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主要学说-体制学说

中医主要学说-体制学说

举报
开通vip

中医主要学说-体制学说中医主要学说-体制学说 下篇中医主要学说 第七章体制学说 体质是医学乃至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研究命题。通过古今中外无数医家长期不懈的研究,现已阐明体质乃指生活于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和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方面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体质学说则指在研究体质的形成、本质、特性、分类、意义等问题的过程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 约在公元前400年之际,即由古希腊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首先提出了体质之说,迨至1935年,又由俄国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体质类型学说,尽管这方面的学说已达30余种,但其中的...

中医主要学说-体制学说
中医主要学说-体制学说 下篇中医主要学说 第七章体制学说 体质是医学乃至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研究命题。通过古今中外无数医家长期不懈的研究,现已阐明体质乃指生活于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和获得的基础上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方面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体质学说则指在研究体质的形成、本质、特性、分类、意义等问题的过程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 约在公元前400年之际,即由古希腊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首先提出了体质之说,迨至1935年,又由俄国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体质类型学说,尽管这方面的学说已达30余种,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与临床实践相分离,这就使得研究体质与疾病关系的问题被赋予重要的现实意义。 查阅中医文献,虽然迟至1766年刊行的由清(叶桂所著《临证指南医案》的“湿”、“痢”两门各一则案例中,才使用了“体质”一词,但在《内经》有关各篇中,即有着广论体质各个方面的大量记载,迭经后世历 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至迟也在明末清初之际,即已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又实用的中医体质学说。 若与西医体质学说相比,中医体质学说则具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常与气质问题相提并论,甚或参合交错于一起,如明?张介宾《类经?藏象》曾谓“形充则气质平也”,便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尽管体质常为气质的形成基础,气质又常为体质的外延表现,但气质毕竟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一种概念,主要是指人群中个体的心理特征,具体是指性格、情绪、行为等表现,巴甫洛夫曾称气质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此即巴氏所言的体质类型)的特点在个体行为中的表现,所以在研究中医体质学说之时,必须将两者区别开来,并尽可能地将气质内容剔除出去;二是多从临床实践立论,每从病理性表现而体现生理性体质的作用,以致在讨论诸多病证的证治方法中常常包涵着不少的体质内容,也即中医体质学说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这恰好弥补了西医体质学说的不足;三是内容十分丰富,但乏专著,均散见于有关医籍中,而且多蕴藏于具体病证的论述中,加上不同的医家又从不同的角度各作了不同的发挥,这又使得为之所进行的发掘、整理、提高工作益发显得更为艰巨而又迫切。 正因为中医体质学说广涉基础与临床,并在不少问题上存有不同的见解,以下就它的主要内容分项简介如次。 一、体质的形成 如前述概念所表明,它是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两种途径形成的。 1(以先天遗传为基础迄今已公认的主导体质形成的先天性遗传因素主要包括禀赋、性别、年龄等方面,其中又以禀赋尤为重要。 (1)禀赋:禀赋犹言禀受天然之赋予,主指曾被19世纪后期的新达尔文主义创立者、德国生物学魏斯曼所称之“种质”,但又不局限于种质,因为魏氏所倡“种质连续学说”主要是从生物进化和物种差异的角度出发,强调唯有种质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世代相传,并与体质无关,而且反对获得性状之遗传,所以这里所说的禀赋实涵种质与获得性状遗传在内的来自于父代的各种遗传因素,并由此而构成体质的基石。 具体到中医理论而言,早在《内经》中对禀赋问题即有相当深刻的认识,首先阐明任何人体的生命无不源于父母之交媾,此即“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然后肯定了任何个体的体质差异又不通过 此“两精相搏”的途径而造成,那就是“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寿夭刚柔》),而“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灵枢。本藏》),同时还强调由先天禀赋所决定的包括寿期长短、抗病力强弱在内的体质状况更需要借助后天的调摄措施改善、巩固之,这是因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时调神大论》)。《金匱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更认为禀赋固然重要,但也是可以改变的,于是倡导“若人能养慎”,“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人其腠理。”《景岳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先天后天论》还论及后天对先天禀赋的寿年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即“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嘶削者夭者更夭”。所以中医体质学说并不因为重视禀赋而陷入“宿命论”的泥坑。 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业已证明,任何生命体都是具有不同结构的蛋白质的不同存在形式,而蛋白质的存在形式都与生物控制有关,父代无不通过生殖细胞把具有复制功能的DNA传给子代,有着特定结构的DNA便产生仍具特定结构的蛋白质,由此便造就了特定的形态 结构和生理特性。又基于DNA和蛋白质的结构变化无穷,以致任何两个生命个体间都不可能具有完全一致的分子遗传学基础,从而造成每个人体的体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每个生物体中的DNA又可以因有关药物等因素而诱发突变,所以体质中的遗传因素也是可以改变的。 (2)性别:中医认为男子以气为重,女子以血为本,加上女子尚有经、胎、产等生理性变化,所以性别也参与体质的形成,并成为其中不容忽视的先天因素,且具一定的遗传性,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曾就男女不同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生殖能力分析体质状况而明确地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段经文实从不同年龄阶段揭示了以生殖能力为代表的衰老过程中的性别的 天然差异,但若注意后天调摄,不仅可以延长寿命,而且也能够延长生殖能力。另据近年来世界各国人口普查表明,女子的平均寿命高于男子,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其基础代谢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不无关系。 (3)年龄:任何个体的体质状况都必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性别”中所引一段经文也是这方面的例证,诸如此类论述在《内经》中屡见不鲜,如《灵枢?天年》也曾指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然而,上述老化过程也同样可以延缓的,如近年来各地都曾报道了不少齿固耳聪的百岁以上的老寿星。 2(以后天获得为补充已知参与体质形成的后天获得性因素主要包括环境、精神、营养、饮食、起居、房事、劳 动、锻炼、疾病、药物等方面,其中又以精神、营养、房事、锻炼、疾病等显得相对重要。 (1)地理环境:由于不同地域的水土、气温、湿度等各有差异,这势必给长期生活于相应地域的人群在体质上打下一定的烙印,如高低不同纬度的人群在适应寒热气温方面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而《内经》在这方面已有着一定的认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谓“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素问?异法方宜论》则指出:“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而“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叙论》遥承《内经》之旨而畅言“一州之内,有山居者,为居积阴之所,盛夏冰雪,其气寒,腠理闭,难伤于邪,其人寿„„;有平居者,为居积阳之所,严冬生草,其气温,腠理疏,易伤于邪,其人夭„„”。近年来,何裕民等曾选择浙江义乌、上海、黑龙江五常、陕西延安四地区2269例进行人体体质情况调查,阴虚体质恰按上述顺序递减,而阳虚体质则按上述顺序递增,彼此间均具显著差异性,有力地说明了地理环境在参与体质形成方面确具一定的作用。现代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也证实,地壳在历经亿万年变动的过程中,其表面的元素分布已呈不均一性,而这特性恰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包括人体在内的各种生物体的发育o,并因此而造成了生物生态的地域性明显差异。 (2)精神情志:《内经》特别重视精神状态对个体体质的影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在列举前人养生延寿的要点为“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去世离俗,积精全神”等的基础上,并强调“恰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而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更将七情所伤列为三因中内因,“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不仅可以直接致病,而且将由此而改变个体的体质。现代免疫学研究揭示,举凡精神情志状态不佳,即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甚或使之明显趋于降低。 (3)饮食营养:众所周知,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可致体质虚弱;嗜食肥甘,营养过剩,又可致体质肥胖;嗜酒或喜食辛辣,则可分别致使素体内蕴湿热痰浊或内伤阴血津液„„,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早就指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因而大饮,则气逆”;“阴在五宫,伤在五味”;“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 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后世医家正是基于此而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任何饮食失节,营养失当,皆足以损伤脾胃,化源告竭,势必危及先天;反之,饮食有节,营养恰当,即便先天不良,也可得后天之培育而逐趋充实。现代免疫学研究也证实,偏食可致阶段性免疫功能失调乃至终身性免疫功能缺陷,营养不良则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4)起居:现代时间医学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起居生活有助于适应和维护人体的诸多昼夜节律的正常运转;反之,无规律的起居生活甚或昼夜颠倒,离开日照,势必扰乱人体的诸多昼夜节律活动,或影响松果体而致使有关激素的分泌紊乱,最终必致整个机体的代谢紊乱。古代医学家很早就从生活与医疗实践中认识到生活起居是否有规律可影响人体的体质乃至寿夭问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曾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强调:“半百而衰”的原因之一便是“起居无节”,因此欲“度百岁乃去”者,就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从起居角度提出顺应四时的养生方法为:春三月当“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又当“早卧早起,与 鸡俱兴”;冬三月则当“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尽管上面所提到的起居作息时间尚存商讨之处,然其所肯定的有规律的生活起居的重要性无疑是正确的,只要持之以恒,必可强身而延年。 (5)房事:房事即性生活,正常的性要求乃是发育成熟的标志,前在“性别”一项中所引经文已表明女子二七与丈夫二八即已具备正常房事之能力,然房事所耗之精气非但禀受于先天,且靠后天化源的不断补给,实关先后天之源,所以历代医家无不强调务需珍惜之,于是要求应节房事以保精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即谓“半百而衰”者,多般是因为“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在其他医籍中有关“节欲”之论述,也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盖因纵欲耗精必致体质日衰。然在“禀赋”一项中所引《金匮要略》的一段论述,却只是要求“房室勿令竭乏”而已,由此看来仲景或可能已认识房事毕竟是人体的本能活动,正常的房事或可有利于调节肾精的藏泻即灌虚溢满之活动,既不可放纵而妄耗,也不可强制而抑郁。清。徐大椿《肾藏精论》更畅此道理为:“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能自然不动有益,强制者有害,过用则衰竭,任其自然而无勉强,则自然之法也。” (6)劳动:不言而喻,劳动有助于流通气血,增强体质,正如《吕氏春秋?尽数》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反之,养尊处优,不事劳动,非但外强中干,体质虚弱,且可罹致多种病证,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所述“尊荣人”所发血痹病便是一个例证,那就是:“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据报道,以广西巴马地区众多长寿老人为代表的老寿星几乎是终生从事劳动而不息,更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当然,如果劳动过于繁重,又势必反伤身体,这又是必须明确的(。 (7)锻炼:锻炼的意义虽然类似于劳动,但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因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特别是诸多炼功者曾创造和总结了众多的锻炼方法,虽以动法为主,如五禽戏、太极拳、跑步、游泳、滑冰、爬山等,但也不乏以静为主的气功方法,而且通过守意念、运气、含津等措施,将调神、利气、活血、养津、保精等效果有机地熔于一体,只要坚持之,无疑有益于增强体质,此即《金匱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和《素问?上古天真论》分别所说:“导引、吐纳”,即可“勿令九窍闭塞”,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更能“尽终其天年”也。 (8)疾病:疾病损伤个体体质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如感外邪为患,即可“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气之削也”,“风客淫气,精乃亡”(《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由 内因而罹病,“喜怒不节,则伤脏”(《灵枢?百病始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由此即可引出诸多变化,甚或动摇其根基。现代免疫学研究揭示,很多疾病的发生常因于前述因素的太过或不及导致免疫功能失调,而发病后一般多可反过来加剧免疫功能原有失调程度,唯患某些少数传染疾病又可使机体因此而获得对这些相应疾病的暂时或终生免疫能力”。 (9)药物:药物在参与体质形成的作用方面,也具双重意义,那就是:合理而恰当地用于防治有关疾病,都具增强体质的作用;反之,因当汗而过汗、当下而过下或不当汗而汗、不当下而下之类原因而误用某些药物,或使用能愈此脏之病又损彼脏之用的药物,无疑又都具削弱体质的作用。此外,日趋普遍和严重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反应乃至医源性疾病等,也都可在不同程度上损及相应个体的体质。 综上所述,已充分说明参与体质形成的先天、后天因素甚多,而且每一种因素都具利、弊双重意义,因此我们应尽量地利用和发挥其有利的一方,并限制和消除其不利的一面。 二、体质的本质 这是一个必须明确而迄今又难以明确的问题。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诸如身长之高矮、体形之胖瘦、负荷之轻重、动作之敏钝等,都不过是体质的一些表面现象,唯有抗病、抗老这两方面的能力,才是体质的关键所在,因此如能从这两方面析其原委,或可能为体质的本质作出阐明或找到某些端倪。 1(抗病能力分析归纳致病原因,不外如下两端:一为外因,一为内因。就内外两因的关系而言,中医历来认为外因只是发病的条件,内因才是发病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具体到外感病的发生来看,《灵枢?百病始生》曾析其机理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素问?刺法论》与《素问?评热病论》则进一步分别就此引出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结论,这已说明个体抗御外感病的能力主要取于正气虚否,而正气无疑便是前面所说的内因, 其与体质相关。由此则当进一步探究正气之实质。恰好不少的杂病纯因本脏自病,即其发生与外因无关,仅由内因使然,《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愉快便不至于出现本脏自病之情况,参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言“五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分析之,“真元”当为前述正气的要害,按照《金匱》众多注家的意见,真元实指真气或元气,也即主要是指肾中的精气,这就是《灵枢?决气》所说的“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也,因为此“精”不仅派生出了气、津、液、血、脉等,而且为体内诸脏腑的正常运转提供原动力,唯其又有赖于后天脾胃之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育,由此或可以说人体的正气或体质主要是指先后天之精气,并以肾中精气更居于主要位置。另据现代免疫学研究表明,个体间的诸多非特异性天然免疫功能的类型与差异,如每一个体的固定而各有不同的有关免疫球蛋白的正常水平及其抗原、抗体的种类、型别乃至血清中的含量等,几乎都是通过遗传途径获得e。这无疑又为这里所说中医领域中的体质本质主要指肾中精气这一看法提供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佐证。 2(抗老能力分析在前述“禀赋”一项中已阐明体质是决定寿命长短的主要原因之一,除却意外事故和某些疾病 所致死亡之外,寿命的长短又主要表现为衰老过程进展的快慢,故抗老能力的强弱不失为衡量体质强弱的一项指标。 在前述“性别”一项中所引女子七岁至七七与丈夫八岁至八八这一生长、发育及生殖能力的自然演变过程,已经充分肯定了肾气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合《灵枢?天年》就“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之问题所作原因分析来看,虽然主要因于五脏是否坚固,但又从“以母为基,以父为檐”的角度,再一次强调其根本原因乃在于肾气的盛衰,也即肾气盛衰与寿夭有密切关系。《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曾引广成子曰:“毋劳尔形,毋摇尔精,乃可以长生”,由此点明欲长寿,欲抗老,必须爱护体形,珍惜肾精。归纳前后三段所论,似可说明肾气与肾精也即肾中精气乃是决定抗老能力或体质状况的主要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中医所言体质的本质似以肾中精气为主,以脾胃水谷精气为补充。 三、体质的特性 究其特性,实则从文首所述概念中已有所体现,现从生理与病理方面分述之。 1(体质的生理特性既可从遗传方面获得稳定性,又可从获得方面赋予可变性。 (1)稳定性:诸如前述“禀赋”、“性别”、“年龄”等主导体质形成的先天性遗传因素,都使之表现出稳定性,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命气》中即就寿夭问题阐其稳定性为:“禀得坚强之性,则气渥厚而体坚强,坚强则寿命长,寿命长则不夭死;禀性软弱者,气少而性羸窳,羸窳则寿命短,短则早死(”然因诸如精神、营养、房事、锻炼、疾病等后天可变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并影响体质的形成,从而使之只具有相对性。 (2)可变性:前述“体质的形成”中已广举这一可变性,而临证治病又无不在于改变具体患者的体质,现不妨再引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虚损》一段精辟论述说明之,即“色欲过度者多成劳损,盖人自有生以后,惟赖后天精气以为立命之本,故精强神亦强,神强必多寿;精虚气亦虚,气虚必多夭。其有先天所禀原不甚厚者,但知自珍而培以后天,则无不获寿;设禀赋本薄,而且恣情纵欲,再伐后天,则必成虚损,此而伤生,咎将谁委?” 综上所述,体质的生理特性分之则为上述两者,合之仅为相对稳定性,我们应利用这一相对性即可变性来改善和增强体质,并培养出具有强壮体质的下一代。 2.体质的病理特性由于决定个体体质的脾肾精气及其化生的气、津、液、血、脉乃至五脏六腑功能各不相同,从而使之具有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和病机变化的倾向性等特性。 (1)病因的易感性:各种病因各有不同的特性,并形成不同的中人法度,而不同的体质状况恰为不同病因的中人提供了机会或条件,从而引出了不同体质对不同病因的易感性。如《灵枢?五变》曾指出:“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从这段经文来看,先秦医家已认识到这种易感性,唯其总结尚比较粗糙,除所涉“风”为病因外,而“寒热”系症状,“消瘅”、“痹”则为病证名。后世医家对此虽然广作发挥,但又偏于从已发之病的病因而推及体质状态,故只能移于后面有关“体质的意义”中述及。实际上,临证每多见有体质表虚者易感冒,阴虚者易感燥、热之邪,气阴两虚者易中暑,胃弱者易伤食„„,这又有待我们系统总结之。 (2)病机变化的倾向性:这里所言病机变化,泛指已发疾病的邪气从化、病位转移乃至其本身的转归等,在剔除正、误治疗措施而言其自然趋势,无疑当取决于体质状 况的作用,而这一点也早为历代医家所认识。如《灵枢(论痛》曾说:人之病“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又如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举“肝病传脾”为例而论及杂病传变规律时,即已暗示其发生条件除已病脏腑属于邪气实外,并应具有受其乘侮的未病脏腑脏气虚(即功能低下)的体质状态,而《伤寒论》所论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两感传、直中传乃至不传等,无不间接地肯定了个体体质所起的重要作用。《伤寒总病论?叙论》则将《伤寒论》中的病邪从化问题剖析为:“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阳毒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阴全篇》说得更透彻,即“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以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譬诸水火,水盛则火灭,火盛则水耗,物盛从化,理固然也”。 综上所述,不同的体质状况对不同的病因有着不同的感受性,对病机变化也有着不同的倾向,这就为我们临证辨质指导防治提供了理论根据。 四、体质的分类 尽管各个个体的体质状况无不存有差异,但在若干数量的个体体质中无疑都可找出某些共同特征,由此便可区分为若干类型。然按不同的方法可引出不同的类型,而且所分每一种类型都就典型而言之,付诸实践,不仅互有交叉,而且按照各型的主要指标而分之。 1(体质的生理分类早在《内经》即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分类,如《灵枢?顺逆肥瘦》根据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态、皮肉、气血等状况而区分为常、肥、瘦三类;《灵枢?卫气失常》又将上述肥人类区分为膏、脂、肉三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结合气质而区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主要类型;《灵枢?通天》又侧重于气质而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大类型等。后世医家曾对上述分类方法各作有不同的补充和发挥,使之各成系统。然因这里系言生理性体质分类,所以当剔去包涵气质因素的分类,主要根据上述前两种分类方法,并参考郭子光主编的《中医各家学说?主要学说》综合前人有关论述所作具体分类的意见,特将成人的生理体质区分为常人、脂人、膏人、肉人、瘦人五型,这里专就此五型的皮肉、形体、气血特点列表说明如次。 2.体质的病理分类如前所述,中医多从临床病人而论其体质,由此也就引出了它的病理分类。首创这一分类方法者,当推前引北宋?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所分虚寒和实热两种类型。清?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湿》所作“按评”中又述阴阳两类体质的区分方法为:“治法总宜辨其体阴阳„„,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实者,其体属阳”,“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近年来,有关学者在吸取前人分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实践体会,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分型方法,如匡调元分之为晦涩、腻滞、燥红、迟冷、倦怠五型,何裕民分之为阴虚(内分阴血虚、阴虚内热)、阳虚(内分气虚、阳虚恶寒)、阴阳两虚、痰湿(内分痰湿、湿热、寒湿)、瘀滞五类九型,郭子光分之为阳虚(内分阳虚、气虚、阴寒)、阳盛、阴虚(内分肺阴虚、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血虚、津亏)、瘀血、气郁、痰湿六类13型,皇甫燕还专就12岁以下的小儿区分为脾胃虚弱、肝肾不足、血虚、肾气不足四型,这无疑为我们的分型提供了足以借鉴的丰富资料。我们认为病理体质类型是介乎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潜在病理变化在体质方面的反映,也是前述参与体质形成的某些因素发挥负面作用的结果,为了使这一客观存在的体质类型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服务,并区别于临证辨证审因,故主张以归纳更多的 共性进行分类为宜,现特参考匡氏、郭氏分型方法而分为阳虚、阴虚、气滞、痰浊、血瘀五型,同样列表说明如次。 需要说明的是,既是病理性体质分型,决非固定不变的,尽管目前还不便规定具备几项指标即可归属相应类型,但总以所具指标的主次及其数量而确定之。 综上所述,已说明不论从生理与病理角度出发,皆可将人群中的个体体质分别归纳为五个常见类型,然这两种分型方法尚有待于完善之,尤需借助全国范围内对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等方面的大规模个体体质普查完善之,以使它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 五、研究体质的意义 主要利用上面所述内容,帮助指导诊病、治病、防病、延寿乃至优生优育。 1(指导诊病 即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推其体质,定其病因病机,如《素问?经脉别论》 曾说:“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灵枢?卫气失常》在论肥、瘦、众人三种体质类型时也说:“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 之清浊,而后调之,无失常经”。唯上引两段经文所述者只是一般原则而已,《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则说得比较具体,即“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须知发病之日,即正气不足之时。”实际上,金元时期的李呆、朱震亨两位医学家之所以能够分别创立脾胃学说、养阴学说,盖因他俩能够从其各自所处的时代、地域、民情、诊治对象等方面发现脾阳亏损与阴虚火旺两种病理性体质类型在人群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即他俩临证时都非常重视辨别体质问题。近年来,大量的临床报道在分析病因病机时,也几乎无不考虑到了体质因素所参与的作用,有人甚至于提出辨病当参合“辨质(即个体体质)论治”,然而体质只是参与病机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尚无法取代辨证论治的。 2(指导治病既然辨体质可帮助定病因病机,无疑也可以指导立法处方,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清?叶桂《外感温热篇》说得更为具体,即“吾吴地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 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人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化热则一”;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则从另一角度析其方法的重要性为:“天下有同此一病,有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惟无效,反而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地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龄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徐氏的上述论述还说了体质在同病异证施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实则体质也常常决定着异病同证施治。由此可见,在诸多病证施治中都离不开体质因素之考虑。 3(指导防病延寿前已述及不同个体的体质有强有弱,弱者又有阳虚、阴虚等不同,而强者务需自加珍摄,弱者更需据其具体情况调护之,如是,则可防病于未然,并尽享其天年,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 养阴,以从其根。”元?朱震亨《格致余论?痃疟论》更指出:“淡饮食,省出外,避风就温,远去帷薄,谨密调养,无有不安。”,然而,朱氏所说的保养体质而防病延寿的方法尚属消极适应,而迄至清。张琰《种痘新书》已总结出了多种种牛痘方法增强小儿特异性免疫性功能,以预防天花病的发生。近40余年来,人们愈来愈重视推广免疫接种,开展体育活动,注意营养搭配„„,从多方面、多渠道、多环节来增强和改善体质,从而使很多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趋于消灭,也使广大群众的平均寿命得到普遍性的延长。 4.指导优生优育鉴于禀赋为个体体质的形成基础,父母的诸多体质特征每多通过遗传而赋予子代,欲优生,除了禁止近亲通婚之外,并应严格地进行婚前体质检查,一旦受孕,还当注意孕期卫生,其目的都是为了孕育一个禀赋厚敦的子代。至于在儿童的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更应从前述参与体质形成的各种后天因素方面时时处处慎养之,而当前所倡导的母乳喂养、预防接种等都是一些增强体质的基本措施„„。只有普及体质知识,提高体质意识,才能最终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水平。 总的来说,中医体质学说在历代医家不断阐发和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系统理论,并成为中医理论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体质学说除了已阐明参与体质形成的各种先后天因素之外,并认识到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对某些病因有着易感性,对某些病机变化有着倾向性,这便使得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性指导诊病、治病、防病延寿乃至优生优育等,唯其本质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又均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和提高。 复习思考题 1(参与体质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究竟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 2. 中医体质有哪些特性?你认为如何分类比较合理? 3. 举例说明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 [注] ?张笑平主编.现代中医各家学说,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15( ?匡调元著(中医病理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64—85( ?何裕民,等(从体质调查结果探讨因时因地制宜治则,中医杂志,1986,27(5):47( ?张笑平,等.《内经》在环境医学上的成就初探,1981,8(1):5( ?郭子光主编(中医各家学说,第l版,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330—341( ?皇甫燕(小儿体质初探,浙江中医杂志,1986;(8):379(
本文档为【中医主要学说-体制学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88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体育
上传时间:2018-07-20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