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举报
开通vip

中医养生与保健中医养生及保健 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类不可能只有生而无有老、病、死。但是,人类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减缓生命某一、或多个过程的发生、发展,改善过程的质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广大民众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的底蕴,所以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众多防病健身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 据...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中医养生及保健 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类不可能只有生而无有老、病、死。但是,人类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减缓生命某一、或多个过程的发生、发展,改善过程的质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广大民众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的底蕴,所以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众多防病健身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类的健康与否,寿命长短,取决于五种因素,其中生活习惯因素占60%,遗传因素占15%,医疗因素占8%,气候因素占7%,环境因素占10%,可见健康状况与寿命长短,60%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要健康长寿,就应自觉提高养生意识,懂得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做自身健康的主宰者。 所谓养生,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有两个要点:养正性:即人们应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外界环境。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为广大的养生民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所提倡的“治未病”是中医的最高境界,而养生保健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中医理论中的“辨症施治”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实施基础,也就是说,中医提出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生活状态分别给予养生保健方面的建议,从而达到防病于未发的目的。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一、中医养生的来源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 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史书对当时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者寿”,并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的养生理论,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孔子提出的“三戒”,极为准确的抓住了不同年龄段人性中的弱点,提醒人们警觉力戒,以善其身,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此外孔子还非常重视饮食起居,提出“食不语,寝不言”,即吃饭和睡觉都不要说话,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和睡眠的质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积极的实践者。相传其活到160多岁,这与他重视养生以及善于在实践中积累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必须遵循地的法规才能生存,土地依赖天象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律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这是他悟于宇宙之变化,而用于人体养生的原则。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也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观。此外,他还提出了“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这些对指导后代养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的繁荣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对长生不老之术出现了狂热的追求,如秦始皇曾遣数千童男童女赴蓬莱岛以寻求仙药,汉武帝曾建金茎(大铜柱子)来承接甘露以延年益寿。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生文 化的兴盛。 这个时期产生了众多的养生著作,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问世使得中医养生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基础。该书汇集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观点,并且首次专门从医学角度探讨了养生问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提到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原则。此外,《黄帝内经》还记载了许多养生术,如导引、按蹻等。这些养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和带动中医养生日趋走向繁荣,后世的各种养生著作,多数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且逐渐出现了很多长于养生之术的医家,如张仲景和华佗等。“医圣”张仲景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邪气”的养生经验,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被誉为“外科鼻祖”的华佗则根据古代的导引法,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他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养生十三法,包括如: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耳常鼓、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脚常搓等,这些养生方法皆具有简单易学、效果确实的特点。 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一批养生家。 明清时期,中国养生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当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因此得以显著提高。 民国之时,由于对民族文化遗产全盘否定思潮的盛行,中医也横遭摧残,新的养生著作很少,理论和方法亦无多大创新。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世界医学模式在转变,养生学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文献整理、经验总结、现代研究到社会普及等方面,都得到蓬勃的发展,出版了许多养生学专著,学术交流活动也口益频繁。全国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开设了养生康复类专业,初步培养了一批传统养生专业人才服务社会。 二、中医养生的原则与特点 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生命根本。中医养生应立足于协调脏腑,畅通经络,节欲葆精、调息养气注重“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强调养生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形体养护,身心协调,主张“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尤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体内气化升降、心理与生理等方面的和谐;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意即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如此才能保持健康和未病先防。注意调整阴阳平衡,《内经》言“生之本,本于阴阳”,意即人的形成与生长发展规律离不开阴阳。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养生方法。 其中较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环境养生 环境养生是一种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顺应地理环境,适应居处环境以趋利避害,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它要求人要尽量适应外界环境,创造有利于人类工作、生活、学习的外部条件。 2、起居养生 起居养生是指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作息时间等的一系列养生措施。人类生活于自然环境中,不仅受其影响制约,而且又在积极适应。中医认为“天人相应”,自然界有寒来暑往,日月年度的周期性变化,人体的阴阳也跟着产生变化。人们在起居养生上应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 3、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在饮食养生方面应注意均衡饮食,合理调配;饮食有节,定时适量; 顺应四时,调摄饮食; 一日三餐,各有不同;细嚼慢咽,防病强身。饮食养生切忌暴饮暴食,偏食,节食等等。人们每天都离不开饮食,如果平时就能注意饮食养生,身体将大大受益,有助于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4、静神养生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因此养神是养生的重中之重。人有喜怒忧伤是很正常的情感变化,但是万物都是有个度的,过之就有害。养神宜于清静内守,它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反之暴躁易怒则会导致心情不佳、情志内伤,以至各种身心疾病的产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5、运动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生病的人需要运动以助于治疗疾病,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预防生病。足够及合理的运动能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提高免疫力的目的。运动养生的形式有散步,跑步,健身操,瑜伽,登山,游泳,武术等。 四、环境养生 环境养生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健康”、“居住环境与健康”以及“室内环境与健康”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与健康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不断地受到自然界地影响,并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地斗争中,保障和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人与天地相应”。所谓“相应”,既是说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地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发生生理上的适应或病理上的反应。优越的大自然 环境是人类得以健康生存的必要条件;相反,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不良的地理条件则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居住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居住环境,如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空气流通等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环境养生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总的说来,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是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相反,大气污染、水源污染以及不良的地理条件则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我们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改善环境, 2、居住环境与健康 人生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居住的环境经常而且直接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住宅和建造房屋,创造一个科学合理、舒适清净的居住环境,对保障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是非常重要的。 要求居住的房屋住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避开潮湿、污染。要达到这样一些基本条件,建房座向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选择居住地应避开不利于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电场、强磁场和有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选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 3、室内环境与健康 创造一个较理想的居室内环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室内光线充足②温度、湿度适宜。③自然通风 五、起居养生 睡眠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充足的睡眠对一个人的健康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人类消除疲劳,调整内脏机能以及储备能量物质。在生活节奏如此迅速的现代,很多人的作息都不那么规律,出现了所谓的“夜猫子”,“工作狂”。这些生活方式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只有保证有节律的作息习惯以及充足的睡眠,才能保护好革命的本钱,因此起居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起居养生法,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而合理地安排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起居养生法包括居住环境、居室结构、居室环境和气候、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其他等。 起居有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 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之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能够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体现生命的活力,故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之说。人们起居有常,作息合理,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面色红润,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医张隐庵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长期的起居无常,作息失度,会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黄,目光呆滞无神。 继续阅读
本文档为【中医养生与保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2-25
浏览量:5