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

[生活]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

举报
开通vip

[生活]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生活]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

[生活]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
[生活]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 知识要点归纳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 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 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 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5)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例5) 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 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例7) 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2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课程标准: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历史悠久,素称发达。?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知识要点归纳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夏:铸造比较讲究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后又增加了新品种金宝地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4(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知识要点归纳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二、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三、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运河开通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四、宋元商业繁荣 1(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 ?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 ?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海外贸易发达 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4(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开辟了海运, 五、明清商业缓慢发展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富室之全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遍地徽商”说;乾隆年间,晋商开始兴 办票号。 第4课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知识要点归纳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课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课程标准: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 知识要点归纳: 一、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3(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 2(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5(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活动:?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 7(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 8(积极作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2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先天不足;?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后天畸形;?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 难以独立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知识要点归纳: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 年代 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的诱导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 (1912,1919) 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2(“实业救国”的影响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曲折 发展 较快发展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1(全国的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沉重打击 抗战 爆发后 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萎缩 抗战 胜利后 1(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 2(美国商品的排挤 3(官僚资本的排挤 4(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 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基础知识: 1、 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 “一五计划”的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 “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 “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6、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 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 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9、 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1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13、1967、1968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14、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5、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第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要求: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 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党政企不分 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 (3)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见教科书45页 基础知识: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 为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果是: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次讨论的性质是:思想解放运动。意义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决定实施改革开放。其中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5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要求: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联产到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措施):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基础知识: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3、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1987年,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4、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5、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6、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7、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9、1992年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10、国企改革中,国家在大中型企业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联合、改组等多种形式。 第4课 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要求: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基础知识: 1、 1980年中国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2、 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 3、 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深圳。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的是浦东。 4、 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5、 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6、 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目的在于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其中位于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秦皇岛和湛江。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 7、 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8、 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 9、 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其目的是: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10、浦东经济迅速发展的优势有:?上海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国家的优惠政策。 11、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5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3、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 ?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基础知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 3、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 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4、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全面放开粮价;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目的是:进一步沟通国内外市场。 6、为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我国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从而有力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7、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 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中国,保持年均9?以上。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关键时期: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 2、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 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知识要点归纳 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 现代 物质生活 衣 断发易服 、 中山装 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 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食 西式食品 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 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社会风俗 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 (民国) 社会风气:涤荡封建糟粕; 婚姻制度: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 休闲生活:节假日延长,休闲方式多样化 二、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详见课标?部分) 第2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知识要点归纳 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表现 概况 交通 轮船 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4(抗日战争后,轮船招商局垄断全国的轮船运输业。 5(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的发展。 6(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的状态。 铁路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民国建立后,西北、西南与内地仍然没有铁路交通,出行不方便。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局面得以改变,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 4(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京九铁路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祖国首都的联系。 5(1997年起,国家还对铁路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公路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2(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3(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 赖进口,公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4(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 航空 1(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3(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通讯工具的进步 1(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当时的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3(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室内电话。 4(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生活的影响(详见课标?部分) 第3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要点归纳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形成: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 国境内创办的报刊。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影响: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报纸,与国民党控制《中央日报》作斗争。影响: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5.新中国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的舆论工具。繁荣: 改革开放后,中国报刊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1(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中国。 2.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3.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渔光曲》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5.新中国成立后,反应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6.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7(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发展的表现:(1)电视逐渐普及; (2)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8(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的原因: (1)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技术的进步 1(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 开辟新航路 课程标准: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知识要点归纳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15世纪中叶之前的长时期内,垄断传统商路的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 3、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4、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开辟了由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发现了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第2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课程标准: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知识要点归纳: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2)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3、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1)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2)袭击葡萄牙、西班牙船只,抢掠财物。(3)探索新的航路。 4、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阿姆斯特丹。 5、荷兰垄断性贸易公司的权力有:贸易垄断权、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 6、荷兰的殖民地范围: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7、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8、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 (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3)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4)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 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9、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2)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10、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11、导致英荷三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12、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第3课 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2)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4)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知识要点归纳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有: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5)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 ——直接原因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3、提高了织布速度的发明创造是:1733年凯伊发明的飞梭。 4、工业革命起迄时间是: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 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5、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6、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2)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3)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8、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兴起的条件: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2)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3)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9、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1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12、垄断组织的出现: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方式:兼并或联合。部门:最先出现在新兴工业部门和钢铁工业。 (3)评价:积极——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大资本家实行垄断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利润,但垄断的出现确实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垄断资本家掌握了经济权力之后开始涉足国家的政治生活,且不断扩大对外侵略,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1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1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课程标准: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分期付款膨胀)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影响:(1)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2)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3)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全国上下要求 改革,1933年就任的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 1、1922,1929年,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国家的支柱产业是:汽车工业、电气业和建筑业。 2、美国经济危机的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美国经济危机席卷全世界的原因:世界市场的作用。 4、胡佛的反危机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呼吁劳资双方和政府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 结果:经济危机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 第六单元 第2课 罗斯福新政 课程标准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方面,四项措施(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核心内容(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作用: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基础知识 1( 时间:1933,1939年 2(背景: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3(阶段:罗斯福新政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第二阶段(1935,1939年),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第3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4)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新趋势 基础知识 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1( 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二战后20年(50,70年代初)——黄金时期 特征: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政府延续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即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美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发展新兴产业。 (2)70年代 特征:经济滞胀 原因:供需矛盾;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3)80年代 里根 特征:经济开始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原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90年代 克林顿 特征:空前持续增长(即繁荣) 原因: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美国经济实行改革 (5)2001年以后 特征:衰退 2( 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战后,经济遭到重创——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五六十年代,繁荣 (2)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2)原因:政府推行政治改革;实行非军事化;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美国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发展高科技;国家进行社会改革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四点新变化见?)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的作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英、法、德、日等国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在20世纪50~70年代初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到六七大年代到达高峰。到80年代缩小规模。 福利国家的利、弊: 利——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弊——到80年代,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三产业的重要性: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第三产业的作用:可以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 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国内外面临严峻考验: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基础知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推出了一战。 2(背景:见? 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4(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余粮收集制的弊端和效果: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5(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见?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6(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 主要表现:经济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政治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基础知识 一、形成的原因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 3( 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二、形成过程 1(优先发展重工业 (1)背景: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列宁的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2)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3)过程: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 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2(农业集体化运动 (1) 背景:工业的需求;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 〖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积极意义——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弊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三、评价斯大林模式 1(功绩:(1)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2(弊端: 政治方面——(1)个人的高度专权;(2)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3(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第3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 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坚持从国情出发。 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 基础知识 一、苏联改革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主要改革活动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 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 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 (2)结果及原因 收效甚微,因为: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的功过没作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原因: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三是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 比较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共同点: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失败的共同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国情认识不清(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同年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2)影响:苏联解体 三、 苏联解体 1(标志: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历史结束。 〖2(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3(教训: 一定要抓好执政党建设;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要从国情出发;要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A、二战后,西欧(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B、美国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过程:A、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B、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C、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 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 ?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基础知识: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美国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布雷顿森林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任务: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4、世界银行的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5、“布雷顿森林体系”特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作用:?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作用: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作用: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三、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第二课 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课标要求: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基础知识: 1、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2、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欧洲联盟建立过程: 欧共体建立的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1965年,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 4、欧盟建立的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5、1969年,欧共体正式决定把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共同体的奋斗目标。 6、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 7、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0年批准希腊进入欧元区;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8、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过程: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3年,签署了关于环保和劳工的补充协定;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9、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10、有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知识: (1)成立: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2)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变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5)1994年《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完全实现这一目标。1995年《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这一目标有了保障。 (6)中国在西雅图会议上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原则。 (7)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第三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课标要求: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A:世界贸易组织由来: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 B:世界贸易组织作用:(1)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C: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1)机遇: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影响): 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1)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 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2)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3)对策—保持清醒的头脑,指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基础知识: 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成因:(1)二战以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2)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3)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2、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 意义: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宗旨)目的: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作用:(1)促使各成员国逐渐消除贸易壁垒,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促使各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3、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 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见上“D”)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6、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影响):(见上) 本文由 怡香公子 编辑修改 学习 电脑技术 购买游戏装备加QQ778 299 855
本文档为【[生活]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全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1KB
软件:Word
页数:44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8-15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