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举报
开通vip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疗法 用具及常用药液 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他常用...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 用具及常用药液 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 作用: 1、止痛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 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1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的起止点;腰椎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4、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 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2、注射角度与深浅: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浅。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2-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4、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治疗疾病 水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我科室主要对以下疾病运用本法治疗: 1、痹证: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 2、神经系统:头痛、睡眠障碍、面神经麻痹; 3、消化系统:胃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 4、呼吸系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刮拭要点(五度一方向): 角度:刮板与刮拭方向保持45度—90度进行刮痧。 长度:刮痧部位刮拭时应尽量拉长,如背部每条6—15厘米 力度:力量适中均匀 速度:适中 程度:一般刮拭20次左右,以痧痕为度,停止刮拭。如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不可强求。 总原则: 1)一般头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为顺序,从上到下,从内到外, 2)单方向刮拭,不宜来回。 3)刮好一部位(经络),再刮另一部位(经络) 刮痧的补泻方法: 补法:按压力度小、作用浅、速度慢、刺激轻、顺经络行走、刮拭时间相对较长,对皮肤细胞、肌肉有兴奋作用。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 泻法:按压力度大、作用深、速度快、刺激重、逆经络行走、刮拭时间相对较短,对皮肤细胞、肌肉有抑制作用。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 平补平泻法:介于补法与泻法两者之间:按压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适宜于虚实夹杂体质者,尤适宜亚健康人群或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刮痧。治疗时间: 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10-20min,全身刮痧宜20-30min。治疗刮痧时,汗孔开泄,消耗正气。为有利于扶正法邪,或祛邪而不损正气,故治疗时间一般限制在25分钟之内,每次宜治疗一种病症。如采用泻刮手法超过25分钟时,正气消耗过多,会出现疲劳反应。治疗刮痧应在饭后半小时以后进行。 临床刮痧治疗病症 一、支气管哮喘 症状: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此种炎症克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主要激发因素有特异性火非特异性吸入物、感染、食物、气候改变、精神因素、运动及药物因素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2岁以前开始发柄 者居多,一秋冬季发病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是国内外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 【刮痧疗法】 取穴部位: 1、背部: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肾俞、志室 2、颈部:天突 3、胸部:膻中、中府 4、上肢部:尺泽、大渊 5、下肢部:足三里 操作步骤: 1、发作期:先刮大椎和两侧定喘、肺腧穴,再刮天突、膻中、中府 穴及前胸部,然后刮尺泽及上肢内侧,力度由轻到重,到皮肤出现痧痕为度。 2、缓解期:先刮定喘、风门、肺俞穴,再刮肾俞、志室穴及腰部, 然后刮太渊穴及前臂内侧,最后刮足三里穴,力度适中,以出现痧痕为度。 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症状: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的疾病,是由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以及过敏等引起的气管黏膜炎症。一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温突然变化时。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一般起病教急,病程短,多在1-3周好转,个别迁延不愈,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 【刮痧疗法】 选穴部位:1、背部:大椎、定喘、大杼、风门、肺俞 2、上肢部:尺泽、大渊、合谷 3、颈部:天突 4、胸部:中府 5、下肢部:丰隆 操作步骤: 1、先刮大椎穴,再刮定喘、大杼、风门、肺俞穴,从上到下进行操作; 刮尺泽、大渊和合谷穴,从左到右,力度由轻到重,急性力度较重,慢性力度适中,均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颈部天突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刮胸部,以中府为主穴,刮 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刮下肢部丰隆穴。 三、头痛 症状:头痛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由肝阳上亢,痰淤互结而导致清阳不升,或浊邪上犯,清窍失养所致。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的额颞部、前额、巅顶或后枕部,或左右展转发作,或呈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多呈跳痛、刺痛、胀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也有持续数周者。本病常隐若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可见于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病 【刮痧疗法】 取穴部位:百会、大椎、肩井、肩髎、合谷、阳辅、昆仑、行间; 操作步骤:1、头部:刮百会、大椎穴; 2、上肢部:刮肩井、肩髎、合谷穴,至出现痧痕为止; 3、下肢部:刮阳辅、昆仑、行间穴至出现痧痕为止。 四、眩晕 症状:眩晕由风阳上扰,痰淤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至扑倒。可伴恶心 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本病常慢性起病,逐渐加 重,也有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可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 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等病。可做相应的检查 以明确眩晕的病因。应注意排除脑肿瘤、血液病等。 【刮痧疗法】 取穴部位:风池、太阳、百会、翳风、大椎、大杼、膏盲、神堂、合谷、 足三里; 操作步骤:1、头颈面部:刮风池、太阳、百会、翳风穴以皮肤潮红为 度; 2、背部:刮大椎、大杼、膏盲、神堂穴,至出现痧痕为止; 3、上肢部:刮合谷穴; 4、下肢部:刮足三里。 注意事项 1.要了解病情,辩证施治,审病求因,确定刮拭的部位。 2.根据病人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采取手法。 3.妇女怀孕者,腹、腰、骶部禁刮。 4.皮肤有感染疮疗、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 5.不要面向电风扇刮痧、尽量避风。 6.刮完在痧退后再刮痧,平时可以补刮,以加强退痧作用。 7.刮痧时,有一定量的毛细血管出血,渗到附迈组织,然后再行吸收,这是增加抵抗力的一种方法。 8.怕疼的人,可先泡热水澡或热敷再刮痧,以减少疼痛。 9.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可洗热水澡,边洗边刮无妨。 10.刮痧后喝一杯热(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作的排出。 其他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证: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 1. 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 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1.2 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 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 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 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 痈等。 3. 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 将罐取下。 【操作程序】 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 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齐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注意事项】 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 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 拔罐。 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 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醒脑开窍针法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防病治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不断需求,针灸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使用,正逐步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对于各种并发症,配用相应的穴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具体方法如下: 一、选穴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尺泽(手太阴肺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二、手法 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三、并发症的治疗 (一)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二) 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 (三) 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四)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五) 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 (六) 癫痫:针大陵、鸠尾、 (七) 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八) 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 (九) 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 四、治疗时间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中药灌肠疗法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高热不退 方法:取生地30g,生石膏45g,竹叶10g,知母10g,生大黄10g,甘草10 g,加水500ml,用文火煎至150~200ml,将煎好的药液冷却至38~40度。嘱患者排便一次或者给予排便性灌肠一次。用一次性输液器,以14号导尿管由肛门插入2 5~30cm,缓慢滴入药液,滴速以60滴/分,嘱患者尽量忍耐,使药液尽可能保留较长时间,用药后每隔半个小时监测患者体温变化。 2.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肾功能不全 方法:取大黄10~15g,蒲公英30g,煅牡蛎20~30g,将上药加水至600ml,煎至400ml,待药液降至37度时。。用一次性输液器,以14号导尿管由肛门插入25~30cm,缓慢滴入药液,0.5h内滴完,保留半小时,每日1~2次。以病人每天泻便3~4次为宜。连续14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便秘,纳差,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手足麻木,淡漠。嗜睡,贫血及营养状况。 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 方法:取黄芪20 g,太子参20 g,生白术40~60 g,杏仁10 g,瓜蒌15 g,黄精20 g,熟地黄20 g,柴胡20 g,何首乌20 g,肉苁蓉15 g,槐花15 g,陈皮10 g,厚朴10 g,甘草6 g。加减:血虚甚者加阿胶20 g;纳差者加神曲1 5 g,麦芽20 g;热灼津枯者加生地黄、玄参各15 g;阳虚者加肉桂、黑附子各1 0 g。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200 ml,使用无菌纱布过滤,在沉淀之后,药液温度降至38℃左右,在每晚睡前行高位保留灌肠,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2周,症状改善后隔日灌肠1次,观察2个疗程。嘱患者术前排空大小便,放松肛门括约肌,选择合适体位,臀位抬高10~20 cm,并将涂以石蜡油的肛管插入直肠10~15 cm,连接盛药液的灌肠袋,并将药物滴入,滴速为100滴/min,在15 min内滴完,后拔出肛管,让患者平卧,药液留置时间在2 h以上 4.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中风病 (1)痰热腑实证:方药:生大黄10~15g后下,芒硝10~15g冲,厚朴6~10 g,枳实6~10g,瓜蒌30~60g,胆星6~10g。 (2)阴虚风动证:方药:生地20g,玄参20g,白芍20g,肉苁蓉20g,大 黄15g后下,芒硝15g冲。 方法:将上药粉碎极粉成粗末后,加水300ml煎取药液150ml,经双成纱布过滤,加入芒硝。温度维持在37度,0.5h内滴完,保留0.5h~1h。 11
本文档为【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27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2-28
浏览量: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