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酒楼上 _在酒楼上_寓意解读

在酒楼上 _在酒楼上_寓意解读

举报
开通vip

在酒楼上 _在酒楼上_寓意解读在酒楼上 _在酒楼上_寓意解读 2002年5月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q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 May.2002 第21卷第3期 .21No.3Vol 《在酒楼上》寓意解读 鲍晓红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子生存境况、心灵矛盾、精神历程的思索、。 关键词:《在酒楼上》;寓言;寓意;中图分类号:I206.7 : :(2002)03-0048-05 ...

在酒楼上 _在酒楼上_寓意解读
在酒楼上 _在酒楼上_寓意解读 2002年5月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q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 May.2002 第21卷第3期 .21No.3Vol 《在酒楼上》寓意解读 鲍晓红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子生存境况、心灵矛盾、精神历程的思索、。 关键词:《在酒楼上》;寓言;寓意;中图分类号:I206.7 : :(2002)03-0048-05 中指出,“所有第三 [1](P234)世界的本文均带有寓言性和特殊性”,“甚至 1 地的故乡,在大多数现代作家笔下却呈现出如此陌生、荒芜的景象,由此可见,20世纪中国深重苦难的阴影已遍布整个社会,“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现代知识者再无逃遁、消隐的可能。以次返观小说《在酒楼上》,显然其中的“故乡”已不仅仅指涉着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某种程度上它已成为知识者生存境况的隐喻。自晚清以降,中国社会陷入全面的内忧外患,反映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则是民生凋敝、满目苍夷。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时期的诸多现实主义作品便“以沉重的笔触写底 [2](P64) 层人民穷苦的生,或惨痛寂寞的死”;郁达 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力比多趋力的本文,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 [1](P235) 。如果对这里的“政治”加以广义的理解, 不难看到,以“民族寓言”来给鲁迅的小说命名十分恰当。因为他的小说在简单情节的背后往往蕴涵了无比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如《阿Q正传》就是关于“某种中国式态度和行为的寓言” [1](P239) , 《狂人日记》则“运用吃来戏剧化地再现一个社会 [1](P238) 2 梦魇”。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重新审视鲁 夫、郭沫若等笔下的留学生回国后更是经历了经济上、政治上的种种压迫。小说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面目,尽管不具备史传文学的详尽,却在更高的意义上折射着现实。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在酒楼上》,便以颇具隐喻性的“故乡”意象,凝聚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那“铅色的天”、“枯死的莓苔”,“狭小阴湿的店面”等无一不传达出萧索、荒凉、令人压抑的时代气氛。另一方面,与黑暗的社会表层现状相辅相成的,必然是单调死寂的人文环境,这构成了知识者生存境况的另一层次。众所周知,由于旧文化机制、文化结构的压制、规范,传统社会中民众的整体精神状态常常是萎缩困顿的。新文化运动尽管对旧文化体制有所冲击,但由于传统惰性力量的强大,其结果很快被吞没,社会重又归入荒芜死寂。因此,从五四初期的激情中沉淀下来的知识者们痛苦地发现自己“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 迅创作于20年代中期的小说《在酒楼上》,并在阅读时试图找到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意象等与一个广大群体及一个特定时代的精神联系。 一 小说中作为“寓体”出现的意象主要有两组:一是“我”眼中颓败暗淡的故乡,一是废园中怒放的老梅、茶花。二者皆为“象征意象”。先来看“故乡”意象。小说中深冬雪后凄清、萧瑟 3 的自然景观——“铅色的天”、“枯死的莓苔”、飞舞的微雪,以及我的居住环境——“渍痕斑驳的墙壁”、“狭小阴湿的店面”等等,几个单个意象构成了小说的整体意象。无独有偶,其他现代作家作品中也有类似描写,如萧红关于东北故乡的描写充斥着严冬的肃杀;张爱玲心中的故乡上海只有“浮华的文明”与不尽的苍凉。一直作为知识者精神栖息 ΞΞΞ收稿日期:2001-11-05 作者简介:鲍晓红(1976-),女,安徽芜湖县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0级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第3期鲍晓红:《在酒楼上》寓意解读?49? [3](P129) 手”。这种荒原般的人文环境无疑与“故乡”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正象征着现代知识分子以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意志与桎梏重重的生存境况相抗衡。然而必须意识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之路”必然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打击与非难。如上文所述,至少有来自权威与民间两个方面的话语对知识分子形成威压。权威话语是通过国家机器来实现其霸权统治,而民间话语则以其强大的传统惰性力量企图吞噬知识分子话语、人格的独立性。现代知识分子犹如在夹缝中求生,其处境的艰难与孤独可想而知。吕纬甫的敷敷衍衍、。而。那斗、愤怒而且傲慢的”的!从中,不仅仅是鲁迅那坚韧的生存意志,也包括流贯于整体现代知识者心中的一条 4 心灵线索。 “故乡”意象与“废园”意象是以相互否定的形态而存在的。前者偏于客观的一面,象征着现代知识分子艰难又孤寂的生存背景、生存境况;后者偏于主观的一面,它的“所指”是现代知识者心灵的独立、坚韧,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独立人格、独立意志。二者共同构成了《在酒楼上》中充满诗意的意象世界,使小说中流贯着一种悲凉中隐含悲壮的审美情调。 二 20年代中期是“鲁迅一生中极端痛苦矛盾、 意象存在着某种精神实质上的同一与对应。作者有意将“我”返乡的时间安排在深冬雪后一个寂寥的午后,并设计了文本中好几个人物的缺席(失散、消失或死去),突出了故乡整体氛围的陌生、沉寂、无法归依,这正是转型期人文环境的真实写照:“故乡”即“荒原”。黑暗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与病态的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了20世纪初期知识分于具象或抽象的生存背景、生存境况,而这一生存境况在小说《在酒楼上》中则具化为一个颇具原型意味的意象——“故乡”。 与故乡意象相对应的是废园意象:“一片废墟中,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棵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在雪中明得如火,,直,。”几段文几笔亮色,某种程度上,它正是鲁迅的独立人格、独立意志的象征。应该看到,鲁迅是现代知识分子 5 最具典范性、“标本意义”的代表,他的坚持与选择(独立人格、独立意志的具体表现),如”立人”思想、启蒙主义目标、对政府权威的批判立场,在现代知识分子中无疑具有普泛性。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维、意识的“直接现实”。因此,要考察现代知识分子意识的独立性,对其话语作一总体论述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毋庸置疑,社会基本话语主要由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构成,古代文人是以与权威话语合作、俯就的姿态来实现其生存价值的,因此在封建时代基本不存在知识分子的“独立话语空间”。即使偶有叛逆之音,也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性。直到20世纪初,随着旧体制的崩溃、社会的频繁变革、外来多元思潮的涌入,现代知识分子在被抛入一个艰难处境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套崭新的价值体系去自由地审视社会、民众、父辈文化及自身价值,并在批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话语空间,在民间与庙堂之间终于找到了栖身之所。此时,他们不再是以士大夫的“人臣”身份,或“为民请命”的贵族姿态来说话,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参与了社会政治、文化的种种变革与创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精髓:人本主义、个性主义及启蒙目标正是这种独立人格、独立意识的产物。从章太炎、鲁迅,到后来的老舍、巴金、沈从文、胡风等,他们的性格、经历各不相同,但对独立人格、独立意志、独立话语空间的坚持是 内心最暗淡绝望的时期:五四运动高潮之低落,《新青年》 6 主持者之分裂,兄弟失和等诸种变故接 [4](P5) 踵而至”。事实上不独20年代发生的具体事 件,甚至仅仅基于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也足以使鲁迅心中弥漫着绝望的黑雾。这种绝望感、虚无感或多或少地投映于其自剖式的小说中。有了这些理解,再去观察小说《在酒楼上》,便很容易发现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作者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首先三者十分相似,不独性格、经历(如迁葬事件),就连外形也具备这些特点。如这段对吕纬甫的肖像描写:“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又浓又黑的眉毛……”岂不就是鲁迅的自画像?“我”在羁旅中的哀愁、落寞,与吕纬甫的颓唐失望正是鲁迅这一时期心情的写照。因此,人物的精神历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自己的精神历程。但同时,“我”、吕纬甫又决非鲁迅的全部,废园意象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作者设置废园意象的目的之一,就是 基本一致的。废园中老梅、茶花,在废墟上竟“斗使自己既与人物融为一体,又能站在一个理性的 ?50?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高度上去观察人物。这里应该提到的一点是,在惯于用政治性话语阐释文本的时期,人们往往认定“我”是作为吕纬甫的批判者而出现的。但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其中有可商榷之处。因为“我”在文本中刚出现时,与吕纬甫并无太大区别,均是苦 7 闷、仿煌的中年知识分子;而吕纬甫也并非彻底的落伍者。他心中仍有不熄的火苗,并不满于自己的现状。否则,在见到废园中怒放的花朵时,他眼中为什么“又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看到的光彩”?这光彩正是吕纬甫那未曾完全泯灭的独立人格、独立意志,它将催逼着他有所行动、有所改变。因此可以说,“我”、吕纬甫、作者既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各自作为“有其完整价值的主体”而独立存在,并包孕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正态,子,程的某些侧面。这些使文本中的事件染上了较强的“寓意化”色彩。人物的精神发展基本是沿着这样一条线索进行的:激昂—受挫—消沉—反思。首先来看激昂时期的具体表现。这里,文本中有很重要的一句话:“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胡子的时候,连日里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拔神像胡子、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看似极其平常的生活琐事,却蕴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它们所代表的实质是一种叛逆精神,以及对国家、社会强烈的爱。历史上从未有哪一个时期像那个年代一样,国家、民族的命运牵动了如许多知识者的心灵。“我以我血荐轩辕”在此处已落实为许多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从鲁迅的弃医从文,胡适的倡导“好人政府”,到抗战时期众多文人的战斗激情,其间我们可以发现的岂不正是这样一种深厚执著的民族感情?而与此相伴随的,是知识者另一显著的特质:叛逆精神,即颠覆 8 传统,否定、嘲弄一切偶像,反映在小说人物身上,便有了“拔神像胡子”之类的举动。与此相应成趣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像章太炎的特立独行、五四先驱者们的“逆世之音”、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决绝态度等等。由此可见,叛逆精神、爱国激情已成为那个时代知识者的一种精神标识,然而可惜的是,这种激情在20世纪初的中国往往无法长久,在风雨如磐的传统社会中,知识者们的理想信念必然会遭受种种挫折。面对这种困境,他们无可避免地进入了另一时期:消沉时期。 郁的情绪中。《在酒楼上》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我们从小说人物“我”懒散、哀愁的羁旅心情,和吕纬甫的颓唐、迂缓中,均可体察到这一时期众 多知识者(包括鲁迅自己)的精神状态。事实上不独五四落潮时期,这种绝望、虚无的精神状态断断续续地在许多现代知识分子的整个生命旅程中投下了大小不一的阴影。那个时代光明与黑暗、凯歌与葬礼交替并存,因此他们的心情往往既“热烈”又“悲凉”。所谓消沉时期不过指在屡屡受挫后,后者占了上风而已。因此小说人物消沉时期的种种表现无疑具有更大的涵盖性。这一时。两,—对爱的坚爱的指向却是虚空、,浓厚的人道情怀是大多,“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和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所以我这一夜虽然饱胀得睡不稳,又做了一大串噩梦,也还是祝赞她一生幸福,愿世界为她变好。”这些文字是多么真挚动人! 9 因为它所展示的那种“忘我之爱”正是现代知识者启蒙热情、历史使命感的一种延续或变奏。但是在肯定了爱的价值之后,鲁迅又转而对其进行了否定。吕纬甫辛辛苦苦掘开坟墓之后,却发现其中并无小兄弟的骨殖;送花给阿顺,她却已经死了。就像《伤逝》中涓生所感悟的那样:一切“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爱的指向、爱的回报只是虚空,这是多么难以接受的事实!然而这就是现代知识分子从混沌之境中醒来后最真切的感受,消沉期最痛苦的发现。仔细考察迁葬事件与顺姑事件,不难发现二者仍有区别。迁葬事件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母亲和小兄弟,均是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角色。对他们的妥协、关爱难免有几分传统色彩。而顺姑则是一个并不亲近的邻家少女,对她的同情、体贴显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仁爱”、“恕道”,因为后者的支柱往往是“血缘意识”、贵族姿态与“己身中心主义”,而前者则是以牺牲精神、人道主义为基石,因而颇具现代意味。传统之爱与现代之爱犹如两个端点,联系着知识者所处的两个不同阵营;两者均归于虚空,暗示着作为“历史中间物”的现代知识分子无论对于传统还是现代都只是“在而不属于”。对于他们来说,“旧的价值已经抹去,新的价值还没有诞生,人与世界都陷入双 [4](P9)重的空乏”。此处,“荒原”意象似乎又出现了, 这是一段历史的中间地带,旧路被堵死,新路“蜿蜒地……奔来”,“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 10 [5](P252) “五四”落潮后,知识界普遍陷入一种消沉阴了”。现代知识分子在历史的中间地带—— 第3期鲍晓红:《在酒楼上》寓意解读?51? 转型期困惑着、探索着,“寻路者”形象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印记。周作人自称“寻路的人”,鲁迅塑造的“过客”形象成为“寻路者”的最好概括,戴望舒笔下的抒情主人公则是一个在迷惘中坚持着的“寻梦者”。这帮“寻路者”、“寻梦者”既是旧传统、旧道德的彻底否定者,又无法斩断对它的潜在认同甚至些微眷恋,同时作为新的价值标准的体现者、执行者,其理想信念又不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从而对其产生质疑。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现代史上,知识者中,曾经有过两度重大的怀疑,一次是在五四退潮时期,一次是在大革命后一个短暂的时期”。 [6](P364 非常失望。“我”对吕纬甫的反思过程则是通过二人之间情感上的微妙变化来完成的。我们看到,他们重逢时的喜悦并不明显,较多的却是生疏与不快。接下来随着谈话的展开,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当吕纬甫提到自己在教“子曰诗云”时,“我”更是表现出了明显的惊讶与不满。谈话结束后,“我”与吕纬甫分手,怀着意外“爽快”的心情回到旅馆。由此可见,酒楼重逢的整个过程正是“我”对吕纬甫的精神状态、最后选 11 择做出情感上、理智上反思的过程。吕纬甫这个形象或多东西:,;内心清,、“铁屋子”中的,他同样无法彻底摆脱那些“古老的鬼魂”,因此小说人物之间的反思无疑也是鲁迅对自己灵魂之中“鬼气”的拒斥。小说中的多重反思犹如灵魂的协奏曲,构成了鲁迅式反思的基本旋律:理性、智慧又不乏激情。必须意识到,这种反思并 非封建士大夫“吾一日三省吾身”式的反思(后者缺乏真正的自我否定,仅止于表层的道德、修养),它更接近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那种充满震撼力与现代意识的心灵拷问。其中心内容是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知识者自身局限性的认同与批判。对现代知识分子来说,要在历史的中间地带找到一条生路,鲁迅式的反思显然必不可少。因为它是人摆脱沉沦状态,走向新路的起点。只有具备了这种反思的能力,知识分子才能冲破外界与内心的重重阴霾,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意识,继续向前走。因此,鲁迅式的反思一定程度上成了现代知识分子在消沉时期返观自身、评价社会、历史的一条时隐时现的底线。五四时期的郁达夫、郭沫若等对心灵深处阴暗面的袒露,三十年代大革命失败后知识者对于自身弱点的认识,尽管均缺乏足够的理性力量,却以其情感的炽烈直率与鲁迅式的反思形成呼应;五六十年代的反思行为无疑蒙上了一层虚伪、敷衍的色彩,却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在理性的反思能力丧失后,人们只能陷入一种“普遍沉沦”的蒙昧状态;新时期思 12 想解放引发的一场规模浩大的反思、反省,则以其理性的严肃与沉重,和激情的痛苦,从而成为鲁迅式反思的赓续。当时反思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经历了两个时代的现代知识分子,如巴金,他的《随想录》已成为此类反思的最好范本。正如詹姆森所指出的,作为“民族寓言”的小说,“在讲述关于一个人和个人经验的 两次怀疑过程中, 诸多现代价值观念如自由恋爱观、民主主义、进化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动摇。一度拥有的精神支柱似乎又失去了,一个悲观的泥潭,论也应运而生[6](P362) 比喻”灵选择——,“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到原处”,教“子曰诗云”,复古,整理国故,推崇佛学。“不同政治意识,不同思想追求的人们在这里 [6](P358)相遇”,连鲁迅也一度使自己沉到古代去,在 古老的文字书籍中暂时忘记心灵上的痛苦,更不用说周作人等最后的走向“隐逸”。因此吕纬甫的此类选择无疑具有范本意义。但是必须看到,向传统归依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吕纬甫的话语便充满了矛盾与模棱两可:“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地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是他们不要教”,“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倘若先前的朋友看到我,怕不会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因为我深知自己 13 之讨厌,连自己也讨厌”。这些话语所展示的并非一颗麻木的灵魂,吕纬甫们其实“异常清醒”,他们明白这种归依、妥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在坚固如磐的传统惯性、黑暗现实面前,无论是抗争还是妥协均无法轻松。 反思与消沉往往是并驾齐驱的。小说文本中的反思过程包含了多个层次,其中有“我”对自身的反思;吕纬甫对自身的反思;“我”对吕纬甫的反思;作者对自己及同类知识分子的反思。文章开始时,“我”也处于懒散、无聊的消沉情绪中,心中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因此在看见吕纬甫时,第一个感觉是:“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另一人物吕纬甫的反思过程更易把握,他形容自己现在是“无聊”、“可笑”、“讨厌”、“敷敷衍衍”,言辞之中的自遣自责意味更浓,说明吕纬甫 在返观自己这几年的经历及现在的生活时,感到故事时,最终包含了对整个集体的本身的经验的 ?52?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出版社,1993. 2002年 [1](P251) 艰难述说”。因此,小说《在酒楼上》虽然记述世界[A].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 [2] 吴福辉.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A].现代文学 了两个普通的知识分子的平凡生活、心灵历程,但从中我们 14 却可以看到当时及后来众多知识者在种种变故中痛苦、迷惘然而执著的面影。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对现代知识分子性格、命运体认最深的是鲁迅,同时他自己的际遇与选择又极具代表性。特殊的才智、经历使鲁迅在小说《在酒楼上》简单情节的背后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现代知识分子的寓言结构。参考文献: [1] 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 三十年[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鲁迅.《呐喊》自序[A].鲁迅杂文集[C].洛阳:河南人 民出版社,1994. [4] 肖同庆.流放者谱系:灵魂的荒原之旅[J].鲁迅研究月 刊,1995,(10). [5] 鲁迅.伤逝[A].走进鲁迅的世界:小说卷[C].北京:北 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6] 赵圆.艰难的选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伯 林 bolist Xiao2hong (istoricalDept.,AnhuiNormalUniv.,Wuhu241000,China) Abstract:InaRestaurantwrittenbyLuXunisasimplestorybutd eeplyreflectshisthoughtoftheliving 15 conditionsofmodernintellectuals,theirspiritualcontradictionsandprocess,whichmakesthecharacters,eventsand.imagesfullofcertainimpliedmeanings Keywords:InaRestaurant;impliedmeanings;allegory;modernintellectual;spiritualprogress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16
本文档为【在酒楼上 _在酒楼上_寓意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6
浏览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