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举报
开通vip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埃及的金字塔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在北京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们可知道,埃及的首都在哪里?埃及又有什么名胜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14.埃及的金字塔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在北京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们可知道,埃及的首都在哪里?埃及又有什么名胜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埃及的金字塔)  3、埃及的金字塔在哪里?它为什么叫“金字塔”,怎样建造起来的?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指导,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写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查自读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学生朗读。  (2)指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轻声朗读,重点领会。  埋葬:掩埋尸体。轮廓:物体的外缘线条。  精巧:精细巧妙。  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摩天大厦:指高耸入云的大楼。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当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金字塔在哪里?  (2)金字塔的外观有什么特点?  (3)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4)为什么叫“金字塔”?  (5)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2、根据上面的问题,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埃及金字塔所处的地理及概貌。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和结构的特点。  第三段(第4、5自然段):介绍这样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第四段(第6自然段):点明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和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果。  3、根据段意,指名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  四、指导书写  1、投影映示生字。  2、指导学生注意字各部分的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临写。  4、师生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5、强化练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课后习题3)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举世闻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  (从结构、建造等方面简单地加以叙述)  二、讲读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  (1)“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哪里?  (2)“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观如何?  2、看图,品味文字。  (引导学生从“金黄色的沙漠”是埃及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角锥形”是金字塔的外观,“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3、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  (1)金字塔的外形具有什么独特之处?  (2)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作者具体写出了这一工程的哪些特点?  2、指名回答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1)金字塔为什么叫“金字塔”?  (2)第2自然段写金字塔的外观是否和前面的“角锥形”一致?  (3)朗读第2自然段的第4、5两句话。  3、轻声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胡夫金字塔具有哪些特点?  (1)胡夫金字塔外观上具有哪些特点?(高大、重)  (2)胡夫金字塔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平整、紧密)  4、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外观宏伟与精巧?  (1)投影映示句子: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2)指名读这两句话。  第①句是用什么方法来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胡夫金字塔很高?(列数字)但146米究竟有多高呢?同学们想象得出吗?第②句也是如此,究竟是怎样的平整与紧密呢?我们看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3)投影映示:  按课文内容填空: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  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  (4)边读边想,补充后的句子与前面出示的句子相比,好在哪里?  (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  5、小结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胡夫金字塔外形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出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指名读有关句子。  6、指导朗读第二段。  四、讲读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讨论回答这一段中的两个设问句。  (1)投影映示,指读两个设问句。  ①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②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2)轻声读课文,回答上述两个问句。  (3)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  3、小结。  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五、练写片断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手法,写一个片断,介绍校内的雪松,要写出雪松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四段  1、默读课文,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最后一段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①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②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     └───────────────────────┘  3、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课外书。15.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1、收集一些著名音乐家的生平。   2、收集一些维也纳的一些图片资料。   3、一些文字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文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4、学习课文的一、二小节。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出示有关维也纳的图片,师作简单介绍。    板书9 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1)字词。(2)读书情况。(3)质疑解疑。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分分段,并交流。  三:学习第一、二小节。   1、抽读第一小节,说说告诉我们什么。理解“摇篮”一词。   2、学习第二小节,可补充音乐家的有关资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维也纳之所以成为音乐之都的一个原因就是,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曾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并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它是个音乐之都呢?  二:学习课文重点段。   1、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然后利用合作的形式学习。   2、交流。    (1)维也纳是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学生说说相机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指导朗读。    (2)分三个层次说:一是这儿到处是音乐大师们的雕像;二是这里的许多建筑都是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三是就连王宫花园草坪上的鲜花图案,是用鲜花组成的巨大的音乐符号。    (3)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从四个方面说:一是人们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优美的华尔兹舞曲;二是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三是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室内演奏的传统;四是在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是,会前,会后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    (4)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有名。学生边读书,边说,师边出示图片,边指导朗读。   3、指导背诵其中的一段。  三:总结。    同学们,维也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此时,你想说什么?  四:作业。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述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2、迁移练习。照样子,写句子: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  )是(  )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仿照第三段,按作者所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描写方法,抓住显著特点多学校的教学大楼进行焦距体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    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师相机指导朗读。  二:迁移练习。   1、读第三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维也纳歌剧院的。    (1)介绍了维也纳歌剧院的设施、规模以及在全世界的影响。    (2)从哪可看出歌剧院的规模宏大?    (3)介绍了歌剧院的哪些设施?    (4)按什么顺序来写歌剧院的?   2、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教学大楼。    (1)外观的形状。    (2)规模,设施。    (3)按一定顺序描写。   3、学生写一写。   4、习作欣赏。  三:作业。   1、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一组词语描写自己看到的景观。   2、开展“维也纳——音乐之都”专题研究,引导学生组成小组,自行选题。16.爱如茉莉课前谈话:一、复习导入:1、谈到爱,那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当然,爱也有不同的表达式。昨天我们初读了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爱如茉莉    读题2、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这茉莉般的爱。二、学文,了解茉莉特点。1、请同学们默看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分别写出了茉莉的什么特点?2、学生交流:3、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出示这些词。这些词都写出了茉莉的特点。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这些词?4、真神奇呀,同样的茉莉花,开始作者觉得它平淡无奇。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觉得它洁白纯净,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三、精读课文,品味爱心。1、让我们走进作者描述的感人故事中。先轻轻地、用心地读一读这个故事(课文的6—17 );再找一找描写特别感人的地方;然后再好好想一想,从哪些细节上感受到“爱如茉莉”?2、交流:谁想第一个来交流?先把自己画出的感人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再说从细节中感受到的茉莉般的爱。同一语段,有不同感受的可以补充。(1)“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2)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3)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第10节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蒙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爱是忘我。)(5)一席对话:出示望着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疼地说:“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爸爸去洗漱,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插进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呀!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3、引读出示:(1)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2)质疑:幽香只能用鼻子来感觉,怎么钻到心中呢?钻到心中的是什么?(学生交流,擦去题上?)4、引读出示: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1)引出齐读。指名读。(2)真的领悟了吗?茉莉虽然(       ),但(        )。爱如茉莉。这样的爱虽然(      ),但(      )。四、拓展:同学们,让我们走出课文。如果让你打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请你写一写。爱如……,……。a)学生动笔。b)交流。2.爱有多种表达方式。无论是同学、朋友间的友情,还是与家人间的亲情,还是成人之间至高无上的爱情,即使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同样有真挚的爱。或许平平淡淡,才是最真真切切。爱如茉莉一席话      牵挂一微笑      领会一握手      相依17.月光启蒙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 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板书:              19.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18.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教材简析  内容提要   课文主要写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向一个12岁的小姑娘学习穿戴和整理的事,反映了他热爱科学事业和谦逊的美德,同时也表现了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学会分段  本课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小姑娘碰到了一位穿着随便的老人,父亲告诉她,那位老人是爱因斯坦。  第二段(第4——5自然段):写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穿戴。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整理工作室。  第四段(第8自然段):写小姑娘的母亲问爱因斯坦,他和小姑娘在一起时都谈些啥。  写作特色   1.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借助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具准备   磁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板书:爱因斯坦(?)说说你对他的了解。齐读课题。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时间在推移)“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引导让学生自由提问。(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课件出示:老人蓄着一棒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 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课件出示: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 脚下足及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见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课件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板书:                 第一次相遇   撞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第二次相遇   遇                 第三次相遇   等待19.谈礼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一、揭示课题   1、板书:30、谈礼貌   2、学习“貌”,指名组词   3、指名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提醒学生注意:“嫌、盾、训、逊”是前鼻音;    “嗽”是平舌音    “校”课文中读“jiao”   2、说说下列词语意思     古训 矛盾 咳嗽 粗暴 纠纷     安慰 情操 修养 文雅   3、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指导   2、学生用钢笔描红生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语言材料,懂得礼貌待人的好处。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由读第1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君子不失色不失口   (3)重点理解:“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彬彬有礼,粗暴,出言不逊”    (4)师小结:从对古训的解释中可以知道:要做到待人彬彬有礼,就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语。(板书:态度、言语、彬彬有礼)    (5)这一自然段先引用古训,目的是要引出一个什么话题,找找课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板书:使用礼貌语言,优良传统)    (6)想想这一自然段该用什么语气读?(庄重的语气)    (7)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4自然段    师:同学们,从学习第1自然段中知道礼貌待人包括了态度有礼貌和说话有礼貌两个方面,现在看第2—4自然段写的三个例子中,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态度,哪些语句是写人的语言的。    (1)学生自读,围绕要求同桌讨论。    (2)交流     A、生交流第一个例子:(牛皋问路岳飞问路)       根据生交流,师板书:马上施礼“呔,爷问你”       下马施礼“请问”     B、师:作者用哪句话来概括了这两种情况的?请大声齐读:出示句子:“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板书:人心暖讨人嫌)     C、小结并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牛皋表现,用否定语气;岳飞表现,用赞美的语气)     D、齐读第2自然段    继续交流(第2个例子)     A、师根据学生交流,后板书:连忙抬起脚“对不起”       微笑着说“没关系”     B、齐读最后一句板书:避免纠纷  架起桥梁     C、指导朗读:(读出平和、高兴的语气)     D、齐读第3自然段    交流第3个例子。     A、学生交流,师板书:文雅和气宽容 安慰,不能怪你                沟通心灵反映情操和修养     B、指导朗读     C、齐读第4自然段    (3)练习(出示填空题)      牛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飞先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朋友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青年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总理__________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见要写礼貌待人,就要把具体的态度和语言结合起来写,这样才能写得生动感人。    (5)小结:课文2—4自然段分别举了古人和今人,普通人和伟人的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每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理解“交往”    (3)齐读第2句话(理解“恰当地”、“和谐”)    (4)这一自然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5)指导朗读    (6)齐读第5自然段    (7)小结,板书:关系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三、作业   1、课后练习4   2、熟读课文,搜集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20.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二、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2、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录音。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3、学生齐读课文。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品味诗中画面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五)作业1、背诵并用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2、课后探究:“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板书设计:七律.长征远征难:只等闲: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千里雪更喜、尽开颜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设计之一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事。板书课题:14彭德怀的大黑骡子)  2、简介彭德怀。  3、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二、自读课文:  1、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②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③思考揭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2)指名回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  1.练渎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教时  一、默读课文,思考:  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归纳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土,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他才杀了牲口。  二、再读课文:  1、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战士的语句。  2.同座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学生读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2)彭德怀是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深情,让我们再好好地体会体会。  (3)投影映示其中的几个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①读了这段话,你们有何感觉?  ②彭德怀为什么这样爱大黑骡子呢?  ③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①这里为什么用省略号?你认为可以补充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彭德怀的内心活动、神情,体会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  ②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①彭德怀为什么吃不下肉汤?你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吗?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体验中去将心比心,体会彭德怀内心的痛。  ②指导朗读。  (4)学生读能表现彭德怀更爱战士的语句。  ①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②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理解“燃眉之急”)   ③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4、分角色朗读2-20自然段。  (1)同座练读。  (2)指名读,评价(要读出彭德怀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心理)  三、谈谈你对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四、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           第三教时  一、复习  分角色朗渎课文。  二、指导造句  1.找出“艰苦”“燃眉之急”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  2.讨论:  “艰苦”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岁月,环境……)  你觉得什么情况才可以称为“燃眉之急”?你碰到过“燃眉之  急”的时候吗?  3.同座讨论造句。  4.指名造句、评价。  三、总结课文:  在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什么?  四、实践活动:  讲述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  五、作业:  1、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小练笔: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22.大江保卫战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外延伸作业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2、情感目标: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民子弟兵战洪水斗恶浪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教具准备:投影、录相、录音机、歌曲《为了谁》教学过程:一、播放录相,引入新课播放洪水肆虐录相,师诵读:___年的夏天,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似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与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板书:大江保卫战)二、自主合作,小组探究1、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文中着重描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有准确而简炼的语言概括出来。(A、大堤抢险    B、铁汉本色   C、勇救群众)2、合作学习。各小组根据组员的喜好选择学习任务,组长做好分工学习,然后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出示投影片)学习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令你最感动的句子,说说为什么。(2)通过讨论交流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官兵们肩扛着沉重的沙包,在泥土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战士意志坚强、奋不顾身)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关键?(穿梭、索性奔跑、全然不顾)“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这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什么精神?(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哪里就有……”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轮读、齐读。)三、歌曲渲染,感情升华1、看录相实况,再现画面。2、在歌曲《为了谁》的音乐中师激情谈话: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面对这样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四、拓展延伸课后搜集有关抗洪抢险的动人故事或图片,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中交流。23.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5、介绍作者。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1、思考并讨论: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看插图)   3、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三、再次学习交流。   1、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2、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24.望月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4、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   2、读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6、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    2、
本文档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教育文档
尚阅科技是一家以计算机网络工程、互联网运营平台、WEB应用开发、网页设计、技术开发、教育文档分享等为核心的科技公司。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语文
上传时间:2021-06-2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