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羌族文化灾后重建评介:立体范式

羌族文化灾后重建评介:立体范式

举报
开通vip

羌族文化灾后重建评介:立体范式羌族文化灾后重建评介:立体范式 羌族文化灾后重建评介:立体范式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Sci.2011,39【29):18055—18056,18059责任编辑徐 宁责任校对李岩 羌族文化灾后重建评介:立体范式 许虹(成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摘要介绍了羌族文化在汶川大地震后的受灾情况,强调羌族文化的载体损失惨重, 羌族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羌族文化环境难以恢 复,强调羌族文化的立体重建应突出中心任务,着重于从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 环境氛围2个角度及时有效地抢...

羌族文化灾后重建评介:立体范式
羌族文化灾后重建评介:立体范式 羌族文化灾后重建评介:立体范式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Sci.2011,39【29):18055—18056,18059责任编辑徐 宁责任校对李岩 羌族文化灾后重建评介:立体范式 许虹(成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摘要介绍了羌族文化在汶川大地震后的受灾情况,强调羌族文化的载体损失惨重, 羌族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羌族文化环境难以恢 复,强调羌族文化的立体重建应突出中心任务,着重于从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 环境氛围2个角度及时有效地抢救濒临危险的羌族 文化遗产,详细解析了立体范式构筑的重点,在空间性重建方面,应在物质文化建 设的同时重建本土文化与历史,在依靠原住民的基础 上重建羌族文化高地;在集群性重建方面,应重点扶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完善旅 游产业链;在生态性重建方面,应加强"羌族文化生态 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与示范;在发展性重建方面,则应按照分类保护,特色保护,重点 保护的工作思路,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形成 灾后恢复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羌族文化;灾后重建;立体范式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o5l7—6611(2011)29—18055—02 ReviewsOilPost-earthquakeReconstructionofQiangCulture:Three-dimensionalPattern XUHong(SchoolofEconomicManagement,ChengduUniversity,Chengdu,Siehuan610106) AbstractThroughintroductionofdisastersituationofQiangCultureafterWenehuanEarthquake,thepaperemphasizedthatcarriersofQiang Culturehadbeenseriouslydamaged,inheritanceofQiangCulturehadbeenaffected,andenvironmentforQiangCulturewasdifficulttorecov- er.Ithighlightedthat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ionofQiangCultureshouldstresscoretaskandtimelyandeffectivelyrescueendangered culturalheritagesofQiangNationalityfromtheperspectivesofmateriallifeconditionandspirituallifeatmosphere.Ithadexplainedfocusesof three?dimensionalpatternconstructionindetail.Intermsofspatialreconstruction,itshouldreconstructnativecultureandhistorywhilemateri— alculturewasconstructed,andreconstructQiangCulturehighlandbydependingonaborigines;intermsofclusterreconstruction,itshould slvesupporttolargetourismenterprisesandperfecttourismchain;intermsofecologicalreconstruction,itshouldenhanceconstructionand demonstrationof"ecologicalprotectionpilotareaofQiangCulture";intermsofdevelopmentreconstruction,itshouldrealizecoordinatedunity betweenprotectionanddevelopmentaccordingtoclassifict~tionprotection,characteristicprotectionandkeyprotection,soastoformavirtuous circleofpost—disasterrecoveryprotec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 KeywordsQiangCulture:Post—earthquakereconstruction:Three—dimensionalpattern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四川走过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 极艰难又荣耀的3年,既战胜了诸如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 害,汶川特大地震等灾难,又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特大 山洪泥石流灾害等危机,四川人民经受了重重考验.重灾区 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黑水 县,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和平武县,以及甘孜藏族自治 卅l的丹巴县等地,是我国羌族唯一的聚居区,其中仅汶川,理 县,茂县及北川4个羌族聚居区的羌族人口就占全国羌族总 人口数量的70%以上.羌族传统文化丰富多样,是我国文化 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灾后文化重建的重点内容. 1羌族文化受灾情况 汶川特大地震致使极重灾区的文化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仅四川就有108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损,l】8项 州(市)级和15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遭受严重 毁坏,沉淀于阿坝州境内的羌族文化核心部分的羌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受损最为严重,恢复重建任重道远. 1.1羌族文化的载体损失惨重汶川特大地震使阿坝州多 年来的文化建设成果几近毁灭,直接经济损失近13亿元. 境内多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损毁严重,如被誉为藏羌民 族建筑瑰宝的桃坪羌寨碉楼,黑虎群碉,直波碉群顶部以及 古羌聚落遗址,大禹文化古迹,姜维城遗址等建筑物坍塌开 裂;羌族博物馆内的大量珍贵文物和羌文化档案资料等均遭 到毁灭性破坏;在羌区最大的羌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最 为完整的汶川县萝卜寨,具有标本意义的224座黄泥房屋建 筑群倒塌,损失更是无法计算;"羌笛","瓦尔俄足"等7处非 作者简介许虹(1958一),女,安徽五河人,副教授,从事统计学与市场 调查分析预测研究,E-mail:xuhonglaoshi@sohu.corn. 收稿日期2011-06-27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习地严重损毁,而开展活动所需的 许多珍贵实物器具被损毁;州内各县在震前搜集,整理,登 记,建档的上千份珍贵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被破坏,重要 史料被掩埋,直接或间接文化资源的损失难以估量…. 1.2羌族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汶川大地震使羌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锐减,在地震中,30万人口的羌族同胞中, 遇难者达3万余人.~ltJll县城所属曲山镇共2万余人,遇难 者达8600余人,受伤9690余人(其中30名羌族文化研究与 保护工作人员也不幸遇难);非物质文化遗产标本地的萝卜 寨就有44人遇难(其中2名释比传承人,5名羌族艺人),200 余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于没 有本民族的文字,羌族文化传承主要靠口授心记,许多典型 民族文化特征的羌族语言,民歌,羌绣,羌笛演奏,手工艺,多 声部演唱,歌舞等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载体,都需 要传承人来保存与弘扬.羌族文化主要是依靠羌文化集大 成者的"释比"来传承,而健在的传承人一般都已年老体弱, 地震致使传承人或身心俱损,或失去生活信心,或记忆力衰 退,从而直接影响到羌族文化的持续传承.地震也使许多民 间舞蹈,民间乐器和音乐,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者或死或伤, 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后继乏人而濒临绝境. 1.3羌族文化的环境难以恢复地震不仅造成了许多羌族 人家的财产损失,人们赖以生存的旅游业,农副业,手工业等 也陷入停顿状态,人们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环境. 震后,随着次生灾害的发生,人们迁居到地势相对低缓开阔 地带,羌族文化的发源和滋养环境,如生产劳作方式和生产 生活氛围发生了根本变化,羌族文化生根和养息的土壤渐渐 消失.灾后交通出行问题突出,生产生活道路受阻,经济恢 复与发展也受到影响,灾后生活面临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 18056安徽农业科学2011生 下,羌族群众主要忙于灾后生产生活的维持与发展,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承已逐渐荒废,一些传承人已无心开展或传承 文化技艺.许多羌族青年选择到城里打工挣钱,致使羌族文 化的传承后继乏人,羌族文化恢复与延续面临着严峻的 考验., 2羌族文化的立体重建 2.1突出中心任务国家很重视地震灾区文化遗产的抢救 和保护工作.一方面专门设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 区",另一方面在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之中,已将保护和抢 救羌族文化列为重要内容,包括保护藏族,羌族的碉楼和村 寨,羌族特色设施,保护和重建羌族博物馆,民俗馆等.明确 指出对反映"释比"文化的经书,典籍,民间舞蹈,民间乐器与 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面临濒危,失传的文化,应及时 加以抢救,保护.在灾后重建中,不仅要帮助羌族人民改善 物质生活条件,还要帮助其重塑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环境氛 围,及时而有效地抢救濒临危险的羌族文化遗产…. 2.2构筑立体范式 2.2.1空间性重建.灾后羌族文化空间重构是设立旅游者 与羌族文化进行互动体验的文化空间,使旅游地形成完整的 羌族文化感知氛围.?重建本土文化与历史.羌族文化空 间必须构筑在羌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必须尊重本土文化与 依附历史底蕴,不能任意改造,夸大,曲解和商业化,也不能 随意打造,固化,忽略和创新化.只有充分尊重本土文化和 历史事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旧如旧,原态呈现".?与 物质文化重建同步.震后羌族文化空间在地域上已呈不连 续性或缺失性状态,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上也必然存在不完 整性.因此,灾后恢复重建不仅要比照震前羌族文化固化实 体分布特点,找出恢复与重建有形载体(如羌民族的民居,碉 楼,生活环境)的重建节点;更重要的是作为无形的羌族文化 遗产,其恢复与重建也必须同步进行,否则就会使宝贵的羌 文化资源人为地位移,扭曲,失落.?重建羌族文化高地. 文化空间扩散理论表明,人文现象的传播可以通过人与人之 间的接触,人口迁移等途径实现.羌族文化空间重建虽然可 以通过人文社会的互动逐渐恢复,但这一过程十分缓慢,而 对于因突降的地震灾害破坏而面临恢复重任的羌族文化而 言,是没有时间可以耽误的.因此,必须在全面恢复重建灾 区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上,突出恢复与重建羌族文化遗产, 尽快建立羌族文化高地,以带动整个地区文化产业链的恢复 与发展.?依靠原住居民.羌族文化空间的恢复重建虽然 应该是多重力量共同起作用,离不开政府,专家学者,援建与 志愿队伍,但从羌族文化的真正恢复重建的视角来看,恢复 重建的主人应该是原住居民.因此,对羌民族文化的恢复重 建进行指导,要充分尊重羌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理解他们 对自身文化的判断和对文化自由选择的权利,重视他们在本 民族文化恢复重建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原住居民积极 参与的灾后文化空间重塑才是可持续性的民族文化恢复发 展的能动因素. 2.2.2集群性重建.地震使重灾区旅游业百废待兴,灾后 重建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灾区以集群性的视角和 高度恢复旅游产业群链,不失为具有前瞻性的工作思路.? 重点扶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以此为契机改变灾区内中小旅 游企业的无序竞争状况,逐渐恢复旅游客流,争取景区灾后 恢复项目扩张,创新景区服务体系,降低旅游企业经营成本, 形成产业配套,设施集中,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引导,中 小企业跟进的旅游产业集群业态.在政府主持下对灾后旅 游产业进行准确定位,制定优惠产业政策,重建旅游基础设 施,扶持集群性旅游企业,为旅游产业集群的恢复与发展创 造良好的环境.?完善旅游产业链.在灾后恢复重建背景 下,羌族文化旅游区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整合羌族文 化旅游资源,在继续保持自然原始旅游品牌的同时,重塑羌 族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拓展与延长旅游产业链.灾后羌族文 化景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由供货商,销售商,游客,管理机构, 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是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这不仅是 灾后羌族文化地区旅游产业的重组,标志着整个阿坝州灾后 重建中旅游产业人流,财流,物流的一次跨越式整合,也是灾 后羌族文化旅游产业恢复重建的市场机制与市场杠杆. 2.2.3生态性重建.国家公布设立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是从民族文化的生态性保护角度出发而设立的保护 区,立足于保护羌族文化的原生态,是对合理利用原生态羌 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原真性文化演艺,民间工艺,村寨观光与 民俗旅游等的示范区,以促进羌族非物质文化的生产性保护 与原真性传承.其在地域上包括汶川县,茂县,理县东部,黑 水县,松潘县南部,北川县等地区,这些地域的羌族文化,自 然生态保存较好.保护实验区揽括了中华民族精神标志城 汶川I,羌城茂县,北川I新城,桃坪寨,黑虎寨,萝b寨,布瓦寨, 色尔古寨,绵厩大禹故里景区,叠溪一松坪沟景区,九顶山景 区,达古冰川景区,卧龙景区,水磨一三江景区,小寨子沟景 区,龙溪沟景区等代表性文化,生态景区景点建设项目.通过 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与示范,可促使羌族地区厚重的历史底蕴, 丰富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山地生态农业,种养殖业 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由传统的观光型向休闲 度假与观光并重转变,扩大羌族旅游在国内外的生态文化影响 力,提升羌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形成 灾后重建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典范. 2.2.4发展性重建.四川的灾后重建始终贯彻了可持续发 展的理念,努力使灾后重建成果既满足当代人的社会经济需 要,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2009年国务院发布 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鼓励 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充分发挥少数民族 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 游,休闲等领域的联动发展.文化部2006年发布的《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说明,我国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公约》中为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提出 的工作模型是:确认一建档一研究一保存一保护一宣传一弘 扬一传承一振兴,其核心在于传承和振兴.为此,面对羌族 文化已遭严重破坏,文化整体性已不再完整的现状,按照分 类保护,特色保护,重点保护的工作思路,开展对文化遗产, (下转第18059页) 39卷29期阎淑龙生态宜居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l8059 民亲水游玩,又要保证居民的安全. 第四,生态性往往是水体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问题,容 易造成水景污染和景观的昙花一现.水景设计应该结合原 有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基地周边的水源,合理利用雨水收 集和中水的回收利用来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建立循环系 统,防止水体的污染. 4.2.2塑造和谐的植物群落.居住区的生态性离不开植物 景观的塑造.绿化植被具有调节光,温度,湿度,改善气候, 美化环境,消除身心疲惫,有益居者身心健康的功能.植 物景观能够美化环境,改善小环境气候,调节居者的身心. 首先,居住区植物景观要满足生态效益.在景观设计 时,要充分保护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场地原有自 然环境的生态特征.这样既能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 过分追求形式和美感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的破坏. 其次,根据生态位理论,塑造植物群落.生态位就是种 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关 系.生态良好的植物群落可以形成稳定的景观,与其他设施 结合,创造舒适的环境.而植物群落的塑造不是植物个体的 简单拼凑,而是有规律的组合.植物的品种多样,则应空 间层次丰富,在平面上做到构图均衡,竖向层次上将乔,灌, 地被相结合,形成自然群落的美感. 再次,植物景观的塑造结合景观空间的功能和性质.如 开场的公共活动空间,可采取孤植的大树;安静的休憩空间 可用植物进行围合,阻隔噪音,形成独立的安静小空间,儿童 活动区域可选择无伤害性,色彩鲜艳的植物群落,为儿童营 造愉悦欢快的景观环境. 最后,在植物的选择上首先选择乡土树种为主要材料, 能够保证植物的健康茁壮成长,结合其他造园要素,为居住 者创造和谐的自然活动休息空间.植物选择安全无毒的品 种.保证居民身心健康.做到春绿,夏花,秋实,冬景,三季有 花.四季有景,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4.2.3创造舒适的活动场地."以人为本"是居住区中景观 宜居性的体现,就在于不单单是考虑景观,更主要的是为居 民创造舒适的,适宜活动的,安全的活动场地.利用不同的 地形,挡土墙或绿篱对空间进行围合,在空间中布置休息设 施,如亭,廊,座椅,利用道路的引导使居民能够进行交流与 游憩.根据人群的不同需求布置不同功能的空间环境. 4.2.4儿童活动区.儿童是居住区景观空间的活跃享用 者,儿童活动区的设置必不可少的.进行儿童活动区设计 时,首先要考虑安全性.其选址要远离居住区车行干道,利 用塑胶防滑的地面铺装防止儿童摔伤.在植物的选择上,选 用无毒,无刺激气味,无刺,色彩鲜艳的植物.其次,要充分 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求.儿童的活动特点与年龄有 很大联系,而且儿童的性格不同喜好也会不同,因此要根据 儿童的不同年龄段,不同的性格特点来安排儿童的活动场 地.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为儿童创造适宜的活动空间.最 后,要考虑色彩对儿童的影响.儿童是天真烂漫的,绚丽的 色彩能够吸glJL童的注意,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愉快感受. 所以,铺装,设施,植物都要考虑到色彩的丰富性. 4.3突出主题,体现文化性居住区里的景观具有主题性, 可以提升居住区景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这里提到的主题 和文化是指景观的人文内涵底蕴,并非深层挖掘历史.景观 要素可以传递给居民一种归属感和温馨的氛围.趣味生动 的雕塑小品,亲切宜人的景观空间,尺度亲近的水景等,都可 以提升文化意境,满足居者的心理需求. 5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绿地成为城市的稀缺元素,宜居的生 活环境是城市居民的追求目标,更是景观设计者面临的挑 战.为城市居民打造宜居生态的住区环境,以绿色,生态为 主是城市环境改造的关键,也是每一个设计师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类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瑚1:56 — 57. [2]刘桂林.从生态园林到生态安全园林[M]//陈建为.中外景观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O09. [3]卢山,李寿仁,陈波.宜居景观设计探索一以杭州临安"春天"居住小 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0(9):92—95. [4]曾艺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 究,20t0(8):238—241. [5]张晓峰.浅谈景观中的场所精神[J].安徽建筑,2o~o(3):23—24. [6]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J].长安 大学: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3(12):30—33. [7]韩炳越,沈实现.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J].中国园林,2005 (7):61—67. [8]胡伟.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园设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3): ll6一l17. [9]王明荣,宋国防.生态园卡木{十中植物的配置[J].中国园林,2011(5): 86—88. ?? +"+??+"+"+"+"+w+"+"+"+一十"+"+"+ (上接第18056页) 文化传统及其环境的有效保护,以期实现保护一传承一发展 的灾后恢复重建目的.这种发展性保护模式可以促进保护 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形成灾后恢复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 循环. 参考文献 [1]刘文芝.对汶川I特大地震灾后藏羌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思考[J].阿 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9):19—21. [2]邓思胜.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灾后保护与传承的注意问题[J].咸宁学 院,2010(9):37—39. [3]肖琼.地震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71—174. [4]马琳.灾后汶川羌文化生态旅游区文化空间的重构[J].云南民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2o~o(6):34—38. [5]刘世明,严澍,李蔚.四川灾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机制与模式研究 [J].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75—178. [6]徐学书,喇明英.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 2010(3):146—151. [7]喇明清.灾后重建中民族文化"发展性保护模式"探i寸—一由地震灾后 羌族文化保护引发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2).35—39..
本文档为【羌族文化灾后重建评介:立体范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10-11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