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怀想朱维铮先生.doc

怀想朱维铮先生.doc

举报
开通vip

怀想朱维铮先生.doc怀想朱维铮先生.doc 怀想朱维铮先生 临赴美国的前一天下午,到龙华殡仪馆参加朱维铮先生追悼会,看着灵堂前一遍遍播放的录像,脑海中不断闪回二十六七年来与朱先生交往的片段,音容笑貌犹在,难以相信斯人已逝。虽然在朱先生刚刚离去的那几天里,接受过《文汇报》的访问,也说过一些有关朱先生思想与学术的感想,但还有很多话没来得及说。从龙华回来后,再次翻检当年朱先生往来信札,仍然在想那过去的二十六七年。 严苛外表下柔软的内心 我和朱先生是1985年认识的。那一年,高校古委会邀请我到复旦大学给古籍整理培训班讲版本目录学课,先...

怀想朱维铮先生.doc
怀想朱维铮先生.doc 怀想朱维铮先生 临赴美国的前一天下午,到龙华殡仪馆参加朱维铮先生追悼会,看着灵堂前一遍遍播放的录像,脑海中不断闪回二十六七年来与朱先生交往的片段,音容笑貌犹在,难以相信斯人已逝。虽然在朱先生刚刚离去的那几天里,接受过《文汇报》的访问,也说过一些有关朱先生思想与学术的感想,但还有很多话没来得及说。从龙华回来后,再次翻检当年朱先生往来信札,仍然在想那过去的二十六七年。 严苛外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下柔软的内心 我和朱先生是1985年认识的。那一年,高校古委会邀请我到复旦大学给古籍整理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班讲版本目录学课,先后见到了章培恒先生与朱维铮先生。那时,他们不过五十岁上下,章先生正如我去年说的,既是“心细如发”,又是“任情使气”,而朱先生则如同李逵下江州劫法场,月旦世事的时候,“抡双斧排头砍去”。两人都眼界甚高,是性情中人,一样爱喝酒,便成了复旦引人瞩目的两道风景。我很快和他们熟悉起来,其后几年,我多次在复旦挂单开课,都是缘于章先生或者朱先生的邀请。1992年我调到清华大学,不太能够常到复旦,便多依赖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信往返。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留下来的章先生信很少,但朱先生却有好多封。朱先生写信很有特点,一是按照古代的方式竖行书写,抬头落款都很规矩合传统,二是方方正正又略有圆角的“朱体”,与朱先生锋芒锐利和肆意纵横的风格并不吻合。 这也许透露了他的真性格,外表犀利而严苛,内心却柔软而善感。有 些小事可以说明,虽然朱先生对同辈往往不留情面,但对晚辈却很热心扶持。现存最早写于1991年的三封信中记载了这样两件事情。一件与我有关,那时,他曾极力动员我去北京的历史研究所,当时我正在办理从扬州师院调往清华大学的手续,他一面向当时负责中国文化史研究室的步近智先生、张安奇先生极力举荐,一面在给我的信中劝说:“非因历史所是理想去处,而因某某某同意此室可从京外高校或社科院调人,我想你去清华,在事成之前未必可算已成,何妨增一种可能性,故未征得你同意之前,即复函步、张推荐了你。”(1991.8.28)但我当时已经答应清华,所以在见过步、张二先生后仍婉拒了邀请。得知消息,朱先生又写信劝我说,虽然历史所并不理想,但是“大环境不好,小环境未必不好”,调往清华大学的事情,不到最后落实,仍然要留一个后路,“中国的事,凡事都必须退一步着想,所谓‘到手才是真的’是也”,甚至说到“况且户口入了北京,‘跳槽’也不在乎”(1991.9.6)。 另一件事与一位年轻学者有关。朱先生对年轻人更是尽力帮助。当时,这个年轻学者正在被打压而“失业”中,我和他熟识,便向朱先生推荐。并不认识他的朱先生爱才心切,也对他被无端打压相当愤怒,所以反复疏通复旦大学接收。不知为什么,当时那位年轻学者却没有痛快地从北京到复旦,也没有及时寄来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这让朱先生很失落,但在给我的信中,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理解当今年轻人的心态”,并说“今后要我帮助,仍愿效劳”(1991.8.6)。 有时候,了解一个人很难,严苛的外表下未尝没有柔软的内心。 敢说真话,启蒙立场 当然,朱先生始终标尺很高,说话也始终很坦率。或许是因为彼此熟悉,也因为他是长者,所以,有时信中的话说得很直白。1993年我在《东方》杂志上写了一篇《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杂文讨论胡适,或许意思写得不清晰,他便写信告诫说:“恕我直言,似属草率„„直抒胸臆非常可贵,然而行文之际,似当考虑不为媚俗者留下把柄。”(1993.5.15) 更多往来信札因为涉及思想学术界,朱先生便不假辞色了。在这些私人信札中说的话,他也大多在公开场合说过,所以我不妨引用,可见他表里如一地“嫉恶如仇”。例如,对某京中著名学者,他很鄙夷地讽刺他“大事招摇,发言亦大吹自己,隐然以京中学界班头自居,甚觉可笑”(1992.10.20);对参加国外某会议的中国学者,评论说“没有论出什么名堂,大陆去的几名‘青年理论家’尤其令人失望”;对当时的上海学界,他说“还是那样,用六十年前鲁迅的话,天气与文气均不像样,天气变幻无常,乃此季节之常规,文气之低落,文人之瞎碰,文坛之混乱,学界之凋零,均为多年罕觏”(1993.1.1);而对一些曲学阿世之人之事,他直言不讳地怒斥,“一批‘鸟人’热衷献策,纠集起来搞所谓国情报告,大吹大擂,取媚当局,旨在渔利,令人作呕”(1993.5.13)。 这就是他的风格,因了这风格,他成了复旦甚至上海的一道风景。 他曾经自嘲,他无权无势,只有“秃笔”和“臭嘴”。所谓“秃笔”就是写横扫千军的文章,所谓“臭嘴”便是口无遮拦地快意评说。也许,很多人会把它归结到“性格”,我却宁可把它看成是“立场”。朱先生所骂所斥,并不全是个人的恩怨情仇,多半是来自政治判断和思想立场。他的老师周予同先生继承五四新传统,用走出神学时代的态度对经学史进行研 究,也许很影响了朱先生那些“走出中世纪”的想法。他多年来始终不断地编校周予同有关经学史的论著,也始终用他的老师的态度,对待同样的经学史领域,裁量各种思想与学术的风气。1998年,我曾经给他编的《近代中国学术名著》写书评,他信中一面客气地称道书评“认真而精彩”,一面坚持陈说他对近代学术和思想的不同看法。正是在这一封信中,他提到了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有关传统中国“学”与“术”的著名观点,“仍然旧调重弹,以为中世纪中国‘学’和‘术’实二致。倘说有一以贯之的传统,只能说指‘学随术变’”(1998.12.11)。 如果“学”不肯随着“术”变,就只好站稳脚跟,在各种扑面而来的潮流中挺直脊梁,趋势让人趋时,趋时便得安稳,安稳便可雍容,可是,不趋时、不安稳、不雍容,只好针锋相对,“抡大斧排头砍去”。他的一个口头禅就是,“如果不这样,那怎么办呢,”
本文档为【怀想朱维铮先生.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KB
软件:Word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07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