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附_书信礼貌文雅用语)

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附_书信礼貌文雅用语)

举报
开通vip

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附_书信礼貌文雅用语)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附_书信礼貌文雅用语) 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附 书信礼貌文雅用语) 2008-12-01 15:35| (分类:默认分类)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

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附_书信礼貌文雅用语)
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附_书信礼貌文雅用语) 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附 书信礼貌文雅用语) 2008-12-01 15:35| (分类:默认分类)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 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 “考”和“**”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但生前不再称考**,考**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皇族称谓 皇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万岁 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天子 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 皇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太上皇 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 皇太后 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太子 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 嫔妃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仪 嫔妃的称号。三周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 嫔妃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改正四品。 贵妃 嫔妃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 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 良人 西汉嫔妃的称号。 美人 嫔妃的称号。 贵人 嫔妃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嫔妃之下。 世子 帝王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孺子 太子嫔妃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太孙 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 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 翁主 汉代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驸马 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帝姬 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另附: 一、家族长辈称谓 ,前为称谓————后为自称,下同 曾祖父、母——曾孙、孙女 太公翁(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 太奶亲(丈夫的曾祖母)——曾孙媳 曾伯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哥哥、嫂嫂)——曾侄孙、曾侄孙女 太伯翁、太姆婆(丈夫的曾伯父、母)——曾侄孙媳 曾叔祖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弟弟、弟媳)——曾侄孙、曾侄孙媳 太叔翁、太婶婆(丈夫的曾叔祖父、母)——曾侄孙媳 祖父、祖母(父亲的父母)——孙、孙女 祖翁、婆(丈夫的祖父、祖母)——孙媳妇 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侄孙女 伯祖翁、婆(丈夫的伯祖父、母)——曾孙媳 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侄孙女 叔祖翁(丈夫的叔祖父)——侄孙媳 婶婆(丈夫的叔祖母)——侄孙媳 翁亲、姑亲(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 伯父、母(父亲的哥哥、嫂嫂)——侄儿、侄女 伯翁、母(丈夫的伯父、母)——侄媳 叔父、母(父亲的弟弟、弟媳)——侄、侄女 堂伯、叔(同族与父同辈者)——堂侄、堂侄女 宗伯、叔(同姓与父同辈者)——宗侄、宗侄女 叔翁、婶亲(丈夫的叔父、叔母)——侄媳 二、亲戚长辈称谓 曾祖姑丈(曾祖父的姐妹父)——内曾侄孙、内曾侄孙女 曾祖姑母(曾祖父的姐妹)——曾侄孙、曾侄孙女 祖姑丈(祖父的姐妹父)——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姑母(祖父的姐妹)——侄孙、侄孙女 舅祖父(祖母的兄弟)——外甥孙、外甥孙女 舅祖母(祖母的兄弟的妻子)——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姨夫(祖母的姐妹父)——姨甥孙、姨甥孙女 祖姨母(祖母的姐妹)——姨外甥、姨外甥女 姑丈(父亲的姐妹父)——内侄、内侄女 姑母(父亲的姐妹)——侄、侄女 表伯、姆(父亲的表兄、嫂)——表侄、表侄女 太外祖父、母(母亲的祖父、母)——外曾孙、外曾孙女 外祖父、母(母亲的父母)——外孙、外孙女 外伯祖、外姆婆(母亲的伯父、母)——外侄孙、外侄孙女 外叔祖、外婶婆(母亲的叔父、叔母)——外侄孙、外侄孙女 舅父(母亲的兄弟)——外甥、外甥女 舅母(母亲的兄嫂、弟媳)——外甥、外甥女 姨丈(母亲的姐妹父)——姨甥、姨甥女 姨母(母亲的姐妹)——襟侄、襟侄女 太岳父、母(妻的祖父、母)——孙婿、孙女婿 太伯岳、母(妻的伯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 太叔岳、母(妻的叔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 岳父、母(妻的父母)——女婿 伯岳、母(妻的伯父、母)——侄女婿 叔岳、母(妻的叔父、母)——侄女婿 姻伯丈、姆(妻的从伯父、母)——姻家侄婿 姻叔丈、姻婶(妻的从叔父、母)——姻家侄婿 姻伯、姆(妻的堂伯父、母)——姻家侄 姻叔、姻婶(妻的堂叔父、母)——姻家侄 三:家族平辈称谓 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 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 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 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 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 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 夫弟(丈夫的弟弟)——嫂 弟妇(丈夫的弟媳)——嫂 爱妻(本人的妻子)——夫 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荆、妻 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 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 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 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 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 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 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 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 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 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 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 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 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 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 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内弟、内弟妇 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内兄、内兄嫂 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 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 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内弟、表妹 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 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 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 姻兄、弟(妻的从兄、弟)——姻兄、弟 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 四:亲戚互称 老太姻翁、姆(亲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妇 太姻翁(亲家的父亲)——姻侄、姻侄妇 太姻姆(亲家的母亲)——姻侄、姻侄妇 姻伯翁、叔翁(亲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 姻伯姆、叔母(亲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 姻翁(亲家)——姻弟 姻姆(亲家姆)——姻室 姻兄(亲家的兄弟)——姻家弟 姻仁兄(亲家姆的兄弟)——姻家室 姻家兄(亲家的从、堂兄弟)——姻家弟 姻侄(亲家的堂、侄儿)——姻家伯、姻愚叔 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 姻叔祖(姐妹丈的祖父)——姻家再侄 姻伯、姆(兄弟的岳父、母)——姻侄 家族稱謂表 稱 人 自 稱 稱 對 方 家 族 稱 己 方 家 族 祖父/母 孫/孫女 令祖父/祖母 家祖父/母 父/母親 兒/女 令尊/堂 家父/母 伯父/伯母 姪/姪女 令伯/伯母 家母/伯母 兄/嫂 弟/妹 令兄/嫂 家兄/嫂 弟/弟婦 兄/姊 令弟/弟婦 舍弟/弟婦 姊/妹 弟、妹、兄、姊 令姊/妹 家姊/妹 吾夫 妻 尊夫 外子 賢妻 夫 尊/嫂夫人 內子/人 吾兒/女 父/母 令郎/媛令媛 小兒/女 賢媳 愚 令媳 小媳 幾孫/孫女 祖/祖母 令孫/孫女 小孫/孫女 賢姪/姪女 愚伯/伯母 令姪/姪女 舍姪/姪女 君舅/姑 媳 令舅/姑 家舅/姑 親戚稱謂表 稱 人 自 稱 稱對方親戚 稱己方親戚 外祖父/母 外孫/孫女 令外祖父/母 家外祖父/母 姑丈/母 內姪/姪女 令姑丈/母 家姑丈/母 舅父/母法 甥/甥女 令母舅/舅母 家母舅/舅母 姨丈/母 姨甥/甥女 令姨丈/母 家姨丈母 岳父/母 子婿 令岳/岳母 家岳/岳母 姊丈 內弟/姨妹 令姊丈 家姊丈 妹丈 內兄/姨姊 令妹丈 舍妹丈 表兄/嫂 表弟/妹 令表兄/嫂 家表兄/嫂 表弟/弟婦 表兄/姊 令表弟/弟婦 舍表弟/弟婦 內兄/弟 妹/姊婿 令內兄/弟 敝內兄/弟 襟兄/弟 襟弟/兄 令襟兄/弟 敝襟兄/弟 姻伯/伯母 姻姪/姪女 令親 舍親 姻兄/嫂 姻弟/侍生 令親 舍親 賢內姪/姪女 愚姑丈/母 令內姪/姪女 舍內姪/姪女 賢外孫/孫女 外祖父/母 令外孫/孫女 舍外孫/孫女 賢甥/甥女 愚舅/舅母 令甥/甥女 舍甥/甥女 賢婿 愚岳/岳母 令婿 小婿 賢表姪/姪女 愚表伯/伯母 令表姪/姪女 舍表姪/姪女 師友世交稱謂表 稱 人 自 稱 稱對方師友世交 稱己方師友世交 老師/師母 受業 令業師 敝業師 世伯/伯母 世姪/姪女 令世伯/伯母 敝世伯/伯母 學兄/姊 學弟/妹 貴同學 敝同學 同學 小兄/愚姊 令高足 敝門人 世兄 愚 令世姪 敝世姪 其他用語 祝頌問候語 對象 知照敬辭 啟告語 請候語 安好語 祖父母 恭 叩 膝下 金安,福安 叩稟,敬稟,敬叩 父母 敬 請 師長 函丈,道鑒,壇席 恭 請 道安,鐸安,教安 敬上,謹上,謹啟 長輩 尊前,尊鑒,賜鑒 敬 頌 尊安,福安,崇安 平輩 台鑒,雅鑒,惠鑒 台安,大安,近安 謹上,謹啟 晚輩 青鑒,如晤,如握 近好,近佳 手書,字 文教界 道鑒,文席,撰席 恭 道安,文祺,撰安 財經界 台鑒,大鑒 敬 頌 籌安,財安,商安 宗教界 道鑒,法鑒,壇席 即 請 道安,法安,教安 謹上,謹啟 軍政界 鈞鑒,鈞座,勛鑒 順 候 鈞安,勛祺,政安 部門主管 鈞鑒 鈞安,鈞祺 居喪者 禮鑒,苫次 禮安,苫安 書信用詞 收到來信 頒來手示,誦悉一切 承賜教言,十分感激 大示拜讀,心折殊深 得奉云翰,不勝感戴 大札拜讀,敬佩之至 大函細讀,尊意俱悉 得聆教益,如坐春風 得書之喜,喜不自勝 奉展芳翰,如見玉顏 忽得蘭言,欣喜若狂 華翰先頒,甚忍下懷 惠示奉悉,如親威顏 茲蒙惠書,無限感激 昨接雲朵,聆悉一切 接奉環雲,慰如心頌 昨接還翰,喜悉一切 時間飛逝 白駒過隙,寒暑三度 光陽似箭,日月如梭 奉風東去,夏風南來 光陽荏苒,時序頻遷 人間歲改,天上星回 時光流水,日月飛梭 寒暑易節,春秋換季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歲月荏苒,裘葛幾易 歲月易得,彈指人生 歲月易逝,十載一瞬 歲月難駐,人生易老 物換星移,春秋三度 傾訴思念 故園代切,夢寐神馳 別來良久,甚以為懷 別後縈思,愁腸日轉 多日不見,孺念甚殷 海天在望,不盡依依 春雨霏霏,思緒綿綿 海天相望,思念切切 離情別緒,耿耿于懷 握別以來,深感寂寞 遙隔雲山,久疏音問 心路咫尺,靈犀相通 一別累月,思何可支 自別芝暉,思念殊深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頻年不晤,渴想良深 秋水伊人,懷念不已 道歉請諒 抱歉之情,莫可言表 久未請安,深以為歉 多承過獎,不勝慚愧 滿腔歉意,寤寐難安 久疏問候,抱歉良深 夙夜撫懷,殊深歉仄 屢未奉答,歉甚愧甚 未能踐約,抱歉良深 言猶未盡 情長紙短,不盡依依 書不盡意,余言后敘 書何盡言,略陳鄙陋 書未盡情,余候面敘 書不盡懷,余候后稟 楮墨有限,不盡欲言 言不盡思,再祈珍重 客套語稱呼 二人見面稱 “你好”、“您好”。(回稱:“你好”、“您好”) 初次見面稱 “久仰”。(回稱:“久仰”) 久別重逢稱 “久違”。(回稱:“久違”、“好久不見”) 看望他人稱 “拜訪”。(回稱:“別客氣”) 客人到來稱 “歡迎”、“請進”。(回稱:“打擾”) 客人進門稱 “請進”。(回稱:“謝謝”) 敬茶待客稱 “請用茶”。( 回稱:“謝謝”) 招待遠客稱 “洗塵”、“接風”。(回稱:“不必”) 望客親臨稱 “望移玉趾”。(回稱:“遵命”) 矚客親至稱 “歡迎光臨”、“惠然肯來”。(回稱:“從命”) 陪同客人稱 “奉陪”。(回稱:“不客氣”) 中途退走稱 “失陪”。(回稱:“請便”) 客人歸去稱 “告辭”。(回稱:“怠慢”、“對不起”) 送客出門稱 “慢走”、“走好”。(回稱:“留步”) 與客握別稱 “再見”、“有空多來”。(回稱:“再見”) 受人之賜稱 “謝謝”、“感謝”。(回稱:“不謝”) 受人深恩稱 “雨露之恩”。(回稱:“不敢當”) 謝人恩澤稱 “河潤”。(回稱:“過獎了”) 感救命恩稱 “再造”、“沒齒不忘”。(回稱:“應該做的”) 感德難忘稱 “銘心鏤骨”。(回稱:“不必”) 知恩必報稱 “結草銜環”。(回稱:“不敢當”) 請人看稿稱 “閱示”、“閱批”。(回稱:“拜讀”) 請人改稿稱 “斧正”。(回稱:“班門弄斧”) 請人評論稱 “指教”、“指點”。(回稱:“互相學習”) 請人指路稱 “請問”、“借問”。(回稱:“請講”) 請人解惑稱 “指導”、“賜教”。(回稱:“共商”) 受人教導稱 “茅塞頓開”。(回稱:“過獎”) 受人益言稱 “葯石”、“箴規”。(回稱:“過獎”) 求人辦事稱 “拜托”、“鼎助”。(回稱:“應該”、“照辦”) 請求解難稱 “懇求”、“懇請”。(回稱:“盡力”、“效勞”) 請人回信稱 “敬祈示復”。(回稱:“遵囑”) 謝人寄信稱 “辱承華翰”。(回稱:“過獎”) 央人協助稱 “麻煩”。(回稱:“不麻煩”) 麻煩他人稱 “打擾”。(回稱:“沒打擾”) 請人原諒稱 “包涵”、“海涵”。(回稱:“好說”) 望人恕罪稱 “寬宥”。(回稱:“好說”) 伴人受益稱 “借光”。(回稱:“沒有、沒有”) 伴人享受稱 “伴福”。(回稱:“那裡、那裡”) 謝人致問稱 “多蒙寄聲”。(回稱:“應該”) 贊襄其事稱 “玉成”。(回稱:“辦得不周”) 托人這事稱 “借重鼎言”。(回稱:“過獎”) 賀人榮歸稱 “錦旋”。(回稱:“過獎”) 稱人生日稱 “初度之辰”。(回稱:“何勞掛齒”) 獻人年高稱 “齒德俱尊”。(回稱:“年老無用”) 賀人喜慶稱 “恭喜”。(回稱:“謝謝關心”) 自謙禮少稱 “獻芹”、“菲儀”。(回稱:“厚貺”) 不受債贈稱 “反壁”。(回稱:“微忱勿卻”) 送行之禮稱 “贐儀”。(回稱:“何勞破費”) 吊唁之禮稱 “奠儀”。 結婚之禮稱 “喜儀”。 留位待賢稱 “虛左以待”。(回稱:“不敢高攀”) 物歸原主稱 “完璧歸趙”、“璧還”。(回稱:“非常感謝”) 借物歸還稱 “奉還”。(回稱:“領收”) 贊人貌美稱 “冠玉”。(回稱:“不敢當”) 出人群者稱 “巨擘”。(回稱:“過獎了”) 你我同心稱 “金蘭”。(回稱:“應該”) 事有奇緣稱 “三生有幸”。(回稱:“天與人賜”) 自提意見稱 “淺見”、“膚見”。(回稱:“高見”) 代人作事稱 “代庖”。(回稱:“勞駕”、“費心”) 以紅色字在此作註解: 河 潤 , 謂施惠及遠,猶河流之浸潤。《庄子(列御寇》:“河潤九里,澤及三族。” 再 造 , 猶言再生。《未書(王僧達傳》:“再造之恩,不可妄屬”。 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結草:據《左傳(公十五年》記載:魏武子有一 嬖妾無子,武子剛病時,命其子顆將嬖妾嫁之。武子病危時又命將嬖妾殉葬。 武子死後,顆嫁掉嬖妾,并說:“這是從父親頭腦清醒時的吩咐。”後來顆與 杜回打仗,見一老人將地上的草結起來,絆住了杜回的馬腳,被顆抓獲。當結草銜環 , 夜顆夢見一老人說他是所嫁嬖妾之父,前來報恩。銜環:古代神怪小說載: 東漢楊寶救了一隻黃雀,某夜有一黃衣童子以白環四枚相報,謂當使其子孫 潔白,位登三事(官名),有如此環。困然楊寶子孫三代皆顯貴。後喻為銜報 恩。 藥石、箴規 , 藥石本屬治病之藥物和砭石,這裡用作規勸改過遷善的話。箴規即規諫勸戒。 海 涵 , 謂氣量大,像大海能納百川,為請人原諒之詞。 錦 旋 , 即衣錦還鄉的意思。 厚 貺 , 貺是賜與之意,厚貺就是厚賜。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乃饋盤餐,置璧焉,公子受餐反璧。”後不受饋贈反 璧 , 為反璧。 贐即贈人路費或禮物。《孟子(公孫丑下》:“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所贐 儀 , 以送行禮物稱為贐儀。 飾在帽上的美玉。《史記(陳平世家》:“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後多用以冠 玉 , 形容男子之美貌。 大指拇,比喻特出的人物。《孟子(滕文公下》:“于齊國之事,吾必以仲子(陳巨 擘 , 仲子)為巨擘焉~” 謂友情契合、同心。語出《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金 蘭 , 言其臭(氣味)如蘭。”故謂之金蘭。 代 庖 , 庖指廚房,代庖指代治廚庖,謂代做他人份內之事。 書信禮節用語 開頭提稱語 用於甚麼人 常用提稱語 備 註 祖父母父母 膝下、膝前、尊前 岳祖父母、岳父母亦同 尊前、尊右、尊、賜、座下、座右、長輩親友 平輩之年長者,也可適選用 侍下、侍右 閣下、足下、台右、台、大、雅、:審,表示請看信。執事:不敢直接說平輩親友 惠、執事、禮、台啟、親 話之意。 青、青盼、青睞、如握、如晤、如見、青青睞:即青眼(與白眼相反),比喻平輩之年幼者 如面、如談 對人的喜愛或重視。 知之、知悉、見悉、閱悉、親閱、親、兒女等晚輩 女婿、兒媳、孫兒、侄兒、外甥等亦同。 收閱、收、之、悉 勛、鈞、鈞座、台座、麾下、麾、領導干部、首長 麾下麾:指軍隊的首長。 尊、惠、台前、案前 教師、師傳 函丈、帳下、講席、座右、道席 函丈、教師的席位。 英、偉、台、史席、著席、撰席、文人學者 席:即職位。歸時稱教師為教席、西席 文几、案前 長輩婦女 、座、妝前、英 女界親屬、朋友、同事可以讚用。 平輩婦女 妝閣、妝次、青、青
本文档为【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附_书信礼貌文雅用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0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