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史论文

民国史论文

举报
开通vip

民国史论文从陪都文化出发浅谈西部大开发 刘艳茹08级5班 摘要:从区域性文化中心向全国性文化中心过渡,陪都文化,就是这一转变的产物,它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需要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将陪都文化置于20世纪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来描述,就可以看到它在中国内陆城市的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代表性意义:从抗战爆发前的滞后于沿海沿江中心城市,到抗战中逐渐转向全国领先的位置,而抗战胜利后又如何失去这一地位。由此而引发关于文化发展的思考:文化滞后走向文化领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陪读文化重庆报纸书刊西部大开发 ...

民国史论文
从陪都文化出发浅谈西部大开发 刘艳茹08级5班 摘要:从区域性文化中心向全国性文化中心过渡,陪都文化,就是这一转变的产物,它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需要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将陪都文化置于20世纪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来描述,就可以看到它在中国内陆城市的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意义:从抗战爆发前的滞后于沿海沿江中心城市,到抗战中逐渐转向全国领先的位置,而抗战胜利后又如何失去这一地位。由此而引发关于文化发展的思考:文化滞后走向文化领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陪读文化重庆报纸书刊西部大开发 正文: 陪都,既表明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这一政治地位的确立,更成为重庆的经济实力与意识作用随之发展巨大转折的标志。 陪都文化这一文化现象是极其庞杂的,要把握全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不得不在简化的基础上进行阐释的尝试。首先,将重庆文化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联系起来,着重考察陪都重庆在城市经济、政治、意识这三个层面上的交互作用与系统功能的整合水平。其次,选取大众传播和文艺活动两个视点进行过程描述,以完成关于文化交流与自由创造水准的综合分析,进而揭示陪都重庆在走向现代城市的文化变迁风貌。 抗战中,随着国民政府迁渝,新闻事业打破了封闭的格局,逐渐走向引导全国舆论的中心地位,同时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成为向全世界,特别是以各种形式支持中国抗战的国家进行新闻宣传的中心。陪都新闻界以团结抗日为其主要政治倾向,《重庆各报联合版》的刊行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陪都新闻界通过报纸、电影、图片,甚至广播,使大众传媒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缩短了与世界的差距。陪都的出版事业也从几乎是零的基点上起步,并且与抗战紧密相联系以服务于抗战,从而成为重要的出版中心。对新闻出版的战时审查,虽然难免严密防范,但仍有张有弛,有利于为争取自由权利而不断努力。 在全民抗战的洪流中,陪都文艺界除参与民众动员的种种活动,以实际行动来响应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号召,更是以辛勤的创造与艰苦的宣传,直接去推动民众动员向前发展,致使文艺活动不但称为民众动员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民众动员中发挥着引导作用、从而形成颇具影响力的文艺活动。陪都文艺界以文艺服务于抗战为神圣使命,认定文艺与抗战有关,注重文艺的表现范围与传播效果,以促进文艺在抗战中的自身发展,一切文艺论争都围绕着文艺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抗战而展开,从而达到共识,指导抗战文艺运动的正常进行。随着全国性文艺团体在陪都的存在,以及众多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文艺工作者的到来,陪都日益成为抗战文艺运动的中心,体现出中国文艺发展的新方向来。陪都的话剧、电影、没熟、音乐运动所产生的社会反响,有的较之文学运动甚至更为深远。抗战文艺表现出纪实性与正面性的审美特征,正是文艺服务于抗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即所谓文艺创作的“报告文学化”。尽管存在着种种不足,但纪实性与正面性相交融的基点正是“这一个”,抗战文艺同时也是关于“人”的文艺。 一、报纸新闻趋于繁荣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在重庆逐渐兴起,在《新蜀报》、《商务日报》等报纸副刊上发表过作品的青年们便组织起来,于1936年6月在重庆成立了人力社——“一是人定胜天,人力可以改造社会。二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抗日救亡中,我们虽然无钱,但是有人。三是人多力量大,团结更多的人便有更多的力”。因此,《人力周刊》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同时重庆报刊的编采人员多为人力社社员。于是自然就产生了这样的要求:“重庆文化界团结起来”,决定成立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 《新蜀报》“为帮助读者加深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从而鼓舞人民同仇敌忾的斗志,除前线有特约记者经常拍发专电外,还随战事的发展,利用自身印刷制版的方便,和人才汇集等优越条件,经常制出《战争形势图》提供读者。 《商务日报》在“抗战开始时,除电讯版、省市消息版以及地方行情专栏依旧外,对于评论和副刊也有所充实。副刊适应抗战形式,即更名为《战鼓》,并决定保持每天需要有一篇评论。在重庆基地还未建成,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想出了一个较好的办法,是找印刷单位复印纸型出报和印出刊物——即每日报刊制好的纸型由航空飞行重庆,然后浇成铅版印报,保证报刊如期出版,不使发行中 断”。此外,《济川公报》改属为四川省政府机关报,号召“准备牺牲,包围领土”。 ①《星星报》为适应抗战宣传需要,更名为《星渝日报》,由四开小报改版为对开大报。② 由此可以略见重庆报业为适应抗战的战略政略需要,既努力争取在现有条件下积极支持抗战,又全力进行不同形式的调整,开始使报纸自主地发挥其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作用,从而显示出重庆新闻工作者办报意识发展新趋势。与此同时,整个重庆新闻界显现出团结抗日的新气象。1937年8月15日,重庆新闻社联合会成立。9月1日,重庆新闻界召开九一记着庆祝大会,决议致电中央转慰前方将士,筹备组织日报公会和记者。③随着国民政府迁渝,南京《新民报》就于1938年1月15日迁来重庆。这是抗战以来第一家由外地迁重庆的较有影响的报纸,开始直接促进重庆与沿海沿江大城市的直接信息交流,扩大新闻工作者的视野,不在囿于抗战战况的风云多变,而是注目于整个展示文化的各方面发展,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更为广阔并更为深入的新闻眼光。《新民报》上发表的关于“歌颂与批判”、“文学的‘新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这样一些文章,④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及时地讨论了文艺与抗战的关系问题。这表明,重庆新闻界正在努力打破之后的封闭格局,以逐渐走向引导全国新闻的中心地位。 4月27日,《时事新报》自上海迁重庆,报业又增添一生力军。9月15日,《中央日报》由长沙迁重庆;10月1日,《扫荡报》从武汉迁重庆;10月25日,《新华日报》从武汉迁重庆;12月1日,《大公报》由武汉迁重庆。此外,《中央周刊》、《群众》周刊、《新闻记者》月刊相继在重庆复刊;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总会、中国新闻学会也先后由武汉来重庆。这些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报刊的发行及新闻团体大方到来,也就正式确定了陪都重庆作为战时新闻中心的地位。 二、书刊出版走向兴旺 随着全国性社会团体,特别是文化团体的迁渝,许多在抗战中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刊物纷纷在重庆复刊。这对于以陪都重庆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尤其是在抗战文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促进了重庆作为全国出版中心的迅速发展。 ①《重庆主要报纸简介》《重庆报史资料》第13辑第84页 ②《重庆报史资料》第9辑 ③《重庆新闻界大事记》《重庆报史资料》第3辑 ④《新民报》1938年3月14日、16日 这些杂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杂志,如《中苏文化》、《战时文化》、《全民抗战》等,展示了战时文化各方面的发展现状。一类为文艺性杂志,如《抗战文艺》、《戏剧新闻》等,有力地推动了抗战文艺对战时生活的形象反映和整体观照。 可以说,随着迁渝刊物的复刊,重庆的出版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首先,这表现在将出版事业与抗战,甚至与战时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开始发挥及其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从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独立的大众传播行业。其次,这表现在将出版事业与抗战文艺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为抗战文艺作品提供了最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从而有助于文艺在服务于抗战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发展。 根据《抗战时期印刷店一览》的资料记载:在抗战时期总署为428家印刷店中,除去创办年月不详而核准时间为1943年至1945年的138家之外,战前创办者为11家,1941年底前创办者为52家,1942年以后创办者为217家。此外,战前创办者不少是各报印刷厂,如《国民公报》、《新蜀报》等,且多数为抗战后迁渝。①可见,就之战前重庆的印刷业主要由17家印刷厂构成,②抗战以来重庆印刷业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已经显示出长足的进步。这样,不但为陪都重庆成为战时出版中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也为陪都重庆文化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传播手段保证。 同时,随着重庆图书业在战时的迅速壮大,逐渐形成以重庆为依托沟通全国各地的发行网络,并尽可能以较低价格来扩大销售范围。这样,不但直接影响着对于陪都重庆作为出版中心这一地位的普遍确认,同时也有助于陪都重庆宣传动员的顺利进行,并影响到全国。 陪都重庆在抗战时期中由区域性文化中心转变成为全国性文化中心,不但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且在中国文化变迁中显示出发展的趋势。陪都重庆的意识嬗变,不仅推动了以爱国主义为标志的民族主义的兴起,而且更是有益于以民主主义为核心的国际主义的传播。因此,国共两党即以“重庆谈判”为转折点,由抗战建国转向和平建国,开始进入广泛的政治协商。 但是,过度的政治化不仅造成陪都重庆在抗战胜利后文化中心因“复员”而逐渐丧失;而且正是党派利益高于一切致使政治协商破裂,断送了和平建国的发 ①黄钢:《抗战时期印刷店一览》《重庆出版史料》1991年第2期 ②《抗战时期印刷店一览》《重庆出版史料》1991年第2期 展局面。党派政治的极度扩张,反而导致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分离,压抑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或许这能够给予重庆最终失去文化发展势头以一种更为深刻的解释:没有早就一代具有现代文化素质的新重庆人。这或许更能够解释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关键:必须权利培养一代又一代文化新人。新人的涌现以个人基本权利的确立为前提,思想自由至关重要。这样,自由地创造,自由地思想,也就成为走向现代的文化标帜。 对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尤其是重庆直辖以后的自我发展,也应从抗战期间陪都重庆从区域性文化中心向全国性文化中心过渡这一重要文化现象进行整体性的研究。由此而引发关于文化发展的思考:西部地区如何从文化滞后走向文化领先,重庆带领的西南地区引领全国文化以至经济政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陪都重庆的历史过往不难看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状态与其文化态势有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文化的发展又与当地居民,尤其是文化人、文化年轻人的精神面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传统中已经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是在为民族为国家而战的同时,对个人自由权利的追求更加明确。对于科学和民主的呼唤不是停留于思想解放的范围内,而是走向全面的行动,将政治民主化与个人自由创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政治化必须以文化为前提,顺应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才能使国家使地区获得长足发展。西部大开发究竟能够开发到何种程度,重庆直辖发展究竟能走多远,这完全取决于国家对西部地区人文建设的重视程度尤其是西部高校的发展状况。 参考资料: 王斌:《四川现代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郝明工:《陪读文化论》新疆大学出版社 《陪都年鉴》1945年版 《重庆要览》1943年版 《重庆大事记》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简明中国新闻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勇:《重庆·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本文档为【民国史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4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9-09-09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