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药方剂-方解

中药方剂-方解

举报
开通vip

中药方剂-方解消渴方:天花粉、知母清热泻火生津;生地、丹皮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茯苓、泽泻利 水渗湿;丹参活血通络、凉血散瘀;党参、山药补中益气、养阴生津。麦冬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麦门冬20克,人参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正文】  ...

中药方剂-方解
消渴方:天花粉、知母清热泻火生津;生地、丹皮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茯苓、泽泻利 水渗湿;丹参活血通络、凉血散瘀;党参、山药补中益气、养阴生津。麦冬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麦门冬20克,人参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正文】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方解:   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瀛少气,气逆欲吐”证。在实际运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黄芪生脉饮: 组成:黄芪 党参 麦冬 五味子 方中用党参代替人参为君药,与人参相比,其气味甘平,力薄而缓,能补气生津,健脾益肺,而无刚燥之弊。臣以黄芪补气升阳;麦冬养阴生津,清心润肺。佐以酸温之五味子敛肺止汗,宁心安神,且可制参、芪温补之偏。诸药配合,既补且清又敛,共奏益气滋阴,养心补肺之功。 生脉饮:人参 麦冬 五味子, 方中以人参为君药,味甘性平,归脾、肺二经,能补脾益肺,健运中气,鼓舞清阳,生津止渴。臣以麦冬甘寒质润,入肺、胃、心经,养阴生津,清心除烦,与人参合用,可使气旺津生,脉气得复。以五味子敛肺宁心,止汗生津,用为佐使。三药配合,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功。 六味地黄丸:组方: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六味地黄汤源自宋代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此方的分析,体现在补与泻之间。 很多人对补中有泻的理解有些困难,我常给病人讲,如果你向一个水缸里装清水,要想所装的水很干净,你首先得将水缸里的污水倒出来,你才能装得进去干净的水,旧的、浊的不去,新的是无法装进去的,就算装进去了,也已经变了! 补肾阴的时候,首先得将肾脏所藏的浊邪去掉,浊邪不去,肾阴难补!方中泽泻、茯苓就是为此而设!但利湿去浊的药物会伤及肾阴。通俗点讲,也就是好的坏的可能都会被利掉,如果是这样用药就没意义了。所以需要用药来收敛好的,只让浊的利去;中药中有一些药物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山茱萸就是代表,还有生牡蛎也有此效。正气收敛,邪气利去,补益才能达到“至精至纯”! 肾阴为一身之阴,肾阴亏虚,则五脏阴分均有所亏虚! 熟地、山药,一黑一白,一个入血分,一个入气分。 熟地入血分。入肾,补肾阴,养肝,养心,可以观指南针之左侧! 山药入气分。入肺、脾、肾,养三脏之阴,可以观指南针之右侧! 虽仅两味,但五脏之阴得以充养,肾阴得以补给,五脏阴分之化生功能得以恢复,既施之以鱼,也施之以渔! 丹皮之药,为凉血所设,治标之用。肾水亏虚,无以养肝,无以制约心火,心肝之火必盛,心主血,肝藏血,心肝之火过盛,则血热,投丹皮乃凉血清肝。 六味地黄汤药虽六味,标本兼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虽五脏之阴并补,但以补肾阴为主。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滋阴补肾的名方,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方中重用熟地黄,味甘纯阴,主入肾经,长于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酸温,主入肝经,滋补肝肾,秘涩精气;山药甘平,主入脾经,健脾补虚,涩精固肾,补后天以充先天,同为臣药。君臣相协,不仅滋阴益肾之力相得益彰,而且兼具养肝补脾之效。肾为水脏肾元虚馁每致水浊内停,故又以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阴虚阳失所制,故以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茯苓淡渗脾湿,既助泽泻以泄肾浊,又助山药之健运以充养后天之本,俱为佐药。六药合用,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且寓泻于补,补不碍邪,泻不伤正,为平补少阴的常用方剂。 金匮肾气丸: 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肉桂、附子 功效:温化肾气、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症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小便不利或小便过多,阳痿精冷,舌质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微,以及痰饮、消渴、脚气等证。本方主治病证颇多,但归纳起来有三:一为肾虚,二为阳气不足;三为水液失调。肾阳虚为本,其他为标,治病必求其本[1]。1. 3方解方中以熟地甘温,滋阴补肾为主药;辅以山茱萸、山药补肝益脾以补充精血,山茱萸酸微温补肝肾、涩精气,山药甘平、健脾固肾益精;再配少量附子、肉桂温肾助阳,补命门真火,引火归原;佐以泽泻通调水道,泄肾中水邪;茯苓健脾渗。。。。。。。。 方中有六味地黄丸(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以滋肾水,又含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 中医所说之“肾”不同于西医解剖学上的肾,中医是按照功能给肾下定义。中医认为,一身阴阳皆根于肾;肾主骨生髓,与生殖发育密切相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皆属肾阳不足之表现。阴中求阳,少火生气 方中药物配伍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阴中求阳”;二是“少火生气”。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脏,含肾阴肾阳,阴阳互根。所以,凡肾虚之症,必有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但其临床表现有偏阳虚或阴虚的不同。金匮肾气丸是为肾阴阳两虚、肾阳虚偏重者而设。肾阳虚者得之,可收“阴中求阳之效”,肾阴阳两虚者得之,则有阴阳并补之功。 肾气丸中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用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用阴中求阳之法,以达到温补肾阳之目的,“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方中温补肾阳的附子、桂枝与滋补肝肾之阴的六味地黄丸用量之比为1:12.5,附子、桂枝用量不足全方的1/8。从而体现了“少火生气”的中医理论,也说明本方意在徐生肾气,而不为速壮肾阳。 方药:干地黄240克,山药、山萸肉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克,桂枝、炮附子各30克。 用法:将药物混合研细,炼蜜和丸,每丸重9克(含药量约4.5克),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现代更有片剂、口服液等剂型可供选用。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症状为:腰酸脚软,肢体畏寒,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尺脉沉细。补阴之虚,助阳之弱 抗衰防老,增强免疫从东汉末年至今,肾气丸对补肾方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许多补肾名方都由此而来,如宋代钱乙六味地黄丸、严用和加味肾气丸、十补丸,明代张景岳右归丸、右归饮等。宋代以后多认为肾气丸具有阴阳双补的作用,是驻颜延年,抗老防衰之良方。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改善微循环、类性激素样作用,对糖、蛋白质、脂肪代谢有改善作用。肾阳不足,辨清可用本方治症的主要病位在肾。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肾气不足,水液代谢失常。其基本效用是改善水液代谢,调畅小便。应用肾气丸应具备的基本症状是:腰酸脚软,小便不调,舌质淡胖,尺脉沉细。临床多用汤剂,灵活加减。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现多用肾气丸加减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碍、更年期综合征、腰痛、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肺心病、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属肾阳不足者。【注意事项】如有咽干、口燥、潮热、盗汗、舌红苔少等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状者不宜服用。 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12 红花9 当归9 生地黄9 川芎5 赤芍6 牛膝9 桔梗5 柴胡3 枳壳 6 甘草 3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通入针刺而有定向,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解:本方系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仁活血化瘀为军药。当归、红花、赤芍、牛膝、川芎助君之力,同为臣药,其中牛膝且能通血脉,引淤血下行;柴胡疏肝理气、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入胸中,和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以除淤热,合当归又滋养阴血,使祛瘀而不伤正,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各药配伍,使血活气行,使瘀化清热,肝气舒畅,诸症自愈。 制方特点:本方气血兼顾,寓行气于活血之中,行气活血而能相得益彰,寓养于行散之中,活血而无耗血之虑;升降通用,使淤血下行,气机畅达,脏腑和调。 参芪地黄汤 组成:党参15克、生黄芪30克、熟地黄10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12克、菟丝子15克、丹皮8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制首乌15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玉米须30克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利水   主治: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病或肾病综合征,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轻度浮肿,心悸、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尿少淡黄,舌质淡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数或沉细等症状,病情长,尿蛋白反复不消,多在+~++之间。   用法:每剂用水浸泡20分钟后,水煎两次,合并两次煎液,约500毫升,分2~3次,一日服完。   方解:脾气虚弱与肾阴亏损并见,脾气虚则脾失升清,肾气虚则肾失封藏,肾不藏精,精微下泄,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虚推动无力,血运受阻,水湿不化,壅滞脉络,可致血行迟缓,气滞血瘀,血不利则为水,水湿内停。故方用黄芪、党参补气健脾,合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又合制首乌、菟丝子补益精血,平补阴阳,加丹参、川芎、玉米须活血利水。全方补阳益阴,升清摄精,补而不滞,能恢复气化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消除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及整个机体功能,是临床应用面广,疗效佳,又没有副作用的良方。   加减应用:   1、若表卫不固,常易感冒,合玉屏风散,加白花蛇舌草,益气固表,佐以清利。   2、若脾虚偏重,脘闷腹胀、纳呆,下肢浮肿,大便软溏,加莲子肉、苡仁、白扁豆、车前子健脾祛湿。   3、若出现真阴亏损,虚火上亢,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头痛眩晕,耳鸣或有血尿,加知母、黄柏、龟板滋阴降火,补肾填精。   4、若患者口干渴,阴虚症明显,方中党参改用北沙参,或西洋参;若患者血热津伤,或精血阴液亏损,改熟地黄为生地黄。 杞菊地黄丸 【处方】枸杞子40g 菊花4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 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微酸。   【功能与主治】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方解: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血上注于目则能视,即眼睛的功能与肝密切相关;在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与肝是一对母子关系,即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母脏病变会影响到子脏;又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因此肝与肾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眼部疾病,往往从肝肾入手。同仁堂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枸杞子:甘平质润,入肺、肝、肾经,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辛、苦、甘,微寒,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平肝明目。八种药物配伍组合共同发挥滋阴、养肝、明目的作用,对肝肾阴虚同时伴有明显的头晕视物昏花等头、眼部疾患,尤为有效。   【药理研究】可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改善肝脏脂肪代谢,促进肝细胞新生,预防脂肪肝发生,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炎,降低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减少东莨菪碱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抗肿瘤、降血脂。   【临床应用】对于因肝肾阴虚引起的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中心视网膜炎、眼干症、慢性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早期老年黄斑变性等眼部疾患均有明显的治疗和改善症状作用。   杞菊地黄丸还用于高血压、高血脂、神经衰弱、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的眩晕、耳鸣、目涩畏光、视物昏花。   【用法用量】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水蜜丸一次60粒(6g)一日两次;   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 [1]   杞菊地黄丸是滋阴明目的中药,属于进补类的。中医上要求滋补类的药在饭前服用,即空心服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药效的吸收。 当归补血汤 【出处】 《内外伤辨惑论》   【分类】 补益剂-补血   【组成】 黄芪(30克) 当归(6克)   【功用】 补气生血。   【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疲体卷。[1](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用法】 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禁忌】 阴虚发热证忌用。   【化裁】 若妇女经期,或产后感冒发热头痛者,加葱白、豆豉、生姜、大枣以疏风解表;若疮疡久溃不愈,气血两虚而又余毒未尽者,可加金银花、甘草以清热解毒;若血虚气弱出血不止者,可加煅龙骨、阿胶、山茱萸以固涩止血。   【附注】 本方为补气生血之基础方,也是体现李东垣“甘温除热”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时除肌热、口渴喜热饮、面赤外,以脉大而虚,重按无力为辨证要点。 方解方论 该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至于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取其益气养血而退热。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用本方补气养血,扶正托毒,有利于生肌收口。   《内外伤辨惑论》说:“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故本方应与白虎汤加以区别。白虎汤证是因于外感,热盛于内,病情属实;当归补血汤证由于内伤,为血虚气弱,病情属虚。因此,白虎汤证大渴而喜冷饮,身大热而大汗出,脉洪大而有力;当归补血汤证口渴则喜温饮,身虽热而无汗,脉大而虚,重按无力。所以《内外伤辨惑论》强调:“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吴昆《医方考》卷3:“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饥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令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此证纯象伤寒白虎汤之证,但脉大而虚,非大而长,为可辨尔。《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当归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而黄芪则味甘补气者也,今黄芪多于当归数倍,而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内经》日:‘阳生阴长’,是之谓尔。”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治肌热,燥热,口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济生肾气丸 【处方】 熟地黄 160g 山茱萸 (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药 80g   茯苓 120g 泽泻 60g 肉桂 20g 附子 (制)20g   牛膝 40g 车前子 40g 济生肾气丸是严用和的方剂,是国药准字正规药品,功能,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肾气丸名别济生。车前牛膝合之成。(熟地四两茯苓三两。山药山茱丹皮泽泻肉桂车前子牛膝各一两。附子五钱。蜜丸。空心米汤送下。)肤膨腹肿痰如壅。气化水自行。   张景岳曰。地黄山药丹皮。以养阴中之真水。山茱桂附。以化阴中之阳气。茯苓泽泻车前牛膝。以利阴中之滞。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壮水利窍。即所以治肾也。水肿。乃肺脾肾三脏之病。此方所以治其本。 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炎)   尿毒清组和济生肾气丸加味组都能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体征和组织病理变化,纠正电解质紊乱,减少24小时尿量,改善肾功能,清除自由基,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且济生肾气丸加味组优于尿毒清组. 不良反应   在本方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一年的临床观察中,对肝肾功能及炎症相关的检查(血沉、唾液酸)、血液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给药前后均未见明显差异,可见长期应用是安全的。35例中,胃肠道症状1例,服用困难1例(恶心),合计2例(5.7%),考虑为药物副作用,但均轻微,通过减量、逐渐增量得到改善。 药理作用 有调节膀胱内压力,改善糖尿病代谢及神经功能等作用。   1.调节膀胱内压力:在本方治疗排尿困难的疗效高于尿频的分析中,认为可能不是使膀胱括约肌的张力增高、收缩力加强,而是通过减轻膀胱颈部的阻力,相对地升高膀胱内压的结果。   2.改善糖尿病代谢及神经功能:(1)改善代谢:进一步分析本方中地黄、山茱萸、茯苓、牛膝、车前子有改善水液代谢的作用,这些作用综合起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神经组织的糖、脂肪、水液代谢。(2)改善神经功能:对糖尿病动物实验显示本方提取液用人剂量5信可明显抑制赛庚啶造成的糖耐量降低,可明显减轻坐骨神经压挫所致的神经障碍;对糖尿病患者,本方有较强的扩血管作用,使手背和足背平均皮肤温度均升高,这可能是本方治疗糖尿病性神经功能障碍有效的原因之一;而方中泽泻、茯苓、牡丹皮、桂皮、附子有抑制血液凝固和抗血栓作用,改善神经组织的循环障碍;附子的有效成分乌头碱有镇痛及扩血管作用,改善麻木、疼痛冷感等症状;本方还可改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因而能改善糖尿病人的排尿障碍、发热感、性欲减退、阳痿、起立眩晕、腹泻、便秘等症状。济生肾气丸还可抑制大鼠晶状体内醛糖还原酶活性,有报道称此酶的阻断剂可改善麻木感、热感、起立眩晕、腹泻以及神经传导速度。故认为本方长期服用与自觉症状和神经学检查所见改善是有关联的。   3.对血脂的作用 服用后有意义地降低血脂中磷脂和胆固醇,致使动脉硬化指数也有下降的表现。 附子理中丸 附子(制)100g 党参200g 白术(炒)150g 干姜100g 甘草100g 制法 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以上五味,干姜、白术、党以70%乙醇为溶剂,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17页),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稠膏;将甘草部分制成浸膏,部分粉碎成细粉;将附子粉碎成细粉,与上述各及甘草细粉混匀,制丸,干燥,打光,即得。 附子辛热,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功。1、党参,性平,味甘、微酸。归脾、肺经。2、药用效用及用法: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为临床常用的补气药,功能补脾益肺,效近人参而为较弱,适用于各种气虚不足者,常与黄芪、白术、山药等配伍应用。 常用量10~30g,有时可以用到50g。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方药组成: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方义解读:汪苓友:“真武汤专治里寒停水,君主之药,当是附子一味,为其走肾温经而散寒也。水寒侮土,则腹痛下利,故用苓、术、芍药,以渗停水,止腹痛。四肢沉重是湿,疼痛是寒,此略带表邪,故用生姜以散寒邪;或疑芍药酸寒,当减之极是。然上证是里气虚寒,方中既有姜附之辛,不妨用芍药之酸,以少敛中气。若咳者,水寒射肺既加细辛、干姜以散水寒;不妨加五味子以敛肺,但五味子酸味太厚,不需半升之多也;小便不利者,不得云无伏水,乃下焦虚寒,不能约束水液,其色必白,去茯苓者,恐其泄肾气也;若下利者,里寒者,故去芍药加干姜;呕者,水寒之气,上壅于胸中也,加生姜足前成半斤,以生姜为呕家圣药,若去附子,恐不成真武汤矣。”(《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证》) 医案举例:顾xx,女性,72岁,患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10余年,此次因“颜面部、双下肢浮肿加重1周”入院,精神萎靡,面目、下肢俱肿,怕冷,并觉腰膝酸软,蛋白尿+++,舌淡苔白,脉象沉细,用真武汤加减。本病人辩证为肾阳衰微,寒水不行。以真武汤去生姜加黄芪以益气扶正,配合术、苓、泽泻以益气利水。加黑大豆滋肾养阴,并有补充蛋白作用,泽泻利水同时有降低尿蛋白作用。       附片 9  白术 15  茯苓 30  芍药 9  黄芪 30  黑大豆 30 泽泻 12    *7贴 药后患者水肿有所减轻,诸症好转。   补阳还五汤 组成   黄芪 生,四两[125g]; 当归尾 二钱[6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遂变称中风。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治宜补气活血为法。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运用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   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按语:   本方治疗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逐所致半身不遂的方剂,黄芪四两补气主药,以补为主,补活结合,有扶正祛邪之功,凡属由气虚为导致血瘀发为半身不遂者,用本方较为贴切。如属血瘀实证,本方不宜使用。 编辑本段实验研究 (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 (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中药通报1987(2)∶51]   2.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ET-1基因表达的影响 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并用地高辛精标记ET-1基因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组缺血再灌注侧皮层及尾状核ET-1基因表达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两组大鼠缺血再灌注侧皮层和尾状核ET-1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健侧相应脑区(P<0.05,P<0.01)。脑缺血再灌注可以诱导脑组织ET-1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进一步加重脑损伤,补阳还五汤可在一定程度上下调脑缺血诱导的ET-1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3.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脊髓组织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AF—R)mRNA表达的影响 选用SPF级Wista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金纳多组;采用Allen’s法复制中度SCI模型,造模成功后观察1周;连续给药2周后,取各组脊髓组织,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PAF—R 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PAF-R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补阳还五汤组及金纳多组均可抑制脊髓组织PAF—R 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两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补阳还五汤对损伤脊髓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减少PAF—R数目,抑制PAF—R活性,从而阻断PAF发挥损伤效应有关。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陕西中医》1986(10):466] 编辑本段使用注意 注意事项   1)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以正气亏虚为主,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2)使用时,以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脉缓弱者为宜。   3)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4)高血压患者可用,但正气未虚者慎用,阴虚阳亢,或阴虚血热,或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编辑本段临床运用 1 脑血管病后遗症   石某,男,55岁。   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   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   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   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上肢虽能活动,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语也已正常。   按:中风后遗,有虚有实,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胸闷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抢救,元气已损,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故在益气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弹性,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归轻。 2 麻痹性震颤   何某,男,70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伴眩晕,神倦,气短懒言,心烦,夜卧不安。舌红少苔边紫,脉弦细。证属气虚血瘀,风动络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定振,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祛风。   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   地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10g。   上药服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   按:麻痹性震颤也属中医“中风”范围。《证治准绳》谓:“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本病其本气虚血瘀,其标在肝。气虚血阻,肝阴失养,脑海失养,颤振作矣。故用益气活血平肝熄风而获效。 3 蛋白尿   吴某,女,30岁。   患者慢性肾炎史,水肿、蛋白尿反复难愈,而转中医治疗。诊时见下肢浮肿,眩晕,神倦,气短乏力,口淡,身酸,小便少而浊,舌淡苔薄边微紫,脉细数,尿常规检查见蛋白+++,管型细胞++,证属气虚精衰,运化失职,治当补气活血,益精利水,拟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当归6g,白芍10g,地龙10g,红花5g,桃仁5g。   川芎6g,女贞15g,苡米20g,猪苓15g,茯苓10g,泽泻10g 丹参15g。   上药加减进治一个月,水肿尽消,尿检蛋白、管型已正常。终以金匮肾气丸固本,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慢性肾炎是欠病入络,肾气衰微,瘀血阻滞,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患者长期蛋白难以消退,以微循环障碍理论指导,运用补阳还五汤一面大量补气,增强细胞免疫和增加抗体形成。而活血化瘀则能改变血流粘滞度,疏通肾毛细血管,抑制肾炎发展,因而蛋白尿就能控制。 4 眩晕(颈椎病)   沈某,男,75岁。   患者因颈椎病退行性病变而眩晕反复难愈。就诊时见眩晕如坐舟车,上肢麻痛,时有失眠,神疲,恶心,生痰,舌苔薄边有瘀紫,气虚血瘀而使脉络受阻,清阳不升,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3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   地龙10g,天麻5g,法夏10g,葛根10g。   上药加减服用20剂,眩晕未见发作。   按:“无虚不能作眩”,颈椎退行性病变之眩晕多发于老年者,兰时肾气衰,脉道不畅,血液不能上奉于脑,致脑失濡养而成眩。故用补阳还五汤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收满意疗效。 5 声带结节 林某,女,25岁。   患者从事声乐工作,每当歌唱频繁时即声音嘶哑,经多方治疗未见显效。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咽干口燥,伴眩晕,身酸,偶有生痰,月事不调,舌淡少苔,脉弦细。经省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声带结节,中医诊为气虚血瘀,脉络不利,上结咽喉,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利咽。   黄芪30g,当归6g,赤芍10g,丹参15g,地龙10g,桃仁6g。   红花5g,麦冬10g,千张纸10g,桔梗10g,僵蚕10g,甘草5g。   上药治疗半个月,声音正常,并能登台演唱,未见嘶哑出现。   按:素体虚弱,长期高歌,暗耗气血,血液运行不利,脉络血瘀,治疗当用益气化瘀,通络散结,余悟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之失语,故也可用于结节性之声嘶。果获效。   临床上难治之证,总是患病时间长,缠绵难愈,势必久而耗气,气虚则血瘀,因而应用补阳还五汤,药证相符而获效。但使用本方时应注意辨证准确,如属病实则非本方所宜。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的29、30条,主治误汗后伤及阴血而出现的脚挛急不伸之证,药物组成为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方中白芍酸苦入厥阴,敛阴和营,《本经》谓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炙甘草甘平入太阴,补脾生津,《本经》谓其:“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二者相伍,酸甘化阴,益气和血,养血通痹,缓急止痛,证治要点在于调和肝脾。本方虽简,但如果辨证准确,随证化裁,临证活用,可治多种痉挛性疼痛,对横纹肌的挛急有镇静解痉的作用,对平滑肌脏器痉挛,如胃肠、胆囊、输尿管、子宫、膀胱及血管痉挛等,均有良好的缓解作用。现举验案2则。   四物汤 组成   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 用法   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功用   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主治   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亏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下;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跌打损伤,腹内积有瘀血。[1] 方论 本方是治疗宫血亏虚,血行不畅的常用方剂。方中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主;熟地黄滋阴补血为臣;白芍药养血柔肝和宫为佐;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为使。四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宫血调和。 指迷茯苓丸 【处方】 茯苓266g 枳壳(麸炒)133g 半夏(制)533g 芒硝66g 生姜133g 制成 1000g 【功能主治】 燥湿和中,化痰通络。用于痰饮留伏,筋络挛急,臂痛难举。 【方论】柯韵伯曰∶痰饮之本,皆水也。水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此自阳入阴也;脾气散精行,于降则涤茯苓渗湿,风硝软坚,枳壳利气,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悍,亦平胃之剂耳! 黄芪桂枝五物汤 本方主治血痹亦可治疗风痹。适当加减可治疗肩周炎、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疾患。有报道以本方加牛膝、红花、木瓜和天麻等治疗末梢神经炎;加当归、白芷、细辛、威灵仙等治疗面神经麻痹;加羊肉250克煎汤并加鸡血藤、当归等治疗产后身痛;加党参、白术、赤芍、川芎等治疗肢端麻木;加全虫、地龙、蜈蚣、细辛等治疗桡神经损伤;加炙乳香、没药、牛膝、红花、当归、水蛭等治疗脱疽;加骨碎补、当归、续断、杜仲等治疗痛痹;合乌头汤化裁治疗坐骨神经痛均证明有满意疗效。 目录 方剂 病机 方解 运用 方歌 各家论述 临床医案 编辑本段方剂   〖别名〗黄耆桂枝五物汤、黄耆汤、黄耆五物汤、桂枝五物汤、五物汤   〖方源〗《金匮要略》卷上。   《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组成〗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12枚](一方有人参)。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功效〗调养荣卫,祛风散邪;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本方立法:以益气通经,和血通痹为立法。]   〖附注〗黄耆汤(《圣济总录》卷十九)、黄耆五物汤(《三因》卷三)、桂枝五物汤(《赤水玄珠》卷十二)、五物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编辑本段病机   营卫气血不足 ── 阴阳俱微。   阳气不足,阴血涩滞 ── 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编辑本段方解   君 黄芪 ── 甘温补气,补在表之卫气。   . .... ┌ 桂枝 ── 散风寒而温经通痹。   臣 ┤   . .... └ 芍药 ── 养血和营而通血痹。   佐 生姜 ── 辛温,疏散风邪。   使 大枣 ── 甘温、养血益气。 编辑本段运用   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4.不仅适用于血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 编辑本段方歌   ①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攻效良。   ②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四肢麻木面无华,温经通阳此方良。 编辑本段各家论述   1、《金鉴》:以黄耆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营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2、《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   3、由于营卫气血不足,已不能濡养肌肤,加上风寒入侵血脉,使血行涩滞,运行不畅,肌肤变得麻木不仁。本方中黄芪益气实卫;桂枝温经通阳;白芍和营养血;黄芪、桂枝相伍补气通阳;生姜、大枣合用既可调营卫,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姜可助桂枝以散风寒通血脉。全方配伍起来,既可温养卫气营血以扶正,又可散风寒、通血脉,祛除邪气。   4、血痹证由素本“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素问·痹论》说:“营气虚,则不仁。”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编辑本段临床医案 1.痹:张,形寒,手足痛,肌肉渐肿,劳力行走,阳气受伤,客邪内侵,营卫失和。仿《局方》“痹在四肢,汗出阳虚者,与黄耆五物汤”。黄耆、桂枝、茯苓、炙草、当归、煨姜、南枣。   2.真中风:诊得两手脉厚而长,惟左手略兼弦象,两寸稍紧,脉厚者,得土之敦气,厚道足以载福,为长寿之征。但弦为风脉,紧为痛脉,今紧在两寸,主上半身有痹痛之患,据称手腕及臂上痛,时愈时作,已阅五年之久,且指尖时苦麻木,昔年尤甚,近年略减,细察此症,系风在关节而作痛,至其所以痛者,乃气血与风邪相抗拒,非同偏枯者之全不觉痛,其妙在于痛处,不难扶正以屏邪,书称中指麻木,三年内防患中风,以中指属手心经故也。今幸麻木之处以食指、拇指为甚,系肺与大肠气之不调,尚无大害,然风善行而变数,必须及早治之,然斯时若肥风药以预防中风,是适招风取中,无异借寇兵而齐盗粮,宜出诸郑重,切勿孟浪以图一逞,宜用黄耆五物汤。黄耆2钱,桂枝尖2钱,生白芍2钱,生姜4钱,大枣2枚,同煎服。   3.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一老妪,证见右半身瘫痪,口眼 斜,手足麻木,肌肉不仁,右半身自汗出。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此乃营卫气血虚亏,阳气阻闭,经脉失于营养之证。予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共服15剂,血压:140/90毫米汞柱,脉舌正常。诸症蠲除,一如常人。四年后追访,终未再作。   4.血痹:刘某,患四肢麻木一年余,夜晚尤甚。用维生素B12与维生素B1;肌肉注射60余日,疗效不明显。后改为针灸治疗,初针有小效,继之无效。证见气虚懒言,疲乏无力,四肢麻木以上肢较甚,臀部发凉。脉双沉细,舌质淡嫩,苔薄白。取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服15剂,诸证俱蠲。   5.自汗:患者,女,31岁。工人。痢后继见汗出,已两年余。动则大汗淋漓,乍冷乍热,时时恶风,并出现肠鸣,进食不慎即泻,头晕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无力寸浮大。经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屡治罔效。遂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白术、五味子,水煎4剂,服后自汗明显改善,将桂枝减量,白术增制,使之外助黄耆以固表,内达健脾以收功。继进6剂,肠鸣消失。再进3剂,诸症悉除。   6.胸痹:患者,女,51岁,干部。病初自觉胸闷气短,继则胸前区时感隐痛,并向左肩背放射,遇寒痛甚,已2年余。心电图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予黄耆桂枝五物汤加薤白、炙甘草,共服30余剂,胸痛诸证得以控制,心电图近于正常。   7.胃脘痛:患者,女,42岁,工人。胃脘时感隐痛,逢劳遇寒尤甚,已5年许,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曾屡服大剂辛热理气之品,渐致腹胀纳呆,大便时溏,周身乏力,舌淡润,脉沉弦迟。方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炙甘草、干姜,服药后,胃痛顿解。酌去干姜,加腹皮与茯苓交替使用,予以健脾,因病陈久,宜缓缓图治。继服20余剂,诸证渐愈。   8.低热:朱某某,女.35岁,教师。低热2年余,体温常在37.5℃左右,偶尔达38℃。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证属气虚身热。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焦白术、炙甘草。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后,随访至今未发。 壮骨丸 天麻壮骨丸为黑色的浓缩丸;味苦涩。天麻壮骨丸用于头晕脑胀、偏正头风,脊背酸痛、风湿骨痛、神经衰不等。天麻壮骨丸含有马兜铃科植物细辛,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定期复查肾功能,孕妇忌用。 目录 处方 用法用量   药品名称】   品名:天麻壮骨丸   汉语拼音:   Tianma Zhuanggu Wan   剂型:   丸剂 编辑本段处方   编辑本段   天麻4.4g 独活17.7g 豹骨2.1g人参2.1g 细辛2.1g 鹿茸2.1g杜仲(盐炙)17.7g 五加皮17.7g 秦艽8.9g豨莶草17.7g 防风4.4g 当归4.4g川芎4.4g 防己4.4g 桑枝17.7g白芷4.4g 藁本8.9g 羌活8.9g老鹳草17.7g 常春藤17.7g 滑石粉7g 阿拉伯酸3.3g 淀粉18g 白虫蜡0.025g 活性碳6g   制成 1000丸   【制法】   以上二十味药材,桑枝、常春藤、杜仲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1.19(50℃)的稠膏,其余天麻等十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与上述稠膏拌匀,干燥,粉碎,过筛,用水泛丸,干燥,加入滑石粉、阿拉伯酸和淀粉,用活性炭包衣,白虫蜡打光,即得。   【鉴别】 (   1)取本品3g,研细,加无水乙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蛇床子素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3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2)取本品10g,研细,加乙醚50ml,冷浸1小时后,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藁本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丙酮(19∶1)为展开剂,展开,展距10cm,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主要成份】   天麻壮骨丸是由豹骨,鹿茸,人参,杜仲,五加皮,当归,天麻,川芎,羌活,独活,防风,防己,白芷,藁本,秦艽,细辛,桑枝,常春藤,老鹳草,豨莶草20味中药精制而成。天麻壮骨丸方主要分为扶正与祛邪两大部分:扶正:本方选用豹骨,鹿茸,人参,杜仲,五加皮,当归,起到大补元气,填精益肾,强筋壮骨,养血活血之功   【方解】   豹 骨 辛温,祛风湿,强筋骨,镇惊安神,止痛,用于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腰膝酸软无力;   鹿 茸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托疮毒;   人 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杜 仲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五加皮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活血脉;   当 归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天麻壮骨丸选用天麻作为主药,除了取其治肢体麻木,关节不利之外,配伍杜仲,用以兼顾老年人临床上常见病症, 如脑供血不足,高血压,头痛头晕等。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 A)。   【浸出物】   取本品适量,研细,取2.5g,精密称定,照浸出物测定项下的热浸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Ⅹ A)测定,用乙醇作溶剂,浸出物不得少于8.0%。 编辑本段用法用量   编辑本段   口服,每次4丸,一日3次。   【规格】 每10丸重1.7g。   【贮藏】密封。   【包装】 60丸/瓶   【有效期】18个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6085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成都长青制药有限公司
本文档为【中药方剂-方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2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