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_的荒漠化土地范畴

_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_的荒漠化土地范畴

举报
开通vip

_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_的荒漠化土地范畴_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_的荒漠化土地范畴 第 18 卷 第 2 期 中 国 沙 漠 V o l. 18 N o. 2 1998 年 6 月J un. 1998 JOU RN A L O F D E SER T R E SEA R CH ()综述 188, 192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土地范畴 张煜星 孙司衡 ()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 北京 100714 ,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 在论述了荒漠与荒漠化的内涵概念及演变后摘 要 化定义, 分析了荒漠与荒漠化土地的概念范畴, 认为荒漠...

_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_的荒漠化土地范畴
_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_的荒漠化土地范畴 第 18 卷 第 2 期 中 国 沙 漠 V o l. 18 N o. 2 1998 年 6 月J un. 1998 JOU RN A L O F D E SER T R E SEA R CH ()综述 188, 192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土地范畴 张煜星 孙司衡 ()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 北京 100714 ,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 在论述了荒漠与荒漠化的内涵概念及演变后摘 要 化定义, 分析了荒漠与荒漠化土地的概念范畴, 认为荒漠是气候变化影响下形成的较稳定的景观, 也是土地荒漠化正过程的可能最终结果, 其植被构成较稳定的顶极或亚顶极群落, 组成稳定的生 态系统; 并提出了荒漠化发展程度“先逆后正”的评价方法。 关 键 词 联合国 公约 荒漠 荒漠化土地 范畴 () 分 类 中图法301 F 1 荒漠及其类型 〔1〕各学科的专家对荒漠的研究角度不同, 所确定的荒漠概念并不一致。 从地貌学的观点 讲, 荒漠属于干旱气候地貌, 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 气候极为干旱, 年降 水量一般在 250 以下, 而且非常集中, 甚至集中在一两次之内, 而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 mm ( ) 大几倍甚至上百倍, 空气非常干燥, 因此, 荒漠地域物理风化强烈, 而化学风化较弱, 地面裸 () 露, 植被极为稀少。 植物生态学的观点认为, 荒漠是干旱区水平 或垂直地域带植物群落演替 过程中形成的顶极或亚顶极群落。 在任何一个具体地区内, 一般的演替系列的终点决定于该 地的气候性质, 主要表现在顶极群落的优势种能够很好地适应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 于是逐渐 () 形成气候顶极群落, 或者在特殊的条件 如土壤、地形等下, 发展中的植被可能停止在最后阶 段之前的阶段上, 也具有较长期的稳定性, 即形成亚顶极。由此可见, 荒漠的形成最终是由于干 旱气候长期作用的结果, 这是所有学者共同的观点。 为副热带高压带所控制, 终 荒漠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10,? 55N? , 南半球 10,? 55S? 之间, 年为信风活动的区域。 按其地理位置和成因可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荒漠三种类型。 我国的 荒漠属于温带荒漠, 主要分布于西北、内蒙温带及暖温带的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 我国荒 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受远离海洋和青藏高原的地势影响, 但这种作用也是通过环流因子的影 响才显示出来的。 青藏高原的存在, 不仅影响我国和东亚的天气气候, 甚至整个北半球的天气 气候。据研究, 上新世时青藏高原的高度仅 1 000 左右, 当时我国的气候主要受纬度的影响, m 自南而北作有规律的变化。到上新世末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由于高原隆起后其在气候上的热 力作用和动力作用, 诱发了印度季风; 西伯利亚高压因高原隆起而北移并强化, 同时, 也强化和 维持了东亚的季风环流, 因而打破了第三纪行星风系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引起各地气候 带重新分异。正是由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对比关系及巨大青藏高原自第三纪末、特别是中更 新世以来的不断强烈隆起, 所建立起新的气压分布形势和季风环流系统, 以及其后青藏高原和 张煜星, 男, 1964 年生, 博士, 高级工程师。 现从事荒漠化监测工作。 收稿日期: 1997205220 改回日期: 1998201220 ( ) 最初提出荒漠化 这一术语的是法国植物学家、生态学家 . , de se r t if ica t io n AA u b rev ille他在 1949 年出版的小册子《热带非洲的气候、森林和荒漠化》中对荒漠化的定义是: 在人为造 成土壤侵蚀而破坏土地的情况下, 使生产性土地最终变成荒漠的过程。 法国植物学家、草场学 荒漠化是典型的荒漠景观和荒漠地貌向干旱区四周的扩展。 1977 家 H. N. L e H o u e ro u 认为, 年在肯尼亚召开联合国荒漠化大会, 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对荒漠化的定义为: “荒漠化 是土地生产潜力的降低和破坏, 是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 10 年后 Y. J. A bm ad 和M . K a ssa s 在 〔3〕 《荒漠化》一书中写道, 荒漠化是干旱的表征, 是使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承载力的超载现象”我国学者朱震达认为, 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 经济开发资源利用 〔4〕 与环境不协调下出现了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1990 年内罗毕会议对荒漠化下的定义是:“荒漠化系指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干旱亚湿润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 动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1992 年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则将其定义为: “包括气候与人类活动 的种种因素作用下, 干旱区、半干旱区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1994 年 10 月, 世 18 卷 中 国 沙 漠 190 变过程的 200 万年以来的第四纪层分析资料看, 贺兰山以东的沙漠有好几次沙化过程和逆转 过程的交错, 与全球气候变化相适应, 近几百年以来, 17, 19 世纪这一区域属荒漠化过程, 19 世纪以后则基本上是荒漠草原化过程。 〔5〕据研究, 从早、中更新时期到现代, 我国沙漠化发生程度不同、时间不等的正、逆过程, 在 早、中更新世时期沙漠化每个正、逆波动时间平均达 11. 65 万年左右, 经过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时期, 沙漠化正、逆过程的波动周期愈来愈短, 交替也越来越频繁, 现代的沙质沉积物大致是上世纪 40 年以后逐步形成的即是最近一次沙漠化正过程的产物。 世界沙漠化的变化同样如 此, . . , 非洲撒哈拉沙漠近 2 万年的沙漠化正、逆过程有 6, 7 次, 但总的来说 认为ИИБорзенков 这种变化周期是非常漫长的。显然确定零水平问题是确定土地荒漠化发展程度的关健问题, 而 国际上对此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土库曼斯坦科学家 . . 认为, 应把没有人类活动 АГБабаев 的干旱化作为土地退化的零水平, 并认为当零水平不知, 荒漠化程度可分五级, 当零水平可知 但没有确切的资料时应分四级, 当零水平有相当准确的资料加以确定, 荒漠化程度可分三级。 荒漠地区并非极为荒凉的不毛之地, 有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 大都是耐旱的灌 木、 半灌木和草本植物, 稀疏散布, 低矮丛生, 构成特殊的自然景观。然而, 由于中国荒漠化地区 (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较恶劣的生存环境条件的影响, 大部分荒漠 如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植 ) 被盖度大于 5% 的沙丘和戈壁被作为草地生产利用, 特别是受荒漠化危害较严重的地区更是 ( ) 如此, 如宁夏贺兰山东麓的戈壁, 其质地以砾石、石质和土质土类为主 部分地方是灰漠土; ()() 植被以红砂 、珍珠 等为主要建群种, 形成较稳定的 R ea um n r ia soon g a r ica S a lsola p a sse r in a 群落, 属于典型的荒漠。在草场资源调查技术规程中, 荒漠基本上划入草地类型里, 而在全国土 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 大部分荒漠基本属于未利用土地。在这一地区荒漠按草地类型进 行荒漠化程度评价。 显然, 风蚀、水蚀、植被退化等引起土地退化表现不明显, 因而往往得出荒 漠化程度轻的错误结论, 与荒漠是荒漠化发展的最终可能结果相矛盾。 根据荒漠的成因和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对荒漠化的定义, 显然, 荒漠是土地荒漠化正过程 的最终可能结果, 这也是 、、朱震达等大多数科学家的共同 . . . . AA u b rev illeHNL eH o u e ro u 观点, 即荒漠是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较稳定的景观, 其植被构成较稳定 的顶极或亚顶极群落, 组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故尔, 不论零水平的确定如何困难, 荒漠就是荒 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土地, 也可以说是土地荒漠化程度发展的顶极。 由此, 设定荒漠化发展程度 极严重一级为荒漠, 且为比较初始水平, 按照荒漠化逆过程发展, 把各类土地与荒漠作比较, 逐 次确定出各类土地重、中、轻的荒漠化等级。 中国土地荒漠化程度评价宜采用四级制, 即荒漠化程度轻、中、重和极重四个等级, 它能够 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各种荒漠化土地类型的荒漠化程度。 沙漠化普查是建国以来我国最完整 最全面的一次有关荒漠化的土地详查, 利用普查资料通过逆过程评价方法, 确定出现阶段各 种类型荒漠化发展程度, 以此作为中国荒漠化监测的本底和荒漠化进一步发展的比较初始水 平。 在未来的监测工作中, 应用正过程评价方法, 根据两个不同时期的荒漠化程度以确定出荒 漠化发展状况和趋势, 并以此预测荒漠化未来的发展。 这样, 荒漠化程度评价采用“先逆后正” 的评价方法, 即可解决零水平确定困难这一问题。 4 荒漠与荒漠化土地 荒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 主要形成于地质时期, 它并不是土地荒漠化正过程的必然结果, 种类变化且在较小的时空尺度上是不能准确地对荒漠进行荒漠化程度的评价的。 荒漠系统内 不同的微生境也许存在着荒漠化的正逆过程, 但只是其稳定的顶极结构内部进行的, 不破坏 其顶极, 正如荒漠化程度评价也必须分成若干个区段一样, 而在其区段内荒漠化评价指标尽管 数量值不同, 但都是在其度内的变化。 虽然荒漠是土地荒漠化正过程的最终可能结果, 但明确 地确定荒漠与极度荒漠化土地的界线却是异乎寻常的困难。 首先是因为土地荒漠化是一个极 其漫长的过程, 在某一时段上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许是令人惊异地快, 但把它放在巨大的时间 尺度上讲, 荒漠化的评价就变得非常复杂, 荒漠系统在几千万年前则可能是森林或其它, 在几 百万年前也许是茂盛的草原, 而几万年前则又可能是沙地, 几千年前也可能是耕地等, 即使在 有人类文化记载以后的几千年、几百年间, 荒漠系统的演变也是十分复杂的。 相反, 现在的林 地、耕地或草地等在几百、几千、几万年前也许正是荒漠。 荒漠化的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完善已被统一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里。荒漠化的形成是自 ()然因素 气候变化、风、水等、人为作用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且在一些地方人为作用占主导地 18 卷 中 国 沙 漠 192 参 考 文 献 ( ) 1 张煜星. 论荒漠与荒漠化程度评价. 干旱区研究, 1996 2: 77, 80 夏训诚. 全球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和成因. 见: 林业部防治荒漠化办公室主编. 荒漠化及其防治. 1995. 105, 109 2 ( ) 王礼先. 全球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林业研究, 1994, 1: 10, 16 3 ( ) 朱震达. 中国的脆弱生态带与荒漠化. 中国沙漠, 1991, 4, 11, 12 4 ( ) 陶贞, 董光荣. 末次冰期以来贵南沙地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中国沙漠, 1994, 14, 2: 42, 48 5 D ESERT IF IED L A ND CA TEGO RY O F UN CO NVENT IO N TO COM BA T D ESERT IF ICA T IO N 22 ZHA N G Y u x in g SU N S ih en g ( ), 100714C h inese D eser tif ica tion M on itor ing C en treB eij ing , A cco rd in g to th e def in it io n in th e U N Co n ven t io n to com b a t de se r t if ica t io n de2 A bstra c t , 22 se r t if ica t io n m ean s lan d deg rada t io n in a r idsem ia r id an d d ry su b h um id a rea s re su lt in g . f rom va r io u s fac to r s w h ich in c lu d in g c lim a t ic va r ia t io n an d h um an ac t iv it ie sFo r a lo n g t , . im esc ien t ist s in C h in a h ave d iffe ren t op in io n s o n w h e th e r de se r t is de se r t if ied lan dT h e , fo rm a t ive p ro ce sse s o f de se r t w en t g radu a llyan d w a s no t th e rea so n o f geo lo g ic m o t io n d i2 . , rec t ly p ro du cedT h e geo lo g ic p ro ce ss re su lted in d ry c lim a tew ith w h ich th e lan d exp e r2 , in ced st ro n g p h y sica l w ea th e r in g an d sa lt accum u la t io n g radu a lly lack ed vege ta t io n an d e2 . , vo lved in to de se r tM eanw h ileit canθt reco gn ized th a t h um an ac t iv ity h a s it s fu n c t io n in th e , . , de se r t fo rm a t io n a ltho u gh th e b eg in n in g o f m an k in d ac t iv ity is rem o teT h e refo reth e re is , no do u b t th a t de se r t is re su lted f rom va r io u s fac to r s in c lu d in g c lim a te ch an geh um an ac t iv i2 . . , ty e tcD e se r t is a typ e o f lan d w ith th e seve re st de se r t if ica t io n deg reean d sho u ld b e lo n g . , to th e scop e o f de se r t if ied lan dD e se r t if ica t io n is a p ro ce ssan d de se r t is th e f in a l re su lt o f a . , po sit ive co u r se o f de se r t if ica t io nIn de se r t eco sy stem vege ta t io n an d en v iro nm en t stay sta2 . , b le re la t ive lyw h ileth e lan d sy stem b e in g in de se r t if ica t io n p ro ce sse s is a f rag ile eco lo g ica l , . sy stem in w h ich po sit ive an d n ega t ive de se r t if ica t io n p ro ce sse s h app en a lte rn a t ive lyT h e ten den cy o f th e sy stem evo lu t io n ex ist s tw o oppo site d irec t io n s de se r t an d o a sis. T h e 2. p re sen t lan d sy stem is o n ly a t im esp ace po in t in ve ry lo n g lan d sy stem evo lu t io nP ro b ab ly - - . it h a s u n de rgo n e fo r m an y t im e s o f recyc lin g in stepp efa rm lan dstepp eT h u s it is im po r2 . . tan t to def in ite th e deg ree o f lan d deg rada t io nB u t ze ro leve l is h a rd to b e m ea su redIn th e , , ligh t o f p re sen t co n d it io n it is d iff icu lt no t o n ly in a ll co u n t ryb u t a lso in a reg io n to rea lize . , a u n ite ze ro leve lD e se r t eco lo g ica l sy stem is re la t ive ly stab lea ltho u gh in te rn a l po sit ive an d . , n ega t ive p ro ce ss ex ist a lsoIf de se r t is rega rded a s th e in it ia l leve l fo r com p a r iso n th e de2 “ g ree o f lan d de se r t if ica t io n co u ld b e de te rm in ed w ith th e eva lu a t in g m e tho d o f n ega t ive f ir st " , .an d po sit ive seco n dth e de se r t if ica t io n deg ree fo r m o st lan d s can b e ju dged Key word s U N Co n ven t io n D e se r t D e se r t if ied lan d Scop e
本文档为【_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_的荒漠化土地范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0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