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杨花

杨花

举报
开通vip

杨花杨花 杨花概述 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 《辞源》是对的,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里就用了“杨柳”、“杨花”、“柳条”几个词,显然,这里的...

杨花
杨花 杨花概述 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 《辞源》是对的,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里就用了“杨柳”、“杨花”、“柳条”几个词,显然,这里的树是柳树,“杨柳”是柳树,“杨花”是柳絮。梁元帝《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垂杨柳,垂杨柳,我们现在说的杨树有垂的么,其实垂杨即垂柳。我们可以得知,在古代诗文中,杨、柳、杨柳,均是指柳树,而且多指垂柳,并非什么杨树。 既然古代诗文中的“杨”其实是柳树,那么诗词意象中的杨花当然也是指柳絮。叫不同名字,可能和出于压韵平仄有关。至于说到柳树叫杨柳是因为隋炀帝杨广开运河,下令河岸种柳树,后世遂称“杨柳”,这纯粹小说家附会。《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显然在春秋以前就早有杨柳一词了。 这里举几个例子。首先是苏轼那首著名的咏杨花的《水龙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这里用的就是柳絮入水化为浮萍的典故,这是苏轼很喜欢的一个典故。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其中苏轼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从这里看,这个诗文中用的是“杨花”,自注中说的就是柳絮,所以明显杨花就是柳絮。 而苏轼那首《水龙吟》是次韵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词的。章质夫《水龙吟?咏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标题说的是咏杨花,而词中说正堤上柳花飘坠。显然这里的杨花也是指柳絮。很显然,古代说的杨花基本上就是指柳絮。 至于现在说的杨树,柳树,是两种不同的,前者代表如白杨,而后者就如一般的垂柳了,不过它们同属杨柳科。但现在说的杨树,的确杨花也是和柳絮差不多会到处飘舞的。只是杨树飘的是花,柳树飘的是种子。而且杨花和柳絮体态也很相似,大概这个就造成现代人的误解了。 不过从上面看,如果过去杨柳是指柳树的话,那现在的杨树在过去应该不是叫“杨树”的,那时应该叫什么呢,或者杨树是后来引进的国外树种,或者也有可能,过去虽然有杨树,但种得比较少,而且杨树是比较难看的,不像柳树那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很有观赏价值且适合用作诗词意象,故而不受诗人重视。究竟如何,还需具体考证,这里不再赘述。 [编辑本段]杨花/柳絮的诗词意象 杨花的轻柔多情,使得自己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早在北魏时,就有传为胡太后(宣武帝皇后)所作的杨花词,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以杨花隐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杨华,巧妙双关,哀婉动人。词人们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红粉佳人的缠绵哀思、与亲朋好友的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飞絮淡淡舞起,轻裳浅浅妆成。去时散漫住何曾,总付流光一梦。素心原无管束,岂为牵惹东风。旧时烟柳又满城,惆怅青衫犹冷。”一曲《西江月•杨花》把作者内心的孤寂、失意、怅然和抑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那如蒙蒙细雨般的杨花又怎能解尽词人的愁绪呢,杨花是多情的,“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她想要抚平人生的伤痕,但是也许她只会增加词人的无奈、感慨。杨花又是无情的,“无情雪舞杨絮,离复聚、几番寻觅”,杨花真的懂得什么是离愁吗,但是她不知道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知道游子们的深深眷恋。杨花目睹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世间爱情纠葛,“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漂泊奈他 飞。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这是对分手之初的内心复杂难言之苦涩的自我咀嚼。词人在此小词中表述了相思、阻隔、无望之哀,更浓重的是对“他”的怜爱怜惜。倘若没有一种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缘,分手不会有太难磨灭的痛苦。既是红粉知己,又是两情投合,却无力永成连理;更何况明知所爱者际遇哀苦,飘泊不能自主,此去将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安排,真难预料亦不堪想象时,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杂摩荡,最无法言语以传。“怜他”句的动人处,正在于从“理还乱”的情思里抽理出最凝重的一层,传述了难以尽传的心灵悸动。也许此时的杨花最易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天涯心事少人知”,唯有将哀思寄予杨花。不过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还是苏试的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是非花”,使杨花的“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的生动神态跃然纸上,而最末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词将杨花的精魂描写的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处理的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表现出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了物与神游的境界,堪称极品。 [编辑本段]柳絮 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不能误认为是柳花。柳的花都是单性花。花没有花被,只有一个鳞片。柳的雄花有两枚雄蕊,两个蜜腺。柳的雌花有一枚雌蕊,一个蜜腺。柳的花虽然没有花被,色彩不鲜明,但具有蜜腺,是借着花蜜来引诱昆虫传布花粉的,所以它是虫媒花。现代说的杨树和柳树是两种不同的树,但他们同属杨柳科。杨的花与柳的花很相似,结构也很简单,但是没有蜜腺,不能分泌花蜜引诱昆虫传布花粉,只能借风力传布花粉,所以它是风媒花。杨和柳都有毛毛虫样的花序(柔荑花序),这种花序有雌雄之分,老熟时整个脱落,雌花序中的果实裂成两瓣,具有白色茸毛的种子就随风飘散出,柳絮里面的小黑点就是种子。 诗非写真,但了解一些与诗有关的常识还是有些用处的(另: 杜甫《丽人行》结尾时有“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两句, 旧注大都解释为隐语,暗中讽刺杨国忠和虢国夫人之间的暧昧关系。萧涤非 先生的《杜甫研究》(下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的注释里也采用了 这一说法。其中一个很有力的论据是:“《广雅》:„杨花入水化为萍。? 《尔雅翼》:„萍之大者曰?。?是杨花、萍和?虽为三物,实出一体,故 以杨花覆?,影射兄妹苟且。”(见第 19 页) 读过《广雅》的人对这条引文发生怀疑是很自然的,因为《广雅》的句 式大都是简单的“甲,乙也”,很少其他的句型。我于是查对《广雅》原书, 始终没有发现上述引文。这个说法的出处究竟在哪里呢,苏轼有过“柳花著 水万浮萍,荔实周天两岁星”的诗句(《苏文忠公诗合注》卷三十七《再次 韵曾仲锡荔支》),并且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荔支至难长,二十四五年乃实。”又陆佃《埤雅》卷十六《释草》“萍”下 云:“世说杨花入水化为浮萍。”在这两位宋人的文字中没有提供更早的出 处,我们也没有找到在他们以前的类似材料。清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卷十 (上)中,从科学的观点对此说详加批驳,但与我们关系不大;然而他有这 样一段话:“俗谓杨花落水,经宿为萍,其说始于陆佃《埤雅》及苏轼《再 次韵曾仲锡荔支》诗。”如果王念孙的判断不错,那就说明杜甫时代还没有 流行“杨花化萍”的传说,我们现在也无法正面证实唐代曾经有过。马茂元 先生没有引用原文,仅仅说“古人认为水里的浮萍是杨花的化身”(《唐诗 选》〔上册〕第 293 页),也似未加深考。半肖居笔记,,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花遇泥化土,依依诗是从此生发,,入水化萍,而垂杨常与岸连,化萍应该为主(王维尚以四时果品同入一画,故化土化萍更无关文之质(引文仅博众一哂而已,
本文档为【杨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27
浏览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