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诗词、成语、典故类试题专项训练[管理资料]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诗词、成语、典故类试题专项训练[管理资料]

举报
开通vip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诗词、成语、典故类试题专项训练[管理资料]《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诗词、成语、典故类试题专项训练[管理资料]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诗词/成语/典故类试题专项训练 2012.12.25 班级 姓名 组别 得分 1.“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予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 ) 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清理了野蛮的混沌,心灵才会荡起纯净的清波;扫除了愚昧的灰尘,思想才会绽放美丽的花朵。可见( )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民族...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诗词、成语、典故类试题专项训练[管理资料]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诗词、成语、典故类试题专项训练[管理资料]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诗词/成语/典故类试题专项训练 2012.12.25 班级 姓名 组别 得分 1.“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予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 ) 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清理了野蛮的混沌,心灵才会荡起纯净的清波;扫除了愚昧的灰尘,思想才会绽放美丽的花朵。可见( )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民族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 C.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D.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 3.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名句主要说明(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动力 C.创新是文化的源头活水 D.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4.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 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代诗人王勃的这句名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6.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 ) 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B.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C.开拓进取、自强不息 D.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7.《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中国传统思想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8(“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 )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A.??? B.??? C.?? D.?? 9.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 B.?? C.?? D.?? 10.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1.下列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所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理生万物 C.心外无物 D.气者,理之依也 12.“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这一说法属于(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3.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4.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16.假如日后鲁人果真“徒于越”使得越人不再“跣行”、“被发”,带动越地纺织业日渐兴盛。从产品和市场的辩证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B.随着环境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意创造需求 C.时代变了,人们的认识规律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东西 D 17(“月有阳晴圆缺,人在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18.“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19. 易。”这说明(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 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21(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2.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3.“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4.《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25.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现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26.“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C. 27.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 A.规律是客观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B.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C.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 B.?? C.?? D.?? 29.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才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30.“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 ) 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 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31.“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D. 32.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33.《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谭,雁去而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心态可以决定一切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34. A.存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35.“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36(“满招损,谦受益”。这说明( )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37(“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38.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着( ) 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标 B.书本知识对于认识事物没有价值 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9.鲁人身善织屦(用布或麻织成的鞋子),妻善织缟(白色的绢),而欲徒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光脚走路);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 A.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B.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C.劝阻者目光短浅,不知事物发展的方向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4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4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物极必反,暗极则光 ?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 B.??? C.??? D.??? 42.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A.实践出知识,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43.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44.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5.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看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沈括通过实地考察,用“地势高下之不同”解释了白诗所描绘的景色,这说明 ( ) ?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A.??? B.??? C.??? D.??? 46.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句话( )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C.认为事物是不可知的 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47.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8.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 地,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呤”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49.“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50.“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51.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52.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53.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这说明( ) ?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 ?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 B.?? C.?? D.?? A. 54.“耳听为虚”的错误是( ) A.否认经验有直接和间接 B.把读书和实践割裂开来 C.否认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D.认为认识分感性和理性 5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56.“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活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5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58.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 B.?? C.?? D.?? 59.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如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A.?? B.?? C.?? D.?? 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蚊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回答 60,61题。 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 60. ?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 B.?? C.?? D.?? 61.上述材料中,一些人捕捉蚂蚁进行买卖,使蚂蚁具有价格,是因为( ) A.蚂蚁能够消灭虫害 B.蚂蚁具有交换价值 C.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D.蚂蚁对柑橘农户具有使用价值 62.下列句子中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6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下列选项中与上述诗句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参考答案 1—5 BDACD 6—10 DBBAD 11—15 CDABA 16—20 DACBA 21—25 DBDDC 26—30 DBACD 31—35 CCBAA 36—40 CCDAA 41—45 AABBB 46—50 BBBCD 51—55 CDBCD 56—60 ACADA
本文档为【《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诗词、成语、典故类试题专项训练[管理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6-05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