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对中国传媒新闻娱乐化的实证研究(可编辑)

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对中国传媒新闻娱乐化的实证研究(可编辑)

举报
开通vip

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对中国传媒新闻娱乐化的实证研究(可编辑)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对中国传媒新闻娱乐化的实证研究(可编辑) 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对中国传媒新闻娱 乐化的实证研究 学校代码: 学 号: 后旦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 ??对中国传媒新闻娱乐化的实证研究 院 系: 新闻学院 专 业: 传播学 姓 名: 罗亚 指导教师: 张国良教授 完成日期: 年月日 霖经作者、导师同慧 扔全文公赢中文摘要 本文是对中国传媒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一个实证性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于新闻 娱乐化在中国传媒生产中的具体呈...

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对中国传媒新闻娱乐化的实证研究(可编辑)
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对中国传媒新闻娱乐化的实证研究(可编辑) 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对中国传媒新闻娱 乐化的实证研究 学校代码: 学 号: 后旦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 ??对中国传媒新闻娱乐化的实证研究 院 系: 新闻学院 专 业: 传播学 姓 名: 罗亚 指导教师: 张国良教授 完成日期: 年月日 霖经作者、导师同慧 扔全文公赢中文摘要 本文是对中国传媒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一个实证性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于新闻 娱乐化在中国传媒生产中的具体呈现,以及这种呈现在不同新闻类别和新闻 媒体 中的技巧性表达。 本文认为,作为一个被引入又经过本土化改造的新概念,目前对新闻娱乐化 存在三个层次的解读:作为增强新闻可读性或吸引力的一种新闻生产的运作 手段;作为经由这种手段制造的新闻的整体呈现;以及作为这种手段被不 断运用和这种面貌呈现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新闻生产的发展趋势。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将新闻娱乐化定义为:在新闻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环节中,娱乐元素被尽可能 引入或突出的一种运作手段、内容呈现和发展趋势,并以作为指导开展对后续三 类新闻的研究。 本文选取报纸的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和时政新闻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三类 新闻在娱乐性递减和指导性递增的序列中是如何用不同手段构建并呈现出不同 的娱乐化特征。 文章由六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描述了研究框架,勾勒了我国在新闻娱乐化这个问题上的研究现状。 指出对新闻娱乐化现状的考察正是这个研究领域的空白。 第二章还原了西方语境下这个概念的对应相关研究,以此明确不同的语境下 概念不同的范畴和表达。 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分析了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和时政新闻对新闻娱乐化的 不同接纳及表现形式,讨论了中国语境下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内容分析和案 例分析是这里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结语部分结合受众群体访谈对新闻娱乐化的定位进行了再认识。 本文认为,如同中国新闻改革的路径一样,新闻娱乐化对新闻生产各个环节 和部类的进入同样遵循着“边缘突破”的方式,从娱乐性最高的新闻门类开 始, 逐步向娱乐性最低的政经新闻过渡,并且在不同的新闻部类中体现出不同的 改造 方式。新闻娱乐化作为一种新闻业的运作手段,必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的 新闻 生产模式。 关键词:大众传播新闻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 , ., . . , . ,野 . . , , , . : , ., . , .. “ ” .. .. : .:.. 指导小组成员 张国良教授 黄旦教授 童兵教授 殷晓蓉教授 采经作考、导师同忽 勿垒文公布第一章、研究缘起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缘起 从本世纪初开始,“新闻娱乐化”开始进入中国的媒介研究并日益成为一个 显性的话语,其背后是日渐活跃的新闻娱乐化的实践。但我们也注意到,对这 个 概念及其所指代的媒介领域相应变化的研究至今仍然“徘徊”在一个宏大叙 事的 层面。 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最早将新闻娱乐化作为现象提出并加以批评 的,是年第二期《中国记者》“说长道短”栏目中的一则寥寥数百字的媒介 批评文章《警惕新闻娱乐化现象》。文章从年香港电视台引进当红艺人作 为黄金时段的新闻主播说起,结合国际新闻界新闻内容的变化和当时我国时尚、 娱乐类报刊的兴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指出这是部分新闻媒体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 其“社会公器”的功能所致,有违媒介责任,最后必将损害媒介的声誉。但真正 造成影响的还是同年月李良荣发表在《新闻记者》上的文章《娱乐化本土化 ??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李良荣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传媒娱乐化和新 闻娱乐化两个概念,并指出是受众趣味的改变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导致了这一趋势 的蔓延。 就研究成果的体现形式而言,目前国内对新闻娱乐化的研究还多表现为单篇 论文的形式。从中国期刊网的收录情况来看,年至年十年间收录的相 关文献共有将近篇。从研究文献的发表时段来看见图,年之前, 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献仅有篇,年增至篇,年达到 篇,仅此一年的研究成果比过去年的总和还多。这固然有一个研究课题逐步发 展的自身规律性问题,但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出新闻娱乐化在中国传媒实践中的 深入和扩展。目前国内所见唯一成体系的研究是年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在 这篇硕士论文里,作者运用文化批判的理论从媒介功能、驱动力量、受众心理、 负面影响四个方面对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反思,认为新闻娱乐化与文化 工业和消费社会密切相关,其实质就是市场逻辑挤压政治逻辑和文化逻辑。并提 出新闻娱乐化具备了趣味化、快乐化、时尚化和肤浅化的特点。 与同一时期的研究模式相同,这个研究也是一个旨在说明“为什么”的研究, 即把研究的重点置于新闻娱乐化为什么会出现的原因及阐释上。这种“究因”式 的研究路径构成了初期关于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探讨,相关文献占据了已有成果的 近/。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种研究路径是“觅果”式的研究,即把研究的视点 从“为什么”转向了“会怎样”,讨论的多是新闻娱乐化带来的影响。这种持批 评态度为主的研究在年以后逐渐增多,并逐渐呈现出与究因式研究方法结 合的趋势。 就具体的研究成果而言,虽然后期的研究成果占据多数,但真正影响我国这 一课题研究范式和内容的还是早期的几篇文章。特别是李良荣的《娱乐化本土 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林晖的《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以及吴飞、 沈荟的《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都对后继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一个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这几篇文章中所讨论的新闻娱乐化概念几乎被后 继者不加任何改动地全盘接受并广为引用。 在对原因的探讨上,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市场力量的介入促成了新闻生产及传 播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的呈现。比如林晖认为,虽然硬性决策参考信息仍 将是社会信息需求的绝对主体,但新闻娱乐化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也 会继续发展。黄和节、陈荣美认为,新闻娱乐化是传者和受众的需求合拍造成的, 但这只是传媒形式和功能的错位。吴飞、沈荟的研究则把这个问题置于中国的现 实中进行探讨,指出这种现象在中国传媒出现的当下性,除了世界传媒发展趋势 之外,还有消费者的需求受众心理的角度,生产者的欲求市场的角度和 社会的承认意识形态与准意识形态的角度三个不同层面的因素。秦志希等 人通过对美国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探源,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讨论,认为 新闻娱乐化是美国新闻业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诱致性变迁的共同产物。燕道成 对此的研究也认为,受众的接受心理和传媒业自身的变迁共同促使了新闻娱乐化 在美国的发展。 其中秦志希等人的研究是近年来对这个问题比较深入的一个探讨。他们提 出,新闻娱乐化在美国最初的表现是传统的编营分离的制度被打破,整合营销的 市场理念进入新闻的编辑制作过程,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是消费文化以及 新闻业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化合产物。秦在这篇论文中从传者和受者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了美国世纪年代以来新闻业的变迁,并在此基础上以制度主义的框架 演绎了消费神话、媒介产业化和媒介内部的制度变迁过程如何共同促使了新闻娱 乐化在美国新闻业中的出现和泛滥。这是国内学界第一次采用制度主义的框架 对这个问题进行的比较系统的研究,也使得我们的理论依据更为多元化。 整体而言,前一段时期的研究初步搭建了新闻娱乐化的阐释性框架,即以市 场理论为主,从社会、传媒、受众三个维度来讨论新闻娱乐化及其影响。批判和 阐释是这个阶段研究的主要手段。 至于新闻娱乐化带来的影响方面,则多以媒介一社会框架为理论基础。在已 有的研究中,研究者追问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新闻传媒应该是负责任的公共传播 者,还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者即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究竟是什么是提供给 大众来源于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有助于决策的事实,还是选择成本低 廉却受到受众欢迎的、突出消遣娱乐功能的新闻信息由此出发的研究认为新闻 娱乐化带来了大众传媒责任感的弱化,致使严肃的新闻原则遭受到商业逻辑的践 踏,公众利益也受到市场规则的威胁,成为商业利益驱动的牺牲品。并且将批评 的落脚点放到“迎合受众味的娱乐新闻遮蔽了对重大新闻的报道,造成对大众 知情权的损害;对媒体私利的追求削弱了媒介的公益性”上。 与此同时,另一类研究往往直接将娱乐化和庸俗化、低俗化相联系,研究 的着力点就在于批判新闻娱乐化有违客观公正的传统新闻价值观;容易滑入低俗 化,导致庸俗文化。与前一类注重公众利益的批评相比,这类研究更偏重媒介道 德层次的批判。” 大体上说来,年年这五年间我国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呈现出以 定性研究为主,倚重批判阐释的特点。 这里本研究颇感兴趣的问题是:当我们研究讨论“为什么”和“会怎样”的 时候,其间是否还缺少了“是什么”这一环另外,笔者也注意到,由于早期的 研究发轫于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新闻界这个现象的关注,所以至今关于新闻娱乐 化之于西方传媒的探讨都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话题之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 们是否可以套用这个舶来的概念直接来考察或度量我国的新闻生产纵观年 间我国在这方面整个的研究历程,对于新闻娱乐化在我国新闻媒介中的实践和呈 现的系统研究还是一篇空白。正是从这点出发,本文期望能在这个环节有所着力, 通过对最为基础的“描述”环节的补充,更好地完善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另外,促使本研究将对新闻娱乐化的考察重点从“原因”和“影响”转向“呈 现”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在媒介生产中考察中国媒体变革的绝佳切入点。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新闻改革正在从“媒体”改革逐步过渡到“内容”改革,媒 介的内容生产正悄然变化。但我们关注的焦点一般都集中在关于媒介自身的改革之上,传媒产业化和媒介集团化构成了现阶段媒介改革最为主流的话语。新闻报 道作为媒体改革的核心部分,需要有更多视角,不同框架的研究。新闻娱乐化恰 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富有新意的视角,它带给中国传媒的信息除了市场力量的强 大,还有新闻生产模式的重构。本文所期望的正是透过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考察, 探讨新闻表现手段的改变,为进一步探讨中国新闻生产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的变化打下基础。 第二节、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 一、曲关概念讨论 、传媒娱乐化与新闻娱乐化 国内最早提及传媒娱乐化概念是在年。李良荣在一篇探讨美国传媒发展 趋势的文章中谈到了传媒娱乐化和新闻娱乐化两个概念。他在这篇文章里谈到美 国传媒发展所体现出来的娱乐化趋势时说,“传媒的娱乐化不单是指报纸、电台、 广播娱乐性内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新闻内容和版面受到冷落和挤压,而且新闻 本身的娱乐性内容越来越多,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并且第一次指 出“新闻的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 后继者在讨论市场化对媒体的影响时也提到这个问题,认为传媒娱乐化作为 市场力量介入传媒带来的后果之一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娱乐性节目比例大 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比例下降;二是新闻信息的娱乐化倾向日益显著也。 上述研究体现出对传媒娱乐化的共同理解是:娱乐性内容的增多是其显 性标志;严肃新闻的娱乐性包装是继起的趋势。 但本文认为,传媒娱乐化是一个包容性更强的概念,不仅仅限于传媒的内容 层面和表现形式,还蕴藏着一种对传媒功能演变趋势的探讨空间,体现着大众传 媒在现代社会之中除信息功能之外正同益凸现的娱乐功能。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 方面来予以考察: ?娱乐业与媒介业的融合 这种以媒介集团形式实现的融合高潮出现在上个世纪年代。特别是旨在 推动美国传媒与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电信法于年通过后,极大推动了美国全 国范围的媒介兼并浪潮,并随之扩散到全球。在这股浪潮中,美国三大广播公 司悉数易主,被并入倚重娱乐的大媒介集团或电信公司?。在电讯业持股媒介业, 娱乐业渗透新闻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巨大的媒介联合企业,涵盖了娱乐业、新 闻业、信息业。这种结合不仅使娱乐产品找到了更好的载体,新闻传媒的广告客 户拥有了更强大的平台,也使娱乐产品和其他媒介产品的分野日渐模糊。 ?娱乐产品与其他媒介产品的融合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纯粹的娱乐产品和其他媒介产品的分界线已经在娱 乐化的大潮中被科技进步的无限可能性和整合营销观念的普及性冲刷殆尽了。娱 乐节目和娱乐版面大量的涌现,使之开始在新闻传媒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娱乐的因子几乎可以进入任一形式的媒介产品。这其中最核心和最引人注目的变 化就是娱乐直接介入新闻生产,使之呈现出“作为娱乐的新闻”不断增长之势。 这个部分作为媒介信息传播的内核,与娱乐的接近显示出了传媒娱乐化程度的加 深。所以年代中后期,辛普森杀妻案,黛安娜王妃之死,克林顿绯闻案所掀 起的媒体报道狂潮被认为是传媒娱乐化的三大标志之作。 正是这两个融合最直接地体现着传媒功能的变迁,预示着大众传媒的娱乐功 能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从边缘走向中心。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传媒娱乐化 的概念完善为媒介内容的娱乐化和媒介功能的娱乐化两个层面,进而把传媒娱乐 化这个概念之下潜藏的媒介的两大变化都得以展示出来,那就是传媒本身的娱乐 化趋势和新闻传播的娱乐化趋势。”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明确传媒娱乐化与新闻娱乐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就概念主体而言,前者的主体是媒体,后者的主体是新闻:、就概念外延而言, 前者还加强调传媒的功能变迁,显示出大众传播媒体从信息传播工具演变为娱乐 工具的趋势,而后者侧重考察的应该是新闻的内容和形式,研究娱乐与新闻的关 系;、就概念内涵而言,对前者的研究还包括言论的娱乐化等多种娱乐化“载 体”,而后者的呈现载体仅限于新闻这一样式。 显然,我们的研究是将新闻娱乐化作为传媒娱乐化的一个注脚或表征而被提 出或关注的。我们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体现了“传媒的娱乐化”,是传媒娱 乐化的表现方式之一。 、新闻娱乐化 年,林晖试图把新闻娱乐化这个概念进一步明确。她把这个概念和传媒 内容上的娱乐化进行了一定的区分,认为将新闻娱乐化是在“媒介内容娱乐化倾 向加强”的基础上,即在传媒娱乐化的表征之上出现的。从媒介“最初的纯娱乐 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开始,“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 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 益模糊,即所谓新闻娱乐化。””这个界定与前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李将新闻娱乐 化界定在具体的新闻主题上,而林则强调一种新闻向娱乐靠近的动态过程。同时, 林还进一步把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从内容和形式上予以区分:“一方面,娱乐化最 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另一个结果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最后,林晖把新闻娱乐化定义为 “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 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 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其次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性新闻软 化,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并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 性和情节性,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 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这种对新闻娱乐化表现形式的描述性定义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目前国内对 新闻娱乐化表征的经典叙述。 很显然,在林的研究中,他对“新闻娱乐化”这个概念的阐释似乎是在借用 李对“传媒娱乐化”的定义框架“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内容越来越多,严肃 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即,他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界定。这样 一来,实际上是扩大了新闻娱乐化的外延,不仅将其从单纯的“犯罪新闻,名人 的风流韵事、两性纠葛”扩大到了包括名人趣事、日常事件、灾害事件、花边新 闻等等在内的“一切软新闻”,还将“硬新闻的软化”列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这种扩大化的研究架构被大多数的后继研究者接纳,并延续从内容和形式两 个方面来定义或描述新闻娱乐化。比如: “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表现为软新闻的激增及 硬新闻的衰减;二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力使硬新闻软性化? 又如: “所谓新闻娱乐化指的是,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新闻工作者不仅突出报道 软新闻,而且在报道硬新闻时,还将硬新闻软化甚至游戏化,讲求新闻报道趣味 性乃至刺激性。”” “新闻娱乐化表现在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犯罪新闻、暴力事件、体育新 闻、花边新闻等具有较强娱乐性质的内容作为报道的重点,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 或是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惯用耸人听闻、哗众取宠 的手段来博一时的轰动效应;在表现技巧上,存在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并口 吸引力, 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新闻娱乐化体现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 使硬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 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 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形式上,强 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 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 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娱乐化新闻就是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追求感观刺激,追求欲望 的满足。在内容上注重软新闻的报道,减少硬新闻的比例,或硬新闻软化,甚至 在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形式上强调故事情节性,由适度 的人情味、贴近性,变为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娱和睦,强调事件煽情、刺激的一面。” 从上述所引可见,这些定义都比较类似,实际上都强调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 三个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 式上强调吸引力。同时,这些定义又显示出新闻娱乐化是作为一种过程和趋势的 存在。 值得注意的还有下面这种定义方式: “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即谓新闻娱乐化” “娱乐化的特征就是围观的人越多越好”“。 如果说前面的各种定义方式还是遵循传统的“传者”视角,那么上述两个定 义则转向了“受众”维度。其可贵之处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在内 容和形式之外,开始关注传播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一是带来娱乐,二是带来轰动。 但这种定义方式的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娱乐”及“轰动”的效应以及这种新闻 传播的初衷在于追求娱乐和轰动,以判定目前的新闻传播是否存在娱乐化的现 象 此外,还有一种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定义方式。如, “新闻娱乐化现象是在消费逻辑指导下表现出的媒体的娱乐功能失调现象。 其突出表现为:趣味性浓厚的软新闻流行;追逐“卖点”,爆炒“热点”, 片面追求爆炸性效果;对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做软化处理;虚假新闻的 泛滥。”“ 又如: “新闻娱乐化从内容上看主要有:社会新闻的低俗化、娱乐新闻的明星化、 体育新闻的情色化,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有:新闻标题的煽情化、新闻叙述方式 的 故事化.” 这类定义一般出现在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研究中,揉合了新闻娱乐化的现象 和可能带来的某些后果,矛头直指当下新闻媒体的种种低劣庸俗之风。将其 定义 为媒体娱乐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 综上,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多集中在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关注,但在定义过程 中往往又出现现象和后果的混淆。本文认为,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实际存在三 个 被解读的层次:作为增强新闻可读性或吸引力的一种新闻生产的运作手段; 作为经由这种手段制造的新闻的整体呈现;以及作为这种手段不断被运用和 这种面貌不断被呈现所体现出来的新闻的整体发展趋势。 所以本文对新闻娱乐化的界定将不再囿于前人的研究中依据表征方式进行 界定的方法,而把“新闻娱乐化”界定为: 在新闻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环节中,娱乐元素被尽可能引入或突出的一种运作 手段、内容呈现和发展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新闻娱乐化被定义为一个比较中性的概念,它所表征 的只是娱乐元素在新闻中的呈现和表达,主要考察的是娱乐性因子的进入和 体 现。整个研究的开展并不是在一个新闻过度娱乐化的语境下进行的。下面各章就 具体新闻类别展开的分析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 这里涉及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究竟何为“娱乐”娱乐元素又包括哪些具体的 因子在我国先前的研究中,这一概念一直比较模糊,虽然被约定俗成地使用, 但没有研究指出娱乐在这里的确切含义。 按照一般的理解,“娱乐”作为动词,是指参与和进行某种使人愉快的活动; 作为名词,是指参与和进行活动得到的愉悦的感受。约翰?费斯克 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一书中,将娱乐视作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概念 “娱乐属于世纪比较成功的修辞化策略之一。它似乎将普遍接受的、起 源于印刷报刊与生动的电子媒体,包括视觉一听觉,叙事与表演等类型的主流产 品轻而易举地归结为一种饮食起居制度.然而,它不过是个人满足、文 本形态与工业组织的一种复杂的聚合过程。”。 皮特?沃德尔等人 专门对媒体娱乐进 & 行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将娱乐的内核界定在“快乐”上。这 里的“快乐”是一个系统而广泛的概念,它的表现形式除了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愉 快、欢悦之外,还包括焦虑、恐惧、感官愉悦、成就感等多种复杂的情感因 素见 下图。 图 所以我们可以说新闻娱乐化的效果是给受众带来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 非只有欢乐这一种表现形式。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对新闻事件中趣味性之外的 娱乐性因子识别如下: 人情味,指事实中涉及人、人性,能体现人的同情、关怀的元素。具有人情味的新闻,往往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异常性,指事实中明显偏离常规和日常经验的元素。人们需要通过获知异常 事件来消遣、娱乐和减轻压力;异常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冲突性,指事实中所包含的对立、竞争、交锋等元素。冲突的表现形式可以 多种多样,比如人的身体的直接较量,如文艺比赛、体育竞技、战争交锋等;人 的智力的交锋,如辩论、谈判、争论、斡旋;社会、经济的风云变幻,如贸易摩 擦、媒介竞争,价格大战等。 二、研究框架设计 、研究概述 正如前文所述,本文与以往研究最大的不同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出现和起因 并不是本文着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最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在描述新闻娱乐化之 于中国传媒时,即用新闻娱乐化这个外来的概念和体系去观测当今中国传媒的新 闻生产时,它所呈现出来的现状和特点会是什么娱乐因子又是通过何种方式、 手段得以呈现 因此,本文对此的研究将从还原这个概念入手,在新闻娱乐化的呈现方式、 运作手段和发展趋势三个层面展开探讨。研究的重点在于娱乐“改造”新闻的手 段,经由这种手段的呈现,以及这些手段之于现今中国传媒的关联。 、研究方法 本文以报纸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体育、社会和时政这三类新闻在娱乐化的 浪潮中是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考察文本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共时分析和考察叙事演变的历时分析将构成 本研究的两大支柱。其中,共时性的分析将贯穿整个研究的三类新闻,而历时性 的演变则主要通过内容分析的方式用于对时政新闻的考察。 个案分析将是共时性研究中最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世界杯”足 球赛,马加爵案和“两会”的报道分别作为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和时政新闻的典 型个案,在不同的媒体报道之间展开比较研究,寻求娱乐因子进入新闻的途径和 表达的技巧。其中,对时政新闻,即年年十年问不同媒体关于“两 会新闻”报道的分析将构成本文最为核心的部分。 文本将是本研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三个新闻类别的分析中,都将出 现大量的文本。本研究认为,这些文本作为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态,既是重要的 考察对象,也是构成娱乐化的重要手段。 另外,在对媒介文本进行分析的同时,本研究还涉及到受众对此接受程度和评价的考察,通过焦点群体访谈的方式初步考察了受众对新闻娱乐化的认知。 、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报纸作为考察的媒介类型。 虽然娱乐化最初是一个发端于电视的概念,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针对新闻 娱乐化内容呈现和具体样式的研究,几乎也全部偏重和集中在对电视这种媒体或 者个别电视节目的探讨上。但本文认为,报纸在中国的语境下更有探讨的实际意 义。因为将娱乐作为基本功能的广电媒体的新闻娱乐化和将信息传播作为主要功 能的报纸的新闻娱乐化,两者之间是有质的区别的。 有研究表明,报纸是目前几种大众传媒中最适合承担资讯功能的媒体。拉尔 对书籍、报刊、杂志、电影、广播、电视 夫?劳恩斯坦 种媒介的传播内容做过一项调查,并据此排列出了资讯、娱乐、评论三种功能在 这些媒介中的优先顺序见表。他的研究结论是:越新的媒介越注重娱乐, 电子媒介与影像媒介将成为娱乐媒介的主角”。所以,电视作为“娱乐的媒介”, 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一方面关乎媒介技术的进步和融合,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 也与电视的媒体特质有关。而报纸作为“资讯的媒介”,其新闻娱乐化则在更大 程度上和媒介生态、媒介功能的变迁相关,对报纸新闻娱乐化的考察更有助于我 们把握新闻娱乐化的渗透方式和发展趋势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媒介生态变迁。 表:大众媒介的功能评估 麟鞣 嚣谶黼 瑟嚣黼鬈溺瓣麓麓 豢戮黼 评论 首要功能 资讯 娱乐 娱乐 娱乐 评论 评论 次要功能 评论 娱乐 资讯 娱乐 资讯 娱乐 资讯 资讯 评论 评论 再次功能 资讯 具体到三类新闻类别,在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研究中选择了份专业类体育 报纸《中国体育报》、《体坛周报》和《南方体育》作为考察对象,并将《广州日 报》作为综合性日报引入考察体系,对比几份报纸在“世界杯”期间报道呈现的 差别。 对社会新闻的考察主要是通过对马加爵案的个案考察来进行。在这个被称为 “我国传媒娱乐化的标志性事件”中,我国的媒体陷入了一场罕见的“媒体的狂 欢”,为了体现典型性和代表性,这部分研究没有限定在几份报纸之间,而是广 泛地关注在这场“狂欢”中表现典型的媒介和报道。 在时政新闻的考察部分,本文选取了《人民日报》、《广州日报》、《解放日报》, 《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晚报》几份报纸,对年到年的两会报道用抽样的方式进行了内容分析,并以年的两会报道为主要的分析文本,着重考 察娱乐因素对时政新闻的进入和表达。 、研究框架的构建 本文将新闻的娱乐化理解为一种新闻的表达技巧,这种技巧比较类似于框架 的手段,即用特定的方式呈现娱乐的因素。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学家开始将媒体收集和创作新闻及信息的过 程重新概念化。他们认为,媒体在传送现实的过程中阐释现实。其核心思想是: 新闻是以影响公众领会其内容的某些方式被构架出来的。构架是通过选择某些故 事而舍弃其他故事而进行的,还借助于那些用来表现被选择供广泛传播的故事所 使用的技巧。例如将信息融汇在叙事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之中,或将其特定的角度强加给受众, 这些角度强调某些细节而舍弃其他细节,例如争执、危险或冲突”。本文要考察 的就是不同的新闻媒体和新闻类别中,以框架形式表现出来的新闻娱乐化不同的 表达方式。这主要体现在这些报道是如何选择事实,如何组织报道以容纳进娱乐 因素并使之呈现出意义的。 这里所探讨的新闻娱乐化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就是它所指代的是非娱乐新闻 的娱乐化,所以娱乐新闻不在本文考察之列。 本文所选取的三个新闻类别是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和时政新闻。这是因为: 这三类新闻的接受度:有调查表明,时事新闻、体育新闻和社会热点 依次是居民阅读报纸最感兴趣的新闻类型”。 这三类新闻具有的典型性:在以内容划分的整个新闻序列中,体育新 闻是和娱乐新闻最为接近的新闻类别,甚至体育本身就是娱乐的内容之一;包罗 万象的社会新闻既可以体现出新闻事件的娱乐价值,也可体现出其引导价值, 这 完全取决于新闻的理念和运作手段;而时政新闻通常则是严肃新闻的代名词,在 我国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功能和引导功能,新闻本身所含的娱乐性极小。所以这三 类新闻恰好形成了一个从娱乐性到引导性的完整序列,如图所示。 娱乐性 体育新闻 社会新闻 时政新闻 引导性 ??????一 图 ‘?。?。?。一意识形态的力量在这三类新闻上的制约力度不同:本文即是要通过对 这三类新闻的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来考察不尽相同的制约力量和力度下它们在 娱乐化方面的不同建构和呈现。同时,作为一个引进并经本土化改造之后的概念, 本研究还试图展示在中国的语境下,新闻娱乐化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表达。 魏颖:《警惕新闻娱乐化现象》。《中国记者》:. 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 这里的检索采取了篇名检索、关键词检索、摘要检索和组合检索等多种方式。 易非:《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武汉:武汉大学,. 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秦志希,岳璐:《制度变迁视野中的美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 燕道成:《美国新闻娱乐化及其启示》,《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秦志希:《制度变迁视野中的美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杨金鹏,黄良奇:《新闻娱乐化、公众利益和传媒责任》,《新闻界》,:. ”参见张颂:《捍卫电视新闻的严肃性,拒绝娱乐化》,《南方电视学刊》:? “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 ”这部法律废除了一家公司最多只能拥有家电视台的规定;把一家电视公司对全国的受 众覆盖率的上限提高到%,撤销在同一地区不能同时拥有两个无线电视网的规定;撤销 了一家公司不能拥有两个无线电视网的规定,并将电视台的营业执照有效期从年延长到 年,撤销了有线电视收费限额的规定。还准许电话公司经营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网可以提 供电话服务。所以这是一个鼓励跨行业发展的法案,也被事实证明的确大大加快了信息业、 传媒业和娱乐业的融合,推进了美国媒介的集中化进程。 “维亚康姆收购了哥伦比亚,迪斯尼收购了美国广播公司, ”虽然媒介内容是一个比新闻更为广泛的概念,但这里将用新闻娱乐化代指媒介内容的娱 乐化。因为新闻是媒介内容最内核的部分,而且这种变化最直接而明显地体现出媒介内容 的变化。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 ”马锋、路宪民:《新闻娱乐化现象成因浅析》,《当代传播》,: ”付立:《浅议新闻娱乐化》,本科生毕业论文,://..//. 黄和节、陈荣美:《新闻娱乐化:形式与功能的错位》,《当代传播》,:. 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李云豪:《透视“娱乐化”新闻背后的受众观》,《卢屏世界》,: 黄和节、陈荣美:《新闻娱乐化:形式与功能的错位??对当前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新探索》, 《当代传播》,:”杨子:《谁是下一个霍金》,《新闻战线》,: 刘寒娥:《试论都市报的“新闻娱乐化”》,《内蒙古社会科学》,:. 朱文丰,罗应纯:《我国人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 ”约翰?费斯克著:《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 . .: . ,., ”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北京:新华出版社,: ”旌拉姆著,游翔梓译,《人类传播史》,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 ”年国家统计局等机构联合进行的中国居民媒体接触习惯调查,参见郭成刚:《论体育 新闻的娱乐化趋势》,《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第二章、不同语境下的新闻娱乐化研究 媒介生态影响内容生产。如果我们把新闻娱乐化不仅仅作为一种现象,也作 为一种关乎新闻生产的手段来认识,那么我们就必须明了这种现象和手段所表征 的新闻生产机制在媒介生态的变迁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章将分析在同质性的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不同语境对这一概念的差异性认知及由此而带来的研究上 的不同。 第一节、嬗变中的全球媒介图景 年,布热津斯基在《两代人之间的美国》正式提出了“” 的概念。如今,这个概念所指代的一切已经迅速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在这 个广阔的地球村里,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可以像今天这般把我们和遥远地方的 人和事如此紧密地相连。这种联系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大众传媒和传播技术为我们 带来的新的空间感和时间感,而是切切实实的资本洪流,经济共生和社会变迁。 在当代的条件下,全球化压缩了时空,重构了社会关系。作为技术的大众传 播在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上实现了全球传播,而作为产业的大众传播体系则在 这种跨越国界的传播中不断被重构。 推动这个进程往纵深发展的,是以跨国公司为表现形式和行为主体的资本力 量。这种由资本全球化而带来的媒介全球化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 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这个时代背景,是我们从事任 何研究都不能忽视的所在。 一、媒介环境的电子化 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不仅仅是资本的力量,还有技术的身影。媒介的全球化同 时也是传播的全球化。特别是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成长,已经 极大改变了我们的媒介环境。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正在经历从印刷媒介向电子媒 介的过渡,由此引发的从文字符号向电子符号的媒介符号环境改变也构成了当今 媒介生态最为深刻的变化之一。面对这种变化,乐观者称其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更 加民主更加开放的新时代,而悲观者同时也在为媒介的霸权和专制深感忧虑。 例如本雅明坚信通俗文化和新技术与新媒介的结合将是革命性的变革,这个 变革将会促进文化的民主化进程。而阿多诺也指出了文化工业潜在的威胁。布尔迪厄更是将电视定义为符号暴力,认为它正在对艺术、文学、科学、哲学等文化 生产形成巨大的危险。 但不管怎样,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在媒介序列中主导地位的获得已经成 说“??电视跨越了读写能力 为不争的事实。乔治?格伯纳 和移动性的历史障碍,成为千差万别的人群社会化和日常信息的首要共同来源 主要通过娱乐的方式。电视大批量生产信息和形象的重复性模式形成了一个 共同的符号环境的主流”。 在这种符号环境中,“和早些时候的印刷机一样,电视已经获得了定义新闻 存在形式的力量,而且还决定了我们如何对新闻做出反应。“尼尔?波兹曼将 这种电子媒介霸权地位的获得称为“从“阐释时代”向“娱乐时代”的转变”。 这种转变在波德里亚看来,意味着符号和拟像加速在社会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 传播,广播电视媒介成为后现代性的一个构成要素。而后现代社会的第一个特征 就是肤浅和缺乏深度。 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变得更为线性和平面,也改变 了我们接触媒介的方式。传统的报纸在大众传媒中的地位受到电子媒体的严峻挑 战:在美国,报纸面临着多家独立的广播台,家广播网,多家有线电 视网络,家小时播出的电视新闻网的竞争,为数众多的有线电视节目以及 数以亿计的互联网站点的竞争。盖洛普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卜岁 的人群中有%的人每天读报。而年,由普鲁研究中心赞助的一项研究“报 纸与受众”却显示,这一比例已下降到%。 由此带给新闻业的影响很快体现在两个方面: 电视新闻标准渗透传统新闻价值观 以简单、故事性、快节奏、视觉刺激为表征的电视新闻标准正在侵入平面媒 体,改写着传统媒体的新闻价值观,使媒体定义新闻的标准发生转变。 大卫?阿什德 在分析电视新闻的范式时曾指出,电视的 画面比对话和抽象的意义更为重要,如果电视画面再加上犯罪、死亡、混乱和角 斗就更好,如果犯罪行为、戏剧效果、感情和冲突能在新闻中得到展现,那么 就 更是一种理想的电视新闻范式。在这种范式中,社会控制机构和新闻媒介之间维 护社会秩序的盟约得到了增强,受众也随之增加,于是,一种新的指导原则形成 了:行为越具有视觉效果,报道就能得到越多的时间和关注。这样,商业电视新 闻范式就可以被表述为某种有趣的新闻报导看起来会是怎样的样板或预言者。” 而这种商业电视新闻的范式明显已经进入了报纸的新闻竞争。一项关于新闻 业评估的报告显示,在年一年的年间,关于名人、趣味性故事和 丑闻的特写从年的.%激增至年的%。该报告认为这充分展示了新闻媒体在如何定义新闻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平面媒体主动复制电视新闻模式,改造新闻生产。 其代表性媒体就是《今日美国》 。这份全国性报纸就是完全按 照电视的模式定型的:刊载的故事短小精干,大量使用照片、图表和其他彩色图 像。虽然这份报纸一直被批评为肤浅夸张,但创刊短短两年就一跃成为美国第三 大日报,远远超过了《每日新闻》和《华尔街日报》”。有研究对其年的报 道做过内容分析,得出结论的结论是:趣味性和接近性是该报的新闻价值取向”。 二、媒介产业的集中化 在以大型跨国媒介集团为主导的“全球媒体新秩序”“中,媒介业边界的拓 展和市场的集中同时被演绎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场逐利而往的资本全球化运动中,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跨越了产业的界 限。一浪高过一浪的金融全球化浪潮使庞大的金融资本也纷纷涌入媒介行业。昔 日相对封闭的资本循环圈被打破,进入媒介的新资本不仅带来了对盈利更为急迫 的渴望,也带来了整个媒介格局的变迁,造就了媒介业、信息业和娱乐业的三位 一体:媒体公司,互联网公司,娱乐公司,不断地在收购与兼并的浪潮中相互渗 透,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市场的重组。 媒介企业也在技术和政策的合力下转而寻求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多 元的合作伙伴。早在年,时代一华纳的合并就开启了媒体一娱乐公司的先 声。年西屋电子的进入则意味着通信一媒体的混合。此后这一趋势又相继 被迪斯尼和维亚康姆继续:年,世界最大的娱乐业集团迪斯尼公司以当时 媒介产业兼并的最高价亿美元兼并了美国广播公司,开启了娱乐业公 司兼并传统媒体公司的先例。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又与微软合作 开办了“有线在线”模式的电视频道,开创媒体 产业和信息产业合作的先声。进入世纪,伴随互联网络的兴起,媒体、娱乐、 通信之间的产业融合和企业并购更为明显,被称为“世纪并购”的时代华纳 与美 国在线于年的合并更是被认作媒介产业边界消融的标志”。 媒介市场的格局伴随全球媒介市场的形成和这种产业壁垒的消融,在这种跨 行业、跨地区和跨媒介进行的合并中,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媒介格局的集中 在媒介资本全球化的同时,伴随着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的浪潮,媒介问的并购 也在上个世纪末掀起了新的高潮,媒介的整体格局越发走向集中。大型媒体集团控制全球大多数传播资源的格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数据显示,时代华纳、迪 斯尼、贝塔斯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索尼等传媒巨头已经占据了当今世界 %的传媒市场”。 这点在美国的广播电视产业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年,美国广播业每年 的广告总收入已有%掌握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钱斯勒媒介公司 、雅克公司和清晰频道公司 这四家主要 的广播公司手中见表。截至年,美国前位的电视集团已经控制了 %的美国商业电视台。全美座商业电视台中,这家电视公司控制了 座。现在美国主要的电视集团、和的覆盖率都在%以上。 表:美国主要的四家广播公司” 控制电台数 广播集团 年总收入 家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亿美元 家 .钱斯勒媒介公司 .亿美元 家 .雅克传播公司 .亿美元 .清晰频道传播公司 家 .亿美元 这种集中化的趋势也在西方其他国家被充分演绎。英国的国际新闻集团 、镜报集团、联合新闻和媒介集团 &、每日邮报集团 四大报团控制了全英报纸发行量的%以 上”。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 和费尔法克斯两大报业集团占 了全国主要日报发行量的%。 纵观整个西方媒介集团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并购扩张史。进入世纪 末期,世界范围内的媒体并购越发频繁。年,美国有线电视兼并交易额为 亿美元,广播电视业兼并交易额为.亿美元,其中广播业交易额. 亿美元,电视交易额.亿美元。而年,整个产业的交易额也只有. 亿美元。到年,美国广播业的主要市场%都已被大公司兼并”。 现在,这种并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从报纸、杂志、广播电 视等传统媒介进一步向网络、宽带、卫星电视等新型媒介发展。年,美国 卫星电视运营商与的合并导致美国%的卫星电视被垄断。 美国有线电视巨头在年以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的有线电视和宽带部门,这个合并创造了一个拥有万用户的有线电 视巨人,其用户量几乎占全美家庭用户的/。欧洲的自由媒介集团 仅在年就进行了起并购行动,成为了欧洲最大的电视运营 商,整个集团已控制了欧洲德语家庭用户的/。而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也以 .亿美元收购了西班牙语的电视公司 ,以图占领正迅速扩张的西班牙语电视市场。维亚康姆在年也以亿美元完成了对拥有小时爵士乐频道的黑人娱乐电视网 的收购。 在这种背景下,单一媒介的发展很难在生存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传媒业的 竞争态势也由过去单一的“媒介??媒介”的竞争转向“媒介集团??媒介集团” 的综合实力竞争。媒介集团大型化成为传媒业发展的普遍组织形式,而这反过来 又极大地推动了媒介全球化和媒介业的进一步集中。 、媒介产品的融合 媒介产品的融合是媒介产业边界外溢和媒介集团化的共同产物。 由资本跨越产业边界进行的扩张带来了传媒生态环境和内部结构的改变。传 统的新闻业市场结构已经在一系列兼并重组中变得面目全非,昔日新闻业中的佼 佼者,现今大多成为某个媒介集团的旗下产业。像久负盛名的,如今就只 是维亚康姆庞大的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它与维亚康姆电视台,派拉蒙电视台、 等个机构一起组成了维亚 派拉蒙电视网络和、、 康姆的媒介部门。这个媒介部门又和书籍出版、影视娱乐、宽带网络等其他部门 一起构建集团的赢利空间。 下列两图分别为全球两大媒介集团维亚康姆和新闻集团在年的业务及 收入构成图“。从中可见,传统的媒介业务只是媒介集团庞大的业务体系和收入 来源的一部分。娱乐部门正以惊人的成长速度成为媒介集团新的收入来源。 而以娱乐起家的迪斯尼也早已跻身全球大型媒介集团之列,旗下产业不仅包 括美国广播公司,娱乐体育电视频道,娱乐电视,还拥 有好莱坞电影公司。从其年的收入构成图中可见,下辖电影、音乐、音像、 杂志、书籍、表演、电视剧等多个业务分支的娱乐部门已和媒介网络部门在收入 来源上平分秋色。 上述例证充分说明,传统意义上的“传媒”已经被“媒介集团”所取代,纯 粹的新闻媒介已经在技术和资本的改造下被更为广义的多媒体传播介质所替代。 媒介的功能也由信息传播拓展到提供娱乐。 在此情景中,娱乐的因子越来越明显地进入到各种媒介产品之中。即使新闻 集团的年报也由传统的样式改进到以公司旗下的影视艺人或者卡通人物作为封 面,整个年报布满了各式各样的电影海报、剧照和图片。三、媒介内容的娱乐化 媒介市场和媒介内部结构的变迁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媒介的内容生产。媒 介集中带来了少数几家公司控制绝大多数媒体的局面,使得“呈现在我们眼前 的新闻与信息都不再是必要的新闻和信息”。同时,国际媒介巨子和保守政 治势力的联姻也导致了媒介软性内容的激增,汤普森将这种现象称为媒介全球 化进程的一部分。 、媒介内容的软化 年, 《洛杉矶时报》改版,成为美国新闻业向“完全市场驱动模式” 转型的一个标志“。改版后的《洛杉矶时报》走上以软新闻见长的道路。以其“健 康版”为例,每期的新闻版面构成包括大幅彩图、名人和普通人的健康日志,专 家建议,以及一个以琐碎小事为主要取材对象的新闻特写专栏。连该版负责人也 承认,改版后的“健康版”缺乏关于世界健康现状、医药界最新发展以及对监管 政府行为等方面的报道”。 类似于《洛衫矶时报》的变化也发生在老牌的电视新闻杂志分钟》里。 截至年,分钟》是美国电视史上唯一连续三十年保持收视率第一的定 期播出的节目。它以调查性报道、采访报道和人物传略为独家特色。三十年来, 它赢得了项美国广播电视业的最高奖??艾美奖,成为美国广播电视新闻节 目中获得艾美奖最多的一个节目。但是,詹姆斯?福罗斯 对其 的节目统计发现,到年间,在约集的节目中,已有超过/是名 人访谈、娱乐报道或者丑闻揭露,真正严肃的政治内容已不足/。难怪 著名主持人丹?拉瑟惆怅无比:“我们已
本文档为【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对中国传媒新闻娱乐化的实证研究(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9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