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事业单位教育类编考教育学读书笔记

事业单位教育类编考教育学读书笔记

举报
开通vip

事业单位教育类编考教育学读书笔记事业单位教育类编考教育学读书笔记 《2015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 论基础》 教 育 学 应 试 笔 记 叶利化 二〇一六年五月二日 序言 出于短时间复习、简便记忆,读后有感,借鉴前辈经验,特留此笔记,纯属本人草率总结,读者谨慎借鉴。划横线是常考点,需准确记;方框是主观题,需理解;其余为重点复习。但不得脱离课本,需多做练习,切记~避免版权纠纷,此笔记只供应试学习,不做他用,如有违背实际,欢迎指正。 1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 (一)、教育的概念:有目的...

事业单位教育类编考教育学读书笔记
事业单位教育类编考教育学读书笔记 《2015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 论基础》 教 育 学 应 试 笔 记 叶利化 二〇一六年五月二日 序言 出于短时间复习、简便记忆,读后有感,借鉴前辈经验,特留此笔记,纯属本人草率总结,读者谨慎借鉴。划横线是常考点,需准确记;方框是主观题,需理解;其余为重点复习。但不得脱离课本,需多做练习,切记~避免版权纠纷,此笔记只供应试学习,不做他用,如有违背实际,欢迎指正。 1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 (一)、教育的概念: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最早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二)、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育人。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长期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四)、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分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五)、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 2、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的无意识模仿。 2 3、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观察模仿、口头相传与耳濡目染。 2、古代社会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奴隶社会:最早产生学校教育。?封建社会 ?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夏代最早出现学校设置(序、校),商代(大学、小学、痒、序,有实物证实); ?西周教育(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教育是中心);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郡国学或郡县学) ?隋唐时期的教育(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宋至元,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清光绪废除科举制) 2、古代印度(记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3 3、古代埃及(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农民与奴隶没有受教育权利。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教育 雅典教育:在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商人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古罗马教育:共和时期家庭教育为主,共和后期有希腊语和拉丁语学校(培养雄辩家) 5、中世纪的西欧 ?教会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和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 ?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维多利诺、埃拉斯莫斯)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4 终身化(保罗)朗格朗最早提出)、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 二、教育学 (一)、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张有教无类,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教学原则有: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 ?孟子的教育思想:性善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论” ?荀子的教育思想:性恶论,教育作用是化性起伪,学习过程是闻-见-知-行 ?墨家的教育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教,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 ?《学记》的教育思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提出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问答法、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和谐的教育) ?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是最早的教育著作,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提出: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 ?卢梭(性善论,小说爱弥儿) ?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 ?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论)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出版《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首先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学四阶段论,形成传统教育“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特点)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儿童、活动、经验”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学的特点。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及生活,教育及生长,教育即经验,学校即社会。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从做中学。)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发展 6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 ?文化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派: ?布鲁纳(结构教学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 其他学着观点: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发展学生智力);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P33 两条最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教育与人发展关系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P33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的性质)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教育的受教育权 3、决定教育的目的; 4、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5、决定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7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3、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注: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提出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1、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影响教育技术 四、教育与文化 (一)、校园文化 1、内容:物质文化、校园组织与制度、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最高层次)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六、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核心:教师素质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p40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8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1、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孟子:性本善,万物皆有备于我; ?威尔逊:基因复制;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格塞尔:成熟机制;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1、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生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例:近朱者赤、孟母三迁、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等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三)、教育(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 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9 ?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起决定作用) 例:同流不合污、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例: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 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例: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阶段性。 3、不平衡性;身高、早熟不平衡。抓关键期。 4、互补性: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例:少年得志、大器晚成。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P51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概念: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方针的内容(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与基本内容) 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0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和途径。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本能高度发展。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 (二)、社会本位论: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巴格莱 (三)、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11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P57 一、联合国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共处、合作)、学会生存。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第三节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P65 一、教育制度的内涵 一个国家或地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西欧(英国)双轨制;2、美国单轨制;3、我国分支型学制。 第四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P69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未实行) 2、第一个开始实行的现代学制:癸卯学制 3、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二、新中国的学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两全、两重。 12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1、层次结构: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2、类别结构:基础、职业技术、高等、成人、特殊教育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P76 第一节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劳动性质、对象、过程、手段的复杂性。 2、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更新、教育机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二)、连续性(没有固定时间)和广延性(没有固定场所) (三)、长期性(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间接性(不直接创造财富) (四)、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热爱事业(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热爱学生(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团结合作、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组织教育和教学、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 4、职业心理健康 13 知识拓展:我国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方向性、科学性、规范性、综合性、权变性、有效性。 三、教师专业知识 1、本体性知识:特定学科及相关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2、条件性知识:教育原理、心理学等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3、实践性知识:课堂情境知识,如导入、发问等技巧。 第二节 学生P90 一、学生的特点 (一)、教育的对象(客体) (二)、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自觉性(主动性,最基本)、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最高表现) (三)、发展中的人 二、现代学生观 1、发展中的人;2、独特的人;3、有独立意识的人 第三节 师生关系P93 一、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二、两种对立观点 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 2、儿童中心论(杜威、卢梭) 三、师生关系的内容:授受关系、平等关系、互相促进 四、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放任、民主 14 五、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3、教学关系:教学相长; 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第五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P103 一、 课程类型 1、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代表人物杜威)。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分科课程(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广域课程、融合课程)。 3、从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划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从课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开发、管理主体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5、根据课程任务划分: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拓展知识能力)与研究型课程。 6、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划分:显性课程(公开课)与隐形课程(校风、建筑、制度等)。 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1、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或活动课程理论):杜威、罗杰斯、奈乐。 2、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主要流派: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 (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立)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 15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 范例方式课程理论:瓦根舍因 发展主义课程理论:赞可夫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 4、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车里霍尔姆斯、多尔。 第二节 课程目标P109 一、 内涵 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多项选择题) 1、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者的需要) 2、对社会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对学科的研究(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三、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节 课程内容(学校教育的核心和基础,P111。) 一、 课程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1、 概念:规定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 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2、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3、 中小学课程设置:小学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中心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高中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16 二、课程标准 1、概念:规定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完整的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内容标准和附录五部分组成 3、意义与功能: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标准。 三、教材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四节 课程结构115 1、横向结构(课程范围) 2、纵向课程: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式课程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1、 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以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 2、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4、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第五节 课程管理P116 17 一、 三级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 2、当地课程 3、学校课程(也叫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开发主体是教师不是专家,开发的首要条件:法定的学校自主权) 第六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P120 一、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1、 泰勒的目标模式,概括为:目标(以此为中心)、内容、方法、评价。 2、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整个过程的评 价和修正。 二、课程实施 1、安排课程表;2、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其中,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1、迁移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生理适宜原则。 第七节 课程评价 P122 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确定目标。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评价的重点在于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3、G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 4、CSE评价模式,斯太克提出,古巴、林肯等进一步发展而成。 18 第八节 课程资源 一、概念:教材及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组成部分。 二、分类 1、按照空间分布: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2、按照功能特点区分: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3、显性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第六章 第一节教学P129 一、概念: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二、教学与智育、与上课的关系 1、教学不等于智育,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也需要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教学是德智体美劳的途径。 2、上课是教学的一种方式。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四、教学的首要任务: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教学过程 P131 一、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三、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19 1、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儒家思梦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习过程; 3、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 4、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标志教学过程理论形成; 5、杜威:从做中学的过程; 6、凯洛夫:一种认知过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间接经验(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书本知识)为主,直接经验为基础。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防止两种倾向: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和杜威的学生中心论。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防止两种倾向:形式教育论:洛克、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赫尔巴特、斯宾塞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P139 一、教学原则 (一)、概念: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0 (二)、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手段: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例:荀况:闻之不若见之;夸美纽斯率先提出该原则 4、启发性原则 例: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孔子不愤不启;学记中道而弗牵。 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例:《学记》中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 6、巩固性原则 例: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7、因材施教原则 例: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二、教学方法(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一)、各种教学方法归并两大类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注入式、启发式 (二)、常用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分讲读、讲述、讲解、讲演四种)、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发现法。 21 5、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情境。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P148 一、教学组织形式 (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以下产生与发展?) 1、首次提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基本定型:赫尔巴特形式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3、完整体系:凯洛夫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念。 我国最早的班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现场教学。 (三)、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概念:把两个或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适合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设备差的偏远地区和农村。 (四)、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 (1)概念: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2)类型: ?外部分组:取消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 ?内部分班:按年龄编班,根据成绩分若干小组; ?能力分组:根据能力发展水平分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不同; ?作业分组:根据学生特点和意愿分组,各组课程不同,学习年限相同。 22 2、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差的学生) 3、道尔顿制:教师不再讲授,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汇报学习情况接受考查。 4、设计教学法:杜威首创,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由学生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重点是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 5、特朗普制: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起始环节) 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最重要) 2、上课(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划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单一课、综合课。 根据教学方法划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3)上好课的最根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4、课外辅导(上课的必要补充,适合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检查方式:平时考查(口头提问、书面作业、单元测验) 考试(期中、期末、毕业考试) 23 第五节 教学模式P155 一、内涵: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 (一)、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1、探究式教学 2、抛锚式(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 3、范例教学模式(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 (二)、其他教学模式 1、暗示教学模式(洛扎诺夫,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促进潜能发展) 2、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发展学生的人格和情感) (三)、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 1、自学-指导式;2、目标-导控式;3、传递-接受式;4、问题-探究式 第六节 教学评价P159 一、概念: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法以及学生培养做出决策。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学期前或单元教学前进行的摸底考试) 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检测) 24 3、总结性评价(期中、期末进行) (二)、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绝对性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1、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例:矮个子里找高个。) 2、绝对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不评学生之间的差异,依据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3、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不同方面评价) (三)、按照评价主体分为内部评价(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他人评价) 四、教学评价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指导性。 五、1、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2、发展性评价目的:促进发展 第七章 第一节德育 P167 一、德育的概念 1、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德育。 2、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被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目标(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概念: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二节 德育内容 P170 一、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重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25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第三节 德育过程P172 一、德育过程的本质:造就道德主体或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行成的基础;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注。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三)、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第四节 德育原则P175 一、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4、知心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五节 德育模式 P177 一、认知模式(皮亚杰提出,流行最为广泛、占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26 二、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提出) 三、社会模仿式(班杜拉创立) 四、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拉斯、哈明、西蒙等) 第六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P179 一、我国学生德育基本途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陶冶教育法;(例:创设环境,如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等等。 三、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德育目标(出发点)、德育内容、学生个体差异。 第八章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P187 一、班级 1、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级一词,是学校行政体系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2、班级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个体化功能 二、班级管理 1、功能:主要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班风是基本,锻炼学生能力为重要。 2、模式: ?常规管理(按规章制度执行的经常性活动) ?平行管理(集体与个别的管理相结合,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 ?目标管理(德鲁克提出) 3、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第二节 良好班集体的培养 P192 一、培养和建设班集体的基本条件:明确的共同目标, 27 二、良好班级重要标志: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P195 一、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二、工作任务:首要任务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中心任务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三、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有效组织和培养优秀班级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班会活动组织:班主任指导下,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活动。分三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主题班会(班级活动主要形式)。 4、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期计划、月或周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 5、班主任 工作总结 关于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关于年中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全面总结、专题总结。 6、操行评定:内容有道德品行、学习、身心健康 7、建立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四个环节。 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 P204 一、概念: 1、课外教育活动:由学校、班级组织实施的课余活动,选修课和自习课不属于课外教育。 2、校外教育活动:有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课余活动。 二、与课堂教学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不是课堂教学蝴蝶的延伸 三、组织形式:小组活动(主要形式)、群众性活动、个别活动 28 四、主要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 五、社会教育(除学校、家庭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等) 社区教育的实质: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六、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家访、建立校讯通、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途径 第十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P213 一、教育研究 1、基本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三要素。 2、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包括理论问题、实践问题。 3、研究类型: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 ?、根据方法论不同,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对事物的量的分析和研究,侧重于用数字和量表的描述,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定性研究:对事物的质的分析和研究,侧重于语言文字的描述,访问法、观察法以及案例研究法 二、研究方法: (一)、常用教育研究方法 1、观察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实验研究法(各类研究唯一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4、个案研究法 (二)、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四个步骤: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29 2、质性研究法(实地研究法或参与观察法) 3、教育叙事研究 三、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新进展-校本研究 基本要素:1、自我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 30
本文档为【事业单位教育类编考教育学读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10-16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