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应用研究

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应用研究

举报
开通vip

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应用研究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应用研究 . 学校代码80000 中共中央党校 生态危机背景下 的人与自然关系研究 作者姓名:种衍景 指导教师姓名:董振华 职称: 所属单位:山东省委党校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年级:2006级 学号:2006A10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论文印制时间: 年 月 日 .页脚....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应用研究
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应用研究 . 学校代码80000 中共中央党校 生态危机背景下 的人与自然关系研究 作者姓名:种衍景 指导教师姓名:董振华 职称: 所属单位:山东省委党校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年级:2006级 学号:2006A10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论文印制时间: 年 月 日 .页脚....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申请学位的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责任。 签名: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共中央党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学生签名: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页脚.... . 生态危机背景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 “生存还是死亡”,人与自然尖锐对立关系引发的生态危机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如何正确面对,解决好人类所面临的这些危机己不可避免地进入人类的视野之中。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以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掠夺,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如何面对当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为指针,论证了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对立统一的科学内涵,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经验教训,进而深入剖析了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就如何解决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见解。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演变是全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探寻了中西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渊源,其次论述了近现代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反思,最后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为基础,着重分析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全文的理论铺垫。 第二部分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说明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原始时代狩猎文明的原始和谐;农业时代黄色文明局部不和谐体现.页脚.... . 了自然既可以催生文明又可以使文明湮灭;工业时代机器大生产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信息时代倡导绿色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三部分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分析,首先对人与自然关系危机、全球环境恶化状况及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危害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估,接着深刻剖析了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根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找到了依据。 第四部分在前几部分分析的基础上对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提出了思路和对策。首先从思想上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念,其次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再次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进行制度建设使环境保护法律化、制度化,最后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保护修复好生态环境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 生态危机 和谐发展 .页脚.... . Abstract "Life and dea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aused by the sharp ecological crisis to humans was a wake-up call. How to deal with, to solve the crisis faced by these humans has inevitably enter human vision.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uman problem in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world, seeking a solution for fundamental topics.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regularity,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and "anthropocentric doctrine" ideas and other reasons, in use and reforming nature does not follow the natural law, unlimited access to the nature, robbing, although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also in human nature, cause serious quietly revenge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threatens human survival. Therefore, how to face the present ecological crisi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view for the pointer, demonstrates the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nd then analyzed the deteriorat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from the Angle of reality, and how to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acing China made a in-depth think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opinions. Th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irst par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modern peopl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finally the theory mainly reflect classic marxist writer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paper analyzed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the theoretical foil. .页脚.... .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an and nature. The original times original harmonious; hunting civilization, Agricultural era yellow civilization harmonious local reflected nature can ecbolic civilization and can make civilization annihilation, The industrial age machine production caused severe environmental crisis threatens human survival, Information age advocate green civilization is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ath. The third par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first crisis of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global environment worsening situation cri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crisis of the harm in a comprehensive, objective evaluation, and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root for handling crisis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fourth part in the previous sec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real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ettlement. From the first thought on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value idea, then use the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 green technology,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and enforcement again o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aw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finally establish perfec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o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words: people with natural ecological crisis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页脚.... . 目录 引言„„„„„„„„„„„„„„„„„„„„„„„„„(1) 一、问题提出背景分析„„„„„„„„„„„„„„„„(1) 二、相关研究现状述评„„„„„„„„„„„„„„„„(2)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3) 四、论文的结构及内容„„„„„„„„„„„„„„„„(4) 第一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演变„„„„„„„„„„„„„(6) 一、中西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渊源„„„„„„(6) 二、近现代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反思„„„„„„(8) 三、马克思主义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阐释„„„„„„(9) 第二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18) 一、原始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18) 二、农业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19) 三、工业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20) 四、信息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22) 第三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分析„„„„„„„„„„„„(23) 一、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凸显„„„„„„„„„„„„(23) 二、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危害„„„„„„„„„„„„(27) 三、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根源„„„„„„„„„„„„(28) 第四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之路„„„„„„„„„„„„(33) 一、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念„„„„„„„„„„(33) 二、创新绿色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36) 三、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38) 四、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39) 结束语„„„„„„„„„„„„„„„„„„„„„„„(42)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页脚.... . 生态危机背景下 的人与自然关系研究 引言 一、问题提出背景分析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一个历久常新的问题。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直存在和发展着。随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断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产生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人类对自然现象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崇拜、敬畏自然,自然处于主导地位,人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大大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关系也逐渐被打破,人类己经完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人类藐视自然,蔑视自然规律,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时自然界也无情地“报复”着人类。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人们对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也愈来愈向纵深方向发展,人们向自然界的索取也愈来愈无止境。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水源污染、淡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物种加速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建筑物、交通用地剧增,耕地面积锐减,生态恶化及全球变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最终威胁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安全。 .页脚.... . “生存还是死亡”,人与自然尖锐对立关系引发的生态危机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如何正确面对,解决好人类所面临的这些危机己不可避免地进入人类的视野之中。于是,人类开始彻底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在生态危机背景下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人类在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及其规律,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有利于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使人和自然能够共生、共荣,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当前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里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生态问题,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本文正是基于对这样一个背景及其意义的考虑,最终选择了生态危机背景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研究这个课题,希望能对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考,进一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20世纪50—60年代,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为人类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的先觉者,他们写下了充满忧患意识的“绿色经典”,向人类发出了警告和劝诫,遗憾的是,当时人们盲目沉迷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之中,对这些明智的劝告无动于衷。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振臂高呼,《增长的极限》以鲜明的论点把全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此后一大批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学者就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提出了解决全球问题的种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美国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是自然史文献中的一部经典,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圣经,该书为一代人指出了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一个用以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它认为,人类不应该仅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角度来处理人与.页脚.... . 自然的关系,合理的利用资源,人们应扩大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同时利奥波德意在表明:人类越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生态平衡就越难以恢复;人口越多,生态平衡受破坏的程度就越激烈。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是环境运动的肇始。英国环境史学家克莱夫?庞廷的《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一书,主要考察了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社会与存在于其中的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演变及其后果。在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对人与自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不乏有公开发行的研究专著、期刊、报纸等。黄鼎成等的《人与自然关系导论》,王维的《人?自然?可持续发展》,柳传珍等的《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性思考》等,考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发展历程,对现阶段人类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做了深层次思考,提出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正视当今时代全球生态环境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手,进行分析研究生态危机的危害、根源,着重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问题,并形成自己的一些见解。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人类长期研究的一个根本性课题,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问题。特别在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这个问题无疑更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就如何化解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考。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内涵,分析了当前生态危机的紧迫性,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并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了建设性思考。 研究的主要方法: .页脚.... . 首先,理论方法。综合运用辩证、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与自然方面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的认识。 其次,文献法。大量收集可靠性和准确性高的与人与自然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著作、报纸、书刊、学术论文等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从而使本人对人与自然的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 最后,社会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与自然关系及环境问题现状进行深入、细致地考察,记录和收集第一手资料,以掌握好人与自然发展的最新动态,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自己进一步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论文的结构及内容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演变是全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探寻了中西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渊源,其次论述了近现代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反思,最后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为基础,着重分析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全文的理论铺垫。 第二部分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说明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原始时代狩猎文明的原始和谐;农业时代黄色文明局部不和谐体现了自然既可以催生文明又可以使文明湮灭;工业时代机器大生产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信息时代倡导绿色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三部分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分析,首先对人与自然关系危机、全球环境恶化状况及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危害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估,接着深刻剖析了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根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找到了根源。 第四部分在前几部分分析的基础上对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页脚.... . 然关系的和解提出了思路和对策。首先从思想上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念,其次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再次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进行制度建设使环境保护法律化、制度化,最后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保护修复好生态环境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页脚.... . 第一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演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主题,本章将依据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梳理古今中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历史地考察人与自然理论的哲学意蕴,作为剖析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支撑。 这里的人,是指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即人类。这里的自然,是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是无限多样性地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也是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的对象。而人与自然则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人就是在与自然的矛盾斗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一、中西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渊源 远古时代,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朴素自然观,都将人与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 中国古代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承认自然的限制作用,强调人应该主动地适应自然,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做事必须遵守自然规律,要将自然规律转化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只有顺应天理,才能能国泰民安。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思想。“道法自然”指得是“道”按照自然法则独立运行,而宇宙万物皆有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老子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 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宇宙万物千差万别,但都是“佛.页脚.... . 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本质都统一于“佛性”。而“佛性的统一”意味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古希腊哲人认为自然界是活的有机体,不能把自然界肢解为零碎的部分。泰勒斯认为“万物皆有灵”, 阿那克西美尼选择“气”作为万物的本原,恩培多克勒强调“理性”贯通于万物之中,他还倡导“四元素说”,指出人和自然都由金木水火四元素构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古希腊哲学家把整个自然界视为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生命体,不仅它的整体充满活力,而且它的每个部分都有生命的。 古希腊人的“大宇宙”和“小宇宙”理论。这里的“大宇宙”是指自然界,“小宇宙”是指人。人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人体是自然界结构的反应,大小两种宇宙基本上是相似的。 无论是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古希腊人的有机论自然观以及“小宇宙”与“大宇宙”的主张,都表明 同一性。古人 “人与自然一体” 的认识,导致了了人与自然本质的 “万物与我齐一”和“顺应自然而生活”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行为规范。 然而,西方近代的启蒙运动彻底颠覆了古人的有机论自然观,自然界彻底变成了一台由力学支配,进行机械运动的机器。笛卡尔首先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的实体,他们之间互不依赖,互不决定,互不派生。斯宾诺莎反对笛卡儿的二元对立说,主张自然世界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斯宾诺莎以后,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尔则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主—奴”关系。现代形而上学式的哲学,彻底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并成为与自然界相对立的客观存在。 启蒙运动将人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看似解放了人类,使人争取了尊严,但残酷的事实证明,近现代人的这种自我启蒙与解放在给人类带来自由和享乐的同时,也对人自身和自然环境造成了灾难性后果。启蒙运动,使人类中心论大行其道,特别是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人类.页脚.... .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掠夺、奴役大自然,以达到人类自身的欲求。在短短两个多世纪里,就使地球变得伤痕累累、危机重重,直接造成人与自然的现实不和谐。人类中心论的后果既伤害了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也伤害到人类自身,人类正在遭受着自然界最严厉的生死存亡的“报复”。 二、近现代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反思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意识到,工业文明在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 “生态危机”迫使人类重新认识和反思现存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们深刻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类思想的问题,人类要解决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念。 澳大利亚哲学家J•帕斯莫尔撰写的《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以及美国学者G•诺顿在1988年出版的著作《为何要保护自然的多样性》是现代人类中心论的代表著作,他们主张人类应该尊重、保护自然,论证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但他们同时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主人,比自然界具有更高价值,人与自然不存在实现平等权利的基础。 动物权利论强调了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是人类承担的道德责任。生命中心论阐述了生命间平等的思想,要求人类对一切生命负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在实践中,动物权力论和生命中心论观点却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当人类和其他生物发生利益冲突的时,他们的观点就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以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论思想赋予了自然生态系统极高的道德意义,注意到自然界对于人类的工具性价值,他们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念,为人类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承担维护自然的义务。1987.页脚.... .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系统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实现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的问世,以及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行动计划,标志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三、马克思主义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首先强调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劳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物质生产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使人从动物界中逐渐分化出来,并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人化自然”的观念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将二者的关系辩证的统一起来。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 科学事实证明:人不是什么“上帝”、“神”或“宇宙精神”创造的,也不是什么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而是客观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有生命的感性物质实体。人的远祖是距今3000万年左右,生活在地球上的属于哺乳动物的一种古猿,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才分化发展成人类。自有人类以来,人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参与整个自然的发展,不管今后人类将会做出怎样高级理性的发展,人始终是自然界中的人。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多角度研究了这个问题,提出了“自然 ?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科学结论。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 ?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页脚.... . ?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 ?不能参加自然的生活”。自然界是人赖以存在和生存的基础,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人。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是人类存在的物质条件,人类必须依靠自然而生活,所以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类的“身体”,“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 ?界的一部分。” (二)自然是人存在的基础 1.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用行等生活和生产资料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粮食、能源、工具、材料等物质资料。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说到底是从自然界获得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直接生产出来的,另一部分是人类利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原料加工而得到的。离开自然界,人类的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自然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基础 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动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实践能力。而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认识指导之下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人类获得的正确认识当然离不开物质世界,因为任何认识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不同方面的反映。离开自然界,离开认识的客观对象,就谈不上认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95页。 .页脚.... . 识,更谈不上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无论是从来源、内容和目的上讲都是与自然界密不可分,都是以自然界为丰富源泉、客观原型和改造对象。因此,自然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基础。 3.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生活于自然界之中,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地球上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在太阳的作用下进行有规律的物质能量变换,为生物和人类提供了繁衍生息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物质基础。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其中,空气、阳光和水源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态资源,农地、牧场、森林、渔业和矿物是支持人类生存的最主要系统。人类正是依赖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自然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离开这些自然资源,人类就难以生存下去,更谈不上繁衍和发展。很明显,自然界若是出了问题,譬如说,空气、土质、水质出了问题,生态系统出了问题,太阳系出了问题,等等,这就等于人自身的肌体出了问题,这时,人的正常生存就成为不可能。 4.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是自然界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自然界就是人类社会这个子系统的环境,人类社会一刻也不停地与外部自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土地、水源、河道、森林、矿产、空气、阳光,都参与人类社会系统与外部自然环境的交换,它们或者作为原料(物质),或者作为动力(能量),或者作为规律(信息),参与到人类社会系统的运行和建设之中,一方面维持了人类社会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新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关系。 5.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人不仅生活在社会之中,也生活在自然之中,首先生活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态系统之中,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大家园。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有着自己确定的位置和应尽的义务。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死存.页脚.... . 亡及发展与否,是以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生态质量的高低,生态结构的状况,食物链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状况,甚至决定着人类的生死存亡及其发展。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点——劳动实践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的,生产劳动是维系人和自然关系的纽带。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才使人超越了自然界中的其它物种,成为能动的社会存在物。人不仅依赖自然,而且能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由于人具有能动性,所以人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界,影响和干预自然界的广度和力度都是其它动物所远远不能达到的。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改造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即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抓住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从而抓住了实践的最本质的内容,即生产实践。马克思发现,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生产活动,也是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活动。当马克思把物质生产作为实践首要的、基本的内容时,他所理解的实践是同自然过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过程,是一种自在自为的活动。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的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其基本的特点是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内在的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实现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在这里,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一种纯粹自发的、消极被动的统一,而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页。 .页脚.... . 不是自觉的、积极主动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一个人类对自然完全依赖的社会。 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与自然的原始统一性被逐渐打破,人类的自我意识获得了独立存在的形式,进而使人类以鲜明的主体身份与自然相对立,使人类最终从自然中获得解放。在生产实践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是对人类早期高度依赖自然界的彻底否定。但人类征服自然的同时,自然也以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报复人类。人类为了自身发展必然提出了两者统一的要求,这里的统一是辩证的统一,既不是敬畏自然,也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种和谐状态。 2.劳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地位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基础和现实中介,是促进人类发展和自然界演化双向作用的动力。 人与自然的对立是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只能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劳动使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提升为一种主体性存在、社会性存在,但人类并没有脱离自然界,自然界仍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马克思认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 ?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永恒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人类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最终都来源于自然界,可自然界为人类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被人类直接利用的不多。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对自然物进行改造,才能变成可以利用的东西。可见, 人的劳动承担和完成了现实的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同样,现实的自然界离不开人和人的劳动,否则,现实的自然界运动、变化只受自然力支配,完全是自发的,一切都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页。 .页脚.... . 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中,就退回到了原始的自然状态。在劳动中,人不仅改造自然存在,而且通过劳动使自身进入到自然存在之中,并赋予自然以人的尺度和目的性。的确,现实的自然界已打上了人的印记,成为人工的自然或人化的自然。“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可是在这个 ?时期中没有人的干预而发生的自然界的变化,实在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实践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我们既不能从脱离人的劳动实践的自然出发,也不能从脱离自然作为纯粹的社会性存在的人出发。在现实中,人与自然通过实践成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通过实践,人自觉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演变保持和谐共进。 (四)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 马克思“人化的自然”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关系。一方面,人来自于自然界,是自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对于人类而言,自然界也是属于人的自然,自然界只是对人类才有意义,才成为现实的自然界。“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那种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 ?然界。”所谓人化的自然界是指人和自然之间所发生的实践关系,人化的自然界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形成,人的感觉也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 马克思在《手稿》中把自然首先看作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看作人的生活对象和工具。人通过实践活动不仅生产他自己,而且还生产整个自然,即第二自然、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就是人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来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1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页脚.... . 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在主体的活动中,自然成为了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实践创造的对象化。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通过对前人自然观的分析,提出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这和“自然的人化”的观念是一脉相通的,不只是自然作用于人,而且人也反作用于自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对自然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深刻地阐述了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不再把二者对立分离,而是使二者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自然被人化了,另一方面人也被自然化了;一方面是自然向人生成,另一方面是人向自然生成。恩格斯始终坚持认为在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发生的东西,他把和人接触的自然界看作一个体系,是所有存在的物质相互联系的总体,呈现在人的面前的整个自然界是处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运动中的。当 ,人类可以能动然,恩格斯也认为,人类对自然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 地认识和正确地利用自然。不止是自然界作用于人、自然条件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同时人的力量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因而可以看到自然界和理性精神相统一的关系。 (五)人与自然的异化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始终都不可能由单个的孤立的人来承担。 ?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具体的现实的人必然是以社会存在物的本质将自身与自然联结起来。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须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即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是通过人与人的社会联系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为中介展开的。 历史上任何一种类型的社会关系都同时起过协调和破坏人与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8页。 .页脚.... . 然关系的双重作用。特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重作用表现得最明显。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对象化本质力量是以“有用”的形式呈现出来。马克思认为:“在财产私人占有的社会,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裂、分工是自发的而不是自愿的,人的活动就会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不是人驾驭这种力量,而是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这就出现了私有制的财产关系导致的人的劳动的异化、人的异 ?化。”同时,马克思明确指出,异化劳动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因此,人越是成功地改造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愈益尖锐。另一方面,人的异化又导致了人对自然关系的异化。人类实践活动形成的自然人化又必须伴随着自然的异化,而且人的力量越发达,造成的自然异化越严重。在私有财产统治下,自然界的一切都被当成了个人任意支配的财产,形成了对自然界的真正蔑视和贬低,自然界的一切生灵都被当成人的财产,其生存自由遭到人的严重破坏。 自然界的异化还直接涉及到技术的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肯定科学技术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技术是“物化的智力”,是“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 ?的‘目的’作用于他物”。可见,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的目的和自然规律、人的智力和自然物力的统一体。技术的本性决定了其根本功能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当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中介。技术的功能从根本上来看是积极的,它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实现人性解放的必要手段。但是,负载于技术中的人的目的常有误区。尤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使用技术的直接目的是为其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忽视或轻视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人性的要求,其结果是使技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3页。 .页脚.... . 成了破坏自然和阻碍人类自身文明进步的恶魔,技术由人与自然的中介变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障碍,这就是技术功能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异化的实质是劳动异化,其根源在于私有制而不在于技术本身。消除技术异化的出路不在于如卢梭等人所主张的那样废止技术的使用,而在于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和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因为,只有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才能用新技术来消除旧技术的负面效应。恩格斯曾指出:“如果说机器也给工人带来某种好处,那只是它向工人 ?证明了社会必须改造,使机器不再为害于工人,而是造福于工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由于经济、文化和科技落后等因素,也存在技术异化的现象,技术应用也存在不少误区,其结果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的状况。基于上述的异化和对立,马克思也曾告诫人们,现实的“劳动生产率总是离不开各种自然条件”,必须谨防对劳动“超 ?自然的力量所抱有的幻想”,因为劳动本身上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因为,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人类对自然界的损害程度和范围不断加深。如果任其发展,会破坏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恩格斯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肉、血和头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的一 ?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保护生态平衡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在开发和改造过程中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环境。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5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9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9页。 .页脚.... . 第二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人类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从自然中来,最终也要回归自然,人的不断进化过程是同自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折射和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更替与变迁。自然给予人类生命,人类创造了文化,而文化的发展又使人类不断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明。人类的产生加速了自然的进化过程,但不能由此认为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主导力量,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才是文明进步的真谛。 一、原始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起源和早期原始人的演化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历程。虽然人类起源的过程是生物不断演进的过程,但更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决定了人类必然要同自然界打交道。作为地球生物圈的一员,人类来自于自然,存在于自然。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了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 在人类存在的200多万年中,除了离现今阶段最近的几千年外,人类一直是通过采集食物和狩猎动物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生存资料,以采集和狩猎方式生存于地球上。作为一种人类适应自然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和最初级的文明形态,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这种生存方式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通常会自动地保持一个部族的人口规模不至于太大,超过了一定规模,他们会采取一些措施抑制人口的增长;另外,由于无法拥有固定的居所,总是处在一种迁徙状态,他们不需要太多的食物存储。总之,这种生存方式对他们而言,需要的物质资源很少,自然也总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很好地融于自然环境之中。这一时期对环境的影响总体来说很小,因为人口较少,人们拥有的科学技术也十分有限,他们虽然也在不断的适应环境中改变环境,但还是较好地融于自然当中,因而采集—狩猎文明发展得非.页脚.... . 常稳定也非常缓慢,持续了很长时间。 采集—狩猎文明的重大进步是以火的使用为标志的,可以说这一时期文明发展上的最大成就是人类对火的征服。“人类使用火是继制作石器后又一重大发明,他迫使某些自然力为人民服务,这种对自然 ?资源的征服与利用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巨大进步。”钻木取火的成功不仅使人类增强了抵御寒冷的能力,而且丰富了食品的多样性,使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但这时期的适应自然仍是被动而非主动的适应自然,人类对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知之甚少,对自然顶礼膜拜,崇拜有加、恐惧有余。因而从整体来讲,这一时期人类的生存发展活动并没有给自然带来多大程度的破坏,人类相对于自然界来说是一支非常渺小的力量,但也在改变着自然界永恒的发展方式。因此可以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人类的产生开始,人类的命运就与自然的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一起,是自然孕育了人类。 二、农业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 在原始人类跨越了采集—狩猎文明之后,开始进入以农耕为代表的农业文明。由于农业文明是紧紧地与黄土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农业文明也常常被人称之为“黄色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农业文明经历了漫长时期,从兴起、繁荣直至衰落,反映的不仅仅是文明的演进与更替过程,更能折射出文明与自然及环境的关系。文明的发生与发展都与当时的自然及环境机制有关,自然既可以催生文明又可以使文明湮灭。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玛雅文明、还是楼兰古城,在远古时代都曾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它们的诞生地都曾经是水肥草美的宜居之地,然而由于自然环境作用机理的变化,或是由于水源缺乏,或是由于土壤沙化或盐碱化等种种原因,在曾经灿烂和辉煌后又都消亡了。 ? 周国兴:《崛起的文明:人类起源的文化透视》~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6—97页。 .页脚.... . 在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后,虽然对自然运行规律知之不多,但可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人类的远祖通常都选择自然条件、自然环境良好的地方劳作生产、繁衍生息,在推动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同时,推动着文明不断向高级阶段演进。农业文明的主要特征就是人类能够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或局部地改变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一旦施加于自然之中,必然会对自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一时期人类的活动强度不够大,对自然的冲击和破坏比较小,因而局部的环境问题并未引起大规模的社会问题产生,没对人类居住的地球造成太大的威胁。此外,农业文明时期,由于人类对自然运动规律知之不多,加之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极其有限,因而人类对自然充满着一定的畏惧感,人类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生存下来并不断得到发展。 虽然曾经繁荣兴旺的文明的消失令人感慨万分、唏嘘不已,但透过文明的演进规律可以发现,这种黄色文明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使原来的富泽之地逐渐变成荒芜之地,渐渐地文明也走向衰落;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人类对自然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的进化进程明显加快,生产力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生产力为人类了解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文明走向高级阶段——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文明发展的必然。 三、工业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 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开始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显著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与漫长的农业文明相比,工业文明仅仅用了前后200多年的时间,就创造出了先进的生产力、丰厚的物质产品、高的生活水准。人们惊叹工业文明的神奇魔力与魅力,但在这炫耀的文明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日益深刻的忧虑与不安:人口急剧膨胀、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更甚等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页脚.... . 工业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继承和扬弃,它脱胎于农业文明,是在继承了农业文明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的发展。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必经的一个文明发展形态,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以大机器的工业化生产为标志,无论是蒸汽机的发明,还是电力技术的广泛利用,以及化学能源的推广,都极大地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掀起了以信息技术驱动工业文明的浪潮,信息技术开始大规模地、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帮助人类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工业文明时期,物质财富的创造超过了以往任何发展时期。其主要表现:第一,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多地倚重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进程,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的了解,使人类在对自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在推动文明向前发展的同时加快了自然的进化进程。第二,工业文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工业文明创造出了如此丰厚的物质产品,使原来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释放,工业化生产以几何速度在增长。第三,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工业文明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把人类从落后、封闭的农业社会带进科学技术发达、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工业社会。但由于工业文明所极力奉行和倡导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存在根本缺陷,在创造了如此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财富后,也生产出了许多“副产品”,比如人口急剧膨胀,土地日益减少,森林破坏严重,水资源状况堪忧,物种多样化减少,环境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空洞,湿地的减少与萎缩,以及食物安全的威胁,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像“灰色幽灵”一样时时困扰着人类,是人类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人类永远的“心病”。因而如果工业文明继续前行的话,它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将是可怕的,势必将继续加重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使这种矛盾变得不可调.页脚.... . 和;将使地球的承载力达到极限导致地球不负重荷,经济社会变的不可持续,社会进步变的步履维艰,文明将黯然失色。 四、信息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 工业文明带来的负效应是可怕的,如果工业文明再向前发展的话,它必然造成对方的反动,是对发展良好初衷的背离。最终将葬送已有的文明。既然工业文明已被现行的文明实践证明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选择,那么,对现行的文明进行变革和创新,使之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符合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的。可以说,绿色文明是工业文明的终结者,是信息时代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发展模式。 绿色文明是一种新的生态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否定和扬弃,它旗帜鲜明地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将指引着人类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轨道上大步前行。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绿色浪潮,这股浪潮起源于一些环境公害事件的发生,几乎波及到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推动者人类思想认识水平及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 绿色文明是一种遵循自然的发展,它要求尊重自然,精心呵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将指引人类重新回归自然,重新与自然和好,修补人与自然的裂缝。但这种回归是高级形式的回归,它是在了解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发展的双赢,是文明的进步。绿色代表生命,绿色代表希望,走向原野的文明呼唤人类拥抱自然。 .页脚.... . 第三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分析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对自然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利用,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工业文明。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其负面效应也愈加明显,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为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需求欲望,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掠夺式开发和破坏性利用,其行为远远超过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循环修复能力,使人类面临着自然生态失衡、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危机。 一、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凸显 (一)人口高速膨胀 人口的增长是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成正比。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以来的第一个1000年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1000年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在这第二个1000年里,世界人口有过两次大的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从1750年到1900年的150年间,世界人口从原来的8亿增至17亿。这期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工业化国家。1950年以后,由于科技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从而使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世界人口进入了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从1950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从25亿猛增至50亿。31年里人口就猛增了l倍。在此期间,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根据世界人口专家的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80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 人口增长产生了一系列恶果:环境被滥用或过度使用,人均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人均粮食产量停滞不前,社会服务事业负担过重,一.页脚.... . 些国家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如果人口问题不采取措施解决,将有可能引起地区冲突甚至战争。 (二)臭氧空洞和温室效应 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是生物圈的庇护神。没有臭氧层的呵护,地球生物圈将深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没有臭氧层,紫外线会穿透海洋表面杀死海中的浮游生物。这些浮游生物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吸收者,是世界上最大的氧气制造者。科学家在南、北极上空相继发现臭氧层出现了大洞,并且臭氧洞的扩大正在加剧,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地球臭氧含量下降了6%。臭氧层的损坏将直接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会使我们更容易患上一些已知的或未知的疾病,臭氧层的损坏还将导致一些动植物的灭亡,间接地影响大气中氧的含量,将给人类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是:海洋风暴增多、气候反常,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南北极地冰山将大面积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将有至少5亿人口和几十座大城市被海水淹没。 (三)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 工业化的进程伴随着可怕的环境污染,大量有害物质或有害因子直接或间接进入到自然环境中,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难以恢复的损害,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变,威胁着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 环境污染无处不在。大气、水体、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到处排放,噪音、辐射无处不在。人类活动使污染弥漫整个地球。 环境污染除了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外,废弃物在自然环境中不断积累、迁移、转化,衍生出温室效应、酸雨现象和臭氧层破坏等多种环境效应,危害更大,对生态环境.页脚.... . 造成恶性循环,以至于难以修复。 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原始森林所剩无几,森林总体质量下降;土地不断退化、沙化加速,森林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动植物物种迅速消失,物种资源受到破坏,遗传资源减少,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所有这些都将影响人类的最终安全。 (四)海洋污染与淡水资源紧缺 海洋污染是由人类向海洋大量排放废弃物、有害物质而引起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海水水质变坏,使海洋生物受到危害,严重地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进而危及人类健康。 人类把海洋当作天然的垃圾倾倒场,海洋面积辽阔,储水量巨大,因而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人们一直把海洋作为一个排污场所和天然净化地。然而,海洋水体的自净能力终究是有限的,随着全球工业的发展,各种废水、废气、废渣,通过陆地、海上和大气循环等途径进入海洋,海洋污染日益严重,污染已造成渔场外迁、鱼群死亡、赤潮泛滥,一些珍贵的海洋生物资源正在丧失,严重危害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资源陷入严重危机~尽管地球表面积71%为海洋,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且分布不匀。全世界许多的城市用水紧张,总共有60多个国家将近22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已处于缺水状态。 由于工业的发展、农业的灌溉和缺乏保护,水的使用量日益增加,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直接威胁着人类及各种生物的生存。 (五)我国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诸多特殊性,历史上长期采用落后的自然资源开发方式和生产方式,特别是改.页脚.... . 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实现高增长,这就使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问题十分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情况严重,主要表现在: 1.耕地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就全国来看,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净减少数百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38.2%,且以年1万平方千米的速度增加,再加上各地政府用地,住房、工业用地,人均耕地面积仍在继续减少。 2.沙漠化递进,草原退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荒漠化面积已达33.4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公里,且以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0—70万公顷。自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的侵害,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率下降 3.森林减少,覆盖 特别是山区,靠山吃山,有些人们往往看重眼前的利益,毫不顾忌地砍伐树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使得森林覆盖率下降。无休止的滥垦滥伐,已经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自然灾害. 4.生物资源破坏,物种加速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把凡是能动的动物都当成了稀世佳肴,像天上飞的麻雀、大雁,地上跑的野马、大象、猴子,水中游的海豚等等。这些行为加速了珍稀动物的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而2003年席卷全国的“非典”,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和血的代价。 5.地表水污染严重,淡水资源紧缺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资源的超量开发,加剧了对水体的污染。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统计,目前我国全年排污量超过435亿吨,其中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全国城市90,的水域受到污染,有7亿人饮用水的大肠杆菌严重超标,3亿人饮用.页脚.... . 水含铁量超标,1.1亿人饮用高硬度水,0.5亿人饮用高硝酸盐水,全国35个重点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用水基本符合卫生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近些年,由于淡水资源非常有限,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有18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如果人们再不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将会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6.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工业“三废”、城市垃圾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范围和程度日益扩大。《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7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废水排放总量在继续增加;近2/3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2级标准,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南方地区酸雨污染仍然严重。由于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食物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日益突出;污染区出现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并逐步向农村乡镇、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的趋势。 二、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危害 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自然灾害频发,每年由于洪涝、干旱、地震、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的损失约1000多亿元。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研究机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高达6%—8%。更令人忧虑的是,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将给当代人及其后代的生存条件带来极大的长远性不利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因为气候变化会造成连锁式的破坏。气候变暖更有利于各种病原体滋生,致使各种传染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此外,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大,各种应接不暇的极端天气也蜂拥而至, “北方下大雪、南方闹大旱”这样的极端反常天气在我国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亿计,难以估量。同时由于气候的变化削弱了大自然的自我清洁能力,致使许多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页脚.... . 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重病人数已经高达500万,还有15万人死亡。此外,心脏衰竭、呼吸功能紊乱、传染病病人以及农作物减产导致的饥荒都将大幅增加。简言之,全球气候变化将极大地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系统,进而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生态危机除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外,还严重冲击社会稳定。由于生态环境危机和各种资源短缺,造成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资源竞争,生态与环境摩擦加剧,生态环境资源短缺在世界许多地区已酿成暴力冲突,影响国际形势。伊拉克战争、俄格战争,它们的实质就是争夺石油资源和水资源,伊拉克战争远没有结束,制造了大量的生态难民。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的每一次战争或多或少都是由争夺资源而引起的,现在是,将来更是。 三、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根源 (一)人类对自然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没有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因此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然而由于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致使人类社会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界所能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认识不足,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导致自然资源被过度可采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处在一种恶化的状态。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办事,才有可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避免更大的生态灾难发生。 (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是造成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根源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都是同人与人的关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页脚.... . 与人相联系的自然界,是已经人化了的“属人世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对象化与确认,是人的内在价值的外在体现,因而渗透着人的社会关系。所以(人化了的)自然己经是社会关系的凝结物,构成了人与人交往关系的中介环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在自然界中所进行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分配和消费自然资源以求得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表面上看,这是不同的人类群体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而不涉及其他人的利益,但是在深层次上则表现着不同的人类群体与人类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不同时代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协调过程。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突出地表现为当代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和代际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在确定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本民族的利益或个人利益,而要考虑到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人在自然界中的活动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要,也要考虑到后代人的利益需求。然而,现实生活却正好相反。每一个利益矛盾主体都只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集体利益,只顾民族利益而不顾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以违背生态伦理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活动方式去开发、利用、分配与消费自然资源,如滥砍滥伐、填湖造田、任意“三污”、猎杀野生动物等等,虽然给个别群体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代价是惨重的,人们在获得短暂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得到了长久的生态危机。 可见,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矛盾的必然产物,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问题不解决,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的.页脚.... . 社会根源 就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于前资本主义时代是一种进步,它曾经在历史上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利益的驱动,却使它正在以一种特殊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来逐步摧毁自己曾创下的辉煌。 从本质上来看,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不断地追求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的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动机,使资本家总是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想方设法地使自己的资本不断地处于运动之中。而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的持续运动,将使资本主义生产赖以存在的资源基础持续性地扩大,甚至演变为对自然界的“征服”、“统治”、“剥削”和“虐待”,最终导致生态危机。 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是不断地在全球扩张,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对人类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实行肆无忌惮地掠夺,并且把高耗费、高污染的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而日益扩大的贫困既是环境退化的原因,又是环境退化的结果。穷国为了温饱而滥用自然资源,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某项资源一旦枯竭,他就将资本投入新的领域。由此引发的环境灾难,短时间内是无法消除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因此长期处于恶化状态。 所以,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资本家就不可避免地对剩余价值进行狂热地追求,这不仅会造成劳动的异化、劳动者身心受到摧残,而且将会使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断加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四)科技技术的滥用,加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行为所带来的副作用也在逐渐地扩大,其根源在于人们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滥用,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页脚.... . 的不断恶化,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在为人类带来众多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机械的使用加快了树木的砍伐,导致森林面积的锐减,沙尘暴频繁;化学的应用,释放出越来越多的有害气体,导致大气污染日渐严重;先进的交通工具和捕杀工具的使用,使人类能够大胆地涉足野生动物栖息地,对野生动物进行滥捕滥杀,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见,科学技术在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受到了大面积和深层次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陷入空前紧张状态。正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滥用,才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不把科技的力量和人类生存的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应用最终会偏离人的根本目的。因此,人类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控制,努力使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根本目的和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现代过度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 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也是现代过度消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产物。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在人类的活动中产生的,主要是生产行为,包括杜会物质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以及消费行为。 第一,过度消费的生产方式。传统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过度消费,人们普遍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自然界分解废弃物的能力也是无限的。于是,传统的工业生产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手段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同时将有害废弃物抛回了大自然。这种生产方式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大超过其再生产的速度,使自然界污染物的速度大大超过其所消化的速度,从而导致人类施加于自然界的压力与自然界本身所能承受的压力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 .页脚.... . 第二,过度膨胀的人类自身再生产。人口增长与人口的绝对数量,是造成自然恶化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诸如资源溃乏、食物短缺、垃圾成灾等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人口过多有关。正是不断膨胀的人口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破坏了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所固有的平衡。 第三,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在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以后,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一种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观念的左右下,享乐主义、经济主义思想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于是合理的物质消费往往发展为炫耀的消费,精神消耗也逐渐趋于一种病态的高消耗。现代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的结果,只能是使人类不断加大对自然的盘剥和榨取,这对于原本已经处于恶化状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页脚.... . 第四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之路 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有责任,也必须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顺利实现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而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念 (一)人类必须树立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 树立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认识基础。自然界是一个内部协调的自然系统。在自然界内部的各种物质系统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正是它们之间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自然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出现以后,不仅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构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物质系统,而且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人类创造物——人工自然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成为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物质系统。但是,由于人是能动的存在物,他总是以天然自然为基础,用天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并以此来影响天然自然、控制天然自然。所以,人与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因而又是统一的、完整的系统整体,并都遵循着自然规律而运动发展着。这就告诉我们,要.页脚.... . 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树立自然界的整体观念,只有人们能够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才能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人类必须树立新的生产力观念 传统的生产力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使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惩罚。因此,人类必须以新的理念来理解生产力。在新生产力观看来:首先,生产力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它还表征着人类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人类维持、保护和促进自然环境的能力应是生产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其次,要抛弃资源无偿使用观,确立全新的资源价值观。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资源视为自然再生产的结果,否认和忽视资源本身的成本价值,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自然资源不是财富,人类利用它,只是因为它有使用价值,人类可以无偿占有和索取,这种资源无偿使用观导致了对自然资源滥采滥用。新的资源价值观认为,并不是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自然系统的完整性也是财富,而且是更为巨大的财富。自然资源是原生态的财富,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界。最后,必须彻底抛弃资源无限论,确立新的效率观。人们通常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可以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结果导致大量资源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利用,浪费极为严重,资源使用率极低。新生产力观认为,应该确立全新的效率观,即把资源成本计算在内,考察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新生产力观看来,人类应该珍爱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在资源使用过程中,应对资源的产出率、消耗率、转化率、回收率、再生产率等指标做出估价,以此来考察分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新生产力观是一种整体、综合的生产力观。它要求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自然资源的产出率,避免局部增益而全局受损、短期增益而长期减益的现象。 .页脚.... . (三)彻底抛弃人征服自然的观念,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协同共生的新自然观 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是指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和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人与自然的统一,则表现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基础上的人对自然的依赖,以及自然对人的制约。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中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毁坏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也就毁灭了人类本身。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但这样的改造是以自然的存在为前提的,必须限制在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如果改造和征服活动不考虑自然界的因素和后果,就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从而影响和毁灭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类本身。因此,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要服从自然规律。人作为生态平衡系统中的一环,必须受到自然规律和生态演化法则的约束。因此,人在发挥能动地改造作用时,要以遵循自然规律、服从生态环境的限定为前提。人类必须彻底地抛弃传统的征服自然的观念,代之以和谐共进、协同共生的观念。 (四)倡导生态意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倡导生态意识唤起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道德理性,对避免生态系统遭人类开发活动的破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有了这种道德理性的约束,人类才能很好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使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不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极限。因为人类的未来不仅取决于人类自己的智慧和理性,还取决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稳定和有序。生态意识的确立和生态科学知识的日益推广普及,将有助于人类建设循环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沙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严格控制.页脚.... . 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适应抗灾要求的避灾经济;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组织实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确保生态系统稳定。 二、创新绿色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可持续发展要以正确认识自然规律为基础,这又依赖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要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份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的高新技术,发展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和新的替代能源技术,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发展模式转型提供高效、安全、清洁的技术体系。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其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以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对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势在必行。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项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加快制定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页脚.... . 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要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标准,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建设节水型城市。推动生态省、市、县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友好企业和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各类创建活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在去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温家宝以负责任的大国总理身份,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承诺,意味着中国从此进入了低碳时代。 发展低碳经济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不竭动力。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绿色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这既是后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作为一次产业革命,对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开创性的。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效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等新型洁净能源,降低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和消耗,逐步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洁净化、生态化转变和发展。二是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应该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页脚.... . 技术和减排技术,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三是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方面加快创新步伐,带动其他相关技术的创新,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三)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促进公平竞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努力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自主制造。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企业。 三、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 (一)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 要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通过认真评估环境立法和各地执法情况,完善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努力使环境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 (二)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 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制。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页脚.... . 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三)加强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 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各级人民政府要选派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的领导干部充实环保部门。要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加快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预警体系。 (四)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省(区、市)有关环境保护指标,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城市噪声、饮用水水源水质、流域水质、近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状况评价等环境信息,及时发布污染事故信息,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公布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城市,并实行投资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企业要公开环境信息。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 四、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一)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把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水库库区及上游,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太湖、滇池、巢湖作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海.页脚.... . 洋环保工作重点。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 (二)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加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要根据环境状况,确定不同区域的脱硫目标,制订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加大烟尘、粉尘治理力度。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三)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发展县域经济要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四)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 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着力解决颗粒物、噪声和餐饮业污染,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进行土壤风险评估和修复。城市建设应注重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页脚.... . 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五)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 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环保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环保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积极宣传我国环保工作的成绩和举措,参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臭氧层保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核安全等国际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谈判,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进程。要完善对外贸易产品的环境标准,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和进口货物的有害物质监控体系,既要合理引进可利用再生资源和物种资源,又要严格防范污染转入、废物非法进口、有害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 .页脚.... . 结束语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命题,也是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是我们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者、实践者,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考察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关系研究获得科学的起点与方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坚持“五个统筹”之本,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对我们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国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页脚....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3,周国兴.崛起的文明:人类起源的文化透视,M,.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4,许先春.走向未来之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15,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页脚.... . 后记 本文是在导师董振华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设计到 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ppt课题开题报告格式污水处理厂开题报告研究生开题报告酒店vi设计开题报告 乃至论文的最终完成,都倾注了导师的大量心血和劳动。导师严谨的学风,深刻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坚实的理论功底,以及高尚的品格,为我树立了人生的楷模。在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由衷感谢山东省委党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给予我的关怀、指导和帮助。特别是中央党校的董振华教授和山东省委党校的白如祥博士两位导师,他们在论文选题、构思、修改、完成的全过程,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还要特别感谢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的各位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关怀、帮助和鼓励。 论文虽已完成,但我似乎没有完成一项任务的那种轻松和喜悦。一方面,由于论题涉及的内容深邃并且非常广泛,虽研读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研究成果,也进行了思考,可以说是付出了一定的汗水;再加上我个人学识和能力的局限,论文一定有肤浅和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我国目前面临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危机,使我无法有喜悦之情。我将在今后的时间里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思考这方面的发展。 种衍景 2010-4-9 .页脚.... . 2009年6月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略论马克思的环境意识》,科技信息,2009年第15期 .页脚....
本文档为【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应用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6K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8-09-22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