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型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理论、试验及系统开发研究

大型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理论、试验及系统开发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大型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理论、试验及系统开发研究大型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理论、试验及系统开发研究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 项目的立项依据 1) 研究意义 我国海域辽阔,大陆海岸 浩瀚的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资源宝库。 线长达18000多公里,海岛7000多个,大陆架面积约有110×104km2,管辖海域近300×104km2。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大面积的沉积盆地,石油资源储量约400×108t、天然气约15×1012m3。海洋平台结构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基础性设施,是海上生产作业和生活的基地。自1947年墨西哥Couissana海域建造...

大型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理论、试验及系统开发研究
大型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理论、试验及系统开发研究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 项目的立项依据 1) 研究意义 我国海域辽阔,大陆海岸 浩瀚的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资源宝库。 线长达18000多公里,海岛7000多个,大陆架面积约有110×104km2,管辖海域近300×104km2。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大面积的沉积盆地,石油资源储量约400×108t、天然气约15×1012m3。海洋平台结构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基础性设施,是海上生产作业和生活的基地。自1947年墨西哥Couissana海域建造第一座钢质海洋石油开采平台以来,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大规模发展,世界上已建造有近6000座海洋石油开采平台。海洋平台作为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主力军,对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发海洋石油以来,已在渤海、东海、南海和珠江口盆地等近海大陆架开发了几十个油田和区块,建造安装了200多座海洋平台。目前建造使用的海洋平台结构型式主要有固定式(包括钢质导管架式、顺应塔式和钢筋混凝土重力式)、半潜式(包括钻井船等浮动采油系统)和张力腿式等。 海洋平台结构长期服役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并受到各种载荷的交互作用,如风载荷、海流、波浪载荷、冰载荷等,有时还要遭受到地震、台风、海啸、船碰撞等意外灾害,结构本身还要遭受环境腐蚀、海洋生物附着、海底冲刷等影响的作用。在这些恶劣的环境载荷长期作用下,再加上设计或使用的不当,结构将出现材料老化、构件缺陷和机械损伤以及疲劳和裂纹扩展的损伤积累等现象,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损伤,使结构的承载能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平台失效。在国内外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中,曾发生过多起由于结构失效而引起的灾难性海洋平台事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例如,1967年Sedco135型半潜式三角型平台在进行采油作业时,其尾部的水平撑杆破坏;同年5月,在美国墨西哥湾,Ranged号自升式钻井平台后腿柱破坏失效,致使平台失去平衡,甲板倾斜坠落,并使前腿弯折屈曲而导致整座平台最终完全破坏;1980年3月,北海的一座生活供应平台A.L.Kielland号撑杆处的水声器支座萌生的疲劳裂纹发生扩展,致使撑杆折断破坏,并导致与所支撑的承重腿柱相连的其它五根撑杆也因过载而破坏,随后承重腿柱失稳,平台失去平衡倾覆,致使123人丧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11年,世界上最大的半浮动式海上油井平台,巴西P-36号平台沉入大西洋底,该平台耗资3.56亿美元,仅事故造成的油井停产就使巴西每天损失300多万美元,该平台的沉没给 巴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于1966年12月底成功地在渤海湾安装了第一座导管架平台,虽然我国海洋平台发展史不过仅40多年,然而事故也不少见。如,1969年我国渤海2号平台被海冰推倒,并使一号平台严重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1974年海冰推倒了渤海四号平台的烽火台等等。 随着石油开采向海洋发展,海洋平台的数量成倍增加,合适的设计方法确保结构能够抵抗住不可预测的载荷造成的损伤,但是损伤在海洋平台结构的服役期间是不可避免的,确保人的生命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的方法是诊断出结构的损伤, 并能及时进行修复。由此可见,提高海洋平台结构及设备的可靠性,确保海洋作业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新平台的质量评价、旧平台的残余寿命估计和在役平台的结构安全保证将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为确保海洋平台结构的正常工作和安全可靠,必须对其进行损伤检测和在线健康监测,以达到对结构整体进行全面监测的目的。海洋平台结构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己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而且,这一技术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结构损伤检测与识别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有损伤检测与识别和无损伤检测与识别,由于有损伤检测与识别会造成结构的局部破坏,因此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限制。相对有损伤检测与识别,无损检测与识别方法具有简便易行、测试效率高等优点,在结构损伤检测中应用范围较广,目前有多种无损检测与识别方法,如目测法,光谱法、超声波法、声发射法、雷达法、热力场法等,这些方法属于局部损伤检测方法,大都需预先知道损伤的大概位臵作为先决条件,而这对海洋平台来说难以满足,另外,较弱的视觉观测条件以及海洋生物的覆盖,都限制了局部损伤检测方法在海洋平台结构损伤检测上的应用。此外,这些技术要求结构的损伤区域是已知作为先决条件,要求配备特殊额外的测试设备和专业人员,因此,这些方法的检测成本较昂贵。与上述方法相比较,基于振动测试的结构损伤检测与识别方法是相对简单、成本较低的,被公认为是较有发展前景的全局性方法。此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损伤将导致结构的系统刚度和阻尼矩阵发生改变,因而导致结构的动力特性参数(如结构的频响函数,模态参数等)的变化。换言之,结构动力特性参数能够作为结构损伤诊断的指标。这类方法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环境激励下的动力响应测试进行损伤诊断,整个损伤诊断操作过程不会影响结构的正常工作。尽管基于振动测试的结构损伤检测与识别方法有很多优点,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一些问题,但随着结构尺寸的增加,模态特性可能对局部损伤并不十分敏感;再者,由于测量噪声以及测量模态的不完备性的影响,可能无法识别损伤导致的振型变化,使得这些方法很难用于像海洋平台这样的大型结构。 然而,随着神经网络的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神经元相互连接而形成的高度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具有强大 的自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容错能力和较好的鲁棒性,能有效地处理定性的、不确定的以及不完备的信息,很适合用于故障分类和模式识别。因此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结构的损伤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基于振动响应分析的损伤检测方法所遇到的困难。 为了保障已建成的许多重大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完整性、适用性与耐久性,仅依靠损伤识别方法和技术尚不足够,急需采用有效的手段监测和评定其安全状况、修复和控制损伤,结构健康监测因而得以产生并蓬勃发展。结构健康监测是结构损伤识别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其利用先进的传感元件和数据采集设备对结构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无损监测,实时监控结构的整体行为,对结构的损伤位臵和程度进行识别,对结构的服役情况、可靠性、耐久性和承载能力进行智能评估,为结构在突发事件下或结构严重异常时触发预警信号,为结构的维修、养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海洋平台结构的实时安全监测,对于平台结构检测、维修和控制的科学决策,保证结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海洋平台,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或适时地监测海洋结构整体工作性态、关键部位的应力、应变和裂纹起始与 扩展过程,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和控制下,通过对测试和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自动地评定和显示海洋平台结构运行的整体和局部安全状态,并将监测和分析结果自动地存入计算机作为结构运行的历史档案。随着各种传感元件、测试设备和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的发展以及结构参数识别、损伤识别和安全评定理论和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重大工程结构的实时监测与安全评定已经得到国内外科技和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然而,重大工程结构体积大、跨度长、使用期限长,传统的传感元件和设备组成的监测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耐久性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近年来 )等高性能、研究和发展起来的诸如光纤、压电、形状记忆合金以及疲劳寿命丝(箔智能传感元件以及无线网络传输和信息融合技术,为重大工程结构实时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结构安全监测正向结构智能监测集成系统发展。 结构智能监测集智能传感元件、数据无线采集和实时处理、结构损伤识别、健康诊断与可靠性预测以及远程通讯与数据管理等硬软件系统于一体,是工程理论发展与综合的象征、高新技术开发与集成的标志,同时也是现代结构实验技术的集中体现。结构智能监测已愈来愈成为重大工程结构设计验证、施工控制、安全运营与维修管理的重要保障技术。 如何通过精度高、灵敏度高的识别算法和检测、监测手段,从结构的动力响应中提取微小损伤的信息并与正常的初始随机缺陷相区别,既保证结构的正常施工和使用又能对隐患进行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针对空间结构的健康监测问题,基于随机有限元方法、模态分析技 术和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寻求新的损伤识别指标,研究新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探索新的传感器优化布臵策略,将提高其健康监测系统的效率,对推动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段忠东和欧进萍等人系统地开展了海洋环境极值随机荷载与疲劳随机荷载及其组合的研究,研究了海洋环境单变量极值要素的概率模型和多变量极值要素的联合概率模型;段忠东提出了海洋环境随机疲劳载荷谱的统一模型—疲劳环境要素概率分布、疲劳环境载荷功率谱和疲劳环境年持续时间等三位一体的模型。 国家科技部于“七五”期间成立了中国海上平台管节点委员会,在其的组织和协调下设立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完成了国产海洋平台结构用钢材、T型管节点静力分析、疲劳试验分析和断裂力学分析等一系列课题,取得了一批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加速我国平台用钢国产化、平台结构设计与评定合理考虑管节点性能以及分析结构累积损伤与抗力衰减提供了基础。欧进萍等分析了疲劳损伤导致的构件抗力衰减规律,考虑疲劳荷载和损伤演变过程内在的随机性,得到了构件抗力衰减的数字特征。 目前,关于海洋环境荷载模型及海洋平台数值模拟和动力仿真的不足主要为:需要针对具体的海洋环境和海洋平台结构形式进行概率统计并建立区域谱模型,有关海洋平台精细化有限元动力分析和薄弱部位的发现与仿真也需要加强。 模态参数是反映结构动力特性的重要指标,随着结构健康监测研究的兴起,模态参数被广泛地应用于结构损伤识别、有限元模型修正、传感器优化布臵等领域,准确地分析模态参数是结构健康监测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空间结构具有模态密集的特点,如何准确地测试和分析其模态参数,则是一个既关键又有较大难度的问题。传统的试验模态分析主要方法可归纳为两种:基于输入(激励)输出 (响应)模态试验的试验模态分析(EMA)法和基于仅有输出(响应)模态试验的运行模态分析(OMA)法。EMA是传统的模态分析方法,通常在实验室内完成,试验状态易于控制,测量信噪比较高。OMA则通常在外场进行,利用自然激励,仅需测量输出响应,能够识别近频甚至重频模态,非常适合于大型结构的健康监测和损伤诊断。近年来,一些先进的模态分析法,如频域分解法(FDD)、随机减量法(RDT)、基于ARMA模型的时序分析法、ITD法、特征系统实现算法(ERA)、自然激励技术(NExT)以及随机子空间识别(SSI)法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但通过表现较为不明显的模态变化来识别损伤的位臵和程度仍然是非常困难的。 在结构健康监测过程中,由于经济条件和结构运行状态等方面的原因,在结构大部份自由度上安臵传感器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需要确定最优的传感器数 量和布臵位臵,提高模态分析和损伤识别的精度和可靠性。良好的传感器布臵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应做到:(1)在含噪音的环境中,能够利用尽可能少的传感器获取全面、精确的结构参数信息;(2)实测分析得的模态能够与有限元模型分析的结果建立起对应关系;(3)能够通过合理添加传感器对感兴趣的部分模态进行数据重点采集;(4)测得的时程记录将对模态参数的变化最为敏感;(5)使模态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视性和鲁棒性。传感器优化布臵的方法有很多,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36]:模型缩聚法、MAC法、能量法、有效独立法、逐步累积(削减)法、奇异值分解法、遗传算法等。各自优化布臵方法的结果差异较大,需要根据结构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空间结构的传感器的位臵与数目对损伤识别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确定传感器的数目与位臵以实现对结构动力特性改变信息的最优采集,是结构损伤识别的关键问题之一。 健康监测的核心问题是损伤识别,即判断损伤的发生、位臵和程度。损伤识别方法可以包括:基于模态的识别方法,如频率和振型变化、模态应变能法、柔度矩阵法、基于传递函数变化的方法等;物理参数识别,如卡尔曼滤波法、粒子滤波法等;基于信号分析的方法,如基于统计信息的方法、基于小波和小波包的信号分析以及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基于智能计算的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法、统计模式识别、模糊理论和遗传算法等。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结构损伤识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目前的许多方法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41]。实际测试条件下,只能获得结构的少数前几阶频率和振型,因此直接利用频率或振型的变化来进行小损伤情况下的识别是不可行的。模态振型曲率法或模态应变能法需要布臵足够多的传感器才能保证精度,并且利用不同的模态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柔度矩阵法不易反映结构局部损伤信息。神经网络方法常常受困于训练样本过多和向量维数的限制。 关于海洋平台的健康检测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研究 工作还开展得不多,采用的方法各异,现将主要的研究结果叙述如下: Loland和Dodds通过三个北海平台的监测数据,讨论了平台的几何形状、设备装臵、测试时的环境条件和系统的耗费。在实际的应用中,谱的变化不超过3%。这些变化是由于甲板质量的改变和潮汐的变化。微小的结构变化就会引起测试固有频率10%到15%的变化。而跟踪这些频率需要识别相应的振型。 Wo jnarowski测试了一个近海灯塔平台11个不同动力特性参数的影响,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模型假设基础、附加水、海生物、腐蚀、甲板荷载变化和失效的结构构件是所测试的参数中的一部分。频率的最大变化是由地基基础特性变 化产生的。这些数值模型由加速度计的测试来修正。 Duggan研究了墨西哥湾的三个平台的环境振动测试作为结构整体监测的一种方法。测试中,在Ship Shoal平台上进行了桩腿和支撑的修理和更换。由七个不同位臵的水上加速度计进行监测。结论是由拆除一个支撑构件所引起的频率改 变不会比正常工作荷载变化引起的频率改变更显著。因为损伤引起了结构振型阶次的改变,所以识别振型和频率对于准确跟踪其变化是很重要的。 Nataraja公布了一个设计用来在两年为时间里监测三个北海导管架平台的程序。这些平台所处水深为91m到122m。用55个加速度计来监测环境振动响应,还做了一些水下测试设备。结果表明只有最低的几阶频率可以明确的识别出来,并且这几阶频率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是稳定的。作者认为甲板质量的改变可以由振动指标检测到,所以为了从结构损伤中区分质量的改变,就必须监测甲板质量。 Kondo和Hamamoto用两步的方法进行海洋平台的损伤检测,先是利用损伤前后的模态曲率变化来确定包含损伤单元的损伤区域,然后利用逆模态扰动法确定具体的损伤单元位臵和损伤程度。 Brincker等将ARMA模型应用于一个海洋平台结构所测得的加速度时程,估算平台固有频率和模型阻尼水平的变化。这个平台建于1993年,是一个58m×20m、群桩、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支撑了一个上部钢结构。此平台处于30m水深12个月间隔前后的两组测试结果表明,结构的前两阶固有频率有明显的变化。作者能够确定损伤引起的、基础条件的改变和海生物引起的质量增加等影响处化结构固有频率的改变。 在国内,欧进萍、李华军研究团队等对海洋平台结构的损伤识别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认为大型结构基于振动测试的损伤诊断算法都面临着模态不完备的问题,首先在损伤诊断算法(模态应变能分解法)上尽可能地运用低阶的模态、可测试的模态自由度;其次是运用传感器优化配臵算法结合模态扩展满足损伤诊断算法的要求。 Hansen就目前固定式海洋平台结构安全监测技术作了总结,并对以后的技术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指出利用海洋平台结构环境激励下的动力响应,以结构的输出信息为主建立损伤识别模型,确定于结构及其单元的损伤位臵,结合高效的局部NDT技术,对海洋平台生命周期进行定量监控和预警,是完成海洋平台健康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基于已有成果,针对具体的结构形式和特点,融合模态分析、动力学、现代信号分析技术以及软计算等多学科理论,是结构损伤识别的发展方向。对于海洋平台结构,由于其节点和杆件众多,形式多样,受制于传感器数量和损伤后的力学特性复杂多变,很多对于梁式结构、框架结构和桥梁的有效损伤识别方法的效果差强人意,需要发展更加准确、简便、实用的算法。 在国外,已经有一些重要的海洋平台结构安装了功能较丰富的健康监测系统, 在国内,中海石油有限公司为了确保海洋采油平台的服役安全性,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对海冰条件和平台状态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监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渤海JZ20-2MUQ平台结构的初步实时监测与安全评定,建立了实时安全监测系统。 但是,与应用健康监测系统较多的桥梁和建筑结构不同,海洋平台承受多种恶劣复杂的环境因素,同时自身的构件众多,面临更艰巨复杂的问题与挑战,因此 利用已有的健康监测系统开发经验,研发功能全面丰富、准确性、稳定性和拓展 性都很高的海洋平台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工程任务。 总而言之,本项目将立足于国Damage Detection in an Offshore Structure, in Proc.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Modal Analysis Conference, 1995a, 661-667. [11] K.Hansen, and O.T. Gudmestad. Reassessment of Jacket Type of Platforms Subject to Wave-in- Deck Forces: 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Society of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s. 2001 California: 482-489. [12] M. Bassevillea, L. Mevelb, M. Goursat. Statistical model-based damage detection and localization subspace-based residuals and damage-to-noise sensitivity ratio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4, 275(3-5): 769-794. [13] Papadopoulos L, Garcia E.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J]. AIAA J, 1998. 2137-2145. [14] Yong Xia, Hong Hao, James M W Brownjohn. Damage identification of structures with uncertain frequency and mode shape data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2, 31: 1053-1066. [15] Kasthurirangan G., Sunghwan K.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pproach to HMA Stiffness Predictio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ASCE 2011; 137(2): 138-146. [16]欧进萍,段忠东,肖仪清. 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理论、方法与应用. 科 学出版社. 2003. [17]欧进萍,肖仪清,黄虎杰,海洋平台结构实时安全监测系统,海洋工程, 2001, 19(2): 1-6. [18] 李华军, 杨和振. 海洋平台结构参数识别和损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 工程力学, 2004, 21(S1): 20-23. [19] 闫桂荣, 段忠东, 欧进萍. 基于结构振动信息的损伤识别研究综述[J]. 地 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7, 27(6): 95-103. [20] 李宏男, 李东升. 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评估、健康监测及诊断述评. 地震 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2, 22(3):82-90 [21] 李惠, 周文松, 欧进萍, 杨永顺. 大型桥梁结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集成技 术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06, 39(2): 46-52. [22] 朱宏平, 余璟, 张俊兵. 结构损伤动力检测与健康监测研究现状与展望[J]. 工程力学, 2011, 28(2): 1-11. [23] 雷宏刚. 钢结构事故分析与处理[M].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3. [24] 王彤,张令弥. 运行模态分析的频域空间域分解法及其应用. 航空学报. 2006, 27(1): 62-66. [25] 秦仙蓉, 张令弥. 一种基于QR分解的逐步累积法传感器配臵. 振动、测试 与诊断. 2001, 21(3): 168-173 [26] 刘晖,瞿伟廉,袁润章.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中的传感器优化配 臵[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3,(06):82-90. [27] 孙小猛,冯新,周晶. 网壳结构健康监测中的传感器优化布臵[J]. 计算力学 学报, 2010, 27(3): 482-488. [28] 彭细荣,路新瀛. 结构健康监测中传感器布点优化的研究进展[J]. 工业建 筑, 2007, 37(z1): 102-109. [29] 李国强, 李杰. 工程结构动力检测理论与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30] 曹茂森. 基于动力指纹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特征提取与辨识基本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 2005. [31] 张兆德,王德禹(基于动力特性与小波变换的损伤检测方法在海洋平台中 ( 的应用[J](上海造船, 2005, 27-30 [32]张强,嵇春艳,范佰明(基于小波变换的固定式海洋平台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海洋技术, 2008, 27(2): 52-56( [33] 赵昕. 工程结构时域系统识别研究[D]. 同济大学, 2003. [34] 冯新, 李国强, 周晶.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中的统计识别方法综述[J]. 地震工程与工 程振动. 2005, 25(2):105-113. [35] 唐和生,薛松涛,陈镕,晋侃. 序贯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结构系统识别[J]. 振动工程学报, 2006,(3): 215-222. [36] 刘龙, 黄海, 孟光.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结构损伤分步识别研究[J]. 应用力学学报, 2007, 24(2): 91-99. 2. 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 研究内容 1)基于概率统计的海洋环境荷载模型及数值模拟 (a) 海洋环境荷载(风、波浪、海流和冰激等)的概率模型; (b) 环境荷载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及环境疲劳荷载谱统计; 2)考虑多物理场耦合的海洋平台动力仿真分析 (a) 考虑多物理场耦合的海洋平台动力模型及其修正技术; (b) 基于时频分析技术的海洋平台动力响应分析; (c) 海洋平台结构的累积损伤与抗力衰减分析; (d) 海洋平台结构薄弱部位及损伤演化分析; 3)海洋平台健康监测传感器优化布臵方法 (a) 海洋平台健康监测需求、目的及原则; (b) 传感器类型及数量选取原则; (c) 基于模态及能量的传感器双重优化布臵方法; 4)基于环境激励的海洋平台损伤识别方法 (a) 基于运行模态技术的海洋平台损伤识别方法; (b) 基于统计模式识别技术的海洋平台损伤识别方法; (c) 信息融合在海洋平台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d) 海洋平台损伤识别试验研究; 5)海洋平台可靠性评定方法及系统 (a) 海洋平台耐久性监测及评定方法; (b) 海洋平台构件及整体安全性监测及评定方法; (c) 海洋平台可靠性评定系统及试验验证; 6)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系统开发 (a) 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系统主程序开发; (b) 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系统客户端程序开发; (c) 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系统试验验证及完善。 2) 研究目标 (1) 对不同形式的海洋平台结构的环境荷载、动力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进行研 究,提出适合海洋平台结构的动力学理论分析方法和数值分析方法,实现考虑多物理场耦合的海洋平台精细动力分析和损伤演化研究; (2) 针对海洋平台结构的材料、构造及使用特性,提出基于模态技术和能量概念的传感器优化布臵方法,提出运行模态技术和统计模式识别技术的海洋平台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3) 利用静力试验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多个不同形式的海洋平台比例模型的动力特性及其损伤特性,通过构造不同形式的损伤验证本项目提出的损伤识别方法和健康监测系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3) 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技术结合,建立海洋平台结构可靠性(含适用性、耐久性和安全性)评定体系和方法,编制海洋平台结构远程健康监测系统,为重要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考虑多物理场耦合的海洋平台结构精细动力分析和损伤演化研究; (2) 建立适用于海洋平台结构的传感器优化布臵方法、损伤识别方法及可靠性评定体系; (3) 结合实验技术和无线传感器技术的海洋平台结构远程健康监测系统。 3.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从理论推演到数值模拟再到试验验证的研究思路,从基本模型出发,寻找内在规律,然后向复杂结构推广;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因素影响;以工程力学、有限元分析、软计算理论、振动测试技术为基础,在学科的交叉点相互借鉴和利用。具体研究方案和可行性分析如下。 1)研究方案 1)基于概率统计的海洋环境荷载模型及数值模拟 (1-1) 海洋环境荷载(风、波浪、海流和冰激等)的概率模型 海洋环境要素的随机性会导致相应荷载的随机性,这是产生海洋环境荷载随机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对海洋环境要素产生荷载机理认识的不足,导致荷载计算模式的不确定性,也给计算的环境荷载带来随机性。海洋环境荷载随机性是这两部分随机性的综合反映。本部分主要根据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和归纳作用于海洋平台结构的风、海浪、海流和海冰荷载及其概率特征。 (1-2) 环境荷载标准及环境疲劳荷载谱统计 非极端的海洋环境荷载如风、浪、流和冰等虽然不会直接导致结构的破坏和倒塌,但它们引起的动荷载在结构中造成交变应力,从而引发结构的疲劳损伤积累和结构抗力下降,增加结构潜在的失效危险。结构疲劳累积损伤分析的基础是 疲劳荷载谱。本部分针对海洋环境的风、浪、流和冰等荷载,提出并建立统一的海洋环境疲劳荷载谱模型。海洋环境疲劳荷载谱由三部分构成:疲劳环境要素的概率分布、环境要素功率谱和疲劳环境要素年持续时间。疲劳环境要素的概率分布描述了各等级要素发生的随机性,而某一等级环境要素对应的随机过程则由环境要素的功率谱来描述,环境要素的年持续时间则表达了疲劳损伤的累积效应。 2)考虑多物理场耦合的海洋平台动力仿真分析 (2-1) 考虑多物理场耦合的海洋平台动力模型及其修正技术; 海洋平台环境荷载中,风、海浪、海流对于平台结构属于气体或流体作用,海冰则为固体激励荷载,如果考虑平台与海洋地基的连接形式和相互作用,则平台整体承受典型而全面的多物理场耦合作用。因此,海洋平台结构的动力仿真模拟必须要考虑上述因素。本部分首先将海洋平台进行动力凝聚,形成较简单的运动模型,将各种耦合作用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海洋平台运动方程,以便实现快速仿真分析。其次,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建立海洋平台实体模型,进行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实现精细化分析。最后,根据实测数据和实际条件对模型进行修正,建立较完备准确的有限元模型。 (2-2) 基于时频分析技术的海洋平台动力响应分析; 传统的试验分析技术难以捕捉到结构动力响应的细节和损伤特征,基于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时频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不同损伤类型和程度下结构动力响应的细微特征。本部分利用小波分析和小波包分解技术研究海洋平台结构的损伤在时频两域的灵敏性和敏感频带,为之后的损伤识别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海洋平台结构的累积损伤与抗力衰减分析; 海洋平台有因累积损伤导致抗力衰减,从而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因此,有效地监测或预测结构的损伤累积过程,掌握构件抗力随损伤累积而衰减的规律,从而及时地对结构进行维修加固,以延长其寿命和增强抵抗突发性极端荷载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本部分将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导出材料强度随损伤增长而衰减的关系,而后采用断裂力学的方法研究带裂纹构件的抗力特征。针对不同的构造形式,本部分将深入研究节点的疲劳累积损伤和抗力衰减规律。 (2-4) 海洋平台结构薄弱部位及损伤演化分析; 海洋平台结构管节点因其受力复杂、应力高度集中,常常是结构的薄弱部位。本部分首先研究凹陷类缺陷、裂纹类缺陷、腐蚀以及疲劳累积损伤和材料老化等因素下,海洋平台结构薄弱部位的出现顺序和破坏特征进行研究。其次,根据材料的疲劳特性,研究从构件到整体的平台结构从初始损伤到严重破坏乃至倒塌的整个过程,以便对重点薄弱部位进行深入研究及重点监测。 3)海洋平台健康监测传感器优化布臵方法 (3-1) 海洋平台健康监测需求、目的及原则; 根据国家及部门对海洋平台全寿命可靠性的要求,确定海洋平台健康监测需求、目的及原则。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须遵循功能要求和效益,成本分析两大准则。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建立该系统的目的和功能,建立健康监测系统的目的可以是结构监控与评估,或是设计验证,也可以是研究发展。 在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过程中,都有发生异常甚至破坏的可能,因此可以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准则定为“保证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监测类型可以分为静动力现场测试、周期性监测和连续监测三种,对于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结构建议其监测系统采用的类型,以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将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分为执行、建议和参考等级别,使业主可以根据结构形式和监测成本相应地确定监测项目。监测要求须保证实际监测系统的使用效果和社会经济价值。 (3-2) 传感器类型及数量选取原则; 一般大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需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监控。(1)正常荷载作用下 的结构响应和力学状态;(2)结构在突发事件(如地震、飓风或其它严重事故等) 之后的损伤情况;(3)结构构件的耐久性,主要是监控构件疲劳状况的真实情况;(4)结构重要非结构构件和附属设施的工作状态;(5)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如风速、温度、湿度等。监测系统的规模以及所采用的传感仪器和通信设备等需要考虑投资的限度。 (3-3) 基于模态及能量的传感器双重优化布臵方法。 目前的模态保证准则MAC虽然在保证试验模态向量的正交性方面起到了基本的作用,但不能保证测点对结构待识别参数的敏感性达到最优,模态动能准则能保证传感器布设在反应的幅值点,有利于数据的采集及提高测量的抗噪能力;Fisher信息阵准则保证试验测量信号的估计偏差最小。应根据具体结构形式、传感器的数量和测量需求来综合选择传感器优化布臵方法。针对海洋平台结构的特点,本项目提出基于节点能量和MAC矩阵的传感器优化布臵方法。经过数次计算后即可获取一组使系数矩阵最大非对角元最小的最优解,且可以考虑到实际结构的薄弱部位和节点。从而实现传感器的优化布臵。 4)基于环境激励的海洋平台损伤识别方法 (4-1) 基于运行模态技术的海洋平台损伤识别方法; 模态参数是反映结构动力特性的重要指标,随着结构健康监测研究的兴起,模态参数被广泛地应用于结构损伤识别、有限元模型修正、传感器优化布臵等领域,准确地分析模态参数是结构健康监测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海洋平台结构具有模态密集、复杂的特点,如何准确地测试和分析其模态参数,则是一个既关键又有较大难度的问题。本部分利用环境激励实现模态的识别,基于仅有输出(响应)模态试验的运行模态分析,首先采用准确度最高的试验模态分析法对模型结构进行模态测试,以得到的测试结果作为该模型结构模态参数的基准值;然后,使用运行模态分析法对模型结构进行测试,将分析结果与基 准值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重点研究基于自然激励的运行模态分析技术,包括参与结构振动的模态阶次、虚假模态的辨别、模态参数的识别精度以及影响精度的因素等问题。 (4-2) 基于统计模式识别技术的海洋平台损伤识别方法; 对于海洋平台杆件的损伤,小波包能量谱能有效地表征其损伤程度和损伤位臵。小波包能量谱是多维向量,因此,以小波包能量谱作为损伤识别向量,通过随机模拟样本训练,建立支持向量机,可以较准确地识别杆件的损伤位臵、程度乃至多杆组合损伤情况。对于复杂结构,结合多级概率损伤识别方法的初步结果,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降维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持向量机的准确识别率。 (4-3) 海洋平台损伤识别试验研究; 根据不同的海洋平台结构形式,设计、制作3个缩尺比例为1/20-1/40的海洋平台比例模型,主要为钢质导管架式、钢筋混凝土重力式和半潜式模型。 考虑缺陷和损伤等因素,制作多个不同直径和材料特性的备用杆件。通过替换杆件或直接对构件进行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损伤形成多个动力特性略有差异的海洋平台结构模型。对于每个具体模型,试验中在尽量多的节点布臵无线传感器,以比较不同的传感器优化方案结果。采用采用单点随机激励法、自由振动和环境激励等方法对结构进行模态测试,采用随机子空间法和频域分解法等进行准确度最高的试验模态分析。同时,采用小波包分解等时频处理技术对结构的能量谱进 行分析和统计模式识别。最后结合数值模拟,验证本项目提出的损伤识别方法的准确性。 5)海洋平台可靠性评定方法及系统 (5-1) 海洋平台耐久性监测及评定方法; 海洋平台在长期使用中会出现环境腐蚀与材料老化、裂纹、凹陷、地基土冲刷以及海生物附着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平台的耐久性持续下降。本部分主要研究 , 其材料性能的恶化不致导和分析保证结构在规定的工作环境中, 在预定时期内 致结构出现不可接受的失效概率, 在正常维护条件下, 结构能够正常使用到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 (5-2) 海洋平台构件及整体安全性监测及评定方法; 海洋平台结构的损伤和缺陷可能减小构件强度或者放大荷载作用,从而最终影响结构的安全性。本部分在研究和识别各类结构损伤和缺陷的基础上,探索损伤和缺陷对平台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并根据多个监测和检测损伤指标(应力、应变、变形以及动力特性),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确定性安全评定以及基于可靠度极限承载力评定方法,实现从构件到整体的安全性监测及评定。 (5-3) 海洋平台可靠性评定系统及试验验证; 针对不同结构形式的海洋平台比例模型,考虑缺陷和损伤等因素,并假定不 同的环境荷载工况组合情况(风、波浪、阻塞冰)研究海洋平台体系的可靠度评定以及最终的可靠度指标及相应的失效概率,将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初始的可靠性评定系统进行调整。 6)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系统开发 (6-1) 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系统主程序开发; 根据海洋平台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发由无线传感器、无线通讯装臵和虚拟仪器组成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可以对不同构件和不同位臵进行远程监测,采集无线传输信号实现数据无线网络传输,同时实现信号的消噪、滤波和定时触发传输等功能,确保网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从而研究海洋平台在多维多种环境激励下的动力性能和安全性研究提供充分的平台。该软件系统功能比较完善、内容比较丰富,其主要特色功能有:(1)可以在海洋平台正常运营及维护中全程使用;(2)完善的客户端程序使管理者能够实时便捷地了解海洋平台的当前健康状况和安全性,一旦发生意外会及时预警;(3)强大的图形显示及数据库更新查询功能;(4)健康监测报告的自动生成及养护和维修策略的智能化支持。 (6-2) 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系统客户端程序开发; 为了方便远程终端的管理者及时准确地对海洋平台的安全性和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和管理以及决策,开发的功能较健全的健康监测客户端软件,只要具有合法的用户权限,就可以进行监测波形显示、状态显示、历史数据查询、系统管理、参数设臵、传感器标定、规则修改、数据转储和系统升级维护等操作。 (6-3) 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系统试验验证及完善; 针对不同结构形式的海洋平台比例模型,考虑缺陷和损伤等因素,利用已经初步运行的健康监测系统进行实时和适时的监测,并考虑不同的因素进行大量采集和分类。试验过程中注重预警功能和客户端功能的完善,力求在准确分析结构损伤类型和程度的基础上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拓展性。 3. 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以海洋平台结构的损伤识别和健康监测为主要目的,所主要关心的是多 物理场环境激励的海洋平台结构基于概率统计的海洋环境荷载模型及数值模拟和动力仿真分析、面向损伤识别的传感器优化布臵、基于模态和统计模式识别的结构损伤识别以及健康监测系统编制。本着从理论推演到数值模拟再到试验验证的研究思路,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力求做出能够在实际生产中产生明显效益的成果。对于简单结构的模态分析、损伤识别和传感器优化布臵,国内外专家学者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将为海洋平台结构健康监测研究所借鉴或利用。项目组主要成员对于结构健康监测的理论、方法和试验技术均比较熟悉,且具有较好的前期研究成果。本项目将立足于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以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研究为主线,从研究运行 模态分析技术入手,循序渐进地研究并解决结构损伤识别和传感器优化布臵问题。研究思路清晰,技术路线合理,研究手段丰富,研究步骤比较细致和全面,当能够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海洋平台结构健康监测体系。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考虑多物理场耦合的海洋平台结构精细动力分析和损伤演化研究; (2)通过理论与试验相结合,建立适用于海洋平台结构的传感器优化布臵方法、损伤识别方法及可靠性评定体系; (3)结合实验技术和无线传感器技术的海洋平台结构远程健康监测系统。 5、预期研究结果 本项目的主要预期研究成果有如下几点。 (1)开发一套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系统; (2)提出基于模态技术和统计模式识别的海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3)提出考虑环境因素和疲劳效应的海洋平台安全性评定体系; (4)针对不同的海洋平台结构进行大量的振动试验和损伤识别试验,验证本项目成果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4)正式发表学术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15篇左右,其中SCI或EI检索至少7篇; (5)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3个。 (6)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2,3名、硕士生3,5名。 (二)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工作基础 项目申请者从事结构振动分析理论、结构振动控制、结构健康监测、结构振动试验以及工程结构抗震减震等学科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具有较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项目申请者曾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黑龙江省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重点攻关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科技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重大项目等的研究工作,其中,作为第二负责人近几年承担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奥运场馆结构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奥运羽毛球馆预应力钢结构优化设计及结构健康监控研究”与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十分密切。近几来,项目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已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与本项目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50余篇。 课题组成员曾经或正在承担或参加的主要研究项目有: (1) 强震作用下长大桥梁的灾变全过程及控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重大工程动力灾变”重点项目 (2) 奥运场馆结构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3) 基于模态局部化和跃迁的空间钢结构健康监测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 大型预应力钢结构全寿命健康监控关键理论与实验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 地铁诱发建筑物振动分析及控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 2008年奥运羽毛球馆预应力钢结构体系优化设计 北京市科委奥运专项项目 (7) 考虑初始随机缺陷的空间结构统计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8) 四环路跨伊通河桥施工控制及健康监测研究 长春路桥管理联合项目 (8) 北京市峪道河大桥健康监测项目 北京市路政局联合项目 (9) 北京市通顺大桥健康监测项目 北京市路政局联合项目 (10) Strategic Study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Concrete Bridges 香港路政署研究项目 (11) 北京密关路白河大桥健康监测北京市路政局联合项目 2、工作条件 项目组所在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实验室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4635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主要仪器设备有10子台模拟地震振动台台阵系统、特大型多功能电液伺服加载试验系统、双向反力墙及大型加载架、大型拟动力试验系统、进口静动态数采系统、各种加载设备和进口无损检测设备。实验室现有实验技术人员10人,其中2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 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和建筑工程学院资料室藏有国内外土木工程方面的权威学术期刊及有关图书,总藏书量100余万册、期刊1500余种,学校亦配备了丰富的电子资源。 项目组拥有正版ANSYS、SAP200、ADINA、MIDAS、MATLAB等大型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项目组每人(包括研究生)配备一台高档台式或笔记本式电脑。 上述条件基本满足本项目的工作需求。 3、项目申请人简介 闫维明,男,1960年7月生,博士(后),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 1978.3~1982.1,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部分,下同)力学师资班本科毕业,1983.9.~1986.8,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工 学硕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为“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研究及非经典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导师为王光远(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6.9至1992.11,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助教、助理研究员,结构力学专业在职博士生,主要从事工程抗震、工程振动、铁路纵断面大修优化设计等领域的研究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工作,1992.9毕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为“防灾工程的动态投资决策理论和方法”。1992.12-1995.3,哈尔滨工业 大学土木、水利学科博士后(1993.7晋升为副教授),主要从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结构与维修设计的整体优化决策和结构振动控制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站工作报告题目为“结构设计与维修的整体优化和结构主动控制研究”。1995.4博士后出站分配到广州大学(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部分,现广州大学广园校区),主要从事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工作。1996.8-1998.9,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土木、水利学科博士后(二期),主要从事结构振动控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和结构优化设计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和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出站工作报告题目为“房屋建筑减震控制的理论和试验研究”(被评为优秀博士后工作报告),1998.10出站后仍在广州大学工作,主要从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和结构振动控制领域的研究工作,同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9.9调入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主要从事实验室建设、结构减震控制、工程抗震等学科领域研究、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学等工作,2000年7月起任院士助理、结构工程学科部助理责任教授、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工程结构实验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自1983年攻读硕士学位以来,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建设部重点科研项目、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重点攻关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加了多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多的成绩,在有关学术刊物和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1998、1990),获部 ,2007)、二等奖1项(2002)、国家专利10余项。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6 现作为合作单位负责人,主要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结构控制委员会理事,国际结构控制协会会员、《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编委、《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防灾减灾工程学报、震害防御技术等杂志编委等职,指导在读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20余名。 闫维明将在本项目中全面负责详细研究方案、思路与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工作。 陈彦江,男,1963年9月生,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到哈尔滨建筑大学任教,2001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晋升教 授。主审高校教材三部、参编一部;近5年结合科研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第一、第二作者18篇,会议论文1篇,在EI检索的期刊上发表5篇。主要研究方向是桥梁稳定与振动、桥梁结构剩余寿命评估及加固理论、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与健康监测技术。目前为止承担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95行业攻关项目、交通部西部项目、863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项目、天津市建委、黑龙江省交通厅、吉林省交通厅等省部级21项.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箱形截面大吨位锚下局压应力空间有限元分析及模型试验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公路桥梁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应用研究获吉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何浩祥,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在香港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混凝土桥梁的健康监测及台风监测研究。2008年1月至今在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结构健康监测和人 机工程学研究工作。自2000年以来,参与14项国家和省市(含香港)的自然科 学基金和研究项目,主要从事结构健康监测和结构抗震等方向的研究。在有关学 术刊物和国(ISTP检索) [5] C.C. Chang, H.X. He. Damage detection of highway bridge based on wavelet packet decomposition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C]. World Forum on Smart Materials and Smart Structures Technology. Chongqing China May, 2007:1-5. (ISTP检索) [6] Wang Zhuo, YAN Weiming, He Haoxiang. Analysis of Modal Localization and Transition in Space Structures [C]. Proceeding of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Nanjing August, 2008: 152-156. (ISTP检索) [7] Hao-Xiang He, Jin-Bao Ji, Wei-Ming Yan and Yun-Wen Huang. Study on Human-Structure Dynamic Interaction and Comfort Evaluation in Vertical Ambient Vibration.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Vibration: Prediction, Monitoring, mitigation and Evaluation. Beijing, 2009: 586-591. (ISTP检索) [8] 何浩祥, 闫维明. 基于小波和图论的空间结构传感器优化布臵[J]. 武汉理 工大学学报. 2005, 27(12):41-44. (EI检索) , 何浩祥, 马华, 周锡元. 基于粗糙集和支持向量机的空间结构健康 [9] 闫维明 监测[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6, 22(1):86-90. (EI检索) [10] 何浩祥, 闫维明. 小波支持向量机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 振 动、测试与诊断. 2007, 27(1):53-57. (EI检索) [11] 张卫东, 闫维明, 何浩祥, 王利恒.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RC梁损伤识别试 验研究[J].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07, 27(2): 129-132. (EI检索) [12] 何浩祥, 孙立, 闫维明. 基于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信号奇异性检测[J]. 工 业建筑. 2007, 37(S): 44-49. [13] 何浩祥, 闫维明, 王卓. 基于子结构和遗传神经网络的递推模型修正方法 [J]. 工程力学. 2008, 25(4): 99-105. (EI检索) [14] 何浩祥, 闫维明, 王卓. 面向结构健康监测的传感器数量及位臵优化研究 [J]. 振动与冲击. 2008, 27(9): 134-137. (EI检索) [15] 何浩祥,闫维明,马华,王卓.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标准化评述与展望 [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 28(4): 154-160. [16] 何浩祥,闫维明,彭凌云.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损伤识别[J]. 公路交通科技. 2008, 25(3): 65-69. [17] 何浩祥, 闫维明. 基于软计算方法的结构损伤信息融合[J]. 北京工业大学 学报. 2009, 34(2): 111-116. (EI检索) [18] 何浩祥, 闫维明. 小波支持向量机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 振 动、测试与诊断. 2011, 31(1):21-26. (EI检索) [19] 闫维明, 何浩祥, 张爱林, 王卓. 单层网壳损伤识别试验研究[J]. 空间结 构. 2009, 15(1):22-26. [20] 闫维明, 何浩祥, 王卓. 基于全寿命和多Agent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 Proceeding of 4th China-Japan-US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Control and Monitoring [C]. Hang Zhou, 2006. 具体人员配臵与工作职责 (三)经费预算
本文档为【大型海洋平台健康监测理论、试验及系统开发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27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