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题]教育学电子书

[试题]教育学电子书

举报
开通vip

[试题]教育学电子书[试题]教育学电子书 教育学电子书 教育学电子书.txt-//自私,让我们只看见自己却容不下别人。如果发短信给你喜欢的人,他不回,不要再发。看着你的相片,我就特冲动的想P成黑白挂墙上!有时,不是世界太虚伪,只是,我们太天真。 本文由陈玲的故事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上)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古希腊语的教育一词与教仆相关,中国甲骨文中的“教”是指儿童在成人监督下习文之事,“育” ...

[试题]教育学电子书
[试题]教育学电子书 教育学电子书 教育学电子书.txt-//自私,让我们只看见自己却容不下别人。如果发短信给你喜欢的人,他不回,不要再发。看着你的相片,我就特冲动的想P成黑白挂墙上!有时,不是世界太虚伪,只是,我们太天真。 本文由陈玲的故事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上)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古希腊语的教育一词与教仆相关,中国甲骨文中的“教”是指儿童在成人监督下习文之事,“育” 则表示妇女养育儿童之事。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品 德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地对受教 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 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 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 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 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非正式教育——正式而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 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 技 能, 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 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或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 有系统的活动。(如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 正规教育:是指有目的、 有组织、有计划、 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 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主要标志为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正规教 育又称为制度化教育。 (1)前制度化教育 标志是教育实体(学校)的诞生。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教育。 教育实体的形成特点: ?教育主体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 和设施;?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教育 标志是现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即正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包括了 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17 世纪以后的教育,以资产阶级教育为开端)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1902 年 《钦定学堂章程》 (壬寅学制)和 1904 年的《奏定 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制度化教育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甚至可以用 “学历社会”来描述制度 化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不仅改变了教育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改变 了教育理念,提出了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 伊里奇就是最早主张彻底改革学校的代表人物, 他的 《非学校化社会论集》的发表吹响了“非学 校化社会”思潮与运动的号角。伊里奇在本书的导言中说:“通过学校的普遍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只 有对现存的学校形式进行彻底的改变,它才有可能实现。它的实现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改变,不 在于教育者的责任心的增加,更不在于对教育的硬件与软件的增加,新的教育必须把颠倒过去的组织化 学校教育再颠倒过来”。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幼儿园)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小学初中) (类似强迫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它是衡量 一个国家 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中)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生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二战前双轨制,二战后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职业教育对象为劳动人民; 普通教 育对象为贵族子弟)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大学) 高等教育大众化:学术性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单一大学发生变化, 从形式上, 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纷纷 出现, 内容上, 基础性、应用性、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 人才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一)古代教育 1(古代学校的不同形态 (1)古代中国 4000 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 夏、商、周:校序庠,学则三代共之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乡学。 国都、地方、闾里的学校和塾校,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 六艺: 礼;包括政治、历史和“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 射;射技教育。 御;驾驶兵车的军事技术教育。 书;书写教育。 数;简单的数量计算教育。 春秋:私学大兴,儒、墨私学规模最大。 孔子私学存在四十多年, 弟子三千。此阶段的私学是我 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汉代武帝以后: 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 隋唐以后:科举,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等级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为教学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1905 年,废科举,兴学堂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波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人的四种等级: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种姓、首陀罗种姓 《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 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主张禁欲修行,佛教关心大众,面向更多教徒,形成寺院学府 (3)古代埃及 以吏为师、以法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 西欧:神学和七艺、骑士教育,中世纪也有世俗教育,但神学仍是主修课程 七艺:所谓的七艺是指七种自由艺术, 即七门主要学科:文法学、 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 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2)道统性: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 天道、地道、人道合一,成为 治人之道。 (3)专制性: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 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 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4)象征性: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较 高地位,习得与社会生产相关知识教育处于较低地位。 (5)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14 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谋取他们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 罗马的文化为旗帜,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 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重视现世生活, 肯定现实生活 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 (三)近代教育 16 世纪始,中国四大发明传入西方,一系列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避,18 世纪蒸汽机的发明, 出现了现代工业,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 世纪前, 国家并不重视教育, 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 资产阶级政府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向世俗化 方向发展。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两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西方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和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 定和提供保证。 (四)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20 世纪上半叶:两大阵营出现,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为 世界三大潮流,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呈现国家主义特征, 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展开。 20 世纪下半叶:科技魔术般地改变世界,发展中国家把教育看作追赶现代化的法宝,发达国家把教 育看成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教育制度、观念、内容、形式发生深刻变化。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的思想。一生分成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陈旧,人要不断学习。60 年代以后提出了 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 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思想。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 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 的均等;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 会。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 办学模式、教学形式、 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 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 第二讲 教育与教育学(下)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 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与此相应, 教育经验和理论知识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不断发展。 教育科学也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学是一门研究 人类社会教育现象的学科领域。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 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 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与指导。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 教育学思想 1(孔子与《论语》 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仅散见于他的弟子们为其整理的语录《论语》一书中。 (1)教育目的 孔子认为, 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 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 主张“有教无类”, 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人的禀赋虽有浓薄之分,但后天环境对人 习染更加为重要,并不能见出孔子人性论主张肯定为善或 为恶 孔子语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 (2)办学思想 他开中国“私学”之先河,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道德教育 孔子关于德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思想,指出,要作一个真正合乎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人必须 具备完美的人格。他以 “仁” 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 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4)教育内容 他从教 40 余年,继承和整理我国古代的文化,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基本教育教 学科目是: 《诗》、 《书》、 《礼》、 《易》、 《乐》、《春秋》。 (5)教育方法 孔子从教 40 余年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思想和原则,强调 “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注重因材施教,因此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论述,一是指出要“学而时习之”。意为,不但要学习它,还常常践履之。二是 对“学”与“思”的辩证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学思结合。 三是要学行结 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四是重视“学”与“用”的联系,强调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即“仁 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五是重视对过往知识的温习与总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反映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其中,对于“教”与“学”的诸多方面的论述, 仍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墨子的教育学思想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滕州市木石镇)人。据张知寒教授考证,约生于公元前 468 年, 卒于公元前 376 年,是我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 的创始人。 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尚贤”。他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主张,认为只要有贤能, 不管亲疏远近,贫富贵贱,都要任用他。 他所提出的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主张,仍是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准则。 在经济方面,墨子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 人口问题的人。墨子第一个提出了消费的总原则。 在伦理方面,墨子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 互得利。 在哲学方面,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对认识的过程作出详尽描画和论述的哲学家。在方法论和逻 辑学的基本规律方面,墨子也作出了重要的研究和阐述。 在教育方面,墨子的教育思想在诸子中是独树一帜的。墨子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救世拯民。 他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上的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博约并重原则的教育家。教学方法上 有因时(材、人)施教、讲清事物的所以然、以行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 教学方法:“亲知”、“闻知”、“说知” 3(道家的教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老子,生卒年不详。 道家主张培养 “上士” 或 “隐君子”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能体会自然之道, “道法自然”,“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的人,这些人能让百姓返朴归真,回到自然状态中去。 道家没有书本教材,不主张读书,要求人们回到浑浑噩噩的原始自然状态中去,以自然之道(天道) 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听凭自然,主张贵“无”、知“常”、守“柔”,把这些当做教育内容。 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认、“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人,便是最好 的教育。 4(《学记》的教育学思想 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理论的总结性著作,也是我国古代, 乃至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全文仅有 1200 多字的篇幅,但条理清晰, 论述深刻,从教育的意义、 任务、途径, 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有关“师道”等诸多方面精辟地反映了我国早期先秦儒家的教 育教学思想精华,堪称中华教育瑰宝、经典之作,并有“教育学的雏形”之称 。 《学记》开篇阐述教育的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学记》论述了学校教育制度。“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大学的教育进 程是:“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 友, 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 之,此大学之道也。” 《学记》概括了教育原则:如教学相长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豫时孙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和藏息 相辅原则。 《学记》提出了尊师严师的思想。 《学记》中说:“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道 尊然后民知敬学。” 这是尊师的思想。“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然后能为 师”。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这是严师的要求。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从发展人的自然禀赋和培养治国人才两个方面来论述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他指出,人天生 是有区别的,但不论这种差异有多大,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所以,他主张“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 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都应该受教育;而且“越是禀赋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 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问答 法”(也称之为“产婆术”),即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 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 诉他, 而是通过讨论问题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 案的方法。 “苏格拉底问答法”包括: (1)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 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 (2)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得出结论;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 识的产婆”,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苏格拉底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 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达 40 年之久。 柏拉图用对话体裁写了不少著作, 传世的就有 40 余篇,其中《理想国》集中体现了它的教育思想。 柏 拉图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 分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欲望。根据这三种品质 的一种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导地位,他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运用智慧管理国家德哲学家;?凭借 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家”(统治者)和军人(卫国者)的教育体 系。 3(亚里斯多德的教育学思想 柏拉图的学生,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在那里讲学和著述近 13 年。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著作涉 及内容极广,包括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被马克思称为“古 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认为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 要在他的《政治学》等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从其政治学说出发,极为重视教育。他说,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 以单独的个人而存在。个人只有在国家之中,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才能发展他的才能,才能实现自己, 过好社会生活。因此,国家的统治者必须重视教育,把每个个人都培养成为善良的公民,才能维护现存 的政治制度。亚里士多德说:“没有人会怀疑立法者应首先注意少年人的教育,因为忽视教育就会危害 政制”。 教育应该是国家的, 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一部分人可以受教育(奴隶主),一部分人则是不可受教育的(奴隶)。 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注重人的发展的 思想渊源。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1592—1670),在人类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毕生从事教育实践,1632 年,在总结 前人教育成果及当时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在教育学史上具有原创性质的《大教学论》。主要的 教育思想有: 提出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即普及教育的思想;并在“教育要适应自然”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作了新的探索;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较 为详细的论述了班级 授课制;论证了“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三个影响较大的教学 原则和方法;还对教师的职业给与了很高的评价等等。虽然这些主张有的不尽科学,但建立了比较完整 的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大教学论》的问世,对创立独立的、系统的教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体系 奠定了基础,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民主主义思想 (1)教育的自然性,天赋予人的本性是同样的, 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人是唯一理性动物” (2)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3)“把一切知识教给一个人”,泛智主义。 2(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 洛克(1632—1704),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著有《教育漫话》。 白板说,观念和知识都是来自后天,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心灵白板说”和教育万能论基础之上。他从唯物主义 的经验论出发,极为重视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作用,把儿童的天性比做没有痕迹的白板,可以人任随意 地去涂写和塑造。洛克主张教育万能。他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 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洛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 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一个人物”。他必须是身体健康、有德行、有用、能 干的人,具有道德、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 在论述教育的内容时, 第一次把教育的三大部分德、 智、体做了明确区分。 洛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特别重视体育的人,他在《教育漫话》的开篇就写道:“健全之精神赋予健 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德育是洛克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反对惩罚的德育方法。 洛克的《教育漫话》作为一种世俗的现实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它对形成 17—19 世纪英国具有特色的传统教育模式,例如,新兴私立中学、共学等,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来看,以洛克为主要代表的绅士教育思想是 18 世纪法国唯物 主义教育思 想、自然教育思想和德国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教育学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 之一。 3(法国卢梭的《爱弥儿》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西方历史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著有《爱 弥尔》一书。 《爱弥尔》一书反映了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基本的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 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 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 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德育上实行“自然后果法”。 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与同时期的教育家相比,他的教 育思想更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他的理论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教育中的极端 重要地位,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据,要求教育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天性。它打破了千年因袭 的教育陈规,把儿童从一个被动塑造的客体变为积极主动学习者,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也为 后人革新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 自然主义思想。自然是指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自 由、平等、纯朴和良知。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越好的教育。 4(瑞士裴斯泰洛齐的《一位隐士的夜晚时刻》 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教育家,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放弃神学研究,38 岁开始 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个人都有 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由 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1780 年出版的《一位隐士的夜晚时刻》概括了他的“教育 必须顺乎自然”的理论。他坚信人性具有无穷的应变能力;人的道德修养和知识造诣由他自己负责,而 教育则应发展人的天才,使他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在《格特鲁德是如何教育她的学生们的》一书中,详 细讨论的虽然是智育的主要原理,但他却认为德育最为重要。法国大革命后,年过半百的 裴斯泰洛齐才 有了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机会,开始致力于儿童教育。他收养了许多战后孤儿;为了增强学生们的道德 品质,他竭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家庭气氛的环境。他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期。他还主办过两 个学校作为教学实验基地,以证实他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的教学法。其中一个学校闻名世界,吸 引了许多外国人前往参观。其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自给、自立、自助和助人能力。当时这一教学法为教 育界广泛接受,并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他的很多教学原理贯注在现代初等教育中。 自然主义思想,实践家,教育试验。 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要遵循自然,对儿 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1806 赫尔巴特继续康德的哲学讲座,并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科学,并认 为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的理论建立在伦 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主张根据儿童兴趣确定教育活动,强调对儿童意志的控制。 《普通教育学》 第一编:教育的一般目的 第二编: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第三编:讨论道德性格的形成。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的意志。 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1)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生长, 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在自身之外,没有别的 目的,不是按外部目标进行塑造工作。 (2)教学法与教材的统一, 目的与活动的统一,“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3)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思维,掌握发现真理,解 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发现真理的因素一是智慧,二是探究。 (4)反对灌输,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 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教科书和教师学 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社会发展水 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一 致性;强调无产阶级掌握全人类的知识、通晓现代科学才能拥有全世界的意义。 2(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 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 主要体系: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个部分。 主要特点: 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 “学校的首要任务, 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而确实的普通知识”。 3(教育学的多元化 主要特征: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已经远远不同于 20 世纪初的教育学,具备了许多新的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从教育的 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 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 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等。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当代教育学基础包括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 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科学哲学、技术学、管理学等等。就 教育学研究角度而言,有的从科学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的介于 两者之间,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而言,也出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开发研究等多种层次 类型,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推动,构成教育学研究的完整体系。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 合。20 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学一个个组成部分纷纷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与此同时,这些相对独立的学科 又与其他类型的学科进行交叉,出现了许多子学科、 边缘学科。 子学科、边缘学科与其他非教育学科 之间,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和多种类型的综合,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知识的增长点。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当代教育学研究者们所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到 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与此同时,当代教育学实践的发 展也日益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 一个重要特征就是 出现了自觉的教育学反思。之所以要如此,是因为不提高理论活动的自觉性,就不能提高理论本身的清 晰度和科学性, 不能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 有关教育学自身的反思研究结果就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第三讲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上) 社会是整体性大系统,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社会 活动,它的发展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标志。同时又促进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它受到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作为一种特有的 社会现象与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发展亦有其自身的规律,它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发展。教育具 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 谁就能控制学校教 育的领导权, 并通过教育活动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比如在我国封建社会,皇权国家举办的科举 教育制度,就是一种控制社会精神,尤其是广大学子精神的制度。在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 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后入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就是这一时期教育的显著特征。 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设立什么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如何确定,都是由政 治经济制度决定。 原始社会:生产资料是原始公有制, 氏族成员平等, 受教育权也是平等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不平等的社会,被统治阶级和统治解阶级政治地位不平等,受教育权利也 不平等。只有经济地位高阶级的子女才能享受到较为正规的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上受教育者受教育权利平等,但实质上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受教育权仍然是 不平等的。比如,现在各国高等教育中来自社会低层的大学生仍然占少数。 我国建国后:占有较少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社会团体享有的受教育权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3(决定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则由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要求所决定。 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氏 族成员,从事社会劳动、遵守社会规范。 奴隶社会:教育的目的是把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人才和能征善战的军人。比如,古希腊 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目的是将地主阶级子弟培养成为国家政权中的官僚和掌握地方政权的绅士,对广大 的劳动人民则实行教化政策。即化民成俗的功能。如秦朝设三老以掌教化,为了推行“书同文行同伦” 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各项借施,秦朝在各乡设置“三老,专门负责掌管教化,对百姓推行法令 政策和伦理道德的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一方面把资产阶级子弟培养成为统治人才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为了经济发展 的需要,发展普及学校教育,培养熟练工人。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可以看 出来。 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伦理道德感,直接受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 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样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 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评价手段来实现。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虽然影响教育制度,但是学校教育并不是直接执行某种具体的政治任务和担任某种具体的 经济职能。 比如,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学校教育已经完全直接为政治运动所冲击。现在又有将办 学校作为办企业抓经济的危险。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历史 发展角度看, 任何国家、 任何社会,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通过教育。教 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 各级政治人才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 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功能的另一突出表现。 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国家,政府或执政党所希求的政治理想与政治 信念。 2(教育具有促进政治民主的功能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政治的 “恒定性”是相对的,伴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 治的变革也会发生。从总体上社会政治变革是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 因素之一。教育对于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强烈的反作用。 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依赖于教育的推动。 民主意识、民主观念的养成,非教育不能达。民主意识又与科学意识紧密相关,缺乏科学知识素养也就 无法提高民主的素养(所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体国民科学丈化水平的下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 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3(教育是一种舆论力量 学校可以宣传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舆论,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教育通过传播 先进的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宏扬优良道 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教育能动的主导作用在于 它能张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动社 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 二、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要求。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第一,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只有贵族才能接受较 为完备系统的教育。一般的人员只能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接受生产劳动教育。不能接受专门的教育。 第二,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劳动力的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制约 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体系。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年限、高等教育发展 水平直接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第三 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组 合和比例。 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 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的关系, 全日制学校与社会教育 的关系, 高等学校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 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 都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适应,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例等失调的问题,或者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要求,或者 出现人才过剩现象。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专门化的教育不传授生产的发展知识。仅仅传授人文知识。 比如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统治人才。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教统治本领。如周代 奴隶主阶级认为礼乐的教育作用很大,可以维护奴隶主等级名分,有利于巩固奴隶制统洽,所以在学校 中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又称为“六艺”。它包括了政 治宗法教育、军事教育和文化教育三部分。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 平的不断进步,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发展更新。 斯宾塞的课程理论:19 纪中叶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提出了较为系 统的课程理论,产生重大影响。世界许多国家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的, 每次重大课程改革,都反映了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尽管教育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有关,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机械的对应关系。即使就发生教育需 求的生产而论,不能认为生产力达到什么水平,教育就一定或只能达到什么水平,事实上生产力水平较 高的国家,其教育水平未必都比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高。因为教育同生产力关系的背后还存在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复杂背景。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并非同步。一是,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 育思想和内容也落后。二是,教育内容或者文化交流的影响,教育思想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现代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变革,现代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又强烈 地反作用于现代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社会再生 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 教育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 力的使命。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教育和训练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培 养、训练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级专业人才上。教育正是通过向各种生产部门输送经过培训的更 加熟练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同时也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社会。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 点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促进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现代社会各种领域 和各种层面的变化。科技革命缘何能如此持续推进? 显然,这依赖于教育的贡献。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 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人能掌握它并应 用于生产中去, 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以极为简约的方式同时也以极为广泛的 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能地扩大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 (1)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没有专门的科学知识教育,科学就无法得到传承和积累,也无法发展。教育可以高效能地夸大科学 知识的再生产,普及科学知识。 (2)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通过创新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 3(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以实证的研究证明教育的经济贡献。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和资本作为生产的三要素。二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 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把这些因素 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1960 年 12 月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演讲,是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 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 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的源泉,它 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它也是一种生产资本要素,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经济活动中是更 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信息搜寻,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 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 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方法, 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资本储藏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第四讲 一、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 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技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 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 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周期有越来越短的趋势。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 (1)对教育的动力作用:教育具有自我保存的属性。 “教育的基木功能之一就是重复”,即重复 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教育体系倾向于构成一种时间 卜和宰间上密封的体系”,因而“教育本身是保守的”。 可见, 教育“自我保存”的属性指的是教育 的“重复性”、“封闭性”与“保守性”。而科学确实革命性的,活跃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 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习惯领域,导致教育 中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斗争,最终促使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2)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3)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 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 (4)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发展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 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科学发展及其他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 发展。 (5)科学渗透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 基础和技术条件。 教育与社会发展(下)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1)科学技术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 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 育的内容 (2)科学技术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 进教育的发展。 (3)科学技术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 手段的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通过教育传授给新一代,使他们能充分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 在生产打下基础。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高等教育与科学的体制化有密切联系。 科学研究由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转化为职业科学家的活动。职业科学家的培养需要体制化的科学 机构。而高等教育机构就是许多科学研究机构的工作站点。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也从事着直接的研究工作, 这在高校尤为突出。 据统计 1986 年美国的科学家北大学聘用的比例占 40,。美国大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 60,。日 本,大学承担基础研究,国立研究所承担应用研究,民间企业承担开发研究。中国, 800 多所高校承担 科研任务。许多研究所也具有教育功能。 4(教育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 的成果。如多媒体技术,电脑软件技术的运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即(information technology) ,即我们平常所称的 IT 产业。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他们改 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影响了教育。 1(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因为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微型化,人们可以将知识搬进家里。同时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人们认为能 力比知识更重要。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2(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教育不再仅仅是接受教师的传道、 授业、解惑也。 教育成为一种选择过程,选择知识的过程。原 来的固定场所的学校教育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住所,而知识的学习将愈来愈个别化,愈来 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远程教育、网校等。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一,使新时代的因材施教的理想得以成为现实。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因材施教在孔子 的时代得以实现,是因为当时的学生数很少。自从实行班级教学之后,因材施教已经仅仅成为了理想。 信息技术使得个人可以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 第二,信息技术实现了人际互动模式。给学习者以反应,强调学习者的积极反应。 第三,信息技术促使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与传递道德的教师得以分离,改变着传 统的“亲其师,信其道”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4(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对比 传统的学校教育 “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 他人评价的“筛选制度” “年龄段”教育 受到时空限制的教育 网络教育 “平等形的”开放式教育 自己掌握的“兴趣选择” “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 跨时空的教育 网络学校的特点: 从教育环境上看,是真正意义上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教育,计算机网络可以扩展至社会的 每一个叫罗甚全世界。从教育体制上看,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从教学 模式看,可以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 二、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不同的教育传统都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传统所致。要研究教育必 须研究文化。甚至有人说,教育就是文化。教育要进行改革,必须考虑文化的变迁。 (一)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依赖关系 1(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
本文档为【[试题]教育学电子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8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16
浏览量: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