of t he pe r i od , f ur t he r m or e , s t ude nt m ove m e nt i n C hongQ i ng a t t r a c t e d t he w hol e c ount r y ’ s a t t e nt i on by hi ghe r f r e que nc y ,l a r g e r s c a l e a nd m or e pow e r f ul e f f e c t on pol i c yI t w a s m a i nl y due t o C hong Q i ng ‘ s be i ng c e nt e r of pol i t i c s , di pl om a t i c , e c onom y , c ul t ur e ,e duc a t i on a nd ne w s a s pr ovi s i ona l c a pi t a l of w a r t i m e i n S e p.1940. M a ny c ol l e ge s a nd uni ve r s i t i e s a l s o m ove d t o C Q be c a us e of w a r ,w hi c h s a ve e ne r g y f or s t ude nt m ove m e ntA c c or di ng t o m a t e r i a l s c ol l e c t e d by a ut hor , s t ude nt m ove m e nt i n C Q of t hi s pe r i od di s gui s he d f r om t ha t i n ot he r r e gi ons : C Q w a s m or e a pt t o be c ont r ol l e d. t hus S M he r e w e r 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e d by l e s s bl oody c onf l i c t s a nd m or e or de r l y pr oc e s s i on, w hi c h r a n m or e r a t i ona l l y a nd a i m e d w i t h m or e c l e a r goa l sM e a nw hi l e ,bot h K M T a nd C P C pa i d a l ot t o l a unc h S M , c onf l i c t s i n s t ude nt s f oc us e d on a nt i - c i vi l w a r a nd a nt i - c i vi l s t r i f e , a dvoc a t e s f or e a c h P a r t y ne ga r de d t he m s e l ve s a s t he uni que r e pr e s e nt a t i ve f or gove r nm e nt a nd s t ude nt s ,a nd a i m e d a t de pr i ne a t a ut hor i t y of r i va l s ,t he n, S M i n t hi s pe r i od w e r e dr a m a t i c i n w i nni ng t he s uppor t of ne ut r ol s t ude nt sC om pa r i ng t o M a y F our t h M ove m e nt , S M i n pos t - w a r t i m e w e r e bot h a ut om ot i ve a nd pa s s i ve ,on t he one ha nd, t he y di dn ’ t s e l f - de c i s i on a nd a ut om a c y i n M F M ,w hi c h r e s ul t e d f r om s e l f - a w a r e ne s s a nd s e l f - di s pos i t i on of C hi ne s e .I n C hi ne s e i nt e l l e c t ua l t r a di on ,be i ng a w a r e of be i ng r e s pons i bl e f or t he pr os pe r i t y a nd de c l i ne of t he w hol e na t i on a l w a ys dr i ve s s t ude nt s t o de vot e t he m s e l ve s t o pol i t i c a l s t r uggl e w he n t he na t i on i s i n t he da nge r of di vi s i on a nd de s t r uc t i on ,a nd t he y he l d t he l e a de r s hi p of m ove m e nt .B e s i de s , s pe c i f i c e c onom i c c ondi t i ons a nd pol i t i c a l c or r upt of K M T r e s ul t e d i n qui t e t e r r i bl e e c onom i c s t a t e of s t ude nt s .,t he ha d t o f i ght f or be t t e r l i vi ng c ondi t i ons .O n t he ot he r s i de ,t he pow e r of C P C f l our i s he d ,i t ha d gr a s pe d t he t e nda c y of S MR e a l i s i ng t he i m por t a nc e of s t ude nt s i n pol i t i c a l c onf l i c t ,K M T t ook m e a s ur e s t o c ur bl t he s pr e a d of C P C ’ s s t ude nt s or g a ni z a t i ons ,s uc h a s e duc a t i on of t he pa r t y c ont r ol ove r t he a ut om a t i c of s t ude nt ,m e di a of f e ns i ve unde r t he gui de of “ de pol i t i c i z a t i on” .O n t he m i c r o l e ve l ,K M T m a i nl y t ook “ s of t e ni ng ” a nd “ ut i l i z a t i on” s uppl e m e nt e d by r e pr e s s i on a ga i ns t S M , i t pl a ye d t he r ol e of “ gua r di a n ” i n S M t o pr e ve nt t he e xpa ns i on of S M a nd ot he r a c c i de nt s ,a nd t o us e s t ude nt s t o a t t a c k C P C i n t he 1m e a nt i m e .S t ude nt gr a dua l l y l os t t he a ut om a t i c i t y i n t hi s pr oc e s s A c c or di ng t o t he a ut hor ' s poi nt of vi e w , t he r e a s ons f or t he r i s e of t he s t ude nt m ove m e nt i s t he vi c t or y of t he w a rF r om t he pe r s pe c t i ve of s oc i a l m ove m e nt t he or y , t he pol i t i c a l s t r uc t ur e of t hi s pe r i od pr ovi de s a n oppor t uni t y f or t he s t ude nt m ove m e nt A f t e r t he W a r , t he K M T 's l e gi t i m a c y i s t hr e a t e ne d, e xpa ndi ng pow e r of t he C C P 's s oc i a l s t r uc t ur e ha s c ha nge d, a t t he s a m e t i m e , K M T ’ s a t t i t ude t o s t ude nt m ove m e nt a nd t he s t r uggl e be t w e e n K M T a nd t he C P C by m obi l i z a t i on e xa c e r ba t e d t he s t ude nt m ove m e ntT hus , t he s t ude nt m ove m e nt i n t hi s pe r i od i n C hi na i s r e s ul t f r om C hi na ' s uni que hi s t or i c a l ba c kgr ound, s oc i a l ba c kgr ound a nd c ul t ur a l c ont e xt K K K K e e e e yw yw yw yw or or or or d d d d s s s s : C C C C h h h h on on on on g g g g Q Q Q Q i i i i n n n n g g g g ; ; ; ; T T T T h h h h e e e e s s s s t t t t u u u u d d d d e e e e n n n n t t t t m m m m ove ove ove ove m m m m e e e e n n n n t t t t ; ; ; ; I I I I n n n n t t t t e e e e l l l l l l l l e e e e c c c c t t t t u u u u al al al al s s s s 2目 目 录 录 目 目 录 录 第 一章 绪 论1 1 1 1 一、研究意义 13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1 1 四、研究方法. 14 15 五、创新点和不足 第 二章 历 史的逻辑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16 16 16 16 一、中国知识分子的抗争传统 16. 21 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 三、抗战胜利初期知识分子的处境. 24 四、小 结. 27. 28 28 28 28 第 三章 重 庆学生运动蓬勃兴起 一、学生力量会聚重庆 28 二、重庆学生抗争行动 3039 39 39 39 第 四章 重 庆学生运动的特点 仔细地比较分析前述案例,可以发现其特点如下: 39 一、行动理性. 3942 二、组织繁荣 三、动员方式多样45 四、目标明确. 4850 五、学生运动领导权的争夺 第 五章 政 治中的学生56 56 56 56 一、国民政府对学生运动的政策56. 64 二、共产党的动员策略 三、学生与政治 66 第 六章 结 论 69 69 69 6973 73 73 73 参 考文献 (一)文献资料 73 (二)论文74 75 (三)著作 致 谢 78 78 78 78 12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 9 4 5 - 1 9 4 6 )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意义 近代以来,青年运动此起彼伏,例如近代欧洲的一些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 英 国 的 宪 政 运 动 、 美 国 发 生 在 20 世 纪 30 年 代 以 及 60 年 代 的 学 生 运 动 等 , 有 人 说 “ 没 有 青年参加或者不以青年为主要力量的社会运动,是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中难以想象的, 也 是不可能的” 。 “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和客观事实总结经验, 探索和解释青年运动的客观 1 规律,是青年运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和不可忽视的任务 。 ” 中国历史上学生在推动历史 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爱国的 、 正义的学生群众, 在近代革命中更是常常起着先锋 和桥梁的作用,学生运动的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社会民众的运动情绪的高涨, 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学生运动对于一个社会来说, 绝非祥瑞之兆, 史学家邓之诚曾经说 过: 数十年来所见学潮屡矣。 每一学潮之起, 俱难得到预期的结果。 而影响所及, 往往 出人意料之外。学潮一起,当局应付,必倍感困难。轻既不能,重又不可。最忌高压, 愈 压 愈 糟 , 鲁 莽 决 裂 , 必 至 不 可 收 拾 。 辛 亥 争 路 罢 学 , 而 清 室 以 忘前 事 不 远 , 2 可为殷鉴,故学潮绝非祥瑞之兆。 在中国的诸多学生运动抑或称为学生政治活动中, 最具有影响力的当属中国的民国 时期的学生运动, 其范围之广 , 声势之大 , 影响之深, 在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甚至世界学 生运动史上都是空前的。 我之所以要对 1945 年 8 月至 1946 年 6 月这段时间的重庆学生 运动进行研究, 一方面由于我的知识背景及资料收集的情况, 使我选择研究重庆这一时 期的学生运动;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我认为这个题目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中国的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一些重大的转折在这里出现。社会内部各种冲突和矛盾异常的尖锐,局势瞬 息万变, 胜 利和失败, 失望和追求 , 苦闷和奋起 , 以一种很快的速度交替出现 。 外国侵略和封建统 治给中国带来了灾难, 在五四运动之前也发生过一些革命和起义 , 前仆后继, 都没有成 1 和平、王军主编:《世界青年运动史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年,第 10 页。 2 邓之诚: 《哀学潮》 , 《现代知识 》 , 第一卷第三期, 民国三十六年六月, 第 4 页, 转引自廖风德: 《学潮与战后 中国政治》,东大图书公司,中国民国八十三年十一月,第 2 页。 1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 9 4 5 - 1 9 4 6 ) 功, 辛亥革命的火花耀眼但是短暂 , 辛亥之后的中国依然是处在一种瞬息万变, 水深火 热之中, 各种革命运动 、 党派斗争此起彼伏 , 爱国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 尤其在抗日战争 胜利后, 青年意识到国家民族危机 , 不断地投入奋斗, 发生在全国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学 生运动有发生在重庆的 “ 二二? 二” 反俄运动、 为促进政治协商会议圆满完成发动的 “ 一 ? 二五”运动,昆明的“一二?一”运动以及北平、天津、青岛等地爆发的反甄审运动。 对这个年代的重要事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年代, 学生运动是中国历史的 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的认识这一时期的这段纷繁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入口。 其次, 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抗日战争之后学生运动发生的深层 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学生运动?学生运动发生为何如此激烈?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尤 其是在当时陪都的重庆学生运动风起云涌, 他们是怎么进行信息传播的?为何这段时间 内 的 学 生 运 动 如 此 的 流 光 溢 彩 ? 布 罗 代 尔 曾 经 说 过 : “ 今 日 世 界 的 百 分 之 九 十 是 由 过 去 3 造成的, 人们只有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摆动, 还自以为是自由的、 负责的。 ” 在抗战之 后 学 生 运 动 所 组 成 的 纷 繁 复 杂 的 历 史 背 景 下 的 局 势 和 结 构 是 怎 样 的 呢 ? 这 些 问 题 激 发 了我对学生运动研究的兴趣。 第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 , 国家处于国家结构 、 政党结构转折甚至重组的时期 , 这与 当下转型期的中国有一定的相近性。 虽然其深度和广度不同, 但是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 转型, 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有一定的意义 , 有助于探究化解社会冲突的经验 和教训, 换言 之,能为我国实现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四, 不管是从时间上 , 还是从地域上 , 学界对这一时期重庆的学生运动研究都是 比较少的, 而且更多的研究停留在表面 , 停留在对事件的描述上, 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理 论的阐释, 尤其很少有学者将其看做社会运动的一部分来进行解释。 学生是一个社会特 殊的群体, 具备了社会某一群体的特殊性而且还有自己更加鲜明的特征, 这一研究可以 与 西 方 社 会 运 动 理 论 进 行 对 话 , 将 社 会 运 动 的 理 论 运 用 于 这 一 研 究 或 建 构 新 的 理 论 假 设。 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青年文化在社会文化中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青年学生们追求完美, 追求轰轰烈烈, 追求创造历史 , 渴望干出一番大事业 。 在现实和 理性之间, 他们一般都倾向理想化, 他们有思想、 有理性、 有激情, 但恰恰有时候会把 理想抛向一边。 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和政治背景下 , 对于这一个特殊的群体, 我想要用 3 费尔南?布罗代尔:《 15-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2 年,第 18 页。 2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 9 4 5 - 1 9 4 6 ) 政治机会的视角来分析学生运动发生和发展的诱因, 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 历史背景 以更好的了解整个群体的心理动态,为了解中国社会做准备。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对中国学生运动的研究 1、学生运动的背景??学潮的传统 汉代有史书记载, 中国历史上的学生政治活动有较早记载是始于公元前 542 年的郑 4 国 乡 校 集 会 批 判 政 府 的 事 件 。 早 在 宋 代 和 明 代 便 出 现 了 学 生 运 动 的 典 型 事 件 , 这 些 事 件多发生在政治较为腐败的王朝的末年,主要是太学生挽救国家和封建统治的运动。 从 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 对中国汉朝的研究 , 主要是从西汉和东汉的考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教育制度 5 6 为主体 , 此时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级开始主动进入官场, 进入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 到 了宋代, 太学生所参与的活动主要是知识分子的爱国运动 , 例如黄现?在 《 宋代太学生 救国运动》 这本书中指出了太学生冒死谏言的主要原因有四 , 即: 强敌之压迫; 朝臣之 懦弱; 小人之恣虐; 舆论之援助。 而另外两篇论文 《北宋太学制度与太学生救国运动内 在联系初探》 和 《 宋代学生干政运动研究 》 则主要从太学在官学中角色的变化并参与救 国运动入手, 探讨北宋太学救国运动的深层原因。 而发生在明朝的学生运动比较有代表 7 性的是东林书院的师生们反对宦官魏忠贤专权的斗争。 从资料来看, 对于中国古代太学生的活动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与封建社会相结合 的社会背景下, 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 , 学生们所进行的活动, 具体的抗争方式是上 书请愿和评议, 而很少通过暴力的方式进行抗争 , 这一时期的太学生地位比较高, 在国 家政治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集体的行动对封建统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 也更易于成功 。 2、学生运动的开端??近代中国 笔 者 对 中 国 近 代 和 现 代 划 分 采 用 学 界 的 主 流 观 点 , 即 以 1840 年 鸦 片 战 争 作 为 分 界 4 周策纵著,周子平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P 55 。 5 在东汉出现了一种名为 “学仕结合 ”的教育原则,是董仲舒建议提出的,主要内容是认为教化能约束人的行为, 认 为从太学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担任封建官僚,可以教化百姓,将统治者的意志遍布天下,建议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 学校,这样导致了到了东汉形成了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生员出身的多样性,社会影响扩大,对太学生发起的运动具 有直接的作用。 6 笔者关于东西汉的太学生运动搜集到了两篇论文, 其中包括: 王子今发表在 《汉唐研究》 中的 《西汉长安的太学生 运动》以及另外一篇《论东汉太学教育与太学生运动特点的内在联系》(发表在《河洛文化研究》上)。 7 郝建平:《中国古代学生运动述论》,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1 期。 3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 9 4 5 - 1 9 4 6 ) 点一直到中国建国作为近代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是一个纷繁多变的时期, 相应的民间组 织,社会团体、利益集团也也纷纷开始出现。 晚清是一个裂变的社会, 政府已经病入膏肓 , 导致民变四起, 社会变迁的形势决定 了学生群体活动爆发可能性, 迟云飞在论文 《清末社会的裂变与各阶层分析一一兼论清 王朝的覆亡》 中认为, 清末社会的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政治要求 : 新的绅士都 希望参与政权, 而地方的巡抚都希望保持甚至扩大自己的权力, 新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公 开表示不满, 开始反对新政从而反对整个清政府 。 在 《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 一书 中, 作者指出了在晚清国内学生参见群体活动的事实, 这种群体表现是与社会变迁分不 开 的 。 王 冠 华 的 《 寻 求 正 义? ? 1905- 1906 年 的 抵 制 美 货 运 动 》 一 文 中 描 写 了 中 国 知 识 分子在抵制运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知识分子在受到了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之后, 开始评 论排华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中抵制行动的正当性, 同时这种达尔文的强权政治使知识分子开始对国家民 族担忧, 把中美的冲突置于了一个更为宽阔的视野中, 抵制运动在知识青年的引导下愈 演愈烈。 对近代中国学生运动的研究有很大部分笔墨集中在五四运动、 一二九运动上, 对这 次爱国运动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周策纵的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 》 , 以 及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由 中 国 近 代 史 资 料 编 辑 组 编 辑 的 《 五 四 爱 国 运 动 》 ( 上 下册) 、 《 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 》 《 一二九运动 》 , 中国党史出版社出版的 《 谷景生与一 二 九 运 动 》 , 以 及 彭 明 的 《 五 四 运 动 史 》 ( 人 民 出 版 社 ) , 这 些 资 料 都 不 同 程 度 的 对 事 件 发生的过程进行描述, 同时也有大量的论文资料对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后的国内国外形势 进 行 分 析 。 学 者 们 对 民 国 学 生 运 动 的 研 究 主 要 还 集 中 在 蒋 介 石 时 期 对 于 学 生 运 动 的 政 策 , 例 如 黄 坚 立 的 《 难 展 的 双 翼 ? ? 中 国 国 民 党 面 对 学 生 运 动 的 困 境 与 决 策 : 1927- 1949 》 , 这本书就指出从国民党对学生运动 “ 去政治化” 的努力, 以及在此过程中 赞成派和反对派斗争的经历以及政策随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而变化的过程。与此同时, 美 国 学 者 杰 弗 里 ? 沃 塞 斯 特 罗 姆 ( J e f f r e y NW a s s e r s t r om ) 的 《 二 十 世 纪 中 国 的 学 生 抗 争 运 动 》 ( S t ude nt P r ot e s t s I n T w e nt i e t h- C e nt ur y C hi na ,S t ude nt U ni ve r s i t y P r e s s C a l i f or ni a ,1991. 191 1 1949 192 7 )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从 年到 年的学生抗争状况 , 并将此以 年为分界线分为两个阶段, 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出发 , 强调学生抗议策略方式上的仪式 性和戏剧性, 同时指出这种仪式性和象征性的表现是对国民党政权合法性的颠覆性的挑 战 , 作 者 指 出 了 1931 年 学 生 向 官 员 情 愿 就 好 比 向 神 明 祈 求 , 情 愿 的 旅 程 被 描 绘 成 了 宗 4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 9 4 5 - 1 9 4 6 ) 教上的朝圣之行,这些行为已经超越了官员所本具有的角色,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注意, 但是国民政府在对待学生问题上一直以来都采取了较为和缓的政策, 尤其是抗日战争胜 利之后的 40 年代中期, 国民党一方面期盼中国经济上的发展 , 急需要人才来实现强国 , 另一方面从策略上进行考虑,迫使国民政府当局对学生运动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 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进行研究, 主要有一些史料的记载, 比如由北京市档案馆 主持编写的 《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学生运动 》 以及由罗炳权和王慧君编写 的 《 解放战争时 期的南京学生运动》 以及其他一批论文 , 都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运动发生发展进程和结局 都进行了描述, 主要是以对事实描述的形式表达了这一时期学生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反 蒋爱国民主运动,学生们同国民党的斗争,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彻底灭亡。 3、中国当代的学生运动 建国后, 学界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著作不多 , 主要来自于香港、 台湾等其他地 区的资料, 主要有赵鼎新的 《国家? 社会关系与八九北京学运》 以及邹谠的 《二十世纪 中国政治》 。 这二本书都研究了 1989 年 “六四” 事件, 前者主要通过国家、 社会以及国 家与社会关系来解释学生运动。在后一书中,邹谠教授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进一步分析, 中国在建国之后所经历的一系列的挫折和动荡,原因正是因为全能主义政治的存在, 全 能主义那种运用政治力量全面压制社会的体制给中国日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其它有关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主要是一些论文。 概括起来, 这些研究主要从分 析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危害入手, 探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措施以及防范 措施 , 呼吁建 立危机管理机制等, 但对于具体的原因和机制的研究成果比较少 , 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 8 的 分 析 和 研 究 。 相 关 作 品 有 : 毛 欣 娟 、 曹 鸿 的 《 高 校 群 体 性 事 件 特 点 及 成 因 分 析 》 , 9 詹 正 发 的 《 高 校 内 部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预 防 和 处 置 》 , 蔡 雅 琴 、 冯 小 宁 的 《 高 校 学 生 群 体 1 0 1 1 性事件干预机制研究》 ,章清、金劲彪的《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刍议》 等。 这些研究大多认为,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指发生在高校内部或者与高校有关的, 由 师生或者群众参与的, 采用体制外行为 ,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干扰学校和社会正常秩 1 2 序 的事件。 并 按照诉求是否涉及政治,将群体性事件可以分为三类,即政治类群体性 8毛欣娟、曹鸿:《高校群体性事件特点及成因分析”》,《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 年第 3 期。 9詹正发:《高校内部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年第 4 期。 10蔡雅琴,冯小宁:《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干预机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年 6 月。 11章清, 金劲彪:《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刍议》,《当代青年研究》,2005 年第 10 期。 1 2 刘会:《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研究??以长春市某高校为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 4 月, P 12 5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 9 4 5 - 1 9 4 6 ) 1 3 事 件、非政治类群体性事件以及复合类群体性事件。 研 究者们认为,广义上的政治类 的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指和政治有关系的高校群体性事件, 同时可以分为积极型的和消极 型的两种。积极型的政治类高校群体性事件主要是由特殊的社会矛盾或者国际纠纷, 激 1 4 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从总体上说 , 这种群体性事件多是可控的, 并且目标是明确的 , 同 时 可 能 产 生 积 极 意 义 的 , 比 如 1999 年 反 对 我 国 南 斯 拉 夫 大 使 馆 被 炸 而 发 生 的 学 生 游 行示威活动。 2005 年 3、4 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爆发的一系列的反日示威 游行和抗议活动, 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反对日本扶桑社的历史教科书和日本企图加入联 1 5 合 国 常 任 理 事 国 。 2008 年 4 、 5 月 发 生 在 上 海 、 南 京 等 地 的 抵 制 家 乐 福 事 件 , 主 要 原 因是中国的火炬传递在法国遭到干扰。 这些信息都反映了一个主要问题: 信息传递的便 捷使高校学生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反应速度、强度日益增大,规模日益扩大。 其他非政治类的高校群体性事件在国内发生的次数比较多,学界的研究也较多。 这 类 事 件 发 生 的 诱 因 主 要 是 为 了 维 护 师 生 的 某 些 方 面 的 权 益 或 者 表 达 对 社 会 的 不 满 , 比 如:2006 年 10 月,江西民办高校赣江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预科学生因学籍与学制的问题 与校方发生矛盾, 数百名学生打砸了教学楼 、 宿舍、 食堂并砸毁汽车 、 焚烧了窗帘被褥 1 6 等。 总体来说 , 高校的非政治类的群体性事件从表现上被分为了五类 : 1、 群体治安案 件 类 , 如 群 殴 事 件 等 ; 2 、 对 抗 学 校 管 理 类 , 如 不 满 管 理 服 务 , 造 成 学 生 集 体 罢 课 、 请 愿及打砸学校公共设施的; 3、 利益纠纷类 ,如对收费不满或合同纠纷或承 诺没有得到兑 现 造 成 纠 纷 等 ; 4 、 无 直 接 利 益 冲 突 类 , 如 因 曾 经 遭 受 过 不 公 平 对 待 , 长 期 积 累 下 不 满 1 7 情绪 ,遇事则借机宣泄,如反对贪污、反对官商勾结等;5、民族和宗教类。 对于高校群体性事件诱因的分析, 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因素、 社会因素和思想因素 等, 同时还有学者将其分为针对高校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但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注意 到一点, 那就是现代新媒体环境的影响 , 即 : 信息的通达, 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联 络, 传播速度快, 范围广 、 集中程度高、 非理性感染等加剧了学生集体行动爆发的几率 。 4、已有研究的不足 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 对中国近代以来学生运动 , 多数研究者着重于历史的重现 1 3 章清, 金劲彪“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刍议”,《当代青年研究》2005 年第 10 期 1 4 章清, 金劲彪“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刍议”,《当代青年研究》2005 年第 10 期 1 5 刘会:《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研究??以长春市某高校为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 4 月, P 12. 1 6 信息来源:ht t p: / / w w wvoa ne w sc om / c hi ne s e / a r c hi ve / 2006- 10/ w 2006- 10- 26- voa 59. c f m 1 7 刘会:《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研究??以长春市某高校为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 4 月,P 13 6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 9 4 5 - 1 9 4 6 ) 和事件的描述, 少有系统而充分的理论分析 。 实际上, 长期来大学生是社会一个不可忽 视的重要力量, 尤其是二战之后 , 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大学成了知识传播过程 1 8 的 中心,成为了丹尼尔 ? 贝 尔所称的 “ 后 工业社会的首要机构 ” , 成为精英人物的聚 集之地, 其社会政治地位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显得尤其的重要 , 因此, 对大学生运动的研 究也变得异常的重要。 (二)对国外学生运动的研究 国际学界对于国外学生运动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 大多集中于西方国家的 六十年代 学生运动的研究, 其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 其中的经典著作, 如: 托德? 吉特林 (T o dd G i t l i n T he S i xt i e s : Y e a r s of H ope ,D a ys of ) 所 著的 《六 十年代 : 美 国的年代 , 愤 怒的岁月 》 ( R a ge ),这本书主要从六十年代的整体背景下对学生运动研究的代表作 ; 《伊甸园之门 : 六 十 年 代 美 国 文 化 》 ( G a t e s of E de n: A m e r i c a n C ul t ur e i n t he S i xt i e s ) ; 对 学 生 运 动 发 生 的 20 60 原因以及特点进行分析中比较经典的著作,有《被遮蔽的视野: 世纪 年代美 国学 生 运 动 》 ( T he C l oude d V i s i on: T he S t ude nt M ove m e nt i n t he U ni t e d S t a t e s i n 1960s ) 、 理 博 卡 ? 卡 拉 奇 ( R e be c c a E .C l a t c h ) 的 《 分 裂 的 一 代 : 新 左 派 、 新 右 派 与 20 世 纪 60 年 代 》 1 9 (A G e ne r a t i on D i vi de d: T he N e w L e f t , T he N e w R i ght ,a nd t he 1960s ) 。 从 笔者收集的资 料看, 国际学界对学生运动的研究 , 除了美国外, 主要集中于对法国、 日 本 、 韩国等国 家 或 我 国 台 湾 地 区 的 研 究 , 如 : 法 国 的 1968 五 月 风 暴 , 以 及 法 国 六 十 年 代 之 后 的 学 生 运动开始变的衰退的过程, 主要作品包括 《步入神话的 “ 五月风暴 ” ??1968 年法国学 潮》 、 《 70 年代在法国- 学生运动衰退时期 》 《 革命与批判- 1968 年 5 月法国学生运动思考》 ; 研究日本 60 年代学生大运动的 《日本 60 年代学生运动》 、 《有关学生运动的几个名词 》 、 《 回 忆 日 本 涩 谷 事 件 》 , 对 韩 国 研 究 的 《 论 战 后 韩 国 民 主 化 进 程 中 的 学 生 运 动 》 、 《 八 十 年 代 南 朝 鲜 学 生 运 动 》 ; 对 台 湾 地 区 学 生 运 动 研 究 的 , 包 括 《 试 析 台 湾 光 复 初 期 的 学 生 运动》 、 《反蒋经国的学潮》等。 当然, 国内也有学者研究国外学生运动 , 如许平、 朱晓罕编写的 《 一场改变了一切 的虚假革命??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学生运动》一书,描述了西方 60 年代的学生运动。 吕 庆 广 对 60 年 代 美 国 学 生 运 动 的 研 究 认 为 , 这 一 时 期 的 学 生 运 动 不 仅 是 一 场 社 会 政 治 1 8 丹尼尔? 贝尔 : 《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第 55 页, 转引自郑春生: 《拯 救与批判?马尔库塞
本文档为【抗战后的重庆学生运动研究19451946】,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7-20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