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中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举报
开通vip

中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中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第一章 绪论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 (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心理学的思 想源远流长。 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 著。 4.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 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冯特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建者,是构造主 义心理学派的奠基人。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 (冯特)...

中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中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第一章 绪论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 (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心理学的思 想源远流长。 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 著。 4.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 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冯特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建者,是构造主 义心理学派的奠基人。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 (冯特)于1879年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后,心理学成为一门试验的科学,具有科学活动 的(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等一般特征。 5.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具有的基本特征:?科学在今天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形式,是从 事新知识生产的人们的活动领域。?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它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发展 着的知识系统,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科学活动离不开独特的 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是精神的、治理的活动。?科学活动组成一种社会体制,是整个 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6. 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 面。?心理过程。?认知过程。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 忆)、(思维)、(想象)等。(感觉)是人最简单的认知活动,但却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起点 和基础。记忆是人在头脑中保留以前感知过的对象或现象的映像。记住和回忆经历过的 事情,同时还可以在感知、记忆、思维的基础上对头脑中的形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德形 象,这就是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意志过 程。(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事 先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认知、情绪情感与意 志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又 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遗 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 ?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人格特 征。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 格)。 7.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个案法。 8. 实验法:(实验法)就是有目的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 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包括(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条件:?严格控制实验情境。 ?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严格控制被试反应。优点:能主动获取所需要的心里事实所获得 的信息较为精确.缺点:由于严格控制了实验条件,不能真实地反映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 2.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做适当 控制,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优点:体现了一般观察法减少严格控制、提高真实性的优 点。缺点:是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地控制实验条件。 9. 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1.书面调 查。即问卷法,是通过被试书面回答的方式以研究其心理现象的方法。优点:能比较迅 速地获得大量资料便于定量分析。缺点:对被试的态度不便控制,获得的材料不太详尽。 2.口头调查。即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试交谈的方式以了解其心理特点的方法。优 点:简便易行,被试回答问题的准备性较高。缺点:费时费力,不易做大规模调查,且 1 结论有时带有主观片面性。 10. 临床法:(临床法)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 心理现象的方法。优点:应用广泛、实施方便、不需要特殊仪器等。缺点:很难排除观 察者的主观因素和个人偏见,容易影响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 11. 个案法:(个案法)是对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 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 12.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 其本质、规律和机制。这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原则)。?系统性原则。所谓(系统 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里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加以 考察。主要体现在: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和自组织性上。?理论 联系实际原则。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 都应该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13.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活动机制。?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14. 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部心理 学的专著)。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并以生物学为其理论基础。在灵魂的结构上,他主 张知、意两分法,并认为人的灵魂是单一的,不可分的,是以整体发挥作用。心理功能 应分为认知功能和欲动功能两种。 15. ?笛卡儿,理性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相信人有“天赋观念”。他是个二元论者,认为 身和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本源。 ?洛克,经验主义的奠基人,是唯物经验论者,认为人的心灵犹如蜡板,他把观念分为 又感觉得来的观念和由反省得来的观念两种。 ?达尔文,划时代著作《物种起源》。此外《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和《人与动物的 表情》两部著作着重探讨了人与动物心理的相似性。 16. 冯特的贡献:1.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生理心 理学原则》被生理学界推崇为不朽之作,堪称学术史上的心理学独立宣言。2.它是科学 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冯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直 接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主要采用(实验内省法)。他的弟子铁钦纳所继承,并发 展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3.他培养了一支国际心 理学专业队伍。 17. 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构造主义心理学。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 素,而是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里的技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行为主 义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刺激-反应(S-R)就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公式,他认为心理 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 金纳,确立了刺激-有机体-反应这种新的行为关系。?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 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他们坚决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 格式塔,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把构造主义心理学称为“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代表 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落》《精神分析纲要》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人本主义心 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坚决反对心理学中的实证主义和元素主义,另一位创始人罗杰斯。 这种研究取向使心理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要比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更为密切。 18.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 2 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师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化指标。 19. 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广博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诱导者)。?全面的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他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专业的技能。1.教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20. 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关注技术。(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意思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向被辅导的学生表达。注意:?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不要在学生讲话时东张西望。?要让学生感到你的是在专心的听他讲话。?要以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你对他的关注与理解。?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沉默技术。注意:?不要怕辅导谈话中出现沉默。?要学会鉴别思考性的沉默与对抗性的沉默。?要学会以各种非语言的举动来表达对学生停止讲话的理解与继续讲话期盼。?要让学生感觉到你在他沉默时并没有走神或想其他的事。?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述给辅导教师的过程。?探讨技术。是辅导老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注意:?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做讨论,少做评论。?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当前面临的问题。?要以商量的口吻,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观点与立场。?要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个人成长中出现的困难与挫折。?面质技术。面质技术指辅导教师对手辅导学生的认知方面与思维方法提出的挑战与异议的过程。面质是以接纳、尊重、同感、真诚和温暖等为(先决条件)的。注意:?要理解学生。?要对学生的认知方法做到知彼知已。?要学会以事实来改变学生认知中的偏差。?要让学生感觉到面质不是为了以势压人。?自我表露技术。(自我表露技术)是指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注意:?自我表露的时机要适当。?不要为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去刻意表露自己,甚至不惜编造假话。?要让学生感觉到你的自我表露是为了启发他的思维。?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消除其成长的不良意向与不妥行为。注意:?要制定十分具体、明确的行动计划。?要赏罚分明。?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为了自己。 3 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1. 胚胎发育:1.胚种阶段(0~2周)。2.胚胎阶段(3~8周)。3.胎儿阶段(9~38周)。4.产前 环境的影响。?生育年龄。女性在23岁以后结婚。24~28岁生育;男性在25岁以后结 婚。晚育最好不要超过35岁。?孕期营养。?胎教。?母亲的情绪。 2. 人的身体发育的特点: 1.人的身体结构。一共包括八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它是心理活动的生 理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心理产生的主要基础。脑主要由(脑干)、(间 脑)和(小脑)三部分构成。?第一,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分, 延脑与脊髓相连,故有“活命中枢”之称。桥脑它对人的睡眠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中 脑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中脑里还有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第二,间脑由丘脑 和下丘脑构成的。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第三,小脑功能是保持身体平 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小脑发生疾病时,走路会歪斜易倒。,运 动不准确、不协调,不能完成精巧的动作。(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 (植物性神经)组成。脑神经一共是(12对)。(脊神经)一共有(31对)。(植物性神经 系统)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 孔放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弱、唾液分泌减少。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 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增进胃肠的活动,促进消 化腺的分泌、瞳孔缩小、心跳减慢。当机体处于松懈状态时,副交感神经起主要作用。 ?内分泌系统。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腺,脑垂体分秘以下三种激素:?生 长激素,其功能是促进身体发育。?性激素,其功能是促进性成熟。?泌乳激素,其功 能是使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肠肌肉松弛等。甲状腺,分泌甲状 腺素,其功能是促进机体代谢,增进机体的发育。?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 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统。?运动系统。? 2. 人体的发育过程。通常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胎儿期,此期生长占优势。第二 个时期为初生儿到成人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为成人期。第四个时期为老年期。 三种类型:?身体的总发育。?生殖系统的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出生时,婴儿脑 重以达到成人时期脑重的5%。出生后,脑的发育也一直处于优先地位,如第一年脑部 的发育可达出生后脑部发育的50%,第二年仍维持较快的发育速度,可再增加20%,到 第六年时,脑部的发育即达成人脑重的90%,至青春期,神经系统的几乎均已发育完全。 3. 脑器官的认识。希腊医生盖伦——最先把心灵的器官置于脑内。李时珍——“脑为元神 之府”。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4. 定位说。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布洛卡)和(威尔尼 克)的研究也证明了语言功能是脑的特定脑区的功能。记忆可能定位于颞叶。 5. 整体说。弗罗伦斯提出了功能整体学说观点。重要原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 6. 机能系统说。在大脑皮层的某些部位损伤之后,与这些部位相联系的某些基本生理功能 是难以恢复的。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 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第三机能系 统也叫调节系统。 7. 模块说。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市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认知神经科学 的许多最新研究成果支持脑功能的模块学说。 8. 脑的两半球的结构:大脑两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总面 积的一半以上,重量约为大脑重量的60%左右,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司令部。大脑中 4 间的裂缝叫做纵裂,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皮层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 沟、外侧沟、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 9. 大脑皮层机能定位。 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视觉区位于大脑皮层后端的枕叶内,听 觉区位于皮层颞叶上缘。 运动区——人的运动区主要在中央前回,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 联合区——大脑皮层上除了特异性的感觉区和运动区之外。联合区主要功能是整合来自 于感觉通道的信息,并分析、加工和储存输入的信息。 10. 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 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 *反射弧模式图 ?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应。(膝跳)、(眨 眼)、(吮乳)、(排尿)等都是属于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型条件反射的人。斯 金纳发明了著名的“斯金纳箱”,斯金纳把这样形成的一种活动程序叫做操作性条件 反射,也叫工具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存在着很多的(异同点)。 相同点: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以强化为 基本条件,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例如(当铃声与食物相结合形成巩固的铃 声——唾液分泌的一级条件反射后,再用灯光与铃声结合,又可以形成以灯光为 刺激物的条件反射——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这是二级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 分化现象。 不同点: 在刺激方面的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在行为之前呈现,刺激是作为引发 行为的一种手段。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刺激物在行为之后呈现。 在反应反面:反应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经典性条件反 射中动作时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产生的,是不随意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 在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往往有高级的神经系统参与到活动中,是一 种随意的行为。 就学习模式而言,二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被动的接受刺激,从而做出反应。而人类的行为是具有主动目 的性的,因而更倾向于做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更能 够改变我们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强化原理和消退原理)。比如, 父母可以用微笑、爱抚、奖品等来强化孩子的自立行为,也可以用不理睬的方式 来对待孩子无休止的哭泣。 11.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从广义上来讲,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指的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 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12. 种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感觉阶段。心理发展处于(感觉阶段)的动物只能对单一 5 的刺激形成反射。大多数的低等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都处于这个阶段,由于它还不能 形成对刺激物信号的反应,所以其反应形式只能被看做是感觉的萌芽。?知觉阶段。(知 觉阶段)是脊椎动物出现的新的反映形式。?思维萌芽阶段。 2.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促进人类祖先转变为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手的发 展)和(直立行走);二是劳动;三是语言的产生。 ?身体的形成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是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任的 劳动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劳动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另一个是劳动的社会集体性。?语言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 13. 个体心理的发展:(个体心理发展学)研究人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揭示 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也叫学 龄前期:3~6、7岁。?童年期,也叫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也叫学龄 中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也叫学龄晚期:14、15岁~17、18岁。?青 年中期,19~25岁。?成年期:25~45岁。?中年期:4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15. 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 定性)、(可变性)的特点。 16.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和教育 向儿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引起的新德需要和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这是儿 童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心理发展是与实践活动密不 可分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17.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1.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代的过 程。通过遗传获得的、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成为遗传素质,如机体的(结构)、(形 态)、(神经系统)的特征等。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 度,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个体的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 上制约着心理的发展水平和进程。 ?自然环境因素。1.空气质量。气温即空气的温度。空气污染至少会造成以下三种有害 的影响:?他直接威胁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他通过大气层的变化和气候的改变从根 本上影响人们生存的环境。?它的潜在影响是通过腐蚀破坏我们的建筑物。2.噪声。噪 声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无组织的、不定型的听觉刺激。一般交谈时的音强约为60分贝, 马路上的音强为80分贝,而摇滚乐队发出的声音通常为120~140分贝。当音强达到(100 分贝)时,就会使听觉神经产生痛感。3.社会密度。高社会密度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主要 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高社会密度容易使我们感到空间太小,产生拥挤感。?高社会 密度能产生过度刺激,导致感觉超载,令人烦恼。?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感到自由 选择受到限制,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导致愤怒与攻击行为。?搞社会密度可能会 使人们产生拥挤归因误差。4.自然灾害。主要症状:?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 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 ?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 ?社会文化因素:1.文化传统。2.文化的共同性。(人类文化)是人类心理产生的决定性 条件。狼孩的事实充分说明。2.拷贝世界。所谓拷贝世界就是由电视、网络、书、报、 杂志、广播、电影、光碟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 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有目 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6 ?首先,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其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以及 组织性。?最后,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 18.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 ?身体外形的变化。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1,。身高。身高的快速增长是 青春期儿童身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女性一般12岁为成长最快期,男性少年14 岁为成长最快期。2.体重。女性少年体重增加高峰期在12、13岁,男性少年体重增加 的高峰期在14岁。3.头面部。 ?生理机能的变化。 ?性的发育和成熟。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 理发育的完成。1.性器官发育。2.第二性征的出现。3.性机能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 标志着个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19.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 大转折时期。 ?过渡性。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度。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 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2.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 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如由发育迅速逐渐趋向平稳,由人格差异的不 稳定到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到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 对的独立方面。完全独立不可能的主要原因:?青少年并未成熟,在认知、情感、行为 上还带有孩子气的特点,?由于家庭不十分鼓励子女尽早独立,青少年依赖性还相当强。 ?闭锁性。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 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在斯普兰格理论中叫做第二次 诞生,在汤姆利尔茨的理论中成为“内部的获得时期”。 表现:?(记日记)是青少年 的(共同特点),也是青少年的一种特殊现象。?青少年的闭锁性还表现在与人交往中 变得不那么坦率了。?青少年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 ?社会性。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对待自己以及对待别人 的一切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变化。青少年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已不拘泥 于那种仅仅对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关心,而是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 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 20. 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 21.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 性依然存在。“盲目的追星”就出现在这个阶段。3.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的出现。在初 中生自我中心的思想中,与“想象的观众”相对应的是关于“个人的虚构”。 22. 高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 性。2.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 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的表现:1.概念的发展。2.推理能力的发展。3.运用逻辑法则的发展。 23. 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2.可变性和固执性 共存。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初中生在情绪的表露上书去了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 造作痕迹,体现了情绪的表现性。 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 折性。3.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24. 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1.情绪的延续性。2.情绪的丰富性。3.情绪的特异性。 高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2.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高中时期也是高中生理智发展的重要时期。理智感是人在认识和探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 7 情感体验。高中生的求知欲比中学生强。 25. 初中生人格发展特点:1.意识高涨。2.反抗心理。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 淡相对;反抗的迁移性。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国强以及独立意 识的出现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主要原因。 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1.交友范围缩小。2.重视友谊。3.与异 性朋友之间的关系。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26. 高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2.价值观的确立。3.自治需求。高中生 的自治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与父母的关系;选择职业;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影响 高中生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包括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教环境、心理成熟水平等。 27. 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结合案例p55)?初中生心里指导,1.提前做好青春 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2.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3.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高 中生心理指导。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3.积极开展文体活 动。4.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 8 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 1. 什么是学习 ?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它包含三层含义:?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表现为行为的变化,而引起有机体行为变化的原因是个体经验的习得。?学习所造成的行为变化,在行为品质上表现为行为水平的提升和持久稳定。 ?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它包含三层含义:?人类除了能够以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外,还能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经验。?人类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经验的载体。?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是被动的;而人类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作准备的。 2. 学习种类: ?依学习水平划分。(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氛围八个层次: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系列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2.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 ?依学习内容和结果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1.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在头脑中构建起相应的认知结构。2.技能的学习。即通过学习或练习,建立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的过程,有心智技能学习与操作技能学习两种。3.品德的学习。是把外在的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品德的学习既包括(社会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含(执行及情感体验问题)。 3. 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创立的。其中最成功的是猫的迷笼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络,即某种情境仅能引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他提出(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模型较有代表性,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强调各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独立思考。但他的理论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如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等。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所倡导的。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实施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替代性的间接经验。这种学习成为(观察学习)。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由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 9 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他重视符号,替代、自我调节在学习 中的作用。因此,社会学习理论也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 4. 学习迁移概念: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异化或干扰现象。学习迁移 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各种学习活动中。 5. 学习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前一种学习有助于 后一种学习的现象称为正迁移。前一种学习阻碍了后一种学习的现象称为负迁移。2.根 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如(温故而知新)。 3.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 称横向迁移,是处于统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 会词语后,将其应用到课外书的阅读上。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处于不同抽象。概 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 自上而下的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是 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例如乘法 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多种情境中。具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特殊经验直接 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例如,汉语学习中,学会写石有利于学习写磊。 6.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形式训练说。该理论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已发展, 迁移就是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是指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 心理能力。代表人物为洛克。2.共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 心理机能的改善未必使其他的技能得到改善,只有当两个机能有相同因素时,一个机能 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机能。3.经验概括说。该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 作用。它认为,两种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先前的学习之所 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 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代表人物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这 一学说的经典实验。4.关系转换理论.完形主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 个体对事物的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 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地掌握,而是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 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小鸡觅食的实验.关系转换说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因 素在迁移中的作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5.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说认为,学习者只有 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才会产生。 7.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 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侧罗以及调节、 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学生对学 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4. 心向与定势。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 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德学习的迁移。 8.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2.精选教材。3.合理编排教学 内容。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5.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 理解水平。 9. 理解的概念:(理解)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属性、联系与关 系,直至解释其本质及规律的思维过程。(知识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 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0. 理解的标志:1.知道“是什么”。2.知道“为什么”。3.能举例复述。 11. 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言语直观。3.利用变式和比较。(变式)是指不断地变换材料的呈现形式, 10 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使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变 式的有效性并不在于运用变式的数量,而是取决于材料呈现方式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2. 知识应用的概念:(知识的应用)主要是指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 业题,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练习作业。知识应用的实质是将抽 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 13.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1.审题。审题是指了解题意,搞清问题中所给予的条件与要达到 的目标。2.相关知识的重现。?旧知识的干扰。?学生的生理状态,尤其是大脑的活动 状态。?学生的心理状态。3.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课题类化是指学生把要解答 的课题归入到某一类课题中去的过程。解题判断是指学生对解答课题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作出选择和判断的过程。 14. 影响只是应用的因素:1.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2.问题的特征。3.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15. 技能的概念:(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技能的特点:?技能是一种完善化了的动作系统,而不是零碎、散乱、偶然组合起来的 动作。?技能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技能与经验之间有密切联系。?技能是通过联系而形 成的,联系起着关键作用。 16. 技能的种类: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1.动作技能。 2.智力技能。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 方式。3.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区别:?活动的对象不同。?活动的结构不同。 ?活动的要求不同。联系: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 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同 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解者,复杂的动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 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17. 技能的形成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1.认知定向阶段。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3.初步掌 握完整动作阶段。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智力技能的形成。最早系统研究智力技能 的是(加里培林)。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音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是智力技能完成的最后阶段。?技能的形成标 志。动作技能形成之后,表现出以下标志:?动作结构的改变。?动作品质的变化。? 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智力技能形成之后,表现出以下标志:?智力活动脱离了物质或 物质化活动的支持。?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的推理过程, 思维灵敏,思维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 18. 技能练习:?练习和联系曲线。所谓(练习)就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 反复操作的过程。(连续曲线)也叫(学习曲线)。从联系曲线上可以了解技能形成中的 效率、速度、准确性以及共同点和个别差异。?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四种类型的联 系曲线。横坐标表示联系曲线或次数,纵坐标为完成的工作量。A表明学习技能的初期 学习成绩急剧上升。随着学习的进展,成绩上升的趋势逐渐减弱。B表明,学习初期进 步缓慢,经过多次练习,到了学习后期成绩急剧上升。C表明,最初的学习进步缓慢, 但不仅成绩便急剧上升,接着进步又变得缓慢了。D表明,学习初期进步很快,学习中 后期进步停顿下来了,过了这一阶段进步又较快。?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练习进程 中的高原现象。?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1.确定联系目标。2.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分 散练习)指间隔一定时间进行的练习,各次练习之间安排休息时间。(集中练习)是指长 时间连续练习,各次练习之间不安排休息时间,很多实验发现,分散练习优于集中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反馈)是指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练习结果。反馈是动作技能形 成的重要条件。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二是外部反馈。4.灵活采取练习方 式。一是全部练习,二是单元练习。 11 19. 品德概念: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 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 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个人的 品德,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0.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品德与道德所属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 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或调节行为的尺度。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 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像。?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 内容不同。?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是道德的 具体化。?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 用。 21.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也成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现象,道德规范 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 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衡量青少年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道德情 感。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 为产生的倾慕或鄙夷、热爱或憎恶、欣赏或不屑等态度倾向的内心体验,是人的情感过 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情感包括正义感、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感、集体荣誉感、荣辱感、厌恶感等。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自己的道德行 为,以实现预期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在履行道德义务的果断性,自觉性、坚 持性和自制性等方面。?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定信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 具有道德意义的外部活动方式。是品德重要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 要标志)。(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品德的突破点。?品德心 理成分的交互作用。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因此, 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22.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三个 阶段。1.前道德阶段(0~3岁)这一阶段以自我中心的。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 段(3~7岁)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柯尔伯格的道德 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阶 段1,:惩罚定向。阶段2:寻求快乐定向。2.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4: 权威定向。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图p84 23. 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1.能独立、 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2.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3. 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4.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5.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 性。6.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度。1.青少年时期品德发 展表现出明显的动荡性特点。2.青少年初期品德逐步趋向成熟。 24. 学生品德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道 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环节。1.道德知识的掌握是道德认识形 12 成的前提。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品德教育中,教师应为 学生创设一定情境,使学生得到与良好道德要求相应的经验;也要防止学生吸取反面经 验而削弱道德要求的能力;要注意把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善于利用集体舆论 来强化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3.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发展趋势:?从 “他律”到“自律”。?从“片面”到“全面”。?从“结果”到“动机”。?从“对人” 到“对己”。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即道德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 心体验,它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是促使认识转化为行为的桥梁。方法:1.对学生开 展道德认识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情感。2.提供榜样的具体形象和生动事例,引起情 感上的共鸣。3.真情感化,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道德情感。 ?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教育具有及时性。例如,对优柔寡断的学生培养果断性、 对胆小怕事的学生培养勇敢精神。 ?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道德行为的训练主要包括: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 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完成某一活动任务的 行为措施。?经常性地开展分析、评论活动。?正确处理好心办坏事的行为。总之,在 道德行为方式指导中,一是要使学生知道一些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步骤;二是必 须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使他们具有主动性、独立地或创造性地选择合理的道德行为 方式的能力;三是既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行为方式,又要使学生形成相应的道德动 机。2.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注意:?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 习的愿望。?创造重复良好行为的情景,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注意矫正不良的 行为习惯。 25. 学生品德不良的概念:所谓(品德不良),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 错而又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 26. 青少年品德不良产生原因。1.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客观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社会环境。2.青少年品德不良的主观因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 ?好奇心强,盲目模仿。?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27. 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1.学校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端正办学思想。 其次,树立良好校风。再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 任老师,应从小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3.青少年自身应加强主体 意识的培养,应培养自己的识别。抵制能力,不盲目从众。4.社会各方面都应关心青少 年的健康成长。 28. 学习困难的特征:?智力都是正常的。?存在思想品德比较落后或学业成绩不良,甚至 两者兼而有之。?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不是由于生理缺陷造成的,也不是环境教育剥夺的 结果,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及本人主观原因所致。?学习困难学生需要他特殊的督促、 辅导和帮助。 29. 学习困难的类型:?暂时学习困难学生。?能力困难学生。?动力困难学生。?整体困 难学生。 30. 学习困难的产生原因:?认知因素。?人格因素。?人际关系。?环境因素。 31. 学习困难的辅导:?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1.目标 激励法。2.归因训练法。3.情感沟通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1.要降低教 学目标要求。2.帮助他们确定成功的标准。3.要肯定他们的任何一点进步,即使是微小 的进步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容易的,应及时地肯定和表扬。?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 ?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 看案例即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背 13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1. 感觉概念: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事物的个别属性是指客观事物最简单的物理属性(颜色、形状、软硬、光滑、粗糙等) 和化学属性(易挥发与易溶解物质的气味或味道)以及有机体最简单的生理变化(疼痛、 舒适、凉、热、饥、渴、饱等) 2. 感觉过程:?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 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3. 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来源于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包括(平衡感觉)(运动感 觉)和(内脏感觉)等。 ?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分为(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四 大类。视觉是对(电磁能的)反映,听觉是对声波(机械能)的反映,味觉和嗅觉是对 磁味。气味(化学能)的反映。听觉是对触压(机械能)和温度(热能)的反映。 ?在临床上把感觉分为四类:(特殊感觉)包括视听味嗅和前庭等感觉;(体表感觉)包 括触压觉、温觉、冷觉和痛觉;(深部感觉)包括肌肉、肌腱、关节等感觉及深部痛觉 和深部压觉,内脏感觉。 4. 感受性: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 来度量的。 5. 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每一种感觉 都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以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是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是 指刚能引起感觉的的最小刺激量。绝对阈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的 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E=1/R E表 示绝对感受性。R表示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 别感受性。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也称 为最小可觉差。 差别阈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阈限的值越大,则差别 感受性越小。 (韦伯)开辟了对最小可觉差的新研究,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 恒定的。 P104 6.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对一定感受器的刺激有时间和空间两种模式。 ?后象。后像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 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例如p105 电影拷贝上得一幅幅画面是不动的,而人看 到的却是连贯的动作。活动的景物,这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用)两种。例:当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时什么也 看不清,过一会后周围的一切更加清晰,这叫(暗适应)。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开始看 不清,约两三分钟后视觉才能恢复正常,这叫做(明适应)。去舞会,刚开始觉得震耳 欲聋,过一会觉得声音没有刚开始那么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说得是嗅觉适应。 痛觉很难适应,痛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 保护性反应。 ?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 14 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强噪音 会降低视觉的差别感受性。生活中,人们能体验到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如果闭上眼 睛,捏住鼻子,人们将分不清嘴里吃的事苹果还是土豆。 ?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 产生寒冷的感觉;看见红橙黄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等 ?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当某种感觉受损以后,其他感觉会予以代偿,这就是不同感觉的 代偿作用。例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比较敏锐。 ? 视觉:以眼睛为感受器,辨别外界物体阴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做视觉。 盲点:每只眼睛中仍有一个区域不存在这些细胞,这个区域称为盲点。但一般不会感受 到盲点的存在。原因:一是虽然两个眼睛上都存在盲点。但一直眼睛的感受器可以加工 另一眼睛中的盲点区域;二是大脑可以从盲点区域周围区域获得相应的感觉信息。 ? 光的三个物理特征:(波长)、(振幅)及(纯度)波长决定了光的(色调),振幅表示光 的(强度),纯度表示光波成分的复杂程度。 ? 视觉现象: 1. 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波长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如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 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这是由于人们的视觉机制由明视觉转 向了暗视觉,这个现象由捷克物理学家浦肯野于(1824)年发现的,因此又称为“浦 肯野现象” 2. 视敏度。视觉辨别物理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在医学上把视敏度称为视力。 ? 颜色的基本特征:(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 颜色混合:人眼对色光而产生的视觉现象遵守以下三个定律:(多选) ?互补性。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 性。例如:蓝色和黄色、绿色和紫色等。 ?间色律。混合两种非互补色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混合色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色。 ?代替律。 ? 色觉缺陷:没有椎体细胞——即全色盲。椎体细胞有缺陷——部分色盲。 ? 色觉理论。 ?杨——赫三色说。红、绿、蓝 ?黑林四色说。视锥细胞能感受红、绿、黄、蓝四种颜色,因此也称为四色说。 ? 听觉概念: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就是听觉。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 赫兹的声波。 ? 听觉现象: ?音高。音高是声音的高低。音高是由声波频率引起的心理量。频率越低,差别感受性 越高。 ?音响。音响是由声波振动的幅度引起的心理量。声波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听起来就响 ? 音色。音色是反应声波混合特性的心理量,人们根据它能把具有相同音高和音响的声 音区分开来。 ? 声音的混合与掩蔽:多选?共鸣。?强化与干涉。?差音与和音。?声音的掩蔽。 ? 听觉理论:?地点说。?频率说。 ? 嗅觉:嗅觉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感觉。例:教室如果是弥漫着薄荷或铃兰的花香,那么学 15 生们的注意力就会更为集中,这样的气味同样有助于长期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 ? 味觉:味觉感受器——味蕾。味觉是一种化学感觉,每个味蕾都包含一个吸收食物化学 成分的小孔,由50~100个味觉感受细胞来感觉这些化学分子。味觉主要包括酸、甜、苦、 咸四种基本感觉。 ? 皮肤觉:包括触觉、压觉、痛觉、冷觉以及热觉。 21(内部感觉: ?平衡觉。例:人们在车上看书,往往恶心,因为来自(视觉系统)(提供静止信号)和 (前庭系统)(提供运动信号)的信息相互冲突。 ?运动觉。 ?机体觉。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叫做机体觉。机体觉的表现形式有饥、 渴、气闷、恶心、窒息、便秘、性、胀、通等。 2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 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 23(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表现在(做表格):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则是对 物体整体的反应,没有对物体个别属性反应的感觉,就不肯坑有反映事物整体的知觉, 因此,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对 某个物体感觉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24(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 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 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 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参与。?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 整体的反映。?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25(填空知觉作为一种活动和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26(知觉的种类(做表格)多选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的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 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直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 物体的远近的反映,它能使人们对距离进行估计。例:人们能很容易地判断过来的汽车 的距离,活着是楼房的高度。 ?单眼线索。?一是相对大小.如果两个物体大小相差不多,那么人们就会把视网膜上 影像较小的那一个知觉得更远.?二是插入或遮挡。如果一个物体挡住了另一个物体 的一部分,人们会将前者知觉得更近一些。?三是线条透视。?四是纹理梯度。? 五是相对高度。?六是光线和阴影。?七是空气透视。?八是相对运动或运动视差。 16 ?双眼线索。第一,视轴辐合或双眼会聚。第二,双眼视差。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 65毫米。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时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 结束。 ?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 脑中的反映。 ?运动知觉产生主要原因:一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在视网膜上留下的轨迹;二是 观察者自身的运动(如身体运动、眼球运动等)所提供的动觉信息。 ?运动知觉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真动知觉。?似动知觉。似动知觉主要包括(动景 运动)、(诱发运动)与(自主运动)。人们看到的电影、电视等都是按(动景运动)发 生的原理制成的。(诱发运动)是指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 ?错觉。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的类型:p124. ?错觉产生的原因。?客观环境的变化。?有机体自身特征的影响。?各种感觉的相 互作用。 错觉现象在(艺术)、(工程设计)以及(军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27(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8(?知觉的选择性概念: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在一瞬间不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事 物,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 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对象和北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换。 ?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 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选择性也受到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以及知 识经验的影响。 ?知觉选择性规律对于(直观教学的组织)、(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广告的设计)、 (工业产品的检查)以及(军事伪装和搜索)等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9(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性概念: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 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四种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知觉对象虽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复合刺激物起作 用,但是强度大德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往往决定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知觉 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同样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结构关系中就会成为不同的知 觉整体,或者只是个别关系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人们对它的整体知觉。?知识与经验影 响知觉的整体性。 30(中学生的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高级)的(直觉能力)。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他是有预定目的的、有计划地、主动地知觉过程。观察是 一种系统的、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观察力的可贵品质是从平常的现 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 31(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小学生观察活动中表现出知觉因素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明显影响,同时也有较明显的自我 中心主义倾向。 17 中学生具体表现为:?目的性强。?准确迅速。?长期坚持。?正确理解。 32(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先回答概念。?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观察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案例p131 18 第五章 记忆 1(记忆概念: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重要意义:?首先,记忆是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其次,记忆是人类学习知识 的前提。?记忆是知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记忆,任何学习都无法进行。 3(记忆的过程: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 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 性)的特点。?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 第二个基本环节。保持是识记的延续,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 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的过程。?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 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他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得过 程成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他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 4(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都要 求人们参照具体的情境将所记忆的内容有意识地、明确无误地提取出来。?内隐记忆, 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 来的记忆。它是未意识其存在又无意识地提取的记忆。 5(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记忆机能定位说。记忆机能定位说认为,在大脑中存在着视觉记忆的视觉中枢、听觉 记忆的听觉中枢、语言记忆的言语中枢和运动记忆的运动中枢。潘菲尔得认为,记忆与 大脑皮层的(额叶)和(颞叶)有密切的关系。 ?记忆机能整体说。记忆机能整体说认为,记忆是一种整合的心理现象,在大脑中并不 存在单纯的记忆中枢。 ?SPI理论。 ?记忆分子学说。 6(感觉记忆的种类。?图像记忆。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做图像 记忆。?回声记忆。声音感觉图像的瞬时回忆被称作回声记忆。 7(感觉记忆的特征:(简答) ?感觉记忆在瞬时能储存大量的信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视觉信息约 在1秒内衰退,听觉信息约在4秒内衰退。?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是 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样直接加以编码和储存的。?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 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哪里赋予他以意义。 8(短时记忆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做单位来衡量。实验表明,短时记忆的 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 9(短时记忆的编码:?听觉编码。?视觉编码。 10(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它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 获得的所有体验、时间、信息、情感、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的仓库。 11(复述:是指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分?维持性复述。?精致性复述。 12(长时记忆的编码:?类别群集。?联想群集。通过联想把孤立的识记材料构建为一个大 的组块,有助于长时记忆。?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主观组织。 13(长时记忆的存储: ?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用来表征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件及 其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则是指做事情的方法。 19 ?情境记忆与语义记忆。(情境记忆)单独保存人们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语义记忆 存储的信息是词、概念、规律,以一般知识做参考系,具有概括性,不依赖于事件、地 点和条件,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比较稳定。 14(保持量的测量:?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重构法。 15(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回忆。?根据是否有目的性,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根据回忆过程是否有中介 物,分为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 ?再认。条件:一是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二是当前事物与以前经验过十五的相似程 度,。 16(遗忘概念: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与重现。遗忘和保 持是相反的心理过程。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 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885年 遗忘遵循“先快后慢”原则。 18(影响遗忘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最后呈现的材料 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 因效应)。?学习的程度。50%的过度学习效率最佳。?情绪体验。 19(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的结果。 ?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前摄 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和倒摄 抑制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但又彼此类似的材料时产生的。 ?压抑说。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 除,记忆就能够恢复 ?提取失败说。有时,人们明明知道某人的名字,可是当时怎么也想不起来,事后却能 记起。这种明明知道某件事情但就是无法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 20(人们在记忆中常会伴有感性的直观形象——(表象)。 21(表象概念: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 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是记忆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 表象信息量的比例是1:00:1 表象与知觉密切联系,知觉映像越丰富,表象越多样。特别是在有关词语的作用下引起 的。一个好朋友在远方工作,当收到和阅读他得来信时,就会在头脑中出现老朋友的形 象等,这些都是表象。 22(表象的种类: ?视觉、听觉、动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表象。例如:钢琴演奏既需要听觉表象又需 要动觉表象。 ?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表想成为(个别表象)。对于某一类事物的 表想成为(一般表象)。 20 ?遗觉象。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表现,称为遗觉象。(遗 觉象)是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11~12岁是最明显。 23(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24(表象的作用:?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能调 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25(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自觉地运用有意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 ?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具体表现?形象记忆量随年龄而增加, 在初中阶段为最高。?抽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记忆总量达到高百分比。?抽象记忆的发 展两原告与形象记忆。 ?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26(有效的记忆策略: ?复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复述的方法。 ?背诵。把一些信息内容背下来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随时提取这些信息。实验证明, 使用20%的时间读书,使用80%的时间背诵可获得最佳记忆效果。 ?结果反馈。有反馈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反馈能使人们检查自己的学习状况,使 人们知道有哪些方面需要增加练习。?记忆线索。在编码过程中出现的刺激往往是最好 的记忆线索。 27(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增强个体的身心调节。?调动积极性。?调节情绪状态。?集 中注意力。?保证充足的睡眠。 28(记忆术: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阻止的技巧成为记忆术。?自然语言媒介法。?地 点法。?视觉表象法。?首字母缩略词法。?谐音法。 21 第六章 思维 1. (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主要特征。 2.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核(间接)的反映。(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 泉)和(依据)。思维是对(感性认识)的材料更深层次的理解。思维具有(概括性) 和(间接性)的特点。 3. 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 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 比较。?抽象与概括。 4. 思维的种类: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1.经验思维。例如“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儿童凭经验“鸟事 会飞的动物”。“太阳从东边升起,往西边落下”。2.思维理论。例:“凡绿色植物都是可 以光合作用的”。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1.直觉思维。例: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 达尔文在阅读马尔萨斯入口论时突然悟出“自然选择”理论;魏格纳在看地图时突然闪 现出“大陆漂移”观念等。特点:(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突然性)等特点。 2.分析思维。例:医生面对疑难病症的多种检查等。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 概念的概念:(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思维 的最基本的单位。 6. 概念结果的特征表说认为,人们头脑里的概念就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有机 结合而成的。 7. 概念结果的原型说是指最能说明概念的典型实例。例如,再想到“鸟”的时候通常想到 麻雀。 8. 概念形成: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须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概念形成也称概念掌握、 概念学习等,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9. 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过去经验的影响。?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下定义。 ?在实践中运用概念。?概念系统。?相反的概念系统。?并列的概念系统。?相邻的 概念系统。?从属的概念系统。 10. 推理概念: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 由判断构成的,冰依据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由已知确立未知的(思维过程)。 11. 推理的种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12.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在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知识前提推出一个特殊性知 识的结论,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归纳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知识前提出发,推出 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即(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推理的结论一般不超过前提所断 定的范围,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而归纳推理的结论一般超出前提所确定 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或然性。 13. 影响推理的因素:?推理材料的性质。?前提气氛效应。?赌徒谬误。 14. 问题解决概念: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 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5. 问题解决的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16. 问题的种类:?界定清晰问题与界定含糊问题。?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语义 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22 17. 问题解决的过程: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开端)。能否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取决于:? 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认真负责的态度。?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知识经验的丰富程 度。 ?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爱迪生。 ? 18. 问题解决的方法。?算法。?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 19.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中的 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 熟悉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例: 人类受到飞鸟和鱼的启发发明了飞机和轮船,由蒲公英轻飘飘随风飞行的启发制成了降 落伞,模拟蝙蝠定向作用而设计出了雷达,模拟狗鼻而设计了“电子鼻”。 ?定势。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 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情绪障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知觉障碍。 20. 人与人的区别:思维方式。 2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 等形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 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语言是社会现象,因22. 语言和言语区别:? 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则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3. 语言和言语联系:密切联系,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的交际 只能通过表情、动作,而这种方式方式的交际所能交流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远不能满 足社会生活的需要。语言是人们在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只 有发挥它的交际工作的功能才存在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 就变成了死的语言,它将被社会淘汰。 24. 思维与言语联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首先,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借助 言语而实现的。这是由于言语本身具有的(概括性)所决定的。其次,言语也离不开思 维。 25. 思维与言语区别:首先,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其次,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 26. 言语的种类: ?外部言语。?对话言语。特点:?是一种情境性言语与所处环境有密切联系。?是一 种简略的言语。?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际。?独白言语。表现为报告、讲演、讲课等形 式。?书面言语。?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 ?内部言语。 27. 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语境。?推理。?图式。?策略。 28. 想象概念:(想象)是在人脑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想象的心理过 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新的结合)。 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 23 29. 想象的作用:?首先,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其次,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 用。?再次,想象具有代替作用。 30. 想象的过程:?粘合。?夸张与强调。?拟人化。?典型化。 31. 想象的类型: ?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的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幻想)也是独立创造新 形象的过程。积极的幻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的幻 想,一般称为(理想)。 P193 图 24 第七章 意识状态 1. (意识)是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 2. 意识的特征:?觉知性。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能动性。主要表 现:?对现实的有选择的反映。?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目的性。?社会历史性。 3. 意识的水平:?焦点意识。例:考试时的意识。?下意识。下意识就是指在(不注意) 或(只微略注意)的情形下所获得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在单调的生活的调剂作用。?开4.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催眠。?白日梦。积极作用:? 阔思路以解决问题。?冥想。冥想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 而增强自我认识和良好状态。 5.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公有特性。(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 和(集中)。 6. 注意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7.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这是注意最重要和最富有 意义的功能。 8. 注意的外部表现:?一是适应性动作出现。?二是无关动作停止。?三是呼吸运动变化。 9. 注意的理论:?过滤器理论。布鲁德本特提出。?衰减理论。?晚期选择理论。?认知 资源理论。?双重加工理论。例:初学一种动作技能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当熟练 时,就不需占用太多的注意了。 10.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 概念: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第一,刺激物的强度。第二,刺激物的 新异性。第三,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第四,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主体自身的状 态。第一,凡是符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无意注意。第二,已 有的知识经验。第三,生理状况和情绪状态。 ?有意注意。 ?概念: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一直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人的(能动性)、(积极性)、(自觉性)的高度体现。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目的任务要明确。?合理地组织活动。?克服困难。 ?有意后注意。例:编织毛衣编干别的。 11. 注意的品质: ?注意稳定性。 ?注意的范围。影响注意的范围的因素:?注意的范围与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一般来 讲,被注意的对象分布越集中,排列越整齐规则,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反之,被注意 的对象越分散,杂乱无章,相互不关联时,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小。?注意的范围与活动 任务要求有关。如果活动任务复杂,要完成的程序多,则注意范围小;如果互动任务单 纯,操作简便,注意范围就广。?注意的范围还与知识经验有关。 ?注意分配。 ?注意转移。 12. 注意品质的培养: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注意几种注意的交替运用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也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有助于注意 的培养。?加强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保持愉快而稳定的心境。?培养应针对 25 个体差异。 13. 睡眠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入眠期。?第二阶段为浅度睡眠期。?第三阶段是中度睡眠 期。?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阶段。?这四个阶段大约90分钟。随后进入5~10分钟的“快 速眼动睡眠期”。 14. 睡眠的功能:?保护功能。?恢复身体机能。?促进生长。睡眠缺乏会使人过早老化, 产生肥胖。高血压和记忆缺失问题。 15. 失眠症:入睡难的问题显得很有规律,并对正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这时候失眠成为一 种病症,称为失眠症。 16. 失眠症治疗方法:?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放松。?锻炼。?进食。?避免使用兴 奋剂。 17. 梦的概念:(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种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18. 梦的作用:梦对于提高思维和记忆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调节情绪及保持身心健康 均有重要作用。 19. 对梦的解释: ?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猛士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 可靠的途径。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生理学的观点。霍步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福克斯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 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 20. 药物成瘾的定义:?生理依赖:当一个人强迫性地使用一种药物以维持身体舒适时就形 心理依赖:个体认为必须使用药物才能保持舒适感和安宁。 成了(生理依赖)。? 21. 常见致瘾药物的分类: ?兴奋剂。?苯丙胺类。?可卡因。?MDMA。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摇头丸。?咖啡因。 包括茶。软饮料尤其是可乐、巧克力和可可制品。?尼古丁。尼古丁作为最为广泛使用 的精神活性药物,仅次于咖啡因。 ?抑制剂。?巴比妥酸盐。?GHB。?安定药。?酒精。 ?致幻剂。致幻剂是能够歪曲知觉并且在没有感觉输入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生动形象的精 神性药物。如轻度致幻剂大麻。 22. 药物成瘾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正性强化作用.?负性强化作用. ?认知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23. 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搞小动作,东张西望,定不下心来 听讲。?老师提问时,站起来不做反应或答非所问。?老师布置作业时心不在焉,极少 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学习时粗心大意,解题时错误百出,不是遗漏就是 曲解。?自控能力差,常把注意不由自主地从一个对象移到另一个对象,听课效果差, 学习效率低,并严重地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本文档为【中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3KB
软件:Word
页数:6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11-20
浏览量: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