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导论考试

哲学导论考试

举报
开通vip

哲学导论考试哲学导论考试 八种哲学观 冯友兰先生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马克思说[哲学是建立在通晓人类思维现状的基础上的]。我国哲学家孙正聿归纳出以下8种古今中外的哲学观点: 1、普遍规律说。 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提供关于世界的普遍规律.从古希腊到德国古典哲学都把哲学定位为对普遍规律的寻求。 2、认识论说. 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对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而获得,而是通过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统一来实现。人们通常把西方哲学的发展概括为古代本体论哲学...

哲学导论考试
哲学导论考试 八种哲学观 冯友兰先生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马克思说[哲学是建立在通晓人类思维现状的基础上的]。我国哲学家孙正聿归纳出以下8种古今中外的哲学观点: 1、普遍规律说。 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提供关于世界的普遍规律.从古希腊到德国古典哲学都把哲学定位为对普遍规律的寻求。 2、认识论说. 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对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而获得,而是通过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统一来实现。人们通常把西方哲学的发展概括为古代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哲学和现代语言哲学,把近代哲学变革成为认识论转向。 3、语言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说. 语言转向的根据在于:人类必须用语言去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认识,并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的理解。本世纪初,西方一些重要的哲学家指出,哲学问题从根本上是语言问题.他们认为, ?在本源的意义上,哲学并不提供知识或理论,只是分析和澄清人们表达的含义; ?许多哲学问题之所以无法解决,原因在于错误地使用了语言; ?现代逻辑的发展,为正确把握语言的本质和结构,从而澄清形而上学的困惑提供了可能。 4、存在意义说。 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导致哲学人文属性的丢失,因此,人们开始把哲学的使命确定为对人类存在的意义的寻求。这一传统实际发源于古希腊的古老名言:“认识你自己。”在对“人是什么”的追问中,语言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的存在方式。存在主义认为,人的独特性在于,万物都是本质先于存在,而人则是存在先于本质。 5、精神境界说。 这是中国哲学的特色。 梁启超在《儒家哲学是什么》一文中说:“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说,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 冯友兰把人生境界概括为四个层次: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6、文化批判说。 近代哲学的批判表现为对理性的批判,现代哲学的批判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批判”。在文化批判中,法兰克福学派最为突出,其主要成员有:阿尔多诺、弗罗姆、哈贝马斯、马尔库塞等。 7、文化样式说。 认为哲学只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的基础。罗蒂反对把哲学说成是“表象”世界的巨镜。他说:“决定着我们大部分哲学信念的是图画而非命题,是隐喻而非陈述。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表象,并可借助纯粹的、非经验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加以研究。”文化样式说从发对主客二元对立出发, 反对哲学的表象主义、基础主义、中心主义、本质主义、根源主义,“克服人们以为人生重要的东西就是建立与某种非人类的东西(上帝,或柏拉图的善的形式,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实证主义的物理实在本身,或康德的道德律这样的东西)联系的信念”。 8、实践论说。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向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由此他宣告自己的实践论的哲学观: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特性 反思:哲学的思维方式 【作 者】孙正聿 【作者简介】孙正聿 吉林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 人们经常用反思来表述哲学思维的特性,然而,究竟何谓哲学反思,哲学思维为何是反思,哲学反思的根据、对象、方式、特性与功能到底是什么,是否或能否存在非反思的哲学,现代哲学是否改变了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这些关乎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特性的重大问题,是需要深入讨论的。 一、反思思想的哲学维度 反思,在其最直接的意义上,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对思想的思想。这表明,反思是思维对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所构成的思想作为问题而进行反思的关系。正是思维对存在的这种反思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决定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特性。然而,哲学自我理解中的最大问题,却莫过于以非反思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哲学史的基础上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那么,究竟如何理解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解决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还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问题而进行反思,正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的不同理解。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问题,是人类的全部活动认识活动和 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所要解决的共同的根本问题。所谓认识活动,就是从观念上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所谓实践活动,则是从行动上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就此而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决不仅仅是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人类全部活动的根本问题,那么,为什么仅仅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归结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而不是把它称作人类全部活动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对此,通常的解释是,正因为这个问题既存在于人类全部活动之中,又贯穿于人类活动始终,所以才把这个问题提升为、概括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这样的解释,正是以非反思的方式去理解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的产物,它混淆了人类思想的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的两个不同的基本维度,从而也就取消了人类思想的反思的哲学维度。 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无限丰富的矛盾关系,但是,从人类思想的维度上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却可以归结为两个最基本的维度:一是构成思想的维度,也就是思维以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为中介而实现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维度;二是反思思想的维度,也就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问题而予以反思的维度。在构成思想的维度上,思想的任务就是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而不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问题;与此相反,在反思思想的维度上,思想的任务并不是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必须予以追究的问题。这正如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所作的对比:在所谓自然的思维态度中,认识是深不可测的,而认识的可能性却是自明的;但在反思的哲学思维中,认识的可能性却成为理性批判的对象(参见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3页)。反思思想是把构成思想中不予追问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了问题,由此便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反思的哲学维度。 具体地说,所谓构成思想的思想维度,就是人类以某种具体的方式(如常识的、神话的、宗教的、艺术的、伦理的、科学的方式)为中介而构成思维和存在之间的某种经验的、幻化的、直觉的、体悟的、审美的、价值的、逻辑的关系,并构成某种属人的常识的、神话的、宗教的、艺术的、伦理的、科学的世界图景,从而实现思维和存在的某种条件下的统一。与此相反,所谓反思思想的思想维度,则是把人类把握世界的诸种方式(常识的、神话的、宗教的、艺术的、伦理的、科学的方式)及其全部成果(知识形态的常识的、神话的、宗教的、艺术的、伦理的、科学的世界图景)作为反思的对象,也就是把人类所构成的关于存在的全部思想作为反思的对象,追究构成思想的根据、探寻评价思想的标准,揭示隐含在全部思想之中的经验的、逻辑的、直觉的、审美的、价值的前提,从而变革和更新人类已经构成的思想,实现人类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的飞跃和升华。由此可见,这种反思思想的思想维度,是一种批判性的维度、理想性的维度、超越性的维度。人类哲学思维的全部特性,即源于它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问题而进行的反思。 显然,这里所说的反思思想的思想维度,或者说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是相当难于理解的。这是因为,在人们的日常意识甚至是科学意识中,总是把构成思想当作人类思想的惟一维度,而不是把它视为人类思想的一个维度。提出人类思想的另一个维度,即提出关于反思思想的思想维度,几乎总是被视为一个奇怪的问题:人的思想不是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那是一种什么思想,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那是一种什么认识活动,正因如此,人们总是合乎常识地以构成思想的思想维度去理解和解释哲学及其重大的基本问题,把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解说为关于整个世界的思想(即所谓的世界观),而对于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问题而进行的反思,则感到困惑不解。 其实,人类反思思想的哲学思维并不神秘,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之中。人类作为改造世界的的实践认识主体,其全部活动的指向和价值,在于使世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把世界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因此,具有理论思维能力的人类,不仅仅是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当作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去探索自然的、社会的和人生的奥秘,去形成关于世界的各种思想,而且总是对前提本身提出质疑,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问题而进行反思。哲学的特殊性质就在于,它是人类的这种反思思想的思想维度的理论表达。哲学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在反思理论思维前提的进程中,使人类不断地深化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认识,从而不断地更新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并引导人类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因此,只有深切地理解和真正地把握哲学的反思的特性,才能形成哲学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反思人类创建的全部科学和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及其提供的全部思想。 二、反思思想的思辨思维 哲学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反复思考,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思维思辨思维进行的对思想的思想。如何理解和评价思辨,是研究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可或缺和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 思辨,在其直接的意义上,就是思想辨析或辨析思想。对于这种辨析思想的哲学思辨,人们常常发出这样的责难:其一,把哲学反思的对象限定为思想,只对思想进行辨析,岂不是放弃哲学对世界、对现实的关注,而仅仅把哲学限定在思想之中吗,其二,离开哲学对世界、对现实的研究,所谓的哲学思辩,岂不是一种主观任意的概念游戏吗,正因如此,人们通常是在否定的意义上或讽刺、嘲笑的意义上使用思辨这个概念,并特别地以思辨特性诟病黑格尔哲学,以非思辨性去解说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变革。对于这些责难思辨的思想是必须予以辨析的。 首先,对思想进行辨析的思辨,是否放弃了对世界、对现实的关注,进一步说,哲学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面对世界、面对现实, 当着我们把反思界说为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已经把反思即哲学的对象确认为思想。就此而言,以辨析思想的思辨来表征哲学的思维方式,只不过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而已。然而,当着我们明确地把哲 学的反思对象确认为思想的时候,就非常需要对作为反思、思辨对象的思想作出应有的解释。 思想,总是关于某种思想对象的思想;没有思想的对象,就不会有思想。这正如马克思所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这表明,虽然哲学反思的是思想,但思想本身却只能是关于世界的思想。在我们所说的构成思想的思想维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的存在,如果借用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说法,就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存在:其一,所谓物理自然世界即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其二,所谓人的意识世界即精神世界的存在;其三,所谓客观知识世界即语言文化世界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思想对象的存在,就是构成思想对象的全部的存在。把反思、思辨同思想和思想对象联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当着哲学把自己当作关于世界的思想,直接地面对世界,企图把自然、社会和思维作为自己的对象的时候,它越来越陷入无能为力和无家可归的窘境;反之,当着哲学被驱逐出它的全部世袭领地(自然、社会和思维),由科学去构成关于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思想的时候,无家可归的哲学却真正地实现了四海为家关于世界的全部思想都是哲学反思、思辨的对象。 其次,以思想为对象的哲学反思、思辨,是否是一种主观任意的概念游戏,进一步说,对概念的思辨在哲学研究中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 关于哲学的思辨的思维,黑格尔曾作过这样的解释:它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小逻辑》,商务印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馆1980年版,第39页)。这就是说,哲学的思辨,并不是脱离思想内容的概念游戏,而恰恰是为了使思想自觉到它的内容。为了澄清思辨思维作为哲学思维的这个本质,黑格尔集中地考察和对比了表象思维、形式思维和思辨思维,并在对前两种非哲学思维的批判中进一步阐述了哲学的思辨思维。 黑格尔提出,所谓的表象思维,可以称为一种物质的思维,一种偶然的意识,它完全沉浸在材料里,因而很难从物质里将它自身摆脱出来而同时还能独立存在;与此相反,所谓的形式推理,乃以脱离内容为自由,并以超出内容而骄傲(《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版,第40页)。与上述的表象思维和形式推理不同,思辨思维既不是以经验材料为对象而形成关于经验世界的各种知识的表象思维,也不是以思维的形式推理为对象而形成的关于思维的结构和规则的知识的形式思维,而是努力地把思想的自由沉入于内容,让内容按照它自己的本性,即按照它自己的自身而自行运动,并从而考察这种运动(同上) 黑格尔对哲学思维方式的探讨,表明了他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以往哲学全部发展(恩格斯语)的高度的哲学自觉。黑格尔曾经颇有感触地指出,一般人所说的哲学的难懂性,一部分是由于他们不惯于作抽象的思维,另一部分是由于他们亟欲将意识中的思想和概念用表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参见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0-41页)。这就是说,人们之所以责难或拒斥思辨思维,主要是因为人们习惯于以关于世界的表象或某些流行的观念来理解世界,而难以自发地形成对哲学反思的体悟。对此,海德格尔同样深有感触地说,就其本 质而言,哲学决不会使事情变得浅易,而只会使之愈加艰深,正因如此,不熟悉哲学的表述方式的日常理性就会认为哲学的反思近乎痴呓(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页) 区别于表象思维和形式推理的思辨思维,是以思想的内容即概念为对象的。对此,列宁曾摘录黑格尔这样一段论述:凡是没有思维和概念的对象,就是一个表象或者甚至只是一个名称;只有在思维和概念的规定中,对象才是它本来的那样(《列宁全集》第38卷,第242页)。列宁还以黑格尔对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分析为例,深刻地阐发了哲学思维的特征。人们通常认为,芝诺提出的飞矢不动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命题,即否认事物运动的命题。而黑格尔则认为,芝诺从来没有想到要否认作为感觉确实性的运动,问题仅仅在于运动的真实性,也就是如何以概念的方式来说明运动的问题。正因如此,列宁提出: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在概念的逻辑中表达它(《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1页)。这正是哲学思维与表象思维和形式思维的原则区别。 概念、范畴,是人类认识的积淀和结晶,是历史文化的水库,是人类用以掌握世界的阶梯和支撑点;对概念、范畴的思辨,既是对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反思,又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内在矛盾的辨析。正因如此,列宁曾经尖锐地提出:如果一切都发展着,那么这点是否也同思维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畴有关,如果无关,那就是说,思维和存在不相联系。如果有关,那就是说,存在着具有客观意义的概念的辩证法和认识的辩证法(《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0页)。而在辩证法是什么,的标题下,列宁又提出,辩证法就是概念的相互依赖,一切概念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转化,一切概念的毫无例外的转化,概念之间对立的相对性,概念之间对立面的同一(《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0页)。这表明,只有升华为概念性的认识,才能达到哲学思维。 人们经常引用黑格尔关于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的论述,那么,哲学究竟如何构成思想中的时代,怎样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集中地表现在不同的时代所形成的不同的哲学理念。例如,马克思在评论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即无人身的理性时,就极为深刻地揭示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黑格尔是以最抽象的形式表达了最现实的人类状况: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11页)。这就是说,黑格尔的抽象,既不是他个人的偏爱,也不是他个人的编造,而是根源于理论所表达的现实现实被抽象所统治。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哲学就不是远离了现实,恰恰相反,它是以抽象的理论形式而真实地表达了受抽象统治的现实。 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它是以理论的方式所把握到的时代,而不是关于时代的种种表象。对思想的思辨,似乎是使哲学与现实拉开了间距,然而,正是由于这种间距,哲学才能够超越感觉的杂多性、表象的流变性、情感的狭隘性和意愿的主观性,从而全面地反映现实、深层地透视现实、理性地解释现实、理智地反观现实、理想地引导现实。在当代,正是在以发展观为对象的哲学思辨中,人们不断地深化了对发展的理解。从单纯的经济发展模式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再从经 济社会发展模式到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被赋予了愈来愈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不断地调整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塑造和引导了新的时代精神。 三、反思思想的现代哲学 哲学作为人类思想的反思活动,从其产生开始,就具有反思的特性;但是,哲学的反思性,却是在哲学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成熟和深化的。以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为标志的现代哲学,非但没有拒斥哲学反思,而是扩展和深化了哲学反思对思想的前提批判。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使哲学关注对观念的反思,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则使哲学集中于对语言的反思。对比观念与语言,我们首先会发现对语言反思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如果说观念具在内在性、主观性、私人性、自然性、非自主性和非批判性,那么,语言则具有外在性、客观性、公共性、超自然性、自主性和可批判性与可解释性。因此,对语言的反思,是对人的文化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存在的反思,也就是从语言出发的对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反思。 在人的存在方式的意义上,转向观念和转向语言,还显示出更深层的生存论意义的区别。这就是观念和语言在人的存在方式的意义上的区别:个体理性把握世界与社会理性把握世界;个体私德维系社会与社会公德维系社会;个体的审美愉悦与社会的审美共享;交往的私人性与交往的世界性;主体占有文化与文化占有主体;客体给予意义与主体创造意义;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与主体间关系的凸出;实践意志的扩张与实践意志的反省。这表明,在时代转换的意义上,以观念为对象的认识论的反思方式,是由前现代性向现代性转换过程中的反思方式;以语言为对象的语言论的反思方式,则是现代性的反思方式和对现代性本身进行反思的方式。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拒斥形而上学、本体论承诺、观察渗透理论、合法的偏见以及存在的遗忘等命题,可以说是整个20世纪的世纪性命题,它们以时代性的哲学理念表征了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有意思的是,当着我们思考这些世纪性命题时就会发现,它们的哲学内涵正是成立于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哲学思辨和前提批判。 拒斥形而上学,在被怀特称之为分析的时代的20世纪,是以对形而上学的分析为前提的。作为逻辑实证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卡尔纳普,通过对语言职能的分析,尖锐地向形而上学发问:如果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既不是充当语言的表述职能而像科学那样表述世界,又不是充当语言的表达职能而像艺术那样表达情感,这样的形而上学不是应当拒斥吗,我们并不赞同卡尔纳普的结论,但是,我们必须回应他对形而上学的分析,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更为深刻地反思形而上学,才能对形而上学作出当代辩护。事实上,当代的形而上学复兴,正是在对形而上学的深切反思中推进的。 我们并不赞同卡尔纳普的结论,是因为在他的理论前提中就蕴含着深刻的矛盾:是否存在一种纯客观的表述经验事实的科学,现代科学哲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以观察渗透理论这个命题否定了实证主义的幻想。观察总是作为历史文化存在的人的观察,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而进行观察,因此,没有中性的观察, 观察总是负载理论,观察总是被理论污染。对观察的思辨,变革了我们对观察及其所蕴含的主客关系、思存关系的理解。 对于人们争论不休的本体论问题,逻辑实用主义创始人蒯因则从对概念的分析即思辨入手,简洁明快地提出,所谓本体论问题就是何物存在的问题,而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则必须区别两种不同的问题:一是何物实际存在的问题,一是我们说何物存在的问题;前者是本体论的事实问题,后者则是本体论的承诺问题(参见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蒯因在这里表达的对本体论问题的现代理解,触及了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症结所在,这就是把本体论的承诺当作了本体论的事实。我们同样并不完全赞同蒯因的观点,但是,我们不能不称赞蒯因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辨。 在现代的哲学反思中,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思辨,也许是更为激动人心的。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他劈头就问: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页)。这问题似乎并不存在:在者在,而无就是不在。对此,海德格尔以早就料到的口吻说,绝大部分人根本就不会遇上这个问题,因为要对此问题提问,首先就要迫使自己进入这一发问状态中(同上)。而不提这个问题,星球照样按照它的轨道运行,万物照样生机勃勃成长(同上,第7页)。既然如此,为何非提这个问题不可呢,海德格尔说,因为这个问题是首要问题:其一,它是最广泛的问题,不仅涵括最广义的,现在的现成存在者,而且涵括以往的曾在者和未来的将在者;其二,它是最深刻的问题,是问在者由何根据而来,在者处于何根据之上,在者照何根据行事,其三,它是最原始的问题,惟有一种在者,即提出这一问题的人,总是不 5页)。通过海德格尔对他称之为首要问断在这一追问中引人注目(同上,第4- 题的思辨,我们是否可以感受到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的发问(同上,第15页), 海德格尔的思辨,最重要的是启发我们重新理解哲学。海德格尔十分自觉地指出,追问无的哲学必定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哲学或者远远超出它的当下现今,或者反过头来把这一现今与其先前以及起初的曾在联结起来,从而把时代置于自己的准绳之下。但是,这种不承认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反响的东西,却能与民族历史的本真历程生发最内在的共振谐响。它甚至可能是这种共振谐响的先声(同上,第10页)。因此,海德格尔提出,哲学的真正功用恰恰就在于加重历史性此在以及从根本上说是加重绝对的在。艰深使得万事万物,使得存在者重新获得凝重(在),而沉重艰深是一切伟大事物出现的基本条件之一,正因如此,海德格尔颇为激动地提出,所有的伟大事物都只能从伟大发端,甚至可以说其开端总是最伟大的(同上,第17页)。我们是否能够在对无的思辨中,获得某种凝重和伟大呢, 在传统哲学的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中,思想只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反思中,却构成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命题:合法的偏见。把偏见视为合法,这确实是对偏见的现代理解。在哲学解释学看来,人所创造的语言并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由语言构成的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视野与个人视野之间,时时存在一种张力;人既在历史中接受、也在历史中更新理解的方式;历史文化对个人的占有与个人主体意识活动的统一,既构成理解方 式的更新即历史的发展,也构成历史发展中的合法的偏见。正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以某种合法的偏见为前提,因此,伽达默尔提出,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而理论就是实践的反义词,对理论的赞美构成了对实践的反驳(伽达默尔:《赞美理论》,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1、46页)。在这里,正是由合法的偏见而引申出对理论和实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理解对于我们反思理论和实践是富有启发性的。 在哲学发展史上,真正地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去反思全部理论问题的,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的新哲学。这种新的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实践论的反思方式。所谓实践论的反思方式,就是从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实践出发,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揭示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之间的矛盾关系,从而达到对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之间的否定性统一的辩证理解。首先,实践论的反思方式,是基于人的悖论性存在的反思方式。人依赖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人创造自己的历史又不能随心所欲,人是现实的存在又总是以自己的理想去改变现实。因而人总是处于矛盾之中。实践论的反思正是以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为基础,不断地揭示人的悖论性的存在,从而深化人对自身存在方式的理解。其次,实践论的反思方式,是基于为我关系的反思方式。人的生活是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产是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的生产,因此,人的生活和生产是以我的自我意识为前提的活动过程,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过程,是把自在的世界变成人化了的自然或属人的世界的过程。实践论的反思方式,既是基于人对世界的为我关系的反思,又是以这种为我关系作为实质内容的反思方式。再次,实践论的反思方式,是基于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的从后思索的方式。马克思说: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结果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页),是一种从发展了的形态去思索整体发展过程的方式。最后,实践论的反思方式,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彻底的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实践论反思的辩证法,就要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的理解,也就是从历史的暂时性去看待现存的一切。因此,实践论的反思方式也就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在《资本论》的跋文中,马克思在谈到他的方法时说,当着德国知识界的吹牛的后生小子们把黑格尔当做一条死狗抛掉的时候,他倒以作为黑格尔的门生而感到自豪,并在《资本论》中有意地卖弄了黑格尔的方法。马克思正是以实践论的思维方式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在他的宗教批判、德国古典哲学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中,为我们提供了实践论的(也就是辩证法的)反思方式的典范,并引导我们永远敞开人类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空间。 反思和思辨,并不是黑格尔的专利,而是哲学的天命。反思思想的哲学必须诉诸于辨析思想和追究前提的思辨,而拒斥思辨则只能是陷入作为表象思维的常识。这里,既显示了现代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逻辑,又是对新世纪哲学的一个提示:超越黑格尔哲学,是哲学的进步;躲避黑格尔哲学,则只能是哲学的倒退。 黑格尔关于哲学的七个比喻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最引人入胜而又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哲学作过许多形象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比喻,仔细地品味这些生动比喻,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哲学的深刻意蕴,而且会使我们在欣赏、品味中体悟到什么是哲学思考,获得哲学的辩证智慧。现撷取黑格尔关于哲学的几则比喻共同欣赏。 一、庙里的神 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黑格尔借用“庙”与“神”的关系来生动比喻人类生活与哲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按照黑格尔的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庙的“灵光”,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哲学,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学,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黯淡无光。 二、厮杀的战场 整部人类哲学史充满着哲学家们互相批判、互相推翻、互相取代的斗争,基于这种客观事实,黑格尔把哲学史形象地比喻为一个“厮杀的战场”。黑格尔说:“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总是在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中发展的,因为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的时代”。表达新时代的哲学必然要通过对表达旧时代的哲学的批判而获得哲学的统治地位,由此便构成了哲学史的“厮杀的战场”。 三、花蕾、花朵、果实 黑格尔说:“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时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黑格尔关于“花蕾、花朵、果实”的比喻,有助于我们理解哲学发展史。花蕾孕育了花朵,花朵又孕育了果实;但花朵的怒放,正是否定了花蕾,果实的结出也正是否定了花朵。通过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我们体悟到:哲学思想之间的互相批判,并不是一无所获的徒然否定,而是如“花蕾、花朵和果实”的自我否定一样,在否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哲学的历史就是哲学发展的历史。 四、密涅瓦的猫头鹰 “密涅瓦”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则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黑格尔说,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 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在这里,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来比喻哲学,旨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下翱翔,“反思”当然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了。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这就是: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的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活动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 五、“消化与生理学” 黑格尔认为,哲学反思并非有些人认为的“是我们达到永恒或真理的主要条件,甚至是唯一条件。”他说,“这种说法,无异于认为在没有知道食物的化学的、植物学的或动物学的性质以前,我们就不能饮食;而且要等到我们完成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之后,才能进行消化。”这种说法显然有悖于情理。所以对于哲学反思的作用不宜无限夸大,以为人类的存在都系于哲学。一种较为客观的说法是,不学哲学照样可以思维,不过学哲学可以更好的思维。生理学不是教人消化的,哲学也不是教人思维的 。研究哲学是训练思维以达到其它的目的。 在黑格尔的这个譬喻里也隐含着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康德哲学的主要课题是考察在什么限度内,思想的形式能够的达到关于真理的知识。康德特别要求在考察求知以前先考验知识的能力。黑格尔认为这会引起一种误解以为在得到知识以前已在认识,他打了另一个异曲同工的譬喻说,那是认为“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勿先下水游泳”。黑格尔提出“我们必须在认识的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必须由其(思维形式)自身去规定自身的限度,并揭示其自身的缺陷”。这即是他所谓的思想的“矛盾发展”。 警惕譬喻的陷阱~试想一个思想可以采用不同的譬喻方式,而一个譬喻方式又可以用来阐述不同的思想。我们怎么能够相信譬喻说服力呢,譬喻只是一种修辞,譬喻自身可以为真,但思想不会因譬喻而更真,更具说服力。可怕的譬喻~因为譬喻与思想的逻辑常项并不完全相对应,但譬喻自身的思想却经常使思想偏离自身轨道而纳入譬喻自身的思想的轨道,从而走向谬误。 诚然,不学生理学并非不能消化,但是不懂游泳却冒然下水无疑是危险的。康德“要求在考察求知以前先考验知识的的能力”是在为 哲学寻求一个稳固的起点,从而能够建立一个可靠的“彼岸世界”。康德无疑是审慎的。但黑格尔可能受其譬喻自身的思想和类似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起点可以是一个假设,而让思维对这个假设的思想进行思想,思维考察思维自身,然后回到起点。这种思想检验思想自身的“矛盾发展”,确实可以揭示其自身的缺陷,但是它如何能够证明自身的真理性呢,又如何能够达到他的“绝对”和“真理”呢,马克思看出了这里的破绽,提出在实践中检验思想。尼采对黑格尔感到失望,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只是对本体的虚构,从而提出要重估一切价值。 六、同一句格言 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根本不同的。“老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些小孩也懂得这些宗教真理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还存在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黑格尔这段话告诉我们,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而是一种体会到的真切的情感;哲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的运动和发展,而且是蕴涵着极其深刻的生活体验。人们要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还必须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体会、顿悟、品味。 七、动物听音乐 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如果把哲学当成现成的知识去接受,虽然可以使人获得某些哲学概念,但却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因而也不能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就“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通过它们的头脑”(黑格尔语)。黑格尔通过这个比喻,尖锐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形成哲学智慧的智慧。黑格尔曾说:“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却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这些人“高谈哲学”,当然也就如同动物听音乐一样,可以听见“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却听不到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哲学不是现成知识的结论,如果只是记住了某些哲学知识或使用某些哲学概念,那就会像“动物听音乐一样”,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音调”,却听不到真正的“音乐”。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是可知的。而唯心主义哲学家则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一派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的认识不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对此的不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同回答区分 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可知论-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承认世界可知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知或思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它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是引导我们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 , 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明确告诉我们,早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 年世界范围内希腊、印度和中国同时产生了哲学,哲学三元。雅斯贝尔斯 的理论,不管你赞成与否,它确实说出了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不容否认。 三者独自产生,所以哲学三元而非一元,三分天下。三者自成体系,平行 发展。 哲学概论课,首先就是准备把各种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 学——放在同一个平台上来加以比较。 所有哲学都是特定文化的特性.在世界的文化史上,有所谓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 时期。全世界只有三个地方有哲学,或者说只有在这三个地方产生了哲学 突破:西方,中国,印度。在西方,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等人,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在印度则有佛 教、耆那教等。这是很奇怪的现象。这三个地方形成的哲学,在轴心期都 是在本地的地区性文化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这样发展起来的哲学, 因此也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独立的思路、独立的哲学问题,从而形成 了三大哲学系统:希腊系统、中国系统以及印度系统。在当时这三大系统 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交流,而是各自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16世纪以后, 希腊系统扩充到了整个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势力越发强大, 而中国系统和印度系统相比之下则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出现了西方文化的 话语霸权。 一、西方中心论及其崩溃 西方中心论的最高权威是是黑格尔。他的《历史哲学》一个长篇的序言,把东方,包括中国、印度、埃及统统撇开,他认为真正历史的开始是希腊,希腊人是西方精神的家园,因为西方以希腊文化作为自己的哲学的家园,一直到后来发展到日尔曼,德国就成了西方的西方,西方中心的中心。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里面谈到中国的哲学,他说孔子的那一套只是格言而已,道德格言,人生格言,谁都能得出来的,算不了什么哲学;《易经》和《老子》有点象哲学,但是它太浅薄,没有逻辑的论证,因此不是哲学。哲学是从希腊开始,中国没有哲学,这套观念影响了西方很长一段时期。 到二十世纪,西方中心论遭遇严重挑战,并最终崩溃。这其中,有三个大的标志性事件。这就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人斯宾格勒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西方文化的各种危机弊端来反思,写了《西方的没落》。他把世界的文明分成几大块,认为西方已经进入没落期。 (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雅斯贝尔斯,通过反思提出了轴心期的概念,这世界的文化,文明的起源在轴心期至少有三个,如果包括以色列,有四个。两次反思,都对西方中心论起着颠覆的作用。 (3)冷战结束,美国人亨廷顿又写了一本书《文明的冲突》,就把世界上的文明也分成几大块,有基督教文明,有伊斯兰文明,有儒教文明,还有日本文明,非洲文明。亨廷顿认为冷战之后,世界产生了一种不是政治、不是经济也不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而是文明和文明之间的斗争。西方中心论经受了二十世纪三次大的事件,不断地摧毁 二、轴心期哲学的突破 从哲学最早的起源来看,哲学是在轴心期时代成为人类精神自觉的象征的。(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 轴心期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的。所谓轴心期,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六百年中间。这个时候在全世界三个地方,或者是四个地方,产生了哲学及人类的精神自觉运动,这就是印度、中国和希腊,也可以加上以色列,以色列是是宗教,与其他三个略有区别。这三个地方,形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精神中心”。就在那个时候,分别在三个地方形成了“哲学的突破”,即人类精神突破宗教神话纯粹感性的、信 仰的、原始的思维模式,第一次用理性、用大脑来考虑宇宙人生问题。这就是哲学的突破。 轴心期哲学和人类精神的突破,表现在四个大的方面: 、涌现出众多的、近乎无法超越的先哲,形成了基本的精典。 1 中国: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孙子、墨子、韩非子以及诸子百家; 印度:《奥义书》及印度教众弟子、佛陀及原始佛教众弟子; 巴勒斯坦:耶稣以及以利亚、伊塞亚、耶利米等众先知; 希腊:泰勒斯及小亚细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巴门尼德及其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勃拉图、亚里斯多德等等,还有被剧作家、艺术家、诗人。 在轴心期,形成了不同的哲学经典,比如中国哲学经典,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等,很多,多数在春秋战国那个时候形成的哲学经典,他们把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探索,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很多,形成诸子百家,都是经典。在西方也一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还有很多,都形成了希腊的哲学经典,在印度,《奥义书》、佛教、耆那教,还有好多,在那个时候也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用佛教的话说,就是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九十六种外道,也形成了它的经典。 2、形成了至今仍然左右我们思想的基本范畴,创造了至今仍然决定我们生活的世界宗教。 西方:犹太教产生,后来又在犹太教基础上形成基督教,由此构成整个西方文化和精神的支柱之一。犹太—基督教后来传播扩张到整个欧洲以及美洲、非洲甚至全世界,至今仍然左右着西方人的信仰。与此同时,由希腊先哲所创造的一系列范畴,至今仍然是西方人思想的基本范畴,诸如世界与本体、物质与精神、运动与静止、一与多、意见与真理、现象与本质、逻辑与理性、存在与上帝等等。 印度:印度教形成,佛教产生。佛教后来北传到中国杯发扬光大,并进、而传播到日本、朝鲜,同时南传到南亚、东南亚。印度教至今仍然是印度人精神生活之根本。同时,印度教和佛教所创造的一系列范畴,至今也仍然是南亚和东南亚人的基本思考范畴。 中国:儒家后来慢慢演绎为具有完整仪式、信仰、经典的准宗教,并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要支撑。以道家为基础后来形成道教,是中国土生 土长的宗教。佛教传到中国后也扎根生长,甚至在相当长时间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儒道佛三教及其创设的基本思想范畴,如道与器、天地人、仁义礼智信、变与易、义与利、公与私等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和支撑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方式。 、人性全盘改变,第一次出现了理智和个性。“以前无意识接受的思想、3 习惯和环境,都遭到审查、探究和清理。”(第9页) 不管是在古代希腊还是希伯来,使在古代印度还是中国,人们都不再封闭在自身中,而是变得不能再确定自己,并由此而向新的无线的可能性开放。人们内心充满了骚动和不安,出现了精神上的纷乱。中国先秦的所谓“百家争鸣”就是这种精神纷乱和精神觉醒精神解放的典型反映。古代希腊的各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派别之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别,一元论和多元论之辨,无不显示出这样一种精神状况。 换言之,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哲学家们,走到了时代的前面。由此,在思想家与大众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所以,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人民以思想罪判处死刑了,孔子周游列国而惶惶然焉,耶稣会被钉上十字架,佛陀也只能是流浪而悟道。不过,这些个人的变化间接地也改变了大众,并由此导致人类人性进行了一次总体上的大飞跃。孔子死后几百年,儒家成为了中华精神之大本,苏格拉底以他的死唤醒了雅典人民,耶稣拯救了罗马人的灵魂,佛陀则化解了印度人的痛苦。 4、宗教伦理化、生活精神化。 在轴心期,人们开始根据理性和理性阐明的经验向神话挑战,人们开始向往一种超然存在、普天归一的上帝,宗教被赋予了伦理化的意识。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精神的第一次觉醒,期间所有的变化几乎都是一种“精神化”运动,即轴心期三个相互独立的文化地域内部广泛的精神传播运动。哲学家们云游各地,成为智囊和导师,人们殚精竭虑地寻求人类和睦生活的方式和最佳同志管理等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 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 , 以世界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其所涉略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举凡有关自然、社会、思维和人生领域的重大问题,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归属哲学的研究范围。但这些问题之间又不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和“抽象同一”,在哲学的“问题域”中有一类问题是哲学需要着重加以解决的基本矛盾,一切哲学派别在本质上回避不了、必须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回答,因而是各种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他的解决规约和影响着其他哲学问题的原则、方向的解决。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考察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时候,存在和物质、精神和思维都是作为哲学的最一般、最基本的范畴而出现的。但严格说来,存在和物质并不完全是同一个范畴。从哲学范畴的逻辑序列来看,存在才是具有最高普遍性的范畴。从逻辑上说,首先要肯定世界的存在,才谈得上探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存在是概括世界的最大普遍性的最抽象的范畴,又是潜在的包含一切的最具体的范畴,只是其具体性尚未确定的显露出来,因而又常被看做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范畴。但是,当我们提出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问题的时候,存在同物质范畴一样,已具有在同思维或精神的对立中被规定的规定性,它也就是被当作和物质是同一层次或同等程度的范畴来使用了。 此外,思维、精神本来是在人类产生以后出现的现象,思维精神只是适用于人类的范畴,为什么在哲学中它们也成了同存在、物质对偶的最一般的基本范畴呢,这是因为,人们是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来考察世界的,人既是这个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种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人的存在和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自己的意识思维同外部存在的世界的关系。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时候,一方面面对着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按照自己存在和活动的特点来看待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不仅把自己特定的思维、精神这种属性赋予物质世界,而且把它无限的普遍化甚至实体化,使之成了超物质的创造本原,于是就产生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恩格斯最先明确提出的,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一著作中,他提出了如下著名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的论断是对人类几千年的认识史、哲学史的概括和总结。他在阐释这一问题时回顾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演变史,说明它贯穿于人类几千年的认识史、哲学史的始终,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具体展开,首先显示的是哲学的时代性内涵。远古时代是它的“萌芽形式”,表现为梦与肉体、“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灵魂不死的观念”、“万物有灵的观念”反映的就是原始人处理思维与存在关系所达到的水准。古希腊罗马时代是它的“朴素形式”,表现为对世界的本原、基质是“原初物质”还是理念的思考。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也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神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与实在论之间关于个别与一般关系的争论是在神学外衣下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到近代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解决获得了它的“完全形式”,即主要探究“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恩格斯集中论述了近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一般认为,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两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第二次是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这两次“转向”,就其理论 内涵而言,都是转换了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理解。 古代哲学,它离开对人类意识及其与世界的相互关系 的认识论反省,单纯的从世界对象世界本身去寻求世界的统一性,并直接的断言世界本身,而没有自觉到在这种断言中所蕴含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因此,哲学的“古代”含义,是指尚未自觉的提出哲学基本问题而直接地寻求和断言世界本身的哲学理论形态。 近代哲学,它之所以被称为“认识论转向”,是因为它以反省人类意识及其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寻求二者的同一性。在这种认识论反省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被“清楚的提了出来”,并使之“获得了完全的意义”。具体的说,近代哲学主要是提出和研究了客观世界与意识内容、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外延逻辑与内涵逻辑、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等一系列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又把这种“认识论转向”发展为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逻辑学反思,即以概念辩证运动的形式去描述思维和存在的规律层面的统一。因此,哲学的“近代”含义,是指自觉的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从而寻求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统一的哲学理论形态。 现代哲学,它之所以被称为“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是因为它超越了近代认识论转向的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从思维与存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或文化中介(语言)出发,去回答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的“实践转向”,以人的现实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为基础去解决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则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水库”——语言——为出发点去反省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的说,现代哲学主要是在“语言转向”中探索了语言的社会性与个体性、语言的逻辑性与人文性、语言的历史性与共时性、语言的人类性与民族性、 语言的确定性与模糊性等矛盾,从而在语言文化的层面上凸现了传统与现实、共性与个性、事实与价值、多样与统一、自由与必然等哲学所关注的理论问题。因此,哲学的现代含义,是指以人的历史性存在为中介去回答和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理论形态。它与传统哲学(包括古代哲学和近 的方式去解决哲代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哲学总是以“超历史” 学问题,而现代哲学则是以“历史的”方式去提出和回答哲学问题。 在哲学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理论形态的历史转换中,实现了哲学的提问方式和理论内涵的历史性发展。古代哲学提出“万物的同一性”问题,这既意味着人类试图以某种最深层的统一性的存在来确定人类生活意义的最高支撑点,又意味着人类尚未达到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去反省人类生活的意义。因此,这种哲学实质是表征着人类从自在走向自为的过程。近代哲学提出“意识的同一性”问题,这既意味着人类以反省的认识去寻求人类生活的意义,又意味着人类是以超历史的即抽象的观念去看待存在的意义。这种哲学表征着人类受“抽象”统治的自我意识。现代哲学提出“实践的统一性”以及科学、语言、文化等的统一性问题,这既意味着人类从历史的即现实的观念去看待存在的意义,也意味着人类在多元文化中的意义的冲突与危机。这种哲学表征着人类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融合的意识。 总之,哲学要从总体上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要给人以智慧,教导人们善于处理自己和驾奴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就必须考察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哲学的其它问题的展开哲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是以对这个问题的考察和回答为起点、为中心的。 , 哲学基本问题是恩格斯总结了哲学发展的历史而提出来的。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平时人们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在这两个方面中,第一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必须对物质和精神这两类现象的关系作出回答,否则就不成其为哲学。 ?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规定了一派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也是不同哲学派别进行斗争的焦点。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于理解哲学和哲学史上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 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 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档为【哲学导论考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13
浏览量: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