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思考

读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思考

举报
开通vip

读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思考读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思考 读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思考 摘要:本文是在阅读金先生《从传统到现代》一书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书中重要知识框架的思考和延伸,透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定义与界定;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现代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 正文: 《从传统到现代》一书是金耀基先生采用“泛科际整合方法”研究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著...

读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思考
读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思考 读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思考 摘要:本文是在阅读金先生《从传统到现代》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书中重要知识框架的思考和延伸,透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定义与界定;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现代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 正文: 《从传统到现代》一书是金耀基先生采用“泛科际整合方法”研究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著作。研究社会变迁,不可能不涉及文化方面。正如刘小枫对本书的评论,他认为本书的重点是“主要从文化论争”角度建构“现代化”。而金耀基先生在本书中自序中对这一评论也做了高度评价。金耀基先生认为中国一样是“命定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要建构一个中国现代文明的新秩序。 本文是在阅读金先生《从传统到现代》一书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书中重要知识框架的思考和延伸,透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定义与及其特点;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现代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定义及其特点 (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野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概念的界定总是不容易的,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界定更是如此。金先生在书中借用其他学者的观点对传统社会做了界定,笔者比较赞同他所引用的罗斯托关于传统社会的定义。即所谓传统性社会,是一个生产能力发展有限,基于前牛顿时期的 ?科学与技术、与前牛顿时期的宇宙观的社会。为何要把牛顿作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界线呢,罗斯托自己的解释是“因为从牛顿的时代开始,人类才逐渐开始了解外在世界是有少数可知的法则所支配的,人类在掌握这些知识后,能有系统的利用外在环境为本身造福”。金先生据此认为“罗斯托经济发展史观的第一个阶段的传统性社会是以一个社会能否具有牛 ?顿是宰制自然环境的心态为条件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按照罗斯托经济发展史观以牛顿为界进行对传统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界定,其着重点应在于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牛顿的宰制自然环境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一宰制自然环境的能力,经济才能起飞,社会才会不断向下一个阶段发展。这里的“能力”不是来源于简单的经验积累,而是对自然界的科学的认识,是有着深厚的知识基础的。它的内质是科学,包含着学理性和可预见性的法则,是“量化”思维。正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才有可能获得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对世界的改造的力量才会大大超出传统社会的“能力”。相对比而言,传统社会虽然有时也能够创造出许多汇聚智慧的发明创造,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但这些都仅仅是经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没有寻其学理性的根源,其可重复性和可预见性存在很大的不足。简而言之就是传统社会相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缺乏科学理性精神。 ? <美>罗斯托著,饶余庆译, 《经济成长的阶段》,第20页. ?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就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言,现代化发源于于西方,英国是第一个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内生型的现代化国家。西方现代化的发展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几个阶段才摆脱了中世纪的黑暗状态,朝着现代性方向前进。有学者将现代性最基本的内容归结于理性精神的突显、个人主义的兴起与进步历史观的出现三 ?个方面,其中“理性精神的突显”居于基础性地位。对应上述罗斯托关于传统社会的简单定义,我们可以看到理性精神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理性精神的重要作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区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指以某种社会政治经济的功效为基点,价值理性以伦理、文化价值本身为标尺。我们可以运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作为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工具。 (二)、什么是传统文化 要定义什么是传统文化,首先需要弄清楚“文化”究竟是什么。在西方,文化和文明是一直存在争论的。英美学者认为,文化是既定事实的各种形态的总和;德国学者则认为文化是生活的样态,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其实这两种文化定义及争论,都反映出文化的复杂性。所不同的是英美学者的定义倾向于静态,德国学者的分析倾向于动态。文化的界定,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将动态的发展和静态的既有成果都纳入到文化的定义里面。但是文化太为复杂,进行定义实在困难重重,现有的定义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与克罗孔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就分为“记述的定义”、“历史的定义”、“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定义”、“心理的定义”、“结构的定义”、“发生的定义”等6组展示 ?了其中特别精彩的46个大定义。虽然这些定义没有一个将文化的实有内容囊括而尽,但殷 ?海光先生认为只要“我们把上列46个定义合起来看,就可约略知道文化是什么”据此,殷海光先生提出了“什么是文化”的“基设”。笔者比较赞同以下两点:第一,“在文化全部实有之中,任何一个层面或要件或事物,无一不是文化所有的层面或要件”,强调文化定义要 ?有大的外延和包容性。其次,价值观念是文化构成的必要条件。价值观念超越单纯的物的存在形式,是整个文化社会的灵魂。金先生在书中也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对中国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人生态度、行为模式、人格结构的重要影响做了说明。 什么是传统文化呢,按照殷海光先生关于文化定义的“基设”,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资源,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要理性的去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时代性适应程度,而不能简单的否定。这其中我们要区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是包含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但是不能仅仅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就是封建社会文化,完全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文化系统有其特殊的独立性,而且即使是在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的。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存在,使得古老的中国土地上的人们安身立命,自有其解决人们生存发展等各种问题的独到路径。况且传统文化是相对的存在,一切社会文化都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必然有其相对的传统文化基础。 金耀基先生在书中对传统文化的描述重点着眼于对“家与孝”的分析,他认为“家与孝”原本具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的强调,终于养成了一种强烈的家族意识,而阻碍了 ?“个人主义”与“社会精神”的发展。段连城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一书中,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概括为与美国文化相对的家庭主义。梁漱溟先生更进一步将中国传统社会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为“伦理本位”的社会。他认为伦理社会的出发点是家庭或家 ? 唐文明《何谓现代性》,《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 李翔海《评殷海光的中国文化观》《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1月第26卷第一期 ?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 李翔海《评殷海光的中国文化观》《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1月第26卷第一期 ?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族,“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其主导原则是情理,而不是法律,在这种关系中是以义务 ?相调节。在这个意义下,一切以义务相调节的情谊关系在性质上都属于伦理关系。按照马克斯?韦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即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价值理性为主导的,即伦理主义或者高度讲究情谊的文化。 综合上述学者对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论述,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并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的需要的,它以价值理性为主导,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义务性的相互关系之中,具有强烈的“合模倾向”的文化。但其又有超越经济基础,可以为不同时代的“人类”提供精神价值的作用。在第三部分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互作用部分笔者会作一定的论述。 (三)、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概念,这种两分法虽然忽视了现实中传统和现代不是截然分开的状况,而实际上是处于相互混合的状态的情况,但是“传统”与“现代”的两分可以让我们更为深刻的看到传统与现代的各自意涵,有助于我们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金耀基先生在书中用几对化约的双元观念来表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趋向,这一变化是:从身份到契约;从神圣到世俗;从区社到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原级团体到次级 ?团体;从特殊主义到到普遍主义;从关系到成就;从普化到专化等。这几对双元概念是金先生汲取众多社会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的,如帕森斯的“五对变量”。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现代和传统的区别,及从各个层面表现了传统转变的现代方向。 关于现代化的内涵,学术界有很多的研究,最初不少学者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这类观点从经济方面和社会结构转变方面看到了工业化在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动力作用,但是工业化概念毕竟只能涵盖几个相关领域,难以概括现代化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有不少学者从其他方面对现代化进行定义,但都是难以囊括现代化的所有内容。后来学者逐渐意识到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复杂的社会变革过程,开始从整体上认识和定义现代化。金先生在书中有系统的通过几对变项对现代化的内涵做了剖析,他的归纳如下: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动力是工业化;都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变项;由普遍参与表现出来的政治的现代化;社会的世俗化;由分工导致的高度的结构分殊性;高度的普遍成就取向。这些变项和上文的几对双元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些现代化的内涵之中,无不体现了现代化基本特性,即理性精神的突显、个人主义的兴起与进步历史观,其中“理性精神的突显”居于基础性地位。 现代化是个相对的概念,但又是一个独立的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它首先从西方产生,并随着西方的对外殖民而开始向非西方世界传播。由于西方现代化的内生性,而且其现代化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逐步确立的,所以其传统文化可以逐步的而且很好的适应现代功能。如在西方国家,随处可见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习俗仍然被很好的保持。而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就显得不那么简单,尤其是对于拥有几千年传统文化资源的中国来说,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尤为重要。 二、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现代化的特点 中国长期处于高度发达的前现代化阶段,但这种高度发达的前现代化条件并没有使中国自发走上现代化转变道路。汤因比的“挑战--回应”模式很好的说明了中国现代化的被迫性,与布莱克“防卫性的现代化”意思相同。此模式只是注重从外部分析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却 ?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81页. ? 陈来 《传统与现代》[M],三联书店,2009年8月第一版第275页. ?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没有从中国传统社会自身发展进程的来说明为什么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之路要由西方的冲击才出现。马克斯?韦伯最早进行了这方面的思考,他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而儒家伦理为中国社会所提供的心态环境与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有利心态很不相同。新教伦理对俗世有一种巨大的、激烈的紧张对立,他把世界看成是非理性的,要对世界进行理性的驯服、支配和转化;而儒家伦理将世界的紧张降至绝对的最低点,主张 ?传统主义的适应这个世界的秩序与习俗。 因此中国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后发性,而这一特点将伴随中国现代化长期的发展过程,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化的后发性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 由于现代化首先在西方衍生,现代化与西方化两个概念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化也被按照西方形态假定为一个具有许多范例的标准规律。中国近代社会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巨大冲击,而且当时现代化的进行或者“完成”形态只有西方国家,由此产生了西方中心主义,以陈序经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主张全盘西化,以实现现代化。陈先生认为全盘西化的理由有西方确实优于中国,科学民主确实优于个人专制等。他主要从文化的时代性角度来思考,认为中国在面对如此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只有全盘学习西方现代化,走西方走过道路,才能摆脱危机,实现富强。而作为保守主义代表的梁漱溟先生则从文化的民族性出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是伦理本位的,体现为以孔子“刚”的精神,“调和持中”、“积极向上”等文化精神为中国文化的主导倾向,坚信中国乡村社会在乡约制度下呈现出的“伦理本位”的理想格局,以及古代乡举里选中“和合谦让”的主流传 ?统。梁先生主要是从精神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同时他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自发产生科学民主精神,主张要全盘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民主。 现代化是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国由外来冲击而进行的后发现代化造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紧张关系。这里有一些问题需要说明,即西方现代化范例的意义、传统文化在中国后发现代化中的定位问题。关于西方现代化范例的意义问题,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开始了学习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层面。这些学习西方进行的现代化实践在孱弱的近代中国还是产生了不小的作用的。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学习西方现代化范例的意义。西方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早发和成熟形态,虽然有其特殊性的存在,但也包含着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经验。但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实践都没有实现真正的成功,这当然有各种层面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但是弄清楚我们学习的西方现代化哪些是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哪些是包含着西方文化层面的东西及由此造成的与传统文化的紧张关系是相当重要的。金先生在书中借用汤因比“文化放射率”来说明西方的技术受到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欢迎,而涉及思想行为的价值系统则阻力极大。 历史走到今天,西方现代化更为成熟,中国现代化在新中国建立不久也正式开始了。由于中国现代化起步晚,水平低,而西方现代化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按照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的划分,大都已进入成熟阶段及更高的阶段,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尚处于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或者正处于起飞阶段。在复杂的全球化条件下,赶超西方成为中国等非西方国家的重要目标。20世纪50、60年代之后,由于西方现代化弊端的日益暴露,西方逐渐形成了全面反对现有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这首先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西方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的标准,它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西方中心论显然是不足取的。其次在西方已进入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时代下,中国尚未完全享受现代化的积极成就。这就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当代发展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时代性势差。由此,在西方文化发展历程中主要是以历 ? 陈来《传统与现代》[M],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90页. ? 刘集林《梁漱溟与陈序经文化社会思想之比较——以陈序经的批判为中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时性的形态依次出现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文化现象,在当代中国则在相当程度上以共时 ?性的形态被同时挤压在一个平面上。在西方后现代文化的比照之下,依然以现代化为基本价 ?值取向的中国文化由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张力而不能不陷入两难困境。对中国等非西方国家来说,现代化是一个不可跨越的发展阶段。在现代化阶段过程中,吸取西方的经验和教训,保持本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相互适应、作用是重要的课题。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要相互适应、作用 传统与现代是一不可分割的“连续体”,任何一种社会都是处于这个“连续体”中的, ?并且都是双元的、混合的;即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按照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可以把现代化看作是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功能的过程。对中国等非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来说,现代化对其有双重作用,既要以现代理性主义冲击传统文化,达到解构传统文化的效果;又要在现代化过程中进行文化的重构,即文化的现代化。这里需要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互适应必然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进行。只有以现代的内涵重新整合传统文化,即胡适先生所说的“整理国故”,才能使文化的发展真正具有现代性。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层面,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诚实守信、义高于利等和西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如果简单的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解决“现代化的通病”,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认识——非A就是A的反面,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常见的低级错误。这些概念都是有各自的特有内涵,不是简单的逻辑推演就可以完成对其的分析。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文化浩劫,也是打着反对传统的旧文化、封建文化的旗号的,但是当时的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是几乎没有的,反传统的方法也都是旧的方法,简单粗暴,是对文化的破坏。虽然现代性是未竟的事业,但现代性作为传统文化转化的参照系的作用还是不可以忽视的。因此金先生在书中认为中国只有经过现代化才有真正的“后现代问题”,中国一样是“命定的现代化”的。 马克斯?韦伯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自发产生资本主义的同时,也提到了“对于现代文化领域里,在技术上与经济上皆已获得发展的资本主义,中国人大概相当有(可能比日本 ?有)加以同化的能力”。东亚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好的回应了这一论断。在世界银行编写的东亚奇迹的报告书中也指出传统儒家文化对东亚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特殊作用。柏格贯彻韦伯的研究方法,研究东亚现代化的“同化”或“模拟”问题,提出了“世俗儒家伦理说”来解释工业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儒家伦理作用。因此现代化过程中要在个人工作伦理、 ?共同体内伦理、共同体间伦理三个层次上对儒家伦理恰当的加以利用和渐进的加以转化。这里主要是偏重于现代化的经济功能。在文化现代化的层面,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批判的太多,总是用今天的西方文化为标杆来“苛求”它。历史走到今天,单一的文明模式已满足不了各国富有民族特色的探索,也解决不了现代化的问题。只有形成各个国家、各类民族的多元化探索,相互之间的吸收融合,才能形成完善的现代性。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化过 ?程中,必须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可能 ? 李翔海《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 同上 ?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 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M],第315--316页. ? 详细论述参见陈来《传统与现代》[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 李翔海《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价值理想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再到“综合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互适应与作用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新加坡在现代化过程中注意保留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伦理。通过现代的制度建设和高度法治化建设,并在公民社会内部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现代化的意涵下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结语: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受西方现代化的冲击开始了对传统文化批判和解构,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多元主义的文明发展取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作用是历史的必然。借助传统的“连续性”,在“现代化”的意涵下,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中国的现代化少走弯路,现代性更为完善和具有本国特色。 ?李翔海《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本文档为【读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