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鲁迅诗歌的精神华章

鲁迅诗歌的精神华章

举报
开通vip

鲁迅诗歌的精神华章鲁迅诗歌的精神华章 一个沉重而执着前行的真实个体形象 王吉鹏曹克 下面,我们就鲁迅诗歌中所展现出的他的不屈战斗的精神、正直高洁品格、沉郁悲壮的灵魂三方面给予分别的论述。 一、不屈战斗的精神 读鲁迅的诗歌,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扑面而来的英雄豪情,而这股豪情又是通过诗行间尖锐的战斗精神体现出来的。有人认为,在鲁迅的生命体内存在着“无意识的英雄情结”。?这种英雄情结恰是鲁迅战斗精神的内在动因,战斗精神则是英雄情结的一个重要外化特征。如果在鲁迅的无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英雄情结,而是权力情结、金钱情结、艺...

鲁迅诗歌的精神华章
鲁迅诗歌的精神华章 一个沉重而执着前行的真实个体形象 王吉鹏曹克 下面,我们就鲁迅诗歌中所展现出的他的不屈战斗的精神、正直高洁品格、沉郁悲壮的灵魂三方面给予分别的论述。 一、不屈战斗的精神 读鲁迅的诗歌,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扑面而来的英雄豪情,而这股豪情又是通过诗行间尖锐的战斗精神体现出来的。有人认为,在鲁迅的生命体内存在着“无意识的英雄情结”。?这种英雄情结恰是鲁迅战斗精神的内在动因,战斗精神则是英雄情结的一个重要外化特征。如果在鲁迅的无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英雄情结,而是权力情结、金钱情结、艺术情结等,他就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正是伴随着这英雄情结下的战斗精神,使鲁迅成为一名“真的猛士”。循着诗歌这一线索,去把握鲁迅的生命轨迹,我们发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心态下的鲁迅,其战斗精神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来。 青少年时期所作的《自题小像》进射出一股意气风发的献身斗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以诗的形式将鲁迅心中的英雄情结尽现出来,包含着所向披靡的战斗豪情与义无反顾的献身壮志。鲁迅从小便秉承了祖父的刚直、倔强,尽管家庭多变故,屡受白眼与冷落,然而这更激起了他心中的反抗与斗争意识。无论是“灵台无计逃神矢”中难逃包办婚姻的个人痛苦或难逃爱国之心的内心重荷,还是“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对故士的不满与愤感,或者是“寄意寒星荃不察”的一腔热情无人理解的孤独,鲁迅最终发出的仍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呐喊与誓言。这时的鲁迅有着无视困难与失败的豪情与勇气,激荡在其心中的是勇往直前的战斗欲望与决心。在拒俄斗争中撰写的《斯巴达之魂》,热烈推崇“彼等曾临敌而笑,结怒欲冲冠之长发,以示一螟不视之决志”的精神;在护矿斗争中撰写的《中国地质略论》中痛斥清统治者“引盗入室”,发出了“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凯靓”的严正宣言,坚信有“豪侠之士,奋袂而起者”。撰写《摩罗诗力说》时,他异常推崇摩罗诗人“刚健抗拒破坏挑战之声”。鲁迅自己在与同学谈话中反复强调自己誓作“革命党之晓将”的决心。及至同学们都因他的顽强苦学、惊人毅力而称他“有卧薪尝胆之遗风”。事实上,鲁迅在当时的一系列反清活动中也总是冲在前头,主动剪去了头上的辫子,参加了光复会。总之,在《自题小像》的时代,鲁迅身上的战斗精神明显地带有青年人的冲劲与义气,充满着强烈的情绪色彩,是一个不畏困难,不惧牺牲的青年闯将。 之后,回国的鲁迅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与五四运动的退潮,他的战斗精神在这些革命与运动中屡屡受到挫折和打击,这给原本满腔热情与豪情的鲁迅陡然浇了盆无情的冷水,鲁迅在失望仿徨之中加深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并转而进行“绝望地抗战”。这种反抗绝望的斗争精神成了鲁迅一生所坚持的人生哲学。它在诗歌《题<仿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仿徨。”这时的鲁迅尝尽了“失望”与“寂寞”的滋味,原本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已冷冷清清,原本同封建文化进行激烈抗争的文学战场也杳然无事了,原本志同道合的战友“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只剩下鲁迅自己这么一个布不成阵的散兵游勇“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不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这时的鲁迅否定了希望的存在,揭示出其虚妄的一面,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然而,即使在鲁迅认定了“绝望”这一残酷的生存真理后,他生命意识中的英雄情结、斗争意识仍没有消沉下去,“荷戟独傍徨”在心绪最低沉绝望的时刻仍不忘拿着手中战斗的武器。鲁迅谈出了这样的人生哲学:“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的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 斗者更勇猛,更悲壮。”?在这绝望之中还包含着虚无,“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这也许是个连对手都难以找到的抗争,恰如进入了“无物之阵”,虽然他们“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然而鲁迅依然“举起了投枪”。@这种绝望的抗战,体现出鲁迅生命意识中进射出的强大斗争力量,它是鲁迅对生命的珍惜及对压抑生命的罪恶力量进行的坚韧抗争,是超越了人主体能力的昂扬精神。正因为这种抗争正视了生命的荒凉与绝望,并且不为他们所压倒,而是高扬起生命的意志力量作出了无畏的抗拒,更显出了这种斗争勇猛、悲壮的色彩,这也是鲁迅一生中最具有震撼人们灵魂力量的一种斗争方式。 1932年,已年届半百的鲁迅在对人生与社会有了深刻充分的体悟与感受后,又写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着甘为孺子牛”这样充满战斗豪情的诗句。这作为鲁迅硬骨头精神写照的诗句,与其内在的英雄情结一样富于力度与亮度,跃动着他生命力中强的斗争火焰。然而,这时的鲁迅对于斗争也有了更为成熟的思索,诗中的“横眉冷对”绝不是不计后果地莽撞行事,而是一种更深沉的韧战精神。这种韧战,首先应讲究战略战斗,因为“中国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丧命”.就不能对狡诈阴险的敌人展开“拳来拳去,刀来刀当”的硬战方法,而应提倡“壕堑战”,“战士伏在壕中有时吸烟,也唱歌,打纸牌,喝酒,也在壕内开美术展览会,但有时忽向敌人开他几枪”。?这是鲁迅目睹了诸多青年学生运动流血失败后新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的更深长的战斗方法。同时,在韧战精神的另一面,鲁迅还提倡战斗要有彻底性。这便是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岩上或在水中。”?即使是在水中,这狗儿还可能浮上岩来,甩你一身一脸的脏水,因此即使是落水狗也必须痛打之。在鲁迅后所主张与坚持的这种韧性斗争精神是鲁迅总结一生斗争经验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充满了鲁迅战斗中的血和泪、失败与成功。正因伴随着这痛苦而坚定的斗争历程,鲁迅成就为一名真正的伟大斗士。鲁迅身后无论人们给予他何样的评价,但仍然改不了他是一名战士的事实,正如鲁迅所言:“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二、正直高洁的品格 鲁迅是一个有着浓郁的诗人气质的人。他个性强烈、爱憎分明,在是非黑白之间有着坚定的立场。对于他所鄙视与憎恶的丑恶现象他会报以“怒目金刚”式的面孔,而决不会低下头作唯唯诺诺的卑恭状。许广平曾评价鲁迅说:“性情太特别,一有所憎,即刻不可耐,坐立不安。”?“对有些人过于深恶痛绝,简直不愿同在一地呼吸。”?因其如此,便有人说鲁迅“不够宽容”、“刻薄”、“恶毒”,而鲁迅自己深知对丑恶力量的宽容就意味着妥协,丧失自己美好正直的人格,所以他宁肯背负着他人对自己不理解送来的骂名,也仍要保持住自己认定的正确立场。在诗歌中,鲁迅把对自己生命质量与人生品格的真普美的追求尽情抒展。其中既有自我人格的自然流露,还有对自身洁白的坦然肯定,更有对庸俗人格的率然否定。透过鲁迅的诗歌,我们不仅能发现他高洁品格显而易见的展示,更能挖掘到他思想深处关于“人格”思索的灵性闪光。 诗歌中,我们首先能感受到鲁迅对自己自身洁白品格的明白昭示。这种昭示中既有鲁迅不与丑恶同流合污的清高,又有他蔑视馅媚奴性的自尊,更有他对回复人类自身健全人格的要求。1900年秋,不到二十岁的鲁迅写下了《莲蓬人》一诗,“菱裳若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宁刹襄。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镰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此诗以莲蓬喻人。首句用“菱裳”、“待带”、“仙乡”、“碧玉香”等写出人品格的高洁。紧接又进一步写出这高洁的三层表现:“秋瑟瑟”里“鹭影不来”,“露攘攘”中“苇花伴宿”,既有纯洁的伴侣衬托出其清纯,又有忍受住萧索的傲人风骨。同时莲蓬人还要“扫除腻粉”,“褪却红衣”,显出其追求淡泊与纯真的本质.最后莲蓬人自勉道:要保持住亭亭净立的风姿,不要跟着零落的荷叶掉到泥塘中去同流合污。诗中的“莲 蓬人”就是鲁迅的自喻,(或者说是自勉)这种清高超俗的品格成了鲁迅一生坚守的原则。以后无论是在“女师大风潮”中鲁迅受到被免职的无端惩罚,还是在白色恐怖下多次遭到被通缉逮捕的危险,鲁迅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这从青年时便立下的作“莲蓬人”的誓言,绝不向反动势力低头,绝不肯同黑暗的社会融成一体。鲁迅不仅保持住了自己清白高洁的铮铮傲骨,同时对那些毫无骨气的馅媚人给予无情嘲讽。“横眉岂夺蛾眉治,不料仍违众女心。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报载患脑炎戏作》)鲁迅自己向来是以“横眉”的形象而出现的,嫉恶如仇,刚毅坚韧。而那些向统治阶级争宠献媚的“蛾眉”、“众女”恰恰是我们这个被压服了的古国人民的一部分,他们“平日做人之道,不外乎‘骄’、‘馅’二字。富贵而骄,虽不合理,尚不足奇。最奇者,方其贫贱之时,苟遇富贵者临于吾上,则赶紧磕头请安,几欲俯伏阶下,自请受答。一若彼不凌践我,便是损彼之威严,彼之威严损,则我亦觉得没有光彩者然。故一天到晚,希望有皇帝,希望复跪拜。”?鲁迅也曾对这类人的“骄”、“馅”丑态给予猛烈抨击,把他们看成是“叭儿狗”.“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傲,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它的事业,只是以伶俐的皮毛获得贵人豢养,或者中外的娘儿们上街的时候,脖子上拴了细链子跟在脚后跟。”?于是这些靠巴结馅媚而生存的奴才们嫉恨于这样露骨的对他们灵魂地揭露,便用尽诬蔑、造谣、恐吓、诅咒等手段来围攻鲁迅,鲁迅对此却表现得颇有大将风度,“无如臣脑故如冰,”语气轻松而镇定。句中的“冰”字既可以看成鲁迅有冰山一样坚定地坚持自己立场的决心,又可领会为与“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冰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展示自己冰清玉洁的心灵。鲁迅抨击这些馅媚奴性的同时,认为这些人丧失了自我,主张人要重视自身的人格,进行个人意志的张扬。尤其对于年轻人,他们往往容易在敏感的恋爱季节丧失自我,发出些“阿呀阿啃,我要死”的毫无骨气的哀叹,而长期沉浸在这种情绪中的人很容易也会染上馅媚的习气。于是鲁迅写下这首拟古的新打油诗《我的失恋》,用以讽刺这些人的软弱,诗中用了“猫头鹰”、“发汗药”、“赤练蛇”等让人震惊的事物,以期引起人们的惊觉。结尾更是用了句“由她去罢”来显示维护自身价值法则的态度。这种态度其实是鲁迅灵魂深处“立人”思想的一个表现,是他对回复人类健康全面人格的一种追求。 其次,我们还能在诗歌中发现鲁迅对自身平凡人心的坦率承认。《自嘲》中“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个真实描述。过去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把鲁迅捧在神坛上,不允许有破坏鲁迅形象的说法,于是对这句诗的理解也产生了牵强附会的现象,把它理解成鲁迅“纵使只剩破帽一顶,也要用以隐蔽,闯过敌特横行的‘闹市’,避免失去自由;纵使只有一条漏船,也要载酒高歌,荡漾于与逆流搏斗的革命的洪流。”?其实这句诗恰恰正是鲁迅对自身的“自嘲”,正视自身生存中的平凡处,甚至是无奈与尴尬。鲁迅从来就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他坦然承认自己的平常心,他多次私下地和公开地坦白自己的工作乃谋生之图:“为卖钱而作”,?“自己就至今未能牺牲小我”,@他说他不相信作家“饿着肚子,专心地为社会服务”,@的说法,“有人说文学家是很高尚的,我却不相信与吃饭问题无关。”?诗中的“破帽遮颜、漏船载酒”其实道出了自己生存的艰辛与尴尬,这种艰辛当然有革命路上遇到的种种阻力迫害,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它还包含着鲁迅对生计间题的负累和奔波。在鲁迅的生命中,不止一次地陷入窘迫的境地里,或则被免职,或则被通缉或则婚姻不如意,或则亲兄弟反目。面对这重重的人生困境,鲁迅终于拿起了自嘲的武器。“从心理动机上来分析,自嘲却是一种解决和摆脱困境的途径;它是自我的力量的表现。自嘲使自我重新得到肯定。”?鲁迅的这种自嘲反映出鲁迅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它其实是鲁迅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另一种表现。就象诗中所写的那样:虽是“破帽遮颜”依然要“过闹市”,虽是“漏船载酒”依然在中流泛舟。 鲁迅绝不伪饰自己,他尤其反对别人把他捧上天。他终生都在掷还朝他飞来的桂冠,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对于无论是谁,先奉还他无端给我的尊敬。”?鲁迅就是鲁迅,一个 实实在在的人,坚持着自己做人的立场和原则,同时又维护着自己生存的权利,在对手面前绝不手软,在吃饭间题上也绝不羞羞答答。 三、沉郁悲壮的灵魂 鲁迅并不是身上遍布亮色的人。他的性格中有高亢激进、振奋人心的一面,同时也有低沉阴暗、令人心寒的一面。鲁迅是个敏感的人,无论是对于来自身外的社会的压力,还是对来自内在的心灵的冲击,他都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感受。唯其如此,在鲁迅的灵魂中就布满了“大痛楚”、“大欢喜”、“大悲悯”,而他对这一类情绪的感受永远是在一种“飞扬的极致”中。在鲁迅的诗歌中,我们透过字里行间或“大欢喜”或“大痛楚”或“大悲悯”的情绪,感受到了鲁迅他那一个充满沉郁悲壮之美的灵魂。鲁迅对自身有着异常灵敏的感受。他常常会跳出自己看自己,毫无情面地解剖自己内心的灵魂,他孤独地引来火种煮自己身上的肉,为的是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份清醒的主体自觉性。这种清醒的主体自觉性,在诗歌中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对自身思想负面感受的自然流露,一是顽强的救国使命感与责任感。 鲁迅承认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着消极的东西:“我的作品,太黑暗了。”?他感觉自己的灵魂中“正苦于背了这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因此,“不愿将自己的思想,传染给别人。何以不愿,则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而自己始终不能确知是否正确之故。”?鲁迅灵魂深处这些阴暗面的形成,首先便是由于强烈的失败感与受挫感。“弄文催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这首《题(呐喊)》道出了鲁迅创作与斗争生活中处处碰壁、失落无奈的心态。鲁迅早期所经历的一系列挫折与失败经验对他的受挫感与失败感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刻上了不可磨灭的痕迹。青年鲁迅本有着美满的梦,学医救国,都因“幻灯事件”的刺激宣告结束;热情创办《新生》杂志也半路夭折,最终《新生》只成为他回忆中一个破灭的好梦。而他一度消沉后终于重新奋起,决定拿起战斗的笔来唤醒国民、拯救社会时,结果仍然是诗中写的那样:“弄文催文网,抗世违世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K自嘲)))其实这种“碰头”中更让鲁迅痛苦的是后者,世人对他的不理解,世情于他又不容。于是他残酷地总结出:“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这句话不仅表现出鲁迅内心英雄情结一个最低落时期,也是他失败感的最好自注。他曾说:“自问数十年来,于自己保存之外,也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大家出一点微力,”就这样,“在生活的路上”,“自愿洲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然而,鲁迅悲哀地发现,“人们笑我瘦了”,“连饮过我的血的人,也都在嘲笑我的瘦了,这实在使我愤怒。”@这不仅给鲁迅心灵造成一个无情而沉痛的打击,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影响“运交华盖欲何求”,他甚至有了一种宿命的观念。既然交上了“华: 盖运”,我还有何可求呢?这句貌似调侃的反问其实饱含了鲁迅内心的辛酸。更为严重的是,它们使鲁迅的思想中蒙上了浓重的虚无阴影。这种虚无感不仅是失败感与受挫感的直接后果,而且也构成了鲁迅思想阴暗面的另一个成因。“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俗话说,“众口砾金”,作为一名先觉者,自己的肉体随时可能被愚昧群众的无知攻击行为消灭掉,而对自己的精神遗产的命运鲁迅也产生了怀疑,“空留”道出了鲁迅对自己肉体消亡后精神产品存留人间价值的虚无感,它们能否真的被世人理解?它们对人类是否真有价值?而这些问题在当时只能不得而知。鲁迅在这种对自我、世界和一切存在的虚妄感的影响下,甚至产生了逃避意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在这里,“躲进小楼”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虚妄感下带来的消极反应,其实还含有以躲避来反抗虚无的意思,最终鲁迅仍要“成一统”,仍要与虚妄感与失败感作抗争。鲁迅之所以至此仍用强大的生命意志来抵抗生命中最难战胜的虚无感与失败感,是因为在鲁迅清醒的主体自觉性中包含了另一层更积极的内容,这也是鲁迅生命中创作与斗争的最根本的动力,就是顽强的救国使命感与责任感。}}L事浩茫连广宇”是鲁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鲁迅的心与祖国、民族、人民是息息相通的,哪怕是最卑微平凡的人的悲欢离合,也会在鲁迅的心弦上引起强烈的震颤。正象鲁迅说的: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因为这样,鲁迅就难以忍受那些践踏平民生灵,破坏人民幸福生活的残暴作法,尤其是作为鲁迅分外爱护的青年学生,一旦他们遭到不幸,鲁迅更是拿起愤怒的笔予以声讨:“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在诗歌中,这种救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主要表现为对当局者黑暗统治的指判与揭露。“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而已集)题辞)))这是对“三?一八”惨案的指斥;“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赠邹其山)})这里讽刺的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洞庭木落楚夭高,眉黛猩红宛战袍”,(((无题)))这是对统治者发动反革命军事围剿带来的严重后果的鞭挞,还有《好东西歌》、《公民科歌》、《“言辞争执”歌》等民歌对反动统治者的丑态给予淋漓地揭露。之所以鲁迅冒着极大的危险写这些诗歌,就是来自于内心深处救国救民的责任感与自觉性。鲁迅内心对自身主体性的这种自觉把握与认识也更加促进了他有意识地去避免消极的一面,发挥积极的一面,虽然沉重,他却依然前行。 鲁迅的人生之旅是一条充满了孤独和寂寞的崎岖之旅。这寂寞而苍凉的奋斗历程也正构成了他悲壮苍劲灵魂的第二个方面。诗歌《亥年残秋偶作》真切地反映出鲁迅沉郁悲壮的一生。许寿裳曾说:“此诗哀民生之憔悴,状心事之浩茫,感慨百端,俯视一切,栖身无地,苦斗益坚,于悲凉孤寂中,寓熹微之希望焉。”?这些话也基本上概括出了鲁迅一生的生命状态。“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头四句道出了鲁迅一生的生存环境:“秋肃”、“萧瑟”,这主要揭露的是反动统治下人民物质生活凄惨贫乏,精神生活压抑空虚,而上层官僚却不以百姓生死为忧,在危急关头自己先纷纷逃走,这与鲁迅理想中的政治与人民生活大相径庭,这让他感觉如置身在毫无边际的荒原,悲哀、寂寞。鲁迅在这样的环境中欲努力用自己的笔为人民送去些“春温”,暖暖他们孤苦无靠的心,却被统治者的文坛禁锢政策封住了口,于是只有让那无数的感慨在尘世间消沉下去。“老归大泽苑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这一句充满悲劲苍凉色彩的诗句正是鲁迅一生灵魂沉雄悲壮的一个反映。就象一个“过客”,虽“状态困顿倔强却不惮前行”,然而对于他这样一个思想与步伐远超过常人的“先行者”,总不免陷入孤独的命运中。鲁迅曾引用尼采的说法,“吾行太远,孑然失其侣„„吾见放于父母之邦矣”,匆“过客”也说:“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只一个人。”?这种先驱者的孤独不仅来自于与他明争暗斗的反动统治者的迫害,还有庸众在其路上布下的荆棘,更有同道中人射来的“暗箭”,更为可悲的是老年以后,“苑蒲尽”,连个养老的栖身之地都没有了。在这种被弃的悲愤中.终于以往所有“梦坠空云”的失败与忧愤集中起来,让鲁迅感到彻头彻尾的“齿发寒”。这是一个先觉者必然体会的悲凉时刻,这是“吾行太远”必然面临的结果。然而,鲁迅的寂寞绝不是消极的,他让这种寂寞融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中,甚至接受了这一份孤独的生活状态,让它作为一种色彩来点缀自己的生命:“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回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鲁迅即使是扛着孤独的重闸也在所不惜,这是壮烈的,悲中带壮,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先驱永恒悲剧精神。 更为可贵是,纵然是在最悲凉孤寂的日子里,鲁迅心中也没有放弃对胜利的信念,正是这执着蕴蓄的必胜信心在诗歌中流露出来,成为鲁迅沉郁悲壮灵魂中“壮”的表现。“辣听荒鸡偏i}寂,起看星斗正阑干。”这不仅是悲愤沉郁的《亥年残秋偶作》的最后令人振奋的结尾,也是鲁迅内心希望火种燃烧进射的一个表现。在“辣听荒鸡”不得,“偏阅寂”的情况下,鲁迅索性披衣而起,却见天边星斗阑干,曙色隐约,黎明即将来临。这结尾一句令全诗气氛陡然一起,一种高亢振奋的情绪激荡着人心。鲁迅警觉着自己内心深处的黑暗,他绝不让自己隐入颓丧绝望的深渊中,于是他常常在心中燃起一团希望之火。在小说《药》的结尾,鲁迅给革命者夏瑜的墓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小说《在酒楼上》,“我”最终否定了吕纬甫的消沉悲观,向着与他相反的方向走去,“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在《伤逝》中,涓生也终于抛弃了伪善软弱的“旧我”,“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这一些满 含希望的结尾闪烁出鲁迅身上崇高的乐观主义精神,折射出他这名民族先驱者对民族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正象鲁迅在另一首诗里写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惊雷”就是胜利前的绝响,黎明前的轰鸣。在鲁迅的生命中,虽然布满了被离弃、被攻击、被误解的惨痛经验,虽然饱受了悲愤、寂寞、失望、虚无的折磨,然而他总是最终高扬起生命里乐观的大旗,相信正义必胜的真理,这些信念让他永不自暴自弃.沉溺在‘’死水”里.而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他还积极鼓励青年人前行的步伐,他称赞白莽的诗作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孤独中体会到希望和鼓舞。因为有着这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精神,使鲁迅的灵魂在悲寂荒凉中更增添一份壮丽与雄健,从而也使鲁迅自身所有的受苦与搏斗都蒙上了一层凝重庄严的崇高之美。
本文档为【鲁迅诗歌的精神华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9-02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