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举报
开通vip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论文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一、引言 我国自2004年部署新农村建设以来,主题似乎只有一个:农村城市化,消灭农村、消灭农民。姚红也认为改革开放必然造成农村的一些优良的乡风民俗在逐渐淡化或弱化。董江爱、王铁梅等重点分析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文化设施薄弱、文化人才匮乏、农民文化主体地位缺失等难题。王兆萍撰文研究贫困文化。樊勇、郑风田、刘璐琳、孟芳等从现状、问题与对策上分析探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尽管学界普遍认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强力推进,众多地区农村文化表现出的疲软、下...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一、引言 我国自2004年部署新农村建设以来,主题似乎只有一个:农村城市化,消灭农村、消灭农民。姚红也认为改革开放必然造成农村的一些优良的乡风民俗在逐渐淡化或弱化。董江爱、王铁梅等重点分析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文化设施薄弱、文化人才匮乏、农民文化主体地位缺失等难题。王兆萍撰文研究贫困文化。樊勇、郑风田、刘璐琳、孟芳等从现状、问题与对策上分析探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尽管学界普遍认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强力推进,众多地区农村文化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的疲软、下沉以及相伴而生的村风村俗没落才是当前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下的基本国情。 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局 (一)农村空心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大难题 “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是“空心村”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人走房空”、“空心村”现象日益凸显,如图1所示,如今的偏远农村几乎60%以上的村成了“空心村”。亿万计的青壮农民奔流入城,农村留守群体为“386199部队”(“38”即妇女,“61”指儿童,“99”代指老人)。据调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人口中,有5800万儿童、4000万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和5000万妇女?。“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留守儿童缺少父母舐犊之情,父母和孩子的长期分离必定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和信仰甚至是孩子的人格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扭曲。加之实施十年有余的“撤点并校”政策,使众多孩子离开了文化沃土的教育,就像小树没有了根。留守老人和妇女情感孤独、精神空虚。故而现代农村不仅仅是村落空心化,比“人去村空”的实体空壳更可怕的是一些人精神文化的“空心化”,以及乡村建设尤其是文化文明建设的“空心化”。 (二)农村文化的贫瘠凸显文化建设的苍白乏力 目前中国农村公共文化落后的现状: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已经建立起来的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基本形同虚设;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数据显示,2011年出版图书37万种,其中“三农”选题只有7766种?;利益驱动下的城市文艺团体,很少到农村服务;文化活动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必然导致农民精神生活的空虚,文化垃圾随之侵入,赌博、算命等沉渣泛滥;大篷车送艳舞撩开乡村文化贫瘠的遮羞布,从节日庙会延伸到百姓的红白喜事;各种地下宗教、邪教力量和民间迷信活动正在快速扩张和“复兴”。文化贫瘠的群众也不知不觉地从传统道德的操守中,跌进了庸俗文化的市场陷阱。 (三)乡村文化传承的断裂与乡土文化被边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中国乡村文化的传承,最具有杀伤力的,就是在全国进行撤点并校的改革。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国内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初中数量下降26(19%?。撤点并校对乡村教育,最致命的还不是目前讨论的教学质量、寄宿造成的农民负担过重、校车事故等问题。撤点并校这一做法最致命的后果是正在从根上改变中国乡村文化的传承模式。读书声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的元素。撤点并校是从娃娃开始就切断了他们与乡村文化的哺乳关系。由于中国几千年的乡村文化第一个老师是他的母亲,另一个老师是他们的乡村生活。让学校离村进城,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离开母亲的教育,很轻易地改变与切断了中国乡村文化的传承通道。在交通体系改善、人员互动增多和信息网络覆盖面扩大等因素影响下,外部文化渗透农村的速度加快,乡土文化趋于边缘化,家庭意识趋于淡化,恋土情节趋于弱化,延续几千年的乡土文化有逐渐消失的危险,延续了几千年的乡土生机在现代中国日趋黯然。 (四)中央千方百计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部门作用的弱化 查阅中央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材料可以发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中央的高度重视, 然而地方文化部门的作用却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被弱化。基层地方党委政府在思想观念上长期的“重经济、轻文化”惯性,缺乏文化自觉,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宣传机构从2001年起的改革到现在,在分分合合中造成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脱节”,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很多事情难以落实,很多工作不能推进。比如,2010年,文化部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调研发现,虽然各地对于专职文化队伍的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逐步加强,但是对于有着367万人之多的兼职队伍的培训却差强人意,2007年以来参加培训的人次不到83万,比例不足23%?。 (五)文化事业投入的乏力与结构失衡使得文化建设步履艰难 在中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本就不高,而文化建设又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城市文化投入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70(6%,农村仅占29(4%;城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了33(27元,而农村人均文化投入只有12(1元?。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23(06亿元,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0%;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24(11元,其中西部地区23(8元,而中部地区仅有15(64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9%?。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六)村落文化流失敲响守护乡土文化的警钟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在城市化进程中,“圈地运动”遍地开花,各地风行“用建设城市的思路来建设乡村,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发展乡村”,村落无奈消失。据中国民协进行的普查显示,目前依旧保存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正以每天80至100个村落的速度在不断消失。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 三、农村文化贫乏及建设落后的影响 (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受到严重挑战 以青壮年为主组成的迁移部队南征北战穿梭于各大城市间,留守农村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使得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集约化程度无法提升,也导致大量土地被抛荒。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我国每年抛荒的耕地有近3000万亩,缺乏劳动力是抛荒的主要原因。对于多数“农二代”来说,繁华都市的“吸力”和务农收入低下的“推力”同时作用,再回到农村种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河南、湖北等一些粮食大省,土地抛荒率高达20%-30%?。这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二)影响农村稳定 文化生活匮乏导致民风日下,赌博、迷信盛行。乡村的伦理秩序也在发生异化。传统的信任关系正被不公和不法所瓦解,勤俭持家的观念被短视的消费文化所刺激,人与人的关系正在变得紧张而缺乏温情。故乡信念的淡薄,加剧了国人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也加剧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秩序混乱。因赌博引发的打架斗殴、妻离子散的事件频频发生。这样的刑事案件占案件总数的五分之一,严重影响农村稳定。 (三)影响农村的民主建设进程 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层实践。随着农村空心化的到来和文化建设的滞后,农村村民自治受到严重的冲击。一是村委会选举的投票率下降;一是村委会成员素质结构整体下降;一是村级民主监督流于形式,村干部腐败、恶霸横行问题时有发生。 (四)动摇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中国文化来源于传统村落,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就尤其珍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根本源泉。随着土地财政推动下的大拆大建,古村落文化也渐行渐远。 (五)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包含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有精神的充实和文化的繁荣,更要有广大农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真正建成新农村,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六)影响农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和文化公平的实现 享受基本的、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目前大多数农民群众还享受不到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发展在城乡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严重影响了文化的公平。 四、造成农村文化建设困局的直接成因与深层原因 (一)直接成因 1(落后的农民生存现状失去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需求 底子薄、基础差是农民生存现状的最显著特征。突出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简陋,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保障体系脆弱。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导致农村和农业长期为城市和工业发展输血,使本就积贫积弱的农村更是雪上加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发展不仅在存量和增量上都明显不足,而且在发展速度上总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居民的发展水平。面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民增收乏力、教育落后的现状,要强调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2(教育落后削弱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教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受教育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美国25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4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日本为11(6年(相当于高中三年级水平),分别比我国高3(8年和3年?。更糟糕的是,在这种低水平的教育状态中,我国农村受教育水平又远远落后于城市。在知识就是财富的时代,农村教育之艰难、农村教师之境遇、农村孩子之未来非常人想象。“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早在2003年6月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就以此为标题报道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2004年美国的《新闻周刊》以“越落越远”为题关注了中国的农村教育。它指出,“虽然在过去的五十年里中国在教育系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高昂的成本正迫使数百万计的农村儿童辍学,或者根本上不起学”。“农村教育的赤字也许是最令人焦虑的迹象,它表明中国城乡的经济差距正变得越来越无法改变。”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失学近些年越来越严重。据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院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显示,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生减少了3153(49万人,减少了37(8%,农村初中生减少了1644万人,减少了26(97%。农村初中就读的学生减少了约22%,农村小学就读的学生减少了11(5%?。如今的时代也已是寒门难出贵子。 3(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缺失误导了价值取向 作为承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大责任的大众传媒,包括电视、报纸、影视作品、网络,尽管主流宣传是好的,但不容否认的是,媚俗成了大众传媒一种风气和常态,成为社会病。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影视节目作品污染了人们的灵魂,混淆人们的视听,颠覆民众的信仰。 4(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缺乏有效载体 一方面,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作用下,外部文化对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大,乡土文化被人们下意识地视为“先进文化”的对立面;同时,乡村文化精英纷纷出走,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弱、群体越来越小。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缺少相应的规划和措施,导致传承与保护乡土文化缺乏有效载体。 5(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不作为与管理文化乱作为 地方上的文化造假与假做文化非常普遍,表现在:赋予一个景点、一桩事件甚至一个人物以无限的文化涵义。比如近年来泛滥成灾的各类公祭,不断发生的历史名人籍贯抢夺战等。篡改文化概念、阉割文化体系,制造害人的文化迷宫。文化造假侵害的是人们的精神和心灵。这不仅不会有效调节农村紊乱的文化功能,反而将中国基层文化贫瘠的遮羞布一脱到底,彻底亮出农村“丑文化”猖獗的底牌。 (二)深层原因 1(城乡的严重不对等将田园乡村抛弃和遗忘 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文贯中认为,中国现在人为地维持起点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制度还有很多,其中城乡二元体制在光天化日之下有法律根据的赫然存在,是十分主要而又因和21世纪的世界民主、平等的潮流格格不入显得特别丑陋的部分。始于1950年代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全体公民分为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并对农村人口的进城打工、就业、定居、子女就学、家属团聚以及住房、医保、劳保乃至政治权利加以严格限制,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配置格局始终没有实质性改变,数十年来城乡二元分割已经成为几乎不可逾越的天堑。 2(GDP至上的政绩观催生了文化边缘化的土壤 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经济建设成了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发展战略中,能否产生经济价值以及产生多少经济价值成为衡量机构价值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事业所处的地位极为尴尬。各级领导干部为了在任期内突显政绩和业绩,一直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和正确的政绩观,没有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没有将文化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没有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单纯追求GDP增长,轻视、忽视、偏视文化建设。 3(政府主导运动式的城市化浪潮终结了数千年的乡村文明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是瓦解农村的城市化浪潮,而在中国乡村快速消亡的背后,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载体的消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的动摇。中国和美国、欧洲乡村的不同,注定了中国不能走西方式的单向度的城市化之路。中国乡村就像细胞一样,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是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归宿和精神家园。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农村,更不能没有农民。 五、农村文化脱贫解困之政策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从长远、战略高度认识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和根本。“文化经济学”研究证明,一个地区的人文文化是其经济发展的深层要素,以基因的方式渗透到经济的根脉中去。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未来是经济。法国一位作家曾说过,没有文化的国家就如失去主心骨的空盒,可见文化之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应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打破思想桎梏,从过去单纯重视物质建设转向文化建设与物质建设齐头并进的策略,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的意义。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势必会在行动上付诸实践,包括: (1)重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经济循环机制,确保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带动农村文化产品的消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经济活力。 (2)多方筹措谋集经费,如增加财政预算、逐步引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社会捐赠等多种实现模式,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着力建设民间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国家主导下的文化市场服务和农村文化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 (3)加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包括提高文化专干待遇、对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指导、逐步建立农村文化经纪人制度、培育“文化能人”等。不断优化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大力培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4)搞活农村文化服务方式。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实行归口管理;充分挖掘花灯、武术、乐队等民间艺术资源;鼓励农民“精英回流”回乡办厂,带动文明乡风。 (5)加强阵地建设。会量力而行建好村级广播站、图书室、阅览室、电教电影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电教室、阅览室向群众传授种养技能,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播放专题片等形式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帮助。 (6)打造乡土文化传承载体。发展农村旅游,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积极探寻乡土文化传承的新方式,保护反映农耕文化特点的物品、民居、民俗、民间艺术、祠堂等。 (二)逐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重在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民充分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同样的待遇。比如农民的身份认同问题、公共设施投入问题等。中国如不从社会制度上,改革现行户籍限制,真正消除身份等级的隐性分裂,从文化上真正实践人人平等的信仰,长久必影响社会稳定。新一代年轻农民,视务农为畏途,视农业为贱业,振兴农业无从谈起。而数亿农民,也无法找到未来。农村一旦溃败,则社会溃败、国家溃败。(1)应逐步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户籍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或乡村人口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使全体公民在户口身份上完全平等,让进城农民能安心长期定居。(2)对进入城市的两亿多农村劳动力,国家应着手从制度上给予他们平等的身份待遇,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不存在任何制度上的歧视,享受同一城市均等的公共服务。(3)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以工促农、以城补乡,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城市化的推进以实现城乡共荣为目标 (1)指导思想:由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本。对城市居住面积、绿化、容积率等合理布局、人性规划;真正的城市化是将更多农民纳入到正常的城市社会生活中来,以更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和更高的个人发展平台增强城市吸引力。迫切需要城市以更公平的方式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例如廉价住房、基础教育、医疗和社保,以及就业和培训机会。(2)发展路径:由城乡分割转向城乡统筹,改变长期以来的以“城市为中心”和“先城市后乡村”的国家发展战略。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全方位构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城市的发展中,应该保留对乡村的足够敬畏。(3)发展方式:城市化从以往的单纯人口转移、区域扩张向增长方式集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方向等内涵式发展转变。城市一般具有较强的生产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对城市的空间和职能结构进行重组,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合理流动和最优化分配,以提升城乡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4)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行政推动逐渐转向主要依靠观念、制度、市场、技术创新驱动。随着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软实力、软功能、软环境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强大动力。加大对人力资本和科技要素的投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以及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 (四)严格文化发展考核机制,倒逼各级官员肩负起文化担当 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起严格细化的考核体系,将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倒逼各级官员肩负起文化担当。建立全面的、科学的、完善的、量化的文化建设指标考核体系。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对考核对象、考核内容、考核细则进行制度设计,采取平时跟踪了解和年终全面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各基层文化建设的情况作出综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五)重视教育,重塑文化主体 (1)恢复“小规模学校”,复兴乡村教育,以文滋养家园。要回归教育本源,以乡土为根,形成与城市不同的多元化农村教育模式,从农村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农村教育的小规模化、综合化和社区化,在复兴乡村教育的同时,对乡村文化的传承给予高度重视。(2)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从师资安排到教学设施购置配备,要优先向农村倾斜,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 费保障机制,要鼓励支持有文凭、有水平、有理想的大学生到农村任教,缩小城乡差别。加大对乡村教师不间断的培训,也是达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有效途径。(3)加强农民技能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技能教育可以依托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网络展开,逐步把乡镇成人职业技术学校办成集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新型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培训,重视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成人职业教育相衔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与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和机制。 (六)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1)欧洲的“农村新项目奖”。欧洲的“农村新项目奖”重在把文化建设与农村发展相结合,是为了继承和弘扬各国农村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从而为农民在家乡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使农村发展后继有人。其中,文化生活是其最重要的评选条件。在欧洲农民心中,“农村新项目奖”占有很高的位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日本的“新村运动”。在日本,在上世纪50,70年代先后进行了三次“新村运动”。其特点是重视并且推进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三岛町提出《三岛町振兴计划》,倡导村民自己构想、自己描绘“明日的三岛町”。之后,三岛町成立“木友会”,建立三岛町生活工艺馆。这样,通过一系列农村文化活动,不仅使村民学习三岛町的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而且融洽了村民的关系,提升了农村发展的质量与水平。(3)韩国的“新村运动”。继70年代的新村建设之后,90年代韩国再掀农村建设高潮,以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代替改变硬件为主。具体内容包括:观念更新,进一步在农村实施先进的文化教育;环境管理,治理农村的环境污染,维护舒适的生活氛围;提高农村的地位,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民给予重奖;地区国际化,注意扩大农村与国际通道的连接机能,实行开放中的自主政策;对农村工作和建设的领导者进行专门的教育等。韩国长期开展的“新村运动”,使农村形成了“勤勉”、“自助”、“协作”的基本精神,提高了人们合作与和谐共处的意识,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作者:王传荣 石坚 工作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档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6
浏览量: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