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1

马克思主义1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发展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并明确全世界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马克思成为了资本社会、人类、时代的导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始终聚焦于改变世界。 一、马克思主义是资本社会的导航 2008年全面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演变成了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1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发展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并明确全世界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马克思成为了资本社会、人类、时代的导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始终聚焦于改变世界。 一、马克思主义是资本社会的导航 2008年全面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演变成了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于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欧洲成为畅销书。据报道,2008年该书在柏林的销售量是07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资本论》的重新走红也给了我们深刻启示。 《资本论》重获人们青睐,在于它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示。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说:“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是不错的。”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说:“长久以前,马克思就窥探到了资本主义的运转之道。”罗马教皇也对主张无神论的马克思说了些好话,赞扬马克思有“绝佳的分析技巧”。英国的《每日镜报》更是直言不讳,“资本主义就好象一场没有裁判的足球比赛,充斥着腐败与黑幕交易,欺骗球迷”。 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怀疑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而《资本论》所 作的精彩描述,不仅让他们看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且给他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爆发周期性的危机,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是建立在资本私有 化基础之上的分散决策运行体制。当分散决策所产生的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整个 社会必然爆发经济危机。正是意识到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大声呼吁,必须建 立劳动者主导的社会体制,克服资本主义的深层缺陷。 马克思主义当下对于西方金融危机来说,最重要的是《资本论》及国家宏观经济控制。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发展,主要是以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撑的。它强调自由,强调市场,忽视公正和公平。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取向,就是追求社会公正和公平。它对于自由主义具有重要的制衡和矫正作用。两者的适当结合,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西方国家的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我们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我国现在也存在着类似情况。王绍光指出,中国改革以来经历了从伦理经济到市场社会的转变。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但在90年代末期市场原则开始席卷非经济领域,大有成为整合社会生活机制的势头。经历了“市场社会”的梦魇之后,中国已出现了蓬勃的反向运动,并正在催生一个“社会市场”。在社会市场里,市场仍然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但政府通过再分配的方式,尽力将对与人类生存权相关的领域进行“去商品化”,让全体人民分享市场运作的成果,分担市场运作的成本,从而把市场重新“嵌入”社会伦理关系之中。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社会政策显示,中国政府既有政治意愿也有财政能力来充当社会市场的助产士,虽然无论在意愿还是能力上,两者都有待加强[1]。这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在当代世界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或缺。 如果说得更远些,那么,在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中,在日渐增多的员工持有股份的实践中,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公正水平的日益增长中,在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差别的不断缩小中,也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导航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反映一般规律的普遍真理是不可违背的,进步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偏离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是推动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既有工具理性的意义,更有价值理性的意义。它可以为党和人民明确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为我们更好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各项工作、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是为人类构建“意义世界”,它“有以下内容: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劳动是人的本质,使劳动成为一种消遣,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对人的生存具有深刻意义;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回归到大自然这一人类家园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活着的意义;追求人与人之间'事实上的平等与公正’,只有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了不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事实上的平等那天,人的生存意义才能充分展现;'自由人联合’,'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特别是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准则,这一准则完全实施之时也是人生的意义充分展现之日。所有这些方面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对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加强自身修养提供科学的指导。这是我们现在和今后仍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理由。譬如,在中国民主革命特别是在红军时期,反动势力极其强大,革命力量十分弱小,胜利前景相当渺茫。毛泽东等早期革命者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个远大的理想——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景,同时它又以苏维埃俄国为现实榜样,这个样板又是可触可及的。因此,与一般的农民造反不同,毛泽东等革命者不是随遇而安,不是胜骄败馁,而是愈挫愈勇,坚韧不拔,直至夺取全国胜利。 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导航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没有被超越。我们的思想不管怎样,都只能在这种土壤上形成;它们必然处于这种土壤为它们提供的范围内,或是在空虚中消失或衰退。”[3] 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认为,“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可以说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4] “19世纪的思想家,没有一个像马克思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直接、深思熟虑和巨大的影响。”[5]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和威廉·D·诺德豪斯合著的、影响很大的《经济学》一书中写道:“…同我们所概略考察过的大多数早期的理论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历史的经济解释是他们的能经久存在的贡献之一。 1999年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评选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思想家,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第一人。路透社就此发表评论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于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我们的时代》广播节目评选“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休谟、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远远落在其后[6]。 法国每年都举办“国际马克思大会”,每次都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参加,其中不少人是著名学者。例如,2007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包括不少著名学者参加[2]。2007年,法国经济周刊《挑战》出版《马克思专刊》,标题为“马克思:他的分析仍未过时”。该刊副总编达尼埃尔·富尔坦说:“马克思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法国。”[7]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也讲:“社会主义是现代巨大的历史潮流,但是2000年的需要并不是1900年的需要。要忠于事物的根,并通过事物不断运动的本性表现出管理当今事物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行动的不可缺少的综合方针。”[8] 四、总结 正如有人所说,“在当代世界,对马克思一无所知,等于半个文盲。”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人类发挥了如此巨大作用的理论,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我们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从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的维度,立足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变,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结构,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这既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对进一步坚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待。 参考文献: [1]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1):129~ 148. [2] 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1],3[-2],263[-3]. [3] [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卷[M].林骧华,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8. [4] [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21. [5] [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下卷[M].高鸿叶,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290[-1],1293[-2]. [6] 施晓慧.鲜花献给马克思[N].人民日报,2006-06-29(7). [7] 本报记者.马克思从没离开过法国——与《挑战》周刊副总编达尼埃尔·富尔坦的对话[N].文汇报,2007-12-24(1,3). [8] [苏]西比列夫.社会党国际[M].姜汉章,等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3:249.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法学
上传时间:2019-08-24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