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_0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_0

举报
开通vip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_0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_0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 (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二)全球人口年龄结构的背景 自二战之后,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三代式变化,总的来说,规模最大的三个年龄群体是婴儿潮一代,X一代和Y一...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_0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及主要特征_0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 (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二)全球人口年龄结构的背景 自二战之后,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三代式变化,总的来说,规模最大的三个年龄群体是婴儿潮一代,X一代和Y一代。婴儿潮一代是二战后196-1964间出生的,他们是塑造营销环境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现在他们大多处于中,壮年,是消费能力最强的一群。X一代是指1965-1976年出生的一代,他们更热衷于消费和广告,同时又十分谨慎,关心环境,他们更关注工作满意感甚于为晋升牺牲个人的幸福和成长。Y一代指1977-1994年出生的一代,也是现今我们大学生所属的一代,年龄分布于青春前期到30岁。他们大多熟悉网络和电脑,热衷时尚,数码产品,是市场的新力军。 (三)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很多,主要有:? 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少儿系数。指少年儿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老少比。指人口中老人与少年儿童人口的百分比。?抚养比。又称负担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老年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指老年人口或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根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定指标,可 将人口区分为 3 种 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即 年轻 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子与妇女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高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高,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第二种,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这种类型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 第三种,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四)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特点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在卫生保健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特别是低年龄人口比其他年龄人口死亡率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而出生率仍维持在高水平,因此 -1970年中国创造了迄今为止历史上人口年增 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1962 长速度的峰值水平。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 (五)人口年龄结构显著特征:人口老龄化分析 一、中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1.老龄人口增长快于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620万人相比较,中国老龄人口47年中增长了2.36倍,年均递增2.6%,快于全国总人口年均递增1.6%的水平;同时,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3年的4.4%提高到2000年的7%,提高了2.6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十年,我国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见图1),老年人口每年递增3.4%,快于全国人口年均递增 1.1%的速度。 图1 :中国老龄人口与人 口自然增长率 对比单位:‰ 2.中国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 从老龄人口的比例来看,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将上升至2020年9.3%,而我国将由6.1%上升至11.5%,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从老龄人口增长速度来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年均增速为2.5%,而我国则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表1:中国与世界老龄化人口比例对比 单位:% 年 份 1 980 1 990 1 995 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 7.6 8.5 - 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 4.9 5.5 6.1 世界65岁以上人口比例 - - 6.6 2 000 2 005 2 010 2 020 10.2 10.9 12.3 - 7.0 7.6 8.2 10.9 6.9 - 9.3 -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来源:联合国 注:2000年之后为预测数字 3.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 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看,经济增长和老龄化是同步的。但中国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是目前唯一以较低收入进入老年型人口的人口大国。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40美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25%,在世界排名109位。而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高于发展中地区,与 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大提高(为3976美元),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3.62%。但同目前老龄化水平相近的韩国、新加坡、智利、巴西等国相比,中国的人均GDP 水平明显偏低。即使在2020年实现GDP 翻两番的目标,中国人均收入仍属于现在中下收入国家水平。但届时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已接近今天发达地区水平,仍是老年型人口中的穷国。 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影响 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其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其中老龄化的影响表现为: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加大消费性人口比重,增大劳动力成本,降低储蓄率,并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1.依靠劳动力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将难以为继 中国由于老龄化的加速到来,使劳动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减少,城镇在岗职工与离退休人员的比例直线下降(见图3)。预计到本世纪50代,中国将失去1/5-1/3的适龄劳动力。这一变化趋势将使中国目前经济发 展赖以依靠的劳动力规模优势丧失殆尽。根据国外学者Bloom和 Williamson(1997)的研究,1965-1990年,亚洲国家每年约有1.4%-1.9%的人均经济增长率由劳动力的增长所带来,其中“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约有1/3可归功于适龄劳动力的投入。因此,随着适龄劳动力比例的不断降低,人口老龄化必定会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冲击。 图3:在职职工人数与离退休职工人数比例 2.老龄化进程的深化将使单纯性消费增加、储蓄率下降 在人口结构不变、人们消费习惯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体收入与消费、储蓄的比例是一个基本稳定的数值。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一个国家的消费支出会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特别是老年人口的消费和服务需求会增加,过去被看作是市场消费主力的中、青年人口消费,将越来越被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的单纯性消费所取代。根据人口生命周期消费与储蓄理论,具有经济活动能力的人口如果数量庞大,会形成较高的储蓄,因为适龄劳动力要为其退休后的消费需求进行储蓄,而如果年老体弱、失去经济活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庞大,则会动用储蓄,也就是说,随着中年人口比例逐渐达到顶峰,整体国民储蓄率也相应达到顶峰,随之储蓄率将会逆转,逐渐呈下降趋势。依照经济学的理论,储蓄等于投资,储蓄减少等于投资减少。在中国经济过去20余年的高速增长中,居民的高储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来源。因此,由于老龄化的过快到来,将因老龄人口动用更多的储蓄而降低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从而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本投入。 3.社会保障支出体系负担不断加重 目前,中国的老年抚养比已由1964年的6.4%上升到2002年的11.6%,城镇离退休人员由1978年的314万人增加至2002年的4223万人,24年增长了12.4倍,离退休金由1978年的17.3亿元增至3646亿元,增长了210倍,年均递增 25%,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递增18.9%,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递增9.4%的速度(见图4),而中国目前社保基金的现状却令人忧虑其是否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负担。由于中国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与养老保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转变同时发生,历史欠账形成沉重的转轨成本,中国的社保基 ”缴纳上来的费用都金缺口巨大。加之目前社保基金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新人 已作为社保支出支付给离退休职工,因此,现在部分社保个人账户实际属于“真空”运转,除去资金缺口之外,中国养老金制度的覆盖面偏低也是很大的问题。目前参加养老金制度的人数约为155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2%,其中大部分为城镇人口。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有5900万,占农村人口的6.3%,老龄化程度虽然低于城镇,但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到城镇,到2020年农村老龄化速度将高于城镇3-6个百分点。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仅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参加社会保障的农民只有6172万人,占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13%,而且仅限于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2000年领取养老金的农民只有98万人,共领取4.09亿元,人均仅418元,水平很低。同时,农村敬老院覆盖率只有13%,农村五保户得到集体供养的有208万人,供养率为66%;还有三分之一的孤寡老残未得到五保,加上福利院光荣院等供养的老人,由社会供养的老人总共只有300多万人,仅占农村老人的5%,也就是说有95%的老人需依靠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在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的现实情况下,通过自我供养的难度无疑是巨大的。 :1990-2002年中国离退休费增长情况 图4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与保障年鉴》(2003)、《中国统计年鉴》(2004)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改变劳动力的供给形态,并进而影响到消费、储蓄与投资的数量,因此,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影响将是深远的,我们必须赶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到来之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三、中国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现实表明,只有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挑战,及早制定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总体战略,把人口问题纳入整个国家的战略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充分利用人口老化前期总抚养比较低的有利形势,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扩大社保覆盖面 人的年龄是连续变化的,在人口老龄化之前,必然有一个人口成年化阶段,表现为人口中处于成年工作阶段的人口比例比较大,人力资源充足,消费倾向减小,储蓄倾向增加,即所谓的“人口红利期”。如果把总抚养比50%以下作为低抚养比,这一阶段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提供“人口红利”的“黄金时代”,那么中国的1990—2030年这40年时间正是这样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正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上升从而使得较之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早地利用了人口结构转变所带来的红利,并使其成为在这一时期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蔡昉等2004)。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目前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不是太深,人口年龄结构相对还比较年轻的有利时机,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用大保障的思路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体系,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保障经济压力与社会服务压力化解在一个责任共担、纵横交错的安全网络之中。 目前来看,由于全国养老金的收缴率已由1992年的94%降到近几年的80%左右,空账户累计高达1900亿元,因此,补充社保基金不足是未来完善社保体系面临的首要任务。根据我国的国情,扩大社会资金可以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从扩大资金来源方面来说,一是可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率,除了企事业单位,还应该把城镇所有劳动者均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从而为社会保险基金建立更广阔的资金来源;二是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发行养老保险债券彩票等方式,筹集资金;三是强化社会保险税的征收力度,逐步向社会保险税过渡。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政府可以为社会保险制度筹集充足的资金,对老年人、失业者、疾病患者和其他低收入阶层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从资金节流方面看,要切实降低退休金替代率。目前,我国退休金相当于工资的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替代率过高就会导致基本养老金出现赤字,超过养老金积累的承受力。随着多层次养老体系的建立,替代率应从目前80%-100%降至60%左右,此外,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应根据行业特点,逐步延长退休年龄,扼制提前退休现象,以减轻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在农村养老保险方面,应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发达地区可实行储蓄-积累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农民的自我保障制度。不发达地区则可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自我保障为辅”或“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核心、自我保障为补充”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 2.保证劳动人口的充分就业 中国目前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最为丰富的时期,相关预测表明,总抚养比会在2013年时达到其最低点,约38%左右,这意味着每2.5个劳动年龄人口才对应着一个被抚养人口,这一年将是中国历史上劳动力负担最轻的一年。因此,从2005开始的8年,是中国劳动力存量最丰富的时期,也是中国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最为有利的时期。但问题的另一面是,现在的劳动年龄人口在几十年后会成为被抚养的老年人口,如果他们在生产率最高的黄金年龄段无法得到工作机会,不仅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 极大浪费,同时也意味着不可能为他们今后的养老金提供基本积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从我国唯一公布的失业率数字——登记失业率来看,自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3年攀升,并在2003年底达到4.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根据2000年的普查结果,中国15岁以上人口失业率为3.58%,但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城镇失业率为8.27%,其中城市为9.43%,镇为6.24%;而农村失业率只有1.15%。按照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抽样调查结果来推算,2002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能会超过10%。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城镇真实的失业率在转型经济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与欧洲一些高失业率的国家如意大利、德国、法国差不多,远远高于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水 平,与亚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失业率既远远高于相对发达的日本和韩国,也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等。如何最大限度地解决就业问题是中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具体在增加劳动力需求方面,应该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既要有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政策的配合,也要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形式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在就业制度创新方面,要致力于促进劳动力流动和自主择业,建立市场化的就业制度,发挥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优化配臵的基础性作用。 3.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保证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生产要素的投入,劳动力要素也不能例外,高效率的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动态投入要素,对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转型经济和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知识型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劳动生产率才能得到大幅提高。而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优化。目前,中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70%左右,但从决定劳动力素质乃至生产效率的最主要因素——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看,中国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人口所占比例相对比,美国和韩国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的比例,分别为87%和66%,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为35%和23%。而中国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25-64岁人口中,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不足5%,高中及以上教育者,只占18%,初中以下教育者占8.2%,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者比例高达42%。从长期看,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该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而一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 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可以有助于解决劳动人口规模下降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如何在新的国内环境下,保持全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改革教育投资体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贯彻与实施,确保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先导作用,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既是我们面临的重要历史责任,也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4.通过人口流动减弱年龄结构的负面影响 在对人口总量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年龄结构的加速老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因此,在对人口进行调控时,必须全面考虑双方面的问题,力求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使总负面影响达到可能的最小值。我国在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对某些地区、某些城市的生育率进行微调,可以尽量缓解、减少年龄结构剧烈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东部沿海地区、上海等城市。另外从全国整体观察,也可以通过“削峰填谷”的办法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主要是由于中国各个地区过去生育率有所差别,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速度、现状有很大的不同。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如果我们通过人口流动与迁移,削峰填谷,使目前人口结构相对还较年轻的地区劳动力,有序地流向人口结构已经老化的地区,显然可以大大缓解像上海、北京这样城市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在事实上,这种流动已经在发生。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口已占到户籍人口的30%以上。在平衡中国人口总量控制与年龄结构调整的矛盾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换句话说,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在各地区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使其转化为中国 内部可以进行调剂、互相补偿的一种优势。 (六)我国人口结构未来预测 预计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4亿,占当时总人口的16%左右;如果不能提高生育率,那么到2020年,中国0~14岁人口占当时总人口的比例将会低于16%,届时中国人口结构就会变得头重脚轻。 小启示:人口在增长,结构在变化,这都对我们的成功营销提出来不小的挑战。营销者应该密切追踪市场中的人口趋势与发展,制定出符合人口结构主流口味的营销方案,同时兼顾其他人群,,最重要的是,在有足够的市场购买力群体上,寻找机会。而在中国,老人的市场越来越广阔,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香草可乐无敌营销队 队员:卢德威,程川,李伟,徐光,宋海倩,黄晟琪
本文档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_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3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7
浏览量: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