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公共支出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论公共支出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举报
开通vip

论公共支出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论公共支出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摘要]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外在制约因素及其内在要求的分析表明,我国对农业的公共支出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一是扭转当前对农业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力度,提升农业经济增长水平;二是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将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作为公共产品加以供给:三是加强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促使农村人口摆脱对土地的过度依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从而引导农业的适度规模生产。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内生增长;技术研发;转移支付[中国分类号]F303.3[文...

论公共支出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论公共支出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摘要]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外在制约因素及其内在要求的分析表明,我国对农业的公共支出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一是扭转当前对农业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力度,提升农业经济增长水平;二是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将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作为公共产品加以供给:三是加强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促使农村人口摆脱对土地的过度依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从而引导农业的适度规模生产。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内生增长;技术研发;转移支付[中国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5-2674(2009)09-0066-04 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进步,我国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强调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外在制约因素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的基础上,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外在制约因素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阶段总体上处于农业现代 化的发展期。其中,基本成熟期水平占全国农业现代化阶段总体水平的3.22%,发展期水平占全国农业现代化阶段总体水平的41.94%,起步期水平占全国农业现代化阶段总体水平的54.84%。相对缓慢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说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存在显著的外在制约因素。 1人均耕地量的制约 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的最大国情,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总人口净增加了接近9亿人,耕地面积却减少了接近5亿亩,使得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目前,全国有14个省份的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有660多个县人均耕地不足半亩,低于联合国确定的土地对人口承载力的最低标准0.8亩/人。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土地的占用每年大约为400―500万亩左右,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 2006年底降为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953年的最高值3.96亩下降到2006年末的1.39亩。可见,稀缺的耕地资源和突出的人地矛盾已经形成了我 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 2农业人力资源素质的制约 目前,全国5.04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10%,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87%。农业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是导致农业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国已有40%以上的农村壮劳力投入到非农产业,而把“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及老人)留在农业生产上。无疑,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农民,目前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缺陷现实地形成了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 3农业基础设施的制约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管理落后、效率低下,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下降,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2008年底至2009年初,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持续袭击了我国中部和北部15个省市区,8个冬麦主产区(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苏、山东、陕西、甘肃)首当其冲,1.3亿亩耕地受灾,几乎占到我国冬麦种植面积的一半。我国农业灌溉系统在本次旱灾中受到了极大的考验,也暴露了我国农业灌溉系统的不足。 4农业技术的制约 总体上,我国农村对农业生产的投人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广种薄收、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早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还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农业机械化为例,1997~1999年,每百公顷可耕地拥有的拖拉机数量,我国为60台(从多到少排列,我国排在世界第85位),甚至还没有达到低收入国家70台的平均水平。 另外,据统计,农业科研投资的内部回报率世界平均水平达49%,其中亚洲国家为67%,拉丁美洲国家为47%, 22个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平均为40%,非洲为37%,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的内部回报率高达56~60%。居高的农业科研投资回报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国的农业技术的投入 严重不足。 在我国,农业技术的革新对资本的引致作用,以及农业技术对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这种情况背离了世界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必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形成瓶颈式制约。 5农业生产规模的制约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户以家庭经营为主体,但是户均拥有土地只有0.5公顷,其中拥有耕地规模不足0.2公顷,远远低于美国户均近200公顷的生产规模。而世界粮农组织的研究显示,种植经济作物的规模不能低于170亩,种植粮食作物的规模不能低于300亩,按照这样生产规模标准生产的农产品才具有国际竞争力。应该看到,现代农业应该是大农业的概念,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单位规模小,客观上造成了农业的生产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客观上形成了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客观存在的外在制约因素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殊性,要求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产品 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这一指导思想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发挥农业技术的先导作用。张新光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回顾性阐释,提出了由劳动农业走向资本农业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方向,认为我国现阶段要彻底打破诺克斯的“小农经济贫困恶性循环陷阱”,当务之急就是要鼓励和支持城市工业资本下乡,带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知识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进入农村与土地结合,培育和发展“高投入一高产出”的营利型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安全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循环农业等,从而将低效的传统小农业改造成为高效的现代大农业。同样必须看到,资本向农业领域的流动并不是盲目的,需要有能够获得超出机会成本的收益作为保证,而这些投资项目在传统农业中无法获得,因此,首要任务是改变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农业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来开发适宜投资的项目,从而达到带动资本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要发挥农业技术的先导作用。 这一判断可以在世界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历程中得到验证。美国农业发展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 W.Mellor)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 统农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技术处于停滞状态。第二阶段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较大比重和工业扩张对资本的占用,在这一阶段劳动节约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到限制,农业发展主要依赖提高土地产出率为重点的劳动实用型的生物化学技术创新。第三阶段是农业现代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人地比例下降使平均农场规模趋于扩大,资本供给越来越充裕而劳动成本越来越高昂。因此,用机器替代劳动不仅具有经济合理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劳动节约型的大型机械和其他资本密集性技术被发明出来,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黄盏、曾卓然进一步指出,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变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科学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革命以前的农业发展缓慢,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方式单一,科技含量几乎不存在。而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地位中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在本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来改造和发展农业。纵观整个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变迁,主要经历了半机械化道路、石油农业道路和生态农业道路。可见,农业技术的革新是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变迁的主要线索,正是技术这一要素引领着农业经济的阶段性变革和发展。 三、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内生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默的《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1986)一文和卢卡斯的《论经济发展机制》(1988)一文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通常把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称之为 外生增长理论,而把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的增长理论称为内生增长理论。由于新的内生因素和不完全竞争条件的引入,内生增长理论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是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贝克尔的分工与专业化模型。确切地讲,内生增长理论是一些持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经济学家提出的诸多 增长模型组成的松散集合体。这些相同或类似观点体现了该理论有别于其他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在长期增长的经济过程中收益递增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必需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知识或技术如同资本和劳动一样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是“内生的”,是由谋求利润极大化的厂商的知识积累推动的;分工和专业化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重视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主张政府应着力于能促进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各种政策及其组合,从而推动长期经济增长,而不是凯恩斯 主义的反周期的政策干预和经济调节,更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所认为的,长期经济增长完全由外生因素决定。政府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长期增长都不变。 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研究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Barro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通过将公共支出引入到具有固定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中表明,公共支出内生地改变了私人的投资回报,由此改变了长期经济增长率,在公共支出尚未达到最佳规模前,公共支出的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当公共支出规模超过最佳规模后,如果继续扩大公共支出,将不利于经济增长。以此为基础,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但是,总体上,内生增长中较为一致的观点就是,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两面性。首先公共支出需要以公共收入为基础,因此降低私人储蓄来源,从而降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私人生产力,又刺激了私人储蓄。两者作用的强弱要看公共支出对私人支出的补充和替代作用的大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Ram使用115个发展中国家的样本分析表明,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Easterly和Rebelo分析了28个国家1870―1988年的数据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支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相反地,Landau使用了65个发展中国家1960―1980的有关样本,Barro以98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1965―1985年的数据分析说明,政府消费作为政府支出的重 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因此,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公共支出与劳动、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一样,成为在长期内能够有力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 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看,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对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 启示意义。 四、基于内生增长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选择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尔?W?舒尔茨认为,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能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不具有稳定增长的 能力,这就需要改造传统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就是在于寻找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而黄宗智(2007)更是明确提出,当今中国农业正处于大规模非农就业、人口自然增长减慢和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之中。面对这样的历史性契机,若能适当投资于农业和扶持农业,并通过法律规定和市场机制来促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包括定期的转租和带有回赎权的出典,借以扩大适度规模农场比例,农业当前的隐性失业问题应该可以在近10年间得到改善,而农业的低收入问题也应该可以在今后25年间得到缓解。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和时代背景的认识, 本文认为,从需要和可能两方面考虑,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选择应该致力于推动农业的内生增长。 具体来说,一是扭转当前对农业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通过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力度,持续引致农村集体和农户个人对农业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为技术内生的农业增长提供支撑环境。 二是要将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作为重要的公共产品加以供给,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同时,通过财税政策等措施积极引导农业科研的民间投资。 三是加强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促使农村人口摆脱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农业的适度规模生产,为推动基于分工与专业化深化的农业内生增长创造可能空间。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通过赋予土地以就业、社会保障等功能,使乡村人口紧紧依附在土地上,与土地建立了一种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而现行的户籍制度更是直接通过行政手段界定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身份,并依照身份赋予相应不同的经济社会待遇,基于相关利益划分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界限,极大地限制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之间的身份转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存在较大困难。也就是说,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 共同强化了土地对于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意义,而农村人口对土地的过度依赖直接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 参考文献 [1]蒋和平,辛岭,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评价[J],科技与经济,2006,(4):57―58 [2]文学禹,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障碍与对策[J]湖湘论坛,2009,(1):83―84 [3]王黎萍,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度其基本思路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李燕琼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突破[J]经济学家,2007,(5) [5]张新光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回顾性阐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8,(2) [6]黄墨,曾卓然,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变迁[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 责任编辑:张旭
本文档为【论公共支出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922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9-09-05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