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及商路拓展

【doc】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及商路拓展

举报
开通vip

【doc】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及商路拓展【doc】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及商路拓展 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及商路 拓展 2009年5月 第25卷第3期 唐都学刊 TangduJournal May.2009 V01.25No.3 【历史文化研究】 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及商路拓展 张萍,杨方方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商路是联系市场的纽带与桥梁,商路走向改易会直接影响商业市场兴衰.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商路 有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近代西安交...

【doc】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及商路拓展
【doc】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及商路拓展 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及商路 拓展 2009年5月 第25卷第3期 唐都学刊 TangduJournal May.2009 V01.25No.3 【历史文化研究】 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及商路拓展 张萍,杨方方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商路是联系市场的纽带与桥梁,商路走向改易会直接影响商业市场兴衰.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商路 有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近代西安交通道路格局形成的基础.明代陕西商路主要借助驿路交 通,商业市场以此为依托,形成沿驿路走向分布的地域格局.人清以后,随着边事平静,军队撤走,经济发展受外在 因素的干扰越来越少,商路与驿路逐渐分离.关中商路出现多元发展趋势;陕北商路则向北与向东发展;这一时 期,陕西商业市场分布格局也出现明显改易,陕北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得尤其明显,充分表现出商路与市场分布格局在空间上的互 动关系. 关键词:明清时期;西安;商路;市场分布格局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09)o3—0063—08 明清时期陕西的商贸运输属传统运输时代,传 统时代的商业运输受地理环境与运输工具的影响很 大,各地区地貌条件不同,交通运输工具差别也很 大.大体上陆路运输主要依赖骡,马,牛,驴等畜力, 北方沙漠地区主要以骆驼为代步或运输工具.水乡 或江河发达的地域,水路就成为主要的运道.明清 陕西由于南北跨越纬度大,地理环境差别较大,故各 地区运路与运输条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直接影 响到本地区商路走向. 陕西地处内陆,山河四塞,地貌条件复杂多样, 自然交通基础较差.但是,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皇都与周边的交通道路建 设.修筑了以长安(今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 驿路交通网.这种驿路建设一方面满足了统治者官 方物质运输及文书递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构筑了 陕西与外地商贸往来的主要通道,形成陕西商品流 通格局的骨架与桥梁. 明以前,陕西交通已形成网络,主要有以下四条 干道线:(1)东路干线,由长安出发,经华州(今华 县)出潼关达河南洛阳.(2)西北干线,由长安经咸 阳,邻州(今陕西彬县),长武至平凉通兰州直达嘉 峪关,为西北官道,也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主干 线.(3)西南干线,由长安经武功,凤翔,宝鸡南折 汉中,循南北栈道达四川,为人蜀官道.(4)北路干 线,由长安经同官(今陕西铜川市),郎州(陕西今富 县)至延州(今陕西延安市)以远,为北路官 道."割'这四条交通干线构成了陕西陆路交通的 基本框架.另外,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发达,对 外联系不断扩大,陕西境内交通道路得以扩充,交通 支路的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由长安经 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至山西河中府(今山西永济 县)的蒲津路,以及由长安经蓝田通商州达邓州的 商山路.这两条道路沟通了陕西与山西,陕西通山 南的联系,也是陕西境内非常重要的交通道 路,…(卷明清时期仍然使用. 一 ,明代以西安为中心的驿路建设 及商业利用 (一)明代以西安为中心的驿路建设 明代陕西布政司所辖面积广大,西北地区长期 收稿日期:2008—12—30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7JJD770108)"西北地区城乡市场发展 的历史进程与环境基础"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萍(1965一),女,江苏赣榆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 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杨方方(1984一),女,河南安阳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中心硕士研究生. ? 63? 处于战争状态,陕边四镇(延绥,甘肃,宁夏,固原) 驻兵二十余万,成为边防要区.为沟通政令,转输粮 草,明政府特别重视这里的道路交通建设.除整修 已有的道路外,又拓展了部分交通干线,其中较为重 要的大致包括以下四条道路: 图1明代陕西驿站设置不意图 (转引自王开主编《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 第一,西安府至甘州的大驿路.甘州治设于今 甘肃张掖.由于明代陕西布政司所辖范围过于辽 阔,为治理方便,特于甘州设行布政使司与行都指挥 使司.为保持声息相通,特辟西安府至甘州的大驿 路.这条驿路共分三支:主干驿道自西安出发,经郐 州(今彬县),长武,平凉西北行,过兰州,凉州直达 甘州.这条路不仅关系西北政治声教的传布,且是 军粮西运的主要通道.明代陕西四镇二十万驻军, 粮草均由本省供给,明政府规定,陕西所征赋税不上 交国家,均用于北边军需供应.《皇明九边考》载, 固原州"岁用军饷,原系陕西所属州县起运粮草". 这些起运于陕西的粮草,运入甘肃镇均走这条路. 当时明政府对九边运路十分重视,常加修整,拓宽, 大多可通车马.《明史?食货志》称:"九边之地,输 粮大率以车",甘州大驿路的修筑亦属其中之一. 第二,西安府至榆林卫的驿路.这条驿路是联 系关中与陕北的重要交通线,自京兆驿北行,经三 原,耀州(耀县),同官(铜川),宜君,中部(黄陵), ? 64? 郝州(富县),甘泉达延安府城,转东北经延川,清 涧,绥德州,米脂至榆林卫,中间共置18驿站,每隔 七八十里即置一驿.由于它对于西安府联系陕北军 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故驿站设施最完备,是陕西境 内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线. 图2明代长城沿边军事通道示意图 (转引自王开主编《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 为联系北边军镇粮草运输,还打通了长城沿线 东西联系的孔道(见图2).延绥镇设立以后,沿边 39营堡分布于边墙沿线,为沟通各营堡间的联系, ",墙堑结合, 在边墙以外深挖沟堑,这样"深沟高垒 增加了边墙的相对高度.边墙内侧渐渐形成通道, "商旅游行,循沟垒不受惊张之虞".'粞外威.边防 榆林镇东,西两侧的边墙内有一条漫长的沿长城内 侧而行的通道,自镇城赴黄甫川堡,大体沿途经常 乐,双山,高家,柏林,大柏油,神木,永兴,镇羌,孤 山,清水和黄甫川,凡13营堡,渡黄河至山西三关镇 防区的唐家会堡,共约540余里的路程.西去的道 路需跨榆溪河,在长城内侧经保宁,波罗堡,溯芦河 而上,过怀远(今陕西横山县城东南),威武,清平, 龙州转西行,历经镇靖,靖边,宁塞,柳树涧,旧安边, 砖井,定边营(今定边县城),盐场凡14营堡,直达 宁夏花马池,路程大约660里,基本沿边墙内侧行 走,所谓"运粮者循边墙而行,骡驮车挽,昼夜不 绝"3即此.这是延绥长城之间最重要的东西交通 路线.这样,由西安至榆林,形成丁字形交通路线, 将关中,陕北联为一体,奠定了这一地区基本的道路 骨架. 第三,西南入川驿路.这条驿路修筑的历史相当 久远,是由西安经凤翔西南入川的交通孔道.明政府 重视这条驿路的修筑,是出于通西藏政令疏通的考 虑.明成祖永乐年间即修通了从乌思藏(今拉萨市) 至雅州(今四川雅安)的驿路.这条新开辟的驿路与 四川邛州(今四川邛崃),成都相连接,经陕境直达北 京,形成了由京师至西藏的一条绵长的大驿路.出川 人陕是这条驿路较重要的一段.由于这里山高路险, 自古为交通畏途,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 璋"命普定侯监督军夫,增损历代旧路,开通修 ) 待t :zl:z '' o 都《汉中府目引褒中志起自褒城县,计有鸡头关,口氍,,lH,/,/\, 石嘴七盘,青石铺,马桥铺,火烧碥,安山湾等四十余 处0[](卷《陕西一》引陆文裕《知命录》普定侯"修连云栈桥四十五处"弘治年m1UT 间(1488--1505)又修治了鸡头关至凤州界栈桥25 打h[6](卷l《舆图'栈道图考》) 0 明政府对这一路段的改修最重要的一点是改栈 道为碥路.所谓碥路,又称煸路或偏路.是在水流 湍急,崖岸险峻的地段,铲石削坡,利用铲削下来的 土石砌成道路,或开山以石块砌成石板路.由于碥 路以土石为基,其牢固程度比栈道好,承载能力也超 过栈道,加之它"回山取途",路基比栈道高,距河流 水面较远,容易避开洪水的冲击,故总体来说要优于 栈道.经过明政府多次对这一路段的整修,终明之 世,"连云栈道"已基本改为碥路,原来的栈道所剩 无几,交通条件大为改观.时人王士性说,"自古称 栈道险,今殊不然,屡年修砌,可并行二轿四 马",J(脚"栈道虽称川,今实在陕……今之栈道 非昔也,联舆并马,足当通衢".I7】(?它不仅成为西 藏王公入觐天子的重要通道,而且也成为西安进入 四川的主要路径. (二)驿路的商业利用及成效 明代陕西的驿路建设大大完善了省内官路系 统,这种官路体系是伴随着统治阶级政治,军事需求 而发展起来的.在明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陕境这 种官路系统也成了其对外联系的孔道,在很大程度 上官道也是商道,商贾负贩实现商贸往来的重要途 径.所谓"若汉中西川巩凤犹为孔道,至凉庆甘宁 之墟……往来交易,莫不得其所欲".[83'料《商贾卷》这 样,官路的拓展与整治就会有力促进陕西商品经济 与过境贸易的发展,同时在各交通点上形成货物聚 散中心,是陕西商业中心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 陕西自古农业经济发达,但由于受到封闭的地 理环境影响,手工业生产一向落后,大部分地区所需 手工制品,如棉布,丝绸均需由外地运进,尤其这里 是通西北各地的交通枢纽,故西北省区所需外货也 由这里内运,"布匹"为最大宗贸易需求.明中叶以 前,西北所需棉布大多来自东南各省,苏松诸府所产 "标布","俱走秦晋京边诸路"J(卷7).明代"陕西, 河南二省,大同,宁夏等边,苏杭客货,皆由南北二河 而上,至汴城王家楼或孙家湾起车至陕西省,或自南 京大江至汉口,换船由襄阳府淅川县人武关至西安 府".[.](卷5《明代驿路考'附录》'从这则记载来看,东南客货 走运河至汴城,起旱入陕,过潼关人西安是陕西最重 要的商贸路线,这条商贸路线在明前中期起到了主 导作用.人陕西境内则是利用南北驿路而行.进入 潼关以后,或沿西北干线经西安至甘州大驿路运货 以往,或经建忠驿(位于陕西三原县城)北上,直达 延安,榆林二府.这样,潼关,西安,泾阳,三原成为 这条道路上重要的商业中心. 由于明代陕西商路走向基本与官方驿路重叠, 故商业市场形成了沿以上交通线分布的层级明显的 结构体系. 第一,在关中地区,形成以三原,泾阳为中心的 西北地域商业中心,它带动了整个西北商品经济的 发展,形成布匹转运中心以及引盐"易仓 钞"["](卷.《市镇》的引票汇兑中心,是整个西北区域的 商业中心城市.[]'' 第二,陕北区域形成以榆林为地区商业中心,延 安为三级中转市场的城镇市场体系.明代榆林卫城 的商业发展在整个北部边防区都相当突出,既服务 于北部边区蒙汉贸易的需求,也起着北部边防线军 需,商贸供应的作用,形成陕北区域商业中心.在三 原与榆林之间,延安府城是其重要的中转枢纽.为 发挥货物聚散功效,弘治年间,延安知府王彦奇专门 于府城东关设立货会,"聚四方商贾贸易于此,以通 货利",使"延民及西北边方用度悉 便"~It3]'卷l《肤施县》'由此也体现出这条陕境南北驿路 在商贸发展上的有效利用. 第三,陕境横穿南北的驿路以及经邻州达甘凉 的甘州大驿路的商业利用,带动了道路沿线各州县 商业发展与商品市场的繁荣.如弘治年间神木县境 六处市集,保安县(今陕西志丹县)13处市场,延长 县3处市场均位于交通线周围.延长县三处市场除 县城外,干谷驿市,交口镇市全部处于交通线 上.[(卷《延长县》'可见南北驿路商业利用对周围州县 市场繁荣的带动作用.最典型的还要数邻州市场的 发展.郐州是陕境通甘州大驿路上的重要交通枢 纽,明代州境辖三县,附郭州,淳化,三水.嘉靖年 间,郐州有集场十处,"州城初一,十一,二十一日在 北街,马王庙巷同;初三,十三,二十三日在东街,隘 巷同;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在南街,南寺巷同;初七, 十七,二十七日在西中街,庙巷同;初九,十九,二十 九日在西门街,养济院同".另外,"大峪镇,亭口 ?65. 镇,白吉镇,香庙村,杨家庄,每月六次,旬用三八13. 宜禄镇月六次,旬用四九日.史店,高店,龙马月各 一 次,旬用一13".淳化县"月三十集轮流,县门前, 学门前,北门内,北关内,南门内,南关内.乡集四, 通润镇,桃渠村,徐村,官庄".三水县"每月十五 集,土桥镇,张空镇,职田镇,大羽镇,底庙镇,每月各 六集."[?]'卷《集场》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到邻州三县在 明代商业市场还是有所发展的,仅从市集数量来看, 已超过清代,这不能不归结于商路作用的结果. 二,清代以西安为中心的交通道路新发展 人清以后,北方边事平靖,经济发展受外来因素 的干扰越来越少.在道路交通建设上,中央政府投 入力度越来越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的成分 越来越多.交通道路的开辟主要出于经济利益的考 虑,商路与驿路的分离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一)西安通商州武关道商路地位的提高 明前中期,西安与东南省区的商贸联系主要依 靠出潼关入洛阳的东路干线实现.由汉口经襄樊, 溯丹江人武关达西安的这条道路并不具有重要的商 业意义.主要原因一方面与明初统治者对这里的封 山政策有关,更重要的是丹江水运滩多路险,航运困 难.流岭峡谷月儿潭处有巨石横卧河床,鳅船之类 的小舟仅能绕巨石上行,倘遇水量不足,连鳅船也滞 阻难行.因此,这条水路难以满足大宗货物流通的 需要.明中后期,"其路渐开",[15]'私《杂税》万历 (1573—1620),天启(1621一l627)年间,丹江突发 洪水,河床中的巨石被大水冲没,泥沙淤平月儿潭, 丹江的航运条件得到改善.同时,当地政府也不断 修通商洛道,这样,汉江的船只可以驶入丹江,丹江 船只停泊龙驹寨(今商州市),转陆起旱,再经商洛 道便直达关中,与官马驿路直接相通.由于丹江水 运的发展使这条道路变得重要,因水运的运价要大 大低于陆路骡马运输.明中后期,这条道路已经成 为陕西较为重要的商路,"马,骡商贸,不让潼关道 中",[16l'游太华山记'陕西西安府华阴县商业地位已与潼关道 不相上下.水旱码头龙驹寨也发达起来,镇上"康 衢数里,巨室干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 市".[]'私《杂税》入清以后,秦巴山区得到开发,大量 土货,特产待船而下,南北商品交流13益繁多,丹江 险滩严重碍航的矛盾更加突出.乾隆十三年 (1748),商州知州许维汉主持,重点疏通龙驹寨至 竹林关航道,历时三载,疏通险滩29处,使丹江上下 畅通,运载增加.此前,乾隆十年(1745)陕西巡抚 陈宏谋捐资整修了从蓝田至商州三百余里的盘山碥 ? 66? 路,"凿山煅石,碎成大道,驮轿通行,商旅往来如 织,呼日'陈公路'."I17]'粒建置'桥道》以后清政府又 在这条通道上设置官马支路,至清中后期,经龙驹寨 以达西安的南路商道构成了西安与外界联系的主通 道,地位跃居潼关道之上,龙驹寨也成为这里最重要 的水旱码头,出人货品集散中心,"同光时益臻繁 盛"._18_'据载咸丰年间,过往货物所收"厘金岁 5万两,居全陕之冠"._l9]'《征榷》'庚子 额曾达银1 (光绪二十六年)以后,汴洛(陇海路的一段)铁路通 车,对龙驹寨商路冲击较大,然光绪三十三年 (1907),所征厘金仍有十一万七千四百二十余两, 宣统元年(1909)收银七万八千九百一十两,虽逐年 下降,仍占全省各局总收入的六分之一强,为全省各 局收入最多的一处.[19](卷3《征榷》) (二)西安与山西,河南商业支路的发展 山,陕,豫三省邻接,自古商贸往来频繁.明 代受北边军事用兵的干扰,正常商贸往来得不到 充分发挥.人清以后,随着经济发展,三省交往 越来越频繁,关中所产粮食,棉花是山西主要的 进口货;而山西潞盐,铁,煤炭又是关中地区重要 的进口商品;河南地处中原,交通方便,山东,河 北商货运往关中非常频繁.清代由河南人陕的 商货以杂货,药材为主,"孟津之杂货,禹州,怀庆 之药材,山东周村之料货,烟台,利津,海丰之参 虾",_2._'皆由河南人关中.关中销往河南的 最主要产品是棉花,"棉花销河南",[20]其次 为牲畜及其它土产,[2o3(P86)由大庆关转输,构成 关口最重要的收厘项目.由于有以上商品交换 需求,三省商业上的往来不断得到加强,商路也 逐渐拓展,主要商路除传统汴洛至潼关道以至西 安外,清代又有两条支路成为商业往来较活跃的 通道:一为由西安或泾阳,三原走渭北同州府经 大庆关过黄河的北路商业支线.地处今大荔县 东三十里的大庆关为这条商路上的重要关口. 大庆关古为津蒲关,隔黄河与山西蒲州相峙,是 山陕交通的枢纽,自古为山西货物人陕的要津, :"大庆关局,设于朝邑县城 清代依然如此.史载 之东南里许,距黄河大庆关渡口约八九里,逾河 而东为晋之蒲阪境地,晋饶铁矿,蒲及闻喜有碱 滩,故斯局厘收以铁,碱两项为大宗."清 代陕西铁矿匮乏,关中,陕北农业生产工具所需 生铁大多来自山西,大庆关是主要入口.另外大 庆关直接联系渭北区,关中}胃北区农业发达,盛 产粮,棉,渭北棉花入晋,豫也主要以大庆关为出 口.因此,清代这条山陕商路在沟通三省贸易交 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大庆关也因 此与潼关,龙驹寨并称陕西"三关".[]'卷.《田赋》 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原县令李瀛甫在上疏中, 请求减少三原商税,提出将三原现征七百余两税 银分并三关征解,其中潼关分担三百两,龙驹寨 二百四两,大庆关二百四两.[](卷.《田赋》从大庆关 分摊的关税银两数字也能看出,当时它的商业地 位甚至可与龙驹寨相媲美,至少不在其下.清中 叶,大庆关所在朝邑县人口中"商居十三",清末 该县经商户达二千五百余家.宣统元年,大庆关 所收关税厘金有三万二千四百七十五两,位居全 省第五.[](卷.《征榷》'西安与山西另一条较重要的 商业支路是渭河水运.渭河是关中地区最主要 的通运航路,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同穴山,东 流至清水县人陕,经宝鸡之虢镇人咸阳,由咸阳 东流经长安之草滩镇,临潼县之交口镇,渭南境 之白杨寨,人华阴三河口与黄,洛二水汇流.渭 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之一,虽迂回流缓,四季通 航较为困难,但清代关中与山西的商业往来仍借 助渭河水运,尤其较大宗,笨重货品往往依赖这 条水运航路.清至民国渭河水运咸阳以东路段 大体均可通航,"载千担之民船尚能通 过"0[](交通'二'陕北交通之考察'三河口是这条商路上U一1'H^,:^,J,IHj?—L. 的重要水运关口,从三河口出人货品的种类上可 以看出这条航路的转输功能.史载:"河口街属 华阴管辖,在县东北,距城十五里……地为胃洛 并流入黄之处,系航路出入之要津,浮渭而下之 货,往时油酒木植最多,逆渭而上之货则炭盐两 宗最为秦中所利赖."[2..可见渭河水运所进 出的大宗货品大多为笨重难运之货,也是关中与 山西货物交流的主要品种.渭河水运直接联系 渭河两岸各州县,咸阳为各县货品集散中心,这 也是成就咸阳为关中地区商业中心地位的重要 保障. (三)西安通陕北商路的东向发展 明代陕北驿路较发达,西安通延安达榆林一线 共设有十八处驿站,政府也比较重视这里的驿路建 设,投人较大.驿路也成为商路,商人循此路进行贸 易往来正当其途.明中后期三原一延安一榆林形成 商品流通网络,带动了这一地区市场的繁荣发展. 入清以后,政府对于这种驿路投入越来越少,道路长 期得不到整修.至民国时,人们在这里只能看到 ''旧时官道",交通'二'陕北交通之考察'陆路娴'这样就使 这一地区本已艰困难行的陆上交通越发难以利用. 从民国时人对这里交通状况的考察可以看到这一 点.据《陕西实业考察?陕北交通之考察》记: 陕北群山高拱,峰峦重叠.考其山脉, 以长城南之横山为主干.支脉有二,日梁 山,桥山.均由西北向东南绵延数百里. 梁山亘于延水,洛水之间,主峰在韩城西 北,即大岭,小岭一带皆是.桥山亘于洛 水,泾水之间.主峰在中部县西,即宜君一 带之高原皆是.陕北既有此两山横阻,交 通因之闭塞,道路备极艰险.民情风土,亦 保守古代之状况……1.由西安至三原汽车 路段.由西安至三原约长九十里.汽车路 线因省北渭泾两河之水面太宽,改向西北 过沣桥渡渭水,绕成阳东郭,再跨泾水而达 三原.此段地势平坦,路面亦宽,汽车通行 称便.姑称为汽车路段.2.由三原至耀县 大车路段.由三原北进至耀县约长九十 里.坡势较峻,汽车绝迹.但路面尚宽,大 车(即骡马所拖之大车)仍可通行,姑称为 大车路段.3.由耀县至延长骑行或徒步路 段.由耀县至延长一段,长约七百里.其 路程由耀县进至同官,已抵山麓.再北向 宜君进发,即穿越深山入中部.沿洛水上 溯,经洛川,郡县,以达甘泉,肤施.沿途跨 桥山,梁山之脉,蜿蜒曲折,地极荒野.由 肤施至延长,则又沿延水而行.综观此道 路,有时穿山越谷,有时沿沟循河.最大坡 度,约至十五分之一.不独大车不通,即单 骑亦有时难以通行,姑称为骑行或徒步路 段.上述西安,延长间交通状况,由南而 此,愈远逾难.至于再进至省北边境之榆 林,虽有旧时官道,然居万山丛中,或循坡 盘旋而上,或沿溪绕曲而进,交通益觉艰 险.非历长久之时间,不克到达.所有旅 行代步,非乘驮轿(两骡前后背负之轿 窝),即骑骡马.甚至羊肠崎岖,并骡马亦 不易经过.似此情况,乘载运输,艰阻更不 待言,以故本地所产货物,鲜有能运达关中 平原者.无怪其风气不开,实业不振,虽有 极丰之农产,而民仍不免于贫苦流亡. 《陕西实业考察》一书出版于民国22年(1933),由 陇海铁路管理局于1932年组织人员对陕西进行的 经济上的综合考察,时间距离清末并不太远,交通道 路也没有更多的变化.唯西安至三原原本道路交通 条件较好,故民国时期已通汽车.清代固然没有这 种现代交通工具可资利用,但基础路面仍离不开自 ? 67? 然环境基础.故上述地区的交通状况虽为民国年间 所记,但与清代情况大体不相上下.以陕北的自然 地理环境,若无道路的维修保障,行人也会感到困 难,更别说商贸往来了.因此,陕北虽与省会西安有 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但从商品供应上循此道路北上 实在不是最优商路.民国时期由此路北上的货物在 数量上已非常稀少.以民国21年(1932)陕西实业 考察团对本省延安以南各县大宗货物进出调查来 看,已相当明显(见表1).输往陕北宜君,中部,洛 川,邡县,甘泉,肤施,延长,宜川各县的大宗商品主 要为布匹,杂货两项,这两项货品大多来源西安,山 西二地,延安以南越接近关中的州县,商货供应越依 赖西安;宜君,洛川,中部,郧县,甘泉均与省会西安 保持着贸易往来,而肤施,延长,宜川的货品来源就 仅限于山西,不见有从西安人货的记录.说明此时 西安商业市场辐射能力向北已不能越过肤施(今延 安市).陕西实业考察团北行仅到达延长为止,限 于交通艰阻,延长以北他们并未深入.现再以民国 23年(1934)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组织人员对陕 西农村所作调查为例,看看他们的行走路线.此一 行人员于民国22年8月赴陕西农村进行考察,对于 陕北有所深入,向北过绥德人米脂等县.从他们所 作日记记载来看,与实业考察团所走路线截然不同, 他们由东而西进潼关入}胃南,对关中地区进行了调 查.之后进入陕北,他们的行进路线是由渭南东行, 进入陕北."出潼关,沿陇海,平汉,正太三路到太 原,而后经过汾阳和螅镇(葭县螅蜊峪镇)到绥德". 按照作者记载"从}胃出发,不出陕西,也可以到绥 德,不过路太难走,而且不平靖.我们不得不绕道 走."[23](附录'调查记可见,农村考察团采取了迂回战 术,由山西入陕北,这条道路他们认为更便利行走, 也更加安全.事实上陕西实业考察团的人员也已了 解到这条交通便道,他们虽未亲身实践,循途而行, 但对此路仍有记录,在他们的实业考察中记录有: "按陕北陆路交通之困难,既如上述.然对邻省山 西之交通,则又较为便利.陕北东部,滨邻黄河东 岸,与山西为邻.因有渡口之便,乃以此为陕北交通 唯一之捷径.同时全部金融,亦多为晋商所掌握,南 北往来之行旅,均以渡河取道山西为便.其在绥德 方面,则由吴堡过河至军渡,可直通汾阳.在延长一 带,则有屹镇渡口.在韩城,朝邑各县,则有芝川镇, 大庆关等渡口.故陕北对于本省,除政治上有相当 联络外,其他则因交通之梗阻,反不若与山西关系之 密切.盖自古秦晋往来频繁,通商不绝,实由地理使 之然也."[22](交通c'陕]交通之考察.陆路交通既然陕北与山 . 6R. 西交通更加便利,那么商业往来循此路而行也就比 走关中北路驿道更加方便可行,这也是以上所记陕 北各州县大宗货品多来源于山西的一个主要原因. 民国时期陕北交通状况如此,清代也大致相同. 表1考察各县大宗货物输出输入表 大宗输出 县名 品名备考 大宗输人 品名备考 三原 耀县 同官煤,瓷器 宜君生牛皮 销平津沪 汉各地 销临县 销l临县及甘省东部 年约五百张至千余张, 销耀县,三原,白水等处 布匹 杂货自西安输入 白西安山西输入 杂货自西安山西输入 中部年销 洛川粮食销-县罢自西安山西输入 脯慧,黧 延安府石油销量 副? 邰阳 杂货由山西输入 布匹 由山西输人杂货由山西输入 自绛州输入杂货自绛州输入 布匹 杂货多由绛州解州输入 红白糖 京货大部由山西输入每 布匹年总数值五六万元 货白潼关山西输人 布匹 三,从厘局设置看清代陕北商路 的北向,东向发展 目前史籍中有关清代陕北水陆交通的记载非常 欠缺,尤其对陕北商路的记录更加稀少.我们只能 从一些间接的史料中加以梳理.其中最能反映清代 陕北商况及其与外界贸易往来的点与线关系等方面 的问题,莫过于通过对清末陕北百货厘局设置地点 的考察.因为清末陕西征榷百货厘金目的虽是为了 筹措军饷,但为便于厘税的征收,这些厘局全部设在 各主要货品进出的口岸与关口城镇,考察各厘局地 点的设置,也就是在考察大宗货品的流通路径.基 于此,我们有必要将陕北厘局的设置情况加以介绍. 陕北厘局设置较晚,大多置于光绪年间,共置四 局,是陕西三区厘局设置最少的地区. 一 ,龙王迪局,光绪八年(1882)设置.属宜川 县辖境,局滨黄河而设,后由于地处上游,稽查不便, 移驻韩城之禹王渡,而以龙王迪为分卡.由禹王渡 而上沿黄共设分卡七处,属韩城辖境的有船窝,石 皮,属宜川辖境的有冯家集,平头关,马头关,河北 店. 二,府神葭局,设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 驻府谷县西南关,"嗣以葭州万户峪地势适中,乃改 府谷为分卡,而移驻万户峪,紧滨黄河与府谷相距二 百七十里".[20](1'1o4)共设分卡八处,巡卡八处,"多 傍河而设".l20](n葭州万户峪即今佳县万镇.属 葭州者为南部的木头峪(今佳县木头峪),距局一百 一 十里;螅蜊峪(今佳县螅镇),距局一百七十里;西 南的通秦寨(今佳县通镇),距局七十里.属府谷的 除县城外,尚有凉龙头,北距厘局三百九十里;发稍 胡湾,北距厘局四百一十里.属神木者,除县城外, 尚有高家堡(今神木县高家堡),西北距厘局一百 里.此八处局卡为府神葭局之分卡.巡卡八处全部 设在府谷境内,沙峁头(今神木县沙峁)为局北首 卡,距局九十里;又北为彩林,北距厘局九十里;又北 为盘塘(今神木县盘塘),距局一百二十里;又北为 葛富(今神木县葛付),距局一百七十里;又北为小 神沟,距局二百里;又北为园子迪,距局二百一十里; 又北为碛塄(今府谷县碛塄),距局二百三十里. 三,宋家川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设置.局 设吴堡县宋家川镇(今吴堡县城),紧滨黄河,分卡 一 处在延川境之延水关,距局一百九十里. 四,靖定局,初设于咸丰八年(1858),置于宁条 梁(今靖边县梁镇),是陕北设置最早的百货厘局. 后来,"以安边堡(今定边县安边镇)地面适中,可控 东西两路,乃移总卡于堡,而改宁条梁为分卡".下 又设二处分卡.定边县城居西,距安边堡局九十里, 置一分卡;又有红柳沟(今定边县红柳沟)分卡,西 南距局一百六十里.巡卡六处,安边堡东,西两门各 置一巡卡;距局七十里的瓦碴梁,又置一巡卡;靖边 县境内又有二巡卡;石渡口,距局一百五十里;大台, 距局二百七十里;怀远县红墩集,距局二百三十 里.[加](Pm) 从以上陕北四处厘局设置及所辖分卡地点来 看,除靖定局设于陕北的内陆,大约沿长城沿线走 向,其余三局均设于山陕交界黄河沿岸.从宜川始, 北连延川,吴堡,葭州,神木,府谷一线,县县有局卡, 这一路线是陕北商品流通的重要关口.清代陕北受 地域生产条件的限制,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中除 粮食外,几无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满足人民日常保暖 所需的棉花均需外运,手工业生产更不发达,布匹, 杂货全部依靠外运.以民国年间对陕北商业的考察 记录来看可以充分得到反映,"再就陕省各县区商 店种类比较观之,各县区商店,以布店为最多,占百 分之十七强,与绸缎鞋帽等合计,约占百分之三十, 即粮食类中主要之粟店,仅及百分之十二强,足证陕 省服用品需要之广".22]'工商'四嘈察陕北工商业情形这些 布匹,杂货大多由湖北,山东,河北,山西等通过陆路 运抵太原,汾阳或潼关集散,然后走碛口镇,过黄河 运入陕北.当然,陕北畜牧业发达,所产羊毛,羊皮 输出颇多,清中后期晋商及外国洋行亦走东西商路, 购出转手,东部过黄路线是他们的重要输出线.这 条沿黄东线商路既便于外货内运,又便于土货外销, 逐渐取代了西安通陕北的陆路南北交通路线.使西 安与延安,榆林的经济联系不断减弱,清代延安的商 业不断衰退,榆林与西安的贸易往来也很少,它是陕 北商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总之,清代西安与周边地区商路发展具有以上 特征,由商路所联系的商业市场同样受这种路径走 向的影响,形成层级分明的市场体系,即商业中 心——商业城镇——农村市场三大层级.商业中心 促进商业城镇的繁荣,商业城镇带动农村市场的发 展,从明清陕西商业市场分布格局上,可以清晰地看 到这一发展脉络.如明清三原县商品经济高度发 达,布匹,药材的加工与批发联系着整个西北地区, 在其带动下,县内形成九大市镇.市镇商业相当繁 荣,鲁桥镇镇内还建有山西会馆,[M](上编,说明其 商业,信息中心作用已影响至省外.村堡间市场数 量更多,"县东的林堡,县西的秦堡,县南的张村,县 北的线马堡,商业市场都很繁华.此外,由(县城) 北门到泾阳县的鲁桥一带,沿途各村市场亦相当发 达".5_鲫陕北区商业市场分布明显,形成南北东 三面发展而腹里落后的局面,这种局面与当时陕北 交通道路的走向及其分支脉络结构完全一致.可 见,由商路所引发的市场分布格局,其间的关系相当 密切. [参考文献] [1]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 ? 69? [嘉靖]宁夏新志[M].中国方志丛书?塞北地方(第 8号)[c].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明抄本影印. 王琼.北虏事迹[M].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 文献:103册[C].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版,1990.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上海书店,1985 年影印本. [嘉靖]汉中府志[z].明嘉靖二十三年刻本. 王士性着,周振鹤点校.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张瀚.松窗梦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叶梦珠.阅世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黄汴.一统路程图记[M].杨正泰校注.明代驿路 考?附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康熙]泾阳县志[z].清康熙九年刻本. 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 历史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弘治]延安府志.1962年陕西图书馆,西安古旧书店 影印明弘治本. [嘉靖]邰州志[z].明万历间刻本. [康熙]续修商志[z].清康熙四年刻本. [16]徐宏祖.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7][乾隆]续商州志[z].清乾隆九年刻本. [18][民国]续修商州志稿[z].民国抄本. [19][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Z].民国23年铅印本,《中 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兰州:兰州古籍书 店,1990年10月影印. [20]陕西清理财政局编辑.陕西全省财政说明书[M].清 宣统元年排印本. [21][光绪]三原县新志[z].清光绪六年刻本. [22]陇海铁路管理局编.陕西实业考察[M].上海汉文正 楷印书局,民国22年10月. [23]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陕西省农村调查[M],商 务印书馆,民国23年8月. [24]刘安国.陕西交通挈要[M].上海:中华书局,1928. [25]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TradeRoutesaroundXi'aninMingDynasty [责任编辑陈正奇] ZHANGPing,YANGFang—fang (ResearchCenterforNorthwestHistoricalEnvironmentandSocialandEconomic Development,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Shaanxi,China) Abstract:Asthelinkorbridgeamongmarkets.traderoutesaredirectlyassociatedwithriseanddeclineoftrade markets.TraderoutesinMingandQingDynastieslayfoundationforhighwaytrafficlayoutofmodemXi'ancity. TraderoutesdeveloponthebasisofpostroadsinMingDynasty.However,theygraduallyseparatefromeachother inearlyQingDynastybecauseofendofthefrontierswars,withdrawaloftroopsanddecreasingexternaldestructive interferenceineconomicdevelopment.ThegreatchangeoftraderoutesofShaanxiProvinceinMingDynastyindi- catestheinteractionsbetweentraderoutesanddistributionoftrademarketsinspace. Keywords:MingandQingDynasties;Xi'an;traderoute;trademarketsdistribution ? 70? ]1I i;]]Ol2345二J1=
本文档为【【doc】明清西安与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及商路拓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1
浏览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