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肃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 - 工会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

甘肃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 - 工会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

举报
开通vip

甘肃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 - 工会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甘肃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 - 工会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 甘肃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 根据全国总工会安排,甘肃省总工会组织专门力量对全省职工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是在全省14个市州、 13个省级产业(系统)工会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先后对27个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了典型调查,对51名代表不同群体的职工进行了个案访谈。本调查报告吸收了省委、省政府及省统计局、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单位近年来的有关统计、调查数据和研究成果。 一、全省职工队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深...

甘肃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 - 工会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
甘肃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 - 工会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 甘肃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 根据全国总工会安排,甘肃省总工会组织专门力量对全省职工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是在全省14个市州、 13个省级产业(系统)工会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先后对27个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事业单位进行了典型调查,对51名代表不同群体的职工进行了个案访谈。本调查报告吸收了省委、省政府及省统计局、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单位近年来的有关统计、调查数据和研究成果。 一、全省职工队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近几年来,我省各族职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动实施省委“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总体发展思路和“工业强省”、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据统计,我省国民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125亿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2275亿元,净增长115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由124亿元增加到了29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由70亿元增加到了141亿元,全社会固定投资由505亿元增加到了102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主要经济指标均约翻了一番。在这个过程中,职工群众也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职工队伍在结构、数量、质量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1、“职工”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进一步扩大。职工是工业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产物。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工人阶级的定义,以及我国基本政治、经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特征,传统意义上,我国职工是指与工业化和社 1 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连的、依靠工资收入维持基本生活、相对于依靠土地维持生活的农民的社会阶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用工方式、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以及非公经济的逐渐发展,职工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内容。总体上说,我国职工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项要素:一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这是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二是由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两部分组成。这反映了职工获得劳动报酬的行为方式。三是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这反映了职工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四是有从事劳动和工作的场所及职业。即不论在何种社会组织、何种所有制企业工作,职工都要与所在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或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被用人单位使用,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固定的职位。 根据以上“职工”概念内涵的变化,结合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由解决温饱向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转变的阶段性特征,目前,我省的职工主要包括:?传统意义的城镇职工。他们仍然是职工队伍的主体。?农民工。他们没有城市户籍,在农村拥有一定数量的承包土地,但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从本质上讲,他们已初步实现了与城镇职工的同质化,形成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性,是新生的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自由就业人员。包括城镇自谋职业者、临时就业人员。与传统的城镇职工和农民工相比,他们具有城镇户籍,灵活、自主就业,依靠劳动获得报酬,但就业稳定性相对不足,流动性大。 “职工”概念内涵的变化,相应地也引起了其外延的变化,从我省职工范围来看,越来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总体上说,主要有国有企业的职工;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中介组织中就业的员工(包括农民工和灵 2 活就业人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职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几个部分。 在这几类职工中,由于职业身份受到用人单位性质和自身素质的影响,使得不同职业的职工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别。一般来说,现代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经济形成规模效益的企业单位职工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社会地位比较高,收入相对稳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经济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单位职工,社会地位、工资收入相对较低,职业稳定性差。大中城市企业单位的职工享受医疗、住房、交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机会多、范围广、质量高,县、区、乡镇职工则反之。 2、非公企业职工比重上升,国有企业职工数量下降。近五年来,随着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职工队伍在数量上也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调查表明,2006年底,全省城镇从业人员371.73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合作单位等)从业的人员有194.52万人,分别比2002年的326.91万人和185.83万人增加44.82万人和8.69万人,增加比例为13.71,和4.68,。2006年,全省职工及城镇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共有380.5万人,比2002年的345.66万人增加了34.84万人,增加10.08,。其中非公企业职工(主要指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劳动者)在职工队伍中的比例明显上升。2006年底,我省有非公企业职工177.21万人,比2002年底的130.88万人增加了 46.33万人,增加35.40,。 非公企业职工数量的增加体现了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社会总人口特别是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状况。同时,非公企业职工以其鲜明的年龄、文化结构,体现出我省职工队伍中这一新的群体的基本特征。从 3 年龄上看,我省非公企业职工16,25岁的占35.87%,25,35岁的占30.62%,35,45岁占25.72%,45岁以上的占7.79%。从文化程度上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4.5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5.94%, 初中 初中体育教案免费下载初中各年级劳动技术教案初中阶段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初中二次函数知识点汇总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文化程度的占53.99%,中技、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2.1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44%。这说明我省非公企业职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文化程度较低。 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步伐的加快,截止2006年,我省由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减少到了47户。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数量也呈现出下降趋势。调查表明,2002年,全省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有195.82万人,至2006年底,减少到了158.37万人,减少23.68,。但是,我省国有企业相对集中,在改革改制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这些企业的职工仍然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仅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给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53.7,。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继续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职工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在不同产业、行业分布有新的变化。我省传统上是一个农业省份,工业经济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职工队伍也呈现出往中心城市聚集的特点。据2005年甘肃省第一次经济普查统计,我省单位数前五位的城市依次是:兰州、天水、临夏、陇南、庆阳;单位从业人员较多的前五位城市依次是:兰州、天水、白银、平凉、庆阳;个体经营户数较多的前五位城市依次是:兰州、天水、陇南、平凉、庆阳。截止2006年底,兰州、天水、白银、平凉、庆阳五城市拥有职工95.79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50.4 %。 从产业分布来看,我省职工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布也有较大变化。 4 据省统计局统计,2002年底至2004年底,不排除流动从业职工,全省第 一、二、三产业中职工分别为4.9万人、36.5万人、107.9万人和5.9万人、88.4万人、112.8万人;2005年底至2006年底,排除流动从业职工,全省第一、二、三产业中职工分别为5.6万人、83.4万人、116.7万人和 5.4万人、84.3万人、114.2万人。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职工减少,第二产业中职工增加明显,第三产业职工总体趋势增加,表明我省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三产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增强。 从行业分布状况看,我省如采矿制造、电力燃气、交通仓储、建筑等主要工业行业职工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与我省加快工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据省统计局统计,2006年底,以上各行业职工总数为96.2万人,比2002年的51万人增长45.2万人。此外,电子通讯、批发零售、餐饮、房产开发、居民服务等行业职工人数各有升降,略有减少。说明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据省统计局统计,2006年,以上几个行业职工总数为14.7万人,比2002年的18.9万人减少4.2万人。 4、职工受教育的程度和技术结构有新的改变,不同职工群体形成。新兴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激烈的就业岗位竞争,促使职工不断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同时,近几年来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广大职工在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据调查,2006年底,全省职工中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占0.7%,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3.9%,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7.4 %,大专文化程度的占35.7%,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1%。职工的技术结构也进一步得到优化。据2005年甘肃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全省当年就业的316.36万城镇人员中,具有技术职称的有70.25万人。 5 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有5.62万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有24.62万人,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有40.01万人,分别占具有技术职称人员的8.0%、35.0%和57.0%;具有技术等级证书的职工有40.68万人。其中,高级技师0.72万人,技师2.26万人,高级工14.39万人,中级工23.31万人,分别占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人员的1.8%、5.5%、35.4%和57.3%。 职工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提高全省国民基本素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不同素质职工的自然整合和分化,又影响其不同职工之间关系的分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职工群体。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看,主要有:普通工人群体。这部分职工人数众多,队伍庞大,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文化技术素质相对较低,主要依靠体力劳动获得报酬,收入也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员群体。这部分职工以知识分子为主,不仅拥有比较扎实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收入相对较高,而且起着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文化技术素质和促进企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作用,他们拥有的知识和技术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管理人员群体。这部分职工人数较少。他们自身条件较好,收入较高,有的甚至是企业股东,掌握着比较多的经济资源和相对较多的权利,对企业的运行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此外,还有三类职工群体。一是新社会组织职工群体。主要由非公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之中,大部分是高收入者。他们具有以下明显特征:结构形态的广泛性,几乎涉及了各个社会阶层成员;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在认同和接受主流价值体系的同时,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成长过程的渐进性,随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成长与壮大;发展取向的动态性,具有 6 职业和身份的不稳定性;社会参与的主动性,社会参与意识强,对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度高。二是农民工群体。主要在采掘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行 业从事体力劳动,流动性大、季节性强、工资收入较低。三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群体。这个群体的职工收入稳定,社会地位较高。 职工队伍内部不同群体的存在,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客观上看,这种状况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承认这种合理性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维护职工队伍作为一个阶级的整体性,高度重视不同职工群体利益关系的调整。如果任其随意分化,将会不断形成不同群体间利益关系新的矛盾,甚至造成职工队伍的分化。 二、职工劳动经济权益进一步实现,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政工组织积极贯彻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办法,促进了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进一步落实。 1、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形势有所改善。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就业特别是再就业工作力度,积极制定实施再就业优惠政策,开发公益型岗位,实施“零就业”家庭援助计划,使一些失业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据省劳动部门统计,2002年至2006年,我省登记失业的职工分别为10.93万人、11.03万人、10.56万人、12.43万人、12.99万人,各级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分别使9.7万、10.34万、10.32万、12.69万、12.32万名职工得到安臵,分别占88.8,、93.7,、97.7,、102.1,、94.8,。2006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8.4万人,比上年增长8.2%, 7 在当年实现再就业12.32万名失业人员中,就业困难人员有2.5万人,比上年增长8.7%.有1.7万余户“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了再就业,从而使得全省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至2006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2,至3.63,的较低水平。 2、职工工资收入有所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省经济步入了持续发展轨道,职工工资收入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全省职工人均工资收入从2002年底的10272元上升到2006年的17246 元,五年中职工人均工资增长6974元,年均增加1394.8元,年均增长比例为13.58,。其中国有经济职工从2002年的10925元上升到2006年的18108元,增长7183元,年均增长1436.6元,年均增长比例为13.15,;非公有制经济职工从2002年的8712元上升到2006年的11514元,增长2802元,年均增长560.4元,年均增长比例为6.43,。职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底的6151.42元上升到2006年的 8921元,五年中增长2769.58元,年均增长553.9元,年均增长比例为9.0,。另据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对全省10,低收入户抽样调查,2006年,10,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50.86元,比2002年增加了1093元,年均增加218.6元,年均增长比例为11.17,。 3、职工社会保障不断发展。2002年以来,以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女职工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省逐渐推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普遍建立了职工养老、失业、工伤和女职工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一些非公企业以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为主,逐渐向其它险种延伸;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普遍进行了医疗制度改革,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统筹。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 8 201.1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为143.43万人。离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有57.74万人,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了100,。全省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为160.49万人,累计为12.46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64亿元。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有195.85万人,其中职工144.13万人,参保退休人员51.72万人。全省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为86.2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员为46.96万人。 4、职工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有所加强。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改善职工的劳动 安全卫生条件。近几年,企业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完善安全生产保护设施,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强化安全生产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总体上维护了职工的生命安全。 调查发现,我省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实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再就业压力大。一是大多数困难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这些企业的职工也同时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生活无来源或来源不足。据调查,目前,全省因失业或半失业造成生活困难的职工有29.6万人。仅今明两年全省列入破产计划的33户国有企业,就需安臵职工65903人。二是还未改制的商流企业停产半停产情况增多。据调查,我省经贸系统有66户企业,其中正在改制的24户,涉及职工4181人,这些职工名义上在册,实际上长期没有上班,也领不到工资,处于隐型失业状态,还未改制企业的绝大多数职工更是无岗可上。三是我省有些工矿资源型企业所在的城市是因这些企业所成立的,目前这些城市资源不断枯竭,所在企业近十年没有招工,再加上城市发展三产空间小,希望就业的人员多(包括大中专毕业生),使得就业压力增大。同时,下岗失业人员多为“4050”人员,他们 9 普遍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就业竞争力不强,实现再就业困难重重。 2、职工收入差距继续拉大。总体上看,由于行业特点、企业规模、经营效益,以及有关改革政策的影响,我省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工资高于非公经济单位职工工资;交通运输、石油化工、钢铁煤炭、电力通讯等行业职工工资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职工工资。据省统计局统计,2006年,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8万元,2007年上半年为9300元,非公经济单位职工年均工资为1.1万元,2007年上半年为7548元,分别相差7000元和1752元;各行业中最高职工年均工资为2.28万元,最低为年均1.06万元,相差1.22万元。2007年上半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职工月均工资最高,月均2113元,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职工排第二位,月均1804元,金融业第三,月均1702元。在低收入职工群体中,一些困难企业职工工资相对较低。据调查,我省有80,的困难企业近十年来没有给职工涨过工资或工资涨幅很小,职工月工资在800,1000元之间。农民工工资收入最低。据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调查,2006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648元,12.32,的农民工收入少于300元,17.39,的农民工收入在300,400元之间,20.65,的在400,500元之间,11.96,的在500,600元之间,37.68,的在600元以上。2007年上半年,住宿和餐饮业职工工资水平偏低,月均872元,建筑业更低,月均864元,批发零售业最低,为846元。2007年上半年行业月工资中,最高与最低相差1267元,比去年同期拉大了344元。与此同时,一些垄断行业或优势企业管理者最高年收入高达几十万,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在几十倍以上。 另外,有关数据表明,2007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为1839元,在西部12省、区、市中,除西藏(2559元)、青海(1944 10 元)月工资高于全国水平外,其余均低于此水平。我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为143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7元,在西部12省、区、市中,仅高于陕西省65元,排名为倒数第二位。 目前,职工在工资收入方面普遍存在三个不满意。一是对工资收入状况不满意。据调查,各行各业职工对工资收入状况不满意的比率在90,以上。许多职工认为,近几年工资的快速增长,只是一些垄断行业与特殊群体的快速增长。有关统计数据的“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掩盖了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工资差别。二是对工资收入差距过大不满意。普通职工认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资收入过大;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职工觉得垄断行业职工工资收 入过大;企业职工认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长幅度太高。三是对物价涨幅过大不满意。特别是对近年来医疗、住房和生活用品价格涨幅意见较大,认为工资增长跟不上物价上涨。据统计,甘肃今年前六个月物价涨幅为3.5,。今年6月当月上涨5.4,,涨幅创近年来新高,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同比上升6.7,,远远高于4,的国际通用通货膨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线,这对职工生活特别是患重大疾病职工或有子女上大学的低收入职工家庭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3、社会保障程度较低。一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尽完善。一方面由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城乡之间、省际之间,甚至城市之间难以接续社会保障关系,致使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积极性不高。据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06年底调查,农民工中94.38%没有购买养老保险,89.66%没有购买医疗保险,96.74%没有购买失业保险,87.83%没有购买工伤保险。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费率标准不一,加之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改制企业、非公企业交费难度大,使这些企业和职工参加社会保障统筹的积极性不高。二 11 是社会保障制度执行难度大,有关政策缺乏强制性,甚至不够配套,欠缴、少缴、不缴社会保障费用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保工作进展不平衡,造成部分地方社会保障费用入不敷出,退休费发放标准过低。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省拖欠养老、失业保险费达20多亿元。另外,在核定“低保”家庭人员收入方面难以掌握,使一部分真正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职工得不到最低保障。三是医疗制度改革不彻底,医疗资源配臵不合理、投入不足,看病难、费用高的问题比较突出,职工普遍不满意。四是保障水平低。甘肃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失业职工多,各级财政投入不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普遍在138元至230元之间,平均每人每月138元,难以完全满足职工基本生活需要。五是社会救济制度不够完善。部分职工特别是患有重大疾病的职工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4、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一是部分改制企业和多数私营企业生产规模小,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劳动卫生保护设施陈旧,安全事故隐患多。2002年底至2006年,全省共发生较大安全事故349起,死亡1222人,重大安全事故14起,死亡219人。二是多数企业特别是小型改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急功近利,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劳动保护用品发放不及时,对职工安全生产卫生影响比较大。一些职工常年在有毒有害岗位工作,职业病患病率比较高。三是一些非公企业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问题仍然存在。大多数农民工主要在苦、脏、险、累岗位工作,生产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一些建筑施工企业、餐饮服务企业职工工作时间一般都在10小时以上。据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06年底调查,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 6.59天,平均每天工作9.52小时,69.2%的农民工没有休息时间。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发展,职工民主管理需要加强 12 近年来,随着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我省各级党政工组织不断加大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力度,较好地维护了职工民主政治权益。 1、职工在基层经济组织中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实现。我省各级工会在同级党委、政府(行政)的领导支持下,不断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民主管理制度,从源头上维护了职工的民主政治权益。据统计,目前我省共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133户(含已完成改制的企业1048户),有2064户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含改制企业885户),占总数的96.7,;事业单位5632个,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有4207个,占总数的74.6,;非公企业中有一 定经济规模的公司制企业6189户(含改制企业1896户),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2453户(含改制企业1458户),占总数的39.6,。与此同时,职工代表大会职权得到了较好落实。建立职代会的企业都能按规定召开职代会,坚持企业的重大事项和职工关心的重大问题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执行。特别是在企业改制中,各企业的改制方案都经过了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总体上看,我省90,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职代会制度建设已步入了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职代会制度作为维护职工权益的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制度,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工群众对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推行、作用发挥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问卷调查表明, 66.8% 的职工所在单位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75.6%的职工参加过本单位选举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投票,21.7,的职工通过单位职代会反映意见和要求,38.3%的职工认为所在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发挥好或较好,而选择较差、很差的仅占12.3%。厂务公开制度也得到不断发展。据统计,全省目前共有205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了厂务公开制度,推行面达到96.5%,有5242个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建立 13 了校(院、所)务公开制度,推行面达到93%,有2299户非公有制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厂务公开,推行面36.2%。这些企事业单位通过适当方式,公开企业改革改制的重大决策、生产经营的重要事项以及职工收入、社会保障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为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提供了载体和平台。问卷调查表明,49.4%的职工知道所在单位实行了厂(校、所)务公开制度,30.2,的职工通过厂务公开参与本单位的民主管理或反映意见和要求。 2、职工民主参与意识增强、参与渠道增多。随着基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职工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问卷调查表明,94.6%的职工赞同“职工参与企(事)业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事)业的发展”,97%的职工赞同“职工参与企(事)业管理有利于维护职工利益”,92.6%的职工赞同“应当让职工都有机会参与企(事)业管理”,95.7%的职工赞同“职工参与企(事)业管理是职工应当享受的权利”。为了适应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要求,我省的许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断拓展职工民主参与渠道,通过民主恳谈会、厂长(经理)接待日制度、职工代表巡查制度等多种民主管理形式,动员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反映意见和要求。问卷调查表明,34.3%的职工认为所在单位实行了民主议事制度, 10.6%的职工通过本单位的民主议事会、恳谈会发表意见或建议,20.0%的职工直接向单位管理者反映意见和要求。此外,工会的维权作用得到了许多职工的认可。问卷调查表明,50.5%的职工认为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发挥一定作用,11.5,的职工经常通过工会组织向党政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3、工会代表职工参与法律政策制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通过参 14 与制定涉及工会及职工利益的立法工作,维护职工民主政治权益。省总工会先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甘肃省实施〈工会法〉办法》、《甘肃省厂务公开条例》等多部法规的制定,向省人大等有关方面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情况,促进了立法进程和颁布实施,为维护职工民主政治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通过人大、政协组织的有关活动维护职工民主政治权益。近年来,我省地方工会主席按同级党政副职的配备取得突破。目前,省总工会主席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14个市州工会主席中,1个市的总工会主席由市委常委兼任,6个市的总工会主席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一些县区工会主席也按同级党政副职进行了配备。这些工会主席和其他担任地方人大委员、政协常委的工会主席、副主席,积极通过人大、政协的有关活动反映职工的合理诉求,推动开展《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的执 法检查,在督促基层企事业单位落实职工民主政治权利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三是通过参与各级政府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监督实施维护职工民主政治权益。各级工会主席、副主席利用担任政府有关组织成员的机会,积极谏言献策,反映职工呼声,促进了有关涉及职工民主政治权益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维护了职工民主政治权益。 调查发现,我省的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意识不强。在我省的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企业出资者视管理关系为“买卖关系”。他们认为,企业是私人出资办的,管理者是老板,被管理者是“马仔”,管理者让被管理者怎样被管理者就应怎样,被管理者没有资格来谈民主管理。由此形成这些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能不能开展、开展的程度如何,全凭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和开明程度的局面。还有一些企业经营者认为,在企业改革 15 改制的新形势下,企业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效率、创造效益方面。在企业效益低、工资收入难以满足职工期望值的情况下,推行企业民主管理时机尚不成熟,也难有收获。这些企业经营者在职工民主管理方面投入精力少,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成效不明显或基本没有成效。而一些职工特别是非公企业职工对开展民主管理存在“无所谓”思想。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一些改制企业职工认为,企业改制后,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关系。职工的本份就是出一份力、干一份活,得到一份工资收入,工作的目的就是多挣些钱,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至于企业管理,那是老板的事,因此,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一些非公企业资本小、生产力低下、工艺简单,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物,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很低。这些企业的职工大都认为,企业为出资人所有,企业管理就是管治、管束、整治,多数职工面对管理者的“唯我独尊”,只能以“草民”心态对待企业管理,“端人家碗,看人家脸”,没有谈民主、参与管理的“奢望”。 二是非公企业推行职工民主管理难度较大。一方面在一些规模小、人员少、流动性大、生产季节性强的小型企业,特别是一些建筑、交通、餐饮服务行业、商业流通行业,工会组建难的问题仍很突出。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也以种种理由拒建工会。已组建工会的大部分非公企业,其工会工作还处在逐步理顺、建立基本制度、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基本 工作流程 财务工作流程表财务工作流程怎么写财务工作流程图财务工作流程及制度公司财务工作流程 阶段,职工民主管理工作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许多非公企业工会甚至还存在无人干事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非公企业工会工作人员聘任与否、经济收入高低受制于企业行政,思考工作、开展活动独立性不强,既怕不代表职工说话职工不选举,又怕代表职工说话老板要解聘,或变相降低工资,所以处于企业主与职工双方的“两难”状态,工作难有进展。此外,一些非公企业工会工作人员 16 或是企业主的亲属,或是企业主的亲信,从根本立场上就没有为职工说话办事的意识,所以也不能很好地组织职工开展企业民主管理工作。 三是一些企业职代会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有的企业对职代会内容缺乏深化和细化,运作不规范,对企业重大问题提案的征集和讨论搞形式、走过场,使职代会制度形同虚设。一些企业的厂务公开存在随意性、零散性、形式化、报喜不报忧的现象,甚至有的企业经营者特别是非公企业主认为企业生产经营、重大问题的决策与职工没有多大关系,没有必要公开、也不愿公开。 四是一线职工和工会代表在各级党组织和人大、政协代表中比例小、声音弱。职工群众有些重要的意见建议没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有的发表后采用率低,引不起重视,作用难以发挥。 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培养高素质职工的任务仍然艰巨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 政工组织不断加大职工教育工作力度,全省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1、职工思想观念逐渐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职工思想观念更加理性,主流意识明显。广大职工自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繁荣富强结合起来,拥护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科学发展观,想和谐、盼和谐,想稳定、盼稳定。问卷调查表明,58.4%的职工认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46.4%的职工认为科学发展观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60.6%的职工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二是积极支持企业改革,关心发展。广大职工对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普遍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是企业的根本出路, 17
本文档为【甘肃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 - 工会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59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1-22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