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建安风骨、左思风力、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主要问题】文学的“自觉时代”、曹植诗歌创作、阮籍诗歌特色及代表作品、太康诗风的特色、陶渊明诗歌特色及意义、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宫体诗的特点及意义、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小说发展状况及其对后世的意义、文论的兴盛 【作家作品】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厦门行》;曹丕《燕...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考点 西游记考点整理二建建筑实务必背考点药理学考点整理部分幼儿综合素质考点归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 归纳 【名词概念】建安风骨、左思风力、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主要问题】文学的“自觉时代”、曹植诗歌创作、阮籍诗歌特色及代表作品、太康诗风的特色、陶渊明诗歌特色及意义、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宫体诗的特点及意义、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小说发展状况及其对后世的意义、文论的兴盛 【作家作品】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厦门行》;曹丕《燕歌行》、《与吴质书》;曹植《白马篇》、《七哀诗》、《野田黄雀行》、《洛神赋》;蔡琰《悲愤诗》;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咏怀诗》;左思《咏史》;陆机《赴洛道中作诗》、《文赋》;陶渊明《归园田居》、《移居》、《饮酒》、《读山海经》、《桃花源记》、《咏荆轲》、《归去来兮辞》;谢灵运《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鲍照《拟行路难》;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玉阶怨》、《王孙游》;庾信《拟咏怀》、《寄王琳》、《重别周尚书》、《哀江南赋》;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敕勒歌》、《木兰诗》;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郦道元《水经注》;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曹丕《典论?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昭明文选》 核心考案 1、魏晋南北朝时代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原因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征。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上。 2、乱世文学的三个主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福祸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味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3、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 4、佛教传入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传入以前中高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2)故事性的加强。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关于反切产生的年代历来 - 1 - 有不同的说法,以颜之推所谓汉末说最为可信:“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颜氏家训?音辞》)这正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事。(4)词汇的扩大。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反映佛教概念的词语,也大量进入汉语,使汉语词汇丰富起来。(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观念是脱离脱离儒家强调的政教中心说,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这与玄学有很大关系,而佛教中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关于象和象外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也丰富了文学观念。 5、三曹(武汉大学2004年考点) 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6、曹丕诗歌的创作内容 魏文帝曹丕现存诗约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如写夜游铜雀园的《芙蓉池作诗》,纪游玄武池的《于玄武陂作诗》等。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阳作诗》三首,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志在“靖乱”的决心。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如《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杂诗》二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 7、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叙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派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8、曹植诗歌受后人推崇的原因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文采富艳,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三是他的不幸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运,使无数文人深表同情。刘勰说“文帝以位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文心雕龙?才略》),也含有这个意思。古代不少诗人皆以王佐之才自命,却大都身世沦落,而以诗词名世,他们的命运与曹植相似,所以对曹植多有一种认同感。 9、建安七子(山大2004年考点) 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时,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10、建安风骨 这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其文学特点可概括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人生苦短的哀叹,是它的一个主题;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是它的另一个主题。 - 2 - 11、《悲愤诗》 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和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540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12、正始文学(苏州大学2005年考点)(参考考研真题精选名解第5题) 13、竹林七贤(山大2003年考点) 魏晋年间,山涛、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王戎七位文人的合称。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称“竹林七贤”。 14、《咏怀诗》(北语2006年考点)(参考真题精选简答第4题) 《咏怀诗》八十二首是阮籍的代表作,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全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或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或者直接感叹人生的各种深创巨痛。 15、阮籍诗歌的特点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阙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作诗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喻写怀抱。阮籍的《咏怀诗》与建安风骨是一脉相承的,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 16、太康诗风(北大2004年考点)(参考真题精选名解第9题“太康文学”) 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太康诗风的代表主要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模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成为当时的风气。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诸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 17、太康时期繁缛诗风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 18、咏史诗 以“咏史”为题材,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诗品序》)。曹魏时,王粲、阮瑀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 3 - 19、游仙诗(南京师大2006年考点) 游仙诗是两晋时期的一种诗歌类型,突出体现在郭璞的《游仙诗》上。郭璞的《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有9首为残篇。他的游仙诗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那种逍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他的游仙诗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 20、玄言诗 玄言诗盛行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东晋玄言诗的特点,钟嵘《诗品序》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21、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一种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玄学中崇尚自然的思想,其影响所及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自然”和“真”,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虽还未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体现着这种美的陶渊明的出现,以及嵇康、阮籍、钟嵘、刘勰、萧统等人关于“自然”和“真”的论述,却对此后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言意之辩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旨之间的关系,其中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代新人所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流。然而,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思辨性的哲学是不宜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一个直接转化的例子就是占据了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的玄言诗。 22、陶渊明(南京大学2004年考点) 东晋著名诗人,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在士族风气盛行的东晋,他不顾世俗非议,躬耕劳作,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醇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以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正式这种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23、田园诗(苏州大学2005年考点) 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表现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朓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河流的 - 4 - 趋势。 24、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渊源 关于陶诗的艺术渊源,钟嵘《诗品》曰:“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其后多有反对此说的,今人则多表示赞同。从今存应璩诗以及关于应璩的传记来看,他与陶渊明很不一样,与其说陶渊明诗源于应璩,不如说源于汉、魏、晋诸贤,应璩一人不足以笼罩他。如果一定要说的具体些,可以说陶渊明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5、南朝民歌(人大2007年考点)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26、《西洲曲》 《西洲曲》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内容是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一层深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将那种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 27、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数量虽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8、《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首先,是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作者根据人物刻画的需要,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展示木兰的形象。从时间上说,长达十多年之久;从地域来说,从家乡,到战场,从朝廷,到故乡,空间十分广阔。如此丰富的内容,本来很费笔墨,但诗歌处理得很好。突出出征前、征途中、战场上和归来后几个场面,描写有详有略。其次,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此外,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其中既有朴素自然的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精妙绝伦的律句。 29、《敕勒歌》 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内容反映北方的游牧生活,出色地描绘了北国草原的的辽阔壮美,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30、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类保存情况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还有数量极少的神弦歌。此外,《杂曲歌辞》、《杂歌谣辞》里保存了少量的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大部分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里。多数为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下来。 31、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的途径 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对峙并未造成文化的隔绝,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仍然 - 5 - 是广泛而深刻的。《北史?文苑传》概括地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这是南北朝文风差异的基本情况。不过,在南北之间,除了统治者的直接推行和交流,通过使臣往来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从而导致了人才交流与书籍交流,并逐渐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同时,因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事而羁留使者,掳掠人才,或由于受到政治倾轧而逃奔敌国,这种楚才晋用的方式,在客观上也造成南北之间的交流。 32、山水诗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在当时诗坛上声望很高的颜延之,也写过不少山水诗。他与谢灵运齐名,当时并称“颜谢”。 33、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鲍照诗歌分五古与乐府两大类,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俊逸,恣意奔放,颇富浪漫色彩。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诗歌发展的贡献:一是对边塞诗的创新,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并取得高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另外,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和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34、魏晋时期辞赋发展状况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随着感情表现领域的扩大,作者的表现力也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响影响的深化。其代表作家是王粲,他的诗赋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代表作是《登楼赋》。 35、《哀江南赋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庾信的《哀江南赋序》是一篇独立的骈文,交代了《哀江南赋》创作缘起,即作赋的背景和原因,概括全篇大意。首段叙自己被羁留北国的怅恨和梁朝覆亡的怆痛,此段叙写自己的危苦,末段悲伤国事。层次分明。本篇在艺术上有显著特征:一是善于运用大量典故表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深刻的思想感情,并在征引典故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切合时事的新典;二是成熟地运用骈偶技巧,使文意迂曲转折毫不板滞,创造了四、六对句的格式,而又杂以散行,写得纵横自如。 36、庾信诗文在前后期的不同特色 庾信一生以出师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仕梁,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与徐陵的宫体诗号称“徐庾体”,诗风伤于轻艳,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醉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宫廷文学侍臣的角色,不易表达个人的信念或情操。一些诗作摹景生动,造句新巧,声韵协调,显示出清新俊逸的个人特色。由于萧纲等人力主新变,影响所及,促使当时的创作争奇 - 6 - 斗巧,打破成规,开启了唐诗、赋律发展的道路。庾信前期的创作,在这方面颇有贡献,如《乌夜啼》。侯景之乱后,庾信然后42岁奉命以使臣的身份出使长安,因江陵陷落而不得南归,历仕西魏和北周,先后官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虽位高望重,但常有乡关之思和羁旅之情,加上边塞景色和亡国之恨,一发而为歌诗,后期诗作内容广泛,善用典故,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形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他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在《咏怀古迹》中评论其“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他后期作品的这种特色。 37、鲍照被认为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原因 鲍照对近体诗的形式发展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他使诗歌进一步律化和骈俪化,加上广泛的题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使他的诗歌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和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38、元嘉三大家 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的并称。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辞藻和对偶。 39、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关于谢诗的“自然”,唐释皎然在《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格》中说:谢诗的“自然”,既不同于李陵、苏武那种“天与真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的自然,也不同于曹植等人那种“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的自然,而是“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所谓“作用”就是,就是经营安排、琢磨锻炼。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与陶渊明相比,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40、永明体(人大2003年,南大2003年考点)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有积极意义。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间,故又称“永明体”。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其代表诗人有沈约、谢朓、王融、范云、何逊、吴均和阴铿等。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他们的优秀之作,毕竟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师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 基础。 41、齐梁文人集团 至齐、梁之世,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的影响更深刻。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显著者,主要有三大文学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 - 7 - 42、宫体诗(川大2002年考点) 南朝梁代为宫廷所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奇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代表作家是许陵、庾信父子,始称“许庾体”。风气所至,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许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以说是宫体诗的总集。 43、对宫体诗的评价 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可以说,他们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同对器物的审美观照的心理是一样的。因而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在描写女性的诗歌中,绝大部分是将目光停留在女性的生活圈内,包括她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方面。这类诗歌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辞藻、对偶和声律。宫体诗中有少数作品表现宫中淫荡的生活,如萧纲的《咏内人昼眠》、《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率而为咏》、《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等。咏物之作在宫体诗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辞藻和对偶。然而就艺术形式而言,宫体诗仍有其贡献。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至于宫体诗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44、《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约成书于北魏延昌、正光间(512-525),系替相传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虽然生于南北分裂的时代,一生未能亲履南方之地,但作者潜心撰著此书,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水经注》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古文学家的游记文影响很大。 45、《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主要记载了洛阳佛寺的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念沉痛的心情。无论是现实人事或怪异的内容,作者都能栩栩如生地加以刻画,善于寄寓褒贬之意。作者在语言表达上善于使用整齐的句法,主要为四言,有时也适度利用四六骈句,同时又能发挥散句的长处,节奏感与自由韵律得以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典丽而清拔的风格。 46、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志怪小说的兴盛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是其兴盛的土壤。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传》、张华的《博物志》。二、鬼神怪异。如曹丕的《列异传》、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王嘉的《拾遗记》、吴均的《续齐谐记》。三、佛法灵异。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的《冤魂志》。 47、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指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的小说,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 - 8 - 其中“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中国小说史略》又说:“记人间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证。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盛大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这里指出的观点很重要,即所谓志人小说,其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强。 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志人小说今传较少,按其内容也可分为三类:(1)笑话。(魏)邯郸淳《笑林》,对世态有所讽刺。如写楚人有担山鸡者,欺人曰凤凰,以讹传讹,连皇帝也轻信了。汉世老人家富无子而性吝啬,恶死后田产充官。《笑林》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2)野史。(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记述西汉的人物轶事,也涉及宫室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风俗习惯、衣饰器物,并带有怪异色彩。其中有的故事后来很流行,如王昭君、毛延寿的故事,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故事。(3)逸闻轶事。这是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有(东晋)裴启《语林》、(东晋)郭澄之《郭子》、(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的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热点;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48、《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编撰者刘义庆(403-444)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它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内容包括:(1)豪门士族的奢侈和凶残;(2)当时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生活习俗和文化情趣;(3)记载善人善事,其中也有消极内容。 49、《文赋》,人大2006年考点,(见考研真题精选名解第2题) 50、《昭明文选》(北师大2007年考点)(见考研真题精选名解第1题)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文选》(北师大2007年) 【参考】《文选》即《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萧统(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后人也习称《文选》为《昭明文选》。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其中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 - 9 - 诚、俞樾等人的批评。唐代李善注本最为有名。 2、《文赋》(人大2006年) 【参考】《文赋》是西晋陆机以赋体形式写的文论作品,它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文赋》把文体分成十类:即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并且认为,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风格。陆机的文体论在曹丕《典论?论文》“四科八病”说的基础上有前进了一步,提出“十体”说。 3、游仙诗(南京师大2006年)(见核心考案19题) 4、《咏怀诗》八十二首(北语06年)(见核心考案14题) 5、正始体(苏州大学2005年) 【参考】正始体是正史时期的诗歌特征的概称,其代表诗人是阮籍、嵇康等。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诗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和“忧生之嗟”,嵇康诗亦“多抒感愤”。此外,还有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一派诗人,以抒发道家志趣为主,脱离现实,以至开两晋“玄言诗”之先河,世称“王何”。 6、永明体(人大03年、南大03年)(见核心考案40题) 7、《与山巨源绝交书》(人大04年) 【参考】文章篇名,西晋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山巨源,名涛,河内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人,与嵇康等为好友,为“竹林七贤”之一。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自己代其原职的消息后所写的。信中拒绝了山涛的引荐,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不可加以勉强。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他强调放任自然,既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也是他崇尚老庄消极无为思想的一种反应。全文奋笔直书,说理透辟,文词犀利,字里行间洋溢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兀傲情绪,具有鲜明个性。 8、钟嵘“滋味说”(人大04年) 【参考】钟嵘以味论诗,他认为真正感人的诗歌犹如回味无穷的佳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比如他指责玄言诗说:“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关于滋味说 讲诗歌的滋味问题,幵非始自钟嵘,《论语》中有“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意即孔子宋全沉浸于韶乐,而让韵乐的滋味代替了肉味。王充《论衔》、陆机《文赋》、颜子推《颜氏家训》都谈到,《史记》中有“儒雅彬彬,信有遗味”。刘勰谈及就更多,如“张衡怨篇,清典可味”。然而,系统深入地谈诗歌滋味,幵把“滋味”建构成一个诗论术语的是钟嵘。 朱光潜《诗论》中专门有审美筋肉论,朱光潜高度注意到审美或美感享受,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现象,而是伴随了一系列的生理上的快感的,而后者,审美生理基础,恰恰容易为人 - 10 - 所丢弃遗忘了。朱光潜之所以有这样的见解,是得益于中国古代诗学思想,他注意到中古诗论一个重大特点是,中国古人谈诗,往往不离人的生理基础,是有生命性,如文气、风骨、气韵、神韵、肌理。这里的气不仅是精神气质,也是形质之气,中国古诗词是需吟咏的,吟诗要发出声音,吟的过程便有气息的长短、顿挫,伴随气息的呼与吸,而有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的筋肉运动,而这一切生理快感是与美感融为一体的。当然,不光吟诗如此,看小说、戏剧、电影电视都有这些现象,看到激烈场面时,会紧张、全身筋肉绷紧,心跳加速,有时手脚不自觉地动。滋味说同样是中国古代诗论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是由诗的美感与生理味觉相关联而提出的,即品诗之味,那么,钟嵘是如何论及诗歌滋味的,可以说在《诗品》中,他是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这样一个过程。 1、从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提出诗歌滋味问题,具体,。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因为它“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何以如此,五言比四言,决非语言表现形式上多一字与少一字的问题,而是这多一字便改变了诗体形式,五言,在艺术表现力上,比四言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多一字,便大大扩大了诗境的容量,表达、咏吟有回旋的余地,这即是“指事造形,穷情与物,最为详切”,有滋味者,便在于此。不可否认钟嵘的认识是深刻的,不过钟嵘认识到的五言优于四言的艺术表现力只重在由诗歌内容方面的诗境容量的扩大,由于他对诗的声律的过于忽视,敀而,幵未注意到,五言多一字所带来的诗境的拓展固然重要,但诗体形式本身的变化实际上是诗境拓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如《古诗十九首》开一代诗风之先声,难道仅仅是内容上的变化吗,非但如此,恰恰首先是由于五言形式本身。“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种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反复咏叹,其沉郁和悲凉是四言形式所达不到的敁果。 2、如果说钟嵘首先是从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认识和提出滋味的话,那么,接下来,钟嵘便由具体的五言诗的创作提升到抽象的美学原则上来论诗歌滋味,这便是从赋比兴这一美学原则论滋味。 钟嵘对赋比兴尤其是对比兴的解释与以往注经家不同,以往都是从词的本意上解释,如刘勰,抑或从诗的政治作用来解释赋比兴,钟嵘不同,他是从诗境,诗的意境,,来把握赋比兴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即言近旨进,以有限的言辞传达出深长的意味,不象其它的文学体裁是言到意到,言尽意尽,“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诗中有物,但物要喻志,诗中有事,但要寓言写事物,意、物、事融为一体,才会构成诗的意境。“完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便出诗味,且“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这尤如煎中药,多味齐下,融为一体,才见药敁,药力才出。这里应注意三点,一是钟嵘把兴提到突出位置,且与比赋三者合一,在钟嵘看来兴最重要,它是出诗味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他认识到意在言外,味在文外的问题,这是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正是这一点为后来唐代的皎然司空图和宊代严羽所发展,从而形成较宋整的意境说,韵味说。二是钟嵘很重视赋的艺术表现力,赋着重于直书其事,而这又幵非那种非常冷静客观的叙事,而在直书其事中,又有寓意,有浓郁的情感,如陶渊明诗,“时复墟里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益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这是在直书其事,但境从中生,味从中出。钟嵘重视赋也与以前的注经家大为不同,以前总以为诗中的形象构成是由比兴而来,与赋绝缘。三是不可偏颇,不可专用比兴,也不可专用赋体,否则无味。 钟嵘通过对兴比赋的新的解释,试图从理论上解决诗歌如何才有滋味的问题。 3、实际上诗的滋味问题换成今天的话说即是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或独特审美敁果。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既然是滋味,那么还与品者有关,味毕竟要由品而出,钟嵘在理论上解决诗歌如何才有滋味后,再又回到具体的品诗味,全面评品122位诗人诗作的滋味。这便是 - 11 - 从美感享受谈诗的滋味,即诗的审美价值。 在《诗品序》中,钟嵘批评了那些不懂诗味不会品诗味的庸俗诗人们,他们“喧嚣竞起,准的无依”,各人都孤芳自赏,“随其嗜欲,商榷不同”。如孙绰认为自己的玄言诗比时珍还好,事类诗作者认为“捃拾细事,争疏僻典”有味,永明休诗人把声律觃定得越苛细便以为越有味,那些附庸风雅的膏腴子弟以为诗越轻艳、险僻越有味,正如《南史》中说“海畔有逐臭之夫,有嗜痂之癖”,刘邕爱吃疥疮,认为胜过鲜鱼之味。那些人都是不懂诗味者,那些诗也是无滋味者。因为他们不懂审美,其诗也不能实现为品者的美感享受。 对于品者来说,滋味即是由诗诱发的美感,它是在品者审美生理基础上的美感经验,钟嵘在对每一位诗人诗作品评时,即是说出自己对诗作的美感经验,如他说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因为诗“文温以丼,意悲而进”。说张协诗味在“风流调达,词采葱蒨,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崴音,不倦,勤勉不倦,”,钟嵘重视“干之以风力”的滋味,也特重视“润之以丹采”的滋味,如说陆机等诗人的词采美,“呾嚼英华,讽味华靡”,当然在这方面钟嵘的品味有所偏见,如对曹操、曹丕诗,认为质木无文,“皆鄙质如偶语”,没有味道,对陶渊明诗的诗味钟嵘没有足够的品出。 9、太康文学(北大04年) 【参考】太康文学指晋武帝太康时期的文学,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文学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辞藻,流于轻糜,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10、徐庾体(北大04年)(见核心考案42题“宫体诗”) 11、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复旦1999年) 【参考】西晋太康、元康时期的作家: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12、志人小说(南开02年)(参考核心考案47题) 二、简答题 1、结合具体的作品,简要分析建安风骨。,苏州大学05年) 【参考】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其文学特点可概括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促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人生苦短的哀叹,是他的一个主题;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是它的另一个主题。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假托秦代筑长城之事,描写繁重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颇具现代意义。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抱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私人骸骨相撑住~”“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全篇以对话的方式写成,语言质朴,感情深挚,格调苍劲而悲凉,十分接近乐府民歌的风格。 2、结合曹丕的《典论?论文》的具体内容,给出你的评价。(北大04) 【参考】《典论1论文》篇制虽短,却涉及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几个重要方面。一是充分 - 12 - 肯定了文学的作用,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二是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指出文章的不同风格源于作家具有不同的“气”(作家的气质、才性等);三是提出了文体论,论及了诗、赋等八种文体的特征;四是关于文学批评,批评了文人“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不良风气。,参看《典论?论文》, 附:《典论?论文》中的文学批评 它的出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它之前有《毛诗序》,班固《两都赋序》、王逸《楚辞章句序》等,但它们都只涉某一种文体或某一位作家,而《典论?论文》却论及多位作家多种文体,前者多半有解经性质,重在思想教化,而《典论?论文》则在文体特点,文章风格,文艺批评,文艺功能各方面加以论述,是第一篇较纯的文论著作,当然它的出现与其时的社会和文化思想背景有关。 1、文学批评论 曹丕首次提“文人相轻”的文学批评概念,文人相轻古有班固,今有七子。那么文人何以会相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必然会相轻呢,, 一是批评主体的原因,“善于自见,现,”和“暗于自见”。即总是谓已为贤,而谓人为短,结果是家有弊帚,享以千金,这种主观态度很难对别人做出公正的评价,对文学创作与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兊服。丕认为之所以有善于自见和暗于自见,是因为不能审已之短,度人之长,没有君子修养与风度,丕把批评偏见与批评者的人格修养相联系,是有见地的。今日文坛上仍有文人相轻,而需要文人相亲。当然丕自身也幵未做到,同样犯忌,他对自己著作非常重视,钟嵘说他的诗赋“皆鄙质如俚语”,而他自己还看得重,用碑到出。不过丕有那样的认识,进比同时代人高明。 二是批评对象,作品,的原因,即文体不同,风格不同,作家才气不同,作品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形,而这是导致文人相轻,以已之长度人之短的客观原因。 2、文体及风格论, 曹丕正是在谈到文人相轻的客观原因时,具体细致地论及文体问题的。他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是从各种文体不同特点谈,一是从作家不同才气,体现的不同风格谈。 从文体不同特点来说,“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体指体裁,体貌,体裁的外部风格,。丕具体论及四科八体,四科,雅、理、实、丼,是指体貌,八体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是体裁。每位作家只擅长于某种体裁体貌,风格,的文章。通才才能“备其体”。建安七子中,王粲、徐干能写赋,其他“不能称是”,陈琳、阮瑀会写表章文告,应用文,,但不会写赋,陈琳曾写赋于曹植看,植讥笑,“画虎不成反类犬”,陈还以为是夸他,,孔融“气盛于文笔”,,文,韵文,笔,散文,,但不善说理。他们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已之长轻人所短,当然不行,李白、杜甫,大诗人,但赋不见得好,章炳麟《国敀论衡?辨诗》指出,“李白赋《明堂》,杜甫赋《三大礼》,诚欲为扬雄台隶,犹几弗及。” 曹丕论及文体的特点是有开创先河的重大意义的,这种意义体现为两点,其一,丕之前研究文章只限于本而不及末,即限于质而不及文,艺术形式,文体风格,,而丕则重末的区别,这是艺术的自觉的表现,即文体的自觉,如对诗赋的研究,以前重在谈教化,丕不谈言志,也不象唐人讲兴寄、美刺,而说“诗赋欲丼”,这就摆脱了儒家道德诗教,丕的这种文体自觉无疑对提高艺术质量是有促进作用的。其二,从文论史角度看,丕之后,魏末的桓范写了《世要论》,专门解释“四科八体”,现留四篇,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严羽《沧浪诗话》专门一章也谈文体,由此看出,丕的文体论在文论史上的重大意义。 从作家的才气体现的不同风格来说,作家才气、才性不同,贯注于文章中,则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3、文气说。 - 13 - “文以气为主”,气指才气、才性,作家精神上的气质、气度,不同才气、才性灌注于作品,则是文气,文气“清浊有体”,“巧拙有素”,体现为作品不同的风格特点,如王粲悲而不壮,曹植说他“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徐干擅辞赋,但有齐气,不明快,应瑒和而不壮,和顺而无气势等等,七子才气、才性不同,灌注作品即是文气各异,风格各异。丕以为文气是无法传授的,作为先天意义上的文气,自然无法传授。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也与刘勰的“养气说”有区别,《风骨》、《养气》诸篇认为气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由养而致的,而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的,“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其后论文气较有名的有韩愈的“气盛言宜”说,有苏辙论文气“文者,气之所形。”,《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对韩愈说法的发展,认为文气合一。丕首次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气”引入文学批评,从此,文气成为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概念。 思考题,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李白的《忆秦娥》,“太白纯以气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文气理论,谈谈你对李白“以气骋辞”创作特点的认识。 4、文学价值论 丕从两个方面谈,一是提高文学的地位,强调作用,丕提到“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这种地位与作用是空前的程度,丕以前无,汉大赋在汉是低下的,汉对辞赋家“以俳优畜之”,枚皋说,“为赋乃俳,见视如倡”,杨雄说辞赋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儒家传统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言主要指写著作,汉代有经学,即学术著作。丕则把文学与学术著作幵列视之,加以强调,确立其重要地位,这在文学史上意义重大。 二是提高了作家的社会地位,作家就应该诊惜光阴,“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要以更大的自觉性以毕生精力从事创作。他的《与王朗书》说,“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疬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敀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这是自春秋时代的“三不朽”说的继续,是对扬雄以来所兴起的个人著述风气的发扬。 总之,丕以其特有的政治地位鼓励和提倡文学创作,起了开一代风气的作用。 5、《典论?论文》的不足, 它的出现是文学艺术的自觉的重要标志。但其理论本身有不足,刘勰说“典论辨要”但“密而不周”,即比较精炼细致,但不宋备,不全面,这是有道理的,如“本同而末异”的本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何文章是经国之大业,还有“贵进贱近,向声背实”问题也未具体谈,而刘勰《知音》一方面受丕的影响,一方面超过了丕。当然要求丕系统全面深刻,即是后人的要求,丕已经做得难能可贵了,他的不足恰恰给后人留下了可能性。 3、曹操《短歌行》,其一,的艺术特色。(武大04年) 【参考】《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鉴赏参考:全诗前四句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在巧妙地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 - 14 - 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字既表现了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又表现了千古文人之悲。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化用《诗经》中的句子,运用起兴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这首诗在巧妙用典故、化用诗意上颇为成功。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于《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帖。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4、阮籍《咏怀诗》的主要内容。(人大03年) 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其十八)“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其三十二)或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如:“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其三)“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其五十)“不见日夕华,翩翩飞路旁。”(其五十三)或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如孤鸟、寒鸟、孤鸿、禽兽等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中,特别是春生秋死的蟋蟀、蟪蛄,成为诗人反复歌咏的对象(如其十四、其二十四、其七十一)。或者直接慨叹人生的各种深创巨痛,如少年之忽成丑老(如其四、其五、其六十五),名富贵之难保(如其十三、其五十三、其五十九),以女色事人之不可靠(如其二是、其二十七、其三十)。或以佳人喻理想,写诗人心虽悦之而无由交换,表现了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如其十九。 5、曹植诗歌在艺术上有何创新,,北师大00年) 【参考】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三、论述题 1、陶潜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苏州大学05年) 【参考】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与自己一 - 15 - 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陶诗的总体艺术特色是自然,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诗化、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等几个方面,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 2、沈德潜论陶诗的一段话,“陶诗胸次浩然……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淡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解释这段话,并结合所读陶诗和唐代诸位诗人的作品对这段话进行评述(南大04) 【参考】这段话主要说明了陶渊明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回答时可以先概述陶诗的特色,以及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各自的诗歌特色,然后分析他们从陶诗中继承的特点。 3、王国维说,“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试论述之。(川大02年) 【参考】答题思路参考:这段话摘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对中国文学带有规律性的概括,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文为主的狭隘观念,以更开放的审美眼光,揭示了中国文学史上峰峦迭起、丰富多彩的面貌;他将中国文学看成是动态的,具有阶段性的文体迭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中文体的新变与更替给予肯定。王国维正是生活在近代史上各种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大冲突、大裂变、大融合的时代。他接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对小说、戏曲给予热心的关注,并作悉心的研究一提高它们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他反对复古倒退的文学史观,提出“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的著名论断,解脱了尊崇往古鄙薄新异的传统旧文学观念的束缚。 从文学的外部关系看,文学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表现其时代精神的文学样式,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即“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从文学自身内部因素看,每一种文体都有从尝试到盛大到落入习套而衰败这样一个“始盛中衰”的过程,如汉赋,六代骈文等。正是这种文学外部与内部关系的矛盾,导致文体的更替,推动文学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王的说法很有道理。 但同时应该正确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讲的是具体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而不否认这一时期其他文学样式的繁盛。比如诗歌在唐朝发展至顶峰,但在其他朝代同样兴盛,并且一直在中国文学史上扮演重要角色,比如《诗经》、古诗十九首、 - 16 - 魏晋诗歌、宋诗、明诗、清诗无不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同时也有研究者认为:此前所谓的“一代之文学”未必就发展到了顶峰,比如,有人认为元曲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4、试比较“古诗十九首” 与阮籍《咏怀》的主体与风格。(复旦99) 【参考】(1)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正确。现在一般认为大抵出于东汉末年,然亦非一时一人之作。 思想内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总体上讲,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古诗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离别,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与感受。如:表达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的《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集中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艺术特色:《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显然是有专业素养的诗人,他们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他们有感而发,绝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而具有天然混成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就这样概括《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多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艺术特色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意味无穷。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但涵咏不尽,意味无穷,好比陈年佳酿,入口平平,但余味无穷。?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情景交融。《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精练。《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得我国古诗之精髓。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在中国诗史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从它对人生、命运的慨叹,到炉火纯青的表现手法,无不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的诗歌创作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2)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参见简答第4题) 5、西晋武帝太康至惠帝元康年间,文坛上出现一批作家,始称“太康之英“,其中主要包括哪些人,略述其创作成就。(南大99年) - 17 - 【参考】“太康“(280-289)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体”之名,始见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严说本于梁钟嵘《诗品》:“太康中,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心也”。钟嵘此论,是概述西晋初年和中期一个阶段的诗风。而严羽则明确指太康时期以左思、潘岳等为代表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即是“太康之英”的主要代表诗人。 太康前后是西晋文坛上比较繁荣的时期,众多的作家都有不少传世之作。太康诗歌一般以陆机、潘岳为代表。他们的诗歌比较注重艺术形式的追求,讲究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缛旨星稠,繁文绮合”(《宋书?谢灵运传》)。诗歌的技巧虽更臻精美,但有时过分追求形式,往往失于雕琢,流于拙滞,笔力平弱。总之“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研(《文心雕龙?明诗》),是这一时期诗人的总风格。不过每个作家仍有独特之处,“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世说新语?文学》)。其他如张协以造语新颖,“巧构形似之言”著称。左思则在太康诗风中独树一帜。其诗内容充实、语言质朴,气势雄浑,“似孟德而加以流丽,子建而独能简贵”(《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不失汉魏遗风。 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见间最著声誉的文学家。就其创作实践而言,他的诗歌“才高词赡,举体华美”(钟嵘《诗品》),注重艺术形式技巧,代表了太康文学的主要倾向;就其文学理论而言,,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陆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文学创作而外,他在史学、艺术方面也多有建树。据《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所作诗、赋、文章,共300多篇,今存诗107首,文127篇(包括残篇)。南宋徐民瞻得遗文10卷,与陆云集合刻为《晋二俊文集》,明代陆元大据以翻刻,即今通行之《卢士衡集》。明代人张溥所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陆平原集》。 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他们努力驰骋文思,以展现自己的才华。陆机《文赋》说“辞程才以效伎”,著文要“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为了逞才,他们对当时能表现才华的辞赋都十分重视,辞赋创作既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声誉,又使他们在艺术技巧方面得到很到的训练。而他们的文才,也的确十分突出。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成为当时的风气。陆机的《赠冯文罴迁斥丘令寺》八章、《与弟清河云诗》十章,潘岳的《关中诗》十六章、《北芒送别王世胄诗》五章等,均为四言体的名篇,这些诗学习《诗经》,但文辞趋向华美。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中,大多数曲调都有陆机的拟作。其中陆机的其他乐府诗也往往成为后来拟作同题乐府诗的样本。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基本上都是拟《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皆沿袭原题,格调上变朴素为文雅,显示出诗歌文人化的倾向,其总体水平不及原作。然而陆机有时能够拟得惟妙惟肖,有的地方还另有特色,已属难能可贵,所以钟嵘的《诗品序》将陆机拟古也列为“五言之警策”。 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诸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正如沈约《宋书?谢灵运传》所说:“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其实,陆机在《文赋》中已经强调了这一点:“或藻思绮合,清丽芊眠。炳若缛绣,凄若繁弦。”这几句话正好可以用来评价他自己的诗风。“繁缛”,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分而言之,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缛,指色彩华丽。《说文》曰:“缛,繁彩叶。”《晋书?夏侯湛潘岳张载传论》说:夏侯湛“时标丽藻”,“缛彩雕焕”;“机文喻海,韫蓬山而育芜;岳藻如江,濯美锦而增绚”;“岳实含章,藻思抑扬”;“尼标雅性,夙闻词令”;“载、协飞芳,棣华增映”。指出潘、岳、夏侯湛、张载、张协等人诗歌繁缛的特征。 - 18 - 6、元稹《杜甫墓志铭》,“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请结合诗史,谈谈你对这段论述的看法。(南大98) 强化 练习题 用券下载整式乘法计算练习题幼小衔接专项练习题下载拼音练习题下载凑十法练习题下载幼升小练习题下载免费 一、名词解释 1、《悲愤诗》,见核心考案第11题, 2、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旧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念敀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 3、《与山巨源绝交书》,见真题精选名解第7题, 4、左思风力 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是《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因。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5、玄言诗,见核心考案第20题, 6、田园诗,见核心考案第23题, 7、陶谢 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画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辞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8、北地三才 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邢邵和魏收的并称。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北朝民歌的影响。邢邵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9、《哀江南赋》,参考核心考案35题, 赋篇名。北周庾信作。作者原仕南朝,后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虽位尊名显,甚受优待,但常惦念故国,追忆往事,因作此赋以抒怀。赋篇以作者自身遭遇为线索,写出梁 - 19 - 朝由兴到衰的过程,揭露了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描写了人民在战乱中蒙受的深重灾难。从艺术风格上看,格律严整而又不失疏放,寓雄健于苍凉沉郁之中,感情奔放,声调铿锵,颇富个性。 10、西曲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142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11、《搜神记》 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二十卷,东晋干宝作。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者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良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二、简答题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有什么共同特征, 建安时期著名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思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在风格上的差异。 曹操诗歌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对于曹丕,清人沈德潜说:“子恒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之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卷五)曹丕的新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余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诸体具备。曹植诗则“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3、太康诗风的特点。(见核心考案16、17题) 4、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也有的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咏怀诗和咏史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的,如《饮酒》、《拟古》、《杂诗》。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三良”、“二疏”、荆轲,以及《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读山海经》也可归入这一类。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时期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陶渊明的赠答诗也有他自己的特点:以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 - 20 - 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 5、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醇的使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是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第一,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的道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不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第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论诗绝句》)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6、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清妙的歌谣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便将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感真切地表现出来。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碑”双关“悲”,以“篱”双关“离”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散”双关聚散之“散”,以关门之“关”双关关念之“关”,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7、《木兰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见核心考案第28题) 8、鲍照诗歌的特点。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或“险急”。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愤懑。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 - 21 - 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及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 9、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散文著作,作者是谁, 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10、《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见核心考案第48题)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魏曹丕《典论?论文》、晋陆机《文赋》、梁钟嵘《诗品》、梁刘勰《文心雕龙》,此外还有晋挚虞的《文章留别论》、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等等。 12、说说《文心雕龙》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文心雕龙》五十篇。最后一篇为全书的内容,说明创作这部书的目的和部署的意图。全书可分为上、下两编。前二十五篇为上编,主要论述文学的基本问题及各种不同文体的历史发展状况;后二十五篇为下编,着重论述有关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发展、作家的才能与修养等理论问题。 刘勰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最杰出的理论家。《文心雕龙》是中国古文论史上最杰出的文论专著。它是对中国文论从其萌芽始到齐梁时代一千多年发展史的一个系统、宋整而深刻的总结,清大学者章学诚说它“体大而虑周”,也是在魏晋时期的艺术的自觉这一背景上的一座文艺理论顶峰。与《文赋》一样,《文心雕龙》旨在探讨“为文之用心”。即从文学艺术自身出发,研究其自身的觃律,而非从政治观念出发,或是从某种哲学思想出发去研究文学艺术。这才是文学理论的真正自觉。艺术的自觉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实践与对艺术觃律追求的自觉,也是文艺理论上审视和总结艺术觃律的自觉。 在具体内容上,《文心雕龙》大体可包含两大部分,上部是文体论,下部是创作论,分别论及创作心理问题,艺术思维、文学想象等,创作技巧问题、文体问题、作品风格问题、结构问题、语言问题、修改问题、文艺批评问题、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等,全面涉及文学的各个方面。刘勰写《文心》,在于他认为前人均“鲜观衢路”,见《序志》“详观”一段文字,,所以要独创其体,以为作文之范式。但刘勰不可避克地也要受前人有关著述的影响,象在具体内容上,上部受挚虞影响,下部受陆机影响,就是明显的。 在理论形式上,《文心雕龙》具有系统的理论觃模,它共分五十篇,其中除《序志》是带有作序而概述全部情冴外,其余四十九篇,每篇一论,分划专论一个问题。《文心》结构严密,体系完大。全书分50篇,前25篇为上篇,后25篇为下篇。其中《序志》为总序,“文之枢纽”,总论,5篇,“论文序笔”,文体论,20篇,“剖情析采”,创作论,19篇,文学评论,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5篇。在古代五十是个特殊数字,是大易之数,《易经?系辞》,,从这里可看出,刘勰挖空心思著成五十篇,是想凑成大易之数,体现出他的自信和期望,由暗合大易之数,达到流芳于世。 13、钟嵘《诗品》所反映的文学理论有哪几方面内容,,参考刘亮老师课件, 一是指出诗歌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生活;二是针对时弊,反对用典和声病说,主张语言自然和谐;三是讲求诗的“滋味”,强调了诗的情感因素和形式特征。这些主张在南北朝诗风颓靡的情况下都有补偏救弊的历史作用。 《诗品》简介, - 22 - 锺嵘《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宋整而系统的诗论专著,它评品了汉至齐梁五言诗作家122人,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三卷前面都有序言,我们现在把三序合而为一,总称《诗品序》。 《诗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各为其溯源流,评风格。 钟嵘《诗品》的主旨,辨彰清浊,掎摭利病。 1、确立五言诗的艺术正宗,对六朝以来不正文风进行批判。 标丽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代的诗作及代表作家 A、对玄言诗的批判。“平典似道德论”。 B、对事类诗的批判。C、对声律论诗的批判。D、对庸俗诗人和膏腴子弟的批判 2、评风格、溯源流,定品第。,1,评风格主要在于揭示作家的主要艺术特色。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操,“古直,悲凉之句”。班婕妤,“词旨清捷,怨深文绮”。曹丕,“鄙质如俚语”,“珠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谢朓“善自发端,而篇末多踬”。左思“野于陆机、深于潘岳”。潘岳 “翩翩然如翔禽之有羽毛,衣服之有绡縠,犹浅于陆机。”。“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问金,往往见宝。”阮籍咏怀诗 “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昌渊放,归趣难求,颜延年注解,怯言其志”。,2,溯源流主要在于以继承关系去探索诗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深从六艺溯流别”。六朝诗人归结到三个源头,一是国风,有曹植等十四个人,二是小雅,有阮籍一人,三是楚辞,有李陵、王粲等二十二人,合三十七人,另85人没有列出源流、派系。章学诚,“《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进,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3,定品第即在于比较区别诗人们的艺术水平高下。东汉末年,人伦鉴识之风大盛,以儒家价值观念去鉴识,对人的风姿神貌的鉴识 钟嵘的艺术鉴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问题 情、气、奇、词。情、气——内容,质,,奇、词——形式,文,,兼善文质 ,1,穷情。强调突现了诗人人生遭遇中的情感体验和积蓄。将怨情分为四类,哀怨,古诗十九首,、雅怨,曹植,、凄怨,李陵,、清怨,沈约,。哀怨、雅怨——源自国风。凄怨、清怨——源自楚辞。“情兼雅怨”——曹植 ,2,重气。“干之以风力”,诗人灌注于诗中的慷慨刚健气势,语言形式上要措词干净有力,形成一种壮健雄逸的语言形式之美,倡导建安风力。,3,贵奇,构思和表达上的新奇。陆机 “尚觃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直而不曲。”反对浅、俗,反对猎奇,4,润采。陆机“才高词赡,丽体华美”,上品,。左太冲和潘岳“古今难比”,上品,。陶渊明中品 “世叹其质直”,中品,。曹操“古直”,下品,。时代的偏见。 三、论述题 1、陶渊明在诗歌史上地位和影响。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的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 23 -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古代文人爱酒的不少,但能识酒中之深味的,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谛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酒和陶渊明的生活极其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阮籍饮酒有以酒逃祸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陶渊明写菊其实并不多,一共六处,但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有名了,菊变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在酒和菊之外,象征太有名的还有“孤云”:“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其一)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他生命的光辉在他死后才逐渐放射出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其二),杜甫的这两句诗用在陶渊明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2、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是怎样转变的,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钟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正如其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膻递。 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用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这新的特征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3、齐梁时期文学“新变”的表现。 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南史?庾肩吾传》:“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其“新变”的意义是揭示四声协调的规则,并自觉运用到诗文创作上,从而变以往自然的巧合为人工的声律,开启诗文格律化的道路。永明声律说对诗体转变的影响特著,形成了所谓“永明体”;而对文章的韵律之美也起着强化的作用,文章写作更注重声调谐和之美。 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对于文笔的辨别,发生于宋齐时期。颜延之认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引录)肯定“笔”的文学性,并将经典与文笔分别对待,反映了文学的自觉意识。至于文与笔如何区别,正如刘勰所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同上)有韵与否是当时通行的一个标准。不过,随着宋齐以来美文的衍化,原来无韵的文体也或多或少地显出韵律上的经营,笔与文既有区别又有沟通。梁时萧绎重新提出对“文”的界定:“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金楼子?立言篇》)这对原来文笔之辨的纯形式标准有所超越,而且由于追究的是“文”的实质,因而是兼容文笔而言。 - 24 - 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提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他本人在创作上也有探求新变的具体实践。其《自序》称:“少来所为赋诗,则《鸿序》一作,体兼众制,文备多方,颇为好事所传。”这里反映出处理文体的灵活姿态。张融更尖锐地宣称:“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政当使常有其体。”(《门律自序》)“常体”往往意味着从前代作品中归纳出的定式,而他所欣赏的却是“不阡不陌,非途非路”以及“不文不句”的创作方式。这种意识也是以齐梁文学较善于创变为背景的。 4、结合庾信的经历简要说明他早年和晚年诗风的变化,(见核心考案36) 5、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发展的原因、类型及代表作品。 原因:(1)佛教思想的流行;(2)士大夫清谈和品评人物之风的盛行;(3)写史传风气渐浓,写小说遂成一时之风。 类型及代表作品: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具体参见核心考案46、47题) - 25 -
本文档为【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5KB
软件:Word
页数:4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6
浏览量: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