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的表现及根源

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的表现及根源

举报
开通vip

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的表现及根源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的表现及根源 前言 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坛上有一个作家是不可忽略的,他就是川端康成。1968年,他的《雪国》、《古都》、《千羽鹤》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雪国》则是他的巅峰之作。对于《雪国》,人们感受最深的是它的“虚无”,而且“虚无”似乎已经成为读者解读《雪国》的钥匙,这部小说不仅反映了源于佛教无常的“虚无”观念,而且从各个层面给予诠释。川端康成抱着一种空灵的态度,有“虚”的一面,也有“灵”的一面。本文...

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的表现及根源
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的表现及根源 前言 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坛上有一个作家是不可忽略的,他就是川端康成。1968年,他的《雪国》、《古都》、《千羽鹤》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雪国》则是他的巅峰之作。对于《雪国》,人们感受最深的是它的“虚无”,而且“虚无”似乎已经成为读者解读《雪国》的钥匙,这部小说不仅反映了源于佛教无常的“虚无”观念,而且从各个层面给予诠释。川端康成抱着一种空灵的态度,有“虚”的一面,也有“灵”的一面。本文在分析虚无思想内涵的前提下,探求虚无思想的表现,将重点放在了内容上,追溯虚无思想的根源。 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受到西方虚无思想的影响,但又不是对西方虚无思想的一味继承。川端康成曾多次强调:“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有根本的不同。”[1]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的重点在于心灵层面,其内涵为:在《雪国》中,岛村、驹子、叶子、行男无一不都践行着“一切都是一种徒劳”,这种思想贯穿全文;有人说“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实际是东方佛教的虚无,人生无常,万事皆空”[2]川端康成看到了身边的亲人相继离世,一方面恐惧于死亡,另一方面又对死亡司空见惯,再加上受到佛家禅宗思想的熏染,认为生命是无常的,死是生的超越和延伸;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自我的价值而都建立在幻想之上,最终留下来的是自我价值的毁灭和无所事事的生活。 一、虚无思想的表现 《雪国》这部作品以美丽的雪国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岛村、叶子、驹子和行男之间复杂的感情故事。围绕岛村、驹子和叶子之间情感纠葛,落笔之处让人觉得哀伤,都出自世俗生活中无法抗拒的东西。在川端康成的纯洁世界之中,也存在着贫穷,疾病,生活的磨难,故去的人,横祸将至,他极力营造这样一个独特的纯洁世界,是为了让他心中的虚无尽可能的表现出来。 (一)生存的虚无 如果把《雪国》看作一篇凄凉和哀伤的乐章,那么悲观与虚无就是它的主旋律,它表现的是川端康成“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心声,而这心声的颂唱者就是岛村。岛村是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用祖辈留下来的财产过着无聊、游手好闲、 无所事事的生活,对人生持一种虚无消极的态度。岛村沉溺于非现实的虚幻的美里,不断地编织梦幻,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岛村生活态度中的虚无思想是有迹可循的,从来没有看过一场西方舞蹈表演,就仅仅“欣赏他自己的空想的舞蹈幻影”,“凭借西方印刷品来写西方舞蹈的文章”。岛村来到雪国的理由是:考察所谓的日本民间舞蹈。岛村来到雪国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娱乐,纯粹是为了消遣,追求虚无的精神世界,以求“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岛村孤身来到雪国,在雪国山区的一个旅店里结识了美丽的驹子和另一位“美丽不胜悲凉”,仿佛是“透明的幻影”的叶子。面对着驹子和叶子,岛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无法摆脱驹子的官能美,更不能忘记叶子的精神上的美。在岛村的意识里,驹子的身体是现实,可触碰到的,但是一旦拥有便失去了曾经的美好,以往的追求就“如同一场梦”,叶子的美确实无法拥有的。然而,在这种游离恍惚的感情纠葛之中,岛村不仅没能摆脱现实生活带给他的虚无,反而进一步陷入迷茫,走上了精神的穷途末路。最后,在熊熊烈火之中,叶子犹如天际的星星一般陨落。故事结束处,“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泻了下来”[3],黑暗毁灭了一切虚无的暖色和希望,刹那间温存与美好沉落在雪国,最后岛村怀着遗憾只身一人回到了东京,成了一个徒劳者。 与虚无徒劳者岛村相比,川端康成用了极其细致的笔调描绘驹子这个人物。川端康成曾说“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4] 川端康成有着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他的作品多是描写处在社会下层女性的悲惨遭遇,而他笔下的驹子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美好生活而挣扎的不幸女子,虽然岛村始终贯穿全篇,但他与驹子、叶子比起来就黯然失色了。驹子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驹子身世凄惨,很小就被卖到东京,十五六岁被好心人赎出,但是没过多久那人便死了,安定的生活又落了空。在雪国,为行男治病当了艺妓,但是她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有着自己的追求和信念,找一个心爱的人,过上正常的生活。驹子爱写日记,“不论什么都不加隐瞒的如实记载下来,连自己读起来都觉得难为情。”[5] 为了和过去的生活告别又将日记撕了。驹子弹得一手很好的三弦琴,那是长时间对着山谷 练习 飞向蓝天的恐龙练习非连续性文本练习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练习呼风唤雨的世纪练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练习 的结果,即使难度很大的《劝进帐》都弹得那样优美,足以见得毅力的坚强,以及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她喜爱整洁,连纸盒似的小屋都收拾的井井有条,她为人善良,很受小孩子喜欢,这些都是一个质朴的良家妇女该有的素质。然而,她忽略了自己是艺妓的身份,她爱上的那个人是岛村,岛村的态度决定了驹子的希望只是幻想而已,她卖身为行男治病,行男还是死了。撕掉日记重新开始,现在的生活又和过 去没有什么两样。她对岛村是一厢情愿,岛村不可能舍弃东京的妻儿,这就注定了她的爱情梦不能成真,所以她的各种努力都是“徒劳”。这一份“徒劳”,加上驹子超凡脱俗的美丽风姿与自然单纯,将她推向了虚空世界,让她的存在近乎一种虚无美。飘渺的不是叶子而是驹子,叶子的死毁灭了岛村心中的幻想,那么驹子的虚无则更让人心痛,驹子注定不属于这样悲凉的世界,她脸上的绯红会褪去,灵魂也会在冰冷中被吞噬。驹子的追求,在岛村看来是“空虚的徒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岛村所追求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美,驹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形象走进他的世界的时候,驹子在他心中的美就荡然无存了,岛村对驹子是不可能产生类似于爱情的情感。 叶子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小说以叶子开场,以叶子结尾,作者通过叶子设计了一种神秘虚幻的氛围,让故事有序地展开。岛村在火车上透过玻璃观察叶子,玻璃中的叶子让岛村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可能就是喜欢。文中对叶子的描写是虚幻不可感的,因为对其容貌没有具体的描写,而是给岛村的抽象感觉。叶子的出现是与驹子相对的,叶子给我们一种人生空幻如梦的虚无感。如果说“驹子是作者心中‘物’的象征的话,那么,叶子则是作者心中‘灵’的指代”[6]。如果驹子是具体的工笔画,那么叶子便是朦胧的写意画。作者有意让她成为某种超乎尘世的精神力量的象征,她身上所带的神秘感,可以说为整个故事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种神秘也随着人生的轨迹而不断加深变化的。叶子的每一次出场,都是那样的优美而凄凉,每每“犹如在梦中出现似的”,她的容貌,她的声音,她的行为都给人一种“优美而近于凄凉”的感觉。她对行男体贴而温柔,对驹子关怀而体贴,在行男死后,她甘心孤独地在坟前守候,她也愿意为驹子而祈求岛村,这些都为其最终的悲剧结局奠定了基础,所以她的死并不是空穴来风。当叶子求岛村带她去东京时,岛村犹豫了,他再一次做了负心汉。叶子绝望了,生命也走向了绝境,或许最后的火海是叶子最好的归宿,只有火海才能侵吞像火一样的女子。叶子在火中死去,是这场大火维持了岛村心目中的美好。叶子在岛村的眼前死去,仿佛在另一个虚幻的世界里得到了生命的重生,从而让这种虚无思想永存于雪国。“可以说,叶子的死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起点,是一种最高的艺术,是故事的延续也是生命的延续。”[7]让本来就虚无的一切完全形成一个虚无的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里,虚无才是最美的存在形式。 行男在故事中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的容貌、行为作品始终只字未提,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道具而已,然而这个道具式的人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故 事中人物情感线索的交接点,是驹子师傅的儿子,行男在故事中的状态是“等死”,因为他患了不治之症。行男与驹子、叶子都存在感情的纠葛,她们为了给他治病费劲了心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行男在故事中的关键在于他身处在各种人物情感链条中交集的环节,最后,行男悲惨地死去。他死后,故事并没有结束,岛村、驹子、叶子还在重复着以前的生活。这些人物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因为行男的死去而有半点改变,行男的死暗示着驹子追求的幻灭,也预示着叶子毫无希望的未来。行男的存在,让驹子和叶子一起来承担因他而形成的虚无的负担,通过行男短暂的一生,可以看到人生的虚无,死是人们无法摆脱的宿命,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人生的一切都在最后归于徒劳。 (二)爱情的虚无 爱情是《雪国》的核心思想,“虚无”无疑便是这部作品的基调。崇尚虚无美是川端康成作品的一贯特色,在《雪国》这部作品中反复流露出虚无思想,作者准备了一场虚无的盛宴。作者正是以岛村的虚无,来反衬出驹子和叶子爱的徒劳,指出人的一切追求都是徒劳,人的一生就是毫无意义,只有死亡才是最后的解脱,勾勒出一个充满情色和冷漠的虚无世界。 美丽而纯真的驹子,年纪轻轻便历尽坎坷。在雪国,一天要赴好几次宴,无论刮风下雨都必须到场,饮食不规律,有胃病,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希望有一个人能够与之互诉衷肠,于是与岛村跨越了友谊,成了男女朋友,她一心一意的爱着岛村,不求回报的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无论是肉体还是其他。她想与岛村过上正常的生活,岛村是她全部的生活动力,然而岛村对人生持虚无的态度,认为她的爱情是“美丽的徒劳”,到头来只会是一场空,驹子的爱情愿望终究是不能实现的。 岛村第一次来雪国便结识了纯净而美丽的驹子,被她的纯净深深吸引,觉得“女子给人的印象洁净的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 [8]。当驹子对他的感情夹杂着世俗的观念时,他便不喜欢了,驹子就不再是美丽的化身了,岛村对她的感情也就慢慢的消散了,但还是说“你是一个好女人”,多么戏谑的说法。岛村要追求的并非单单是肉体或者真实的情感,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虚幻情感,叶子也是美的化身,但她是非现实的空灵之美,岛村觉得好像在梦中出现似的,这正是岛村毕生追求的。岛村的爱情没有任何的现实依据,只是虚幻缥缈的,同他自己的人生态度一样,终究会香消玉殒,即使叶子没有在大火中丧生。 驹子与叶子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小说以叶子开头以叶子结尾,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其实,她也与岛村达到了某种心灵上的契合,叶子是精神的象征,在岛村心目中位置极其重要,为了保持岛村心中的那份纯洁,选择让叶子葬身火海,以死来超脱“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了另一种东西”[9]。这是生命的升华,生死本是无常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三)意象的虚无 《雪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但是作者并不是简单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将人物与自然融为一体。雪国中的景物蕴含着人的情感,达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10]的境界。作者的虚无思想也渗透到了所描写的景物之中。积雪、曝晒的绉纱、倾泻而下的银河、镜中的成像、大火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皆为“空净”之物。对凡世间的世人来说,他们都能净化心灵,消除污秽,使人归于平静,当个体生命与宇宙自然达到高度的融合时,便做到了人的纯净,这正是佛教的高深之境。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这是开篇的名句,将人们的视觉由现实带到了未知的世界。大雪覆盖的背景,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洁白,川端康成自己认为“白色是最富有的色彩” [11],给人空无一物的感觉。“空无”博大无比,包罗万象[12],甚至是千变万化。雪虽是实体,却可以变成水,幻化成水蒸气,消失得无影无踪。白雪还可以遮蔽大地的污秽,驹子是艺妓,她的每一次出现都以雪为背景,雪的纯净映衬她的美丽,让人忘记她是妓女,主观上给人以麻痹,但事实上是无法掩盖的。另一方面,岛村到雪国,是因为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能使心灵得到净化。 作品中曾提到曝晒绉纱一事,给人感觉无关紧要,其实这个场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阳光是不可捕捉的,绉纱放在阳光下曝晒,就好似人的心灵得到了温暖阳光的照耀而变得明朗轻松。银河和大火的描写交叉进行,虽然它们是两种相反的意象,“从高空望下去,辽阔的星空下,大火宛如一场游戏无声无息”[13]传达出强烈的虚空感,火场应该是纷乱恐怖的,但在纯净的银河笼罩下,最后“失火现场,无论远近都统一在一片寂静的气氛之中”了,“连火灾这样的灾难性事件都变得如此虚无缥缈,何况火灾中更为渺小的人”[14]。镜中的映像,象征着人生的虚幻,秋虫之死,暗示人生无常,无一不体现着佛家的世事无常,人生的虚幻。 二、虚无思想产生的根源 川端康成的虚无是心灵上的,正是这种心灵上的虚无成就了川端康成,他的虚无思想有其特定的根源。 (一)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 不可否认川端康成本人悲惨的成长经历以及当时社会的动荡,对其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川端康成,日本大阪人,两岁丧父,三岁丧母,至七岁祖母去世,十岁时平生只见过两面生活于舅家的姐姐离开人间。他只得与祖父相依为命,六年后,祖父又离他而去,使他彻底成了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孤儿,过着形影相吊乃至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曾自言:“这样的境遇使少年的我感到懦怯,总预感自己也会早死的。这种境遇也使我感到寂寞和绝望。”[15]身边的亲人相继离世,能够给予的温暖是极少的,缺乏关怀而形成忧郁、孤僻、内向的性格,内心不断涌现出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生命对川端康成来说似乎就是一种精神负担。川端康成把自己一颗“怯懦的心,封闭在渺小驱壳内。”[16]成年后,川端康成又受到感情的打击,已经定了婚的女友突然毁了婚约,这些都在他心灵上留下了不能愈合的伤疤。自幼以来经受的死亡、孤独、失恋等等不幸,使他感到“对于死亡,仿佛比生更加了解。”[17] 川端康成不仅有一段悲惨身世,他还十分不幸的处在了一个悲惨、充满战乱和死亡的时代。受到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川端康成感到了悲哀,对他整个人生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加深了他自身的孤寂,使他成为一个“病态的好人”,一个温和的寡情者和无情的亲切者。川端康成曾在《文学自传》中剖析自己:“我自幼是个孤儿,受人照顾太多。我这个人变得不会生别人的气,也绝不会憎恨人了” [18],曾说“由于我是个孤儿,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哀伤的、漂泊的思绪绵绵不断,我总是在做梦。”这些丰富又可怜的经历对他以后的人生,乃至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的作品很少有积极向上的情绪,大多数都充满了哀愁,《雪国》也不例外。川端康成接触的死亡实在是太多了,对死亡怀有一种恐惧,但又视死亡为平常之事,觉得生死是无常的,人生有很多东西是徒劳无益的,这是川端康成虚无思想形成的内在根源。 (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 川端康成是一位纯粹日本式的作家,他一生都致力于对美的无限追求。他曾说:“我的根基是东方人”,他的创作文体,写作内容始终贯穿着日本的传统。 日本文学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余情美,而这种余情美是哀与艳的结合体,即悲与美的结合。日本传统文学这种独特的余情美,包含着寂寞与悲哀的意味,对日本文学素有研究的叶渭渠先生认为:“《雪国》是以日本传统文学的悲哀与冷艳结合的余情美为根基,展现了一种朦胧的、内在的、感觉性的美。虽然有颓伤的倾向,但也不能否定其净化的主要一面。所以这部名作不论是故事的展开,还是人物的塑造,都着眼于使美从属于心灵的力量。他写驹子的情绪、精神和心灵世界始终贯穿着哀与艳,写驹子的爱情没有肉欲化,而是精神化和人情化。” [19]川端康成在《雪国》中继承和发展了日本文学这种“余情美”的传统,他认为美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在描写驹子的性格、精神和心灵世界时,始终贯穿着一种悲哀的情绪,这种悲情就是虚无的表现,作家对驹子爱情和生活的描写,是寄予了无限同情的人情化描写。 川端康成说过:“年轻时读过大量的古典作品,到中年还是朦胧的留在自己的脑海里。色调虽然淡薄,却还感染我的心。”[20]日本古典文学尤其是《源氏物语》,可以说影响了川端康成创作的一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物哀”的审美思想。所谓“物哀”,“物”可以指人,也指自然物,也可以是世间百态,“哀”则就是对事物怀有的情感,主要是悲哀和同情。那么“物哀”总体上来说指的就是感动、同情、可怜及壮美之意,其中以感动最为主要,很多都表示深刻的同情。川端康成大部分的作品都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他并不是写得冷冰冰,而是流露出关怀与同情。川端康成的作品大都有淡淡的哀伤,这种哀伤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在《雪国》中表现出的虚无与《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对人的感动,对事相的感动,对自然物的感动。对人的感动主要表现为男女恋情的哀感,川端康成曾说过:“《伊豆的舞女》也罢,《雪国》也罢,我都是抱着对爱情表示感谢的心情写就,这种表现,在《伊豆的舞女》中纯朴地表现了出来,在《雪国》中则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现。”[21]《雪国》的主题其实就是对爱情的探讨,这是作者极力表现的。岛村迷恋驹子,尽管她是一个妓女,但这不妨碍他的审美,他对驹子的爱是真实的,但也是虚幻的,而驹子对岛村确实真心实意的,不去看行男、撕掉日记都是为了和过去的生活告别,然而在岛村看来是徒劳无功的,确实让人心生同情。认为最完美的女性是叶子,叶子同样也是一个“做着毫无用处的事情的人”[22]她总是那么认真严肃,照顾病人一丝不苟,在其死后还不间断去为其扫墓,这是因为爱慕,无法实现的爱慕。爱与美可以是独立的,其实也只能在雪国中看得到,川端不能在人间找到这样独立的爱与美,但他可以创造,尽管这种美感在现实中显得那么空洞。《源氏物语》 中自然美的描写,对人的描写,都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川端的创作,选取的景物有着极强的代表性,积雪覆盖的大山,美丽的银河,这些都是会瞬间消逝的,只会让人可惜、忧愁。《源氏物语》最终的结局大都是遁入空门,有些凄凄惨惨,《雪国》的结尾,与其有着类似的悲惨结局,川端融入了“物哀”的审美思想,所以让人读起来感受到了其中的悲与美,对驹子寄予了一片同情之心,对叶子的美感到空幽寂然,可望而不可及。尽管如此,驹子和叶子二人展示给人们的第一视觉感都是美,而这种美就是日本式的余情美,只不过作家匠心独运,将日本美传统融合在虚无思想中,将美建立在虚无的世界中,正因为这种具有虚无感的美的存在,才使美本身体现出一股淡淡的哀婉之气,此时的美又转化为悲。在《雪国》中,作者极力地表现了这种美,驹子具体的美,叶子美妙的声音,美丽的雪景,这些都具有作者自己的感情,悲哀而美丽。 (三)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在12至13世纪传入日本以后,对日本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川端康成也毫不例外的受到了佛教教义的影响。他是一个深深迷恋古典传统的作家,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佛教无常的思想自然而然的就留在了他的内心深处。他接受佛禅思想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日本是一个信奉佛教和禅宗的国家,佛禅思想已经深入到了日本人的内心。此外,川端康成历尽了坎坷,从两岁开始便见证了亲人的相继世,孤独可怜的长大,慢慢的,禅宗思想便深入到了他的内心。他说:“我是在强烈的佛教气氛下成长起来的”,[23]“那古老的佛法的歌儿和我的心也是相通的。”[24]对佛教的爱好使得川端康成有了人生虚幻、生死无常、多愁善感、忧郁悲伤的人格定势,这些都成了他生活和创作中“虚无”的根源。 川端康成自己承认:“我相信东方的古典,尤其佛典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我不能把经典当做宗教的教义,而是当做文学的幻想来敬重。”[25]因此,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到处流露着一种“死亡”的美,一种虚无及禅意。禅宗追求的终极理想是空静的世界,不被纷繁的事务所打扰。以雪山为背景,就是受到佛家思想的熏陶,认为雪山是最为纯净之物。《雪国》在继承日本传统美的同时, 也反映了深刻的禅宗思想,小说中不断表现出佛教无常的观念,流露出“虚无”的意味。按川端康成自己的说法,《雪国》是一部“带有宗教主题的小说”。他曾经历了关东大地震,面对一片片废墟和一具具尸体,他感受的不仅仅是个体的生命无常,还有世间万物的无常。他笔下的岛村依靠父母的遗产度日,他致力于研究西方舞蹈,却没有看过一场真正西方舞蹈表演,仅仅欣赏是自己空想的舞蹈幻影。他追求的是一种人生的虚无,认为“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岛村喜欢驹子, 喜欢她纯净的美,三次来到雪国就是跟驹子幽会,然而却把驹子对自己执着的爱“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当他知道驹子、叶子和行男之间的关系,而行男又快要死的时候,脑海里又泛出徒劳两个字来。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属于肉体上的,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盛阴属于精神上的,作者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为进一步理解禅宗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蚕房失火的时候,冬日的银河衬托出驹子的美,也使岛村感受到即将到来的别离之苦,“这虽是一种冷冽的孤寂,但也给人以某种神奇的媚惑的感觉”,[26]而他们的感情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仿佛在这一瞬间,火光也照亮了他和驹子共同度过的岁月,这当中也充满着一种说不出的苦痛与悲哀。” [27]岛村曾经感受到生与爱的徒劳,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摆脱这种徒劳,当岛村目睹了叶子从失火的蚕房掉下来,突然就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就“好像那是非现实世界的幻影一般,她那副样子却像玩偶似的没有抵抗。她失去生命反而自由了。”[28]岛村认为:“叶子并没有死,她的内在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29]]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它会以另外的形式存在,叶子的死使岛村最终获得了解脱。驹子抱着将死的叶子停留在人流中“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们的心坎上倾泻下来。” [30]突然顿悟了,叶子的死其实就是自己的解脱,禅空的境界也就达到了。这是佛家的最终追求,也是作者创作的思路。“从宗教时代走向文艺时代的过渡” [31],浓厚的宗教意识,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作者。 结论 川端康成式的虚无是心灵上的虚无,抒发了人内心的感情,表现人物感情的朦胧、纤细之美。在《雪国》中,人物的生存、爱情以及意象都表现虚无思想。人的存在、感情、美丽都被视为一种徒劳,而这些只能存在于非现实的生活里,与真正的现实格格不入。他的虚无思想产生有着特定的根源,个人的生活经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岛村看来:人生是一场徒劳。驹子、岛村、叶子都在追寻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明知道那是一场徒劳,最终不能如愿。追求原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到头来只会是一场空,不如放松心态,不去执着于那些不切实际的追求,认认真真过好现在的每一天,生活将充实无比。生死无常,死是生的升华,传递着一种积极的思想:死亡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而且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对于痛苦来说便是一种解脱。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川端康成带给我们的消极气息太过于浓厚,缺乏欣欣向荣的力量。既然“人生是一场徒劳”,人们便不必有所作为,不去吃饭、不去工作、不去创造,那样的话,世界只有一种结局——毁灭。即使我们在死亡面前无能为力,但还是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生活是美好的,需要我们不断创造美的生活,更何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必拿宝贵的生命去浪费,追求虚幻的影子。 参考文献 [1][11]毛信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集.美的存在与发现[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54-61. [2]刘洋.探析川端康成《雪国》中虚无思想[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 (02):39. [4]崔宝衡、王立新..艺术的彩虹[M].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61. [6]易介南. 从“物”到“灵”的追寻与失落——透过《雪国》看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05):46. [7]张能泉. 试论《雪国》的虚无主义思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2):82 [10]王国维.人间词话[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05. [12]魏大海.虚空与实在.有感于川端康成的一句自白[J].外国文学研究,1993, (4):1. [14]周阅.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0. [15][21][25]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散文选(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62-544. [16][17]川端康成.叶伟渠译.少年.川端康成谈创作(第10卷)[M].北京:三联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店.1988年12月:235-241. [19][20]叶伟渠.川端康成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67-203. [23]川端康成.临终的眼.川端康成全集[M].东京:新潮社.1988:22. [18][24]川端康成.文学自序传.川端康成谈创作[M].北京:三联书店,1988: 39. [3][5][8][9][13][22][26][27][28][29] [30]川端康成.叶伟渠译.雪国·古都.千只鹤[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3-90. [31]商雨虹.超越死亡的文学——从超越死亡的视角对川端文学的探究[J].东北亚论坛, 2008(5):39. 谢辞 四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经到了大学生活的最后的阶段,毕业论文的完成,为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当然,论文的完成是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的。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论文准备阶段,老师就对我的提纲进行了指导,使我的论文思路更加清晰。接下来老师对我的初稿又进行了细致的批改,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在二稿三稿中,对于我多次犯的错误他都耐心的指出来。最终在老师悉心地指导下我的论文终于定稿。他这种严谨的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我,这是一位老教师对人对事的态度,也使我决心用这种态度来鞭策自己。在这里,我要向老师说一句:“老师,感谢你的悉心指导,您辛苦了!” 其次,同组的同学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的论文一步步完善。在排版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舍友都热心的帮我解决,对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和道理,谢谢曾经传授给我知识的老师和那些对我有着潜移默化影响的朋友。因为你们,我才可以走的更远。
本文档为【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的表现及根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97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8-18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