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今年底中国GDP将与德国相当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今年底中国GDP将与德国相当

举报
开通vip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今年底中国GDP将与德国相当原国家统计局局长:今年底中国GDP将与德国相当 2007年10月28日 08:40: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今天在此间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的GDP可能突破二十三万亿元,将与德国的水平相当。 李德水是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 在过去五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相继超过法国、英国,居世界第四位,德国居世界第三位。 李德水说,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的GDP超过十六万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五,预计全年的增长幅度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二00三年...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今年底中国GDP将与德国相当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今年底中国GDP将与德国相当 2007年10月28日 08:40: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今天在此间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的GDP可能突破二十三万亿元,将与德国的水平相当。 李德水是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 在过去五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相继超过法国、英国,居世界第四位,德国居世界第三位。 李德水说,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的GDP超过十六万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五,预计全年的增长幅度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二00三年以来,中国GDP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最近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强劲、最稳健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最好的一段时期。 但他也表示,当前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主要是经济增长偏快,具体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方面。同时,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节能减排的压力也比较大。 李德水认为,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就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导致中国流动性过剩最直接的原因是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从国际上看,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元本位式的国际金融体系缺乏基本约束力,美元的过量发行导致了美元的泛滥和全球流动性过剩。(记者 周兆军) 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 德冷静看待GDP被我赶超 2007年07月24日 10:48:34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我国GDP总量年内可能超过德国,成第三经济大国 2007年10月26日 07:04:35 来源:国际在线 “中国经济正处于跨越德国的坦途中”,这几乎是昨天(25日)海外媒体最热门的财经新闻。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达到16.60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年内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大国可能性极大。 欧元升值“帮”德国 “三季度的数据已为今年的中国经济盖棺论定,(增速)铁定突破11%。”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昨天向早报记者表示。但他提醒,由于信贷以及投资增速受到一定的控制,四季度经济增速可能略微放慢。 去年,中国GDP规模达21.09万亿元,按照世行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11.3%的最新预测,今年GDP将达到23.5万亿元左右。按照昨天1?7.4867的最新汇率计算,约合3.14万亿美元。 德国去年的GDP规模为2.9万亿美元,按照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此前所说的“大约德国现在的经济增长也就是2.5%”为基准,德国今年GDP规模将低于3万亿美元。不过,由于今年欧元兑美元升值了约7%,德国GDP可能由此将调整到3.1万亿美元以上。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经济今年想超过德国,还得看剩下两个月人民币是否能“跑赢”欧元。按照市场目前的预期,人民币兑美元年内至少还将升值1%以上,而欧元兑美元目前还很难说。 目标已完成“四成多”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而十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李晓超昨天表示,2000年到2006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由7858元上升到1608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相当于2000年的1.69倍。按翻两番的要求计算,到2006年已经实现了42.3%。也就是说,我们用了六年的时间,已经完成了20年时间所要完成目标的四成多的目标任务。 “按此测算,在2007年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5.4%,即可实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李晓超称,从这一增长速度看,实现这一目标似乎没有太大的困难。 但李晓超提醒,对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一定要有充分的估计,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以上的时期,既是经济快速增长期,也是风险较大的一个时期,需要防范风险,争取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涉两种计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值得一提的是,李晓超在提及人均GDP翻两番的概念时,完全以人民币为计价标准,没有提及以美元计算。 如果以美元计算,2020年中国人均GDP应达到31432元,按照目前的1:7.4867汇率,约合4200美元。如果再考虑期间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即使按照目前市场最保守的7.0为标准,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也将达到4500美元。 如果按照罗杰斯的预计,人民币“汇率10年内再升4倍”,那么2020年时中国的人均GDP可能将达到1.68万美元。 而此前媒体的算法一般是这样:2000年中国人均GDP折合美元为856美元。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来源:东方早报 记者张明扬)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GDP可望连续5年超10% 2007年10月03日 12:37:1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月,日电(记者 江国成)国内外最新预测表明,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速度将超过,,,,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可望连续第,年保持,,,以上的增速,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之一。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分别把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速度预测值提高至,,(,,、,,(,,。世界著名投资银行德意志银行最近也将,,,,年和,,,,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测值分别上调至,,(,,和,,(,,(原来预测数分别为,,(,,和,(,,)。 世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表示,中国经济前景依然强劲。尽管近期的金融市场动荡有可能影响中国经济,但是中国具有较好的吸纳这种冲击的能力。“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不错,尽管美国经济受次贷影响逐步放慢脚步,但欧洲经济仍保持不错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并没有发生改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上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从而使得国内消费继续扩大,同时国内投资热度不减也将带动经济保持高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消费需求趋于旺盛。继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增幅为,,,,年以来同期新高之后,今年前,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亿元,同比增长,,(,,。,月份为,,,,亿元,同比增长,,(,,。 在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些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逐步增强。今年前,个月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同比增长,,(,,,而外贸进出口总值,,,,,(,亿美元,同比增长,,,。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在自然灾害多发偏重的情况下,夏粮自,,,,年以来又一次连续第四年实现增产,产量达到,,,,亿斤,单产创历史新高。早稻可望保持好收成,秋粮面积稳中有升。棉花、糖料、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增加。 此外,中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今年前,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在多方面增收因素的作用下,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超过,(,万亿元,同比增长,,(,,。财力连年大幅增加,使国家有条件解决了一批多年想解决而又没能解决的问题。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经济增长速度偏快,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物价上涨压力增加,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等问题。 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中国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同时,中国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没有太大困难 2007年10月25日 17:45:1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月,,日电(记者周英峰 江国成)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日说,,,,,年到,,,,年,只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中国就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年比,,,,年翻两番”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没有太大的困难”。 李晓超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十六大提出了,,,,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年翻两番的目标,这提的是总量;十七大在此基础上又把总量表述为人均指标,提出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年比,,,,年翻两番”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他认为,,,,,年到,,,,年,中国人均,,,已由,,,,元上升到,,,,,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的人均,,,已相当于,,,,年的,(,,倍。按人均,,,翻两番的要求计算,到,,,,年已经实现了,,(,,。也就是说,中国用,年时间完成了,,年时间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的四成多。从这一增长速度看,到,,,,年实现人均,,,翻两番的目标没有太大困难。 李晓超说,虽然如此,对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也一定要有充分的估计,特别是人均,,,达到,,,,美元以上的时期,既是经济快速增长期,也是风险较大的一个时期。需要防范风险,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德国媒体认为没有必要为GDP将被中国超越感到担心,国民福利比 GDP重要得多 ,月,,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国 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为,,,,年以来最高季度增长值。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专家预计,年内中国GDP总量有望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 德国媒体对此事十分关注,,,日,几乎所有德国主流报纸都引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做了报道。相关报道:中国GDP今年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 “中国还远远落后于我们” 几乎所有报道和评论都比较客观冷静,没有出现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德国认为没有必要为中国GDP快速增长感到担心,并且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德国的出口。 “虽然欧元汇率强势有可能推迟中国GDP总量赶超德国,但是德国从心理上可以和世界第三告别了。但从经济角度看,这种告别没有多少意义。”《世界报》评论说:“因为国民经济带来的福利比经济总量更重要。尽管中国经济一直在赶超,但就人均GDP来看,中国还远远落后于工业国家,德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倍。” 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 此外,德国还把中国GDP的超越看作一种机会,想从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获益。《每日镜报》援引全德工业联邦联合会(BDI)执行主席克劳斯?布劳尼希的话说:“与中国相比,我们是个小国。如此之小,以至于德国连世界出口冠军的头衔在不久之后也将让给中国——专家预计最迟在,,,,年。世界冠军还是世界亚军,这并不起决定作用。” 布劳尼希认为,重要的是,德国同竞争对手们相比自己也要增长。德国出口今年将增长,,,。德国迄今一直从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中获益。 《金融时报》则援引德国批发和外贸联邦联合会主席博尔纳的话说:“我们的顾客越富有,对我们来说越好。” “担心的应该是中国自己” 德国媒体还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过热,带来一些问题,需要控制。《法兰克福汇报》的论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使数百万人摆脱贫困,但是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危险:目前中国的环境破坏严重,贫富差距拉大。” 《南德意志报》的评论说:“在德国,人们没有必要对中国新的经济数字感到吃惊。实际上,应该感到担心的是中国自己,因为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的繁荣超出控制。„„中国政府必须采取强硬手段给投资者的狂热降降温。否则,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持久危害。” 德国媒体认为,作为不久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中国将要求在国际经济问题上增大发言权。《世界报》认为,“欧洲、美国和日本私下讨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问题的时代将过去了。”(记者 聂立涛) 我国GDP年内将超德国的双重思考 2007年10月27日 00:00:13 来源:新华网 “中国经济正处于跨越德国的坦途中”,这几乎是25日海外媒体最热门的财经新闻。国 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达到16.60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年内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大国可能性极大。(10月26日《东方早报》) 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很多,其一,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成功解决了占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其二,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8%,仅次于美国,为其它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由此看来,我国GDP年内将超过德国的无疑是值得欣喜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保持清醒头脑,因为这种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潜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的新阶段,但来自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却制约着新一轮的发展。在循环经济方面,德国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鲁尔河上空蔚蓝色的天空”应当成为我国在发展中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面“镜子”。 此外,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破解。记得三年前,温家宝总理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的数目。” 此时重温,更加使我们保持清醒。 好在今天我们的决策者头脑非常冷静,提出了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思路,以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由此,我们也相信,我国在提高经济总量的同时,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福祉,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作出更多新的贡献。 德国人说“福利比GDP更重要” 2007年07月25日 08:24:37 来源:广州日报 7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5,。专家预计,年内中国GDP总量有望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德国媒体对此事十分关注,但几乎所有报道和评论都比较冷静,认为没有必要为之担心。(7月24日《国际先驱导报》) 德国媒体之所以认为没有必要为中国GDP快速增长感到担心,首先是因为“德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6倍。”中国离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还有很大距离,我们对此不能不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产生已一跃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之林的幻觉,否则只会使自己麻痹。 德国媒体所以不为GDP被中国赶超而担忧,也因为他们认为“国民经济带来的福利比经济总量更重要。”德国属于高福利国家,相比之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却发展缓慢,远不够健全,公众福利提升的步伐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 德国媒体还尖锐指出:“在德国,人们没有必要对中国新的经济数字感到吃惊。实际上,应该感到担心的是中国自己,因为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的繁荣超出控制„„”这实际上已洞穿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拜过度投资所赐的事实。 德国媒体还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使数百万人摆脱贫困,但是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危险:目前中国的环境破坏严重,贫富差距拉大„„” 显然,德国人对GDP被赶超的冷静态度,对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及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现实,难免让我们感到汗颜,更值得我们深思。(魏文彪) 死抱“黑色GDP”与“绿色GDP”难产 2007年08月15日 09:49:21 来源:工人日报 死抱“黑色GDP”与“绿色GDP”难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不追究“黑色GDP”,经济增长就掩盖了牺牲环境的巨大代价,且后患无穷;如果落实“绿色GDP”,经济增长的内涵和衡量标准就要改变。在发展和环保之间,我们需要作出艰难的选择和平衡 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对11个省区的126个工业园区进行检查,发现占检查总数87%的110个园区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保等级和“三同时”不落实等环境违法问题。新华社就此报道说,“一些工业园区死抱‘黑色GDP’,一项项节能减排令在当地企业、政府的‘软执行’之下变成了纸上谈兵。” “黑色GDP”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创造出来的经济“增长”,吃的是祖宗“遗产”,断的是子孙生路,其危害和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有人死抱不放呢,关键在于“抱”的人———某些为一己仕途不顾民生的官员,普通百姓是不会去“抱”的。以目前的科普水平,若说那些官员不懂得环保的重要,很难令人相信,起码他们知道自己和家人应该远离污染。但为官一任一方,就免不了政绩冲动,而有了GDP就有了“面子”,有了“政绩”,就可以坐稳“交椅”乃至升迁。这是死抱“黑色GDP”的要害所在。 由此想到难产的“绿色GDP”。去年,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曾联合发布了“2004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当时的数据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而公众期待的2005年度报告却遭遇阻力,被无限期推迟发布了。原因何在,因为“有些地方政府对公布本省的核算数据比较敏感”。有的地方甚至“谈绿色变”,更有省市向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函,要求不公布核算结果。说到底,还是一个事关“面子”和“政绩”的问题。 死抱“黑色GDP”与“绿色GDP”难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不追究“黑色GDP”,经济增长就掩盖了牺牲环境的巨大代价,且后患无穷;如果落实“绿色GDP”,经济增长的内涵和衡量标准就要改变。在发展和环保之间,我们需要作出艰难的选择和平衡。 上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把我国每年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评估为GDP的5%~7%,去年则已经到了10%。据环境专家估算,如果把环境恶化的因素考虑在内,我国GDP的实际增长要减少2~3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最新的专家评估是,有些省份以高能耗高污染为发展模式,其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最高可达10%,扣除治污成本,实际GDP很可能就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见8月3日《上海证券报》)。果真如此,实在令人痛心,也发人警醒。 环境与发展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发展观和执政理念问题。中央一再强调科学发展观,死抱“黑色GDP”者不仅不讲科学,而且近乎愚昧;中央一再强调以人为本,死抱“黑色GDP”者却以“官本”损害“民本”,不仅损害当世,而且祸及子孙,这样的人何以为官,“绿色GDP”能否公布可以暂且不论,是否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也可以再议,但“黑色GDP”必须尽快治理。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没有讨论、研究余地的。按照百姓的说法,先拿掉死抱“黑色GDP”者的乌纱,是个立竿见影的办法。(张刃) 两个GDP"打架"干扰经济调控 2007年08月04日 09:34:29 来源:燕赵都市报 今年上半年国家与地方两级统计的GDP总和相差1.2464万亿,表明中央与地方判断经 济形势状况的依据在进一步拉开距离,也即意味着会出现对形势完全不同的判断。这种GDP双轨制绝非长久之策,不加以节制,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和深度。 当宁夏公布其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全部出炉。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市区所报GDP之和为119232亿元,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为106768亿元。去年,国家与地方两级之间GDP相差8048亿,一年之后,这个差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50%,达1.2464万亿。(《上海证券报》8月2日) 任凭世人对“GDP崇拜”如何口诛笔伐,GDP已经成了地方政府考核评估辖区内各级政府工作成效及修正调整本级经济方针的重要的参考数据,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几年前国家统计局旗帜鲜明提出上收一级GDP的发布权后,各地在稍微表达了对这一决定的尊重之后,就又开始各行其是地发布省本级的GDP了,这在表面上造成了两组出入越来越大的GDP数字并驾齐驱的局面,基于更为现实的考虑,国家统计局采取了默认的态度。这种GDP双轨制绝非长久之策,不加以节制,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和深度。 在GDP的语境下,各级政府身负各种经济指标数据达标乃至超标的使命,对统计数字的时刻监控,在某种程度上,更类似于一个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企业销售利润及市场占有率等指标的催促、确认、施压。应该看到,各地政府对GDP的偏爱,实在是因为离开GDP几无更好的指导调节经济发展的“温度计”。当辖区内所有城市及地区的数字已经统计出来后,最后汇总相加得出省级GDP也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对地方政府而言,这种“热气腾腾”的GDP不妨称之为“工作GDP”(工作指导性质的GDP),以有别于国家统计局最后发布的“统计GDP”(统计意义上的GDP)。 这两个数字有出入,倘若在经济平稳物价稳定时期尚且看不出其危害性来,充其量只会加重国家统计局的工作量,由它后期用更为缜密的数字加以修正。但是,要知道今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在经历了十余年的经济高增长低通胀之后,宏观经济处在了保持高速增长同时防止过热局面出现的特殊点位上,而CPI的居高不下、影响消费者生活质量及社会稳定的民生商品价格的坚挺涨势,都对全局性的宏观经济调控提出了更迫切的更高的要求,也就更加凸显全国一盘棋的重要性。今年上半年国家与地方两级之间GDP总和相差1.2464万亿(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50%),表明中央与地方判断经济形势状况的依据(都依据GDP)在进一步拉开距离,也即意味着会出现对形势完全不同的判断。对经济过热的预警就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如果以地方GDP为准,必然会得出“偏热”的结论;如果以国家统计局的GDP为准,必然会得出“适度”的结论。常言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是高达1.2464万亿的差距~ 还是要从确保统计数据的精确度,及终结双轨制GDP上入手。前面提到国家统计局对省级政府发布本级GDP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的无奈,国家统计局只有在权威性和服务性上并重———为省级政府的经济发展、制订新政策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才有可能以自己的专业性抢占“工作GDP”的市场,使各地政府对国家统计局数字形成依赖性。这或许意味着一场统计革命,而在此之前,国家统计局依然要勉为其难地抗拒各种畸高的GDP,将其水分尽量挤掉,为中央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如何拧干地方GDP统计中的水分, 2007年08月04日 00:00:15 来源:新华网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市区所报GDP之和为119232亿元,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为 106768亿元。两者相差竟然高达1.24万亿元。(8月2日 人民网)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上报的GDP数据总存在一些虚假现象,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GDP数据直接关系到一些的官员切身利益。一些地方在考核官员业绩时,往往以GDP数据作为重要指标,既然如此利益攸关,难免个别官员起了歪脑筋,在GDP数据上弄虚作假。此外,有的地方为了提升当地GDP,不惜重奖官员,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统计数据“注水”现象自然在所难免了。 全国各省市区所报GDP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竟然相差1.24万亿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么如何“拧干”当前一些地方GDP数据中的水分呢,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重新设置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标准。单纯以GDP数据考核官员政绩,近些年来已日益证明弊端甚多。当前应将官员是否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是否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考核官员的最重要指标。一旦政绩由老百姓打分,升降看群众意愿,一旦数字不能出干部、实干才能受赏识,地方政府GDP数据中的水分自然就会蒸发殆尽。 其次,要努力树立起《统计法》权威。当前,一些地方干部对《统计法》还不太熟悉,对统计的实际作用、意义还不太清楚,对伪造统计数据的性质、危害还知之不多,《统计法》的权威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因此,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强化的法制意识,以确保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再次,要让统计部门的腰杆真正硬起来。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统计部门的工作,要给统计部门足够的自主权,不应横加干涉,更不得动用行政权力指使统计部门做假。只有确保统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才能有效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才能有效杜绝统计数据“注水”现象的发生。 最后,要奖实惩假。要严肃惩处那些擅自修改GDP数据或干扰统计工作的官员,更要严肃惩处那些指使统计部门做假的地方主政官员,要加大其违法违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GDP数据“注水”现象,确保各地上报GDP的真实性,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一份真实准确的数据,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不能变成追逐GDP的政企结合体 2007年03月27日 09:22: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24日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演讲时表示,中国经济近年来保持9,左右的增速实际并不是高增长,而所谓的过热,主要是各地官员为追求政绩引发的政府经济热,并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热。(中新网3月25日) 中国经济热吗,经济学家刘福垣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由于新任党政官员只考虑政绩需求,不考虑市场需求,形成GDP和固定投资高速增长的虚热现象,并不是市场经济运行真的过热了,而是政府经济热了,并且政府经济越热,市场经济还可能越冷。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地方政府似乎更像一个追逐GDP最大化的政企结合体,它们基于狭隘的局部利益,担当了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任。相比之下,公共福利无足轻重。迫于发展的压力,使得单纯的GDP增长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成为考核官员政绩、决定其升降去留的主要指标。诱发了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不惜代价追求产值,不重效益拼命上项目,铺摊子,重复建设,竭泽而渔,甚至搞诸侯经济和地方保护。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由于自身利益的羁绊,不再是超然于市场之外的宏观调控或协调监督者,而成为经济主体。如此以来,经济呈现政治周期,就赫然呈现在公众面前了。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也应是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评判政府效能的标准,主要取 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取决于公共福利的促进程度,取决于社会弱势群体享有社会基本福利的权利是否得到有效的保障。但是在政府经济热的状况下,其提供的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其结果是公共福利总量减少,损害了普通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福利。 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政治周期实质上一种政治创租行为。政府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趋向于不断运用权力进行政治创租和政治抽租。前者是指政府官员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增加企业的利润,人为地创设出租金;后者是指政府官员故意提出某项会使企业利益受到损害的政策作为威胁,迫使企业割舍一部分利润与政府官员分享。 从根本上说,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和有利于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都必须对公民承担责任。实践中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绩考核过分强调GDP指标的权重,而对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公共产品和公共福利的供给者以及弱势群体福利的保障者的角色,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要防止中国经济呈现出政治周期,就应把社会或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政府职能的最重要的标准。(朱四倍) 不能无视GDP增长背后的沉重代价 2007年01月17日 08:25: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日前在作“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今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的报告时表示,初步测算,去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0.5%;财政收入达3.9万亿元,增收7000多亿元;物价保持基本稳定。2006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实际增长6%和11%。 仅从这一份成绩单看,“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表现得的确可喜可贺。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比如代价方面———来看一看,形势恐怕就不那么乐观了。马凯就坦承,付出的代价过大,不稳定不协调的因素较多。虽然马凯没明确说明付出了哪些代价,但我们大致可估算一下。 一般来说,社会发展要付出四种代价,即投入性代价、目标限定性代价、牺牲性代价和失误性代价。第一种代价指的是人类要实现某种或某些发展目标而必须或必然要作出的投入或付出,这是最基本的成本意义上的代价。第二种代价则是由于选择了优先需要关注的主导性的发展目标,从而导致了对其他有益的发展目标的抑制、损害甚至丧失。第三种代价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发展或少数人的发展总是出现个人或大多数人利益被损甚至生命被牺牲的普遍情况。最后一种代价指的是由于人的错误或主观失误所造成的背离自身价值取向的或原本就不该发生的消极后果。现在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即使在投入性代价方面,付出的成本也太多了。 资源和环境即是一例。国内学者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过去20多年,我国经济成长的,,,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就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另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却不足全球的4,。可以说,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不是因为开发多了,而是开发粗了;不是现代产业多了,而是原始产业惰性大了;不是开发过头了,而是开发失当了;不是不该开发,而是不该乱开发。 不该付出的代价则以新双轨制下的腐败和管制最为突出。所谓新双轨制,是区别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旧双轨制而言的,根据学者钟伟的解释,它指的是以公共权力为背景,自下而上地寻找和套取巨额的“租金”,即人们通常说的“寻租”。这个“租金”从哪里来,它存在于已经市场化了的商品、服务价格体系和远未市场化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体系 之间。青年经济学家高辉清等三位博士对2004年由于腐败和管制导致的损失进行了详尽的估算。结果显示:在2004年,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腐败和管制的窟窿为46787.07亿元,占当年GDP现价比重为29.3%,这一规模相当于当年国家财政的1.5倍。 这种体系性的腐败和管制造成的恶果之一,是严重扭曲了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去年世界银行发表报告显示,中国家庭中最贫困的10%人口(约1.3亿人)2003年的平均收入比2001年降低了2.5%,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这表明富裕人群的财富增长是以部分人群更加贫困为代价的。这个报告也解释了为什么日本和韩国的经济高速成长期维持的时间还不到25年,经济增长率也不如中国高,但是两国先后都步入了现代化国家行列,而中国长达近30年的高增长,贫富分化却越来越严重,增长成果如同注入到沙漠中的河流,消失得无影无踪。原因无他,正如三博士的研究所指出的,它们变成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超豪华办公楼、政府公关、资金外逃、来历不明的个人巨额财产等。可见,中国经济管制和腐败的成本,几乎可以完全抵消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增进。 经济增长的代价还包括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每年这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以及因诚信缺失而引起的巨额的交易成本,等等。代价过大,特别是发展代价与收益群体之间出现的严重的反差背离,将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分裂与对立,而且从根本上将颠覆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改革的正当性。过去我们相信,只要经济增长最终能够让每个人都受益,改革就是利大于弊。但现在,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民众对本国经济的担忧情绪却日益升温。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增长的代价问题,并对现实中代价与受益间出现的反差背离现象,设法予以纠正。?邓聿文 收入增长何时与GDP增速看齐 2007年01月09日 08:26:3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盘点过去一年,观察去年长三角16城市经济运行情况,或许可以用“平稳发展”来概括。但其中,有些变化倒还值得玩味。 比如,浙江板块的7个城市中,GDP增速并无太过冒尖的。但在收入排名前五位的城市中,浙江占据了四席,平均增幅达到12.2,。 这个变化虽不十分显眼,但不应忽视。眼下,我国正处于GDP高速增长期,而居民收入的增速却普遍较低,这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GDP增速虽数倍于发达国家,但收入增速却远落后于这个幅度。同时,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这两年在12%左右徘徊。与之相对的一个可比数据,美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50%左右。 现在,必须看到其中的危害性。如果公众的收入与经济一起增长,无疑是最稳定、最理想的一种发展状态。因为公众收入增加的同时,其消费能力也在增加,公众的消费又可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三种主要力量投资、出口和消费当中,消费的拉动作用一向最牢靠。而没有公众收入的同步增长,经济快速运行就缺少一个重要的支柱,这无论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公众改善生活质量,都容易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造成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不同步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是价值取向与制度安排。 眼下,经济增长的好处更多分配给了政府和企业,很多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要远高于GDP增速。问题的核心是,应当采取有效办法,改变这些年来所形成的政府与民争利的改革路径。而让经济增长普惠国民的关键,是公共财政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加大教育、医疗、 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投入,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同时,政府要打破行政垄断,消除各种不合理的非市场因素,让市场而不是权力来决定国民收入的分配。 有些人或许还有另一层的忧虑:如果劳动力价格增长过快,会不会影响招商引资, 其实,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在经济竞争中要获取竞争优势,以人为压低工资、放任环境损害为代价,从而赢得竞争中的价格优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在当前情况下,如果维持一定的收入增速,短期内会减少资本的收益,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但一个企业如果只能靠压榨劳动力成本生存,而不能通过技术进步拓展赢利空间,那么它被淘汰出局就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值得怜惜的。 过去,我们或许过分看重GDP增速这一个指标,现在更多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中的能耗问题。但归根到底,最值得期待的还是居民收入增长与GDP赛跑的局面出现,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进而为更科学的增长提供动力。(高渊) 正确认识和运用GDP 2007年01月05日 09:00:4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GDP指标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结构、质量和效益,看不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看不出收入分配的状况,也看不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年末岁初,各地的2006年GDP(国内生产总值)都在陆续公布之中。据悉,上海2006年GDP首次跨越万亿关,预计将超过10300亿元。尤为突出的是,2006年上海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2个百分点、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实现了12%以上的增长,升降之中,显现出上海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了新进展。 上海的GDP令人鼓舞,不少地方的GDP也很可观。面对一连串好看的GDP数据,各级各地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以科学、辩证的眼光正确认识和运用GDP指标。 GDP作为一个国际通用的统计指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综合实力和国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正确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但是,这个指标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结构、质量和效益,看不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看不出收入分配的状况,也看不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因此,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不能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要注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注意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GDP增长速度作为一个预期性、指导性的指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加以调整,研究机构也可以对这个指标进行预测和评估。各地区提出GDP增长目标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不顾客观条件相互攀比,不能搞指标层层分解和层层加码。 正确运用GDP这个指标,需要完善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切实改变单纯以GDP增长速度衡量经济发展成效和政绩的做法。抓紧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 “十一五”开局第一年GDP的增长,表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又上新台阶,同时也意味着各地进入了转变发展思路的关键阶段。而上述三个方面,正是要求各级各地正确认识和运用GDP指标,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新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变到“又好又快”发展轨道上来的不二法门。 正确认识和运用GDP指标,各地在谋划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时就要突出强调“四个更加注重”方针,即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 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 综合分析各地这些年的高速增长,发展路子总体上还是以资金和资源大规模投入为主的总量扩张道路。如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对各地经济增长贡献率一般在40%左右,在有的地方甚至可达60%,70%。但到“十一五”规划结束时,一些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这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相继完成或进入尾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必然趋缓。可以说,各地既没有条件也绝对不能再走拼资源、拼规模的路子,必须改变以总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而把提高发展质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提高质量中促进经济好中求快地发展。 纵观各地近些年的发展,外延扩大式的发展特征较为鲜明。争上新项目,拼命铺摊子,是不少地方或行业发展经济的不二选择。而这么做的后果,是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制造业产能过剩却又缺乏核心竞争力。优化发展途径,就是要在产业战略性调整中实现质的突破,尤其是要尽快解决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辐射能力不够和制造业竞争力总体不强的问题。 丰富发展内涵,是针对现存社会矛盾,关注民生实际状况,谋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就业、社会保障问题等。解决社会发展的“短腿”,使经济发展更加关注民生、贴近民生,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国有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不强、活力不够,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处理好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四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政府直接或间接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仍然过多过细,有些方面还在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改革攻坚的力度,真正落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决策和资产重组自主权,应该成为新的一年各地政府的突出任务。 总之,各地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应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以提高质量、效益为重点,制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既保持合适的增长速度,又留出一定的空间和余地,以利于把工作重心引向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二是突出约束性指标,严格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制定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的硬指标。通过节能降耗、环保和集约用地等约束,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突出民生问题,以过硬的措施确保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创造和提供更多新的就业岗位。?《瞭望》新闻周刊评论员 绿色GDP“夭折”是个什么问题, 2007年07月25日 00:00:19 来源:新华网 从年初起媒体就在等待的“2005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估计将被无限期推迟发布——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在此间表示,绿色GDP是媒体、社会为了简明而用的一个名词,真正的绿色GDP核算制度目前并不存在。国际上现在还没有这个意义上的GDP核算标准,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取这样的核算方式,所以中国还不能够公布所谓绿色GDP核算的数据或者真正进行价值量的核算。(7月23日《中国青年报》) 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了“2004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 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当时两部门都表示,正在研究的2005年的数据会很快向公众发布。今年3月份,课题组成员向媒体透露,2005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已经完成,当年环境污染损失要高于2004年,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损失GDP扣减情况统计表是这份报告的“最大突破点”。但是直到今天,这份早已完成的报告却依然紧锁在抽屉里。 2005年度的绿色GDP核算报告,在官员口中从“春节后发布”到“两会后发布”,再 到“搁浅”“不能够公布”,如此一波三折,不难想象其间充满的各种激烈的利益博弈。不论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巨大分歧,还是地方政府的政绩敏感(个别试点省市甚至正式发函要求不公布核算结果),抑或利益集团的拼力阻挠,最终的结果指向只有一个:环境污染损失被“包庇”,公众知情权被漠视。 以绿色GDP没有“国际惯例”来否定绿色GDP,而且是在已经公布过一次之后再来否定,显然缺乏说服力。任何一种研究也不可能一出生就十分完备,相反,它必须勇敢地接受实践和公众的检验。因此,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绿色GDP数字的科学性,而在于相关部门究竟有没有冲破利益集团阻挠让公众知道真相的决心和魄力,究竟愿不愿意以大胆揭露问题的方式来落实科学发展观。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权利,正如绿色GDP课题组组长、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说,“公众有权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了解我们呼吸的空气怎样,水质如何。”既然纳税人出资成立了绿色GDP课题组,课题组业已完成了核算报告,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只是公开这个报告而已,那么无论核算报告美丑如何——这是可以讨论和继续研究的,公众都有权要求知道报告的真实内容。否则,那就是对公众的言而无信,就是对纳税人血汗的浪费,就是对污染行为的放纵,就是对唯GDP政绩观的肯定,就是对子孙万代的不负责任——问题的严重性要远远超过绿色GDP核算报告本身。 “绿色GDP”报告为何陷入尴尬境地, 2007年07月24日 00:00:03 来源:新华网 启动刚过3年,仅正式发布过一次报告的“绿色GDP”项目,已被“无限期推迟”发布报告。近日,“绿色GDP”研究项目技术组组长王金南证实了这一消息。(7月23日《新京报》)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当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似乎要成为“绝唱”了。2006年12月,在2006年度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绿色GDP课题组代表高敏雪表示:“一些试点省市对是否继续参加核算表示动摇。”随后,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高调表态:“就算剩下一个省,我们也要把它做完。”应该说,政府部门的决心和核算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绿色GDP”报告迟迟不见公布的问题,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表示,“国际上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此GDP核算标准,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取这样的核算方式,所以还不能够公布这些数据或者真正进行价值量的核算。”或许绿色GDP的确不是个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说法,不过也并非如谢局长所言国际上没有类似的核算方式。譬如挪威,1978年就开始了资源环境的核算:建起了包括能源核算、鱼类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气排放、水排泄物(主要是人口和农业的排泄物)、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环境费用支出等项目的详尽统计制度;芬兰也紧随其后,建立起了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这些核算方式或许叫法各不相同,但实质却并没有多大的差异。 “绿色GDP”报告为何迟迟不见公布,当然是有现实原因的。早在今年3月的时候,该课题组有关人士表示,2005年的绿色GDP核算研究已在去年年底完成并提交,污染损失和GDP扣减指数比2004年要更高,而该报告的最大突破点,是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损失GDP扣减情况统计表:同时,“绿色GDP”研究项目技术组组长王金南也表示:报告搁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省市地方政府向两部委施加压力”。 不过,这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绿色GDP”报告遭遇搁浅是有深层次原因的:譬如环保部门与统计部门如何体制化合作、绿色GDP如何刚性地与人事制度挂钩、如何通过提升 官员道德与调整法律机制遏制地方官员的政绩冲动与GDP崇拜等等。也许正是因为在核算绿色GDP之前,我们这些“账单”就没有算清楚,所以才导致算清楚了的数字也得“无限期推迟”。 放弃绿色GDP,又该用什么调整政绩观 2007年07月24日 10:01:05 来源:南方都市报 随着国家统计局明确表示无法将绿色GDP数据对外公布,绿色GDP项目技术组组长王金南也宣布“无限期推迟”发布报告,这一开展了三年的艰苦尝试似乎走到了尽头。除了从技术角度认为绿色GDP的核算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尚不成熟外,国家统计局放弃绿色GDP的主要理由,是国际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正式公布他们的绿色GDP价值量核算结果。 诚然,国际上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分析常常是由非政府研究机构完成的,政府公布绿色GDP核算的情况确实不多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上很少有地方政府像我们的各级政府这样,对达成发展和保护的平衡负有如此巨大的责任。正因为如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对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需求比许多国家要大得多。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追求良好政绩,现代政府概莫能外。经济发展事关人民收入、就业、生活水平,因此各国政府多把经济增长指标看做是重要的政绩标尺。GDP代表着经济产出总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水平。但如果某一地区盲目地拼环境、拼资源来求得经济发展,其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对人民健康福祉的损害,却难以为GDP核算所反映。 那么为什么西方国家没有广泛开展绿色GDP核算呢,因为在实践中,其政府想要抛开环境保护,一味追求GDP增长,常常是困难的。其政府行为除了受到议会和法院的制约外,更受到当地选民的直接制约。通常当地社区既不会支持只保护不发展,也绝不会支持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一个为经济发展而污染当地饮用水源、毒化当地空气的地方政府是难以连任的。新当选的地方领导通常要顺应民意调整政策,发展和保护又会走向相对平衡。 由于政绩评价体系不同,我们的地方政府官员对平衡发展和保护承担的责任要比西方政府大得多。在西方,各利益方的参与和博弈,使得地方政府在施政方针上只有有限的选项;由于我们环境保护工作中公众参与还很有限,地方官员们主要依照既定的发展方针来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而在规划管理中手握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力,也意味着我们的官员必须为发展和保护的平衡承担全责。 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常常找不到这个艰难的平衡点。由于长期以来“发展是硬道理”被一些人误读为GDP增长是硬道理,GDP增长数字因此成为政绩评价中最硬的指标。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因此在项目决策中任意降低环境门槛,引入大量高污染、高风险的企业;在环境管理中为污染大户撑起保护伞,干扰当地环保部门的环境执法;环境污染了,而当地官员却因高企的GDP发展数字而纷纷升迁,盲目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因此更加强化。 今天,中央政府将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真要将中央政策转化为各级政府的行动方针,必须扭转各级政府首脑盲目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而要扭转他们的政绩观,则必须改变现行的干部评价体系。对中央政府而言,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选择在经济核算中加入环境保护指标的绿色GDP体系,恐怕是干部评价体系改革中成本最低的一种可行变动了。 绿色GDP面临的困境是现阶段中国发展和保护的现实矛盾的集中反映,说明仅靠一套核算体系难以扭转固有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对此环保部门早有清醒认识,正如绿色GDP项目的领导者所言:“科学的绿色GDP数据有助于科学决策,公众参与和民主法治,才能保证 每项决策能真正服务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应大力推动公众依法有序参与环境保护,相信当地方官员在决策和管理中真切感受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强烈要求时,他们不但要调整自己的政绩观,也会对能够计算出需要扣除的环境成本的绿色GDP产生真正的需要。(马军) "绿色GDP"的命运,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 2007年07月24日 09:50:12 来源:南方报业 国家环保总局于去年底完成了2005年度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俗称“绿色GDP报告”),并计划于今年3月份发表。但是迄今为止,报告仍未公布。多方消息指称,由于地方政府对“绿色GDP”的疑惧与反弹,国家统计局与环保局之间未能就“绿色GDP”的统计方法和各省排名达成一致意见。因此,“绿色GDP报告”何时才能公布,将变得遥遥无期。 “绿色GDP”为什么重要,因为这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经济增长是以多大的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而取得的。这个指标也是一种新的评价标准,它帮助我们区分出“好”的经济增长和“坏”的经济增长。并非所有的经济增长都是好事,只有符合“绿色标准”的增长,即环境成本最小的增长,才值得追求。 这些道理都好说,可是一旦面对具体数字,好多人就像见到了真龙的叶公一样,避之唯恐不及。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宣布选择10个省市作为“绿色GDP”的核算试点时,许多地方都有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当2006年核算试点进一步扩大时,许多地方已经是谈绿色变,想方设法要退出了。为什么呢,根据已经公布的2004年“绿色GDP报告”中的计算,治理2004年当年产生的污染,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这就是说,把当年增长的GDP全部用于治理污染,也仅是略有富余。而照此计算下来,很多地方尤其是资源大省根本就是负增长,即经济增长抵消不了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 还必须指出,上述的所谓“环境成本”,仅仅计算了某些排放物所带来的污染,它只是全部污染状况的冰山一角。而消息人士指出,2005年的“绿色GDP报告”中计算出来的污染代价,比2004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此可见,“绿色GDP”绝不是可以给官员的政绩锦上添花的光环。相反地,它穿透政绩泡沫,揭示巨大难堪。而2005年“绿色GDP报告”的难产则表明,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理想追求、社会动员与制度化努力,在现实中已经遇到了激烈抵抗。它也表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理念,在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标准和政策等等的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障碍。 不容否认,“绿色GDP”在具体技术层面上还有很多困难,目前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有正式的“绿色GDP”统计。尽管如此,中国公民仍有一万个理由要支持在“绿色GDP”这个方向上的努力和创新。其中最基本的理由是,绿色理念和绿色运动,是帮助公民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广泛参与决策的最好的平台之一。 “单纯GDP主义”的发展模式,本质上是精英主义的。许多官员都明白,寻求大资本与大权力的“无缝隙链接”,以大项目为“抓手”,是瞬间推高GDP的“王道”。这样的操作需要一个大承诺,即可以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然而事实表明这个承诺已经在许多方面落空,因为精英主义的运作,本质上必然忽视社会的平衡与环境生态的平衡。所以我们在GDP高速增长的背后,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经济增长与人类生活的断裂,人类活动与环境生态的断裂,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的断裂,中央与地方的断裂,中国与世界的断裂,以及理想与现实的断裂。 “绿色GDP”将从理念、技术和社会力量层面上给那些自以为掌握客观规律的过分傲慢的精英套上笼头。它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将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引入到环境资源的核算框架中来。举例来说,山西煤老板开矿拉高了GDP,然后用赚到的钱在北京买豪宅,又拉高了GDP。倘若问,这些GDP消耗多大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除了可以有形计算的项目之外,必须问在污染环境下居住的山西居民和买不起房子的北京居民,要他们提供评价。 “绿色GDP”的概念代表了所谓“现代化”的自我反思。它依赖新的理念,依赖专家提供技术完善的方法,依赖政府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的改革,同时,还非常依赖公民社会的觉醒和参与。公民的个体经验与地方知识,在“绿色GDP”的框架下受到高度尊重。因此,“绿色GDP”的命运,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也是中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这里正在形成改革与保守的新战线。 没有绿色GDP,“科学发展观”怎么观, 2007年07月24日 10:37:19 来源:南方日报 绿色GDP是科学发展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新政绩标准取代旧政绩标准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走到这一步,才真正从观念建设走向实实在在的制度建设。 中国环保危机所见证的就不单是市场经济逐利特性对环保的破坏,更是政府权力的扭曲和失灵,甚至在权力寻租或者追求GDP政绩的情况下,有意无意地走向合流,形成了巨大的反环保力量。 据报道,启动刚过3年、仅正式发布过一次报告的“绿色GDP”项目,已被“无限期推迟”发布报告。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环保部门和统计部门在发布内容和发布方式上存在着重大分歧;另外更重要的是,由于“绿色GDP”项目报告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损失GDP扣减情况统计表,对地方政府造成压力,因此一些地方还曾经向环保总局和统计局正式发函要求不要公布核算结果。 绿色GDP,指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现行统计的GDP,(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实际上,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人命为代价”的理念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而引入新的绿色GDP核算方式取代传统的GDP指标作为考察各地官员政绩的标准,对于减轻经济快速增长给环境和资源带来的严重损耗、引导地方官员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有着直接的效果。可以说,绿色GDP是科学发展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新政绩标准取代旧政绩标准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走到这一步,才真正从观念建设走向实实在在的制度建设,因此,绿色GDP意义重大。 但是,绿色GDP考核计划在GDP中加入环境和资源损耗成本,将导致中国各地的经济增长指标都要大打折扣,有的甚至是负增长,这必然影响官员的“政绩”。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应负主要责任,然而,目前中国环保事业的症结恰恰就在于过于依赖政府。在环境调查评估、环境监督、污染处罚上,几乎只有政府一家有约束性权威。但目前的政府权力结构和政绩评价标准却恰恰促使地方政府为经济发展和政绩考虑,放任污染企业的存在,降低环保事业的开支,甚至反对来自中央政府的积极的环保政策。 从政府利益机制的角度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政府几乎是一切重要资源的垄断者,地方政府缺乏自己的独立利益。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的权力空间进一步扩大,其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于是,以行政区划为边界,地方政府的独立利益开始强化。从政府激励机制的角度来看,在GDP成为政府政绩主要内容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惜牺牲环境以获得经济增长。在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中,全国地市 级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则只有40,,部分地区县以下企业仅为20,。在旧的、片面的政绩观的指引下,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态度暧昧。 这样看来,中国环保危机所见证的就不单是市场经济逐利特性对环保的破坏,更是政府权力的扭曲和失灵,甚至在权力寻租或者追求GDP政绩的情况下,有意无意地走向合流,形成了巨大的反环保力量。正是因为地方政府在反环保过程中存在巨大利益,以至于国家部委下大力气推动的利国利民的举措仅仅因为少数人的反对就无法实施。在这个意义上,为了绿色GDP的推行,更广泛的制度改革也必须提上日程。 当然,我们要承认,所谓绿色GDP计划,其实远非完美,其执行过程和统计方法中也存在不少漏洞。但这毕竟是个开头,而在中国的环保事业中,最关键的就是走出这第一步,这不但是环保事业的进步、中国政府政绩观的进步,更是科学发展观走向实实在在制度建设的一大步。(唐昊)
本文档为【原国家统计局局长:今年底中国GDP将与德国相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