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2年教材最新版 自考社会学概论归纳

2012年教材最新版 自考社会学概论归纳

举报
开通vip

2012年教材最新版 自考社会学概论归纳2013年《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二、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编写的《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秩序”和“进步”成为 孔德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三、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四、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五、涂尔干是社会...

2012年教材最新版 自考社会学概论归纳
2013年《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二、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编写的《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秩序”和“进步”成为 孔德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三、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四、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五、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六、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七、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失范(名词解释):指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 八、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 (简答题)芝加哥学派主要学术成就: 1、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 2、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 3、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4、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九、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十、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社会学回复重建标志着中国社会学逐步走向成熟) 十一、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中国社会化的本土化(名词解释):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外来的社会学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 二、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三、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 (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经验性 (4)应用性 四、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 2:解释性功能 3:预测性功能 4: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功能 2、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 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 4、社会批评功能 五;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 六: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1,筹划阶段 第一,选择研究题目 第二,初步搜索 第三,建立研究假设 第四,制订研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第五,组织工作 2,实施阶段 3,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七:社会学研究分析类型 (一)定性分析(名词解释)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一种分析方法 (二)定量分析(名词解释)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八.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一)着重点不同 (二)依据不同 (三)手段不同们 (四)学科基础不同 (五)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九.辩证关系: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确定性。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 一:社会(名词解释)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社会的特征: (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 (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 (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三.社会结构的概念(名词解释)社会诸多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并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结构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五.社会的基本要素: (一)人口 P80 (二)自然资源 P82 (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 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三)环境P84 (名词解释)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 (四)文化P85 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 2: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 2:文化集丛(名词解释)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的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3:文化模式(名词解释)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相互区别。 3.文化规范体系 1)习俗(名词解释)历代相沿积久而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一种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 2)道德(名词解释)道德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对某种社会行为作善或恶,是或非、公正与偏私、勇敢或懦弱等价值 判断的需要 3)法律特征:1、公正性 2、法制性 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 4)宗教 P89 4.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名词解释)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文化冲突(名词解释)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相互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文化采借(名词解释)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第四章社会化 一、所谓社会学(名词解释):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 二、(多选题)社会学的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三、(简答题)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从时间方面,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2)从内容方面,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的文化遗产 (3)从关系方面,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四、(多选)社会学的两种特点:强制性和主动性; (简答)强制性的特点: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个人在社会学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重点掌握,简答、论述、多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技能的社会学: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2)价值观念社会学:是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3)政治社会学: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4)行为社会学: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5)角色社会学: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六、(多选题)社会学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名词解释):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2、继续社会化又称发展社会化(名词解释):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理解)继续社会化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2)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3)基本社会学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 (4)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社会文化的责任。 3、再社会化又称重新社会化(名词解释):他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新的形势需要的 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学,是年青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 七、社会化的条件 1)生物因素P97 生物因素(名词解释):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 殊遗传素质。 2)环境因素P89 3)互联网P101 4)社会实践P102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8、社会角色P103 “角色”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德较早用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 9、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中国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 其他 1.(选择题)社会学条件:生物因素(基本条件)、环境因素(必要条件)、社会实践(根本途径) 2.(多选题)环境因素: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会、大众传播 3.(多选题)社会实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观察学习,二是角色扮演,三是知识积累 4.社会化的目标: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5.(重点:论述题)联系实际阐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学的最高目标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也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 (3)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4)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全面进步,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5)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五章社会互动 (选择题)人类的基本活动单位是行动 一、(重要:名词解释)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二、(简答题)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三、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1)暗示 2)模仿 3)交换a.(名词解释)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之间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b.(多选题)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 c. 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商品;(2)非特质的交换:感情、文化等 d.(简答题)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1)交换主要是由社会差异引起的 (2)在们互动行为背后,自我利益是普遍的动机。 4)竞争 5)合作(选)合作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合 作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的前提。 (简答题、选择题)合作的类型: (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如自然灾害 (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收获庄稼 (3)指导性合作:公司 (4)契约式合作:借贷 6)冲突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选择题)冲突的根源也是因为某种社会资源的稀缺 (多选题)冲突从规模分为:群体冲突、个人冲突; 性质分: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种族冲突; 显性分;争论、械斗、战争 7)调适 四、社会互动的符号:语言、身体语言、个人空间 五、(多选题)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 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45cm 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45cm-122cm 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122cm-365cm 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约365cm 六、(选择题)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论:(选择题)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自我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人格的发展是个体在与他人使用符号进行交换中掌握社会观点,并学会扮演社会期望角色的过程。 库利的“镜中之我“:他人对我是明镜,其中反映我自身 布鲁默:人类行为的社会目的主要看他们赋予这些目的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在社会互动中是不断建立和再建立的。社会互动是以使用符号、通过理解彼此行动的意义来作为媒介 2)拟剧论:拟剧论(代表人物:戈夫曼)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人的互动的理论;社会互动论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拟剧论的观点: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已,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3)常人方法论:(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常人方法学(美国:加菲克尔)对一定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活动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七、社会网络的定义和特征: (重要:名词解释)定义:社会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重要:简答题)特征(P126): (1)普遍性 (2)多重性 (3)滚珠性 (4)多向性 (5)隐蔽性 八、(选择题)社会网络的形态: (1)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难易程度的不同来区分) (2)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紧密程度的不同来区分) (3)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利益来区分) 九、(重要:简述题)社会网络的功能 (1)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各种信息、获得各种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资源。 (2)社会网络影响到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就社会而言,社会网络具有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功能 十、强关系和弱关系美国社会学家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P127 十一、社会资本P128 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一、(名词解释)家庭的概念:家庭是有婚姻、血缘或眉头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是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 二、(简答题)家庭的特征: (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 (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 (4)他们共享许多事物 (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 (6)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 三、(简答题)家庭结构类型: (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3)联合家庭: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己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4)其它家庭:断代家庭只有一代未婚青少年与祖(外祖)父母组成的家庭 单身家庭 四、(重要:简答题)家庭功能: (1)规范性行为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 (3)精神生活功能 (4)教育功能 (5)扶养,赡养功能 五、家庭的特殊类型: (1)重组家庭 (2)“失独”家庭 (3)同性恋家庭 (4)丁克家庭 (5)留守家庭 六、(简答题)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我国家庭的现状)P141: (1)家庭规模趋于缩小(有充裕的时间、相互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增多,感情容易密切;安排容易,意见较易统一) (2)(重点简答题)家庭功能有所变化(一家庭的消费功能在加强、二家庭的生育和抚育功能的层次在提高、三是家庭的精神生活功能逐渐增加,四是家庭的事业功能不断扩大) (3)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一、(名词解释)群体概念: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二、(重要:简答题)群体的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原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三、(重要:选择题,简答题)群体的类型: (1)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由库利提出) (2)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梅约——霍桑实验) (3)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内群体和外群体(由萨姆纳在《民俗论》中提出) (4)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5)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大群体和小群体 四、(简答题)初级群体的特征:(类型包括:家庭、领里、伙伴社会) (1)规模小 (2)是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对 (3)是成员的人格牲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选择题)次级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 六、初级群体的类型:家庭、邻里、伙伴群体 七(名词解释)组织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组织的普遍存在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活动效率,延伸和扩展人类自身的能力 八、(重要:选择题)组织过程:组织决策、组织沟通、组织控制 1、组织决策: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决策四阶段:情报阶段、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阶段、阶段、审查阶段 2、组织沟通:是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组织沟通:横向沟通(同一层次的部门或组织成员之间)和纵向沟通(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传递); 3、组织控制(选):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信能够有效地贯彻执 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九、科层制理论: (选择题)1、合法性统治类型(韦伯):所有的组织都存在统治,持续的统治依靠权威和合法性,韦伯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经济计划治分为三类:魅力型(最典型的形式是家长制、世袭制、封建制)、传统型、法理型;其中法理型统治的典型形式是科层制 (重要:简答题)2、科层制的特征: (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5)照章办事。 (简答是)3、科层制最大的优点:相比较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4、科层制组织在弊端: (1)形式主义。 (2)繁文缛节。 (3)用人困境。 (4)人情味欠缺。 (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十、组织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组织行为理论、权变理论和系统理论 (选择题)1、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工程师泰罗和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 2、人际关系理论:梅约 3、组织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是巴纳德(组织平衡论)和麦克雷戈(X理论和Y理论)。 4、杈为理论:摩尔斯和洛斯奇 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 一、教育(名词解释)广义: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 狭义: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二、教育的类型:1.教育场所而言: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2.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而言:a生存教育 b地位教育P160 三、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显功能:1、社会化功能 2、社会选拔的功能 3、知识技能创新功能 4、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 潜功能:1、建立未来人际关系 2、减少就业压力 3、社会控制的功能 四、劳动(名词解释)劳动是由目的的、有意识地变换、调整和控制自然界的活动,包括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P166 五、劳动的类型:P167 六、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1)福特主义 (2)后福特主义 七、就业 八、消费(名词解释)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资和文化财富的活动 第九章社区 一、(名词解释)社区是指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的生活. (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二、(选择题)社区的构成要素: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等五个基本要素. 三、(选择题)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功能(首要功能) (2)社会学的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 (4)社会参与功能 (5)社会保障功能. 四、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类型学研究《社区与社会》 五、人文区位学理论 1)同心圆理论P177 2)扇形理论P178 3)多核心理论 4)人文区位学之后的理论的发展 六、中国社区研究P179 七、农村社区(名词解释):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划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简答题)农村社区的特点: (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 (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八、城市社区(名词解释)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九、(重要:简答题)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4)城市化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十、(重要:名词解释)社区发展: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善,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发展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和策略。 十一、(重要:选择题、简答题)社区发展的原则: 1、民主原则 2、需要原则 3、自力原则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原则. 十二、社区建设,就是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苟同合作,来建立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和社会学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十三、社区发展 1.社区发展(名词解释)社区发展是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 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2.社区发展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互联网倡导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选) 3.社区发展的目的(1)任务目标:通过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要,提高 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过程目标: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身社区居民自力 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社区发展的原则: 1)民主的原则 2)民众需要的原则 3)自力原则 4)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5.社区建设的进程P185 6.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这种独特性主要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以及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迁的性质决定的 (1)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 (2)以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过程 根本原因: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7.中国的社区发展在目前主要三个方面的基本任务 (1)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促进民生政治建设 (3)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十章城镇化 一、城镇化(名词解释)亦称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是城市接近、融合的过程。 二、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 1、欧美模式:市场主导型城镇化 2、墨印模式:政治主导型城镇化 三、世界城镇化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人口流动过程中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相互形成的合力理论。 四、城镇化的类型 1、同步城镇化 2、过度城镇化 3、滞后城镇化 4、低度城镇化 5、逆城镇化 五、世界城市国家城市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世界城市;二、区域性国际城市三、国家性国际城市也称国家中心城市 六、世界城市群 城市群(名词解释)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250人的城市聚集区(牛津大学家琼·戈特曼最早提出) 分类:1、规模和层次角度:超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二级城市群、三级城市群 2、形态和结构角度: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城市群、葡萄城市群 3、中心城市的角度: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多核城市群 七、中国城镇化进程 1、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的封建经理开始解体,近代工业萌芽,商品经济开始取代自然经济,中国的成正华开始起步。 商品化先于工业化而又不能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民国城镇化四个特征P197 3、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平稳起步 第二阶段大起大落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 4、中国城市群的规划与演进P200 5、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的建设P201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什么是社会不平等(名词解释) 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价格体系差异 二、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 1、性别和年龄 2、种姓、种族和等级 1)种姓: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 2)种族: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 3)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 3、阶级与阶层 三、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P210 四、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1.阶级分析 2.分层研究 阶级分析:P211 分层研究:以“生活机会”的分配和获得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五、社会分层(名词解释)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社会分层包含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六、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 A古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理论 a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 b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P212 c帕累托社会分层理论:“精英”理论:精英划分与精英循环 B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a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b冲突论的社会分会理论 七、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 a新中国成立前的阶层结构: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2.民族资产阶级 3.小资产阶级 4.半无产阶级 5.无产阶级 6.游民无产者阶级 7.农民阶级 b改革开放前的阶级阶层结构:1949-1952:四个(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1953-1952: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 1977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 c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 可将全国成年社会成员划分成十个阶层 八、什么是社会流动(非常重要:简答题)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 九、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选择题) 1、结构性流动:由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2、自由流动: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如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在整个社会阶层的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阶层地位的变化 3、垂直流动: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 4、水平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等级序列地位的改变。 5、代内流动: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 6、代际流动:子女相对于其父母来说的地位的变化 7、竞争式流动:在竞争式流动中,作为公开竞争目标的较高的社会地位,需通过追求者自身努力去获得。 8、赞助式流动:较高的社会地拉不是个人通过竞争可以直接获得的,它需要由已经获得了较高地位的人根据某种既定的标准来授予。 十、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P221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一、(名词解释)偏差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 二、(名词解释)偏行为的分类:偏差行为、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 1、偏差行动: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如偷盗/抢动/强奸/杀人/自杀 2、偏差习惯: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念头行为;如打麻将 3、偏差心理: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4、偏差文化:以以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变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三、(选择题)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可以分为: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 1、违法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2、违章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如公共场所违例,考试和弊 3、违规行为: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不适应行为,不从众,不道德行为。 四、(重要: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偏差行为的功能 一、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二、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有助于社会预警 4、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五、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是从这个的生物性牲来解释念头行为发生的原因,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根本缺陷: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念头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二、心理学解释:(佛洛伊德) 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 心理学主要从个人层面出现解释偏差行为,有助于我们了解个人产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特定的偏差行为的个体发生机制。 三、社会学解释 强调社会结构文化传递理论性因素对偏差行为的影响,解释偏差行为的主要社会学理论有失范理论、和标签理论。 1、失范理论:(涂尔干、默顿)认为是社会失落导致了个人的偏差行为。 默顿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一种是社会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另一种是对个人追求目标所使用的手段的规范。 (遵从++、创新+-、形式主义-+、隐退主义--、反判+-+-) 2、文化传递理论,也称为亚文化理论,认为偏差行为者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他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遵循着所在团体的社会规范,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只是因为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 3、标签理论:认为一种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是因社会的权力集团给这种行为贴上了标签、偏差行为只是一种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 四、社会控制: 1、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2、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3、社会控制包括:对社会行为的控制、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4、社会控制的特点:普遍性/规范性/多重性 5、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任何社会都必须有一套社会控制体系,没有一个社会可以离开社会控制而求得生存和发展,其必要性表现在: (1)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 (2)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3)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五、社会控制的类型: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1、宏观控制:指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 2、宏观控制的意义:以稳定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3、宏观控制的主要方式:由政府部门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 4、微观控制: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的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 5、制度化控制: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包括法律控制、宗教控制、规章制度控制 6、非制度化控制、外在控制、内在控制、积极控制、消极控制。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名词解释)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 二、社会问题构成的四个要素: 1、某些社会现象出现了失调情况 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正常的社会生活 3、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 4、这种失调需呀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三、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扰的区别P241 四、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多选) 社会性、文化性、普遍性、特殊性、群体性、复杂性 五、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 1、社会病理学:吧违背道德期望的人和事物视为“病态的”(选) 2、社会解组理论:社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尽快建立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选) 3、价值冲突理论 4、行为偏差理论 5、社会建构理论 六、当代社会问题: 1、结构性问题 (1)腐败问题:P245 (2)贫穷问题:P247 2、偏差性社会问题 (1)毒品问题 (2)食品安全问题 3、自然性社会问题P253 七、社会问题的防治P254 1、性质 2、意义 3、战略思想 4、防治措施
本文档为【2012年教材最新版 自考社会学概论归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37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9-06-04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