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知识问答(2006年4月21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知识问答(2006年4月21日)

举报
开通vip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知识问答(2006年4月2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知识问答(2006年4月21日) 答: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 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 窟洞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 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 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成人类学角度看具有 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工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 址等地方。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知识问答(2006年4月21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知识问答(2006年4月21日) 答: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 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 窟洞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 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 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成人类学角度看具有 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工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 址等地方。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 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答: 1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 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1 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 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态区; 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答:2004年8月,我国政府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 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成为全球批准为数不多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 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答:非物质性特征,生态性特征和“活态”性特征。 答: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 答:生命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答: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答: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 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中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 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 传承和发扬。 答: 1开展普查,用现代化手段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2制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工 作;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探索动态整体 性保护方式; 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 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3 5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整体规划,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6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大 力培养专门人才; 7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教学和宣传展 示,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答: 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2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3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5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 答: 1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 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 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2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需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相关法律的保 护;管理尚不健全,保护工作还缺乏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 标管理。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 4 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 在。 3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 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 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 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十四、 答: 1•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1966年12月 16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大会第2200A号决议通过); 2•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 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 文化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于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正式通过)。 答: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 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 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5 答: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 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 系的建筑群。 答: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 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 带。 答: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 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 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 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 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 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 6 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 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 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 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答:据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法国、意大利、比利时、 阿尔巴尼亚等40多个欧洲国家,印度、泰国、南非、乌拉圭 等亚、非、拉国家都通过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 答:是由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等先生提出设立 “文化遗产日”倡议的。 答:1997年。 答:苏州市、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等甚至率先分别设立 了本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日”。 7 答: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 物局局长单霁翔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 案?,得到了40名政协委员签名支持。 答:2005年7月,谢辰生先生等11位文博界和有关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就设立国家“文化遗产日”事宜专门致信国 家领导人并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相继作出了重要批示,明确 要求相关部门研究并提出意见。 答: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 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答: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答:通过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一是切实唤起全社会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建立并完善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 参与的新机制;二是推动各级政府切实改善和加强文化遗产保 护和传承工作。“文化遗产日”的设立凸显了文化遗产保护事 8 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全球华人 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有 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答: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答:从2006年开始。 2006 答:积极争取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 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彰一批长期奋斗在文物保 护一线的基层文物工作者。积极倡导各级政府和组织举办相关 的公益活动。比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 环境”系列活动;具备开放条件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 图书馆等免费开放;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 举办文化遗产保护讲座;举办专家咨询,开展文物收藏鉴赏活 动;以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等。 答: 1•通知?是现阶段指导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稳 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我们开启新的工作局面具有重要的指 9 导意义。 2•通知?的印发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法制化、 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贯彻落实 •通知?精神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 答: 1到2010年,我国要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 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到2015年,要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 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要使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答: 1切实做好文物调查研究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的 制定实施工作; 2改进和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3切实抓好重点文物维修工程; 4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 5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 6清理整顿文物流通市场。 10 答:在制度建设方面,•通知?要求建立历史文化名城重 大建设项目公示制度、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 度、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积极推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 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 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 规。抓紧研究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 答:在政策制定方面,•通知?提出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有 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 答:在机构建设上,•通知?要求成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 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 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 答:•通知?还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中的权责,譬如要求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世界文化 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对规划 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检查落实等。 11 答: 1要认真学习•通知?内容,深刻领会•通知?精神, 充分把握•通知?的各项要求,进一步认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把认识 统一到•通知?精神上来。 2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 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明确岗位,落实责任, 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 划,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落实组织协调机构,形成完善科学 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系统,鼓励、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文化 遗产保护领域,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化进程。 3着力研究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保护、管理和利用 的关系,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4加快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进程,健全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能力。坚决抵制和制 止任何违反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严厉打击各种破坏 文化遗产的违法犯罪活动。 5加强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关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大 局的创新意识和理论、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政策措施、国 际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进行调研,为指导文化遗 12 产保护工作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撑。 6按照•通知?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目标,科学 制订本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 构和专业队伍的建设,加强科技研究和科研成果推广,为推进 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 7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文化遗产保 护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参与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热爱、 珍视、保存、维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 8加强与当地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在做好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共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 护工作。 答: 1开展文物普查; 2开展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基本实现文 物数据的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3加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力度; 4建立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良性互动模式,建设好汉 长安城、大明宫、隋唐洛阳城等一批重点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 5配合国家海洋开发战略,加强水下文物的调查保护; 6继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世 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清单制度; 7建成与中华文明和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博物馆体系; 13 8加强对博物馆藏品保护和管理工作力度,建立全国 国有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总目录; 9依法规范文物流通秩序,打击文物非法交易和走私 行为; 10加强科学和技术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科技含量; 11加大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2强化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等。 答: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4年8月28日通过);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部门 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 发„2004?18号);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2005年12月22日)。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 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14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 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 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 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 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 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 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 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 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答: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 15 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组织开 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 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 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答: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 案。 答: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 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 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 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 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 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 16 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答: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 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 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 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 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 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 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答: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 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 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 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 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 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 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 度。 17 答: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 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 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 保护措施和目标。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其总体规划,有步骤、有 重点地循序渐进,逐步实施,为创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制度积累经验。 答: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 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答: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 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 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 人才。 答: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 18 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 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 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 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 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古迹、 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及相关法律、法规。 答:•办法?第二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 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 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 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19 答:•办法?第三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 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 统知识和技能等; 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 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五十六、 答: 1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2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 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3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华文化的贡 献,展示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 4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 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5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增进国际社会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 献。 20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实施。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要与各有 关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相互配合、协调工作。 答: 1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2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 的地方特色; 3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 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4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 5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6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 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答:要有切实可行的十年保护计划,并承诺采取相应的具 体措施,进行切实保护。这些措施主要包括:1建档;2保存;3传承;4传播;5保护。 答: 21 1申请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对申报项目名称、申报者、申报目的和 意义进行简要说明; 2项目申报书:对申报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和濒 危状况等进行说明; 3保护计划:对未来十年的保护目标、措施、步骤和 管理机制等进行说明; 4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必要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 答: 1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向所在行政区 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请,由受 理的文化行政部门逐级上报; 2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申报项目进行汇总,经专家筛选、认定,经同级人民 政府核定后,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中央直属单位 可直接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 3联席会议办公室将经审核合格的申报项目材料提交 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审标准与要求进行评审认定, 提出推荐项目名单; 4推荐项目名单经社会公示后,拟定入选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上报国务院批准颁布。向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将 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产生。 22 答:评审委员会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 领域的专家组成,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和 专业咨询。 答: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四年。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 副主任若干名,主任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担任。 答:坚持科学、民主、公正的原则。 答:国务院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 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要进行社会公 示,公示期为30天。 答: 23 1拟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审 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2协调处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的重大事 项; 3审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名录”名 单,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4承办国务院交办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 其他工作,重大问题向国务院请示、报告。 答:部际联席会议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 民委、财政部、建设部、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等联合组成。 答: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文化部,负责日常工作。 答:文化部为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单位,文化部部长任部际 联席会议召集人,文化部副部长任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兼秘书 长。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任部际联席会议成员。 召集人:孙家正(文化部部长) 成 员:周和平(文化部副部长)、李盛霖(发展改革委 副主任)、章新胜(教育部副部长)、周明甫(国家民委副主任)、 张少春(财政部部长助理)、仇保兴(建设部副部长)、顾朝曦 24 (旅游局副局长)、齐晓飞(宗教局副局长)、童明康(文物局 副局长) 秘书长:周和平(兼) 答:501项,并已经向全国公示过。 答: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2月12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了举办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型成果展览”,向 观众免费开放。 答: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先后成功入选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传统工艺美术保 护条例?。 25 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被列 入立法计划,草案已经经过多次修改,但还未正式出台。 2•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正在修 改。 答: 1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 进行了记录调查,出版了•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和•中 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等。 2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 发起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截止 2004年底298部省卷已全部完稿,已出版224卷(近4亿字),全部出版工作将于2006年完成。 答: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 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2001年5月我国的昆曲艺术名列第 一批19个代表作名单之中,2003年11月我国的古琴艺术又名列第二批28个代表作名单之中。2003年10月,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6 我国自始至终积极参与了•公约?制订工作的全部过程。2004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正式加入了•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公约?。 答: 1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2自1998年以来,文化部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 案)。后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法律 草案正进行修改完善。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工作的意见?的下发,有利地推动和加快立法工作的进程。 4云南省、贵州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继颁 布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有些地方还颁布了以单项民 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保护对象的地方性法规。 答: 12003年起,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 联共同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了“保护工程” 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设立了“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全国 各省(区、市)也相继建立了“保护工程”组织工作机构。 27 2经过专家论证,确定了40个“保护工程”国家级试点,其中,区域性的综合试点6个(如云南省、苏州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专业性试点34个(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西藏昂仁县迥巴藏戏、西安鼓乐、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等)。 3在财政部的支持下设立了“保护工程”专项资金,全 国不少省(区、市)也设立了专项保护经费。 4组织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 一些民族民间文化专题博物馆相继建成。 5在各地文化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保护工程”逐步深 入人心。 答:国外争论非常激烈。一种观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最大价值就是历史价值。如果不断有新元素介入,文化遗产 就会变样、走味,文化遗产也就失去了它的认识历史的价值, 故主张“原汁原味”的保护;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遗产本是 民俗的一种,自有其传承规律,如果干预过多,客观上就会限 制民俗的自主传承。 答:非物质文化保护涉及到三大主体:政府,社团组织, 族群、社群民众(传承和享有者)。正确界定三者的职责和义 务,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建立符合国情、符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点的体制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 28 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采用党委决 策领导、政府大力推进、文化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联手协 作、社会力量支持资助、族群社群广泛参与的管理和参与体制。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会一蹴而就,必须要有一 个全面的规划与通盘的考虑。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 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与形态十分丰富,各地各民族各 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很复杂,现今的存留 状况也不同。另外,我们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资源有限, 如果不能长远规划,分类统筹,区别对待,分步实施,就不可 能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使保护工作做到实事求是而有现实的 针对性,也不可能在如此宏阔的时空范围内,理出切实可行的 保护工作头绪。 答:一是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机构。二是 要抓好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建设。。三要保护和培养非物质文化的持有人(传承人)。 答: 1从2003年上半年开始,开展了为期3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2004年正式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29 程。南京市文化局和南京市财政局去年联合制定了实施民族民 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方案,并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了南京市民族民 间保护工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市保护工程中心等机构, 由市财政设立了保护工程专项经费,逐年拨款,2005年约为 40万元,2006年将会有所增加,两年总投入近百万元,使南 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得以扎实有序地开展,取得显著成 效。南京云锦、金陵刻经、秦淮灯会、金线金箔被确定为全国 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南京白局被确定为江苏省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4个试点项目之一。 2从2004年8月起,用一年时间,首次对南京历史文 化资源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资源共享的南京历史文化资源 信息库;并首次将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在调查对象之 中,包括方言、口头文字、神话或传说,地方音乐、戏曲、民 间舞蹈、民间游戏等10个小类。 3开辟了南京•老城历史典故发生地保护名录?,详 细开列了南京影响深远的35个重大历史典故、名人故事。 42004年5月秦淮河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这是我市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秦淮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 共发现整理名胜古迹100多处、历史典故50多个、诗歌辞赋315篇、历史名人220位以及大量的古画、民俗、美食、特产 等资料。在此基础上,我市已开始着手研究制定秦淮河近、中、 远三期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案。按照已经确定的总体思路,开 发基调将突出秦淮情怀、突出“夜泊秦淮”的景观特色、突出发掘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 30 5我市还准备给南京的老地名“挂牌立碑”,将在南京重要的地名遗迹立碑,说明此地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与之相关 的著名人物,对一些反映古都特色的老街巷特别是已经退出历 史舞台的老地名,则挂牌注明其历来用过的名字和原址位臵。 有助于南京人了解自己的城市,成为新的旅游亮点。这些宝贵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与山川形胜的古都格局、历史建筑“融” 为一体,是体现南京地域文化、历史演变最生动丰富的活教材。 答:这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最为突 出的一个问题。其中尤以旅游产业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生态性破 坏最为典型。坚持“以人为本”,反对“以钱为本”,是我们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需要正确理解并处理好的一个重 要关系。真正的文化风情旅游,必须按照文化事象包括节日庆 典的特定时节“应时”进行。 答: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基本的积淀,也 有不断的变易。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积淀是相对的,变易 则是绝对的。文化的形式与内涵,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原生态”, 有的只是传承意义上的原汁与原味。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立足于对 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科学保护,又要服务于当代先进文化的熔 31 铸建设。过分强调文化保护的原汁原味,有可能导致固步自封 和抱残守缺;而过分强调文化发展的与时俱进,也可能导致割 断历史并迷失自我。要严格按照人类精神建构和心灵塑造的本 质需要,来从事保护工作;认真通过对传统的深刻继承,来寻 求创新与发展的途径。 答:从保护工作的立项和工作着眼点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之上的一次更大范围和更 为全面的保护。既尊重前贤成果又避免重复劳动,要把自己的 理想与前人的贡献结合起来;从保护工作实施的方式方法来 看,要注意统筹协调,避免单兵突进。不能“本位主义”地只 顾自身的工作开展,而是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注重相互之 间的工作联系和学科之间的交叉重叠。我们的保护工作规划与 实施,必须要区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各方,分步组织实施, 分级展开进行。尊重前人劳动,考虑艺人方便,体察基层处境, 成就自身也善待他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坚持 “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根据不同的生存状况和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科学 的切实“保护”,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要的条件,就 是对于这些文化形态的历史渊源、内在规律、发展要求和现实 32 状况等等,进行全面科学的考察与清理,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清醒地“对症下药”,切实地加以保护。 答: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与中国文联等单位, 在2002年初发起组织和启动实施了旨在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我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 建设工程。为了确保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由文化部和 财政部等部门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及社会各界相应专家组 成的“专家委员会”,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光荣 传统、拥有很高资质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科研单位—中国 艺术研究院,设立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 分别负责该工程的组织领导和规划实施,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跨入了历史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保护的 新时代。 答: 1摸清中国各地各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家底; 2有效抢救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种类; 3拓展提升民族民间文化的科学研究; 4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 5搭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工作平台; 6建立一大批民族民间文化的生态保护区; 33 7建立相应的民族民间文化开发利用和科学弘扬机制; 8在全社会形成比较自觉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 9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法律体 系,确保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 网络化。 答:前期:即2004—2008年,为先行试点和抢救濒危阶 段;中期:即2009—2013年,为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 后期:即2014—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 答:截至2004年4月,工程确定的试点单位和项目,共 有39个。其中: 综合性试点单位6个。它们是:云南省;浙江省;湖北省 宜昌市;江苏省苏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 族自治州。 专业性试点项目33个。分别是:北京市民间音乐——京西古幡乐;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年画;山西省 地方戏曲——耍孩儿;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服饰艺术;辽宁省 凌源皮影艺术;吉林省满族口头艺术——传统说部;黑龙江省 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上海市民间曲艺——锣鼓书;安徽省民 间歌舞——花鼓灯;江西省地方戏曲——弋阳腔;山东省杨家 34 埠木版年画;河南省浚县和淮阳县的传统庙会文化;广东省民 间工艺——雷州石狗;海南省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重庆市铜 梁龙舞艺术;四川省民间歌舞——卡斯达温;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昂仁县迥巴藏戏; 陕西省西安古乐;甘肃省庆阳市环县道情皮影;青海省同仁县 热贡艺术;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歌舞——回族踏脚;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音像档案抢 救;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民间音乐舞蹈戏曲遗产目 录;国家民委文宣司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鄂伦春族和 裕固族等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抢救;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遗产研 究中心陕北小程村黄河原生态文化;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耀州窑 传统工艺;中国农业博物馆贵州从江和咸宁的农业文化遗产; 北京市民俗博物馆老北京的商业习俗;陈哲工作室普米族传统 文化传习小组。 答: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的传承人没有在社会上获得 相应的尊重,他们生活的经济来源也没能得到保证,所以很少 有人将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此外,有些 地方往往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了挣钱的工具,自觉不自 觉地就将遗产的原生态破坏掉,这是目前的保护行动遇到的最 可怕的问题。为此,加快立法进程,依靠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强制性规范。 35 答:民间信仰是一种普遍的民间文化现象,是在任何民族 中、任何社会阶段上、任何国家中都存在的。民间信仰是一种 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文化现象。 民间文化往往是与民间信仰不可分离的,而这种状况又是 由生活本身所决定的,人们在生产力和心智都很低下、活动范 围极其狭小的环境下,把生命和生活的希望与人生理想,寄托 在对一些触手可及的俗神的信仰和崇拜上,既有迷信的成分, 也有理信的成分,对之要做细致的理性的分析。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上是我国文物保护工 作向近、现代文化保护工作的延伸,主要保护的对象是自晚清 以来各民族民间所保留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的各种传统文化形态。首先,绝大部分民间文化是有形的,是 以物质形态出现的,是依附于一定物质而存在的。舍弃物质文 化遗产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是不可想象的。其次,从形 态上将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 的,但实际操作中两者又是交织在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物质文化遗产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是民间文化的两个方 面。在保护工作中应该二者兼顾,不可顾此失彼。 36 《 答:“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 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答: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文化上的趋同。我国不 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在 一些原住民族的服饰和织锦中,祖传的民族图案和手工艺品被 现代图案和现代日用品所取代;外来文化的装饰替代了传统装 饰;现代建筑替代了传统民居。民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史诗自 然流失;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族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 后继乏人。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 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资金、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比 如陇东的皮影,新中国建立初期可以演100多个剧目,现在最 好的艺人只能演20个剧目。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 流失。因此,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 答:2004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 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历 史意义。会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文化遗产相关主题背 景和遗产文本,根据国家文化遗产发展趋势和启动实施的文化 37 遗产工程以及中国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存在的问 题和发展需要,经过讨论,正式通过并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宣言?。 答:日本。 答:我国最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地方性法规是 •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0年5月26日云 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38
本文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知识问答(2006年4月21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1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