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辛弃疾词两首》知识讲解

~《辛弃疾词两首》知识讲解

举报
开通vip

~《辛弃疾词两首》知识讲解~《辛弃疾词两首》知识讲解 编 稿:董海娜 审 稿:徐冬杰 责 编:陈为华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 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 不开的。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 2.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3.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创作的艺术风格。 4.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1.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词两首》知识讲解
~《辛弃疾词两首》知识讲解 编 稿:董海娜 审 稿:徐冬杰 责 编:陈为华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 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 不开的。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 2.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3.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创作的艺术风格。 4.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 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 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 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 建议 关于小区增设电动车充电建议给教师的建议PDF智慧城市建议书pdf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下载税则修订调整建议表下载 ,均未被采纳, 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 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 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 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 绪。著有《稼轩长短句》。 2.掌握加红字读音。 遥岑(cén) 玉簪(zān) 螺髻(luó/jì) 鲈鱼(lú) 脍(kuài) 揾(wèn) 3.理解下列词语。 【遥岑】远山。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脍】把鱼肉切细。 【揾】揩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水龙吟”是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题目。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 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亭子。 这首词是作者于1174年,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已经南渡12年之久,但是并没有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这对于一个爱国词人来说,不能不在心中产生悲愤之情。 1.词的首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这是作者在赏心亭上 所见到的意境开阔、博大的景物描写。其中“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则描写了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 年多雨,只有秋季,才天高气爽。 2.如何理解“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在理解这三句的时候,可以把顺序调整为“遥岑远目,玉簪螺髻,献愁供恨”。放眼望去,那一层层、 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着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作者说“献愁供恨”,那么作者的“愁恨”从何而来?文章中没有明确地交待。但是我们可以结合词 的写作背景得出答案。从赏心亭往北看,是属于抗战的前线,但是作者却不能够效力;中原故土,收复的 日子遥遥无期。从赏心亭往南看,山河虽好,但是仅存半壁。此外,朝廷主和,作者虽然有远大抱负,却 不能够实现。 3.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看作是“江南游子”呢?“落日”“断鸿”又如何理解?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指失群的孤雁,在这里比喻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是指作者自己。作者南渡之后,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但是南宋 统治集团对作者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作者觉得自己是一个在外飘零的“游子”。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抒发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5.作者在下片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样的用意? 引季鹰故事,表明自己早已以身许国。 引许汜故事,表明自己不屑为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风雨飘摇。 “树犹如此”是桓温北伐路上对流光飞逝之叹,作者引以表达自己功业未建年华虚度的感慨。 6.词的结尾处为什么要用“英雄泪”? 作者并没有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因此他在一般人眼中也不算是“真正的英雄”,但是他却有着 “英雄”般的壮志和报负,但是这些都不能够实现,而且自己的主张也得不到支持。那么留给作者的只能 是悲伤和愤慨。用“英雄泪”,更能够突出作者心中的悲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今镇江东北的北固楼上。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多人在家乡起 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 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 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 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 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 武装,后来辛弃疾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 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 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后来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 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 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 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 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促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 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1.概括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片用刘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2.作者在上片中,提到“刘裕”的目的是什么? 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 能被采用的意思。 3.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 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词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又有谁 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6.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 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 这首词的长处。 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 《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这一年的秋天,作 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 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 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 哀! 《永遇乐》是作者写于开禧元年(1205)的作品,这时他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 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 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 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 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 相比之下,辛弃疾创作后一首词时年事已高,仍旧报国无门,所以更多一些苍凉悲壮之感。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脍( ) 揾( ) 封狼居胥(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 (1)遥岑远目 (2)休说鲈鱼堪脍 (3)揾英雄泪 (4)元嘉草草 3.填空。 辛弃疾,_________(朝代)词人。他字_________,号_________。艺术风格多样,而以_________为 主。著有_________。 4.默写。 (1)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__。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 (4)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各句中加红词语是借代用法的是( )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道”,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为:a.说,b.路,c.学说,d.主张。为下列句中的“道”选择正确的意思。 (1)人道寄奴曾住。 (2)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3)俱会大道口。 (4)执手分道去。 3.“望”,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为:a.远望,b.希望,c.盼望,d.回望。为下列句中的“望”选择正确的意思。 (1)望中犹记。 (2)不久望君来。 (3)怅然遥相望。 (4)君还何所望。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这几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上述诗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写出宋朝百姓在狒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 兵。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 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八一五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进行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 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分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 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撬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 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 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 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 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 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 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 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结果,他又一次被一纸诏书发送到比永州更远的柳州。 屈原自没于汩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汩罗江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 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业着一个可人的小天 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于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 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 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柳宗元不断地引发着后人苦苦思索。 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 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堂,不大愿意进来。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 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 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 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 与史官争辩,为普天下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 至全然黯喑。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 这些碑文。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节) 1.“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在全文的表达中起什 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意在评价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说“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用“俄国的西伯利亚”来衬托当时柳州环境的极度荒凉。 B.作者认为只有经历如柳宗元般的人生磨砺才会取得如其的文学成就。 C.在文章中,作者既有对时代的抨击又有对柳宗元多元性格的辩证分析和评价。 D.“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是说那种孤独和宁静成就了他文学的辉煌。 E.“中国,太寂寞”是说中国封建时代的特有环境给诸如柳宗元这样的人以更多思考人生的机会。 1.下面各句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古代诗词。请写出每句的出处和作者,这些诗句有何共同之处? 试用《雨霖铃》中的一句词加以说明。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某同学对《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一番比较,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 他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概括,请你与他合作,得出恰当的结论: ?两位作者的生卒年:姜夔1155—1221年 辛弃疾1140—1207年 这说明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 《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这说明两首词都涉及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重要历史背景。 ?这两首词都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 《扬州慢》中提到杜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廉颇。 这种写法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要求指出这两位词人的不同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én、zān、luó/jì、kuài、wèn、xū 2.(1)小而高的山(2)把鱼、肉切细(3)揩拭(4)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3.南宋;幼安;稼轩;豪放;《稼轩长短句》 4.(1)水随天去秋无际(2)无人会;登临意(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气吞万里如虎 (一) 1.ACD 2.(1)a(2)d(3)b(4)d 3.(1)d(2)c(3)a(4)b 4.D 5.D (二) 1.渲染一种凄凉的意境,奠定下文抒情基调;引出下文作者游览及由柳祠引发的思考。 2.高度评价柳宗元在文学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3.(1)他具有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特性。(2)在被贬的宁静中他创造了中国文学的又一座高峰。(3)他不甘心于那种被贬的宁静和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取仕”仍是他的追求中的一个重要追求。 4.BE,解析:B项的表述过于武断,E项“中国,太寂寞”是说如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扭曲了文化人格,具有普 遍性。 1.?《送友人》李白。?《孔雀东南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兵车行》杜甫?《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这些诗句都表现了离别的悲伤,即“多情自古伤离别”。 2.?生活在同一时代?宋金军事对峙?用典?虽然姜夔和辛弃疾都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社会十 分动荡的南宋时代,虽然池们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但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精神境界不 同,因此作品的格调也就不同。例如,对敌人的侵扰破坏;姜词说“废油乔木,犹厌言兵”,只是抒发悲 痛之感;而辛词则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充满了战斗之豪情。姜词感慨昔盛今衰,再三提到杜牧; 辛词则壮心不已,连举孙权、刘裕、廉颇。综观全词进行比较,姜词的基调是“悲”,而辛词的基调是“愤”。 许金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的痛苦。辛弃疾满怀着爱国的热忱,活捉 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给宋 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 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 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感慨唏嘘,激情难抑,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 名作。(一说作于1169年建康通判任上。) 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的时间。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 界壮阔,气势雄浑。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置身于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即使一般人也会触 发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何况满怀报国激情的词人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不激起词人满腔的豪情?那 滚滚东去的长江怎不使词人热血沸腾?那寥落苍凉的秋色又怎能不令词人悲慨高歌、潸然泪下?因此,开 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已蕴蓄着深厚之情。开头两句两用“秋”字,并用“无际”加深“千里”之意, 这就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建康临江傍山,所以词人登临赏心亭之际,在前两句写俯瞰江天 之后,接着便写遥望远山。假如说写江天是壮阔的,那么写远山就是秀丽的了。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 中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以玉簪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罗髻, 撒在明月中。”则用青罗髻形容碧绿层叠的山峦。辛弃疾借用这两位诗人的词语,以“玉簪螺髻”比喻山 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纵目远望,那千姿百态的山峰,有的苍翠高耸如美人的玉 簪,有的层层叠叠如美人螺旋形的发髻,祖国的江山不但有壮阔之美,而且有秀丽之美,这就更加激起了 词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从而也就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于是, 在上面景中寓情、以景逗情的基础上,作者便明言其情。但是,为了避免平直,作者不说自己“愁”和“恨”, 而是说远山“献愁供恨”。作品用移情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客观景物上,由于词人满腔愁恨,所以连 那秀丽的山峰看起来也不令人愉快,而好像是充满愁恨了。这样写来就更加曲折有味。在以远视镜头遥观 周围景物之后,作品又把镜头移向了赏心亭上的人。词人原籍山东历城,而宦游江南,故称“江南游子”。 家乡沦陷,国家残破,而一人独自徘徊于赏心亭上,就已够悲伤的了,何况又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呢!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 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在这里,作品写的是实景;同时,那落日 残照又恰好是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兼, 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以上“秋无际”从江天中见,“玉簪螺髻”从远目中见,“江南游子”从落日 断鸿中见,故陈洵《海绡说词》谓“纯用倒卷之笔”。接着,紧承“江南游子”续写,由即景写情完全转 入人事人情。这位感慨万千的江南游子,并不是一般的登楼怀乡,而是“把吴钩看了”,他是多么想手持 这锐利的吴钩,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啊!看吴钩,正是词人雄心壮志的表现。然而,他却不被重用,英雄 无用武之地。词人满腔悲愤无处发泄,只能一边走动,一边不断地拍击着栏干以泄其情。而词人这种心情 却并无人能够理解,这就更增加了他的悲愤。“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词人的动作和心情是激烈的, 那昂扬的斗志和强烈的激情仿佛使人感到它的灼热和跳动。如果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是 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动作 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在这里,作品不再用即景写情之法,而是另换一法,以人物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同样都避免了直说。作品所展示给我们的是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而感情的具体内涵却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这样作品便更加深沉浑厚,蕴藉含蓄,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魅力。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结句已转入的人事人情,进一步抒情,但却又换一法,运用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 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即晋人张翰。《世说新语?识鉴》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椽,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里,而辛弃疾则不以隐居为然,因而反用此典说:不要说什么鲈鱼脍之类的家乡美味吧,尽管秋天已到,张翰(词人自指)回家了没有呢?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的危机而隐退。词人之所以耻于弃官归隐,是因为他有着报国的雄心壮志。因此接着又用一典加以申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说,陈登(元龙)因许汜没有大志,很看不起他,自己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替社会做些事,你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我将睡在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岂止是上下床之别!”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从而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但是,南宋政权投降派得势,风雨飘摇,怎不令人忧愁!自己长期不被重用,大好年光白白流逝,又怎不令人感伤。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在路上看见自己从前种的柳树已有十围粗了,不禁慨叹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经这样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光虚度的愤慨和苦痛。作品连用三个典故言志抒情,又是另一写法,但同样不直不平,婉转曲折。陈洵《海绡说词》云:“季鹰未归则鲈脍徒然一转,刘郎羞见则田舍徒然一转,如此则江南游子亦惟长抱此忧以老而已;却不说出,而以‘树犹如此’作半面语缩住。”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极富错综变化之妙。词人痛苦之极,不禁一洒悲痛之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的眼泪,而是不遇于时的英雄的眼泪。词的最后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求,词人的痛苦无人来安慰,因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来揾泪了。但“倩何人”又表明无人可代为唤取红巾翠袖,因而只好独自哀伤,从而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下片结句“倩何人”等13字,与上片结句“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感情沉郁,结构严谨。 这首词沉雄豪壮,是稼轩词风的典型代表。论稼轩词风者,多以“豪放”名之,并常以“苏辛”并称。 殊不知稼轩之豪放,与东坡之清旷实有不同。稼轩处于国家残破之际,多抚世感事之作,感情极为沉郁。黄梨庄云:“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词苑丛谈》引)陈廷焯云:“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不善学之,流入叫嚣一派。”(《白雨斋词话》)稼轩此词就是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秋色无边,江山壮丽,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胸怀报国大志,耻于归隐谋私,可谓豪矣,壮矣!但愁恨郁积,落日哀鸿,叹不为人知,惜年光如水,洒英雄之泪,又何其沉痛悲凉!其豪壮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动作写情、用典故达意,曲折委婉地道出。作品层层推进,情到至极处,又以“树犹如此”半句缩住。而且其情的具体内容始终未加明言,全靠读者联系当时的时代和作者处境去体会,因而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可谓深得蕴蓄之法。全词在苍凉浑茫的主色上,又以“玉簪螺髻”“红巾翠袖”添抹了一些清秀婉丽的色彩,豪艳相映,刚柔相济。上片用倒卷之笔,多整齐的对句;下片用转折之法,句式多变,故文笔也不平直呆板。正因如此,所以谭献说这首词“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谭评词辨》)陈洵说:“稼轩纵横豪宕,而笔笔能留,字字有脉络如此;学者苟能于此求,则清真、稼轩、梦窗,三家实一家。”(《海绡说词》)因此稼轩词豪放而不粗率,并非一味叫嚣。后人以粗豪学稼轩,则失其旨矣!通过这首词,我们对稼轩词的豪放风格的特定内涵,可以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施蛰存 这首词是辛稼轩的名作,明代的杨升庵(慎)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但也有人嫌 其运用典故太多,不像其他作品之流利自然(宋?岳珂,清?谭献)。这一评论,不能说不对。用典太多, 无论作诗作词,都不是高的格调。用典拙劣的作家,尤其显得是“掉书袋”,令读者生厌。不过,辛稼轩 这首词是怀古之作,既曰“怀古”,当然怀念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一提到这些人物,这些事迹,就 是典故。辛稼轩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京口即镇江),对此江山胜地,联系到自己有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当时南宋偏安小朝廷的危殆的形势,不由得想起历史上 几个英雄人物。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都和自己一样。可是,他们的壮志未曾实 现,事业没有成功,非但生命已经长逝,连一点遗迹都渺不可寻。由此情怀,想到自己也已老了(稼轩此 年66岁),是否还能做出一些事业来呢?以上是表现在这首词中间的思想过程。因此,这许多典故也就免 不掉了。 现在我们从词句中看作者如何表现其思想。上片第一句“千古江山”,“千古”是时代感,“江山” 是现实感。作者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古时曾经统治过这片江山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 三国时的吴大帝孙权(字仲谋)。孙权是个有雄心壮志,要统一中国的人物。可是现在呢,像孙权那样的 英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无觅处”三字分开来用。)非但人无觅处,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这些 反映他的风流遗事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接着,作者又想到了刘裕。 刘裕,小名 寄奴。他在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及十二年,曾两次率晋军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 乎可以克复中原,可惜后来他野心篡夺晋帝政权,建立自己的宋代政权,放弃了进取中原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以致淮 北各地,得而复失。作者想到刘裕早期的功勋,也非常钦佩,所以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是现在刘裕的遗迹也找不到了。只见“斜阳草树”之中,寻常百姓的里巷,当地的老辈相传说,这里便 是刘裕当年住过的地方。因为刘裕生长在京口,也是从这里起兵北伐的。 以上是词的上片,怀念两个英雄 人物的盛衰。接下去,下片便怀念到又一次北伐失败的历史事实。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450)命王 玄谟率师北伐。当时北方的统治者是鲜卑族的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王玄谟草率出兵,没有周 详的部署,结果大败而回。所以作者说:元嘉时的北伐,真是冒失出兵,妄想像汉代的霍去病一样,北伐 单于,一直打到狼居胥山,封祭山神,凯旋回师。可是,王玄谟的战绩却只落得仓皇地逃回京口。此词中 “仓皇北顾”四字,许多注释本都把“北顾”讲作“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似乎未达作者之意。“北顾” 是流亡到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语词,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故宋文帝在元 嘉八年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交流”。后来梁武帝登北固亭,索性把亭名改为北顾亭,以寓收复中原之 志。辛稼轩此词是北固亭怀古,因而用了双关的意义。我以为“仓皇北顾”应解释为仓皇败退到北固山下, 从此只能“北顾”而已。 接下去,忽然来一句“四十三年”,立刻联系到自己,又联系到当时抗金的形势,从怀古一转而为伤 今,笔路可谓雄健。辛稼轩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三年(1162)来到南方,参加抗金战争,到开禧元年登北固 亭时,正是四十三年。这时他遥望对江的扬州,还记得四十三年前从北归南的一路战斗情况。所以说“望 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在这四十三年间,辛稼轩壮志未酬,南宋小朝廷也始终未能振作。收复中原,徒成虚愿。于是辛稼轩 有了不堪回首之感。这一感慨,因望见“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而愈加强烈。原来北魏太武帝在击败 王玄谟的军队之后,一直追到京口对江的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建立了行宫。这个行宫到后世 便被当地老百姓误传为狒狸祠,以为是一座福祐人民的神庙,春秋祭祀,有“神鸦社鼓”的热闹。时代已 冲洗掉民族耻辱的意义,这就使辛稼轩愈加悲痛,深恐再过几十年,南宋小朝廷也即将在历史上消失。 词的最后三句,归结到自己。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廉颇,年纪虽老,精神还很壮健,还能大嚼米饭和猪 肉。辛稼轩以廉颇比喻自己,自以为虽然老了,还能参加抗金战斗。可是,谁来打听廉颇还能不能吃饭呢? 这意思是说,有谁能起用我去带兵抗金,收复中原呢? 辛稼轩作此词时,正是宰相韩侂胄打算北伐的时候。韩侂胄是宋宁宗亲信的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 治地位,在忧心国事的士大夫中间取得盛望。辛稼轩作此词的上一年,即宁宗嘉泰四年(1204)正月,韩 侂胄已决定对金用兵,希望打一次胜仗,收复一块失地,以增加他的政治资本。同时,他追封岳飞,起用 辛稼轩,在抗金派的朝野人士中取得好感。辛稼轩此时的心理状态是很复杂的。他知道韩侂胄的北伐,也 是“元嘉草草”的鲁莽行动,但这一举动的意义,却是符合于他的夙愿的。他这些思想上的矛盾,都表现 在这首词中。最后三句,也可以认为他有点感激韩侂胄之意。不过,由于韩侂胄这一轻举妄动,在开禧二 年,就招来了金兵大举入侵,又造成一次“仓皇北顾”的形势,宁宗皇帝在敌人的威胁下,只好归罪于韩 侂胄,杀之以谢罪。后世词人,对这最后三句,也就不敢说辛稼轩当时有感激韩侂胄之意了。
本文档为【~《辛弃疾词两首》知识讲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