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

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

举报
开通vip

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 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 ? 新闻业务? 新闻大学 JOURNALISMQUARTERLY2008年第2期总第96期 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 邹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网络舆论作为新的社会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现有研究对于网络舆论的本体——"网络 舆论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鲜有论及.同时,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对网络表达的现象描述上,而对隐藏在其背后的复杂 社会背景缺乏分析.概念的含糊和批判研究的缺失制约了研究的...

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
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 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 ? 新闻业务? 新闻大学 JOURNALISMQUARTERLY2008年第2期总第96期 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 邹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网络舆论作为新的社会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现有研究对于网络舆论的本体——"网络 舆论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鲜有论及.同时,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对网络表达的现象描述上,而对隐藏在其背后的复杂 社会背景缺乏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概念的含糊和批判研究的缺失制约了研究的深入进行.本文拟就上述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舆论;含义;研究取向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1A 2003年,互联网在"孙志刚案"及其他热点事件中所扮演的民意表达平台角色,令一种新 的舆论形式——网络舆论成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现象,并进入公众话语.(XiaoQiang,2004)此 后,几乎每一起国内外重大事件都会引起网络中的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成为中国的一道独特景 观,也吸引了众多来自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者的目光.但综观近年来网络舆论 研究状况,多是从传统舆论学的框架出发,对网络舆论的主体,客体,形成过程,特点,功能及 如何引导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网络舆论的本体——"网络舆论是什么"这一基本 问题鲜有论 及.同时,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对网络空间言论表达的表象上,缺乏对隐藏其背后的复杂社会背 景的探究.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前者是对概念的澄清,后者则涉及研究取向的选择.网络舆论 研究的深入开展有赖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笔者拟就此提出自己的初步思考. 一 ,网络舆论的含义 通过检索发现,最早在2000年,国内学术期刊和大众媒体上相继出现"在线舆论","因 特网舆论","网上舆论"或"网络舆论"的提法.~1]2003年后,"网络舆论"基本上就成为一 个固定概念被使用.其时国际互联网已成为全球最大,最有影响的计算机网络,在非计算机专业 领域,人们已经习惯于用"网络"指代国际互联网,比如"上网"一词就专指进入国际互联网. 因此,"网络舆论"被约定俗成为固定用法也就顺理成章. 谈论"网络舆论"的概念,绕不开对"舆论"的理解.舆论研究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但对 于舆论到底是什么,至今尚没有一个令所有人都接受的答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舆论的探讨, 因为不论是从词源还是从本质上讲,舆论都不过是一些意见.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舆 论即指"社会舆论",它范围宽广,人们常说的官方舆论,国际舆论,新闻舆论,公众舆论(本 文的"公众"泛指社会上的普通民众,而不是舆论学者所指的进行"自主的,理性的"讨论的社 会群体)等等都可以归入其中.狭义的"舆论"一般情况下限定在"公众舆论"的层面上,这样 [作者简介]邹军,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135 可以将"舆论"与它和其它词语组合产生的相关概念区别开来."网络舆论"正是这样的词语组 ?' 口0 什么是网络舆论?笔者认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网络舆论亦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网络传播兼容了人类传播的两种主要形式:在互联网上,既有传统的大众传播, 如新闻媒体通过网站发布新闻供网民浏览或收看;也有新兴的人际传播,如在线论坛,聊天室, QQ群等.因此,广义的网络舆论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形式,既有经过精心选择的经由传统 新闻媒体表达的新闻舆论,也有未经任何过滤的公众舆论;既有各种利益集团及其代理人故意制 造的舆论"气球",也由来自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它们的主体也是多样的,这让网络舆论充满 了矛盾和复杂性. 在流行的话语中,网络舆论更偏重于其狭义的含义,特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的舆论.因 此,认识网络舆论的关键是网民,他们是网络舆论的主体.什么是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 心(CNNIC)最初将"网民"定义为"每周上网不少于一个小时的人",~U2007年7月发布第20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改为国际上采用较多的"半年内用过互联网的人"这一定 义,理由是目前我国上网人群已绝大多数是活跃网民,"每周上网一小时"和"半年 内使用过互 联网"这两个统计口径之间调查出来的数据已非常接近.考察作为网络舆论主体的网民,不需要 对他们是否活跃进行区分,却不能不考虑"网民"这一存在于虚拟空间的群体,常常会表现出与 现实中的人不同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网民虽然可以被视为舆论主体,但他们并不与现实中 "实体"的人完全对应.网民在网络中只是以符号形式出现,它可能是现实中芸芸众生之普通一 员,也可能是受雇于某利益集团的"枪手",甚至还是以不同面目出现的同一个人.在很多情况 下,一个人可以在网上有多个身份(在网络论坛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换一个用户名出现俗称穿 上"马甲"),这些不同的身份代码又常常扮演不同的角色,发表不相一致的意见.显然,网民 的舆论并不像乍看上去那么简单,其中混杂着多种舆论成份,甚至官方舆论有时也伪装成网民的 "民间身份"来表达.由于网络传播的隐匿性,我们很难对网民的真实身份进行核实.网络空间 的属性和网络传播环境使得网络舆论不管在广义上还是在狭义上都具有某种复杂性,二者常常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分开. 因此,在网络舆论研究中正视"网民"的特点,充分考虑网络舆论的这种复杂性是必要的. 但现有研究极少对此加以区分,典型的看法是,"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 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谭伟,2003)这一定义应该说符合 多数情况下我们对于网络舆论的认知,但忽视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将"网民"与" 公众"相等 同."网民"虽然与现实中的"公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变身为"网民"的公众在网上的表 现与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可能大相径庭,一些网络"愤青"和网络"暴民"在现实中很多都是 遵纪守法,与人为善的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而且,有些"网民"根本就不是现实中具体的个 人.因此,理论上讲,"网络舆论"并不能等同于网络中的"公众舆论".这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的区分并 非仅具理论意义,它对于实证研究同样有着指导性.一方面,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假设网民 是在自然状态下自由表达各自的意见,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比如面对一些敏感话题或在管理 较严的网络论坛中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这种区分会促使我们从更宏观的视野来 研究中国网民和他们的舆论表达,关注他们的网络生存和现实生活环境的联系,发掘他们网上, 网下所表现的差异背后所蕴含的意味,由此切入以分析网络舆论勃兴的社会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 社会冲击等,这正是目前网络舆论研究所欠缺的.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研究网民的网络行为中率先提出"群体极化"(grouP 136 polarization)这一概念,指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 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凯斯?桑斯坦,2003:47)法国心理学家勒庞的群体心 理学也为研究网民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工具.有研究者以国内BBS中网民的表现为分析对象,发现 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网民群体的确出现严重的极化倾向.(郭光华, 2004)也有研究者以勒庞的群体心理学作为分析工具,从具体的网络舆论事件入手,分析了非理 性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网民的心理特征.(刘正荣,2007)但也有不同的发现.有研究者通 过对"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有关"宝马撞人案"的帖子进行内容分析和解读后认为:"强国论 坛"上的公众讨论并没有突破理性的框限;网络上的公众表达不仅形成了一个公共讨论空间,而 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形成了一场社会运动,对现实进程产生影响.(陈红梅,2005)中国社科 院的郭良研究员通过考察"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24小时内,在"强国论坛"上出现的 12210条信息后发现,与通常认为"多数"中国人,尤其是网民幸灾乐祸的态度不同,多数言论 只是没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一般评论(43%),相当多的言论是反对幸灾乐祸的(23%),真正幸灾乐祸的 言论只占14%,另有12%的言论是批评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郭良,2002) 同样是对于中国网民的研究,为什么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这不能不从网民之外去寻找原 因:论坛的性质,讨论的话题,把关的尺度,各类势力的介入等等都需要去关注.只有综合考虑 影响网民表达的各种因素,最大限度地了解网民的真实意见,才能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认识到 这一点,就不会简单地将网络舆论等同于"民意",也不会将网络上的意见排列视为网民意见的 自然表达,这正是澄清概念的意义所在. 二,网络舆论的研究取向 舆论的产生,总是因为有了与舆论主体的利益发生直接或间接关联,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关注 的社会事件,网络舆论也不例外.中国的网络舆论在经历2003年的辉煌后,随着互联网的继续快 速发展和网民群体的持续成长,其影响力日渐扩大,涉及的议题更加广泛,网络舆论作为独立舆 论力量的强势地位正在显现.近年来,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个体权利的保护,社会阶层的 冲突,中美和中日关系问题.前两者是人们关注自身利益的直接体现,而后两者则被打上了历史 与现实的民族冲突与文化价值观冲突的烙印.(彭兰,2005:289)近一两年来,网络舆论的热 点进一步扩展到对道德的扞卫(如"网络追缉"),对权威的消解(如"网络恶搞"),对事实 真相的追求(~2007年11月开始的中国网民对于陕西"华南虎"照片真实性的质疑)等等.如何 看待现阶段网络舆论的这些关注点,以及它们在网络中的生成,扩散和对现实社会的作用就体现 了研究者的价值取向. 在西方关于舆论研究的取向上,存在着"管理型研究"(administratireresearch)和"批 判型研究"(criticalresearch)之间的分野.前者考察的是舆论的自然形态,认为舆论是自在 的过程,后者考察的则是舆论在权力运作中被建构的过程,认为舆论是人为的过程,是行使权力 及巩固社会的过程之一部分.两者都有对现实的批判,管理型研究批判的力量来自规范理论中不 容质疑的民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原则,批判型研究则从舆论的基本概念,量化表达,国家对舆论的建构和控 制等方面进行批判.二者虽然批判的方式不同,但都强调舆论研究应该有助于理解 现实社会和政 治生活,以揭示其问题,理解其规律为方向.(潘忠党,2002:93—94) 对照目前的网络舆论研究可以发现,除了少数研究者秉持批判的立场,总体上看,多数既缺 乏应有的深度,更缺乏批判的力度.如果遵从"管理型研究"和"批判型研究"的分法,我们的 l37 网络舆论研究大多可以归入"管理型研究"之列.以舆论引导为切入点的研究最为典型.这类研 究聚焦于网络中的言论表达,却忽视了网络监管因素,对于网络管制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和分析几乎是空白. 事实上,这种管制无时不在,不仅论坛可以滤帖,删帖,而且网站可以在某段时间关闭论坛,禁 止新闻跟帖,关闭某个专栏,某个专题,某个频道,甚至一些网站也可以被关闭.这是硬性控 制,还有一些软性控制手段,如培植意见领袖,主动设置议程等等. 在中国,所有时政类的BBS均有管理人员监控,对网民提交的帖子实行先审后发.郭良在研 究"911"恐怖袭击后"强国论坛"的网民讨论过程中发现,版主的作用不仅是监督,而且还引 导网民讨论,对网民发言进行干涉.这样,论坛就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可以自由发言和听讲的论 坛,而是一个有决定权的人主持的讨论会,有点像是在学校班级中有辅导员带领的讨论.(郭 良,2002)类似对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近距离描述还很缺乏,对管理者及管理者与网民的互动 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需要深入的研究.如果不考虑这些控制手段和结果,就很难从研究中得出正 确的结论,研究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互联网作为新兴传播技术的代表对社会带来了很大冲击,另一方面,技术总是为特定社会中 的人所采用的,技术的扩散和被采用同样有赖于特定社会条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在"传播与 社会"的理论视野中考察网络舆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批判型研究"的有益尝试. 其中,互联网与中国市民社会的成长,公共领域的构建之间的关系是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者通过 对互联网上的言论表达展开研究后认为,在中国,互联网与市民社会同步演进,呈现相互依赖的 关系:互联网通过为公民参与提供新的可能性,从而便利了市民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则通过提 供大量公民和公民团体,他们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但反对对于互联网在中国社会 的发展中抱过于乐观的态度,而强调其作为新的社会现象的重要性.(GuobinYang,2003)关 于网络空间是否构成"公共领域",学者们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争论的核心是对"公共领域"的 理解.就公共领域所产生的严格社会条件而言,中国社会确实缺乏一个独立于国家的市民社会, 因而也就谈不上独立的政治公共领域的生长与发展.但是,抛开规范性论争,我们还是可以获取 适用于分析中国社会的公共领域概念的.即在当前政治与社会条件下,人们可以在具体组织的空 间构成及其实践活动的层面上使用公共领域这一分析工具.(邵春霞,彭勃,2007)有研究者通 过个案研究,认为BBS不只是虚拟的网络社区,而已经具有现实的公共领域的特征,是一个公共 权力的批判领域,(王君平,2004)互联网公共论坛中的政治参与在"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性民 主的理想,体现了民主的价值和精神.(陈剩勇,杜洁,2005)网络舆论的力量既给政府的社会 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对现有的社会管理和信息控制模式带来了挑战.(王雪,2007)关于这 方面的讨论还在继续.大量由网络呈现出来的社会问题等待着网络舆论研究做出回应.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网络舆论的兴起为全面审视和理解当前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现实提供了 契机.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市场经济国家基本上是同步的.中国在实行改革 开放政策后的短短20年时间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并带来了国民教育水平, 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提高,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但也存在着新的社会问题和危机. 如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和各类公共服务都存在着缺陷;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富裕群体的炫 富,社会治安的恶化普遍存在以及各类事故频发等.社会转型期还带来了人们心理的失衡,传统 道德观念遭受着以逐利为第一要务的市场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也面临着裂变.描述今日的中国 社会,专家们借用了"断裂"一词.在一个断裂的社会中,社会中不同部分的要求的差异,有时 会达到一种无法互相理解的程度,(孙立平,2003:14)个体性或群体性的抗争每天都在上演.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于建嵘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在中国发生的集体性抗争事件已达 7.47/起,有些事件的规模甚至达到几千至几万人.(赵鼎新,2006:297)由于网络空间是现实 社会的镜像,这一切都会在网络中投射下印迹.因此,网络舆论研究不仅有条件,而且只能以是 否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发现其中的问题为标准. 进入2007年,网络舆论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令人印象深刻:先有网民自发地对本来并不 为电视台看好的主旋律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展开热烈讨论,使该剧成为该年度最具社会影响 力,备受追捧的电视作品之一:后又有在追究陕西"华南虎照片"事件真相中,网民总体表现出 来的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分工协作的"求真","务实"精神,将网络舆论的建设性作用 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共十七大正式提出公民的"表达权",必将促进网络舆论的进一步活跃.这 对网络舆论研究也提出新的要求.以现实的目光审视虚拟的世界,透视虚拟空间是以更好地理解 社会现实,应该是网络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XiaoQiang.Then~ingtideofintemetopinioninChina[J].NiemanReportS,Summer200 4:103—104. [2]GuobinYang.TheCO—evolutionoftheintemetandcivilsocietyinChina[J].AsiaSurvey,May/June2003,Vo143:40 5—422. [3]GuobinYang.TheintemetandcivilsocietyinChina:Apmh~ninaryassessment[JJ.Journa lofContemporaryChina,August2003 12(36):453,475 [4]陈红梅.网络BBS里的宝马撞人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2). [5]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浙江大学(人文社 科版),2005(3). [6][郭光华.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2004(4).' [7]郭良.强国论坛:911恐怖袭击后的244'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4). [8]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砌.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刘正荣.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J].现代传播,2007(3). [10]潘忠党舆论研究的新起点[A].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卷)[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1]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2]邵春霞,彭勃.谁的公共领域——概念运用的困惑与修正[J].新闻大学,2007(2). h3]孙立平.断裂——2O世纪9O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岫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4]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5). [15]王君平.虚拟的网络社区现实的公共领域——浅谈强国论坛对公共领域的重构或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4(6). [16]王雪.网络舆论,集体行为和社会控制[J].探求,2007(1). [17]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上接第147页) 注释: [1]参见黎澍等《国际新闻社回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参见中国记协网.范长江新闻奖: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联合设立的优秀中青年记者(包括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 音员)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1991年开始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长江韬奋奖: 2005年3月,"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长江韬奋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从 2006年起将每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长江韬奋奖获奖者20名,其中长江系列10名, 韬奋系列10名.参评人员必须是在 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报纸,通讯社,经正式批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记者,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员,校对,新闻播音员,新闻 节目主持人,新闻节目制片人10年以上的现任专职新闻工作者(包括新闻单位网站). 【3]参见中国记协网.范长江新闻奖参评要求:不含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社长,总编辑,广播电台,电视台台长,中央新 闻单位和部委专业报的社长,总编辑和台长.参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中央新闻单位直接向评委会推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 设兵团新闻单位,由各省级记协推荐并报同级党委宣传部审核. [4]参见中国记协网.范长江新闻奖参评方法:各省级推荐的参评人员,报纸,广电应各占二分之一,同时要考虑省级以下基层新闻 单位的人员;军队新闻系统(解放军报除外)由总政宣传部宣传局统一推荐. [5]统计来源:中国记协网. [6]参见:《范东升:我的父亲范长江的几桩公案》,新华网. [7]参见:《范东升:我的父亲范长江的几桩公案》,新华网. [8]参见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第206页,新华出版社版. [9]参见《范东升:我的父亲范长江的几桩公案》,新华网. nO]参见中国记协网.现在的奖项宗旨中明确地写道:"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命名,旨在促进中国新闻界学习和发 扬范长江献身于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这项奖要求参评者德才兼备,人品,文品俱 佳.并对参评者的综合业务成果和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应各项进行综合考察和评选" 2007年,第八届获奖者"是在新闻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脱颖而出的新闻界杰出代表.他们忠诚于 党的闻事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成果的忠实践行者;他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新闻工作"三贴近",采编,制播 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激励群众,脍炙人口的新闻佳作;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 于创新;他们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恪守 新闻职业道德,在各自工作领域作出了突出成绩,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139
本文档为【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44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8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