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学》、《天时》、《橘逾淮》复习检测卷部分 答案[策划]

《为学》、《天时》、《橘逾淮》复习检测卷部分 答案[策划]

举报
开通vip

《为学》、《天时》、《橘逾淮》复习检测卷部分 答案[策划]《为学》、《天时》、《橘逾淮》复习检测卷部分 答案[策划] 《为学》复习检测题答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解释加点词语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做 )之(代事情 ),则(那么 )难者亦易矣(了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做 )学(学问)有难易乎,学(学习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边远的地方 )有二僧:其(其中 )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告诉 )于富者曰:“吾欲(想要 )之(往,到)南海,何如(怎么样 ),” 富者曰:“子何(什么 )恃(凭借,倚仗 )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为学》、《天时》、《橘逾淮》复习检测卷部分 答案[策划]
《为学》、《天时》、《橘逾淮》复习检测卷部分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策划] 《为学》复习检测题答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解释加点词语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做 )之(代事情 ),则(那么 )难者亦易矣(了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做 )学(学问)有难易乎,学(学习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边远的地方 )有二僧:其(其中 )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告诉 )于富者曰:“吾欲(想要 )之(往,到)南海,何如(怎么样 ),” 富者曰:“子何(什么 )恃(凭借,倚仗 )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雇船 )而下,犹(还)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到 )明年(第二年),贫者自南海还(回来 ),以(把)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距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到 )而贫者至焉(加强语气的助词)。人之立志,顾(还,反而)不如蜀鄙之僧哉(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1.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2.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3.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我几年来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到南海),还没有能够(去成)。 4.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去过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 出了惭愧的神色。 5.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而穷和尚却到了。 6.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 三、区别并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西蜀之去南海 古义___距离_____今义___到,往_____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义__边远的地方_今义____品德低下__ 四、分别写出下列“之”的含义或用法。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代事情,助词 ) 2、蜀之鄙有二僧 ( 的 ) 3、吾欲之南海 ( 到,往 )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 无义,取独 ) 5、西蜀之去南海 ( 无义,取独 ) 6、人之立志 ( 无义,取独 ) 五、下列加点字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语气词,请连线说明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 天下事有难易乎 表肯定语气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表肯定语气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表加强语气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表反问语气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表疑问语气 六、问答 1.《为学》选自《 白鹤堂集 》,原题为“ 为学一首示子侄 ”。作者 彭端淑 , 清 代人。 2. 从文中第一小节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为学”也和“天下事”一样,难和易是可以 互相转化的,关键在__为 和___不为 。 3、文中从“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一句可见到南海相当不容易,富 者“ 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结果未能如愿,贫者只依靠“ 一瓶一钵 ”就达 到目的。 4、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教育“子侄”,从“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句 话可以看出他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5、富和尚两次说的“子何恃而往”所表达的语气有何不同,体现了富僧怎样的态度, 第一次是疑问语气,富和尚对穷和尚能否前往南海持怀疑态度; 第二次是嘲讽和轻视的语气, 富和尚对穷和尚能否前往南海持否定态度。 6、本段通过贫富二僧往南海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说明了_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 ____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天时不如地利》复习检测题答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知识积累 (一)文学知识 1.孟子,名_轲_,字_子舆__,是__战国_时代人,他是 儒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尊称他为“ 亚圣 ”,常把他和孔子以“ 孔孟 ”并称,他和孔子的学说被称为“ 孔孟之道 ”。 2.《孟子》是 孟子及其弟子 所著。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 、《大学》 、《中庸》 并称为“四书”。“五经”有 《诗》 、《书》 、《礼》 、 《易》、《春秋》 。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天时(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 不如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 2. 地利不如( 比不上 )人和( 得人心,上下团结 ) 3.三里之城( 内城 ),七里之郭( 外城 ) 4.环( 围 )而攻之( 代小城 )而( 却 )不胜,夫( 发语词 )环而攻之 5.是( 这,此 )天时不如地利也。 6.委( 抛弃 )而去( 离开 )之 7.池( 护城河 )非( 并非 )不深也,兵革( 兵器盔甲)不坚利( 坚固锐利 )也 8. 故( 所以 )曰,域( 限制 )民不以( 用 )封疆之界( 划定的边疆界限 ) 9. 固国(巩固国防) 不以山溪之险( 山川的险要 ),威(建立威信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0.得道(施行仁政,得人心 )多助,寡( 少 )助之( 到 )至( 到极点 ) 11.亲戚( 族内外的亲属 )畔之 ( 代失道者 ) 12.天下顺( 服从 )之 13.以( 用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因此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亲戚畔之 畔 同 “叛” 背叛 (四)写出下面两个词语的古今异义: 亲戚:古义( 族内外的亲属 )今义(泛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 其他成 ) 兵: 古义( 兵器 ) 今义( 士兵 ) (五)翻译下列语句,并体会其句式特点。 1.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既然敌人围攻,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 候,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但是却没有胜利,这正是说明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形 。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限来限制老百姓,不能用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用兵器和盔 甲的锐利坚固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5.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族内外的亲属都会背叛他。 6.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用天下人都服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一战立即就会获得胜利。 二、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____ 。 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2.孟子用 天时 、 地利 、 人和 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客观条件和主观 条件,其中 天时 、 地利 是客观条件, 人和 是主观条件。 3.本文第一段突出中心论点“__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第二段突出论点“__天时不如地利 ”。 第三段突出论点“__地利不如人和 ”。 第四段突出论点“___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4. 本文运用 举例论证 和 对比论证 的论证方法,第二段用 攻而不 胜 事例 ,第三段用 守而败退 事例,作用是 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 。 5.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甲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分析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增强语势,加强肯定的语气,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 6.最后一段突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仅靠“ 天时 ”与“ 地利 ”条件,还从 反 面进一步强调“ 人和 ”的重要性,结尾归结“_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释“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理由。 7.从本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道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 8.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 对比 手法论证了“ 人和 ”的重要性。 《橘逾淮为枳》复习检测题答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知识积累 (一)文学常识 晏子,名 婴 , 春秋 时期, 齐 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以善于 辞令 著称。《 晏子春秋 》是一部记载晏子言行、事迹的著作。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晏子将使( 出使 )楚 (2)谓左右曰( 对„说 ) (3)齐之习辞( 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者也 (4)今方( 将要 )来,吾欲( 想要 )辱( 羞辱 )之 (5)何以( 用 )也 (6)何坐( 犯„罪 ) (7)吏二缚( 捆、绑 )一人诣( 拜访、谒见 )王 (8)缚者曷( 同“何” )为( 是、做 )者也 (9)齐人固( 本来 )善( 擅长,善于 )盗乎 (10)晏子避席( 离开座位 )对( 回答 )曰 (11)叶徒( 只 ,仅仅 )相似,其( 指橘和枳 )实( 果实 )味不同 (12)人楚则( 就 )盗 (13)所以( „的原因 )然( 如此,这样 )者何,水土异( 不同 )也。 (14)得无( 莫非 )楚之水土使( 让 )民善盗耶 (15)圣人非所与熙( 同“嬉”,戏弄 )也,寡人反取病( 辱 )焉 (16)橘逾( 超过,越过 )淮为( 成为 )枳 (三)翻译 1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可是)进入楚国就偷窃 。 2.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3.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窃吗, 4.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同啊。 6.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 7.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该用什么办法呢, 8.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 9.王曰:‘何为者 也,’„„‘何坐, ’ 大王就问:‘这是什么人,’(我们便)回答说:‘是齐国人。’ 10. 酒酣, 吏二缚一人诣王。 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小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11.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楚王说:“ 捆着的是什么人,” 12.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13.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离开座位,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 二、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楚王怎样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 故意捆绑一个人在晏子面前走过,并称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2. “晏子避席对曰”“避席”能否删掉, 这个重要的动作显示了晏子心有怒火,但却从容镇定,显示出君子风度。 3.晏子在论辩中提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用意是什么, 以此为比喻,表明齐人在楚国的行为是由其所在环境决定的,将问题的重点由楚王所说的“齐人固善盗”转至齐人为什么“入楚则盗”,引出之后对楚国的讽刺。 4.晏子以“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一句结束论辩,说说句中隐含的对齐楚两国的评价。 齐国: 民风淳朴,百姓遵纪守法。 楚国: 社会风气歪邪,百姓偷盗成性。 5.晏子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 比喻 的手法,他把 齐国 比为“淮南”,把 楚国 比为“淮北”,把 不盗之民 比为“橘”,把 盗贼 比为“枳”。
本文档为【《为学》、《天时》、《橘逾淮》复习检测卷部分 答案[策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8-15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