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位数的加减法

三位数的加减法

举报
开通vip

三位数的加减法三位数的加减法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的主题图,第31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三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验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3.培 、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养独立思考 【教学重点】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两幅主题图和例题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老师在寒假里到了我们中国东方最大的城市上海去旅游,你...

三位数的加减法
三位数的加减法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的主题图,第31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三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验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3.培 、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养独立思考 【教学重点】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两幅主题图和例题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老师在寒假里到了我们中国东方最大的城市上海去旅游,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去的吗,老师是坐船从重庆沿着长江到上海的,沿途欣赏了美丽的长江三峡。你知道从重庆坐船到上海要经过哪些城市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出示长江航线图和售票大厅图。 教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用到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知识。板书课题: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同学们买过气球吗,明明在买气球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出示第39页的情景 ,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图)学生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 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 教师:这两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你们能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并思考自己是怎样算的。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学生: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可用80+50=130。 教师:80+50=130,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可能回答:8个十加上5个十等于13个十,也就是130。8袋加上5袋共13袋,每袋10个,13个十就是130。从80开始,往后面接着数:90,100,110,120,130。从50里面分1个20出来,80+20=100,100+30=130。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找到了这么多的口算方法。 教师: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80-5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算出80-50=30的呢,学生可能回答:8袋减5袋等于3袋,也就是30。8个十减5个十等于3个十,也就是30。想加法做减法,因为30+50=80,所以80-50=30。„„提问:怎样口算整十数的加减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2.练习31页例1下面“试一试” 3.教学例2 (1)出示例2主题图:水果店运进一批苹果,堆成两堆。根据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水果店一共运进多少个苹果,学生解答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回答:从300开始,一十一十地往后数,数5个十,即350。3个百加5个十,即三百五十,也就是350。„„第一堆苹果有多少个,第二堆苹果有多少个,(方法过程基本同上,略) 4.练习31页例2下面“试一试”。 5.小结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三、课堂练习练习六1~4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点评:本教学设计,以教师坐船从重庆到上海为情景,借助航线图引出课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运算、减法运算的现实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需要。在结合情景让学生独立探索整十数、整百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一)(教学片断) 情景引入 (一)谈话引入第1幅主题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到过美丽的上海吗,(多媒体出示几幅上海的风景图片)回答、欣赏。 2.(出示重庆朝天门的图片)谁知道这是重庆的哪里,朝天门码头是嘉陵江和长江的会合处。猜,听。 3.如果从重庆乘船到上海,要经过哪些大的城市呢,(出示第1幅主题图,并标出航线长度)说明这些数表示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你知道从重庆到武汉有多远吗,汇报。 4.重庆到上海有多远,你知道吗,回答(可只列式)652+626+760+342。 (二)出示第2幅主题图 1.王叔叔和他儿子要从重庆去宜昌,他们要怎样去,回答。 2.从重庆到宜昌,如果买两张船票,一共要多少元,学生可能回答: 买二等舱的一张上铺、一张下铺,列式为578+636或买三等舱的一张上铺、一张下铺,列式为270+297„„ (三)揭示课题 这些算式的数都超过两位数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一) 例1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和算式 (1)春节到了,小明和妹妹买了一些气球准备把家里装饰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买了些什么气球呢,(笔记本配音出示例1图:8袋红气球,5袋黄气球,每袋10个) (2)根据告诉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回答板书例1的两个问题,另外有价值的问题也可板书出)看图提数学问题并列式。把自己的口算方法说给同桌听。 2.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1)你们能独立算出结果吗,请你们开动脑筋想办法算出结果。算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在全班交流不同的算法,体验多种算法。 (2)讨论交流算法。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问题1:两种气球共有多少个, 80+50=130方法1:从80起一十一十地数;80,90„„ 方法2:8袋+5袋=13袋,就是130。 方法3:8个十加5个十就是13个十,就是130。 方法4:把50分成20和30,80+20+30=130。 方法5:把80看成100来算,再减去20,100+50-20=130。 探索新知 问题2: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80-50 方法1:8袋-5袋=3袋,就是30个。 方法2:一十一十地倒着数,70,60,50,40,30。 :8个十减5个十是3个十,就是30。 方法3 方法4:想加法算减法,50+30=80,80-50=30。 小结:小朋友们有的借助小棒、实物图来帮助计算,有的从数数、数的组成想办法,有的从凑整、加减法的关系等来思考,得出了这么多口算方法。看来只要同学们善于开动脑筋,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尝试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 80+3090+6070-20100-40 学生独立口算,算完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再全班交流。课堂活动第39页例1下面“试一试”独立做,加减都可以。点评这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重庆到上海长江航线示意图和购船票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教学通过创设情景——引出运算——自主探索——讨论交流——适当归纳几个层次让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32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检验方法,感受检验的重要性,培养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加减法的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例3和例4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下列各题。 70+20= 80-50= 35+15= 70+80= 800-200= 870-70= 300+400= 1000-600= 720-200= 让学生说一说,300+400是怎样算的,720-200又是怎样算的,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小玲和小丁是一个班的同学,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想知道他们的家在哪里吗,出示情景图,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要求小丁到小玲家一共有多少米,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我们有的同学在计算中经常出错,请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对了吗,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400+500=900是算对了的呢,学生可能回答:我可以把400+500再算一遍,看能否得到900,如果两次加起来都得900,说明我算对了。我可以算500+400,如果500+400也得900,说明我算对了。我可以算900-400看能不能得到500,如果得500,说明我算对了。„„ 小结:我们在计算时,要判断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进行检验。要检验加法算得对不对, 也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还可以用和减一我们可以用再算一遍的方法, 个加数,看能否得到另一个加数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小朋友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2.教学例4出示例4的情景图和统计表。 教师:从这个统计表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教师:合计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合计在这里就是指科技读物和文学读物一共的册数) 教师:要求文学读物有多少册,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再反馈。 教师:600-400=200算得对不对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反馈。 学生:把600-400再算一遍,如果两次都算出来是200,就说明算对了。 学生:可以算200+400,如果得600就说明算对了。 学生:我可以用600-200看能否得400,如果得400说明就算对了。 小结:要检验600-400算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把600-400再算一遍的方法,也可以用600-200看能否得400,也可以用200+400看能否得600,像这些方法都可以检验减法算得对不对。小朋友在计算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检验,要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三、练习巩固课堂活动1~3题。练习六第5~8题。 [点评:本教学设计,在学生进一步巩固整十数和整百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景,重点突出让学生自己尝试加减法的检验方法,并体验检验方法的多样化,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掌握水平,又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三位数的加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八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联系生活情景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掌握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具准备】实际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星星儿童用品商场开业了,里边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们。你们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吗,播放儿童商场录像,依次出现服装、文具、玩具等儿童用品。最后随着各种物品出现一张价目表:滑板车220元/辆,儿童录音机260元/部,自行车433元/辆,照相机418元/部。 教师:你从这张价目表上知道了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屏幕上依次出现这些问题) 教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这两个问题:买1辆滑板车和1部录音机共要多少元,买1辆自行车和1部照相机共要多少元,(屏幕上只留下这两个问题) 教师:(指着第1个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 算式怎么列,(220+26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教师: [点评: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到商场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数学问题,产生计算的需要。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算完之后,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2)集体汇报,交流方法。(学生说,老师板书) 学生1:我是这样算的,2个百加2个百得4个百,2个十加6个十得8个十,合起来就是480。 学生2:200+200=400,20+60=80,400+80=480。 学生3:200+260=460,460+20=480。 学生4:220+200=420,420+60=480。 学生5:我是用竖式计算的:。(有的学生从个位算起,有的学生可能从百位算起,都可以)„„ 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仅用多种口算方法算出了这道题的得数,而且还请了竖式来帮忙,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题目。 [点评:220+260的计算比较简单,学生有整十数、整百数加法的口算基础,能够比较轻松自如地进行自主探索,所以老师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用迁移的学习方法算出结果,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并通过讨论交流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买1辆滑板车和1部录音机共要480元,要求买1辆自行车和一部照相机一共要多少元怎样列式,(433+418) (1)估算。请大家估一估,买1辆自行车和1部照相机大约一共要多少元,学生1:我把433看作400,418看作400,大约要800元。学生2:我把433看作430,418看作420,大约要850元。学生3:我把433看作430,418看作400,大约要830元。„„ 教师:大家估算得很好,我们只要把两个加数或者其中一个加数看作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来估算,估算的结果都会很接近准确数。 [点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2)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算出433+418得多少吗,想办法试一试。算完的同学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3)学生集体汇报交流算法。(学生说,教师板书)学生1:400+400=800,33+18=51,800+51=851。学生2:这道题比较复杂,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请他到实物投影仪上讲解) 4 3 3+ 4 1 8 8 5 1 教师:没想到大家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真了不起~只不过用竖式计算这样的题目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本领,你们都会算吗,请在作业本上算一算,已经算完的说说是怎样算的。学生交流他们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边板书边追问个位上3+8满 十怎么办,十位上该怎么算, (4)议一议:你觉得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重点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算十位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 [点评:在本环节中,教师同样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感悟、去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肯定多种合理算法的同时,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补充中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笔算方法,自主构建新知识。] 3.练习:38页“试一试” 三、巩固新知 教师:小朋友通过动脑筋,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请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智慧星,想要吗,只要答对里面的题,星星就会属于你。 (1)教科书第39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2)用竖式计算:练习八的第2题。 三位数的加法(一)(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明明背着一个书包高兴地向小朋友打招呼:嗨~小朋友们好,快到六一儿童节了,我给你们带了好多礼物来啦~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课件出示:明明先拿了两大盒钢笔,盒子的面上清楚地写着:“钢笔”“100支装”等字样;两小盒钢笔,盒子的面上写着“钢笔”“10支”等字样。 教师:你们知道明明一共带来的是多少支钢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有两个大盒,就是200支,两个小盒,是20支,合起来就是220支。课件出示:明明又拿出了两大盒铅笔,每个盒子上面清楚地写着“铅笔”“100支”等字样。还拿出6个小盒,每一个盒子面上清楚地写着“铅笔”、“10支”等字样。 教师: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吗, 学生:一共有260支铅笔,因为两个大盒就是200支,6个小盒就是60支,合起来就是260支。 教师:谁能根据屏幕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呢, [点评:创设生动活泼的、有趣的情景,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重点板书:两种笔一共有多少支,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 教师:算式怎么列,(220+26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二、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新知教学220+260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算完之后,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2)集体汇报,交流方法(学生说,老师板书)。 学生1:我是这样算的,2个百加2个百得4个百,2个十加6个十得8个十,合起来就是480。 学生2:200+200=400,20+60=80,400+80=480。 学生3:200+260=460,460+20=480。 学生4:220+200=420,420+60=480。 学生5: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题目。如果是你们去买的话,一定会得到礼物的。奖励给回答得很好的学生1支钢笔。 在解决本节课重点的时候,教师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探索,去尝试,采用自己[点评: 最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思维角度,所反映出来的算法是不同的,是多种多样的,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 三位数的加法(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八第5~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三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结合情景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迁移类推学习连续进位加法,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情景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展示台、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8+6+1=6+4+1=7+5+1=9+3+1= 2.笔算下面各题175+108359+217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课件。 教师:有一位农民伯伯家里面养了猪,还养了奶牛,长得可好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屏幕出示一农家院里面的奶牛,其中一头奶牛说:“我们共有153头。”“这算不了什么,我们比你们多多了,整整多了270头。”旁边出示说话的一头肥猪。 教师:小朋友们,听了肥猪和奶牛的话,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最想知道什么,指一名学生说出知道了哪些信息。(奶牛有153头,肥猪比奶牛多270头)你最想知道什么,(肥猪有多少头) [点评:从情景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你能估计一下肥猪大约有多少头吗, (3)你们想知道肥猪到底有多少吗,请列式:153+270你会算吗,请试一试,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算,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学生算完后和同桌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出来的。然后指一名学生到台上来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怎么办,小结: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一。 [点评:在计算之前,请学生进行估计,也就是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互相交流算法,进行合作学习,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巧妙的突破,同时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2.教学例4出示例4主题图。 教师:在这一幅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最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1辆自行车多少元,请学生列式:125+378让学生计算,然后同桌交流算法,特别提醒个位 我们在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的时候,哪一位和十位相加的结果都满了十后怎么办,小结: 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3.初步练习53页“试一试”。 4.议一议怎样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算法,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2)出示第41页第2题图。 ?张全跳了多远,李勇呢,请学生自己列式,全班集体订正。 ?集体讨论: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算一算。 四、练习 (1)出示练习八第7题图。学生自己在作业本上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和竖式,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第5、6、8、9、10题。 (3)第57页思考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看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妙。 五、总结„„ 三位数的加法(二)(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例3、例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动物运动会,报名参加的小动物可多啦~按照规则,比赛前要测量运动员的体重。 [点评: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 二、提出问题,探索方法 (一)问题1 1.提出问题,估计验证 教师:小猪和小牛刚刚测完体重,正说着什么。出示情景1:(小猪和小牛对话图片)小猪:我的体重是153kg。小牛:我比你重270kg。 教师:小猪、小牛谁轻,谁重,学生1:从图上看出,小牛重一些。学生2:小牛说,它比小猪重270千克,可以知道小猪轻,小牛重。 教师:估计一下,这头牛大约重多少千克,(教师板书估算结果和问题) 教师:要求这头牛重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板书:153+270) 教师:究竟谁估计的结果与准确结果最接近,我们来验证一下。这道题你能很快口算出它的得数吗,(不行)那可以用什么方法,(笔算)用竖式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一学生 板演)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和事物形象,让学生从观察、比较等思维活动中感悟出数量关系,避免了数学学习的程式化,并通过估算培养数感。] 2.质疑、探讨 教师: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一学生介绍) 教师:在计算时,你认为哪里容易出错,应该特别注意, 加十位上的数时,要特别注意。 学生: 教师:你是怎么加的, 学生:十位上5加7得12,十位满十,应该向百位进1,十位上写2。 教师:十位上的5和7分别表示什么,5个十加7个十得12个十,就是120,在百位上写1,十位上写2,所以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十位上的数怎么加,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学生:百位上容易出错。 教师:你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记住加上十位进上来的1)学生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把错误改正过来。 [点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教师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困难恰当引导,不仅突破了难点,也尊重了学生,体现了教学的互动。] 3.得出结论 教师:这头牛重423kg,谁估计的结果与准确得数最接近,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小猪大约重150kg,小牛比它重270kg,小牛大约重420kg。 (二)问题2 1.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教师:知道了小猪和小牛的体重,这时,其他动物的体重也测量完了。它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自己的体重告诉小朋友。出示情景2:(老虎、黑熊、长颈鹿的图片)老虎:125kg。黑把 熊:378kg。长颈鹿:等于老虎和黑熊的总质量。 教师:它们的体重你都知道吗, 教师:长颈鹿比老虎、黑熊轻一些还是重一些,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才能算出长颈鹿的质量,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因为长颈鹿等于老虎和黑熊的总质量,所以把老虎和黑熊的质量合起来就是长颈鹿的质量了。 [点评: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明确解题思路。本环节中,老师让学生在小组探索、合作交流中理清数量关系,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尝试:先列算式,再用竖式计算出来。(一学生板演) 教师:你是怎么计算的,说说你的想法。(请两位学生介绍,如有学生有困难,及时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助解决)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怎么算。 [点评:由于学生已有相关的知识作铺垫,老师就放心地让学生去尝试感悟,让学生把由衷而发的感受讲给同学听,使他们在交流中产生共鸣,效果更佳。只是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老师应适时突出重点,加以引导,让学生建立清楚的表象。] 2.比较153+270与125+378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同桌讨论,集体汇报。相同点:都是三位数加法。不同点:153+270相加时只是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125+378相加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也满十又向百位进一。 教师:也就是连续进位两次,这样的加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在计算这样的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 [点评:通过比较,突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而且很自然地揭示课题,学生容易理解。] 三位数的减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运用三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准备】人民币、情景图、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屏幕出示:星期天妈妈带了340元,(出示人民币图)带雯雯来到商场,哇~商场的东西可真多,(出示图片)普通计算器120元,“文曲星”235元。请帮雯雯算一算:买1台计算器后,还剩多少元,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购物情景引入,让学生体验为解决问题而计算,理解计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2.展示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1:我从300元里拿掉100元,再从40元里拿掉20元,就剩下了220元。(上台操作或屏幕演示这个过程)学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用3个百减1个百还剩2个百,4个十减2个十还剩2个十,2个百与2个十合起来是220。学生3:可在计数器上拨珠。(上台演示) 教师:你们的方法都非常清楚,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3:我先列出算式340-120,然后用竖式写出来,像这样:340-120220把对齐的数相减,0-0=0,4-2=2,3-1=2,最后就等于220元。 教师:对,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你能够将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用到三位数减法中,你很会学习。 教师:大家用各种方法算出买这种计算器后还剩220元,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一下这个结果是不是合理吗,学生1:因为把120看作100,300多减去100就剩下200多。 [点评:借助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直观理解三位数减法,重视学生不同思维过程的展示,并将估算法作为一种检验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估算的作用。] 教师:如果妈妈买“文曲星”,买后剩下多少元呢,学生1:可能剩下100多吧。因为把235看作200,300多减去200,还剩下100多。学生2:也可以这样想,235元再加上100元就是335元,340元去掉235元,还剩下100多元了。学生3:我是这样想的,“文曲星”比普通计算器贵100多元,刚才剩下200多元了,再花100多元,剩下的就只有100多元了。 教师:大家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得很有道理,但究竟剩多少元呢, 学生:40比35多5元,300比200多100元,最后剩下105元。 教师:大家都用竖式算一算吧。(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有什么问题吗,在计算时,这道题与上一道题有什么区别,学生1:我发现个位上 是0-5,不够减,怎么办呢,学生2:可以用两位数减法的方法来做,不够减就从4退1作10。340-235 10510-5=5,4退1剩3,3-3=0,3-2=1,最后还剩105元。 [点评:鼓励学生借助估算,对计算结果进行多角度的合情推理。笔算时,不仅允许学生用多样化的算法得出结果,更重视调动旧知,运用迁移学习新数学知识。] 教师:这样看来,做三位数减法与做两位数减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那谁来说说做三位数减 相同数位要对齐。学生2: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1: “1”。学生3:哪一位退了1后要记住少1。 教师:对呀,怎样记住从十位上已经退了“1”呢, 学生:我把它记在心里。 学生:我在退了“1”的头上记个小点“•”就不会忘记了。 学生:我在退了“1”的4的头上记个小“?”,也不会忘了。„„ (3)教师:如果妈妈还想买“商务通”520元,(出示图片)够吗,还差多少元呢,(学生尝试计算)520-340=180(元)。 520-340十位上不够减,又怎么办,汇报并强化: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点评:鼓励学生自己创造符号,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并借助情景,从个位不够减自然过渡到十位不够减的情况。] 三、巩固深化(出示例2) 教师:看看表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1:知道了女生人数是448,还有总人数是876人。学生2:要求男生有多少人。 大家先估一估吧。 教师: 教师:大家都计算出来了,怎么知道我们算对了呢,学生1:和估算结果对照,估算是400多,算出的结果也是400多,说明计算是正确的。学生2:估算不够精确,我们可以通过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学生3:我们还可以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看得数与总数是否相符。 教师: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下面我们都用加法验算一下,看自己算对了没有。 四、综合练习 1.43页“试一试” 2.第60页课堂活动 3(机动练习 ??-? 82??3 -42? 360 [点评:这种用学生喜欢的数字迷的形式为主干,主要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思维训练与数感的培养,题目也可以作为新课后练习选用。] 三位数的减法(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6页例3、例4、例5及课堂活动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中探索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综合运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具准备】计算器、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昨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算一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51-8=510-80=517-85=51 -8 ??510 -80 ???517 -85 ??? [点评: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感受两位数退位减法与三位数不连续退位减法在计算时是一样的,并巧妙地将例3当作旧知顺利解决,以便突出“连续退位减法”这个重点和难点。] 二、探索运用 1.学习例4 (1)引出问题。育林小学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其中男同学327人,女同学248人,你能提 ,学生回答。问题一:全校一共多少人,学生列式解答:327+248=575(人)。出什么问题 问题二: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多少人,学生列式:327-248= (2)学生尝试计算并质疑。 教师:计算这道题,你又遇到什么新问题吗, 学生:个位上不够减,十位上也不够减,怎么办, 教师:大家自己先想想办法,然后与同桌的同学交流。 (3)全班展示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个位、十位上都不够减时,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1:我会算个位。个位上7-8不够减,就从前一位的2退1做10,10+7=17,17-8=9,所以个位上得9。(上台演示这个过程) 教师:个位上算得很好,十位上的数也不够减,又怎么办, 学生2:我觉得仍然可以用这种方法,也就是十位上2-4不够减,就用百位上的3退1做10,10+2=8,所以十位上得8。 教师:那百位上得几, 学生2:百位上3-2够减,得1。 教师:你知道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做10,这一点很不错。那你最后答案就是189,对吗,好像有不同的看法,谁来说一说, 学生3:但是十位上已经借给了个位1,所以本身应当是1-4,那从百位上的3退1作10,10+1=11,11-4=7,所以十位上得7。 学生4:百位上的3退1以后也只剩2了,所以应当是2-2等于0。 教师:那最后答案是79,到底谁对呢,谁来评一评,请说明理由。(学生再作尝试) 学生5:我觉得后一种对。因为我作了验算,79+248=327,而189+248=437,所以79是对的。 学生6:我觉得后一种对。我是采用了估算的办法,327-248应该比100少,所以肯定是几 十几,不会是100多。 学生7:前一种做法的确忘记了退1以后,再减时自己要先少1。 教师:看来大家都看到了第1种做法的问题所在,但这样的连续退位减法,要记住哪一位退了1,好像并不容易。 学生1:凡是退了1的都可以打个小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知识在难点部分,学生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 把问程,不要急于否定学生错误的做法,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仔细梳理不同的思路,题集中起来,矛盾凸显出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甚至矫正,这样建构的知识才是牢固而有意义的。] 教师: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完整演示一遍。(教师板书或多媒体演示,并与学生一问一答)提问:个位够减吗,个位不够减从哪一位退1,退1后个位上是几减几,得几,十位上的2怎么办,现在十位够减吗,十位不够减从哪一位退1,退1后十位上是几减几,百位上是3怎么办,现在百位够减吗,退1后百位上是几减几,得几,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完成竖式。 327 -248 79 (4)教师小结:谁来说一说,连续退位减法与不连续退位有什么区别,应注意什么,(5)尝试练习:60页例4下面的“试一试”。 2.学习例5 00个座位,还剩多少个座位,学生列式:800-575。 (1)引出问题:电影院里有8 (2)学生试算后,交流算法:个位上0减5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所以又要从百位上退1,这样十位上变成10。再退1给个位后,十位上又变成9,个位上变成10。然后从个位算起,所以800-575=225。 (3)教师借助计数器进行订正并评讲:十位上的0退1后变成9,是因为0的前一位退1给0后把0变成了10,10-1=9。所以在给0打上小“•”的同时也要给0前面的那一位打上小“•”。 (4)尝试练习:61页“试一试”。 [点评:被减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又是一大难点,关键要让学生看到0退位后为什么变成9。既可借助计数器,也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来突破难点。] 三、课堂活动完成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探索规律(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点评:学生的学习材料来自身边的事物,将生活场景变成学习素材,从自己参与的事中发现规律,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km远的成都。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在电脑上出示:重庆到成都大约300km 已行路程(千米)100 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km,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将教科书例1出示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 学生1:行100km,剩200km;行150km,剩150km。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km,剩下路程少50km。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习是一种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应提供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体验知识的产生,而不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 )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点评: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特别喜欢玩,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四、小结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探索规律(一)(教学片断)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第1排左边一个人站起来,第2排左边2个人站起来,第3排左边3个人站起来,第4排该怎样做呢,第5排呢,谈一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这样排列是有规律的。生活中的规律是很多的,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吗,(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小朋友,你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吗,爸爸从家坐车到大约300千米外的成都去打工。出示: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已行100千米,还剩下多少千米呢, (1)教学生认识表格,小组合作填出表格。 爸爸到了成都,打工的单位要求爸爸填个人的年龄、家庭(2)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情况。小朋友,你知道爸爸今年多少岁吗,你今年多少岁呢,出示例2,教学生认识表格。分组讨论:怎样填,说说填的道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探索规律(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知渠道。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6个。学具: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初步探索 1.教学例3 (1)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图形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探索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出示例4后提问:例4要我们干什么,怎样才能正确填出数来,学生可能回答:先找规律,然后填数。(补充板书:填数) 教师:请同学们先找找这些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同学们在交流中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教师有意请秩序最乱的、交流效果不教师: 太好的小组发言)同学们可能会说:我没听清楚,太闹了。我没听到,他的声音太小了。他们抢着说,我听不到。我说的时候,他在玩东西„„ 教师:刚才像你们这样的交流行吗,应怎样交流呢,(学生说方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发言的人要控制好音量,既不要影响其他组,又要让本组的同学听得清;其余的同学看着他,认真倾听他的发言,及时纠正和补充。现在我们再交流一次,好吗, [点评:学生不会合作不会交流,这是课堂上发生的事件,也是一种资源,教师抓住课堂上生成的这一资源,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合作交流的方法,并再次体验了这一方法,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师:请一个人介绍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其余的人听后作补充。学生可能说:每组两个数相差5。每组第1个数比第2个数多5,第2个数比第1个数少5。第1个数依次增加5,第2个数也依次增加5。„„ 教师:这些规律是你一个人找到的吗,怎么知道的, 我找的是„„其他的是我们组同学找的。 学生: 教师:你们听到了他刚才说的这些规律了吗,还有什么补充的,同学们学知识就要像刚才那样,你向别人学习,别人又向你学习,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点评:利用在合作交流中获取了知识这个事实,有机地渗透了学习是一个互相帮助的过程的道理,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2)运用规律。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了规律,再通过合作交流,学到了别人找的规律,下面我们就用规律填数。学生填空,然后抽学生说填多少,为什么, (3)实践应用。完成第50页课堂活动第2题。规律有:依次增加5;用的是5的乘法口诀;后一个数等于前两个数的和。 2.教学例4 (1)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课件出示例3。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 教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说:这些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个。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个;上面2个,下面4个。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上一排是0,1,2个,下一排是6,5,4个。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这些发现,就是这3幅图的排列规律,这3幅图就是按同学们说的规律排列而成的。你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规律。 [点评: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事物中隐含的规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 (2)运用规律。 教师: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该怎么摆吗,请摆出来画在例3的横线 上。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怎么摆的。(抽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说,然后展示出同学画的图形)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先找出的图形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推断出未知的图形并画出了图形,这就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实践应用。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最后画出来,注意 (2)题可以画成: 二、巩固拓展 1.总结、回顾 教师:今天,同学们探索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方法—— (1)找规律; (2)画图形(填数)。 教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去探索吧。 2.完成第51页练习十的第1~3题 3.拓展同学们,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能给人美的享受。早在18世纪90年代,德国一位10岁的孩子高斯,喜欢动脑筋,在计算1+2+3+„+100时,发现了数字的排列规律,很快就算出了答案。正是由于高斯从小喜欢动脑筋找规律、用规律,后来他成了德国伟大的数学家。请看:(课件出示)这是由数字排列而成的三角形数字表,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取名叫“杨辉三角”。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有兴趣就自己去研究吧~ 整节课教师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探[点评: 索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同时注意了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利用,培养了学生听课的习惯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还让学生知道了互相学习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探索规律(二)(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的内容。 【教学准备】教具:正方形纸片6个、纸板1块。学具:正方形纸片6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同学们,我们区实验小学二年级1班有个学生叫王鹏,平时很爱观察,很爱动脑。他爱探索事物的规律,在家里、在学校都能发现很有规律的排列。平时他爱搭积木,用积木摆一些图形,这就是他摆成的图形(出示例3)。 1.在观察中找出规律 教师:你们看看他摆得怎么样,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后可能说: 学生1:这3个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 学生2: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个。 学生3: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个;上面2个,下面4个。 学生4: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 教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发现了这幅图的排列规律,看来王鹏不是乱摆的,而是动脑筋按一定规律摆出的,王鹏很聪明。同学们也很聪明,在同一图里还找到了几个规律。由此可知,我们观察一幅图的角度不同,找出的规律就可能不同。 2.在操作中理解规律 教师:同学们,第4个图排什么,先想一想,然后用6个正方形从第1图开始依次摆出后面的图形,来验证你的想法。学生摆完后,抽学生在纸板上摆出来,边摆边说出怎么摆的,然后把摆成的图形画在例3的横线上。 [点评:“规律”这一概念比较抽象,让学生感知什么是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同时,有机渗透了1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只1个,只要合理就行,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同时还渗透了猜测、验证的数学思想。] 二、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问题解决(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多种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我们班的彭远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今天来到书店,准备买一本字典和一套书。(出示例1图)提问:一本字典和一套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会提出: ?买1套书比1本字典贵多少元, ?买1套书和1本字典共要多少元,提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 (2)彭远手里拿出100元递给售货员。 教师:看到彭远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学生1:彭远的钱够吗, 学生2:彭远的钱买了1套书和1本字典,应找回多少元,揭示课题:说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彭远解决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点评:设置彭远买文具的动画情景引入课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由相关的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设置了一个悬念,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到探求新知识的情景之中。]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探究:小朋友帮彭远算一算,要买1套书和1本字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试着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算式写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并在投影仪上展示算法,可能得到以下3种:方法1:100-27-43=30(元)方法2:100-43-27=30(元)方法3:27+43=70(元)100-70=30(元) (2)理清思路,明确方法。提问: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指名让学生解说每一种方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小结。要求应该找回多少元,我们可以从100元里依次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用连减法计算;也可以从100元里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之和,先算加后算减。无论用哪种方法,这道题都需要计算两步。 [点评:以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的形式,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逐步理清解题的 从而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这样设计有思路和步骤,并获取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形成学习交往的氛围。] 2.教学例2 (1)教师:彭远不仅爱学习,而且还是家里的账房先生呢~你瞧,他把爸爸妈妈的收入、支出都记在账本上了。出示表格:4月1日到15日的收支记载。4月1日爸爸工资收入920元4月1日~14日支出680元4月15日妈妈工资收入970元4月15日~30日支出550元结余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彭远家收支的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求出4月1日至15日彭远家结余了多少元呢,独立尝试解决,全班交流得出以下方法:920-680+970920+970-680970-680+920 [点评:将例2分拆成两部分,先计算截至15日的结余,便于对前面两步问题的进一步巩固,并为学习3步的问题打下基础。这样设计,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为学习稍难的知识减小了坡度。] (2)在表中补充4月15日~30日的支出记载。提问:现在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当学生提出“到30日还有多少元”时,教师说明:“到30日支出后剩下的钱就叫做结余。” (3)小组探究:现在已知15日~30日支出550元,你能帮彭远算出4月份的最后结余吗,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各种方法:方法1:一项一项依次算,920-680+970-550。方法2:先算收入再依次减去支出,920+970-680-550。方法3:先算收入和,再减去支出的和,920+970-(680+550)„„小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彭远同学解决了4月份他家的收支结余问题,真能干~提问:你们看,彭远家4月份的收入和开支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彭远家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安排生活开支外,还有一部分结余,说明他们家的生活安排合理,也许这也有彭远这个小账房先生的功劳哟。我们学好了数学,也可以当好家里的小助手呢~ [点评:在解决前面问题的基础上增加1个信息,并让学生提出问题,既能展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又能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三、课堂活动 (1)第53页第1题。先让学生发现信息:小明从家乡到重庆,坐汽车行了120千米,坐火车行了270千米。学生提出问题,再独立解决后交流。学生先观察图,明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 (3)第55页练习十一第4、5题。 [点评:采取讨论交流和独立尝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通过灵活选择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独立练习第76~7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五、全课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点评: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核心的理念,把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展现为生动的问题情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题解决(一)(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例2。 【教学过程】 1.出示例2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了些什么,一位叫彭远的同学非常认真,他仔细地记录了4月份爸爸、妈妈的工资收入以及他家的支出情况。你对统计表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 [点评:让学生自己学会看题,主动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既体现了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又为理解题意、迅速解题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彭远同学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那么你能帮彭远同学想想办法算出他家4月份的结余吗,合作交流,学生可能有如下算法: (1)一项一项依次算:920-680+970-550=660(元)。教师加以启发、引导,还有其他算法吗, (2)先算收入,再依次减去支出:920+970-680-550=660(元)。 (3)先算收入,再算支出,最后用收入减去支出:(920+970)-(680+550)=660(元)。学 教师对每一种方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 [点评:教学时注意让学生有发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小结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只要你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你一定能想出许多办法来解决。 问题解决(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3、第55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1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综合应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某小学五 (2)班有个小小图书角,原有图书52本,后又买来20本,当天被同学借去10本。图书馆现有图书多少本, ?让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列式的理由。 (2)商店里每天卖出电脑30台,卖出的彩电比电脑少6台,3天卖出彩电多少台,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点评:通过复习,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激活认知结构中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1.观察例3的情景图学生说说从图上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互相交流。 你准备做几根长绳,几根短绳,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小组的同学。(4人1小组,组长做教师: 好记录) 2.学生介绍做跳绳方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根长绳,1根短绳:4+4+2=10(m) 或4×2+2=10(m)1根长绳,3根短绳:4+2+2+2=10(m) 或2×3+4=10(m)只做5根短绳:10?2=5(根) 或2×5=10(m)只要学生方案合理,都给予肯定。 [点评:教师通过设计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相互活动与讨论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动脑,一定会想出许多好的、可行的办法。 教师:这么多的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较合适,说说你的想法。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实物投影仪出示:“逛公园”。 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小利家买门票要多少元,5+5+3=13(元)5×2+3=13(元) 教师: 教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练习十一第10题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应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思维障碍,学会运用分析的方法,树立能解决好实际问题的信心。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学生自己小结。 [点评:从复习到本课结束,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3.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回顾学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简单的买文具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记 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租船„„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揭示并板书课题)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点评:开课直接简单,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内容,总结学习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出示:小明家有图书587本,小红家有图书239本。 教师:同学们,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些什么,学生可能想到:小明家和小红家的图书很多,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书„„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小明家和小红家一共有多少本图书,小明家比小红家的图书多多少本,小红家比小明家的图书少多少本,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587+239587-239学生估算第1个算式,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1:587+239?80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00,600+200=800。 学生2:587+239?85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50,600+250=850。 学生3:587+239?830,我把587看成590,把239看成240,590+240=830。 教师: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呢,该怎么办, 学生4:同学3估算得比较接近。 学生5: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587+239 826集体订正后,说说计算时要同学们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应该向前一位进1。学生计学生: 算第2个减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点评: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亲切、实用。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注重估算,加强了笔算,感受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学练结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下面的动画:小明的爸爸和小明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刚好买了50元的商品,小明的爸爸从钱包里摸出了一些钱,发现只有2元和5元的面值。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可以怎样付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略) (3)怎样才能得出尽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复呢,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如下的表格: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 (4)学生汇报,出示表格: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58第2种106第3种154第4种202(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张;2元的张数只能5张5张的数;5元的张数都是双数„„ [点评: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样让讨论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找出4种解法以后,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让学生观察表格,发现其中的规律,初步向学生渗透了辩证观和函数思想,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 三、反馈练习,拓展运用 (1)明明一家3人到动物园去参观,参观的门票有两种:价格最低的为30元,价格最高的为50元。明明买了3张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 (2)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的思考题。 [点评:在运用中联系生活实际,选取有意义的素材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开放的应用空间,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明买了3张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虽然在计算能力的要求上不高,但它注意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表现在问题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考虑问题时应该紧密结合动物园门票价格和明明家可能去哪些人的具体情况,得出不同的总价。答案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理与复习(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1.引入课前把讲台上的东西散乱放置。开课时问: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今天的讲桌跟平常有什么不一样,当学生说到讲桌上很乱时,教师提出: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整理一下)那谁能来帮老师整理一下讲桌呢,指定一人整理讲桌,并说说你是怎么整理的。 教师:你刚才把东西分类理顺整理好了,现在看起来很清爽整齐,你很能干~谢谢你~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整理过东西呢,说说看。让学生自由说,初步体会整理东西的方法。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要定期对物品进行整理,整理时要把东西分类理顺。在学习中,我们每经过一段时间,头脑里的知识可能是零乱的,这时候也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那么,如何整理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并复习第3单元的知识。 [点评:从身边的生活事例引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形象的操作演示,使学生感知到整理的目的和方法。这样很自然地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情景,体现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2.整理知识 (1)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小组内交流。提问:本单元的题目是什么,板书:三位数的加减法。以前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几位数的加减法呢,那么三位数的加减法跟两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答后,教师说明:三位数的加减法跟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差不多,只是数位增多,计算难度大一些了。 (2)提问: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有哪些呢,指名回答,互相补充。根据学生的回答,采用表格的形式板书: 加减法解决问题探索规律问:谁再来完整地说说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指名2~3人说一说)引导学生完整地把知识点概括一下。 [点评:通过让学生回顾知识,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知识提纲,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构建知识网络。以表格这种简洁的形式表现知识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本文档为【三位数的加减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48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8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08
浏览量: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