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1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归有光及其散文

21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归有光及其散文

举报
开通vip

21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归有光及其散文21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归有光及其散文 21 项脊轩志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归有光及其散文成就。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日常小事中蕴涵的深情。 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诵读、感悟,分析、...

21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归有光及其散文
21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归有光及其散文 21 项脊轩志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归有光及其散文成就。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体会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昆山之路icu常用仪器的管理名人广告失败案例两会精神体会 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日常小事中蕴涵的深情。 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诵读、感悟,分析、鉴赏。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体味本文 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3课时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题解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 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 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 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 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真切感人。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诵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疏解 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得、然、凡 “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本文中“又北向,不能得日”的“得”,用的就是这个 基本义。“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文中的“轩凡四遭火,得不焚”的 “得”就是能够的意思。阅读时,应该注意这两个“得”的不同。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它常常用作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本 文中的“室始洞然”“冥然兀坐”就是。“然余居于此”的“然”则是表示转折,可译为”然 而”“但是”。此外,“然”还可以用作指示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动词,表示对的意 思。 本文“凡”字出现两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都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2.而、若、汝 文言文中,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的常有“尔”“乃”“汝”“若”“而”等,本文用到了三个: “某所,而母立于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前边学过的欧阳修的《伶 官传序》用到了其他两个,“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 几个例子,以加强记忆。 3.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现代汉语中,数词常常和量词结合,构成数量短语,一起修饰名词或动词。文言文则不 同,数词常常是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而不需要量词的帮助。本文中用到了几处,例如: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都是数词直接修饰名词,中间没有物 量词。又如: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再变”是两次变化(或变了两次),“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四次遭受火灾, 但是都没有用表示动量的量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补出恰当的量词。 需要说明的是,文言文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时,动词前一般用副词“再”,不用数词 “二”。“凡再变”,意思就是变了两次。现在常说的“一而再,再而三”,就是保留了占汉语 的这种用法。 4.词类活用 前一个单元学习了词类活用现象,本文中有了几处是词类活用,练习中也已涉及。老师 讲解时可适当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 [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置]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稍]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逐渐,渐渐)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稍微,略微) [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 5.判断句和疑问句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判断) 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疑问词“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 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问) 六、熟读 学生熟读课文,加深感悟。 七、作业 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编写简要的结构提纲。 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二、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主要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第二段,过渡段,承上启下,“多可喜”承上,“亦多可悲”启下。 第三段,重点写悲,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 第四段,进一步写悲,记述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 第五、六段,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三、分析结构层次 在小组交流学生编写的结构提纲,然后小组推举同学 发言 中层任职表态发言幼儿园年会园长发言稿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在区委务虚会上的发言内部审计座谈会发言稿 ,教师评价、点拨、引导。 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开头至“殆有神护者”是前一个时期,作于十八岁;以下是后 来补写的。就全篇结构看,前一部分是主体,后面的补记充实了前面的内容。据此可以把文 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至“殆有神护者”),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 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 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厂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 自得的情趣。这一层用“喜”贯穿。 第二层(第二、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这 一层先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 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 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 第三层(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 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第二部分(“余既为此志”至结束),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 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小”、“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 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 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 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章虽然作于不同时期,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不给人以松散、拖沓的 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因此, 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四、把握文章线索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 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 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 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 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 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 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 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 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 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 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 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一、 诵读 二、鉴赏 (一)细节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 感情。如写修葺后的由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 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 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白语、 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 真切感人。 可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鉴赏 1.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 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 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 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 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 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 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 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 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 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 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 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2.课文第3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 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 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 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 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 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 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 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姬,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3.第3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 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 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 许之意。“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 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 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 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 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 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 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在写 作上也还有借鉴的价值。 4.课文第5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 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 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 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 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 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 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 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 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 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 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 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 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 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 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 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 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 外。 5.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 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 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 “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 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 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 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 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 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 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 产生巨大的震撼。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二)白描 作者多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 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 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 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 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 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 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 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 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 的形象。 (三)叠字 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 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狐狐”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 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 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 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 “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 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 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 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 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 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课文中的 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三、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 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 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 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 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 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 神情、仪态。 四、作业 预习《五人墓碑记》。 一、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 的老屋子, (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 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 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 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 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 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十五的夜晚, 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 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 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 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 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 “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 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 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 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 “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 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 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 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 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 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 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 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 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二、作者及其散文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 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 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 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 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 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 而他的成就最高。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 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创作,包括学术、 赠序、杂记、墓志铭等。其中杂记50篇是他的创作精华,而那些写自己家事的杂记,亲切 生动,价值尤高。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 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 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 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 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三、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 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 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 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他们的文章大都能够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气韵流 畅,平易近人。其中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 四、附记写作的时间 一般人认为,本文的附记是作正文13年之后补写的,因为文中就有“余既为此志,后 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的说法,加起来正好是13年。但是,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其一,13年后正是作者“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之时,文中接着说:“然自后余 多在外,不常居”,可见“自后”是修南阁子之后,“不常居”“多在外”言时间较长。由此 可知,附记不是在修葺南阁子后立即补写的,而是其后若干年再补写的。其二,附记的结尾 耐人寻味:“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生长速度缓慢, 如果说是作正文13年后补记,则作附记距妻死只有两年时间。两年之内,枇杷树长得“亭 亭如盖”是不可能的。 那么,附记究竟作于什么时间呢? 归有光原居昆山(现在江苏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附记当作于35岁迁居之前,可能是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的。他18岁 写正文,35岁左右补写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 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五、删节部分原文及注释 本文在选人教材时,“殆有神护者”后边被删掉了一段,原文是: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 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 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注释:?[项脊生]作者的别号。?[“蜀清”句]据《史汜?货殖列传》载,巴蜀有个叫 做清的寡妇,守着丈夫遗留下来的丹砂矿,牟取厚利,财富为天下第一。秦始皇曾为她修了 一座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一寡妇名。丹穴,丹砂矿。利甲天下,所获的利,天下第—。 ?[“刘玄德”以下二句]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二人,指寡妇 清和诸葛亮。昧昧,不明,指不为人所知。意思是说,这些后来出了名、立了功的人,在最 初没显露头角的时候,并不为人所知。?[“余区区”以下二句]区区,渺渺的样子。败屋, 破旧的房屋。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阉。坎井之蛙,比喻见识浅陋,没见过大世面的人。这 五句是说,自己虽然身在破屋陋室,却自谓有奇景。世人是不了解的,还可能把我看作是坎 井之蛙呢! 这一段议论是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夹以感叹之词,内容虽不足取,但也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六、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常林炎) 1.修缮后的项脊轩 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确实像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上,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珊珊。然而,给予人最突 出的印象,还是幽静。它突出“静”的境界,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 从动态中显示静境。如:“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意思是说,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 晰可闻,可小屋的庭阶显得特别的寂静。南朝梁代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的名句,这是两句颇含哲理意味的诗,蝉与鸟的音响非但不显噪杂,反而使得“林愈静”而 “山更幽”。万籁的有声,同样会更显得庭阶的无声;由于庭阶的无声,才得以显现万籁的 有声。这里的有声与无声正构成辩证关系。再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啄食的 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 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 样的性格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 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 上:“能以足音辨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 境。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谐和就是美! 2.回忆母亲、祖母等细节 写到“可悲”的物境,总是容易勾起对“可悲”人事的联想、回忆,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 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写母亲, 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则抓住赠“象笏” 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写到亡妻时,并不直说如何思念她,只说: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 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 “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 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 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 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 穷。 同样是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就各不一样。作者幼年丧母,今天表现对母亲的怀念,重在说明母爱难忘,于 是借“老妪”(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慈祥音容,结果是“语未毕,余泣, 妪亦泣”,话还没说完就流起泪来。写祖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 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禁”, 放声大哭起来。写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而又含蓄,流露 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是十分自然人理的。主人公十五岁来轩中读 书,八岁时已经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乳母转述。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是在作者童年, 所以采用回忆的笔法。至于写妻子的那些文字,则既出自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出自作者 的追忆。 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们却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又是读 者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所 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六)》,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七、《项脊轩志》赏析(节选,周先慎) 这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这是一间十分 狭小,仅“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作者为什么对一间普普通通的屋子如此一往情深, 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记述它呢?这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原来,这间小屋牵系着一些人和事, 是作者时时追怀、不能忘却的;小屋几经变迁,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败和离析。小小 的“项脊轩”,可以说是作者家庭变异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 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 这篇散文在结构上很有特色。结构属于一篇作品的表现形式,但它往往反映着作家艺术 构思的轨迹。而艺术构思,则是受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认识所制约的。好的文章 总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抒发,而绝不是装腔作势的无病呻吟。它所写的必然是作者对生活的真 切的感受和体验。《项脊轩志》全文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情愁绪,这是从与“项脊轩”相关 联的作者的生活遭遇中产生出来的,这是一种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犹如一首乐章的 主旋律,这种贯穿首尾的悲情愁绪,决定了这篇散文艺术构思的方向,也决定了作品的结构 形式。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 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尤其是他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 母和亡妻。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项脊轩成为绾合全篇 思想感情的一个纽结,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这使得作品不仅结构严谨,而且 显得情致幽深,别具含蕴。 全篇分正文和后记两大部分,凡六段。前四段为正文,写于作者十八岁时。后二段为后 记,补叙了正文写成以后十余年间事,作时当在作者三十一岁以后。时间相隔这样久,但通 篇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一气贯注,读来毫无阻滞格涩之感。 首段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点出它的来历。接下去写它 的特点:“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是写其破旧;“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是写其狭小;“又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是写其阴暗。寥寥数笔,是介绍项脊轩,却已渗透了作者 的主观情感,渲染出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这气氛笼罩全篇,为下文的抒写提供一个 极有特色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背景。可是作者用笔婉曲而不简率,接下去并没有马上去 抒写他感伤的愁怀,而是从“悲”的反面“喜”来着笔。阁子“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 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冷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 略加整理,面貌稍新,作者便在这既不宽阔也不完美的世界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起来:陶 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的庭 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的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与“方丈之室”的 项脊轩,恰好都是一个狭小的天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 与意境,将作者那自得其乐的喜悦,表现得非常真实而又自然。但是作者的着意处却并不在 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 第二、三两段才是文章的主体。首句一转,承上启下,“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多可喜”收束上文,“亦多可悲”统摄下文三事:叔伯父的分家,一个大家庭变得零 落衰败、分崩离析,此其可悲者一;老乳母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勾引起对先母的追念,此其 可悲者二;“瞻顾遗迹”,先大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犹历历在目,此其可悲者三。 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却很有层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从客观 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 而有节制。“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掉了控制。由内向转为 外露,由沉稳渐趋于强烈,感情的发展,脉络分明。 第四段是补叙,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但不是闲笔。它以一种富于生活实感的琐事作点染,极亲切地写出了一种生活体验,与首段呼应,进一步表现出项脊轩内外的寂静清幽以及对人 和对屋的深厚感情。 第五、六两段是后记,重点是从项脊轩的变迁中抒写对亡妻的怀念。这两段,不论从时间的推移(以“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概述,行文简洁)、人物关系的变化(由 先母、先大母写到亡妻)和感情的发展(愈益亲近深挚)来看,都是正文部分的自然延续和 补充,感情的抒发在前文的基础上变得更充沛、更深厚、更丰富了。因此,后记不仅不是蛇 足,而且一经写出,便成为与正文浑然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情形,在古今散文作品中 都是很少见的。 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笔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 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 念的人又分属三代,但是读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练和集中。清人 梅曾亮评此篇云:“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正因此,这篇散文做到了人们常说的“形散而 神不散”。 抒情的文章也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描绘,光靠直接抒发感慨和空泛的议论并不能感染读者。这篇文章在这一点上也很有特色。作者善于通过富于特征的典型细节,极简练地刻画人 物的思想性格,展现人物关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一种纷扰杂乱的 景象和气氛,来表现封建家庭的离析和败落,“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 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不言感慨而感慨即寓于其中。他仅以一个动作,一句问话,便写出 慈母对儿女的关怀、爱抚:“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写先大母也是:“吾儿,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亲切的语气,精细的 动作,老祖母的神态、性格以及对孙辈那种又是责备、又是疼爱、又是喜悦的复杂心理,都 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平平淡淡 两件事,却是情见乎辞,极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感情。典型细节的运用和 人物对话的描写,无一不是收到了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艺术效果。这里同样表现了作者对 生活感受的真切和表现生活时精心提炼的功夫。 这篇散文在情感的表达上,有发展、起伏、流荡,但从总体来看是属于平静、含蓄、深沉的。全篇以叙事为主,穿插写景和议论,写得质朴自然,毫无矫饰。不大张声势,不故作 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 平静而不露声色地叙写往事,字里行间,却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辞浅义 深,寓丰厚于单纯,于平淡中见浓郁,是这篇散文耐读而得到人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如 前面借象笏事写对先大母的感念,后面以“吾妻死,室坏不修”写妻子亡故后生活的百无聊 赖和内心的忧伤,都是含蕴较深、简淡而又极富情致的。而最为人所赞赏的是全文的结尾: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 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明人王锡爵曾评归有光说:“所为抒写怀抱 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是归有光散文 的一个显著特色。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本文档为【21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归有光及其散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