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举报
开通vip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天体: ?概念: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 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及其成员: ?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天体: ?概念: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 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及其成员: ?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自身条件:?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因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 ?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因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上有液态水 (2)外部条件: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色球、光球 ?太阳活动类型:太阳风(出现在日冕)、耀斑(出现在色球)、黑子(出现在光球)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周期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乱地球磁场,从而产生“磁暴”现象(3)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会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气候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2(地球自转: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o?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相等,都为15/h。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1 3(地球公转: ?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公转轨道:椭圆形 ?公转速度: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0?黄赤交角(度数为2326’): 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产生:产生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时差(地方时和区时)、地转偏向力(受其影响,在地 表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o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26’)。 ? 5. 地球运动的相关判断和计算: ?晨昏线判断:与太阳光线垂直,与赤道互 相平分,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 昏线:由昼变为夜。 ?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经度每 oo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 , 相差4分钟;越靠东边,地方时越大。 o?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市区的 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o(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图: ?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 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则相反;(2)太阳直射点向什么方向移 动,则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另一半球则相反。 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 时,且6:00日出,18:00日落。 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昼长为24小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夜长为24) 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夜长为24小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昼长为24) 注意:赤道终年昼夜等长,且6:00日出,18:00日落。 o?正午太阳高度计算:H=90―?(φ?λ)? 说明:φ 为所求地纬度,λ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太阳直射点和所 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时用φ-λ;当太阳直射点和所 求地分别在南,北半球时用φ+λ: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1年中最 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正午太阳高度达1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四季划分:气候四季把3、4、5月划为春季,6、7、 8月划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五带划分:如右图 2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地球内部圈层 ?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2 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 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 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受热过程,如左图所示:其中,地面的热量 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 射,大气又通过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 即大气的保温作用。 2.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如下图: ?热力环流规律总结: (1)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2)近地面气压状况与其 对应的高空相反(3)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4)环流箭头首尾相连 3(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4(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 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5(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6(摩擦力: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 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二、1(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 的风向。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如左图所示: 2(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 和风带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 注意: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冬季。 4((P39)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快,形成亚洲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亚 3 欧大陆升温快,形成亚洲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5(气压中心:如下图所示: 亚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亚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冬季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亚高压) 压) 夏季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夏季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6((P41)季风:(重点) 如下图所示: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南亚是 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 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 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 东北季风。 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7(气候类型: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 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副高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注:地中海气候降水夏天少冬天多,开普敦是地中海气候。 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 三、1((P44)锋面: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汇面。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1)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前。 (2)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后。 (3)准静止锋: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 初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 2(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在北半球是逆时针辐合,在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如下图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在北半球是顺时针辐散,在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如下图 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是左手定则,大拇指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方向相同。 注:(1)台风是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2)我国受气旋影响主要是: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常年受温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3)反气旋:夏季是来自热带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如长江 4 中下游的伏旱天气;冬季受来自温带大陆的 蒙古冷性反气旋影响。 四、1((P49)近百年,全球气候特点:气温 o升高。自1860年以来,气温升高0.6C。 2(气温升高的三个影响:(1)海平面上升 (2) 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 3(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植树造林等 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1((P58)水体:(1)海水是主体 (2) 冰川是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但利用不多 2(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如果湖泊水位高于河流,则湖泊补给给河流。反之。 3(三大水循环类型:海陆间的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其中海陆间的循环是最重要最完整的。其循环过程如右图: 二、1((P61)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也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寒流刚好相反。 2(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 3((P62)冬季洋流的分布:图3.25;北半球中低纬度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是逆时针。 4(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盛行 西南风,所以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 冬季盛行东北风,是逆时针的大洋 环流。 5(北大西洋暖流:使北极圈内出现 不冻港。 6(四大渔场的形成: (1)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北 海道以及北海渔场。 (2)受离岸风影响:秘鲁渔场。 三、 1((P66)水量的丰歉:以多年平 均径流量衡量。 径流量=降水量 —蒸发量。 2(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亚洲。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巴西。我国位于第六位。 3(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节流。(P7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1((P74)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是主导。 2(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地壳运动:(1)水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山脉,拉伸形成断裂带。(2)垂直运动: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势和海陆变迁。 5 其中以水平运动为主。 4((P76)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风化产物留在原地(2)侵蚀作用:产物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 貌。如冰斗、角峰、风蚀柱。(3)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 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如右图所示: 二、(内力作用的结果) ((P79)褶皱山: 1 (1)背斜:岩层向上,中心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地。 (2)向斜:岩层向下,中心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可修水库。 注意: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向斜山岭。 2(断块山: (1)岩体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2)岩体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由火山锥和火山口组成。在火山口积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国长白山天池(也叫白头山天池)。 日本的富士山也是火山。 注意:如果岩浆沿地壳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 4((P82)在山岳地区先修公路在修铁路,主要考虑到对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5(山岳地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三、(外力作用) 1((P83)侵蚀地貌:由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组成。 河谷初期,横剖面呈“V”字形,成熟期后成槽形。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在凹岸可建码头,凸岸可淘金。 (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地貌类型,由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3 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组成。 地形 聚落分布 聚落形状 高原 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 明显的条带状 山区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漫滩平原 明显的条带状 平原 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 带状、团状 4(河流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5((P89)崇明岛:是上海的一部分,处在长江入海口,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 第五章: 一、1((P92)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2(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整体。 3(地理要素间新功能: (1)生产功能:主要依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平衡功能。 4(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自然带在东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自然带在南北方向更替,在东西方向延伸。 6 3(垂直地域分异(受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普越完整。 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 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 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 农业革命期间 快 善,寿命提高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亡率逐渐降低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人口增长特典型国家举 原因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率水平 点 例 社会保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健发达国保持较低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俄罗斯、德增长缓慢 全,生育观念的转家 水平 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国、日本 变等 人口增长很政治上的独立,民快,世界新族经济的发展,医发展中增人口中,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中国、印度、水平较高 疗卫生事业的进国家 发展中国家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巴基斯坦 步,人口死亡率下占到80%以降 上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特 点 人口模式 特 点 7、大部分发达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国家(欧洲、北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美为代表)为现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代型,大多数发 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7 本主义发展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开发地区 洲 2( 洲人到美洲、非洲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 线开辟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 本主义发展 到美洲 二战前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洲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开发地区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线开辟 工 到美洲 国家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2(南亚、南欧、非洲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 到西亚打工 工 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国家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2(南亚、南欧、非洲人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 到西亚打工 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5、人口迁移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的意义[理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 解] 20世纪1(计划经济体制 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20世纪1(计划经济体制 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 调节人80年代2(严格的户籍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区的建设 80年代2(严格的户籍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区的建设 口空间分布中期前 制度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中期前 制度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 和人才余缺,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加强民族融4( 内地到沿海 1( 内地到沿海 20世纪20世纪合和文化交5( 山区到平原 2( 山区到平原 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流,促进经济6(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中期后 中期后 发展和缩小“民工潮” 工潮” 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 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制约因素[记忆] 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2、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 人口老龄化问题 3、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记忆]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类型:[记忆] 3、功能区比较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理解记忆] 被迫延伸 山地 4、城市地域结我国的成都、合肥,兰州、洛阳、西宁、宜举例 重庆 构模式:[记忆] 美国的华盛顿 昌 同心圆模式、多 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 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 8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如下图:[理解]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6、中心地理论[理解]: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数目越少,相距越远。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 城市化的意义:[记忆]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堵、住 房紧张、就业困难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2、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 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9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5、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6、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7、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1)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2)作物:小麦、玉米 (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 ?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 (4)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8、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2)生产对象:牛、羊 (3)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地价低、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9、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10、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经济效益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10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业 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 区。 二、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 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三(环境效益 读课本P61《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 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四(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B部门 C部门 D部门 A部门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C部D部B部A部 门 门 门 门 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11 3、历史: ,,世纪,,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 1(发展的区位特点 (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 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3( 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 三、新兴工业区的分布 1、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20世纪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发达的信贷体系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国内条件 ? 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 1(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崛起原因 (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4)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 (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二、交通运运输方优点 缺点 输网的形式 成与发展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铁路运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多,趋势: 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输 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发展连续性好 趋势:交通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公路运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运输不仅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输 贵 日益网络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化、国际水路运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化,而且日输 少,成本低 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益高速化、航空运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大型化和输 化运输方式 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专业化。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三、交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管道运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通运输线、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输 资大,灵活性差。 站的区位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因素: 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a.影响铁 路的建设 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 12 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必修3复习提纲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 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地理信息技术: 1、遥感 (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监测、观测、探测、调查、侦查等),主要作用是获取信息。 13 特点和优点:探测范围广;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小;手段多,获得信息量大。 2、全球定位系统 (GPS),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3、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管理、分析、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还可对地理信息进行查询。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 (1)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条件?气候异常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分布: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气候。 ?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植被又容易被人类破坏。 (4)雨林被毁的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过度的迁移农业;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 (5)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为例 (1)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市场广阔 ?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能源基地建设 ? 扩大煤炭开采量 ?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对策 : ?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调整产业结构;? “三废”的治理 2(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 (1)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一条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注入俄亥俄河。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故 14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但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但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且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3)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4)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综合开发的效益: (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灌溉、养殖、防旱等。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四、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 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当地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受其影响,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农作物为喜凉作物,作物生长季节为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 ? 地形条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平原,山地,高原三种地形单元,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 (2)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 ?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 ( (4)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 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15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广州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缺乏,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西部:?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增长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东部:?缓解能源短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 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 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 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 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16
本文档为【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12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