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数学说课稿(整理)

初中数学说课稿(整理)

举报
开通vip

初中数学说课稿(整理)初中数学说课稿(整理) 初中数学说课稿 1.1正数和负数 1.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正数与负数是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学生学过的自然数与分数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区分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正数与负数》是在学生对温度有一定的认识,对负数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制订了如...

初中数学说课稿(整理)
初中数学说课稿(整理) 初中数学说课稿 1.1正数和负数 1.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正数与负数是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学生学过的自然数与分数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面研究有理数的基础,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区分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正数与负数》是在学生对温度有一定的认识,对负数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数、负数和零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负数的引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 重点确定为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确定为负数的意义。 根据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采取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2. 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在教法上采用了情境创设法、案例分析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3. 说学法 在学法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回答与表现给予肯定、表扬,由此保护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积极性。 (自主探究法:研究实际问题?认识负数?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1.2:有理数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有理数概念. 教学难点: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 二、 教法分析 鉴于初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练习题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练习题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通过合作探索,理解有理数的分类,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完成有理数概念的建构,达到教学目标。 三、 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恰如其分的问题设计,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1.2.2《数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有理数” 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数轴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1)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能正确地画出数轴。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与思考,建立数轴的概念。 2)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的重点:1)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 2)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法分析 鉴于七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积极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逐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三、学法分析 联系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问题,注意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学会”到“会学”转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及练习中产生错误的根源,加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2.3《相反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第3课时,主要介绍了相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及符号的化简。 2、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在研究了负数的基础上,遵循过渡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 ,既把小学所学的正数、零和初中的负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又为学生以后顺利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在以后将要学习的二次根式、方程、函数和相关学科等知识领域都有所渗透。因此,这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成因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双重符号的化简 难点:“-a”的理解和双重符号的化简 由于相反数在许多知识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要能准确地运用它,就得深刻理解它的含义,又因为双重符号的化简是进行有理数运算的前提。因此,“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和“双重符号的化简”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学生刚进入初中,认知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弱,对于“-a”和双重符号不容易理解,所以我确定它们为教学难点。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精心选材、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其特征性质; (2)、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3)、能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含有双重符号的数。 能力目标:(,)经过观察、思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a”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由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特征性质,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一系列探求活动,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启发引导 突出问题 遵循原则 鼓励探索”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本节课采用了启发、探讨式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以设疑提问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想、去思考,以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方法,养成大胆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变“学会”到“会学”。 1.2.4初中数学说课稿:绝对值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绝对值》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上册1.2.4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 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 3)能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绝对值的两种意义是重点,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如何突破绝对值符号里字母a的任意性这一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归纳,共同探讨交流,利用课件和图片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3.1有理数的加法 一、说教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地位和作用: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七年级数学上册P21页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题为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学 重点、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 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1.4.1有理数的乘法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减法后学习的,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也是建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因此,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由于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因而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增强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而且学好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对将要学习的有理数的除法以及其他的运算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将重点确定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因此,与小学算术数的乘法比较,学生对含有负数特别是两个负数相乘的意义的理解,思维角度变化较大,思维强度也增大,因此我将难点确定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总结出法则。它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动手,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学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1.4.2有理数的除法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四节中有理数的除法。这节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内容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两点说明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有理数的运算是本章的重点,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重要前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熟练进行有理数运算的必备知识,它与有理数的其它运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整节内容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化未知到已知、用已知求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思维的力量,发展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方面: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求有理数的倒 数,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感知数学知识的普遍性、相互转化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生生合作,使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是很重要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熟练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勤思、善思,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本节)×(,2)=8,9×( ),,36,4×( ),,16,看到这三个问题,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联想到“除法”。此时,教师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接着课件揭示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探究,这样坚持揭示目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指导学生自学。 课件揭示自学指导(,)阅读教材第44页内容;(,)小组讨论疑难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与此同时,坚持每次自学前给予方法指导,可以使学生积累自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学习,从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重点巡视中差的学生,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4、检查自学效果。 课件展示与例题类似的习题,让后进生板演或回答,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或板演时,要照顾到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通过巡视,搜集学生存在的错误,并在头脑里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把倾向性的错误用彩色粉笔写在黑板对应练习处,供讲评时用。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已致用的能力。 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 学生观察板演,找出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的相同,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小组讨论,说出错因,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学习。这个过程既是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使优等生了解更加透彻,训练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找出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是从理论到理论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6、当堂训练。 为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我给出一组练习。(《数学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第23页),这组题目,分三个梯度:法则的直接运用、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把这些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能当堂达到学习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断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哪些同学课后需要“开小灶”,使课外辅导要有针对性。 7、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通过前六个环节,学生已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整理知识,总结规律,提炼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 8、布置作业。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请学生自编4,6个题目,让学生做到作业本上,以考查学生对本节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四、说明。 (一)、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黑板的正上方中间处写明课题,然后把板书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是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为了培养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的能力,板书中只出现两种法则的符号表示,从而加深他们对法则的理解,板书右边是学生的板演,以便于比较他们做题中出现的问题。板书下方是课堂小结,重点写出:有理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有理数的乘法,以体现本节课中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1.5《有理数的乘方》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初一年级第一章第五节作如下的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乘方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4、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实践探究式。 三、说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 四、说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又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之二是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 2.1整式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中的2.1整式(第一课时)单项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设计说明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的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单项式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习本章其他内容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整式乘除、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或缺 的数学工具。 “整式”一节是“整式的加减”一章的起始课,整式是代数式中最基本的式子,而单项式又是整式中最基础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有关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得出单项式概念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的数学工具,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其相关的概念 难点:对单项式的系数、次数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开始,知识由数向式转化,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差距,学习中会有一定困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把握以下两点: (1)加强直观性:从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域为切入点,用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2)注重分析: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变式和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处和判断易错处,强化认识。 三、教法分析 数学课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已有了小学所学习的一些数量关系的铺垫,其难度不大,学生能够完成,而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进而得出单项式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采用适当的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发现共同点,来突出重点,采用变式训练和反例的练习突破难点。 为了使本节课更形象、生动,我选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四、教学流程 活动一:情景导入; 活动二:探索新知; 活动三:变式训练; 活动四:例题讲解; 活动五:拓展提高; 活动六:课堂小结; 活动七:作业布置。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 情景导入 播放韩红的《天路》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达到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问题: 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设计意图是: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现实问题情境出发,感受用文字表示数的意义 活动二: 探索新知 通过实际事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和必要性。通过观察,归纳,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体会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体会在现实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活动三: 变式训练 了解学生对单项式有关概念是否理解、存在的问题;巩固的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概念 活动四: 例题讲解 能用单项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是的次数的概念。能解释简单单项式的实际背景,理解相同式子所表示的不同含义 活动五: 拓展提高 通过本组练习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活动六: 课堂小结 回顾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习惯 活动七: 作业布置 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给学生以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板书设计 单项式 1、单项式的定义 2、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强调 变式练习 七、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利用章前图提出问题,结合所列代数式100t对本章知识进行整体介绍,然后转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 针对初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启发式,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教学时,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从而增大教学密度和容量;以启发谈话法为主,进行讲解及练习,利用变式和反例练习,加强对概念的了解和应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单项式》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2.2整式的加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定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是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 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正确合并同类项。 (2)能先合并同类项化简后求值。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老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 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能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字母表示加法的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22222、代数式3ab + ab-5+5ab-4ab+3有几项?它们分别是什么?每一项的系数分别是什么, 合并同类项需要用到上面提到的运算律。另外在交换项的位置时,学生往往在符号上出错。因此,设计这两个问题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境一:请把下面的水果分类, (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就有分类的思想。物以类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启发学生知识迁移,探索代数式中是否也存在同类的项,能否给我们带来简便运算) 2、情境二:图中的长方形由两个小长方形拼成,求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至少采取两种方法。) 学生通过演算可得两个不同的式子) 8n+5n 或 (8,5)n 即像这样的运算过程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3、导入课题:3.4合并同类项(二)。 这一小节通过对熟悉的事物分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且利用学生最常用求面积公式唤醒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使探究新知成为学生的自学行为。 三、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问题一:上面我们用两种方法计算同一图形的面积,结果恰恰验证了代数式8a+5a与13a的相等关系。你还有别的理解方法证明8n+5n=13n成立吗,请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分小组展开讨论。 。 1、如果借助线段图你是怎么样理解8n+5n=13n的,那么8n-5n=, 2、如果根据乘法分配律,你是怎么样理解8n+5n=13n的,那么8n-5n=, 3、从8n+5n=13n,8n-5n=3n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多项式中有些项是可以合并的,成一项的,依据是乘法的分配律。 问题二:代数式3ab2 + a2b-5+5ab2-4a2b+3能不能化简,如果能,请用学过的知识把这个代数式化简。 (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在学生思维受限时,给予适当点拨,然后有选择地让几个小组派代表,把他们的化简结果展示给大家,并说明理由。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进行小结。) 解:3ab22 222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3+5)ab2+(1-4)a2b+(-5+3) (乘法分配律) =8ab2-3ab2-2 进一步提出问题8ab2-3a2b-2这个结果还可以化简吗, (二)建立概念。 1、想一想: 8n+5n=13n 3ab2+5ab2=8ab2 a2b-4a2b=-3a2b -5+3=-2 分小组讨论由以上几个式子,你发现在代数式中,具有什么特征的项才可以合并, 教师巡视,并有意识地点拨,一要注意字是否相同,二要注意相同字母的指数也是否相同。 2、师生共同归纳:(1)必须且有两个特征: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才可以合并。(2)几个数学项也可以合并。 3、进一步归纳概念: 同类项:在代数中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数字也是同类项。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4、举反例:为什么8ab2-3a2b-2不能化简,通过这个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这一环节,通过设计、衔接紧密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充分感知同类项这一概念是为了化简化数式而产生的。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为归纳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作好了铺垫。其中:问题(一)前面问题的拓展,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提高了它的探索价值。第一种方法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第二种方法利用了乘法分配律,使学生思维不断地得到深化。问题(二)思维跨度较大,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探究空间,它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与问题(一)形成合理的梯度,学生协手拾阶而上,可获得解决。 (三)归纳法则: 1、教师介绍合并同类项的意义, 2、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式子: 2222(1)3ab+5ab (2) ab-4ab =(3+5)ab2 =(1-4)a2b =8ab2 =-3ab2 思考:合并同类项实际上是合并什么,字母和字母的指数有何变化, 3、归纳合并同类项法则: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并思考:通过法则,合并同类项就转化成什么问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确,通过法则,转化成“有理数的加法”,渗透化归思想。 四、巩固新知: 1、先巩固概念:(1)口算:下列各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x与y ?a2b与ab2 ?-3pq与3pq ?abc与ac 2322?a 与a ?mn与-nm ?-125与12 ?6与x?? 2、请写出2xyz3 的三个同类项。 第一题:以提问的形式请学生完成以上练习,在学生解决练习以后,教师点评:强调概念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二题: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可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明确只需要改变系数即可。通过这组练习,强化了概念的两个特征。 3、合并以下各式中的同类项。 (1)-xy2+3xy2; (2)7a+3a2+2a-a2+3 采用先放后收的方法,让学生先试解,然后教师有选择的把两个学生的解题进行展示。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懂得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掌握解题步骤和正确的收发室格式。 4、练一练(口算)合并下列同类项: (1)5x+4x= (2)-7ab+6ab= (3)-5x-7x= (4)mn+nm= 练一练是法则的简单应用,既可以巩固法则,以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让学生交流学习合并同类项的体会。包括:知识与方法的收获,探究与合作交流的体验等,对学生的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小结: 1、 同类项的概念,强调概念的两个特征。 2、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强调两个要点。 3、 分类思想,化归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等。 学生的收获不仅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小结的设计,意在使学生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118页第1题的(1)(2)小题。 课本119页第3、4题。数学理解中的第1题。 2、思考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更快的完成:当a=-9,b =8时,求代数式:3ab2 + 22ab-5ba+2ab的值吗, 3、试一试:请编写一道含有同类项的代数式,并自己合并出最简的式子,我们下一节课再交流。 作业的设置,意图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基础上,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通过试一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7、板书设计 2.2.1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概念。 (1)所含字母相同。 (2)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法则。 简明扼要的板书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因为采用多媒体演示,所以我的板书比较简单。 3.1.1从算式到方程 各位专家领导,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一元一次方程。首先,我对本节教材作如下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一元一次方程》是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小学已经学习了简易方程,这章内容是在学习了整式加减的基础上探讨的。本章主要研究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我所讲的这一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一种进步,并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了解利用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讲方法。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并且,方程也是将来我们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重要工具,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及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心理特征,特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画示意图有利于分析问题,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符号化方法。 情感目标: 1.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感觉自己智慧的力量; 2.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知道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4.教学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设定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中“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性教学法与引课,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学生走向知识走向学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一般从感性认识开始,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演示。结合图右分析实际情境使学生更直观理解更深刻,以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依据课程标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主要方式,因此在教授过程中多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辨析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使学生扎扎实实学好新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课件一 问题1:问题2: 1:请同学们用算术方法解决 2:启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给以肯定与帮助。 问题1算术方法解决容易,但问题2却不容易产生矛盾****。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步:算术困难,字母帮忙。 课件二 出示: 1.问题1 2.问题2 学生思考,师生结合示意图一起分析填空,让学生体会用字母可以表示数量,使数量关系很明显,容易理解。 第(三)步:找到关系,列出方程。 引导学生分析了数量关系,能否能找到相等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在这里让学生体会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已知,而列方程时,方程既含有未知数,又含有已知数。可以用未知数(字母)与已知数一起来表示的数量关系的各个量。从而列出方程。 第(四)步:定义方程,举例回顾。 1.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右边概念。 2.师生共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3.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分组讨论,归纳出优缺点。 课件三 4.练习: 5.说明这些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并再次举例,并让学生举例。 这里首次出现方程的定义,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易方程。再次举例可以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为一元一次方程提供题材,通过下定义、举例,进一步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第(五)步:归纳总结巩固发展。 1.通过这节课,你学习到些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体 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感受自己是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通过小结,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 课件四 练习: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 五、设计说明: 著名的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与其说数学,倒不如说学习„数学化‟。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个重要模型。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重点突出了“建模思想”。首先设置了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些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并归纳引出一元一次方程。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从具体数的运算到字母参与运算,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一次大飞跃;从列代数式并进行计算到列方程并求解,又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一次重大飞跃。因此,在教学中要走小步子,起点要低一些,不能操之过急。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列方程,如:例1并且在例2的(2)中做了适当的提示(问题串)。 设计中对教材的处理:1、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判断,我是分开练习,并且还增加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3.2.1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3.2节第1课时内容,是一堂探究用“合并同类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究活动课。 人们对方程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方程是重要的数学基 本概念,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是本节乃至全章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去括号”和“去分母”解法准备理论依据( 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基与上面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会应用合并同类项法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进一步探索方程的解法. 2、情感态度目标:进一步认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感悟解方程过程中的转化思想. 3(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化归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5(美育目标 使学生们在学习中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用“合并同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难点: 会用“数学建模思想”、 “化归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手段 (一)、 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设计思路:、 1(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讲解——巩固练习”的模式展开教学。这样设计,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2、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推理、论证、交流与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 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手段 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本节课充分利 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归纳?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 四、教学程序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1、引入: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探索规律,总结方法:出示引例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用“合并同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学会应用,对有困难的同学,教师通过适当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这样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 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问题1解方程中“ ,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探究,让学生加深认识,掌握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的实质,感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必要性。 3、例题讲解:对于例1,首先鼓励学生试着解方程,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就鼓励。教师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把错误集中起来,组织学生进行组织交流。最后规范书写格式。 教师指导与板书,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题过程,进一步理解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巩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能,在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分层次练习,及时反馈、巩固提高、拓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男好生分组竞争,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小结,归纳解方程的方法及易出错的地方。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五、反 思 我将本节课定位为探究式教学活动,通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与同学交流、反思等,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 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每个问题的设计都以问题串的形式前后联系,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再通过探索交流、反思、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样的安排符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3.2.2《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移项》 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移项法。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一元一次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及其运算,和从算式到方程及等式的性质,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解法部分,移项法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传授观察比较和讨论的数学探究思想和主动探究归纳的数学意识。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 (2)-2x-3x=15 (3)-4x+x=36 (4)-6x+4-4x=-64 这几道复习题主要是为了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既得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并且又为将要学习的新课做铺垫,可谓是:“承上启下”作用; 2、 接着,由对问题二的探究引入探究解ax+b=cx+d(a-c?0)型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把教 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同时,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在问题二中,我们可以得到一元一次方程为3x+20=4x-25继而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引导他们与前一节课的合并同类项的型式进行对比,通过小组探究、讨论,最后归纳出解题方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对比思想和自主探究、归纳的能力,经历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 的过程; 3、 由实例得出本节课新的知识是:移项法 4、 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中,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安排了两道例题: 第一道是例2:解方程3x+7=32-2x, 这是一道单纯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例题,主要是为了向学生讲解利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注意事项及解题的书写格式。 第二道是例4:根据下面的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表,考虑下列问题 (1)、一个月(2)0.5x-6=0.75x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的移项方法来解题,加深理解和记忆; 课后练习也是两道,分别是:(1)4/3-8x=3-11x/2 (2)0.5x-0.7=6.5-1.3x 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解题思想方法。 6、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只是性 我说课的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如何去分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埃及古题的情境感受数学文明.理解和掌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 型。 教 学 重点 会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 学 难点 探究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说教 法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经历发现的全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1、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并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接受老师的答案。 2、精心设计问题。因为好的问题设计不但能激发学习动机,还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授课中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3、变式训练及时巩固。因为学生们学完一个问题后往往从形式上掌握例题,至于消化还得靠有效的训练,通过例题的变式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巩固知识。 教与学互动设计 (流程图)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去分母” 具体活动及设计目的 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这件是英国伦敦博物馆珍藏的珍贵文物——纸莎草文书, 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其中有一个这样的问题: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 (1)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2)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 1、通过列方程,使学生再次感受方程是刻 画现实世界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一个主要模型之 一。 2、经过对同一方程不同解法的比较,得到 去分母能够使解方程的过程更加便捷,明白为 什么要去分母,这是 “去分母”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同“去分母”是科学的、可行的,明确为什么能去分母。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参与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动,从而发现“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方法。由此学生便自行突破了难点。 3、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获得成就感,激发学好本节知识的兴趣。 活动2 下面方程 3x,13x,22x,3,2 , 可以怎样求解? 2105 观察方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要解此方程,应先去分母。 怎样去分母? 解去掉分母后的这个方程 归纳总结去分母的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即"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 呈现不同学生的解题过程,选取学生在去分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发现去分母的易错点?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团体协作精神,巩固了学生对解方程的透彻理解。还对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错例的辨析,加深学生对 "去分母"的认识,避免解方程时出现类似错误? 去掉分母后,方程即转化为熟悉的形式,新旧知识自然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把新问题想办法合理转化就能转变成熟悉的知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通过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这一步骤体会转化思想 x,5,x,1。 2x,1, 1,活动3: 例1:解方程 3412 (自贡市2009年下期七年级期末 考试题 教师业务能力考试题中学音乐幼儿园保育员考试题目免费下载工程测量项目竞赛理论考试题库院感知识考试题及答案公司二级安全考试题答案 ) 设计意图: (1)本题选用自贡市期末考试题目的为激发学生解决本题的兴趣; (2)用实践来加深对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理解。并结合本题思考,能否总结解这种方程的一般操作过程? 通过本题巩固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时说明解方程的步骤是程序化的,但不能生搬硬套,每个步骤要不要使用、何时使用都应视方程的特征而定。了解对方程的每一次变形都是为了将方程化归为最终的形式。解题时应根据题目特点,合理选择解题步骤。 活动4:变式训练 x,12x,1 3,解方程:3x, 3设计意图: 2 利用变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去分母和以前知识的掌握。并为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知识做好准备。 活动5:课堂小结与练习 (1)本节课所学知识及依据; (2)去分母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最后做课堂练习,巩固本节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3.4.1 <<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1)---打折与销售问题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4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销售中的盈亏”问题。本章是继第一章<<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之后属新课标的数与代数领域,是代数学的的核心 知识与技能 ? 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 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进一步体会运用方程解 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 整体把握销售中的盈亏问题中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 ? 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的一般步骤。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先大体估算,再准确计算检验自己的判断,从而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经过引导、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设未知数的含义,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把握好三个重要环节。 (3) 情感与态度 针对一系列生活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让学生获取成功体验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3( 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改理念和学生已有生活、知识水平确定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逐步探究活动,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的方法进行突破;由于本节问题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难点是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地建立方程。通过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来突破,突破关键是引导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二( 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时的目标和面对的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首先把打折概念不放在本堂课;其次有关销售中的一些概念不给严格定义,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理解、接受和运用它们,而不感到学了没有。并不断巧妙创设情境问题,采用引导、启发、回归式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媒体,这样让学生感到接受容易,有兴趣、有目的学到知识,达到我们的 教学目标。 三( 学法指导 针对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没有形成.农村学生对本节内容见得相对少些的特点,所以我在课前安排学生尽可能去了解一下,并指导学生如何合作学习,听取他人意见;如何看书,如何完整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解题过程,学会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思考、讨论,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 教学过程设想 五(板书设计 打折销售问题 1(利润,进价×利润率 2(利润,售价,成本价或 解题过程 利润,进价,售价 „„„„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3)》的说课稿 „„„„ „„„„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 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广。同时也为后继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 2、 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 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设计必要的铺垫,不要代替他们思考,不要过早给出答案。鼓励探究多种不同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探究过程活跃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更大收获。 (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到答案,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4.1.1几何图形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 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课本图4(1-5的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 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第119页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注:小结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归纳,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3页至第124页习题4(1第1,6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4.2直线、射线、线段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第二节《线段、射线和直线》。下面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数学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从知识上看,线段、射线、直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另一方面,这几种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是今后系统学习数学语言所必需的。数 学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探究活动,能使学生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步适应数学的学习及研究方法。因此,本节课在学生今后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会用数学语言表示它们。 (2)能利用工具,画出满足要求的线段、射线和直线。 (3)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能说出该数学基本事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学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探究过程,体会抽象化、符号化的数学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操作中得出结论,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建立自信心。 3、重点和难点 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语言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能使学生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因此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法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语言表示几何图形,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线段、直线、射线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观察??探究??发现”的方法,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有拉紧的绳子、夜晚的光柱、向两方延伸的铁轨等,接下来提出问题:这些图像可以抽象出我们学过的那些几何图形,经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向两方延伸的铁轨可以抽象成直线,夜晚的光柱可以抽象成射线,拉紧的绳子可以抽象成线段,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概念教学,深入研究 接下来,组织学生学习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由图片出发,进一步设问:拉紧的绳子,给我们一条线段的形象,那么线段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总结出“它有两个端点”。然后借助手电筒学习射线。把光线照到手上,照到墙上,照到窗外无限远处……体会怎样由线段得到射线。进一步追问,把线段的两端都向外无限延长又会得到什么图形呢,这样由具体到抽象,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和联系。 画出两条长短不一的线段,向学生提出如何表示这两条不同的线段呢,根据线段的特征,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征集各类结果最后适当加以补充引导说明表示方法。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射线和直线。学生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集体智慧化解难点。 3.独立探究,获得结论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16页的图片,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探究,经过一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经过两个已知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数学基本事实。接下来出示一根细木条,提出问题:把它水平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枚钉子,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后回答,进一步加深对该事实的理解。这样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直线的一些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找出生活中该数学事实的应用,真切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强化训练,巩固提高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由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的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并根据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两道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四、板书设计 4.3角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七年级数学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本章研究的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表示都是一些几何图形,有关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表示方法、画法、计算等,都是重要的几何基础知识,是学习后续图形与几何知识,以及其他数学知识的必备知识基础,而本节概念,特别是形成性概念更是后续三角函数的基础,因此学习本章本节对后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我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的,正常教科书的课时容量包含角的定义,角的表示法,角的度、分、秒单位的换算和计算,但我认为角度概念及角的表示法不认真细致的剖析,学生后面学习很容易出错,如果把角的度、分、秒计算加进来,将能讲完,听能听会,但是肯定不扎实,一会就忘。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没有理解、记忆的时间,而我们的学生基础较薄弱,课前预习自学能力几乎为零。这么大的课时容量我认为他们是无法接受的,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的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描述以及四种表示方法。2.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重点是角的两种描述和角的表示方法。难点是正确理解角的概念,而学法、教法在教学设计中有体现。 二、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按课程要求以达成目标,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角的定义,角的表示法,首先,我让学生用实物和肢体语言来谈对角的理解,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了解在小学阶段对角的感性认识到什么水平,避免了于小学知识的重复。新课中,角的定义我分几个部分,1.看图找角,学生通过观察抽象出角的形象,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2.看图片中的角与教师画的角给角下定义,为了防止学生不会我指着角的表问这是一条什么线,(射线),这两条射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通过练习对角的定义的应用(基础较弱的学生回答问题)会判断会说为什么是角,加深对角的理解。 角的表示法是教学的另外一个重点,让学生读教材,小组交流,讨论出角的表示法,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了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的能力,通过学生 的自己总结角的表示达到了快数记忆的目的。角的动态定义,是从动的观点看角,有动画演示并在此强调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是否为平角和周角,也让学生感受一下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的魅力。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 (一)张元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试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识图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用新知识建构新体系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理解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我主要采用洋思教学法进行类比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问题解决---知识延伸---归纳概念”的模式。 (2)引导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从而达到我校理科教研组课题研究———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分析 (1)新课导入时,引导学生回忆角的相关概念、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作铺垫,明确知识间的联系。然后从一个生动的实际问题展开角的大小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着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新知识学习的兴趣。 (2)讲授新课时,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培养学生动手、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师加入学生一起讨论,听取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 要注重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意思、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渗透观察、类比、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识图能力。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尽情展示,在成功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3)巩固练习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给予分析。对学生在练习中反映的问题要有针对的讲解。 (4)课堂小结由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学会反思,发现问题,从而使课后复习任务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二)王金兰 一、目标 复习上节课内容,包括角的概念及组成,角的度量单位及它们的关系,角的表示方法。 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寻找角与角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15?,75?,105?等特殊角。 理解角平分线及角的等分。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重点 比较角的大小。 画特殊角。 理解角的平分线,学会角的部分与全部的关系。 三、难点 角的比较方法。 角平分线表示方法。 教具:角、量角器、三角板 教法设想: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任务,我首先仔细地复习上节内容,如角的表示方法,对学习角平分线来说是基础,已测量一两个角的比较是本节课未测量的两个角比较的基础。然后出示两个角,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出角的比较的方法:(1)量(2)叠。在这个过程中对细节教学要注意。第三,出示具有公共顶点的几个角,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表示这种关系。 (1)大小(2)和差。第四,让学生用三角尺画出15?,75?,135?等特殊角,让学生明白有的角也可以不用量角器画。第五,用图示讲解角的等分及表示方法。指导学生表示角平分线。第六,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最后我对这节课进行小结,从而突出了今天所学知识的重点内容。 (三)郭英梅 社会不断进步,思想不断更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采用比较新颖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并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获取知识。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向各位老师汇报我对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4.3.2《角的比较和运算》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角的比较和运算》这节课是有关角的基本概念的延伸,也是《角的特殊关系》的铺垫,,更是以后解决有关的几何问题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以及实践探索等能力都有一定的意义。 教材内容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主要介绍角的大小的比较、简单的角度的和差的计算、角的平分线的 定义。 处理方法: (1)利用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复习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2)动手操作利用一副三角尺画特殊的角; (3)利用图形介绍角的和差关系; (4)采用动手实践的形式得出角的平分线的定义。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难点( 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探索、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达到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培养学生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习惯。 学法指导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猜想、归纳等活动,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教学程序 按照以上的设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1)通过复习两条线段长短的比较引入角的大小比较。 (2)回忆用度量法,使学生掌握角的大小的比较的一般方法。 (3)利用课件: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展示叠合法的操作。 (4)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和与差的运算。 (5)问题引申,引导学生发现角平分线,并归纳角平分线定义 4.3.3余角和补角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第六节内容《余角和补角》,本节课是在认识直角、平角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学习两角互余、互补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几何中涉及求某个角的度数的问题。 《图形的初步知识》这一章节是学生进入平面几何大厦的“门槛”。《余角和补角》是《图 形的初步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线段的概念引出射线的概念进而引入角的概念,在认识了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后,就引进了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是实验几何逐渐向证明几何的过渡,为以后证明角的相等作铺垫,也是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 分析能力、演绎归纳能力打基础。 2、 说教学目标 2(1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初一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确定,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其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发展学生几何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的身边”,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教学时可运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结合的训练方法强调概念的本质特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关于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应用常常需要说理,或综合运用代数知识,特别是用代数的方法来计算角的度数,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通过由浅入深、讨论比较、归纳小结等方法及变化训练突破上述难点。 3、说教法 3(1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3(2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3(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4.、说设计: 一、导入设计 由数字入手向学生提问:90?和180?在几何中表示哪两个角的度数,然后请学生画出这两个角。并与书上合作学习作比较得出课题。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可以测量,也可以剪下来拼等等,学生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应鼓励) (设计意图:因为直角和平角是学生熟悉的两个角,由已知引出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实践操作,寻找数量关系、图形变式揭示概念特征,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二、余角和补角概念的教学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通过上面的演示,让学生说出余角的概念,并能从图形和数字两方面说,能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教师扳书) 同样的方法得出补角的概念。(教师扳书) 师生一起归纳:1、互余和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2、两个角是否互余或互补只跟这两个角的大小有关,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3、强化两个角互余或互补的数量关系,互余: 互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及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表述能力。) 三、概念的应用 为了巩固,理解概念,我设计了2个抢答题和一个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余角与补角的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让学生明白:? 互余和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互余和互补只跟这两个角的数量有关,与它们的位置无关。?互余或互补的两个角中,已知一个角的度数,可求出另一个角的度数。) 例1的教学,为了分散难点,我在教例1前先设计了3个练习。再让学生独立思考用怎样的方法解答,最后教师进行启发,启发学生用方程的思想来求未知角,具体的解答过程教师严格板书示例,强调解题格式。目的是让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有更加深化的了解和应用,加深印象。 (学生通过课内练习3及时巩固用方程思想来求某个角的度数问题。) 四、探索性质 1、把互余、互补的概念讲清楚了,互余、互补的性质就容易了。因此,我把探索性质的过程交还给学生。由学生画图,小组讨论,归纳出性质,教师个别指导,并扳书出性质。(设计意图:我认为此时学生刚刚涉及《图形的初步知识》,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小组交流, 教师启发,得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让,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为了让学生从图形上对余角的性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我设计了两个练习,进行分层深化,第1题只要学生会说出理由即可,第2题要求学生会写出推理过程,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再作启发、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图形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拓展训练 (设计意图:1、由于表示方位今后有较多的应用,所以在最后编入一个方位的探究题。 2、通过思考题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六、归纳总结 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进行归纳小结,其目的是让知识形成体系,理清新知识,培养学生概括提炼能力。 七、作业布置 1、看书 2、见作业本 (设计意图:?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巩固所学新知识。? 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 5(说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实际从不同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新课的引入首先就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数形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着手,例如讲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时候,先以代数的形式出现,然后在练习中再强化从图形上形象地理解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开关的包装纸盒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 在新教材的每一章的后面都安排有课题学习和活动课,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巩固已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向生活和实践继续延伸,更重要的是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独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重要思想。本节课的知识不仅有这们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是今后学习比例线段(黄金分割)、正多边形和圆等知识的基础,其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何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2. 会制作火车车厢模型,观察其形状。 3.学会制作莫比乌斯带并探究其作用。 4.会画一个五角星,会用一张纸制作一个五角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二)数学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观察、抽象、比较、动手操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体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发展应用意识。 (三)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鼓励他们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增强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2、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计,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探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创造性,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够尊重理解他人的意见,并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 教学重点: 按比例设计,画出包装纸盒的平面展开图;制作它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仔细观察包装纸盒的平面展开图的特点,以及展开图和原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用具: 课前制作的不同阶段的长方体纸盒及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纸盒,数张按比例画出的不同大小的 平面展开图、硬纸 板、直尺、剪刀、胶水、彩笔、裁纸刀等 活动准备: 1.分组、分工 课前分成八组,每组5-6人,各组自选组长,确定所要制作的包装盒的类别,明确分工。 2.材料 课前准备的材料:每组一套:厚(硬)纸板、数张纸、铅笔、直尺、裁纸刀、剪刀、胶水、彩笔等,各种形状的包装盒。 教学过程 1(观察、讨论 问题1: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是由几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组成的呢, 问题2:问题3:(学生可能不能完全讨论出结果,教师可在启发之后,给予完整的结论。) 2(设计、制作 (1)先在一张软纸上画出包装盒表面展开图的草图,简单设计一下,裁纸、折叠,观察 效果。如发现问题,应调整原来的设计,直到满意为之。 (2)在硬纸板上,按照初步设计,画好包装盒的表面展开图。注意要预留出粘合处,并要适当剪去棱角。在表面进行图案于文字的美术设计。 (3)裁下表面展开图、折叠并粘好粘合处,得到长方体包装盒。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复习知识,另一方面加强组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和特长。] 3、交流、比较 各组展示本组的作品,并介绍设计思想和制作过程。 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制成的包装盒是否是长方体,如果不是,是那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如何改进? (2)从实用性上看,包装盒形状、尺寸是否合理,用料是否节省,是否需要改进, (3)包装盒的外观实际是否美观, (4)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性的联系由那些新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制作包装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次不行可重来。对问题的探究要求畅所欲言,当个人想法与大家想法不一致时,可保留自己的想法,个人服从集体,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 4(评价、小结 评价各组活动情况,小姐活动的主要收获。 (这节课,从研究长方体出发,先把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再学习制作长方体纸盒。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常常能引起“探究”问题的兴趣;研究解决问题之前,要设计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并尽量考虑周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要根据需要调整原来的方案;问题得到解决以后,要总结经验,相互交流。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家要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还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感到学好数学是有用的,学习数学就要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5.巩固、提高 (1)自己设计制作一个正六棱柱形状(底面是6条边都相等、6个角都相等的六边形,6个侧面都是长方形)的包装盒; (2)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圆柱形状的包装纸盒。 (同学们可下讨论、交流、制作并展示) (五)活动总结 通过本节活动课,使同学们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 课题学习 设计制作长方形形状的包装纸盒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4.4 课题学习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所带两班比较,甲班优生稍多一些,学生非常活跃,但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能紧跟老师。乙班学生单纯,有部分同学基础特别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3(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课题学习,属于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判断、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空间想象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 语 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渗透空间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和特长。 4(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利用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制作包装纸盒( 数学思考: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和相应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解决问题:通过包装纸盒的制作,使学生掌握制作长方体纸盒的一般方法,能够独立制作出相关的包装盒( 情感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对合作意识的认识,培养合作精神( 5(教学难点分析: 重点:如何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制作包装纸盒( 难点:如何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6(教学课时 ,课时 7(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指明活动的主要内容 活动名称: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纸盒( 方法:观察、讨论、动手制作( 材料:厚(硬)纸板、直尺、裁纸刀、剪刀、胶水、彩笔等( 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如墨水瓶盒、粉笔盒、饼干盒、牛奶包装盒、牙膏盒等( 二、提出活动步骤、分组活动 活动步骤: 1(观察、讨论 2(设计制作 3(交流、比较 4(评价、小结 评价各组的活动情况,小结活动的主要收获( 9(作业安排 三、小结与作业 11(,小结, 这节课,从研究长方体出发,先把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再学习制作长方体纸盒。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常常能引起“探究”问题的兴趣;研究解决问题之前,要设计方案,并尽量考虑周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要根据需要调整原来的方案;问题得到解决以后,要总结经验,相互交流。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家要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还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感到学好数学是有用的,学习数学就要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本文档为【初中数学说课稿(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359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4KB
软件:Word
页数:6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