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息相依”在张积中思想中的体现

“心息相依”在张积中思想中的体现

举报
开通vip

“心息相依”在张积中思想中的体现“心息相依”在张积中思想中的体现 “心息相依”在张积中思想中的体现 2011年lob号上旬刊夫放赞 ",息相依"在张积中思想中的体现 张玲玉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张积中承周太谷圣功之学.重视呼吸与息 在修身至命中的重要性.注重时时体验呼吸的奥妙.因人 譬喻以道教之入门法调息,佛教之六妙门法及儒家之宴 息法指导弟子修身实践,以达到至诚无息之境.他强调周 太谷思能通微之说.并阐发思是会通心息之机,以心息关 系阐述诚敬关系.做到心息相依即可谨言慎动达到性情 合一之境,构成太...

“心息相依”在张积中思想中的体现
“心息相依”在张积中思想中的体现 “心息相依”在张积中思想中的体现 2011年lob号上旬刊夫放赞 ",息相依"在张积中思想中的体现 张玲玉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张积中承周太谷圣功之学.重视呼吸与息 在修身至命中的重要性.注重时时体验呼吸的奥妙.因人 譬喻以道教之入门法调息,佛教之六妙门法及儒家之宴 息法指导弟子修身实践,以达到至诚无息之境.他强调周 太谷思能通微之说.并阐发思是会通心息之机,以心息关 系阐述诚敬关系.做到心息相依即可谨言慎动达到性情 合一之境,构成太谷学派心息相依思想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张积中太谷学派心息相依思想调息 呼吸 一 ,太谷学派的心息相依思想 太谷学派始创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广泛传布于扬州, 泰州,苏州一带,衍习百余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杂糅 佛,道二教一些观点而形成的学派,是我国儒家学派在民 间的一个学术暗流.周太谷开启学派,张积中为第一代法 定传人之一,担任还道于北的任务.学派自称学说为"圣 功",即身心性命之学.其具体的修养方式"心息相依"被 奉为"圣功秘诀"."太谷圣功的心息相依兼采了道教与佛 教的修养方法而旨归于儒家道德修养.在内容上近于程 朱理学的性命论,而欲屏除仁义礼智以外的一切业识洗 染:在认识论上,则又与阳明心学殊途而同归,而具有自 性圆满式的知行合一的能动性,同时又必然具有佛,道二 教修养方法所可能产生的效应和神秘性".一】在学派各代 中.心息相依思想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不同,地位有着演进式的推进. 考察学派的思想轨迹可以更好地把握学派的心息相依思 想.进而把握学派的核心思想. 二,张积中心息相依思想来源 在东方的宗教,哲学众多的修行法门中,从"呼吸"法 人手,最终使人臻至绝对的主张相当普遍.在印度文化及 佛教传统中调息是戒定慧三学的根本基础.道教提倡逆炼 "胎息",其内丹修炼中之炉火即指呼吸,即心意 成丹,返还 的运用."心息相依.大定真空"更是被奉为道教西派清净 丹法口诀.在儒家传统中,宋明理学借鉴佛道的静坐调息 辅佐,以调养身心.成内圣之学,从周敦颐主张"主静立人 极",到朱熹融合儒释道而构成《调息箴》王龙溪以儒家之 致良知范围三教的《调息法》.张积中融摄佛道儒之调息 法.对佛道儒之修行法门及身心性命修养有很多借鉴. 周太谷的思想贯通三教,但在其着作《周氏遗书》中 及后人对其的追述中未见其明确提出过"心息相依".他 重易学.强调性命双修.传说他会气功,有神通,可以前 知.或许这是太谷学派后人心息相依思想的来源. 三,张积中的心息相依思想 张积中重视息的修养在变化气质中的作用,以佛道 儒之调息法人手,在日常生活中因人譬喻,注重呼吸法与 调息法.指导弟子修身实践. 78 1.呼吸与息 (1)息的重要性 "性于动中易见,明心要坐静功".[3]Pg"/而欲习静坐,以 调息为入门.张积中认为"命隐于呼吸".[3]Pl"变化气质全 在息上".l31?并将呼吸之气与命,身,性,识等价:"已譬 命,吾譬身,予譬性,我譬识,自譬呼吸之气."[埘,z可见呼 吸的重要性. (2)体会息之奥 息首先是呼吸,一吸则气升,一呼则气降,凡息自然 之升降也.息更是流转于天人之间的命和生机."人周身 之毛窍皆能出气非独鼻息而已也"[31P12D."息不止从口而 出也.目视则从目出,耳听则从耳出,鼻嗅则从鼻出,口尝 则从口出,四肢动则从四肢出"[3]F69.因此,张积中注重时 时体会呼吸的奥妙."呼吸有无穷的样子,动中与静中不 一 样,言时不一样,即至或喜或怒,其呼吸皆不一样,在气 中用功当在此中体验"[,JP."将凝目时,将倾耳时,其呼 吸之气何如?省之".[3]P32"呼吸注:呼吸之离也,其不一也, 惟不一故息,一其呼而呼不散也,一其吸而吸不穷也.吁 一 呼一吸之奥其孰知之".[2]P21 (3)调息的目的 修炼呼吸的目的是达到气心性三者相通的境界."静 坐须坐断呼吸方有境界,呼吸断气方能与性相通,一呼一 吸而心一动,心动则性则弗通也"O[4]1'425由此可见息与心 的关系. 2.道佛儒调息法 调息法门源于佛道的工夫论.无论修玄还是禅定,调 息都是入门工夫. (1)道教调息法 道教之内丹修炼以调息凝神入穴的逆反宇宙造化 次序而得道成仙.张积中多次强调调息是道教修行的下手 ,则在 功夫:"修玄之始必先调息„„若夫玄门下手之功乎调息."[4]P425根据各人根器不同,修行方法也各异.针对 下根器人.修禅不易获得顿悟,像秦云樵这样适宜修玄的 人.张积中建议全力只在息字上用功:"人之根器各各不 同„„足下单事调息,最为相宜,社隐微之间,于顿法忽 有所会就丢开息字.于顿悟上用力一番亦好,但不宜兼 用.究竟足下全力只宜在息字上磨炼."l4调息目的是转 凡息为真息,从而炼成金丹,此法简易,是上品丹法:"调 息既纯,至于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脱去凡息乃见真息.真 息不息,是名无息,已得此境然后,假水火之功,清出真息 凡息之界,真息既清,从而养之.抱中者抱此中也,守一者 守此一也,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传语最堪听,盖谓此也. 此上品丹法也,既无卦爻,又无斤两,至简至易.„„借水 火以定土釜,用回机以采药物,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守之 抱之自然脱化,此玄门之义也."[4]P425 又2011#-10月号上旬刊 (2)佛教调息法 佛教"藉由呼吸的觉察观照,逐渐使生命进入禅定状 态.并配合对于呼吸及身受心法之无常本质的觉照,进而 开启解脱智慧".自佛教初传中国即有《安般守意经》, 旨在通过控制数出入息以达守意之目的. 张积中借鉴佛教天台宗智颧《六妙门》阐述调息的方 法:"调息为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数息即是初禅,非粗息也,数息之先,尚须得息,得息者 何,凡息已尽,尘空之中,真息忽生.辟翕自如谓之数,不 变随缘谓之随,随缘不变谓之止,照而常寂谓之观,寂而 常照谓之还,法界一如谓之净,修此六妙总谓之观."此为 调息.后为守意:"前尘影事皆是五阴凝结,用心愈微,照 体愈细,惺惺不昧,常凝于中,此谓之意根,又谓之中阴 身.蔽汝真性,即是此心,于此脱然一悟,放开眼孔,撒手 悬压,一刀割断,登时妙明透露,再加一拶心灰意冷,绝 必朗朗明明,忘言绝待方是真实境地,切勿认惺惺小明 为本源也."[41P325由此可见调息与守意的关系,即心息关 系,"调息守意,顿悟绝意,守意为修证,绝意为破相,二 者交参互用.方人大乘",[4]嘞即心息相依可人大乘.另 外张积中还作《六妙门诀》,[2]P195以佛教之六识舌鼻目耳 身意分别对应调息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融合道教内丹 修炼譬喻,阐述了调息的次第及悟境,可见对调息六妙 门的重视. (3)儒学调息法 阳明后学王龙溪的《调息法》称范围三教之心息相依 "吾儒谓之燕息".6J此出自《易?随》:"君子以向晦入宴 息."张积中或许受到王龙溪学说的影响.在其给薛敬五 的回信中据所造之境指导修行宴息:"汝于宴息之说,力 而行之,默有所会,渐到息定之境„„汝于静夜咽清液以 滋之„„汝谓息随我则滞,我随息则通,诚哉斯言„„向 晦入宴息,系之于随,盖不随息不安也.息者亦休息之义 也.人之机不可不息也,宴息之谓也.天之行不可或息也, 不息之谓也,然必人人乎宴息而天行始不息焉,则人天消 长之机也.晦者夜气也,向晦则夜气足以存矣,夜气存而 平旦之气生焉,则达乎天行之道也,故蒸则为云,降则为 雨,行则为风,动则为雷,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自得之妙, 有如是者,予将迁于博山敬五,请示数语,因即敬五所造 之境,引而仲之,庶有会于至诚无息之义云."E4]wao6张积中 对薛敬五以光,石火,烟等修行中所见景象一一剖析并 给予静夜咽清液以养息与随息的关键指导.以自然现 象,道教内丹术语及佛教境界随处譬喻.向晦人宴息即 存夜气,生平旦之气,助人天消长之机.最后达至诚无息 之境.至诚无息是何境界呢?"至诚无息,身心还原即周 天圆满之真火候也,夫真息之息与不神之神,两相浑化 于真空性定之中,则返本还原之功圆矣,一切无非神息 斡旋,造化皆妙有天机,不假一毫人力者也,所谓闻薰闻 修,无非妙力是也".[4]p496 在功夫论上,佛道之调息法流传已久,易于掌握,太 谷学派浸润于民间,儒释道三教兼采,修行上侧重以佛道 譬喻,但其旨归仍在儒家,称之为"圣功".圣功修身至命. 兼之二氏.且圣功人世更优于二氏出世."道教之修身至矣 尽矣,佛法之至命至矣尽矣,圣功兼之则妙不可言",[3]P121 "圣功之所以大者,为从人事上修也.明知为火坑而人其 中却不烧一根毫毛,如此方是干干净净.二氏之学则畏火 坑而避之矣"._31P?. 3.心息相依表述 心息关系是怎样的呢?张积中认为思是会通心息的 关键,思能通微,是圣功之的旨:"凡人一呼则闭其明,一 吸则闭其聪,思路不通也,思路通则一呼而啐面,一吸而 盎背.一观自敬,一思自诚.思也者,命之所系以出入者 也.佛氏之修自正心始,老子之修自诚意始,圣人之学则 自致知格物始.格物所以修身,致知于焉至命,非思不可, 非熟思不可.周子思能通微之说,圣功之的旨也.能思者, 物也;思而能通者,知也.不物于物而物物者,身通呼吸之 先;不知于知而知知者,命宰阴阳之运.不见而章,不动而 变,唯至诚无息者,当之至诚无息;惟思不出其位者,主之 思不出其位;唯思能通微者,会之思也者,心息之机也,可 不慎与?"[33p~8思是儒释道三教修身至命的关键,思能通微. 即达至诚无息之境. 张积中明确提到心息关系,心息相依的表述仅三处. 其中两次语言重复以心息对应于身命解释儒学诚敬的关 系:"充实之谓诚,虚明之谓敬,诚者诚其身,敬者立其命, 诚者心之息,敬者息之心."[4]1'433 张积中仅一次直接提到心息相依:"慎动则息依于 心,沉思则心依于息,人能心息相依则言自谨而行自慎. 息依于心则息化于性放大光明(为圆也目诚),心依息则 心化情结真种子(为方也耳诚),性情合一成一口雪白的 浩然之气.以心省察其息,以息涵养心,其故瞬有存息有 养."[3]P26由心息相依可达到儒家对人日常行为之谨言慎 动的要求,达到孟子"浩然之气"境界. "心息相依"是太谷学派标举的圣功秘诀,在其后学 派其他代表人物李光忻黄葆年等人的思想中,心息相依 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及表述,而心息相依在张积中的思 想中仅初露锋芒.表现为张积中注重调息,在儒释道三 教的工夫论中都推崇调息法.调息法简单易操作,修炼 之久也可以达到佛教之顿悟,道教之金丹,儒教之至诚 无息之境 参考文献: [1]王学钧.太谷"圣功"之学——太谷学派思想研究 之一[J].江苏社联通讯.1988,(z3). [2]张积中.张氏遗书[G].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1辑2 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3]张积中.白石山房语录[G].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 l辑2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4]张积中.白石山房文钞[G].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 2辑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02. [5]萧进铭.伏息以入道——道教内丹"呼吸"说探析[J]. 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08,(1). [6][明]王畿.王畿集[M].南京:凰凰出版社.2007.
本文档为【“心息相依”在张积中思想中的体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